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生活環境可以散亂,但生存之道可不能一團糟!
世上沒有毫無用處的東西,
小心,別只顧著清理整頓,卻也成了腦袋空空、不自由的人。
捨不得丟掉的,會是寶嗎?
超效率斷捨離的同時,會不會也一起清掉了你的「可能性」?
「看著這些雜物,我真的很開心。思索著什麼東西能用、可以做出什麼成果,這些發想成了工作的起點。」
「亂中有理、反向操作」的森式整理術,要挑戰你的習以為常和思想盲點,
將「整理」活用於工作、學習、人際關係和自我解析,讓人生不再亂了套!
【斷捨離真的好難啊,有序的人生難道只能有一種樣貌?】
雜亂不整、堆滿心愛之物的空間,真的一無是處嗎?
就算環境凌亂,只要工作能持續進展就沒問題,不是嗎?
近年來,斷捨離、極簡生活的主張風行全球,
許多人都寄望「整理物品、整頓空間」可以激發靈感、提升效率,讓人生改頭換面,
但反骨又白目的理科系作家森博嗣,卻不這麼認為。
他的工作室和書房總是亂到不行、堆滿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活像「翻倒的玩具箱」一般的空間,反而讓他覺得安心、自在,充滿活力與樂趣,
要是真有時間整理,不如多去嘗試、發想新事物,或是先整頓好自己的生存之道吧!
在本書中,他將述說如何從整頓內在的自己做起,更懂得享受自由、打造人生,
最重要的是,保有不受制於他人的思想與價值觀——
◎「凌亂」才是自然的法則,「秩序」則是人工的規範
◎「整理、整頓」只有精神面的鼓舞效果,無法催生創意與效率
◎有些「無用」遲早會開花結果,小心別把「自己」也給丟了
◎焦慮又何妨,這表示你正在自由地思考
◎最需要斷捨離的是心情,想想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別被無謂的小事煩擾
◎想贏得信賴,就要成為「懂得整理自己的人」
「森博嗣是個彆扭傢伙,喜歡唱反調、不按牌理出牌,不寫不動腦子思考的東西。
不過,我倒是可以寫寫為何喜歡反向思考、為何想法總是超乎常規,因為自有我的道理。」
一起來follow直白、顛覆又冷調幽默的森式碎碎唸,
開啟對自己、對人生、對「整理」這件事的全新理解!
【不整理,真有那麼糟嗎?】
對於「收納」,我常覺得困惑。為什麼大家都熱中收納呢?既然是討厭到想藏起來的東西,不買不就得了嗎?我自己掏錢買的東西,當然想擺飾起來,所以全都放在看得到的地方。
我也不洗車。通常車子保養回來後就會很乾淨,除此之外,我活到這把年紀只洗過五次吧。我覺得既然是坐進車子裡開車,當然要清掃車內,但車殼與車子的性能無關,根本沒必要清洗。
換句話說,我不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相較之下,很多人是過於在意別人的目光,為了顧及臉面而收納、洗車,不是嗎?當然,這不是什麼壞事,只是我個人沒這般心思。
【森博嗣的「超整理」生存之道】
◎你身邊的所有東西想怎麼處置都行,但在這之前,先斷捨離自己的心情吧。接著是人際關係,別留下負債、人情這種麻煩事給子孫,親戚關係若不想維持,就斷了這緣分吧。
◎最好凡事都保留一點,將判斷的事往後挪。一旦決定立場,就會認為站在自己這邊的才是夥伴,意見相左的就是敵人;因為深信自己絕對正確,久而久之便不再汲取新知,腦袋變得空空如也,有如收拾過的房間般整潔、空曠。但這樣真的好嗎?這是堪用的腦子嗎?
