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問問哲學家:你沒想到的好問題,以及它們的答案
商品資訊
系列名:VIEW
ISBN13:9789571391878
替代書名:Ask a Philosopher: Answers to Your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Unexpected Questions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伊恩‧奧拉索夫
譯者:朱家安
出版日:2021/08/25
裝訂/頁數:平裝/248頁
規格:21cm*14.8cm*1.4cm (高/寬/厚)
重量:324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哲學帶你在日常生活裡,展開意想不到的冒險
紐約行動哲學攤位×「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伊恩‧奧拉索夫:人們有時會覺得,哲學不是一般人的活動,只屬於那些受過教育、能進行深度思考的人。這說法不但是錯的,還很危險。任何能反思自身經驗的人,都能做哲學。
自二〇一六年起,哲學家伊恩‧奧拉索夫和幾個哲學教授和研究生,開始在紐約各地設立「來問問哲學家」攤位,回答大家提出的好玩問題:
‧人性本惡或本善?
‧養魚當寵物OK嗎?
‧若全球暖化是真的,我是否不該生小孩?
‧色彩是主觀的嗎?
‧若人類殖民火星,誰能擁有火星的土地?
‧蕃茄醬算是一種果昔嗎?
‧死掉之後我能以靈魂什麼的形式繼續存在嗎?
‧該給遊民錢嗎?
《來問問哲學家》就證明了人人都能享受哲學、交流哲學想法,讓哲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不管是宇宙大哉問、日常生活裡的問題,還是你沒想過的好玩問題,本書讓你踏出思考哲學的另一步!
3大主題、57個哲學好問題,幫助你與自己的人生對話、與世界對話──
第一部:宇宙大哉問|
直面深沉的提問,與自己深度對話。
第二部:日常問題|
關注自身,回應生活各個面向。
第三部:你沒想過的問題|
跳脫既有框架,展開各種奇思妙想。
專文推薦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誠摯推薦
李 律 作家、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吳豐維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靜君 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紀金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
洪 瀞 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張智皓 《今天學哲學了沒》作者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會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
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根據上千場在紐約街頭發生的哲學對話,伊恩‧奧拉索夫這本書記錄了人們的好奇和洞見。若生命當中令人困惑的問題讓你著迷,你鐵定能從本書獲得啟發。我也曾經想過,各位紐約客平常腦袋裡裝著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結果伊恩‧奧拉索夫就寫了這本書,我實在是賺到!從「我們有自由意志嗎?」到「蕃茄醬是一種果昔嗎?」,這本書回應了紐約路人放在心上的各種問題,你讀了書裡的答案,一定能想到更多。
──貝瑞・連(Barry Lam) 瓦薩學院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podcast《Hi-Phi Nation》主持人
本書作者走出學院,接受任何人提問那些存在心中的難解問題,嘗試對話,並且提供了具相當深度的思辨方法。這些對話具體為文字之後,保有反思的深度,但卻筆調輕鬆,能夠輕快地引領讀者打通任督二脈。
──林靜君 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了解哲學能非常有效益地幫助我們探究事物的本質以及養成系統性的思考習慣。你可能也曾聽過這句話:「哲學是智慧的朋友。」這句話實則也再提醒我們想要變得有智慧當然就不能錯過「哲學」這位好朋友。
──洪瀞 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本書是奧拉索夫和他的夥伴們於二〇一六年在紐約街頭擺攤與群眾互動的結果與產品,這種互動形式重現了古希臘的「街頭哲學」。在我看來,本書的生產過程和它的結果也示範了當代哲學作為「公共哲學諮商」的一種可能性。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哲學人的回答不見得完全滿足提問者的需求,但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大家都感受到某種知性上極限體驗,有點神祕卻又合乎情理。《來問問哲學家》就是有著這樣的魅力。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哲學要入世的最佳途徑,便是在非學術的公共場域與普羅大眾直接溝通,不打草稿、不先設限。在這樣的洗禮下,討論的問題與回答的內容,都能夠相當直接反映民眾最有興趣與最在意的思辨。
──鄭會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
隨意翻開這本書,不需要連上網、不會跳出廣告,你的精神得以直接走入市集沙龍,來到哲學家的攤位,聆聽一場風趣又蘊含深意的對話。
──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本書特色
1. 哲學流動攤販現象受媒體注目,獲《新聞週刊》(Newsweek)、《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WHYY》、《CUP》報導。
