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宋菲君先生是著名畫家、文學家豐子愷的大外孫。他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是和豐子愷相處最久的孫輩,也是受豐子愷影響大的兒孫之一。本書詳細記錄了宋菲君兒時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外公豐子愷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課兒”(私塾課),豐子愷先生親自為兒孫講解中國古典文學,輔導他們學習外語。“課兒”的特點是“養成教育”,旨在提高孩子們的素質和修養。書中除了回憶場景外,還配有豐子愷先生的插畫以及古詩詞注釋,在紙本上真實還原當年豐家的私塾課。一首詩詞,一幅漫畫;一段軼事,一片真情;一個年代,一種人生。讓我們在詩詞和漫畫中領略那塵封的豐家私塾課。
作者簡介
豐子愷,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中國現代漫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他的畫作多以兒童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被錄入民國時期的學生課本。其中漫畫以“曲高和眾”的藝術主張和“小中能見大,弦外有余音”的藝術特色備受世人青睞。
宋菲君,著名畫家豐子愷的長外孫,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在上海,1960年聽從外公的建議考上北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工作至今。任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高級專家會員(Fellow SPIE)。
宋菲君,著名畫家豐子愷的長外孫,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在上海,1960年聽從外公的建議考上北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工作至今。任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高級專家會員(Fellow SPIE)。
名人/編輯推薦
1.國內首部由孫輩回憶和撰寫的豐家私塾課,真實再現一代名士豐子愷的家庭教育。宋菲君是著名畫家豐子愷的大外孫,從小和外公生活在一起,直到十八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他是和豐子愷相處最久的孫輩,完整地接受了豐子愷的古詩詞啟蒙教育。
2.豐家大外孫宋菲君娓娓講述當年的私塾課程和豐子愷獨特的授課方式,知識點密集,飽含趣味,寓教於樂,真正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詩詞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豐子愷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授課時,常常給孩子們講詩人詞客的異聞軼事;飯前做的遊戲是“猜詩句”(豐家的“飛花令”)。
3.書中配有多幅豐子愷的漫畫以及古詩詞注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豐子愷的教學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這些珍貴的手稿在本書中均作了保留。
4.在學校教育高度發達、社會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回看豐先生的“無學校的教育”思想,非但不覺其過時,反而覺得其中有許多特別可珍貴之處。其一,“無學校的教育”所提倡的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是今天有些家庭格外缺失了的。其二,“無學校的教育”並不要求父母有多麼高深的學問,“深究學問的人,也許反是失卻人間味的”。其三,父母教育子女,獲益的不僅是子女,父母自己的心也能高尚起來。好的教育是雙向的。豐先生有許多畫,還有他散文中的一些名篇,本身就是畫給或寫給家中孩子的。
父親的古詩新畫,被世人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他酷愛詩詞的最好見證。——豐新枚(豐子愷幼子)
外公豐子愷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稱“課兒”,是豐家的“家塾”。——宋菲君(豐子愷大外孫)
豐先生的學識與藝術,已為我們指引了民族、大眾、進步的新文化發展路向。本書的編纂與出版,除為世人留下一份珍貴記憶之外,庶幾可對當今時代家風、家訓之弘揚,對眼下“國學”與“國潮”復起之世風,略起些示範與引導作用。——林嵩(北京大學中文系)
2.豐家大外孫宋菲君娓娓講述當年的私塾課程和豐子愷獨特的授課方式,知識點密集,飽含趣味,寓教於樂,真正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詩詞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豐子愷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授課時,常常給孩子們講詩人詞客的異聞軼事;飯前做的遊戲是“猜詩句”(豐家的“飛花令”)。