◎方法是著手進行時,才會逐漸形成的東西。總之就是拚命向前衝,做出成果就對了。然後當你某天回頭,看見有一條路出現了,這就是所謂的「方法」。方法這玩意兒,就是同一件事做第二次時,會確實發揮效用,但最初著手時,並無路可循。
◎擅長的事不等於是喜歡的事,但要是偶然達成一致,因而工作過度,就會有害健康。年輕時也許不覺得,但這勢必形成一股壓力——因為喜歡,所以有壓力。總之,不要太認真看待自己擅長的事,有時候不想做也行。
◎我不會記下靈感,反正要是沒記下來會忘的,就不是什麼絕佳點子。我們往往高估剛迸出的靈感,隨著時間流逝,才能冷靜判斷這點子其實不怎麼樣。我故意不記,是想透過「能否記得」這篩子,來吟味靈感。
◎每個人的人生觀各不相同,但照著自己的想法打造出理想藍圖,並且每天確認是否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前進,真的很重要。雖然人終將一死,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迎接不讓自己死去的明天、後天。既然如此,今天就為了明天做準備吧。
作者簡介
小說家、工學博士,曾於國立N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從事研究,以推理小說《全部成為F》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從此進入文壇,之後陸續發表各類型作品三百多本,累銷量達千萬冊,成為廣受讀者喜愛的知名作家。
著有散文集《沒有路的路》《孤獨的價值》《讀書的價值》《有價值的工作是種幻想》《不需要集中力》《你知道如何實現夢想嗎?》等,以及小說《空中殺手》《欺騙×欺騙》《女王的百年密室》等。
名人/編輯推薦
專家推薦
◎這是一本深具開創性的作品,確實書寫了如何整理腦中思考、如何整頓人際關係,以及今後的時代將展現的新穎優勢。森老師循序漸進體現了自由活著的精彩美妙,並與我們分享,也同時教會了不想終其一生都在斷捨離和購物之間糾結的人,什麼是從根本開始的自由。——作家 吉本芭娜娜
◎比起整頓物品,將不相干的知識連結起來,由此發想出前所未有的問題與點子,同時客觀地看待自己、貫徹一致言行,成為像這樣「懂得整理自己」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事。森博嗣的文風直白易讀、見解獨特,喜歡「整理、整頓」概念的人請務必一讀,相信能獲得寶貴的啟示,打造出不受技巧和方法論操控的人生與自我。——BOOK-SMART書評網
◎身為極簡主義者,「整理真的有益嗎?」偶有矛盾念頭的人應該不只我一個。沒有哪種價值觀是絕對正確的,然而一旦被「整理、斷捨離就是好」的想法所束縛,便很難擺脫這般迷思。本書對傳統整理術的正當性投下了震撼彈,若能以這種嶄新的視角看待事物、從抽象的俯瞰角度窮究本質,面對眼前的現象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如果你對整理術始終不得要領,不妨讀讀這本書,轉換一下思維,感受另一種深得人心的體驗。——極簡生活作家 茶熊
◎在看似輕鬆、隨意的文章背後,隱含著直白、犀利的立場。然而,因為字字句句都命中要害、一針見血,讀者可能會一邊想著「作者真是個彆扭的怪人」,卻又不得不笑著點頭認同。比起教你「學習整理術」,這更是一本讓你享受樂趣、啟發思考的書。——作家、書評家 印南敦史
◎無論做了多少整理,生活方式要是不到位便毫無意義,這就是本書想引導讀者思考的訊息。書中內容有時帶著哲學意味,有時提供自我啟發,有時又像在傳授工作術,在奇妙的氛圍中將話題往前推移。不妨就乘著這股氛圍,開始整頓自己吧!下次要是又陷入「需要收拾嗎?」的取捨困境,你就會明快地做出決定。——Share讀書網
讀者佳評
◎書中內容並非即效性的方法論,但像我這樣對於「整理」一事究竟為何,還摸不著頭緒、困惑焦慮的人,則會從中找到許多啟發與建議。森老師所闡述的人生觀,讓同樣唸理工科系的我頗有共鳴,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謹守中庸之道。
◎透過整理、整頓的過程學習「自由地活著」,是本書最耐人尋味的精要之處,我的生活方式煥然一新,多半要拜讀了這本書所賜。全書試圖擺脫那些僅是片面意見的刻板認知,許多議論都讓人印象深刻。此外,森老師和編輯火力全開的對談讀來精彩暢快,光是這一章就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森老師的文章中常有許多提示,讓我了解自己內心變化無常的想法所為何來,能把它以清晰明確的言語表達出來,這樣的感覺真棒!本書也充滿這種共通的趣味,對大腦來說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對於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等各個領域,應該都非常受用。
◎雖然我老是做不好整理,對極簡生活還是有著憧憬,反觀作者卻覺得「沒有必要整理」,並且貫徹了這樣的價值觀。書中針對「為什麼覺得應該整理?」「什麼樣的環境必須整理?」「整理對我來說為何沒有必要?」等問題,給予邏輯性的解釋,作者並無意說服讀者「這樣才是對的」,而是給了我們一個契機去思考「整理對自己有何價值」,並因此明白「靠自己持續思考的重要性」。
序
前言——「不整理」的整理術 森博嗣
【森博嗣是個彆扭傢伙】
這一陣子,找我寫新書或散文的案子非常多。明明我已經是個半引退的作家,出版社還是對我有所期待。在這之中,希望我撰寫關於「工作術」的提案尤其最多。
