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莊子》是中華民族的源頭性思想經典之一,莊子的思想,自來也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歸宿之一,給了我們應對變化的核心智能。在社會內卷、觀念割裂的今天,人們呼喚和諧共生的社會環境,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家園,莊子的思想,與當代社會具有某種內在的呼應關係,對現代人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療癒作用和精神啟迪意義。
本書依作者在喜馬拉雅《黃明哲正解〈莊子〉》的講稿整理潤色而成,主要圍繞《莊子·內篇》七篇展開,基本涵蓋了莊子的完整思想體系,也展現了莊子寓言的獨特魅力。其中,《逍遙遊》主要講述小知、大知、至知三重境界,展開“逍遙”的主題。《齊物論》以人籟、地籟、天籟三重境界為引,分析人類認知的誤區,提出“天地共生,萬物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養生主》以庖丁解牛為載體,講述“以無有入有間”“遊刃有余”的解構矛盾的行為方式。《人間世》探討與權力的相處之道,提出“虛己待物”的亂世存身之理。《德充符》通過幾位殘障人士的話語,提出忘情忘形、內心與道相通的人生價值。《大宗師》講述以自然為師,以存亡一體、與造化為友的人生態度。《應帝王》,則承繼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講“順物自然”、不言之教的為政主張。
作者簡介
黃明哲,哲學博士,現任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紅學會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特約專家。二十余年來,潛心於國學研究,在道家、佛家、茶文化等方面有獨到觀點與真實體驗。在京城金融界人士與創業人群中長年舉辦《道德經》《莊子》等國學系列講座,具有較大影響。著有《黃明哲正〈解道德經〉》《茶譜·煮泉小品》《中國佛家》《民俗神韻》《皇家園林》《夢想與塵世——20世紀美國文化》等。
目次
前言1
第一節 生命的三重境界
第二節 鯤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裡
第三節 無極之境,傲慢來自眼界局限
第四節 追尋姑射神人,堯尋找逍遙之境
第五節 大器不用,乘之悠遊於江湖
第六節 莊子透露了古道術的秘密
第七節 天人合一,我們需要修復認知的Bug
第八節 坐忘之道:人籟、地籟、天籟的提出
第九節 大智能與小心機,誰更幸福
第十節 生命是一場流變,真我何在
第十一節 抱住成心,何談真理
第十二節 道樞環中,跳出“彼此”“是非”的窠臼
第十三節 萬物本來一體,何須“白馬非馬”
第十四節 自然本來完整,局限在於人的認知
第十五節 平常心是道,成敗只是演化的過程
第十六節 得失一體兩面,成長是一場蛻變
第十七節 以藝入道,先要超脫門戶之見
第十八節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第十九節 人間立言的八種方式
第二十節 不講武德,還是謙虛自守
第二十一節 個性天成,不可強制求同
第二十二節 趨吉避兇,何如清靜純一
第二十三節 天道眼光,在萬物協同中實現成長
第二十四節 莊周夢蝶,平行世界中的多維人生
第二十五節 生生不息,提升人生境界的五種修為
第二十六節 生活需處變不驚,處世需順變應時
第二十七節 中道養生,打通生命運作的雙循環
第二十八節 庖丁解牛,專業精神帶來遊刃有余
第二十九節 眾生平等,自我接納才有健全生命
第三十節 薪盡火傳,生命是一種精神傳承
第三十一節 把生命從粽子還原成種子
第三十二節 處世的難點,是如何與權力打交道
第三十三節 勸諫他人,先要看清自己
第三十四節 直人快語,為何常常孤立無援
第三十五節 意見領袖,為何招來打壓排擠
第三十六節 外圓內方,是影響領導者的正確姿勢嗎
第三十七節 心齋,掃除自己對社會的固有認知
第三十八節 虛室生白,心境如何影響人生的運道
第三十九節 左右為難,為何還要安之若命
第四十節乘 物遊心,高管不要代入老闆角色
第四十一節 家族傳承,顧問何必螳臂當車
第四十二節 神樹自晦,生存與角色扮演的故事
第四十三節 樹成材則被伐,禍福之間的換位思考
第四十四節 楚狂人對孔子的忠告:認真你就輸了
第四十五節 警惕成功學,創造流暢的人生體驗
第四十六節 忘形忘情,精神飽滿的自在人生
第四十七節 不言之教,洞察世間變遷的樞紐
第四十八節 鑒之於水,人生不必處處爭先
第四十九節 以道相交,朋友間最可貴的是什麼
第五十節天 刑難解,人們為何如此迷戀人設
第五十一節 全德之人,坦蕩是最珍貴的人品
第五十二節 忘情就是最好的養生
第五十三節 洞察生活的語境,做回真實的自己
第五十四節 以道為師,在流變中傳承生命
第五十五節 天人之際,人類認知的兩大層面
第五十六節 然來去,真知來源於真實的生活
第五十七節 真人愛道,拋開是非善惡的干擾
第五十八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第五十九節 大道有情有信,得道的境界無為無形
第六十節 自然法脈,為何真心袒露才是悟道
第六十一節 死生一體,解開生命的倒懸窘境
第六十二節 造化洪爐,眾生只是待煉的金屬嗎
第六十三節 小人君子,君子小人
第六十四節 生死兩忘,尊重生命本然的歷程
第六十五節 離形去知,與造化同遊
第六十六節 開放認知,自然是終極的導師
第六十七節 感悟天道是治世的前提
第六十八節 心物如一,聖人與百姓一體