2. Amazon 4.6/5高分評價,國外讀者好評:「深刻又促咪!」(Merges profoundity and fun!)、「有夠歡樂!」(Rollicking, delightful fun!)
3. 「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首部譯作,譯後記附上寫給哲學初心者的貼心指南,以及哲普中文書目。
4. 在思索宇宙大哉問?或是生活的難題?書中每一個都是「來問問哲學家」攤位實際收到的問題,幫我們問出許多沒有想過的好問題,帶動我們去思考,為自己的人生現狀找到屬於自己的指引。
5. 筆調幽默,篇幅短小無負擔,部分篇末附有Box簡短紀錄攤位現場對話,更提升與哲學家問答的臨場感。
作者簡介
伊恩‧奧拉索夫Ian Olasov
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哲學研究所的兼任教授和博士生。曾在二〇一七年和二〇一八年獲得美國哲學協會公共哲學專欄獎(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s Public Philosophy Op-Ed Prize)。文章散見Slate、Vox、Public Seminar等媒體。
他和美國論壇「Brooklyn Public Philosophers」的哲學家們,以流動攤位形式經營「來問問哲學家」(Ask a Philosopher),在紐約市各處幫人解答哲學問題。現居於紐約布魯克林。
朱家安
中正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致力於哲學與批判思考教育,相信哲學思考能提升公共溝通品質,深化臺灣的民主。
著作:《哲學哲學雞蛋糕》、《護家盟不萌?》、《画哲學》。合著:《作文超進化》、《國文開外掛》。主編:《現代草民哲學讀本》、《思辨決定你的未來》。譯作:《來問問哲學家:你沒想到的好問題,以及它們的答案》。
目次
推薦序
自由地問,哲學地答◎陳瑞麟
推薦語
餅乾有生命嗎?◎林靜君
透過這本書,熟悉智慧的朋友──「哲學」◎洪瀞
念哲學以後能幹嘛?擺攤講哲學啊!◎鄭凱元
強者我學長◎鄭會穎
逛逛哲學家的攤位◎賴以威
第一部 宇宙大哉問
哲學到底在幹嘛?
為什麼世界上有東西存在,而不是啥都沒有?
神存在嗎?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我們真能認識腦殼外面的世界嗎?
若全球暖化是真的,我是否不該生小孩?
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經驗的?
我幹嘛關心這個?
最棒的政府是哪種政府?
色彩是主觀的嗎?
時間旅行有可能辦到嗎?
人性本惡或本善?
先有想法還是先有語言?
我們真的知道怎樣對自己最好嗎?
死掉之後我能以靈魂什麼的形式繼續存在嗎?
科學跟宗教註定衝突嗎?
到底有沒有所謂客觀的真理?
幸福到底是什麼?
真的有「無意識」這回事嗎?
該怎麼應付二元論?
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存在的嗎?
「為什麼」究竟是在問什麼?
第二部 日常問題
愛到底是什麼?
愛有合理不合理可言嗎?
性傾向是天生的嗎?
「男生」的本質是什麼?
若某人在酒吧請我喝一杯,我是否因此欠了他什麼?
「仕紳化」要怎樣才不會妨礙當地生活?
該給遊民錢嗎?
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生氣,有什麼意義?
家中長輩終有一死,我該如何面對這件事?
退休生活怎樣才能過得有意義?
怎樣才算是有心理疾病?
跟窮國買東西,算是剝削他們的員工嗎?
養魚當寵物OK嗎?
什麼時候該信任專家?
要養出善良的小孩,需要哪些條件?
是什麼造就性別歧視的語言?
如果做什麼都沒有用,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我們該活在當下嗎?
第三部 你沒想過的問題
番茄醬算是一種果昔嗎?
若人類殖民火星,誰能擁有火星的土地?
你怎麼知道一加一等於二?
起司焗雞胸肉是正宗做法嗎?
該殺死嬰兒希特勒嗎?
植物會思考嗎?
佛教到底算是宗教還是哲學?
東西有可能「廢成經典」嗎?
對於喜歡雷根糖和不喜歡雷根糖的人來說,雷根糖吃起來是同一個感覺嗎?
你想做個蜻蜓的雕像,結果做出來像是蜜蜂,那它到底是蜻蜓的雕像還是蜜蜂的雕像?
為什麼理論簡單是好事?
如果超人的力量是從太陽來的,為什麼他沒曬黑?
