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基礎教育質量發展報告2019(簡體書)
滿額折

基礎教育質量發展報告2019(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基礎教育質量發展報告(2019)》致力於記錄中國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程,回應基礎教育學術與實踐領域的熱點議題,圍繞基礎教育公平、教師與學生發展、教育管理現代化、教育督導與評價等四個主題,闡釋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新成績,反思實踐行動背後的理性思考。通過分析2018、2019兩年來基礎教育的政策內容與事業發展數據,呈現基礎教育在五育融合、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普及而有質量的高中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家庭教育立法等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關注各級政府和各級各類學校在實踐領域內採取的新舉措,包括生均教育經費標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骨幹教師發展、校園欺淩、集團化辦學、中小學特色化建設、基礎教育信息化等主題,運用混合研究方法,描繪基礎教育多維度發展圖景,剖析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

胡耀宗,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管理學系系主任,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管理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是教育財政、教育政策和學校績效管理等。2010年以來主持完成各類項目3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上海市哲社等省部級課題8項。在《教育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網、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網和教育部官網等轉載。

名人/編輯推薦

《基礎教育質量發展報告(2019)》回顧了2018—2019年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態勢,呈現了基礎教育研究的最新進展。報告通過主題式研究,從基礎教育公平、教師與學生發展、教育管理現代化、教育督導與評價四方面描繪了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前言