第六十九節 明王之治,順萬物之自然
第七十節 九淵玄牝,神巫不能測度之道境
第七十一節 用心若鏡,勝物而不傷
第七十二節 興衰存亡,端看體制的智能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三十三節 勸諫他人,先要看清自己
《人間世》這一篇的故事主角大都是孔子,莊子借孔子的口來談人應該如何在社會上行走。
本節是第一個故事,顏回問於孔子。顏回赤手空拳,想去勸說衛國的暴君,臨行前來向孔子告別,於是師生倆展開了一場長時間的對話。
顏回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元代以後尊他為“復聖”。顏回的德性特別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然顏回生活得非常貧困,但是他始終在追求知識和真理,一直跟著孔子學習,而且過得很快樂。
孔子經常夸獎顏回,稱他“敏於事而慎於言”,意思是他看起來有點木訥,但其實非常聰明。他是能夠舉一反十的人,比通常所說的“舉一反三”還要機敏。
顏回拜孔子為師,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都弄不清楚他是聰明還是笨。差不多一年之後,孔子才回過味,然後學生們也回過味:原來他是這麼聰明的一個人!
顏回對孔子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他覺得越是思考老師的言論,越是覺得老師高大;越是深入去分析老師的言論,越是覺得深不可測;想想老師好像在前面,再看看好像又在後面。這似乎表明,他並沒有抓住老師的主要思路。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請行”,意思是要告別,想去一個地方,來問老師行不行。
孔子就問,你想去哪裡?“奚之”的“之”通“至”,即去哪裡。顏回說,我想去衛國。
孔子問:你為什麼去衛國呢?
顏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國君剛剛繼位,正值壯年,身強氣盛,剛愎自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衛君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志隨意地處理國家的事務,卻從來不會省察自己的過錯。他經常役使老百姓,老百姓滿城滿城的人死去,數量就像湖邊長的野草一樣,人命簡直如草芥一般!
顏回繼續說,我曾經聽夫子說過,“治國去之,亂國就之”,如果看見一個國家治理得很好,應該離開她;如果看見一個國家雜亂無章,就應該為了老百姓的幸福去幫助治理這個國家。所謂“醫門多疾”,良醫門前患者多。我聽了夫子您的教導,覺得特別有道理,想以身作則來做這個事。或許我去了之後能夠勸說衛君,幫助衛國恢復正常,讓老百姓過上正常生活。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孔子的回答很直接:“嘻!你這是去找牢坐嗎?”
“若殆往而刑耳”,“若”就是你,“殆”就是似乎、恐怕。你恐怕是去找牢坐吧!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行道之人內心不能夠繁雜,不能有私心雜念。顏回你覺得衛國國君是錯的,前去勸誡的念頭已經像野草一樣瘋長,斬也斬不斷了。但行道之人內心不能這樣,因為這會使得各種各樣的私心雜念都冒出頭來。
“多則擾,擾則憂”,顏回你每天都在這個問題上泥足深陷,無法自拔。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古代那些真正明了大道的人,他們首先把自己調整好了,然後再去幫助別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顏回你現在滿心焦急的樣子,能去做良醫嗎?治病救人的大夫,如果滿心著急地去做手術,是會出問題的。
上面這一段,孔子批評了顏回——火急火燎的心態並不是行道之人該有的樣子。顏回剛剛甚至還搬出孔子自己講的話,“治國去之,亂國就之”,想讓老師也無話可說。但是作為老師,孔子還是實打實地駁回了顏回的話:你現在心態不行。
接著,孔子繼續深入分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德之所蕩”,意思是德性搖蕩。人一旦有一個不能放下的目標,就會迷失本性,失去判斷力。聽說股票高手都會警告他的學生們,人如果突然有了“梭哈”的想法,就千萬不要做交易了。原因就是,一旦人有了全賭進去的想法,說明已經利令智昏了。
“知之所為”,意思是人想用自己的智謀有所作為的時候。孔子問,迷失本性,智計百出,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德蕩乎名”,如果一個人德性上出現搖蕩,在那個時代,主要是為求名。還以梭哈的想法為例,梭哈其實並不能保證利益最大化,只是自己證明給自己看——我能做到!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名”。
“知出乎爭”,人一旦想用智能來辦事情,也就是心計上來的時候,實際是在想爭奪利益。
“名也者,相軋也”,這個世界,求名的人在一塊必然是相互傾軋的,這裡的道理就像是水漲船高、你高我低。所以,求名的遊戲是個零和博弈。
“知也者,爭之器也”,心計是大家都拿在手上去爭奪利益的工具。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這兩者都是兇器,顏回你現在拿著這兩個兇器去勸說一個暴君,想要讓他改變主意,並不是在行道啊!