真有什麼東西是隨機的嗎?
藝術作品什麼時候算是模仿過了頭?
你最愛的動物是什麼?
附錄:追加問題──要自學哲學,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該如何開始?
參考資料和推薦閱讀
譯後記◎朱家安
書摘/試閱
哲學到底在幹嘛?
在每門哲學課的第一堂,當我要跟學生說明哲學在幹嘛,我會給他們一大堆哲學問題做為例子。可想而知,這時候就會有人說:「喔,你是說那種沒答案的問題對嗎~」然而,我自己其實不會這樣描述哲學。首先,許多過去歸類為哲學的問題,現在已經是科學問題,例如「物質可以無限分割嗎?」這樣的問題。誰敢保證這本書裡討論的東西,在將來不會變成科學問題呢?(其實我相信本書討論的許多問題現在已經是科學問題,只是科學家們基於一些理由還沒開始舉手說話。)不過哲學確實有個有趣的地方。不管是職業哲學家還是整個世界,通常都對哲學問題的答案沒共識。而且大家之所以沒共識,並不只是因為某些人還沒把事情想清楚。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就連資訊充分、思慮徹底的人,也無法同意彼此的看法。
對哲學還有另一種常見誤解,這可以從「來問問哲學家」攤位的日常趣事看出來。擺攤的每一天,早晚會有人上門問我們一些關於占星解夢、靈魂出竅或「到底是誰殺了甘迺迪?」之類的問題。通常我需要花一些工夫,才能把這些話題導回我認為有「哲學性」的問題上。(從占星風行,我們可以看出敘事對人的哪些特殊意義?一則解夢要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正確符實?在什麼情況下,相信陰謀論才是合理的選擇?)但想想看:為什麼人們打從一開始,會覺得那些問題算是哲學問題?當然,一方面來說,是因為哲學家整體並沒花什麼心力跟社會說明他們在幹嘛。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也是因為人們有種正確的直覺,認為哲學是在處理那些在其他地方沒被認真看待的想法,像是,哲學論證常倚賴既人工又怪異的思想實驗。
※
分享一下我最愛的思想實驗:
‧電車問題(The Trolley Problem):電車疾駛而來,即將碾過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可以拉搖桿改變電車方向,讓它改為碾過另一個人。你該這樣做嗎?電車疾駛而來,即將碾過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可以把一個大塊頭推到軌道上,他會犧牲,電車會停下。你該這樣做嗎?上面兩個問題,該要有一樣的答案嗎?如果不是,為什麼?
‧無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假設你暫時獲得關於社會的所有所需知識,但你會忘記自己在社會中是怎樣的人。如此一來,你會選擇如何改變社會的基本法律和結構?在這種情況下,你沒辦法替自己爭取好處,因此我們可以說,你選擇的改變,必定會讓社會更正義,對嗎?
‧孿生地球(Twin Earth):假設一個世界,看起來跟我們的世界一模一樣,只不過那個世界裡被人們稱為「水」的東西是由H2O之外的東西構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水」這個詞在那個世界,跟在我們的世界,依然保有同樣的意思嗎?
‧隱形園丁(The Invisible Gardener):受某個隱形園丁照料的花園,和根本沒人照料的花園,有差嗎?
‧歸納法新謎題(The New Riddle of Induction):假設有個新的顏色詞彙「綠藍色」(grue),指涉的是「二○三○年之前被發現而且是綠色的,或者二○三○年之前沒被發現而且是藍色的」的東西。考慮到所有你看過的草都是綠藍色的,你該因此認為所有草都是綠藍色的嗎?
‧哥德爾和斯密特(Gödel and Schmidt):你以為你很了解哥德爾(Kurt Gödel),但其實你心裡所有關於哥德爾的理解都是錯的。湊巧的是,有某個你不認識的人,叫做斯密特,完全符合上述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你算是擁有一堆關於哥德爾的錯誤信念,還是擁有一堆關於斯密特的正確信念?
‧知識論證(The Knowledge Argument):假設某人自出生以來都活在一個只有白色和黑色的房間裡,但他掌握所有關於顏色感知所需的物理、心理和神經科學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當他第一次看見紅蘋果,他會因此知道任何新的事情嗎?
‧靜止世界(Freeze World):假設宇宙分成三個部分。在外界的觀察者看來,第一個部分每年都會靜止五分鐘,第二個部分每兩年都會靜止五分鐘,第三個部分每三年都會靜止五分鐘。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每過六年,這個宇宙就會有五分鐘的時間完全靜止,沒有任何東西改變?