3.書中配有多幅豐子愷的漫畫以及古詩詞注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豐子愷的教學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這些珍貴的手稿在本書中均作了保留。
4.在學校教育高度發達、社會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回看豐先生的“無學校的教育”思想,非但不覺其過時,反而覺得其中有許多特別可珍貴之處。其一,“無學校的教育”所提倡的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是今天有些家庭格外缺失了的。其二,“無學校的教育”並不要求父母有多麼高深的學問,“深究學問的人,也許反是失卻人間味的”。其三,父母教育子女,獲益的不僅是子女,父母自己的心也能高尚起來。好的教育是雙向的。豐先生有許多畫,還有他散文中的一些名篇,本身就是畫給或寫給家中孩子的。
父親的古詩新畫,被世人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他酷愛詩詞的最好見證。——豐新枚(豐子愷幼子)
外公豐子愷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稱“課兒”,是豐家的“家塾”。——宋菲君(豐子愷大外孫)
豐先生的學識與藝術,已為我們指引了民族、大眾、進步的新文化發展路向。本書的編纂與出版,除為世人留下一份珍貴記憶之外,庶幾可對當今時代家風、家訓之弘揚,對眼下“國學”與“國潮”復起之世風,略起些示範與引導作用。——林嵩(北京大學中文系)
序
外公豐子愷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稱“課兒”(teaching the kids),是豐家的“家塾”。在桐鄉緣緣堂,嘉興金明寺弄,在抗戰逃難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廬、萍鄉、長沙,在桂林泮塘嶺,在貴州遵義湄潭浙大宿舍“星漢樓”,在重慶沙坪小屋,在杭州裡西湖靜江路85號,在上海陜西南路“日月樓”……,“課兒”始終在進行。我是豐家的長外孫,曾長期生活在外公豐子愷身邊,直到十八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到北京讀書,我有幸親歷了外公家的“課兒”。
詩詞是“課兒”的第一必修課。上中學時我每周去外婆家,外公先讓我背上周學的古文詩詞,再教新課。詩詞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外公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從《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學到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外公的教學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講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就畫一位女子跪地,周圍是持戟的武士;講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外公隨手畫了一位佩飾叮咚、飄然而至的女子。
外公又常常給我們講詩人詞客的異聞軼事。例如講辛棄疾的《賀新郎》:“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如雪”,就和我們議論荊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高漸離易水送別壯士的故事;講到“夜深滿載月明歸,畫破琉璃千萬丈”,就講吳城小龍女的故事。
外公喜歡旅遊,講到蘇曼殊的“春雨樓頭尺八蕭,何時歸看浙江潮”,立刻決定全家去看錢塘江大潮;讀完“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就去揚州尋夢。
外公家的文學氛圍特別濃厚,飯前做的遊戲是“猜詩句”(豐家的“飛花令”)“九裡山前作戰場”;除夕夜的大戲則是富有文學、地理、古跡情趣的“覽勝圖”:“藍關”出自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尾生橋”的典故是李白的《長幹行》:“長存抱柱心,豈上望夫臺”;“金谷園”則引自杜牧的七絕《金谷園》:“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還有許多我童年時期的趣聞,例如抓蟋蟀、猜謎語、唱京劇、看星星等,每個故事背後都有一首或幾首詩詞。
外公的一生與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抗戰時期他在遵義為浙大師生講《藝術概論》,他的住宅稱為“星漢樓”,緣起孟軻的“起來庭戶悄無聲,唯見疏星度河漢”;四十年代住在杭州裡西湖,“門對孤山放鶴亭”;解放後他在上海的住宅“日月樓”的對聯是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還有國學大師馬一浮書寫的“星河界裡星河轉,日月樓中日月長”;當年我讀高三時文理分科拿不定主意,去問外公時,他正在日月樓中端著茶杯踱步,吟誦著溫庭筠的名句:“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外公曾經說過,當他離開人世之際,最舍不得放不下的居然就是詩詞。在“豐子愷120華誕”書畫展會上,展出了外公歷經三年寫成的32米的書法長卷,是417首外公喜愛的詩詞。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開幕式上,我的二女兒組織了北京天使童聲合唱團的小天使們,演唱了外公的老師李叔同先生寫的歌:“故山隱約蒼漫漫,呢喃,呢喃,不如歸去歸故山。”