雖然目的可能是好的,但如果你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是“不道”的,又如何用這個“不道”去規勸另外一個“不道”呢?根本做不到!
顏回與孔子的對話,這一節剛開了個頭。這段對話很長,寓意很深,而且對現實的職場也非常有參考意義,有些地方可能觸及痛點。
顏回一介書生,突然要找一個君王,去勸諫甚至教化人家,這是件極其冒失與唐突的事情。這就像老虎沒有招你惹你,你卻突然想著要去訓虎,而且還要搞聯歡演出!這種事情,戲碼上都少見。
顏回有大義的立場,很容易讓大眾感情上倒向他。所以,如果孔子不把這件事點穿了,我們可能根本不會去想,顏回他自身的德性是不是穩固,能力是不是匹配。
這就有點兒像初入職場的人,業績沒啥亮點,意見卻很尖銳,這種習慣多少帶點兒自我催眠,覺得“我比他們高明,而且我還比他們更高尚”。
誠然,哪個地方問題都是一大堆。但實事求是地講,與其在沒有真正了解的情況下評頭論足,不如回過頭來,著力搞好自身的修為。
第三十四節 直人快語,為何常常孤立無援
上一節的故事裡,我們著實為顏回捏了一把汗。如果他臨行前不去見孔子,後果可能不堪設想。為什麼顏回臨行前要去見孔子呢?筆者認為可能有幾重考慮:
其一,尊師重道。孔子的學生出仕,大多要與孔子告別,這是禮節性的。顏回對孔子的感情很深,臨行前去告別,儀式上會更隆重一些。
其二,尋求支持。顏回一介書生,如果沒有孔夫子的光環加持,基本上沒有入世的切入點。孔夫子有不少學生在各國做高官,像子貢甚至在魯國、衛國做到相國的高位,所以顏回要想迅速接近君王,這些同學的資源是很有效的路徑。
其三,尋求認同和表揚。顏回去見孔子的時候,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種求表揚的心態,在學習中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同時也說明,顏回的學問尚未自成一家。孔夫子正是看明白這一點,才直接點醒他的。
孔夫子對顏回的點醒,在第一節中,是“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想幫助別人,首先自己的修為要徹底通透。自己的內心修為沒有篤定,就想去糾正別人的德性,結果恐怕不一定好。
那麼,如果自己的修為不通透,但人設比較招人同情,比如說,只是簡簡單單一個老實人、厚道人,去提一些尖銳意見,效果會怎麼樣?會不會比較容易得到諒解、取得一定的成效?這一節,孔夫子就要回答這個問題。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其有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如果一個人德性特別深厚,信用特別好,那麼他一般不會有太高的人氣。因此,想依靠厚道、老實來達成勸誡君王的目的,對不起,此路不通,因為沒有人氣支持。
“名聞不爭,未達人心”,如果人不去爭功名利祿,那麼他的很多想法也不會被大家了解。孔子這句話意味很深:指望依靠美德來辦這個事也不可能,因為如果真正按照美德的標準來行事的話,不會得到人心大勢。一個普通、沒有名位的人,無法得到普遍性力量的支持。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顏回這樣一個有德性,但沒有人氣支持、也沒名望的人,去跟一個統治者、一個暴君去說仁義,而且要用仁義去規範他,結果會是什麼樣?你顏回有什麼資格這麼做?不是孔子批評你沒資格,而是暴君認為你沒資格。
而且你還告訴暴君你這麼有美德,用你的美德去嗆聲他的惡行,他在你面前感到特別難受。“是以人惡其有美也”,這個美德就是你顏回的錯,因為你是在惡心別人。
“命之曰菑人”,統治者會認為你是個“菑人”,即不吉利的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讓別人覺得不吉利、惡心的人,“人必反菑之”,別人就要給你帶來災難。不具備條件卻硬要表現,統治者就會找你麻煩。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接著,孔子再說一重理由。
如果衛君“悅賢而惡不肖”,他有自知之明,喜歡賢人而不喜歡佞臣,還需要你到他面前標新立異嗎?需要你這麼一個民間的普通書生到他面前去說他治國錯了嗎?他周圍自然會有很多賢達、有適當身份和名望的人幫助他。
