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布爾喬亞式的情懷、絕美的文字,講巴黎、講歐洲、品文化、談風物,可謂歐洲游記和談藝錄的綜合,也是當代文化散文、旅行散文中的優秀之作。書中有旅行的記錄,也有心靈的體驗,有人文的知識,也有藝術的修養。書中的照片多為作者親自拍攝,視角獨特,體現了作者獨到的審美品位,圖文相得益彰,讓讀者跟隨作者一同游歷在巴黎這座流動的盛宴邊,領略歐洲文明的深厚積累,珍藏心里的美好意向。
作者簡介
胡曉明,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
名人/編輯推薦
《巴黎美學札記》是胡曉明教授歐洲游記和談藝錄的綜合,也是當代文化散文、旅行散文中的優秀之作。胡曉明教授學識深厚、文筆絕美,書中的照片大部分是作者親自拍攝,視角獨特,體現了他獨到的審美品位,圖文相得益彰,讓讀者跟隨作者一同游歷在巴黎這座流動的盛宴邊,領略歐洲文明的深厚積累,珍藏心里的美好意向。
作者以其典雅的文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喜好人文的讀者群中獲得了不少粉絲,之前的《文化江南札記》等均深獲好評。
作者以其典雅的文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喜好人文的讀者群中獲得了不少粉絲,之前的《文化江南札記》等均深獲好評。
序
另一種現代性的精神行旅
去哪里可以找到去年冬日的雪?——弗朗索瓦·維永(法國中世紀詩人)
這本巴黎美學筆記,不是一般的歐洲游記,也不是一般的談藝錄,而是我生命中一段因緣的回報,是一種輪回式的精神行旅,是自我心靈的聚散修復,以及在此過程中生命與生命的彼此照面。
人一生的命運之旅,似乎有一種看不見的邏輯。正如佛家所說的因緣與種子。我的生命中注定了要來巴黎這樣的地方走一遭,然后留下這些帶有長長短短的文字。
歷史有時候要由個人生命來講述的。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歷史,在正統的史家敘述里,似乎可以簡化為:由革命到開放的歷史,從政治運動到經濟發展的歷史。然而在我這樣的親歷者看來,這個簡化的敘述粗暴地遮蔽了其中的曲折與回漩:譬如:革命的主流中有不革命的活動,經濟的轉型中有文化的追求。指出這個“曲折與回漩”有什么意義呢?至少可以表明:現代化絕非單線、一種模式的,經濟現代化的大潮,在八、九十年代,盡管完全淹沒了其他現代化的需求,然而不可能根本消滅這種需求,歷史記憶深處必定會留下文化生命的精神種子,而當事人的記憶書寫,不僅是記錄、保存,而且召喚深藏的精神復蘇。
近四十年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我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年青工人。一般人認為,那年頭完全是文化浩劫與文化沙漠的時期,然而我們那里卻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文化的綠洲。這里是有一個特殊的機緣的。我所在的東方機床廠,原來是從山東濟南遷入貴州黔東南自治州,遠在都勻市郊劍江河畔的一間中型工廠。然而正因為它并非軍工廠(遷入貴州的許多任務廠,大都是兵工廠,往往在深山里),因而可以大批招收來自全國南北各地許多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我們那小小的樓道里每天都要遇到的人物,真的是海納百川。他們不僅有學文科的,而且居然有學美術、學音樂與戲劇的大學生,不僅如此,那些學工、學醫的大學生,也都有著相當多的愛好與相當濃的讀書興趣。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北京、上海、重慶、長沙、武漢、哈爾濱等地身懷絕技的文理科大學生,相聚一地,彼此交流(他們都是單身),使得這座工廠的文化含金量,遠遠超過今天大學里的研究生院,簡直就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里才有可能出現的導師制的書院或自由民間的文化沙龍。我們在工廠的八年,幾乎就是自修了從本科到碩博的社會大學。
因而,每個黃昏與周末,我們都會聚在單身宿舍開敞的大陽臺上,一邊吃飯喝茶吹風乘涼,一邊自由討論各種話題;每個夜班的休息時間,我們都會團團圍坐在冬天的火爐或在夏夜的星光下,聽口才與知識俱佳的師傅們講莫泊桑梅里美高爾基或中國古代的故事。我們跟北京外語學院的大學生學習德語的同時到劍江邊看星象,又跟同濟大學的大學生學油畫水彩畫或跟重慶醫學院的大學生學打橋牌。我們每個青工的枕頭邊,天天都新新不已,有西方或俄羅斯、日本的小說、詩歌戲劇作品或理論書籍,發黃的、翻得破損的、或手抄的,不停傳閱著。不久從滇緬邊境走私來了錄音機,秘密傳遞中,還加上了鄧麗君等人的磁帶。我記得第一次在深夜的小屋子里,大家圍坐著,屏息靜心諦聽從一個散發著塑料與金屬混和氣息的黑色小盒子里,如何搖漾而出的天籟般的歌聲。