這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我的母親、舅舅和姨媽個個飽讀詩書,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大約永遠地消失了。
外公的漫畫、散文和譯作已經大量出版,但“課兒”背後的故事,只在小姨和母親的書中偶有談及。豐家第二代只有小姨還健在,但她年齡很大了。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課兒”的故事回憶出來、寫下來,否則豐家和詩詞和異聞軼事都將永遠地淹沒。
“人世幾回傷往事”,往事雖已過去多年,幸而我的“長記憶”尚好。在北大中文系林嵩老師的鼓勵下,我決定下功夫仔細回憶。就像當年高鶚、程偉元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那樣,把久遠的、碎片狀的回憶“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但我和他們又不一樣,他們並不認識曹雪芹,《紅樓夢》後四十回系根據鼓擔上淘來的二十余卷殘稿、前八十回的暗示以及脂硯齋的評語,由他們編撰而成。而本書所有故事都是我親歷的,或父母親告訴我的。我只是把片斷的回憶盡量串聯起來,寫成完整的故事。
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但自古以來,詩詞的讀本已經很多,例如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等,近代有更多的詩詞選集出版。這本書的寫作風範是林老師建議的,每篇首都有一首詩詞,由北大中文系李遠達和高樹偉評注,由我寫正文,也就是上面所講的故事。“子愷漫畫”本來就有“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特色,本書插圖都是外公的漫畫和書法。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別具特色的詩詞讀本,由林老師取名《豐子愷家塾——外公教我讀詩詞》。由於“課兒”在我出生以前就有了,為使這本書更加完備,又補寫了抗戰期間外公全家“藝術的逃難”。全書許多文字引自外公的文章,以及小姨、母親的文章。外公是本書的第一作者。
本書的緣起,是外公和我的小姨、母親撰寫的《爸爸的畫》一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榮獲了“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2016年,在頒獎會上我碰到了編輯許靜,應許靜之邀,我有了寫這本書的想法。本書的注釋和評述深入淺出,別具特色。林老師做了全面細致的審查和修改,為成書做出重大貢獻。許靜、喬健二位編輯參與討論寫作風格、規範,恰當、高效地掌控了寫作、編輯、排版的協同進度。這本書體現了北大和華東師大合作的緣分。”
2018年末國家天文臺薛隨建副臺長和他的團隊建議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豐子愷星”,我也參與運作。2019年6月3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協會批準了“豐子愷星”,指出“豐子愷(1989-1975),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藝術與音樂教育家,以其風格獨特的的漫畫和散文廣受歡迎。”這顆小行星發現的日子恰是外公100年華誕,媒體稱“百年華誕之際豐子愷天人合一”。其實,外公自己還曾是天文愛好者,外公曽為我高一時和同學制作的天文望遠鏡作畫:“自制望遠鏡,天空望火星,仔細看清楚,他年去旅行。”外公和天文自有緣分,許多故事在本書中有反映。去年中國制作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飛船發射,實現了外公多年前的夙願,國家天文臺邀請我作為特殊的嘉賓,在運控大廳實時觀看了發射過程。正如國家天文雜志所說,這是“豐子愷跨越時空的‘星’緣”。
最後,我們要感謝杭州師範大學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資深教授陳星先生為本書作序。
宋菲君
2020年11月9日寫於外公豐子愷逝世44周年
詩詞是“課兒”的第一必修課。上中學時我每周去外婆家,外公先讓我背上周學的古文詩詞,再教新課。詩詞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外公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從《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學到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外公的教學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講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就畫一位女子跪地,周圍是持戟的武士;講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外公隨手畫了一位佩飾叮咚、飄然而至的女子。
