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忒提斯情結(簡體書)
滿額折

忒提斯情結(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價
:NT$ 312 元
優惠價
8727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現實中,不少父母想為孩子提前清除一切“路障”,以助他們一馬平川,但事實是,這樣培養出的孩子無法經受挫折、氣量狹小、缺乏應對生活中各類難題的勇氣和能力。作者借一則古希臘神話,拉開了本書序幕——海洋女神忒提斯想讓兒子阿喀琉斯變得刀槍不入,便將其浸入冥河,但她忘了將兒子的腳踵也浸潤其中,後者因此而具有了致命弱點。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在接受現實束縛和追求自我精神的歡愉間找到平衡呢?作者提出,童年接受恰當的挫折教育對成人後有著重大影響。

本書由作者與一位精神分析學者的對話做主線貫穿,以夾敘夾議的筆法記錄了與讀者分享的主題和觀點,讓讀者能在讀故事和學習理性療法之間做有效的對照和反思。作者主張,無論面對的是哪類心理困境,不應一味地追根溯源,在父母親身上或是逝去的時光中希圖挽回些什麼或重新獲得些補償;而是要堅定地活在當下,以客觀理性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的現實生活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書中探討童年不適應行為的根源之餘,還延伸到一個人成年後的同事關係、兩性關係、親子關係、與死亡的關係等。


作者簡介

迪迪埃•普勒(Didier Pleux),發展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法國認知療法研究所所長。他在法國出版過許多暢銷書籍,其中包括《良好家教十誡》《從孩子國王到孩子暴君》《不失控地表達憤怒》《幸福兒童》等。

名人/編輯推薦

“知心書”是一套集心理學理論、心理咨詢專業知識、自我治療方法於一體的通識課級別的心理自助類書。

為什麼很多孩子、成年人要求過多,卻經不起一點挫折、玻璃心?

為什麼一些年輕人開始迷戀“佛系”“躺平學”?

經常苛求完美無缺、欲望不切實際,就難以避免沮喪、痛苦、身心失衡;

學會教導孩子主動平衡自身欲望和他人存在之間的關係,才能防止他從“穿尿布的大王”過渡到“遭遇危機的青少年”,最後成為粗鄙傲慢的成年人。

忒提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海洋女神,宙斯和波塞冬都追求過她,但忒提斯預言自己將生下比父親和宙斯更強大的孩子。後來她嫁給了凡人珀琉斯。她希望兒子阿喀琉斯成為沒有缺陷的人,竭力賦予其各項能力,並將他浸入冥河,使之全身刀槍不入,卻疏漏了其腳踵。特洛伊戰爭中,英雄阿喀琉斯終被阿波羅的暗箭射中腳踵而死。

作者由此提出“忒提斯情結”。這隱含著我們的欲望和客觀現實之間無法避免的衝突,是對生活中普遍的失衡心態的表述。

總是期待孩子完美無缺,或從不違背其意願,讓他縱情逸樂,將影響其終生。深入理解忒提斯情結,對於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長,乃至成年人的修養、社交、婚戀等,都具有借鑒意義。