森博嗣堪稱快手作家,書一本接一本出,明明如此,一天卻只花一小時寫作(其實是四十五分鐘)。恐怕大家是聽說過這樣的事,覺得我是那種具有高度專注力,不但會有效利用時間,還能在腦子裡清楚整理思緒的人,所以都希望我談談提升工作效率的技巧。
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也算跟「工作術」有關──著眼於如何整理、整頓自己周遭的事物, 如何在腦中整理、挑選各種資訊等。我推掉過相同主題的案子,因為自己在這方面並沒有什麼原則和技巧。但這種委託出現不只一次,足見確實有這樣的需求,也就是大家想了解的主題,所以這次我決定接下這案子,試著動腦想想,看看能寫些什麼。
曾經有出版社找我寫「工作的價值」,我於是寫了一本《有價值的工作是種幻想》;也有出版社找我寫過「如何培養專注力、提升工作效率」,我卻寫了一本主張「不需要專注力」, 完全唱反調的書。類似的例子另外也還有好幾個。
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注意到了,森博嗣是個彆扭傢伙,喜歡唱反調、不按牌理出牌,不寫不動腦子思考的東西。不過,我倒是可以寫寫為何喜歡反向思考、為何想法總是超乎常規,因為自有我的道理。
【我只是寫文章的職人】
不被世人理解可說是我的一項人格特質,因為我沒打算向世人表述些什麼。再者,我也從來不想干涉別人的生活,一味主張自己的作法正確,要求別人也得跟我一樣。
製作鍋子的工匠不是基於喜歡鍋子而從事這個行業,但也許是看到自己做的鍋子問世,從中得到成就感,所以訂單成了工作的動力。感受到自己能回應別人的要求、對別人有所助益的喜悅,我認為工作就是這麼回事。
我以前的工作是做研究,這種工作沒有來自別人的委託,一切始於思考哪裡需要什麼,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二十幾歲到四十好幾的我,就是從事這樣的工作;三十幾歲時,我則因緣際會成了作家,起初是帶點玩票性質搖筆桿,不知不覺中,兼差收入反而高於正職。
我不是因為想寫作而踏上作家這條路,而是有人找我寫東西,為了回應別人的委託而寫。所以我只是個職人,不是文化人,更非藝術家。
我當然也有寫不出來的東西,像是毫無經驗的領域,或是和自己認知不同的主題等。實際上,我沒有所謂的「工作術」,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不曾設限,也沒什麼方針地工作著。正因為不拘泥於任何形式,所以我明明是個做研究的人,卻創作小說。
【想要上進的心是基本能力】
我非常抗拒所謂的「整理術」,但也明白委託者的心情,畢竟像這種「只要這麼做就能成功」的書在坊間確實多到不勝枚舉,有著廣大讀者群。
任誰都經歷過少不更事的青澀歲月,難免擔心自己因為閱歷淺薄而有所損失。隨著年紀增長,工作步上常軌,進入稍微安定的時期,也會想要提升自我;一旦工作遇到瓶頸,則會思索如何修正,尋求能讓自己借鏡、突破的東西。應該有不少人都抱著這樣的期許。
在面對自己的工作與人生觀時,有些人會試著買書參考,仿效別人的成功法則。問題是,現在大多數的日本人根本不看書,就算看了也不會思考活用。其實,只要培養閱讀這項基本能力,以及想自我提升的企圖心,便能積極面對任何事,這是邁向成功的一大要素。總之,想要上進的心,可說是一種基本能力。
無論是什麼樣的情報,只要想著可以活用它,便能有所助益。相反地,拒絕接收不同領域的情報,認為別人寫這些只是想炫耀自己的人,即便得到同樣的情報也不會活用。至於這麼做的得失利弊,端視個人想法而定。
【你過著和別人比較的人生嗎?】
我再來寫一點不太好寫的事吧。這個世界絕對不是只要努力就有回報,肯定有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好的時候;也會有即使不努力,還能坐享其成的人。這不是很不公平嗎?是的,就是這麼不公平。無論是人世間還是大自然,都是由不公平構成的,所以才會打造出「公平」這項原則,試圖改善人類社會。
能力比較差的人,假使不比別人花費更多時間、更多努力,便無法達成同一個目的,不過這麼做是否為「損失」,也是因人而異。如果是跟別人比較、競爭,耗費的時間當然越短越有利,但若是埋首於自己喜歡做的事,為了達成目標而大費周章,反倒會因為享受了更多愉快時光,而覺得有利。
為了跟別人較勁而活,和為了自我的快樂而活,完全是兩碼子事。
「整理」一事恐怕也是如此。我不知道那種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在競爭中贏過別人的整理術,因為我從不認為這樣的「競爭」有何意義。把時間用來做無意義的事,更是再蠢不過了。
不管是以前的研究室、實驗室,還是現在的書房、工作室,我工作的地方一向十分凌亂, 因為東西太多,根本無從整理。但以前我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做研究,如今也在這樣的地方從事創作。
所以,我沒有什麼這方面的「整理術」。講白了,就是根本沒這必要。我認為要是有時間整理,不如用來研究、創作和工作還比較實際。
總之,這就是我的「整理術」。也可以說,這就是本書最重要的結論。
【除了斷捨離之外,還能做什麼?】
「斷捨離」在世間儼然蔚為話題,我有時候也會被問:「你對斷捨離有何看法?」不可否認,世人所認知的「生活智慧」,多半是教人如何收納、整理,如何捨棄、活用不要的東西等這些會引發熱議的方法論。
對於「斷捨離」,我只有一個想法──捨棄可以斷然不要的東西,只保留不是這樣的東西。就是這樣,十分單純明快吧?