“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孔子名聲大,君王請孔子講課,即使有幾句難聽的話,君王也得耐著性子聽一聽。現在,你顏回沒有受到邀請,主動跑上門去教訓人家,相當於專門去踢人家的場子,人家必然要找人來跟你斗,或者挑你的毛病,這叫做“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碰到這種情況,顏回你的目光會閃爍不定,神色卻強作平穩,嘴裡不斷地說著各種掩飾自己的話,別扭得連容貌都變形了,心裡還一直著急要怎麼樣說服衛君。
最後的結果就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只能助長衛君的暴虐。他會殺了你,“順始無窮”,從此開了他殺好人的先例,好多壞事也會接踵而至、一發不可收拾。
“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所以即使你的勸諫很深刻,如果得不到暴君的信任,結局也必定很難看。
對話到了這裡,孔夫子直接指出來,人們在感情上,會傾向於名人的看法。一個老實厚道的人設,突然跳出來提尖銳意見,很容易被反向定位,最後孤立無援。
職場上也是這樣,有些人會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很直、講義氣,然後不分場合、不分情況地發表意見,完全不顧別人的臉面。這些人是不是真的直男?我們沒法分辨真假,但較勁的狀態,大家看得一清二楚。
面對上位者,糊裡糊塗地頭鐵地頂上去,上位者稍稍還擊,就可以把他打懵。這種情緒發作的勸諫,是毫無用處的。那種糊塗和慌亂,只會讓上位者品嘗到痛打頭鐵小白憨憨的爽脆勁兒,更加看不起普通人,更加剛愎自用。
第三十五節 意見領袖,為何招來打壓排擠
這一節莊子說的是關於意見領袖的問題。所謂意見領袖,就是那些善於刺激大眾心理的痛點、能夠影響大眾看法、把握話語權的人。在古代,主要是一些以道德揚名的人。
前面,孔子分析了一件讓人汗毛倒豎的人之常情:在是非爭執中,德與名可能都是兇器,如果理解了這件事,也就理解了人情世故本質的一面。
孔子給出了一個兩難判斷:
一方面,如果你的德性是真實的,就很難出名。一個無名小卒,突然拿著道德準則去要求上級,很容易被認為是出了幺蛾子。另一方面,萬一你出名了,實際上也就具備了競爭名位的力量,這時候,上位者確實會表現出尊重;但同時,你的言行也會對他的政策構成壓力。而你不在其位,不一定清楚地知道邦國的真實處境,所以你的意見,很可能只是從理想主義出發。同時因為具有道德上的影響力,很多人都會支持你,這就會給上位者的實際決策構成障礙。
這個時候,你的存在,就成了上位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以德與名,不管它本身是不是好,是不是真的,在社會關係當中,都可以變成競爭殺敵的利器。手握利器,殺心自起。你可能沒有這個想法,但別人不得不防範到這一點。這是一個悖論,但這種情況時時刻刻都發生著,這就是很多時候上下關係變得複雜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對德與名的威脅,上位者通常要放大招。這一節,就是講放大招的悲劇。且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莊子講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桀殺關龍逄”。夏桀是夏朝最後一個皇帝,關龍逄是夏桀的大臣。關龍逄非常忠於夏桀,忠於國家。夏桀耽於享樂,據說他蓋了一個酒池子,裡面可以泛舟行船。
一次,關龍逄拿了一份地圖去找夏桀,告訴他,現在國家各地都在暴亂,情況很糟糕。夏桀本來正在歡樂,突然被指摘,心裡非常不高興,所以沒有搭理他。然而關龍逄就一直等,杵在那裡不動。夏桀問他什麼意思,難道是準備把皇宮當成自己的家嗎?關龍逄不回答,就被夏桀投入大牢,最後死於牢中。
第二個典故是“紂殺王子比幹”。比幹是紂王的叔叔,也是當時的首席執政官。紂王不理政務,成天耽於淫樂,於是比幹去勸他,連勸了三天。紂王是一個暴脾氣的人,忍了三天,最後跟他叔叔進行了一場非常激烈的辯論。紂王說不過叔叔,惱羞成怒,幹脆蠻不講理地脅迫比幹說,你不是認為自己特別聰明、是聖賢嗎?傳說聰明的人心有七竅,咱們挖出來看看。
辯論到這個地步,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沒法調和的程度。最後紂王祭出殺招——因為臣子要挑戰自己,所以就把臣子處死。
莊子不動聲色地說了兩個充滿殺機的故事。
“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這裡的“人”是君王。整句話的意思是,這些名人大臣都是在修自己的德性,用非常謙卑的姿態去獲得民心。這種事情本身就為君王所忌——大臣得了人心,君王算什麼呢?