目次

前 言 1


第一章 從俄狄浦斯到忒提斯 7


第二章 穿尿布的大王 21

小皇帝的前身 22

回到盧梭 23

21世紀的孩子不堪一擊? 26

權威的必要性 31


第三章 野孩子? 35

學習,是為了學會生活 36

瑪麗亞•蒙臺梭利的貢獻 37

學習中缺乏忍耐力 40

學習過程中努力的必要性 45


第四章 我+我=我們! 51

考慮自己的行為 52

享樂不計代價 54

是不是總要給某一行為探尋某種意義? 57

教育缺失理論 60


第五章 國王般的青少年 65

構建享樂主義 66

以存在欲為借口 67

彌補教育缺失 71

學習接受現實 77


第六章 我的國王 81

如何接受挫折? 82

以童年不幸為借口 83

國王般的成年人 86

挫折法則 91


第七章 瞧,這個人 95

自我的偉大和苦難 96

小皇帝的命運 100

自我和對他人的感知 101


第八章 他人即地獄 109

接受與忍耐的鍛煉方法一樣 110

學習如何學習 111

關於忍耐 115

接受的自我培養 120


第九章 性急的人 123

推遲實現願望 124

改變需要時間 127

對亢奮性格的診斷 128

發現和解構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131

接受挫折是為了今後節省時間 133


第十章 周日夜間抑鬱癥 137

容納苦惱 138

更新個人法則 140

享樂在生活中應該處於什麼位置? 143

快樂和苦惱,要尋求平衡 145

把事情拖到明天,一場虛假的停戰 147


第十一章 繼續! 151

不提要求,只提希望 152

懂得延遲實時的享樂 155

接受現實 159

重新實現快樂和苦惱之間的平衡 161

長大成熟 163


第十二章 男歡女愛 165

微妙的溝通藝術 166

衝突的導火索 168

我們的不合理要求 171

努力實現自身協調性 172

溝通是夫妻之間相互接受的關鍵 174

以共同價值觀為支撐 176


第十三章 這不公平! 179

把心理治療作為質疑的時機 180

消極固定思維的影響 183

接受過去是前進的第一步 184

人是自身幸福的主導者 187


第十四章 死亡沒什麼大不了 191

終極的接受 192

衰老的小哲理 194

趨向理性思維 199

接受人之為人的條件 202


第十五章 宿命論者雅克 205

要堅定,不要屈服 206

質疑自我想法的藝術 208

有時候,情緒決定思維 211

為了迎擊現實而展現自我 216


結束語 我思故我在 219


書摘/試閱

前言

紐約,2003年12月初,我們在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研究所裡為他慶祝90大壽。當晚,埃利斯暢所欲言,有問必答。英國心理學家、創作了多部有關“情緒-理性療法”著作的溫迪•德賴登(Windy Dryden)的一番話引起了我的注意:“艾爾(艾伯特的暱稱),你寫了60多本書,我覺得你最後幾部作品裡重復啰唆的話不少!”

埃利斯答道:“別看我年紀大了,可我從不說顛三倒四的廢話!在過去的50年裡,我的確不厭其煩地重申,人由於對自我、他人、現實的非理性的要求和期待,而成為自己的心理摧毀者。我也的確幾乎總是在復述同樣的話,因為人類不肯相信,自己的不幸的始作俑者正是自己!人們固執地相信,錯在他的母親、周圍環境甚至美國總統!”

埃利斯沒有信口胡言,他在運用著名的自我表達方法:要想得到別人的信服,通常要像“激光光盤”一樣重復自己的話,一遍遍復述自己的感受、信念和請求……

因此,當聽到有人說,我總是談論教育和挫折這類同樣的問題時,我便想起埃利斯在生日晚會上的這番話。如果我竭盡所能,在每本拙作中都堅持自己的研究結論,同樣也不能被稱為老調重彈,而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的需求而持續著我的工作。

看到某些遭受精神痛苦的人陷入迷茫,受到一些“新潮心理學”的誘惑,這些新潮思想信誓旦旦地向他們保證,不必自我質疑、不必經過努力或遭受挫折就能獲得幸福,我便不得已一次次重新審驗各種心理療法中我所篤信的基本觀點!向大眾鼓吹“自我感覺安適”“感受幸福”,而不是幫助他們“改變”和“進步”,對於這些允諾,我一直感到憤慨。毫無疑問,正是出於這一理由,我的語氣有時候聽起來有些激動!

每星期都能看到某些“心理診斷”只能反映出診斷者的偏執和教條,面對此情此景,我如何能夠平心靜氣?幾個月前,一個九歲的小女孩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癥”,僅僅因為“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而被收治入院三個月,她的父母也被要求進行家庭治療。沒人想到她拒絕進食的原因是嘔吐恐懼癥(為了避免嘔吐而拒絕進食)……看到這樣的情況,我無法不憤怒。這種事情數不勝數:多少錯誤診斷源於診斷者偏信所致的盲目輕率。按照專家所信服的理論,某名患者被要求按照某個教條進入某種治療規程,至於患者真實生活的獨特性,心理醫生由於受限於自己的信仰體系,並不會將之納入考慮範圍。

當然,有人會回敬我:“您也只是通過自己的結論,也就是對人類挫折感的不忍耐,來看待病理的!”大錯特錯!認知療法的關鍵恰恰在於堅信的反面:這種療法建議對個人的信仰、抽象的生活進行評估和對照。它們是否理性,是否與現實抵牾?它幫助我們質疑自己的思維,不僅是患者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療師自己的想法,從這艱難的自我質疑中,斷定生活的風險何在。“認知學派”心理治療師不能憑空說教,讓患者去反思生活,教導他做這樣或那樣更適宜的事,或者只是“克隆”一個人。他所要做的,不僅是追根溯源確定病根和弄清心理障礙情況,更要與各種教條和抽象的生活經驗進行“爭辯”,因為“爭辯”能帶來“雙重的痛苦”,除了“我不僅遭遇生活的厄運”的結論,還有“我是否擔負加劇厄運的某種責任”的追問。心理治療的爭辯,關鍵是為了避免患者被反復灌輸那些針對本人、他人和世界的所謂正確的要求與期待。