巴爾扎克、莫泊桑、雨果、毛姆、狄更生、斯湯達爾等作家的作品,就是那樣走進我的世界。這確是此生讀書最為享受的時期。對我們來說,這才是西方文化與藝術的真正啟蒙時代。后來讀大學,在八十年代的濃厚讀書氛里,雖然書如海、思如潮,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消化不了,就是因為已經在工廠里煉成了一付強大的閱讀胃。這個底子,也使得我們在中西文化新知的海洋中游泳不知疲倦。
可見,對時代的抵抗是各種形式的。封閉中的開放,革命中的不革命,政治暴力底下的文化追求,陰風苦雨中的陽光燦爛,這樣的歷史才是我們的親歷。也正因為歷史是這樣的,歷史的多樣性才是可能的。
因而我這一輩人學術思想的淵源并不單一。我對古典中國的親近,有特殊的機緣。然而對西方藝術的接受,也更有一個特別的機緣,就是我的兩個弟弟。一個學小提琴(后來曾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師從盛中國),一個學西洋畫(后來曾考取中央美院壁畫系,師從侯一民),我學文學,再加上一個崇拜文學的母親,鄰居們羨慕得要死。我們家就是沙龍,母親就是沙龍的女主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些年,三弟兄常常在一起談論什么是奏鳴曲,什么是畢加索的蘭色時期。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我們的成就都不止于今天。當然,后來很快變成一個美麗的泡沫。我們當時都喜歡一本很有影響的書,即又談文學、又談音樂與繪畫的《傅雷家書》,后來,我在給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的《大師》寫過一段文字:
《傅雷家書》不僅是一本神圣的書,我們剛剛從文化的浩劫中走來,對于那種用生命來守住文明價值的劫后余灰,有一種如見啼鵑之血的悲壯美感,而且,對于我們更為特殊的是,里面有三樣那個時代最愛的東西:文學、美術與音樂。我的兩個弟弟,與我讀文學一樣,正在藝術學校狂熱地學習音樂、學習美術,我那時就感覺《傅雷家書》不僅是寫給傅聰傅敏的家書,而且也是寫給我們三兄弟的家書。
對于我們來說,那本書與西方以及現在談藝術的書最大的不同,即它的又親切隨意,又高遠正大,這是很難放在一起的品質,但是《家書》卻奇妙結合在一起。《家書》的語氣、內容,絕沒有教科書式的、理論家式的或教師式的過于嚴肅、或過于高調、過于嚴謹系統的架子,總是娓娓道來,溫暖有情,有一種似乎是燈下讀私信的親密感。然而家書的整個格調又是氣味純正、意思深長,來不得半點游戲心情,好象是燈下打開秘寶的神圣感。再一個就是我當時非常驚訝傅雷能夠將孔子孟子、中國文化做人的道理、自然的哲思和隱秘的詩意,與莫扎特、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等,那么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從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文主義者通過豐厚悠久的文明遺產,可以達到的思想深度,這決定性地引領了我走上人文主義的漫長道路。又隨意又端然、又人情味又書卷氣、對于中國與西方都有深度的理解,一路伴隨著交響樂的回旋與五彩斑爛的油畫風光,以中西文藝的美好來塑造現代人生的美好,這就是傅雷留給我們的印象。
但是這樣的日子很快過去。八十年代中后期,整個神州大地,很快就進入了全球化過程的一個大市場。目標校正了,全國人民很快把剛剛打開的書本遺棄了。欲望如一頭醒獅。不要說我們三兄弟,大部分中國知識人都變得實惠,進入所謂的職業化知識運作系統了,市場、金錢,成了中國人生活中最大的中心。市場法則就像萬有引力,大家都逃無可逃。而金錢則是定海神針,搖動一下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就會晃三晃。我每次回家,都發現家庭已經變得完全沒有文化氣息了,故鄉的城市變得完全沒有靈氣了,真是恍若隔世。死相一般的瘋狂,大家都要處心積慮想如何找錢。盡管媽媽還那樣一如既往地從精神與經濟上支持著我攻讀學位,然而弟弟們的藝術開始有了某種不安與焦慮,親戚們也會帶著一種同情的眼光看著我說:“你快畢業吧?快了快了,快熬出來了。”