‧漂浮的人(The Floating Man):若你生來就沒有任何感官能力,你會意識到自己嗎?
‧蓋吉斯的隱形戒指(The Ring of Gyges):若戴上隱形戒指,你會變成更糟糕的人嗎?若你可以任意偷拐搶騙而不付出任何代價,在什麼情況下你會選擇不做?
‧丹尼特的「我在哪?」(Dennett’s “Where Am I?”):若你每個神經末端都有小小的無線電發信器,讓大腦可以遙控身體,那「你」到底在哪裡?是在你的大腦所在的位置,還是在你的身體所在的位置?
‧蓋提爾案例(Gettier Cases):假設有人暗中把你的手機設成靜音,當你聽到跟自己手機一樣的鈴聲響起(來自附近別人的手機),而真的剛好有人打給你,那你算是「知道」有人打給你嗎?
‧極端翻譯(Radical Translation):假設有個人講的是你完全不懂的語言,當他手指著兔子然後說「嘎八蓋」,你要怎麼知道這個「嘎八蓋」指的是兔子、兔子的某個部分、特定時間區間的兔子,還是「身為兔子」的這種性質?
※
也確實,有某些想法受到滿多哲學家歡迎,但對一般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例如「人沒有意識經驗」、「時間的流動是幻覺」、「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在哲學上,只要某些想法跟我們面對的問題相關,就不能單純摒棄,得要提出理由來思量。
有一個區分哲學的方法,大致上還滿合用的: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連該用什麼方法來研究、該從何處獲得證據都沒共識,那這個問題就是哲學問題。本書討論的所有哲學問題,都符合這個特徵。這個特徵可以說明很多事情。像是,為什麼一般人會覺得哲學問題沒有答案。又像是,為什麼很多哲學問題真的很久都沒答案。還有,為什麼對任何主題我們都有辦法問出哲學問題,以及,為什麼在思考哲學的時候,開放態度很重要。
不過,其實這樣說也不太對。至少在邏輯和哲學史領域,大家對基本研究方法有共識,而沒人敢說邏輯和哲學史不算哲學。反過來說,在歷史、心理學和物理學,確實有一些困難的問題,大家連該如何研究都沒共識。然而,這已經是我想到最好的答案了。如果你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說明什麼是哲學,請寄電子郵件給我。【譯註:作者的電子郵件地址:ianolasov@gmail.com】
為什麼世界上有事物存在,而不是啥都沒有?
我小時候曾經為了一個事情生氣。我想吃煎蛋,但我以為那種事物叫做「炒蛋」。所以我說「我想吃炒蛋」,不意外得到一盤炒蛋,然後我就生氣了。後來父母弄了一盤煎蛋給我,結果只讓我更氣。事情是這樣的:我當時不只想要吃煎蛋,我還想要人們把這事物叫做「炒蛋」。換句話說,我提出的要求其實根本不可能實現,話說這大概也不是我最後一次跟父母提這種要求。
所以,到底為什麼世界上有事物存在,而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是希望我們說明因果關係(causal explanation)。照這想法,我們可以把問題改寫成這樣:世界上存在的第一個事物,是什麼導致它存在的?當然,這第一個事物有可能是自己導致自己存在,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某些在它之後才出現的事物導致它存在的,也就是說,它存在的原因比它還要晚出現。這些解決方案在邏輯上都沒有矛盾。不過我們現在暫時先不考慮這類說法。(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基於這類說法把「因果關係」的概念延伸到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如果真有事物會自己導致自己存在,或者被後續的其他事物導致,我們應該不會從來沒見過這類事情。)這樣一來,選項就只剩下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個事物之所以存在,是被它之前的某個事物導致的。但這太扯了。如果第一個事物之前還有事物,那它就不會是第一個事物。就像是你問:「柯林頓總統(Bill Clinton)的第三個兒子叫什麼名字?」這問題沒答案,並不是因為它很難,而是因為它有個錯誤的預設:柯林頓有第三個兒子。