基礎教育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2018-2019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基礎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8.12萬所,比上年增加1.45萬所,增長5.44%,入園幼兒1688.23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學校21.26萬所,在校生1.54億人,專任教師1001.65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4.8%;高中階段教育共有學校2.44萬所,在校學生3994.90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9.5%,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總的來說,2018-2019年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新突破,尤為矚目的“五育並舉、五育融合”、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普及高中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和家庭教育。
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首次對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要求“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從“五育偏頗”到“五育並舉”、“五育融合”,新時期的基礎教育重在培養更加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實現這一政策目標,我國通過“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聚焦高考改革”、“重視家庭教育協同育人”,以此來牽引“五育”齊頭並進。
(一)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抓手探索義務教育實現全面育人的實施策略
2019年,《意見》的印發確立了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抓手探索義務教育實現全面育人的實施策略,以“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作為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方向,《意見》指出具體五項改革措施: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薰陶,加強勞動教育。
第一,突出德育實效。義務教育在立德樹人中具有奠基性作用,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從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和協同育人這六個層面共同凸顯德育的實效,並以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等青少年組織為載體發揮團體育人的功能。德育作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必須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統領,層層有序地推進一體化建設。
第二,提升智育水平。《意見》指出,智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智育作為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測評要素,落實高質量學生培養的主陣地仍是課堂教學,在教學方式上突出教師的引導功能和啟發手段,在教學手段上要求教師能夠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融合,在教學改革上要求教師善於開展研究型教學、項目化教學和合作式教學,在教學指導上注重學情分析並注重差異化的分層教學,在教學管理上突出學校管理特色,形成現代化教育管理模式。
第三,強化體育鍛煉。體育作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重要維度,2018-2019年的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顯示: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發育整體較好,但存在學生肥胖率、視力不良檢出率較高的情況。為此,《意見》也指出,要嚴格執行學生體質健康合格標準,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廣泛開展校園普及性體育運動,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通過中考的指揮棒和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實現強化學生身體體能、引導學生正確體育觀的的目標。
第四,增強美育薰陶。過去由於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師資的稀缺以及“重成績,輕素養”的理念傾向,美育往往無法落到實地。因此,《意見》也強調,實施美育提升行動,強化美育在課程教學、社會實踐中的滲透作用,並結合地方文化特點建設藝術特色課程。為解決美術、書法等師資的稀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吸引社會專業藝術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
第五,加強勞動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勞動教育的戰略價值、育人方向和質量標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質量從“形式教育”向“高質量教育”邁進,才能使勞動教育從標簽式的“傳統灌輸”走向內涵式的“質量標準”。而推進的主要策略是對勞動教育進行多維度、多路徑和多價值的評價,多維度體現在重點觀察學校勞動教育是否在日常生活、勞動課程、勞動主題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深化;多路徑是分析學生在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種途徑的勞動教育是否具有協同效應,通過三者共同育人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勞動教育的實效;多價值則是判斷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規範意識、科學態度、意識觀念和創新精神是否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以高考改革為“指揮棒”探索高中“五育並舉”的實踐路徑
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納入綜合素質的評價。自此,新一輪高考改革首先在浙滬兩地拉開序幕,此後逐步在全國其他省市有序推進。新高考重點要考察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以高考改革為抓手充分彰顯“五育並舉”,並注重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考察,運用高考評價的“指揮棒”,從根本上解決過去“重智育,輕德智體美”的問題,強化高考對素質教育的積極導向。
在“德育”的考察方面,以“立德樹人”為原則統領全面發展。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各地方有序出臺了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把立德樹人融合於考試評價中,突出德育的基礎性作用。如2017年北京市印發了《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2018年上海市印發了《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都明確提出“堅持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德育滲透入學科教學並作為考察學生品德素養的核心要素。2019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出版《中國考試評價體系》,突出考試評價的核心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高考改革是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原則,起到教育方向的引領作用。
在“智育”的考察方面,從傳統“知識積累”的測評轉向“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考核。在《中國考試評價體系》中提出,根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遵循考試評價的規律,高考評價體系所考察的素質教育目標核心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其中“核心價值”是以“立德樹人”作為基本考核的風向標,而“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則是綜合素質評價的直接體現,目的指向學生能夠在進入高校學習過程中,在面對生活實踐和科研探索時,能夠靈活運用科學的指導思想,整合基礎學科知識,創新運用學科理論知識和能力,深刻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正是基於此,2018-2019年高考著重以學科素養考核為中心,在基礎知識考核的基礎上充分凸顯“靈活考評、探索創新、問題解決”的能力考查。
在“體美勞”的考查方面,首先,高考改革不斷強化對體育的考查力度,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意見》指出,目前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中小學生群體的突出問題。針對中小學生的健康問題,要將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把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且在高校組織的考核中增設體育測試。其次,採取滲透式浸入美育素養進行考核,2018-2019年高考考題不斷滲透入學生審美素養的考核,對統考科目的考題中滲透入美育素養的測評。且通過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把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發展情況,作為考核學校、考核教育、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最後,勞動教育作為過去有所忽視的考核素養,2019年的高考作為重點考核對象納入考題,如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作文題就是寫一篇“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這篇關於“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命題,具有深刻的蘊意,其意蘊指新時代語境下勞動價值的重塑,勞動教育的復興與回歸,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三)以家庭教育為保障發揮家校協作共同育人的引導功能
教育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作共同育人的系統性任務,在推進“五育並舉”的過程中強化家庭教育協作共同育人的引導功能。
第一,以家庭教育為基石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2019年的《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及,要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統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家庭教育等。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必須予以發掘。學校教育的環境相對單一,對德行品質、責任感等培養主要以課堂教學的滲透為主,而家庭作為學生生活成長的環境,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通過家校協作育人,才能有效推進德育落到實處。
第二,以家庭教育作為提升智育質量的突破口。在我國教育結構中,家庭教育一直處於缺位的狀態,特別是對智育方面,人們往往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分工合作。所以,讓家庭教育發揮其在智育方面應有作用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重點在於學校引導家長採取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配合學校共同提升智育質量。《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到要通過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引導家庭樹立正確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教育方法。過去由於家庭對子女智育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家庭往往盲目的將校外教育的責任寄託於校外培訓機構,加重了學生不必要的學業負擔,只有通過家校協作,突破家校共同育人的壁壘,才能真正實現提升智育質量。
第三,以家庭教育為保障監督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在體育方面,學校主要通過每週的體育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的運動技能,並初步引導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但學校作為學業學習的主陣地,並無足夠的體育實踐時間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身體機能和體育技能,因此,需要以家長為保障監督和引導學生在校外進行體育鍛煉的補充,充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鍛煉學生的身體技能,並引導找尋最合適的運動愛好。
第四,以家庭教育為基礎推動勞動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家庭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將勞動教育貫穿到家庭與學校全過程,推動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在對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的培養方面,學校只能以日常教學過程和勞動課程予以教授,但仍然是受到很多外在條件的限制。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使勞動教育貫穿于日常生活、學業學習等全過程中,如引導學生參與家庭勞動活動、社會勞動實踐,強化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第五,以家庭教育為主體增強美育薰陶。學校通過是通過音樂、美育常規課以及各學科的滲透作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但總體來說,學生的主要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更多來源於家庭的引導。由於美育的特殊性,美育往往是多數家庭所忽視的核心教育。2018-2019年間,在國家政策引領下,更強調家庭教育對美育的支持作用,通過家庭習慣養成,引領孩子美育素養的提升,家庭教育習慣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特性,能夠使得正確的美育觀如春風化雨,在潤物無聲中讓學生美育素養得以培養。