我所期望在這本新著中呈現的,不外乎此:反對、撼動和質疑神經病理的教條。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這些教條並不合理,是脫離患者實際的。為此目的,我選取了一些再普通不過的病例,畢竟糟糕的情緒控制是一個常見病因。我未提及“嚴重精神病理學”病例,因為幾乎沒有讀者能夠從中獲得裨益,而且改寫精神病理學也並非我的目的!我最感興趣的是探討個人發展的話題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普遍境況。這些會導致壓力的生活境況就是我們的共同命運,我們將看到,所謂心理治療的“爭辯”或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控每日的情緒反應,而這種反應並不是始終適當的。

我記得有位拉康學派的精神分析學家對拙作《從國王般的成年人到專制的成年人》(De l’adulte roiàl’adulte tyran)表達了這樣一番看法:“作者自己一定也面臨挫折感的問題,才會如此執著於這一問題。”的確,親愛的讀者朋友,筆者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欲求和享樂的需要,喜歡“及時行樂”,面對現實的逼迫,進行必要調整時困難重重。作為受享樂原則驅動的人,對挫折的耐受是我們的固有困難。因此,我會用本書的十五個章節闡釋這一困難,闡述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困境,有時這些困境會轉變為自身的障礙和痛苦,使得平靜生活成為奢求。我會以這樣的方式切入對日常生活的新的病理學分析。患者數量越來越多,兒童、青少年、而立之人,以及其他人,對於實現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平衡存在著困難。心理治療師或許將逐漸成為某類心理教育者,在人人追捧的享樂原則和往往掃興的現實原則之間,發揮一種教育和媒介的作用。這樣的面診可以讓患者構建起真正的存在哲學,助其擺脫“對現實的疏離”和對及時行樂的追逐,從而在綿長的歲月中更好地享受人生。

本書前幾章回顧了教育子女學會“忍耐挫折”是多麼困難,近幾十年來各種互相矛盾的理論使我們無所適從(第二章至第四章)。接下來探討的是教育的欠缺將加劇自我中心主義,最終導致他人的痛苦甚至拒絕他人(第五章至第七章)。第八章將解釋為什麼他人的行為往往會激怒我們。第九章指出,現代人對反應能力和效率的迫切追求可能帶來許多幻滅。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闡述我們面對挫折的脆弱性,這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和某些成癮癥狀。一旦我們的期待變得“不理智”(因為嚴重不符合現實),將連累我們的婚姻和日常生活(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涉及最難以接受的情況——人生大限。接下來的一章幫助我們厘清“接受”和“屈從”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最後的結束語部分與第一章類似,追述與某位精神分析學家同行的談話,他幫我把這一醞釀中的假說形成概念:務必在享受生活、接納不足和挫折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對後者有所保留,才能更堅強地生活,免遭所謂忒提斯情結之困——我在本書一開篇就明確了其定義。

我常常聽聞“挫折是犯罪之母”的說法,但願拙作能夠讓我們消除對挫折的敵意,原因在於,不斷地對之抗爭和拒絕,只能產生情感痛苦,這是更嚴重心理問題的最初信號。因此,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讀者將發現,心理治療師的態度不能僅局限於善意的陪伴。人們通常期待心理療法的寬容性,然而爭論才是心理發展之源。一旦建立起必不可少的同理心,我認為“心理醫生”應持對立立場,爭強好斗,他要質疑和“責備”患者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這些想法引領患者走向對自我、他人和現實的否認,從而體驗到巨大的痛苦。“治療者”挑起的這個“責備”的過程,把患者引向皮亞杰所說的高水平的平衡(équilibration majorante),這不正是一切心理療法的目標嗎?!它不僅增進認同、理解和闡釋,更重要的在於啟動變化的程序,以免自限於各種只能導致故步自封的假說,或是進一步強化那些使人產生痛苦、失去進步可能的行為。但願本書能讓讀者認識到,心理療法不僅是一種促進自由表達的手段,也應該讓人走向某種接納,這是一切進步的先決條件;它也應是對立的和打破平衡的,這樣才能具有建設性,使人得以走向個人實現的道路,追求自我和現實和諧的生活——通往真正幸福的關鍵之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