比方說,我把從年輕時只看過一遍的書和錄影帶都扔了,因為我不會再看第二遍。另一方面,不是屬於這一類,而且是我自己買的東西幾乎都沒扔,因為將來也許還會派上用場,我實在無法斷言就不需要了。基本上,我用自己賺的錢換來的東西,都還有用得著的「可能性」。
我的工作室和書房充滿著這種可能性。對我來說,東西多又凌亂的模樣,無疑是「充滿可能性的一座山」,看似破銅爛鐵的廢物都是「寶」,所以我從沒想過要丟掉它們。
【人生不需要什麼「終活」】
最近還有個熱門話題是「終活」(臨終活動),也就是為了臨終做準備,打理好身邊事物,這也是我認為毫無意義的事。做這種事會開心嗎?我真的很懷疑。
人一旦死了,一切就結束了。沒有冥界,也沒有天堂或地獄,就是從這個世界消失,人生畫下句點。
我拆了父母留下的家,處理掉大量垃圾,大概花了三百萬日圓左右的清運費,但父母留給我的遺產更多,也沒有任何債務,所以我一點也不覺得困擾。喪葬費只花了幾百萬日圓,簡單舉行家祭儀式,也沒有造墓,因為我覺得不需要。
將來我過世後,孩子們有權處分我留下來的東西,看是要丟要賣都行。賣掉或許比較不花錢吧,總之,隨便他們怎麼處置,就算決定要丟掉,反正我就是會留下這些遺產。
我覺得自己就算橫死路邊也無妨,我不需要墳墓,也不想辦喪禮。不過,造墓和辦喪禮的決定權不在於我,而是我的孩子們,父母不能連這種事都干涉。這就是我的終活,很簡單吧?
【今天就好好為明天做準備吧】
到目前為止,光看這篇前言,各位恐怕還是不太能理解本書的內容,那我就先寫結論吧。
要談斷捨離的話,你身邊的所有東西想要怎麼處置都行,但在這之前,先斷捨離自己的心情吧。終活也是一樣,要先抱著「終將一死」的覺悟。接著是人際關係的斷捨離,盡量別把這種麻煩事留給後代子孫,好比負債、接受他人的幫助等,處理好這種關係就對了。至於親戚關係,孩子要是不想維持,那就斷了這緣分吧。這才是真正的斷捨離。若想要斷捨離,就先從這方面著手。不過別誤會,我並不是鼓勵大家一定要這樣做。
即便如此,每個人的人生觀各不相同,總是會有難以割捨,或無法斷得一乾二淨的關係。但我覺得照著自己的想法打造出理想藍圖,並且每天確認自己是否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前進,真的很重要。
雖然人終將一死,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迎接不讓自己死去的明天、後天。既然如此,今天就為了明天做準備吧。我就是一邊這樣思索著,一邊書寫我所認知的「整理術」。
目次
前言——「不整理」的整理術
森博嗣是個彆扭傢伙
我只是寫文章的職人
想要上進的心是基本能力
你過著和別人比較的人生嗎?
除了斷捨離之外,還能做什麼?
人生不需要什麼「終活」
今天就好好為明天做準備吧
【第1章】為什麼要「整理」?
凌亂是自然的法則
生命是非均質的東西
整理、整頓只有精神面的振奮效果
一個人工作的地方都會亂到不行
整理帶來自由的解放感
秩序是維持社會運作的必需品
教授會把研究室收拾好的時機
產值越高,工作環境越亂?
真能確定這東西不需要了嗎?
從整理房間開始,整理自己
做什麼都行,試著做就對了
沒必要硬是轉換心情
整理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
別「丟」掉了「可能性」
整理、整頓就如同運動一般
整理的天才與不整理的凡人
【第2章】「工作」超整理
工作環境攸關效率與安全
被喜歡的東西淹沒
房間雜亂和工作效率是兩碼子事
找不到是因為忘了,跟雜亂無關
焦慮會有多糟糕?
自由度越高,人就越焦慮
人類還需要專注力嗎?
焦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分類是整理的一大要點
按照使用頻率整理是基本原則
看著雜物發想點子,真令人開心
整理是有趣的事嗎?