2007年夏天與秋天,我有一個機會到巴黎做訪問學者。于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藝術,后來被拋棄的藝術,一下子全都復活,生命忽然有一個轉身,朝著初戀的日子與曾經許過的愿。好像是本來一條路走到頭,單調而重復,忽然有一個重新找路的機會,丘巒起伏、移步換形、柳暗花明。我忽然覺得成了自己生命可以暫時作主的主人,我也有一個機緣來將我個人的啟蒙時期沒有來得及寫下的文字,重新寫出,塞納河的歌聲、教堂的鐘聲,搖漾風前,就像那些年傳遞鄧麗君歌聲的黑盒子。雙神咖啡館里咖啡的香氣,溢滿字里行間。
2011年在臺灣中央大學做客座教授。中大有一個全臺灣都非常羨慕的藝術電影院。我每周在其中看三四場電影。有一天,看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我忽然懷念起巴黎的那些日子,隨手寫下一段博文:
那是八月暮色里的塞納-馬恩省河畔,我漫步橋頭,/河上傳來游艇的汽笛聲聲,/河邊破舊的老鋼琴,輕揚流浪藝人熟悉的琴聲,/一群巴黎的天真老少,隨著他的琴聲歡聲合唱。/美麗的白云變幻鬼臉,與游艇一起在波心飄蕩,/泛舟的人與岸上的歌者相互揮手,興奮致意,橋頭上一個黑人笑著迎面走來,/樹下那長發的姑娘在低頭看書,/一群白鴿剛剛從水面掠過,往巴黎圣母院的尖頂上飛去———我深深呼吸一口氣:一個詩的季節已經到來。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里,有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巴黎現代性初起時的生香活色,天才藝術家精靈的光彩照世,有的是幾千年歐洲文明精彩的厚積而發。對比我們今天時代的平庸、蒼白、單一與金權霸道,以及反諷所謂“黃金時代思維”方式的無奈、無力與無智慧,生命就該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情,老伍的小布爾喬亞式的老歐洲浪漫情結,亦令人一唱三嘆。海明威名言“巴黎是一座流動的盛宴”,對我于這樣在盛宴邊上渡過夏天與秋天、飽看四十多座博物館,多少領略歐洲文明的深厚積累于萬一的人來說,是心里永遠珍藏的美好意象。我決定把這些長長短短的文字,整理出來出版。
懷特海在《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里說,盡管古典文學藝術的才能成為能力的代名詞,這個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以古典文學藝術為主要基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愉悅和品德修煉,這已為近代幾百年以來的經驗所證明。然而,這樣的古典教育,必須從特定的、對個人理解來說是具體而明確的事實開始,必須逐步發展成為一般的思想概念。
這里面的要義是:第一,任何真正的人文主義的藝術素養,都應該在個人經驗、生命體悟與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換句話說,藝術教育與修養,絕不是某種單一的技術與專業的事情,而是生命本身的事情,是與記憶、回想、直覺、想象力、感受性、細節、夢思、幻覺或激情以及詩歌意象與戲劇感等個人心理形式相聯系而完成的,從藝術本身去學藝術,往往學不到真正的藝術。第二,真正的古典藝術教育,不是玩玩而已,而是要發展出某種論述,找到一般的思想概念,要找到形象背后的思想大義。
我想,這兩點,正是我這本巴黎美學札記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學習藝術的一點微不足道的經驗。
去哪里可以找到去年冬日的雪?——弗朗索瓦·維永(法國中世紀詩人)
這本巴黎美學筆記,不是一般的歐洲游記,也不是一般的談藝錄,而是我生命中一段因緣的回報,是一種輪回式的精神行旅,是自我心靈的聚散修復,以及在此過程中生命與生命的彼此照面。
人一生的命運之旅,似乎有一種看不見的邏輯。正如佛家所說的因緣與種子。我的生命中注定了要來巴黎這樣的地方走一遭,然后留下這些帶有長長短短的文字。
歷史有時候要由個人生命來講述的。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歷史,在正統的史家敘述里,似乎可以簡化為:由革命到開放的歷史,從政治運動到經濟發展的歷史。然而在我這樣的親歷者看來,這個簡化的敘述粗暴地遮蔽了其中的曲折與回漩:譬如:革命的主流中有不革命的活動,經濟的轉型中有文化的追求。指出這個“曲折與回漩”有什么意義呢?至少可以表明:現代化絕非單線、一種模式的,經濟現代化的大潮,在八、九十年代,盡管完全淹沒了其他現代化的需求,然而不可能根本消滅這種需求,歷史記憶深處必定會留下文化生命的精神種子,而當事人的記憶書寫,不僅是記錄、保存,而且召喚深藏的精神復蘇。