二、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在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向教育強國的戰略驅動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秉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取向,成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發揮城鄉教育區域性特色、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逐漸從“基本均衡”轉向“優質均衡”、從“保底式均衡”轉向“保優式均衡”、從“低位均衡”轉向“高位均衡”,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成為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義務教育精准控輟保學工作成效顯著
實現精准控輟保學,確保適齡兒童不因貧困而失學輟學,是農村義務教育有保障的重要環節。黨和國家持續對義務教育控輟保學予以高度重視,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相繼制定一系列精准施策、控輟保學的政策與規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強調“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失學,努力消除輟學現象”。2019年,教育部高度重視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問題,將“健全輟學高發區重點監測制度,實施精准控輟”寫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先後出臺政策細化控輟保學工作舉措,為打好控輟保學攻堅戰保駕護航,精准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一是落實“扶貧控輟”,避免因貧失學輟學。為避免適齡兒童“因貧”失學輟學,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於2019年8月聯合印發《關於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子女義務教育有保障突出問題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明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義務教育有保障”主要是指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保障有學上、上得起學,並要求完善教育學籍系統與國家人口信息庫、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庫比對核查機制,加強控輟保學工作臺賬管理平臺建設。這一政策將普及義務教育政策體系與教育扶貧政策體系有機融通,有利於解決適齡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導致失學、輟學的現象。
二是提高“質量控輟”,避免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而輟學。從一定程度上看,提高“質量控輟”既關注學校層面的“辦學質量”,也關注學生個體層面的“學習質量”。一方面,要求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全面提高農村學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關注學生個體學習狀態,建立健全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把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作為控輟保學的重點任務,著力消除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而輟學的現象。《工作方案》要求繼續實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精准化幫扶政策,深入分析輟學原因,對適齡未上學的失學兒童、少年,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而輟學的學生,因家庭思想觀念而輟學的學生、因身體殘疾而輟學的學生等類型,明確針對性工作舉措。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有效性和獲得感,從而減少或避免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而產生的輟學行為。
三是強化“保障控輟”,避免因上學遠上學難而輟學。根據國家層面關於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的專項政策文件,強化“保障控輟”包括三方面要求:一是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規劃佈局,保障學校佈局與村鎮建設、學齡人口居住分佈相適應;二是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完善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標準;三是建立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加強學生失學輟學情況監測,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和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地區等作為重點監測地區,把初中作為重點監測學段,把流動、留守、殘疾、家庭經濟困難適齡兒童少年與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作為重點監測群體。《工作方案》從“學位保障”“教學保障”和“資助保障”三個方面入手,強化控輟保學的保障性工作。首先,加強學位保障,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基本辦學能力;其次,加強教學保障,深入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穩定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持續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最後,加強資助保障,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做好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工作。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各地義務教育精准控輟保學工作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11月20日,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台賬建立之初的29萬人減少至2.3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人數由15萬人減少至6000人。控輟保學工作成就的取得,為2020年全面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
(二)城鄉義務教育優質資源配置更加均衡
回顧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普及教育城鄉有別”“撤點並校促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三個階段 。其中,“城鄉有別”的義務教育發展戰略受到“以城市為中心建設重點學校”的發展思路影響,基本實現了適齡兒童“有學上”的問題;“撤點並校”是針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佈局失衡而採取的治理策略,遵循“以農村為重心改善辦學條件”的發展原則,致力於改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均衡;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已然實現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的跨越,旨在滿足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的願望,體現了“城鄉並舉提升教育質量”的邏輯思路。在推進義務教育改革的不同時期,國家關注的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進而過渡到城鄉一體化,深刻影響著我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繼續改善。新一輪義務教育改革要求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使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改善學生住宿條件和飲食健康,配齊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圖書資料、音體美等器材,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工程。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要求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充分利用“十三五”期間義務教育學校建設項目,加大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支持力度,積極改善基本辦學條件,並希望加快“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促進農村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
二是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凸顯成效。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這兩類學校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2019年7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佈的《關於切實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將“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作為重點任務,要求各地採取“倒排任務”的方式,按照“實用、夠用、安全、節儉”原則,合理確定“兩類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全面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的基本條件,對於規劃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要保障基本教育教學需要,防止盲目撤並鄉村小規模學校人為造成學生輟學和生源流失。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是我國城鎮化建設和農村學校大規模佈局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資金投入,先後投入400多億元用以改善辦學條件,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初見成效。
(三)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逐漸健全