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作法
第一次發動引擎的回憶
最該整理的是內在的情緒
【第3章】「思考」超整理
整理好的腦子是什麼模樣?
我對要背記的學科完全沒轍
計算與發想都需要動腦
有如雲朵般的記憶和理解
以言語記憶的方式已經落伍
發想才是現今人類的工作
只進不出的腦子會很快老化
知識的「現存性」VS.教養的「可能性」
發想在放鬆時才會迸發
這世上沒有毫無用處的東西
判斷只是暫時的妥協
一旦決定立場,腦袋就空空如也
不決定立場的軟性思考
接觸新事物,自然會開始動腦
動腦的同時,就是在鍛鍊腦子
【第4章】「人際」超整理
最該斷捨離的是人際關係
人脈是一種「資產」嗎?
融入群體成了生存要件
社會新鮮人的職場煩惱
辭職是可恥的事嗎?
人際關係也隨著時代有所整理
「義理」與「人情」的柵欄
「想與人連結」的欲望依舊存在
都市是整理、整頓的具體表現
人際關係也是社會化設計
從集中走向分散的網路社會
只能有一個身分嗎?
自由帶來的另一個問題
多元化、複雜化的人際發展
價值觀需要時時整頓、更新
【第5章】「自我」超整理
為什麼無法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何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要解決問題,先整理問題
現實中沒有所謂的正確方法
「跟大家一樣」到底有什麼好?
網路上的「他人」是種幻想
「他人的觀感」其實是「自己的觀感」
認清現實,整理「散亂的自己」
「思考自我」不是只思考自己的事
一動腦思考,問題就消失了
抽象化可以揭示「本質」
別過著被垃圾淹沒的人生
整理、整頓就是在窮究本質
情感會製造一堵牆,成為絆腳石
懂得「整理自己」,才能贏得信賴
【第6章】「森式碎碎唸」——超整理的人生
無法複製成功的特殊工作
故事就從對談開始——編輯的心聲
什麼是步入社會後必備的能力?
怎麼樣才能在工作上做出成果?
想多學些東西,又不知道學什麼才好……
AI出現後,人類還能做什麼工作?
邏輯思考力有什麼重要性?
工作能力差,問題是出在哪裡?
先弄清楚是不想做、還是不適合?
學了一堆知識,但真能派上用場嗎?
到底要不要做筆記?
多頭並進的工作方式不會很散亂嗎?
有什麼無關職業,人人都該學習的事嗎?
其實做得到,但就是不想做……
棘手的工作也要硬著頭皮做嗎?
面對資訊,應該照單全收、多多益善嗎?
男女在知性上會有所差異嗎?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知性、更有智慧?
「明知道該做,卻一直拖著」要怎麼辦?
讓自己看起來很行,就不吃虧嗎?
當喜好變成工作,是一件危險的事?
什麼是成為專業人士的第一步?
怎麼樣才能找出事物的「本質」?
要擅長思考,哪個科目該好好學習?
有整理就一定有效率嗎?
「效率」的定義其實是因人而異?
凡事都非得講求效率嗎?
【第7章】「創作」超整理
「整齊等於美麗」成了精神共識
「亂」其實能催生出很棒的工作
寫作需要整理情報、資訊嗎?
分散型工作術容易迎來靈感?
沒記下來會忘的,就不是什麼好點子
世人渴求的才能是「原創性」
不需要專注力,就能創造美感與效率
重點不是怎麼跑,而是你想跑向哪裡?
【第8章】「環境」超整理
我的東西老是鬧失蹤
一回神,才發現怎麼找也找不到
地板快滿到沒路可走了
過著和「斷捨離」完全相反的生活
如果想要收起來,那幹嘛要買?
懂得認同自我的人,令人羨慕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整頓心情,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肉體也是屬於環境的一部分
他人是最不受控的「環境」
場所和物體其實最好應付
整頓環境,排除人生前進的障礙
一邊妥協調整,一邊找尋自我
試著努力一下,累積自由的樂趣
後記——一切都是如此無可奈何
家母遺留下來的尋寶遊戲
是無盡的苦行還是夢想的起點?