近四十年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我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年青工人。一般人認為,那年頭完全是文化浩劫與文化沙漠的時期,然而我們那里卻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文化的綠洲。這里是有一個特殊的機緣的。我所在的東方機床廠,原來是從山東濟南遷入貴州黔東南自治州,遠在都勻市郊劍江河畔的一間中型工廠。然而正因為它并非軍工廠(遷入貴州的許多任務廠,大都是兵工廠,往往在深山里),因而可以大批招收來自全國南北各地許多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我們那小小的樓道里每天都要遇到的人物,真的是海納百川。他們不僅有學文科的,而且居然有學美術、學音樂與戲劇的大學生,不僅如此,那些學工、學醫的大學生,也都有著相當多的愛好與相當濃的讀書興趣。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北京、上海、重慶、長沙、武漢、哈爾濱等地身懷絕技的文理科大學生,相聚一地,彼此交流(他們都是單身),使得這座工廠的文化含金量,遠遠超過今天大學里的研究生院,簡直就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里才有可能出現的導師制的書院或自由民間的文化沙龍。我們在工廠的八年,幾乎就是自修了從本科到碩博的社會大學。
因而,每個黃昏與周末,我們都會聚在單身宿舍開敞的大陽臺上,一邊吃飯喝茶吹風乘涼,一邊自由討論各種話題;每個夜班的休息時間,我們都會團團圍坐在冬天的火爐或在夏夜的星光下,聽口才與知識俱佳的師傅們講莫泊桑梅里美高爾基或中國古代的故事。我們跟北京外語學院的大學生學習德語的同時到劍江邊看星象,又跟同濟大學的大學生學油畫水彩畫或跟重慶醫學院的大學生學打橋牌。我們每個青工的枕頭邊,天天都新新不已,有西方或俄羅斯、日本的小說、詩歌戲劇作品或理論書籍,發黃的、翻得破損的、或手抄的,不停傳閱著。不久從滇緬邊境走私來了錄音機,秘密傳遞中,還加上了鄧麗君等人的磁帶。我記得第一次在深夜的小屋子里,大家圍坐著,屏息靜心諦聽從一個散發著塑料與金屬混和氣息的黑色小盒子里,如何搖漾而出的天籟般的歌聲。
巴爾扎克、莫泊桑、雨果、毛姆、狄更生、斯湯達爾等作家的作品,就是那樣走進我的世界。這確是此生讀書最為享受的時期。對我們來說,這才是西方文化與藝術的真正啟蒙時代。后來讀大學,在八十年代的濃厚讀書氛里,雖然書如海、思如潮,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消化不了,就是因為已經在工廠里煉成了一付強大的閱讀胃。這個底子,也使得我們在中西文化新知的海洋中游泳不知疲倦。
可見,對時代的抵抗是各種形式的。封閉中的開放,革命中的不革命,政治暴力底下的文化追求,陰風苦雨中的陽光燦爛,這樣的歷史才是我們的親歷。也正因為歷史是這樣的,歷史的多樣性才是可能的。
因而我這一輩人學術思想的淵源并不單一。我對古典中國的親近,有特殊的機緣。然而對西方藝術的接受,也更有一個特別的機緣,就是我的兩個弟弟。一個學小提琴(后來曾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師從盛中國),一個學西洋畫(后來曾考取中央美院壁畫系,師從侯一民),我學文學,再加上一個崇拜文學的母親,鄰居們羨慕得要死。我們家就是沙龍,母親就是沙龍的女主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些年,三弟兄常常在一起談論什么是奏鳴曲,什么是畢加索的蘭色時期。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我們的成就都不止于今天。當然,后來很快變成一個美麗的泡沫。我們當時都喜歡一本很有影響的書,即又談文學、又談音樂與繪畫的《傅雷家書》,后來,我在給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的《大師》寫過一段文字:
《傅雷家書》不僅是一本神圣的書,我們剛剛從文化的浩劫中走來,對于那種用生命來守住文明價值的劫后余灰,有一種如見啼鵑之血的悲壯美感,而且,對于我們更為特殊的是,里面有三樣那個時代最愛的東西:文學、美術與音樂。我的兩個弟弟,與我讀文學一樣,正在藝術學校狂熱地學習音樂、學習美術,我那時就感覺《傅雷家書》不僅是寫給傅聰傅敏的家書,而且也是寫給我們三兄弟的家書。