農村留守兒童是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弱勢群體。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加強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中倡導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涉及的主體也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離不開多方共同努力,既要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意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指導,也要整合社區資源,完善以社區為依託的管理和服務網絡。
一是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絡通訊手段開展活動,方便外出務工家長和留守兒童的聯繫;推廣“代理家長”模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行之有效的關愛活動;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開展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創造機會讓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這些舉措有利於充分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與其家長的溝通交流機會,通過發揮家長的監護主體責任,讓留守兒童時刻感受家庭的溫暖,在家人的陪伴下幸福成長。
二是整合社區資源,構建以社區為依託的留守兒童服務網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和村組,可以充分發揮婦女兒童之家、文化活動站、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鄉村少年宮、“七彩小屋”等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促進其規範運行。此外,也可以通過設立留守兒童之家、託管中心等形式,聘請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公益人士參與,開展經常性的活動,並倡導鄰里互助,認真選擇有意願、負責任的家庭,採取全託管或半託管的形式照料留守兒童,避免出現個別留守兒童生病無人過問和照看的情況。
三是加大政府部門的關愛保護力度。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等10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強調要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升級,拓展兒童福利機構社會服務功能。一方面,縣級民政部門尚未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應整合現有資源,明確救助管理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等具體機構承擔的相關工作,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撫養照料兒童能力不足的,可就近委託兒童福利機構代為養育並簽訂委託協議;另一方面,各地還要因地制宜優化兒童福利機構區域佈局,推動將孤兒數量少、機構設施差、專業力量弱的縣級兒童福利機構撫養的兒童向地市級兒童福利機構移交,並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級以上兒童福利機構不斷拓展集養、治、教、康於一體的社會服務功能。
四是發揮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關工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婦聯組織、共青團組織主動承擔關愛留守兒童的政府公共服務項目,發揮所屬基金會的作用。各級婦聯組織、關工委組織充分發揮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中的獨特優勢,宣傳家庭教育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銜接。同時,還應加大婦聯組織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的力度,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新機制、新模式和新途徑;加大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行動實施力度,深化結對機制,加強骨幹志願者隊伍建設,動員更多青年以志願服務方式關愛留守兒童。
五是政府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專業服務。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政府加大購買心理服務類社會組織力度,為精神關懷缺失、遭受家庭創傷等兒童提供人際調適、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等專業性關愛服務,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此外,全國青年志願服務入庫優秀項目可優先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有關工作支持範圍。
在這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從中央到地方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成效顯著,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日趨健全。各地各部門督促落實家庭監護責任,落實政府保護責任,強化家庭監護干預,啟動司法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效 ,使農村留守兒童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四)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更加彰顯公平導向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公平問題已經成為實現教育公平、促進人口有序流動的重要目標,隨遷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問題備受國家重視。近年來,國務院陸續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明確要求保障隨遷子女在城鎮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從現實情況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使得隨遷子女義務教育財政責任分擔演化為兼具社會性、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和長期性的棘手問題。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再次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平列為關鍵性問題,並將“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作為重點任務之一。縱觀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與財政責任分擔政策的變遷歷程來看,當前我國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愈加凸顯公平導向。
一是不斷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提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推進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尤其是“同城化”理念的提出對解決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具有指導性價值。近年來,不同城市結合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模式和隨遷子女人口現狀,探索出不同形式的隨遷子女入學准入模式。具體而言,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即“材料准入制”“積分制”和“政策照顧制”。“材料准入制”意味著隨遷子女入學時需要提交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相關材料,包括個人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戶口本、計劃生育證明)、居住證明(如居住證、暫住證、住房證明、連續居住證明)、工作證明(如務工證明、社保證明、連續繳納社保證明)、其他證明(如就學聯繫函、入學登記表、學籍證明);“積分制”是以積分排名的方式安排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主要分為“積分制入戶”和“積分制入學”兩類,前者通過改變戶籍性質使隨遷子女享受城市戶籍兒童入學待遇,後者是在不改變戶籍性質的前提下,僅對申請人各項指標累計積分,按照積分高低順序安排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照顧制”是針對特殊群體子女(如現役軍人適齡兒童少年、長期從事地質勘探等野外工作人員或環衛臨時工人的適齡隨遷子女)入學的優惠政策。目前實行“材料准入制”的有北京、南京、武漢、長沙、合肥、濟南、昆明、鄭州、西安等城市;實行“積分制”的有廣州、蘇州、佛山、東莞等城市;當然,也有部分地區是將兩者進行結合,如上海、杭州、重慶、成都等 。綜合各地對隨遷子女入學材料的審核要求可以發現,居住證是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資格認證的必備條件,這也是對“建立和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這一政策要求的現實回應。儘管不同城市的隨遷子女入學材料審核仍存在材料種類繁雜、程序審核較多的問題,但國家推動建立以居住證為主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盡可能減少其他非必要材料審核,使得各地隨遷子女入學有明顯改觀,能夠促進隨遷子女在城市的入學機會公平。
二是隨遷子女義務教育財政經費分擔責任逐漸明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宏觀環境下,國家與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隨遷子女義務教育財政難題。回顧政策變遷軌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財政經費責任分擔主要經歷了隨遷子女家庭與辦學者自籌、流入地區縣政府負責、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等階段,近年來各級政府深入貫徹中央和地方政府“差別化分擔”的原則,政策設計趨於精細化,經費結構與責任範疇也逐漸明晰 。2018年1月,國務院印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支出責任,具體分擔的比例仍延續以往政策,即“落實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及中部地區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縣(市、區)為8:2,中部其他地區為6:4,東部地區為5:5”,從而將經費分擔的重心上升到中央政府層面。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教育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事權與財權劃分,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財政責任分擔問題的化解具有指導作用。