生活環境散亂,但生存之道可沒有一團糟
書摘/試閱
✽✽✽ 為什麼要整理? ✽✽✽
【凌亂是自然的法則】
我們先從為什麼需要整理、整頓這問題開始來談吧。
人們常說,整理、整頓是「任誰都必須做的事」。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目前的狀況很凌亂。
那麼,為何會凌亂呢?並不是這個人的個性不好。好比狗和幼兒,要是放任他(牠)們不管,肯定把周遭搞得一團亂,不會自己收拾。你若問他(牠)們:「為什麼搞得亂七八糟?」 應該問不出任何答案,但不妨想像一下——因為搞得一團亂,讓他(牠)們心情愉快;因為愉快,才會這麼做。
不單是幼兒與動物,自然界也是如此,一旦放任不管,就會有越來越散亂的傾向。這在物理學上,是指「熵不斷增加」的這個大原則。換句話說,就是將這種「散亂」的狀態予以均質化。
反過來想,所謂收拾好的模樣,就是東西並非處於隨機狀態,而是相同種類聚集在一起,清楚地劃分出「密集」與「空無一物」的空間,也就是呈現「非均質」狀態。
這種非均質狀態是人類打造出來的,也就是「人工」。都市是「人工」的產物,我們去鄉下地方,走入深山、潛進海底,就會看到與人工化都市完全相反的「自然」。
【生命是非均質的東西】
人們明明覺得自然比人工「美」,卻覺得散亂的自然不美,所以硬要整理、整頓、清掃,以人工方式打造成非均質,再以「美麗」這番說詞表達這種「人工」狀態,不覺得真是匪夷所思嗎?
美麗一詞也會用來形容人的樣貌。所謂「美麗的人」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服裝儀容打理得合宜整潔,化妝也很得體,或是整形手術成功,呈現人工美的狀態?也許是吧,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再仔細思考一下,便多少會領悟出來——動物,或者說生命,其實是處於非均質的狀態。
也就是說,生命在宇宙這般的平均狀態中,保持著一種堪稱奇蹟的絕妙平衡,就某種意思來說,也算是打理過的東西。所以,這算是一種神蹟嗎?(我說說而已,別當真。)
然而,生命總有一天會停止活動,也就是死亡,沒有不會死的生命。就連在夜空閃耀的星辰,總有一天也會黯淡無光;太陽也有燃燒殆盡的時刻,只是在那之前,地球會先滅亡。因為星球原本就是一種非均質的存在。
因此,我認為人類之所以崇尚整理、整頓,或許是因為這麼做能感受到所謂的生命吧。
這無關好壞問題。人類的健康可說是一種經過整理、整頓的狀態,一旦散亂,就會失去活力,直至生命結束。而死了之後,身體便會失序、逐漸腐朽,最終塵歸塵、土歸土,呈現均質狀態。
所以,趁自己還使得出氣力時,藉由收拾房間、整理物品,喚醒好好活下去的「精神、氣勢」,這就是整理、整頓的功用。
【整理、整頓只有精神面的振奮效果】
「咦?這屬於精神面嗎?」或許不少人有此疑問。沒錯,整理、整頓就是精神面的行為。
好比人類若滅絕,世界上只有機器人與電腦,整理、整頓便毫無意義。收拾乾淨也好、放任散亂也罷,機械都有一定的判斷基準,當然也不會忘了丟東西。
基本上,只要採行電腦管理,應該就能維持最適宜的工作環境,避免凌亂不堪。至於那會是什麼樣的工作環境,因為我是人類,所以也無法想像;說不定最能提升工作效率的配置,其實和人類整理、整頓後的狀況大相逕庭。
說到底,整理、整頓就只是促使人類湧現活力、產生幹勁的東西。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抱著無謂的期待,誤以為整理、整頓具有提升效率、催生靈感、增進工作能力的效果。我認為這類行為本來就沒有什麼物理上、科學面的作用,怎麼說呢?因為活力與幹勁純粹是人類的幻想。
✽✽✽ 工作超整理 ✽✽✽
【一個人工作的地方都會亂到不行】
不少職場、工廠會針對維持環境整潔而獎勵員工,是因為這個工作場所有許多人輪流使用,而非一個人單獨使用。若是不好好整理、整頓這樣的公共空間,就會變得混亂失序,影響工作效率。
但就我所知,一個人工作的環境大多很亂。大學教授、副教授都有專屬研究室,而且通常都是桌上堆滿文件資料、疊著厚重書本的雜亂景象。藝術家的畫室或工坊也好不到哪兒去,總是亂到不行,但精彩的傑作往往是在這麼一處修羅場中催生出來。漫畫家的工作室、小說家的書房也一樣。
如果是一個人工作,什麼東西放在哪裡,本人大抵都有個譜。之所以不一一收拾好,是因為馬上要用;堆疊著資料也是因為自己很明白,疊在越上頭的資料越新,而且隨時用得到。就是有這樣的「意識」,才會允許環境凌亂。
換言之,這種狀態對自己而言是「有效率」的。因為根本沒空整理,隨著工作接踵而來,作業的環境也越來越凌亂。反正就算凌亂,工作還是能順利進行,這樣就可以了。
【找不到是因為忘了,跟雜亂無關】
話說,我的書房只要是跟地面平行的地方,全都堆滿了東西,唯一例外的是天花板。
我沒開玩笑,東西就是這樣越積越多。為什麼會增加呢?因為不斷有新事物要著手,有很多好玩又想做的事。充滿活力的地方勢必會不斷增加東西,根本不可能自然遞減。
我不喜歡那種太乾淨的地方,反而比較喜歡雜亂些,活像「翻倒的玩具箱」一般的空間,想被自己喜歡的雜物圍繞,這樣的地方反而能讓心情平靜。
我的工作方式不是先畫好設計圖,再據此來製作,而是看著手邊的東西,發想各種點子, 然後活用現有的東西來製作。看著這些雜物,我真的很開心,思索著什麼東西能用、可以做出什麼成果,這些發想成了工作的起點。
我的工作室十分凌亂,照理說,常常找不到要用的材料和工具等東西,應該多少會影響工作執行度和效率,所以有時我也會心想,要是整理一下,就不會浪費這種時間了吧?