外公又常常給我們講詩人詞客的異聞軼事。例如講辛棄疾的《賀新郎》:“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如雪”,就和我們議論荊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高漸離易水送別壯士的故事;講到“夜深滿載月明歸,畫破琉璃千萬丈”,就講吳城小龍女的故事。
外公喜歡旅遊,講到蘇曼殊的“春雨樓頭尺八蕭,何時歸看浙江潮”,立刻決定全家去看錢塘江大潮;讀完“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就去揚州尋夢。
外公家的文學氛圍特別濃厚,飯前做的遊戲是“猜詩句”(豐家的“飛花令”)“九裡山前作戰場”;除夕夜的大戲則是富有文學、地理、古跡情趣的“覽勝圖”:“藍關”出自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尾生橋”的典故是李白的《長幹行》:“長存抱柱心,豈上望夫臺”;“金谷園”則引自杜牧的七絕《金谷園》:“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還有許多我童年時期的趣聞,例如抓蟋蟀、猜謎語、唱京劇、看星星等,每個故事背後都有一首或幾首詩詞。
外公的一生與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抗戰時期他在遵義為浙大師生講《藝術概論》,他的住宅稱為“星漢樓”,緣起孟軻的“起來庭戶悄無聲,唯見疏星度河漢”;四十年代住在杭州裡西湖,“門對孤山放鶴亭”;解放後他在上海的住宅“日月樓”的對聯是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還有國學大師馬一浮書寫的“星河界裡星河轉,日月樓中日月長”;當年我讀高三時文理分科拿不定主意,去問外公時,他正在日月樓中端著茶杯踱步,吟誦著溫庭筠的名句:“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外公曾經說過,當他離開人世之際,最舍不得放不下的居然就是詩詞。在“豐子愷120華誕”書畫展會上,展出了外公歷經三年寫成的32米的書法長卷,是417首外公喜愛的詩詞。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開幕式上,我的二女兒組織了北京天使童聲合唱團的小天使們,演唱了外公的老師李叔同先生寫的歌:“故山隱約蒼漫漫,呢喃,呢喃,不如歸去歸故山。”
這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我的母親、舅舅和姨媽個個飽讀詩書,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大約永遠地消失了。
外公的漫畫、散文和譯作已經大量出版,但“課兒”背後的故事,只在小姨和母親的書中偶有談及。豐家第二代只有小姨還健在,但她年齡很大了。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課兒”的故事回憶出來、寫下來,否則豐家和詩詞和異聞軼事都將永遠地淹沒。
“人世幾回傷往事”,往事雖已過去多年,幸而我的“長記憶”尚好。在北大中文系林嵩老師的鼓勵下,我決定下功夫仔細回憶。就像當年高鶚、程偉元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那樣,把久遠的、碎片狀的回憶“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但我和他們又不一樣,他們並不認識曹雪芹,《紅樓夢》後四十回系根據鼓擔上淘來的二十余卷殘稿、前八十回的暗示以及脂硯齋的評語,由他們編撰而成。而本書所有故事都是我親歷的,或父母親告訴我的。我只是把片斷的回憶盡量串聯起來,寫成完整的故事。
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但自古以來,詩詞的讀本已經很多,例如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等,近代有更多的詩詞選集出版。這本書的寫作風範是林老師建議的,每篇首都有一首詩詞,由北大中文系李遠達和高樹偉評注,由我寫正文,也就是上面所講的故事。“子愷漫畫”本來就有“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特色,本書插圖都是外公的漫畫和書法。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別具特色的詩詞讀本,由林老師取名《豐子愷家塾——外公教我讀詩詞》。由於“課兒”在我出生以前就有了,為使這本書更加完備,又補寫了抗戰期間外公全家“藝術的逃難”。全書許多文字引自外公的文章,以及小姨、母親的文章。外公是本書的第一作者。
本書的緣起,是外公和我的小姨、母親撰寫的《爸爸的畫》一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榮獲了“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2016年,在頒獎會上我碰到了編輯許靜,應許靜之邀,我有了寫這本書的想法。本書的注釋和評述深入淺出,別具特色。林老師做了全面細致的審查和修改,為成書做出重大貢獻。許靜、喬健二位編輯參與討論寫作風格、規範,恰當、高效地掌控了寫作、編輯、排版的協同進度。這本書體現了北大和華東師大合作的緣分。”