大臣得了好的名聲,君王殺他,可能都會讓他得更大的名聲,甚至到了殺都不好殺的地步,心裡更是難受!
“以下拂其上者也”,有名聲的大臣會攜著民心去改變君王,強迫君王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君王看到大臣有這樣的德性,只好把他排擠掉。“殺”是一個極端的行為,很多時候這種人是被默默地排擠掉的。
“是好名者也”,孔子評論關龍逄和比幹,都是好名的人。他們並不是想造反,而是想要話語權。名的本質是話語權——他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要站在道德高點,奪得話語權。
莊子接著舉例子。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堯攻打三苗、禹攻打有扈的時候,國家內部空虛,像遭受了災害,老百姓死傷無數;但他們還堅持打仗,這是為什麼呢?無非是為求實利、求好處、求利益。
“其求實無已”,他們追求實際利益沒有盡頭、沒有滿足。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是皆求名實者也”,關龍逄、比幹是求名,堯、禹這兩位聖王是求實。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名實這兩大誘惑,連聖王、聖賢都不能避免,何況你顏回?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雖然這樣說,但你肯定有你的理由和方案,你不妨跟我說說。
孔夫子實際上點出了顏回對社會的多重誤判:
第一層誤判,以為自己是為別人好的,別人就會接受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別人對事情有自己的判斷,我們的判斷未必高於當事人的判斷。
第二層誤判,以為自己講大義,別人就會尊重自己的意見。實際上,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大義的意識,他們只看著眼前的利益。而且我們自己所說的大義,也可能是一種空洞、難以落實的理想和教條。
第三層誤判,是潛意識裡,把說服別人當成自己的成功,甚至認定堅持不懈就能獲得成功。試想,如果上位者人格有問題,這麼做無疑是自取死路;如果上位者人格修養很好,這麼做不是欺之以方嗎?
所謂觸及靈魂容易,觸及利益難。這裡孔子的看法是一種深刻的洞察:有些人真心地推崇德與名;有些人用德與名來實現自己的存在感;有些人,尤其是上位者,他要追求的是他認為的邦國利益最大化。個人的道德追求,與君王心中的邦國實際利益狹路相逢,可商量的余地其實不大。
那麼,顏回究竟明白了沒有呢?
第三十六節 外圓內方,是影響領導者的正確姿勢嗎
這一節的主題,是要討論外圓內方的正人君子,究竟能不能感化人格缺陷型領導、能不能給自己加分。
前面孔子已經分析了,一個人預設自己是正確的,莫名其妙地到處要教導人,本身就是非常令人厭煩的。書生意氣,到處指點江山可以;但竟然頭鐵地、冒冒失失地去勸諫君王,簡直就是送上門去找不痛快。至於用美德和名氣這兩項武器武裝自己的辦法,孔子也不看好,因為這是在與君王爭奪話語權,會引發深層次的忌憚和排擠。
聽到這裡,顏回還不服氣,他提出了兩個方案,總體上,就是外圓內方、不急不躁,用傳統經典來說話,感動君王走上正道。這些方案,基本上是一個君子能做的讓步的極限了,也足可見顏回的苦心。
那麼,孔子是怎麼評價這些方案的呢?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於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顏回說:我有個方案,去了之後“端而虛”,即態度特別端正和謙卑,並且“勉而一”,即非常專心地只管好自己這麼一點點事,可不可以?
孔子說:不可以,不可能,你這是在裝!
“夫以陽”,“陽”,假裝之意。其實你內心是“孔揚”的,你內心實際非常著急,所以如果做偽裝的話,就會“采色不定”,在君王面前的表現會很不穩定。因為你內心是有想法的,而且這個想法非常堅強,所以你是偽裝不了的,連常人都能看得出來,更不要說君王了。
“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於其心”,如果你做得好,順著君王的想法和感覺去做,然後求得君王的包容,或許可以讓他能偶爾聽從你一兩句話。這有什麼效果呢?可能連枕邊風都不如。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