目次

目 錄


前言…………………………………………………………………………………1
基礎教育質量發展的新征程……………………………………………………1
第一編 基礎教育公平 20
第一章 教育公平 20
一、教育不公平問題的緣起 20
二、教育公平的經濟價值與政府責任 21
三、教育公平的政策邏輯 23
四、教育公平的政策成效 29
五、教育公平面臨的挑戰 34
六、教育公平的政策走向 36
第二章 基於“充足性”生均經費標準的中國區域教育政策設計 38
一、“充足性”生均經費標準 38
二、上海義務教育充足性生均經費標準的模型 40
三、“充足性”義務教育生均經費標準測算 47
四、落實“充足性”生均經費標準的財政政策設計 54
第二編 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 56
第三章 新生代鄉村教師離職行為的深層邏輯 56
一、研究問題提出 56
二、個案研究的選擇依據 58
三、案例分析與研究發現 61
四、總結與討論 71
第四章 如何理解骨幹教師的角色和作用? 77
一、骨幹教師的歷史背景 77
二、骨幹教師和領導型教師 78
三、研究問題和方法 79
四、教師領導力視角下的骨幹教師的角色認知 81
五、教師領導力視角下的骨幹教師作用影響 84
六、教師領導力視角下影響骨幹教師作用發揮的因素 87
七、如何提升骨幹教師的領導力,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92
第三編 教育管理現代化 97
第五章 集團化辦學政策執行的行動邏輯 97
一、問題的提出 97
二、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98
三、案例背景與研究方法 103
四、規劃、重塑與整合:集團化辦學政策執行的過程機制 106
五、結論與討論 117
第六章 中小學特色建設的成效與影響 120
一、中小學特色建設的政策與實踐 120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 122
三、中小學特色建設是否有助於增進公平 129
四、特色建設是否有助於提升質量 137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145
第七章 校園欺淩:現狀、誘因、後果及其治理策略 151
一、引言 151
二、校園欺淩的發生狀況 152
三、校園欺淩的影響因素 154
四、校園欺淩的影響後果 157
五、基於PISA2015證據的校園欺淩治理策略 160
第四編 教育督導與評價 163
第八章 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區域均衡發展研究 163
一、引言 163
二、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64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65
四、結論與建議 175
第九章 高考改革的關鍵問題、實施進展及未來展望 179
一、立足核心素養的測評技術 180
二、克服“唯分數論”的頑瘴痼疾 188
三、從根本上解決的“一考定終身” 195
四、關注並強化受眾對改革的接受程度 20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