2018年末國家天文臺薛隨建副臺長和他的團隊建議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豐子愷星”,我也參與運作。2019年6月3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協會批準了“豐子愷星”,指出“豐子愷(1989-1975),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藝術與音樂教育家,以其風格獨特的的漫畫和散文廣受歡迎。”這顆小行星發現的日子恰是外公100年華誕,媒體稱“百年華誕之際豐子愷天人合一”。其實,外公自己還曾是天文愛好者,外公曽為我高一時和同學制作的天文望遠鏡作畫:“自制望遠鏡,天空望火星,仔細看清楚,他年去旅行。”外公和天文自有緣分,許多故事在本書中有反映。去年中國制作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飛船發射,實現了外公多年前的夙願,國家天文臺邀請我作為特殊的嘉賓,在運控大廳實時觀看了發射過程。正如國家天文雜志所說,這是“豐子愷跨越時空的‘星’緣”。
最後,我們要感謝杭州師範大學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資深教授陳星先生為本書作序。
宋菲君
2020年11月9日寫於外公豐子愷逝世44周年
目次
“橄欖味”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序 陳星
前言 宋菲君
一 外公的“課兒”傳統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 杜 甫
“課兒”
故行宮〔唐〕 王 建
從五言絕句學起
章臺柳〔唐〕 韓 翃
折柳
漁歌子〔唐〕 張志和
漁歌子
虞美人·感舊〔南唐〕 李 煜
母親的《白香詞譜》手抄本
荊州亭·簾卷曲闌獨倚〔北宋〕 吳城小龍女
夜深載得月明歸
聲聲慢·尋尋覓覓〔北宋〕 李清照
巾幗壓倒須眉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北宋〕 李清照
綠肥紅瘦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北宋〕 歐陽修
平山堂和“文章太守”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南宋〕 辛棄疾
壯別詩
滿江紅·金陵懷古〔元〕 薩都拉
金陵懷古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元〕 薩都拉
念奴嬌雙璧
垓下歌〔秦〕 項 羽
霸王別姬
九裡山前作戰場〔明〕 民 歌
豐家的“飛花令”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唐〕 韓 愈
覽勝圖
二 畫中有詩
千秋歲·詠夏景〔北宋〕 謝 逸
子愷漫畫
少年行〔唐〕 王 維
畫中有詩
長幹行〔唐〕 李 白
郎騎竹馬來,兩小無嫌猜
菩薩蠻·雨晴夜合玲瓏日〔唐〕 溫庭筠
溫韋小令和花間詞客群
望江南·江南柳〔北宋〕 歐陽修
風流和尚
破陣子·春景〔北宋〕 晏 殊
似曾相識燕歸來
漁家傲·秋思〔北宋〕 範仲淹
勒石燕然
洞仙歌·冰肌玉骨〔北宋〕 蘇 軾
花蕊夫人
望海潮·東南形勝〔北宋〕 柳 永
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詠蘇小小 無名氏
湖山此地曾埋玉
登飛來峰〔北宋〕 王安石
峰從何處飛來
本事詩·春雨〔近代〕 蘇曼殊
浙江潮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南宋〕 辛棄疾
白發詩
阿英詞(《聊齋志異》)〔清〕 蒲松齡
阿英詞
過故人莊〔唐〕 孟浩然
子愷漫畫的贗品鑒別
三 外公的師友
送別〔近代〕 李叔同
決定外公人生的一晚
憶兒時〔近代〕 李叔同
情系城南草堂
春遊〔近代〕 李叔同
人生“三層樓”
示長安君〔北宋〕 王安石
白馬湖作家群
短歌行〔東漢〕 曹 操
三杯不記主人誰
七絕〔近代〕 蘇步青
父母的證婚人蘇步青
過蒲田〔近代〕 蘇曼殊
拜訪梅蘭芳先生
寒夜〔南宋〕 杜 耒
憶倪秋平師
登高〔唐〕 杜 甫
無邊落木蕭蕭下和錢君匋
贈衛八處士〔唐〕 杜 甫
王朝聞先生來訪
無學校的詩詞教育
——《豐子愷家塾課》讀後識 林 嵩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序 陳星
前言 宋菲君
一 外公的“課兒”傳統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 杜 甫
“課兒”
故行宮〔唐〕 王 建
從五言絕句學起
章臺柳〔唐〕 韓 翃
折柳
漁歌子〔唐〕 張志和
漁歌子
虞美人·感舊〔南唐〕 李 煜
母親的《白香詞譜》手抄本
荊州亭·簾卷曲闌獨倚〔北宋〕 吳城小龍女
夜深載得月明歸
聲聲慢·尋尋覓覓〔北宋〕 李清照
巾幗壓倒須眉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北宋〕 李清照
綠肥紅瘦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北宋〕 歐陽修
平山堂和“文章太守”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南宋〕 辛棄疾
壯別詩
滿江紅·金陵懷古〔元〕 薩都拉
金陵懷古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元〕 薩都拉
念奴嬌雙璧
垓下歌〔秦〕 項 羽
霸王別姬
九裡山前作戰場〔明〕 民 歌
豐家的“飛花令”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唐〕 韓 愈