↑好吧,世界的開端當然不會有因果關係上的說明。不過我並不是想問這個。
確實,對事情的說明,不只有因果關係的說明這一種。例如,要說明「2+2=4」這樣的數學事實,我們可以想辦法用人類可理解的方式,把它們從直覺上沒問題的定理(像是皮亞諾算數[Peano arithmetic〕【作者註:你不用懂皮亞諾算數也可以理解這邊講的東西,但若你有興趣,可以參考第181頁。】)演繹出來。要說明比較特殊的自然律,比如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我們可以說明它如何能從更普遍的自然律演繹出來,像是牛頓的重力和運動定律(Newton’s law of gravity and laws of motion)。要說明我們為什麼會有某些行為、持有某些信念,我們可以提出相關的理由。要說明性狀,我們可以指出生物的某些功能。要說明難以掌握的想法,我們可以換句話說,或使用比喻和例子。然而,當我們問「為什麼有事物存在?」我們顯然不是想要別人說明世界上的事物怎麼從數學原則或自然律演繹出來,也不是想要別人把它們換句話說,或替它們想更多比喻和例子。所以當我們問這問題,我們想要某種說明,但我們想要的並不是一般人可理解的那些種類的說明。這就像是我想吃煎蛋,但我不要吃普通的煎蛋,我要吃被人稱呼為「炒蛋」的煎蛋。這些要求本來就不可能滿足。
這樣說好了,如果我們一般用來說明事物的每一種方法,都無法說明「為什麼世界上有事物存在」,那這件事確實很有趣。如果這個問題主要是要引導我們獲得這個結論,那它真的是好問題。
最後,「說明」對人的意義之一,是讓人感覺自己有所理解,並安頓身心。這是為什麼在覺得困惑迷失的時候,我們就會問問題和尋求說明。在這種理解下,我們最初面對的問題,有可能是在尋求一種感覺,對於存在的事物有所理解的感覺。若是這樣,這個問題並沒有單一正確的答案。會讓你的鄰居產生「理解的感覺」的說法,對你就不見得有效。也因此,我沒辦法告訴你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對在意的事物感到有所理解,因為我不知道現在讀這段文字的你是怎樣的人。你得靠自己把它找出來。
這類討論通常會提到神,不過這裡我們完全沒提到。基於前文提到的那些理由,我自己並不覺得神對於回答這個問題有幫助。不過這篇文章之所以沒提到神,還有另外一個理由……
神存在嗎?
神是那個全能、全知的存在,希望世界完美良善。確實有些人認為神不只有一個,不過我們先不涉入關於一神論(monotheism)的爭論。如果真的有一種全知全能的東西希望這個世界完美良善,我們的世界應該就是完美的了。不過世界事實上並不完美。所以說,神不存在。
↑世界不完美,我同意。不過,誰說神必須全能、全知,並希望世界完美良善?這種界定神的方式,根本是為了上面那個反駁神存在的論證量身訂做的。不管怎樣,我認為的神不是這樣。
好吧,這樣說也有道理。不同人對上帝有不同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問題難以討論。
不過有個方法可以繞過這些麻煩。對大部分人來說,不管他們把神想成什麼樣子,至少他們都認為神值得崇拜。所以,崇拜是怎麼一回事?要崇拜某個東西,你得全心全意臣服於它,你認為它比你自己有價值多了,也比你自己的判斷值得信任多了。【作者註:有些人可能會對這個說法有意見。當我們崇拜一個東西,確實代表我們認為它很有價值,但這一定代表我們要臣服〔submission〕於它嗎?我認為重點在於,崇拜本身並不是對等的關係。不管我多愛我伴侶,當我說我「崇拜」〔worship〕她,頂多也只會是一種隱喻或誇飾的表達。因此,我認為「臣服」這個概念才能捕捉「崇拜」裡面那種核心不可動搖的臣屬關係。】
然而,全心全意臣服於某個東西,真的有道理嗎?首先,這樣做可能有損尊嚴。再來,你也可能臣服錯對象。人捐錢捐錯神,這種案例在歷史上不少見。而且,或許神不會犯錯,但你會。當你判斷哪個神值得信任並且計畫捐上身家,最好別對這判斷太有自信。所以,以上述理解,崇拜任何東西,都沒道理。所以神不存在。
最後希望:你當然還是可以參加有意義的宗教活動,不管是去教堂、清真寺、寺廟還是猶太會堂都行。就算神不存在,也不代表你對宗教的投入是錯的。社群、故事、慶典、節日、儀式、祭品和音樂,就算神不存在,這些宗教事物還是一樣有價值。這就像聖誕節還是一樣好玩,就算你後來發現(爆雷注意!)聖誕老人不存在。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