或許這樣真的可以避免浪費時間,但就算整理、收拾了,找不到的東西還是找不到,因為我會想不起來到底收在哪裡。所謂找不到的東西,就是隱約記得「好像在哪裡看過」而尋找,所以找到的機率只有一半,無關乎什麼收拾整齊時就找得到,亂七八糟時就找不到的說法,只是找尋的時間有一點點差別罷了。
整理過的地方取用東西很方便,這一點的確很有效率,只是又得花些時間物歸原位,所以就短期來說,暫時擱著反而比較有效率。畢竟,耗費在整理上的時間也不能白花,既然凡事講求效率,要不要賺回整理的時間就是個微妙問題,不是嗎?
【整理是有趣的事嗎?】
打理整潔的環境確實讓人心神愉悅,在這樣的地方工作想必也很順利。我偶爾也會收拾一下工作室,每次整理完,空間就會寬敞些,可以輕鬆愉快地工作,有益心靈健康。
即便如此,每當我自問:「真的有必要整理嗎?」還是不置可否。也許只有心情會變好而已吧。一直以來我大都是在雜亂的環境中,獲得愉快體驗、擁有美好回憶,完成滿意的作品, 所以總覺得打理整潔的環境未必能造就我想要的結果。
說到這一點,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才三十四歲時,曾經教剛滿八歲的兒子組裝模型。他想做模型,卻不曉得如何自己動手,所以我想應該從基本開始敎他。
首先,拿出袋子裡的零件,拆下一個零件時,就要將其他零件塞回袋子裡,然後按照說明書一步步組裝,不要弄亂。要是不這麼做,零件很容易遺失,這是組裝模型的基本功。
那時兒子乖乖聽我說明後,便開始自己動手做,我則回到書桌前繼續工作,就是一般家庭常見的親子互動。
但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我是個超級急性子,所以都是一口氣把零件全拆下來,也沒有逐一塞回袋子,經常在翻找不見的零件。因為我是在亂到不行的地方做模型,零件八成混在雜物堆裡,時常搞出這種烏龍事。
所以,身為大人的我為了不讓兒子苦嚐失敗,才會給予這樣的建議。但是想想,這麼教導真的好嗎?如此一板一眼的作法,有趣嗎?
【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作法】
我常常就這樣埋首其中、忘情做著,也經歷過好些失敗,但做的時候真的好快樂,所以就算一把年紀了,還是繼續工作。我很想告訴兒子,最重要的並不是整理收拾,避免搞丟零件。
我很後悔當時那樣教導兒子,也做了深切反省,因為給予年輕孩子那樣的建議,只怕會削減他們動手做的樂趣。當然,必須指導他們如何避免受傷、注意通風狀態等遠離危險的方法, 但是像周遭稍微雜亂之類的狀況根本無傷大雅,應該讓他們更自由、更享受地樂在其中。
我這麼寫只是表述自己的看法,並非否定整理、整頓的行為。應該說正好相反,我認同這行為就和清掃一樣有其意義。以打造整潔環境為目標所做的行為,本身就相當療癒,令人沉穩平靜。只是我認為,還是別對這項結果寄予太多期待,因為整潔的環境無法確保一定會催生出什麼美好事物。同樣地,工作也不可能因此就有什麼創新突破。
✽✽✽ 思考超整理 ✽✽✽
【世上沒有毫無用處的東西】
其實「發想」一事,還需要毫不相干的資料。倘若只了解必要的資料,或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卻無法催生出新穎想法。
這年頭凡事都能上網搜尋,輕而易舉獲得各種知識、解決問題,不少人都很享受這樣的便利。以往為了解決問題,因為不曉得哪裡才有自己需要的情報,所以必須汲取各種情報,還得遍覽相關書籍;如果不是需要的東西,也無法立刻發揮效果,只能期待有一天派上用場。由此可知,以往汲取到的多是像雲朵般籠統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終將化為教養,成為催生新穎發想的土壤。
「只留下有用的東西」、「沒用的東西趕緊扔了吧」,將這樣的行為合理化,就是時下所流行的斷捨離。
而教養的目的,是想培育出我們這樣的精神認知——「這世上沒有毫無用處的東西」,無論是什麼樣的知識、什麼樣的道理都要汲取,什麼樣的意見都要傾聽。無須判斷是否有用,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大致掌握;也不必考量何時會派上用場,就算忘了也沒關係,只要在某個機會下回想起來「嗯,我好像看過類似的東西」,這樣便很值得了,之後再調查就行。
有不少情況都是只憑模糊的印象,勉強想起幾乎快遺忘的事物,最後卻成就了重大創意, 或終究得以開花結果,不是嗎?所以一時忘了沒關係,哪天需要派上用場時,自然就會想起。
【判斷只是暫時的妥協】
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後,就沒有學校考試這回事,很多時候就算我們沒有馬上吐出答案, 還是能在社會上生存。我倒認為不立即回答的態度很重要,可以的話,最好凡事都保留一點, 將判斷的事往後挪,沒必要立斷是非黑白。