覽勝圖
二 畫中有詩
千秋歲·詠夏景〔北宋〕 謝 逸
子愷漫畫
少年行〔唐〕 王 維
畫中有詩
長幹行〔唐〕 李 白
郎騎竹馬來,兩小無嫌猜
菩薩蠻·雨晴夜合玲瓏日〔唐〕 溫庭筠
溫韋小令和花間詞客群
望江南·江南柳〔北宋〕 歐陽修
風流和尚
破陣子·春景〔北宋〕 晏 殊
似曾相識燕歸來
漁家傲·秋思〔北宋〕 範仲淹
勒石燕然
洞仙歌·冰肌玉骨〔北宋〕 蘇 軾
花蕊夫人
望海潮·東南形勝〔北宋〕 柳 永
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詠蘇小小 無名氏
湖山此地曾埋玉
登飛來峰〔北宋〕 王安石
峰從何處飛來
本事詩·春雨〔近代〕 蘇曼殊
浙江潮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南宋〕 辛棄疾
白發詩
阿英詞(《聊齋志異》)〔清〕 蒲松齡
阿英詞
過故人莊〔唐〕 孟浩然
子愷漫畫的贗品鑒別
三 外公的師友
送別〔近代〕 李叔同
決定外公人生的一晚
憶兒時〔近代〕 李叔同
情系城南草堂
春遊〔近代〕 李叔同
人生“三層樓”
示長安君〔北宋〕 王安石
白馬湖作家群
短歌行〔東漢〕 曹 操
三杯不記主人誰
七絕〔近代〕 蘇步青
父母的證婚人蘇步青
過蒲田〔近代〕 蘇曼殊
拜訪梅蘭芳先生
寒夜〔南宋〕 杜 耒
憶倪秋平師
登高〔唐〕 杜 甫
無邊落木蕭蕭下和錢君匋
贈衛八處士〔唐〕 杜 甫
王朝聞先生來訪
無學校的詩詞教育
——《豐子愷家塾課》讀後識 林 嵩
書摘/試閱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 杜 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1],生長明妃尚有村[2]。
一去紫臺連朔漠[3],獨留青冢向黃昏[4]。
畫圖省識春風面[5],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1] 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的長江南岸,是古時楚國西邊門戶,位於楚蜀交界處。
[2] 明妃:西漢元帝時宮女王嬙,字昭君,晉代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
[3] 紫臺:即紫宮,漢代宮殿名。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 :北方沙漠,匈奴所居之地。
[4] 青冢: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二十裡。
[5] 畫圖:漢元帝根據圖畫選妃,致使宮人的命運由畫師擺布。畫師毛延壽故意丑化王昭君,造成昭君無緣得識君面。
評注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在唐大歷元年(766)作於夔州的一組七律,詩中所歌詠的宋玉、王昭君、劉備等人都在夔州及三峽一帶留下古跡。杜甫借歌詠古跡來追懷古人,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思。當時杜甫身處白帝城,而昭君村遠在秭歸,首句氣勢磅礴地描繪群山萬壑隨著湍急江流奔赴荊門山的瑰奇景觀乃出於想象。而用如此雄壯的意象襯托昭君村,有“窈窕紅顏,驚天動地”的意味。頷聯用紫臺與青冢、朔漠與黃昏的交錯時空兩兩相對,建立起邁越讀者想象的一組邏輯關係,寫盡昭君一生悲劇。杜甫點化南朝江淹《恨賦》成句,以“連”寫昭君出塞之景,以“向”顯明妃思漢之心,下筆如神。頸聯承上啟下,凸顯昭君悲劇的根源是漢元帝昏聵,將宮女的命運交給畫師來裁決,致使環佩空鳴,昭君骨留青冢,只有魂魄才能夜返故鄉。尾聯借胡地傳入的琵琶曲調,點出昭君“怨恨”的深沉主題。語不涉議論,卻無所不包,呈現出此刻“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杜甫,有著與昭君近似的處境與心境,報國無門,歸鄉無期,漂泊無依,只有夢魂能夠回去,抒情主人公與詩中人物高度融合,後人歌詠明妃之作不能及者在此。
“課兒”
外公豐子愷先生很重視子女的教育,而且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用外公的話說叫“課兒”,是豐家的“家學”傳統。豐家的孩子都要參加“課兒”,孩子們既是兄弟姐妹、舅甥,又是同學。年長的兒女還兼任TA(助教),給年輕的孩子輔導。在桐鄉緣緣堂,在嘉興金明寺弄,在抗戰逃難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廬、萍鄉、長沙,在桂林泮塘嶺,在貴州遵義浙大宿舍“星漢樓”,在重慶沙坪小屋,在杭州裡西湖靜江路85號,在上海陜西南路“日月樓”……“課兒”始終在進行
我是豐家的長外孫,曾長期生活在外公身邊,直到十八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到北京讀書。我有幸親歷了外公家的“課兒”。“課兒”的特點是“養成教育”,外公的養成教育尤其重視對後輩“綜合素質”的培養。外公的文學修養非常厚重,他把中國古典文學作為“課兒”的第一必修課。上中學時我每周去外婆家,外公先讓我背上周學的古文詩詞,再教新課。詩詞一般每周教二十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外公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從《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學到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1952年5月14日,外公寫了一封信給我,講到《古詩十九首》:
安凡(注:安凡是宋菲君的小名):後天(星期五)我和小娘姨兩人要到崇德去,要下星期一二回上海。你們這星期天倘來此,我不在,《古詩十九首》不能讀。最好再下星期日來,把《十九首》背給我聽,我再替你上新詩。《十九首》中有許多字很難讀,難解說。現在我寫一張給你,可參考。《十九首》要多讀幾遍,要背得熟。
當時我讀小學四年級,這是外公教我學詩詞留下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封信,可惜外公寫給我的另一張紙(可能是注釋)找不到了。信雖不長,但“課兒”的許多理念都包含其中。
母親說,外公的“家學”有獨特的理念,學詩詞有時不問何人所寫,不拘泥出自哪個年代,也不必逐詞逐句地理解原文,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但要求讀過的詩詞全都背出來,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這個見解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初二的班主任、語文教師田穎就不認同,他問我聽誰說的?聽說是外公說的,田老師不說話了。
《古唐詩合解》中杜甫的幾首詩是“課兒”必選的教材。我手頭保留了外公當年“課兒”時用過的一本《古唐詩合解》,在杜甫詩《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的頁眉上標有“8.3”,即外公授課日期為某年(可能是 1956年)8月3日。在劉長卿的《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的頁眉上標有“8.17”,正好是兩周以後。我從小學四五年級起向外公學詩詞,到高中畢業,估計學了幾百首到一千首吧,其中也包括母親教我的詩詞以及後來自己學的詩詞。小娘舅學得更多,他說他能背出兩千首!
外公講課非常有特點,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外公給我講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中寫王昭君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外公說詩人不用“千山萬壑”而用“群山萬壑”,“群山”是“擬人化”,於是就畫了一些山,當時我怎麼看怎麼像是人,像是王昭君的家人、朋友在送別她。外公的畫“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中表現的正是這樣的意境。
讀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外公又隨手畫了一位女子飄然而至的形象。外公問我,讀到這兩句,有沒有聽到昭君身上戴的佩飾的叮咚之聲?可惜外公的這些畫我未能留下來,但外公教我的這首詩卻永遠地記住了。
現在,這些詩詞古文已經成了我精神世界、感情世界的一部分,讓我欣賞、傷感、陶醉,使我的心融入這文學的境界之中。
〔唐〕 杜 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1],生長明妃尚有村[2]。
一去紫臺連朔漠[3],獨留青冢向黃昏[4]。
畫圖省識春風面[5],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1] 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的長江南岸,是古時楚國西邊門戶,位於楚蜀交界處。
[2] 明妃:西漢元帝時宮女王嬙,字昭君,晉代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
[3] 紫臺:即紫宮,漢代宮殿名。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 :北方沙漠,匈奴所居之地。
[4] 青冢: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二十裡。
[5] 畫圖:漢元帝根據圖畫選妃,致使宮人的命運由畫師擺布。畫師毛延壽故意丑化王昭君,造成昭君無緣得識君面。
評注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在唐大歷元年(766)作於夔州的一組七律,詩中所歌詠的宋玉、王昭君、劉備等人都在夔州及三峽一帶留下古跡。杜甫借歌詠古跡來追懷古人,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思。當時杜甫身處白帝城,而昭君村遠在秭歸,首句氣勢磅礴地描繪群山萬壑隨著湍急江流奔赴荊門山的瑰奇景觀乃出於想象。而用如此雄壯的意象襯托昭君村,有“窈窕紅顏,驚天動地”的意味。頷聯用紫臺與青冢、朔漠與黃昏的交錯時空兩兩相對,建立起邁越讀者想象的一組邏輯關係,寫盡昭君一生悲劇。杜甫點化南朝江淹《恨賦》成句,以“連”寫昭君出塞之景,以“向”顯明妃思漢之心,下筆如神。頸聯承上啟下,凸顯昭君悲劇的根源是漢元帝昏聵,將宮女的命運交給畫師來裁決,致使環佩空鳴,昭君骨留青冢,只有魂魄才能夜返故鄉。尾聯借胡地傳入的琵琶曲調,點出昭君“怨恨”的深沉主題。語不涉議論,卻無所不包,呈現出此刻“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杜甫,有著與昭君近似的處境與心境,報國無門,歸鄉無期,漂泊無依,只有夢魂能夠回去,抒情主人公與詩中人物高度融合,後人歌詠明妃之作不能及者在此。
“課兒”
外公豐子愷先生很重視子女的教育,而且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用外公的話說叫“課兒”,是豐家的“家學”傳統。豐家的孩子都要參加“課兒”,孩子們既是兄弟姐妹、舅甥,又是同學。年長的兒女還兼任TA(助教),給年輕的孩子輔導。在桐鄉緣緣堂,在嘉興金明寺弄,在抗戰逃難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廬、萍鄉、長沙,在桂林泮塘嶺,在貴州遵義浙大宿舍“星漢樓”,在重慶沙坪小屋,在杭州裡西湖靜江路85號,在上海陜西南路“日月樓”……“課兒”始終在進行
我是豐家的長外孫,曾長期生活在外公身邊,直到十八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到北京讀書。我有幸親歷了外公家的“課兒”。“課兒”的特點是“養成教育”,外公的養成教育尤其重視對後輩“綜合素質”的培養。外公的文學修養非常厚重,他把中國古典文學作為“課兒”的第一必修課。上中學時我每周去外婆家,外公先讓我背上周學的古文詩詞,再教新課。詩詞一般每周教二十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外公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從《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學到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1952年5月14日,外公寫了一封信給我,講到《古詩十九首》:
安凡(注:安凡是宋菲君的小名):後天(星期五)我和小娘姨兩人要到崇德去,要下星期一二回上海。你們這星期天倘來此,我不在,《古詩十九首》不能讀。最好再下星期日來,把《十九首》背給我聽,我再替你上新詩。《十九首》中有許多字很難讀,難解說。現在我寫一張給你,可參考。《十九首》要多讀幾遍,要背得熟。
當時我讀小學四年級,這是外公教我學詩詞留下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封信,可惜外公寫給我的另一張紙(可能是注釋)找不到了。信雖不長,但“課兒”的許多理念都包含其中。
母親說,外公的“家學”有獨特的理念,學詩詞有時不問何人所寫,不拘泥出自哪個年代,也不必逐詞逐句地理解原文,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但要求讀過的詩詞全都背出來,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這個見解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初二的班主任、語文教師田穎就不認同,他問我聽誰說的?聽說是外公說的,田老師不說話了。
《古唐詩合解》中杜甫的幾首詩是“課兒”必選的教材。我手頭保留了外公當年“課兒”時用過的一本《古唐詩合解》,在杜甫詩《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的頁眉上標有“8.3”,即外公授課日期為某年(可能是 1956年)8月3日。在劉長卿的《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的頁眉上標有“8.17”,正好是兩周以後。我從小學四五年級起向外公學詩詞,到高中畢業,估計學了幾百首到一千首吧,其中也包括母親教我的詩詞以及後來自己學的詩詞。小娘舅學得更多,他說他能背出兩千首!
外公講課非常有特點,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外公給我講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中寫王昭君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外公說詩人不用“千山萬壑”而用“群山萬壑”,“群山”是“擬人化”,於是就畫了一些山,當時我怎麼看怎麼像是人,像是王昭君的家人、朋友在送別她。外公的畫“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中表現的正是這樣的意境。
讀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外公又隨手畫了一位女子飄然而至的形象。外公問我,讀到這兩句,有沒有聽到昭君身上戴的佩飾的叮咚之聲?可惜外公的這些畫我未能留下來,但外公教我的這首詩卻永遠地記住了。
現在,這些詩詞古文已經成了我精神世界、感情世界的一部分,讓我欣賞、傷感、陶醉,使我的心融入這文學的境界之中。
得獎作品
1、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好書探”推薦書目
2、入選中國教育報2021年青少年暑期閱讀書目
3、入選2021年8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4、中國科學報2021年8月推薦書目
5、“一條”生活美學類推薦書目
6、入圍2021年桂冠童書
7、入選中國教育報2021年度教師推薦10大童書
8、獲評“2021年度中國好書”
2、入選中國教育報2021年青少年暑期閱讀書目
3、入選2021年8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4、中國科學報2021年8月推薦書目
5、“一條”生活美學類推薦書目
6、入圍2021年桂冠童書
7、入選中國教育報2021年度教師推薦10大童書
8、獲評“2021年度中國好書”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