當然也有些時候,不立刻做出判斷會很傷腦筋,只好想著:「沒辦法,就這樣吧。」進而做出決定。這句「沒辦法」是因為現在無暇好好思考,又必須做出決定,只好趕快處理的妥協之詞。也就是說,做出判斷時的答案並非絕對,我覺得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即便已經決定這麼做,也要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以便日後判斷這作法不對時,隨時都能更正。只要坦然承認「那時的判斷錯誤」,聽取別人的意見就行了,如此坦率才是「真正有教養」,充分展現一個人的器度,不是嗎?同樣地,雖然必須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但絕非頑固到不容顛覆,而是要時時保持柔軟應對的態度。
或許有不少人認為未經整理的腦子,怎麼可能果斷做出決定,其實這是出自於想要盡快確定自己的立場為何,以便早點擺脫眼前問題的欲望。
【一旦決定立場,腦袋就空空如也】
我們的頭腦為了思考,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會希望自己盡量別鑽牛角尖,讓腦子太疲累。正因為有此本能,所以我們會迅速判斷、早點確立立場,這就是急於判斷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逃避思考。
無奈事情往往沒那麼單純,難免都會出錯,所以我們會失敗、後悔。我們常聽到「不要恐懼失敗」這句話,也常聽到「一旦做出判斷,只有毅然實行」這樣的建議,但這些說法在判斷階段無疑是危險的指示,殊不知如此樂觀將會招致多大的不幸。
所謂「整理腦子裡的想法」,並非是指在面對各種問題時,要決定自己採取哪一個立場, 但應該不少人都有這樣的誤解吧。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正好相反——無論面對什麼問題,先別決定自己的立場為何,而是要採取保留態度,為此腦子裡的想法自然要有條有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一旦決定立場,就會認為站在自己這邊的才是夥伴,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就是敵人,所以不必傾聽另一方的想法,選擇無視就對了。因為深信自己絕對正確,也就沒必要繼續討論,久而久之便不再汲取新知,腦袋變得空空如也,有如收拾過的房間般,空無一物、整潔空曠。但這樣真的好嗎?這是堪用的腦子嗎?
【「思考自我」不是只思考自己的事】
整理、整頓自己這件事,說是盡力思考自己的現況與未來也不為過。而且思考自我和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幾乎是同一件事——也就是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具有什麼可能性。
為了思考自我,必須要有資料,而這些資料一半來自經驗,一半是從別人的意見、思考、行動等記錄中學習而來。無論是來自經驗、還是他人的記錄,都是日積月累的輸入行為,藉由不斷深化思考,便能好好整理自我。
當然,我不認為年紀輕輕就能這麼做,畢竟我自己也做不到。只是我在年輕時便意識到自己挺散亂,想早點整理自己就是了。好比我在閱讀別人寫的書時,便深刻感受到偉大的人物都是條理分明,很清楚自己要怎麼活,有著明確的人生方向。
我想像自己會隨著年紀漸增而成長,懂得捨棄無謂的堅持,能夠好好整理、整頓自己。但即使已步入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人生階段,我也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有這樣的進展。
幸好我有很多事情要思考,所以沒空思考自我,後來我才發現,這或許是很重要的事。
也就是說,所謂思考自我並非只是思考自己的事,而是思考什麼都行,在這過程中逐漸累積見識,進而了解自己。我也是在人生邁入五字頭時,才自然而然領悟到這一點。
在這樣動腦思考周遭一切的過程中,便能認識自己,除了體會到一股自我想法得到整理、整頓的舒暢感之外,也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很散亂,甚至有些錯誤的認知。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