對于我們來說,那本書與西方以及現在談藝術的書最大的不同,即它的又親切隨意,又高遠正大,這是很難放在一起的品質,但是《家書》卻奇妙結合在一起。《家書》的語氣、內容,絕沒有教科書式的、理論家式的或教師式的過于嚴肅、或過于高調、過于嚴謹系統的架子,總是娓娓道來,溫暖有情,有一種似乎是燈下讀私信的親密感。然而家書的整個格調又是氣味純正、意思深長,來不得半點游戲心情,好象是燈下打開秘寶的神圣感。再一個就是我當時非常驚訝傅雷能夠將孔子孟子、中國文化做人的道理、自然的哲思和隱秘的詩意,與莫扎特、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等,那么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從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文主義者通過豐厚悠久的文明遺產,可以達到的思想深度,這決定性地引領了我走上人文主義的漫長道路。又隨意又端然、又人情味又書卷氣、對于中國與西方都有深度的理解,一路伴隨著交響樂的回旋與五彩斑爛的油畫風光,以中西文藝的美好來塑造現代人生的美好,這就是傅雷留給我們的印象。
但是這樣的日子很快過去。八十年代中后期,整個神州大地,很快就進入了全球化過程的一個大市場。目標校正了,全國人民很快把剛剛打開的書本遺棄了。欲望如一頭醒獅。不要說我們三兄弟,大部分中國知識人都變得實惠,進入所謂的職業化知識運作系統了,市場、金錢,成了中國人生活中最大的中心。市場法則就像萬有引力,大家都逃無可逃。而金錢則是定海神針,搖動一下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就會晃三晃。我每次回家,都發現家庭已經變得完全沒有文化氣息了,故鄉的城市變得完全沒有靈氣了,真是恍若隔世。死相一般的瘋狂,大家都要處心積慮想如何找錢。盡管媽媽還那樣一如既往地從精神與經濟上支持著我攻讀學位,然而弟弟們的藝術開始有了某種不安與焦慮,親戚們也會帶著一種同情的眼光看著我說:“你快畢業吧?快了快了,快熬出來了。”
2007年夏天與秋天,我有一個機會到巴黎做訪問學者。于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藝術,后來被拋棄的藝術,一下子全都復活,生命忽然有一個轉身,朝著初戀的日子與曾經許過的愿。好像是本來一條路走到頭,單調而重復,忽然有一個重新找路的機會,丘巒起伏、移步換形、柳暗花明。我忽然覺得成了自己生命可以暫時作主的主人,我也有一個機緣來將我個人的啟蒙時期沒有來得及寫下的文字,重新寫出,塞納河的歌聲、教堂的鐘聲,搖漾風前,就像那些年傳遞鄧麗君歌聲的黑盒子。雙神咖啡館里咖啡的香氣,溢滿字里行間。
2011年在臺灣中央大學做客座教授。中大有一個全臺灣都非常羨慕的藝術電影院。我每周在其中看三四場電影。有一天,看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我忽然懷念起巴黎的那些日子,隨手寫下一段博文:
那是八月暮色里的塞納-馬恩省河畔,我漫步橋頭,/河上傳來游艇的汽笛聲聲,/河邊破舊的老鋼琴,輕揚流浪藝人熟悉的琴聲,/一群巴黎的天真老少,隨著他的琴聲歡聲合唱。/美麗的白云變幻鬼臉,與游艇一起在波心飄蕩,/泛舟的人與岸上的歌者相互揮手,興奮致意,橋頭上一個黑人笑著迎面走來,/樹下那長發的姑娘在低頭看書,/一群白鴿剛剛從水面掠過,往巴黎圣母院的尖頂上飛去———我深深呼吸一口氣:一個詩的季節已經到來。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里,有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巴黎現代性初起時的生香活色,天才藝術家精靈的光彩照世,有的是幾千年歐洲文明精彩的厚積而發。對比我們今天時代的平庸、蒼白、單一與金權霸道,以及反諷所謂“黃金時代思維”方式的無奈、無力與無智慧,生命就該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情,老伍的小布爾喬亞式的老歐洲浪漫情結,亦令人一唱三嘆。海明威名言“巴黎是一座流動的盛宴”,對我于這樣在盛宴邊上渡過夏天與秋天、飽看四十多座博物館,多少領略歐洲文明的深厚積累于萬一的人來說,是心里永遠珍藏的美好意象。我決定把這些長長短短的文字,整理出來出版。
懷特海在《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里說,盡管古典文學藝術的才能成為能力的代名詞,這個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以古典文學藝術為主要基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愉悅和品德修煉,這已為近代幾百年以來的經驗所證明。然而,這樣的古典教育,必須從特定的、對個人理解來說是具體而明確的事實開始,必須逐步發展成為一般的思想概念。
這里面的要義是:第一,任何真正的人文主義的藝術素養,都應該在個人經驗、生命體悟與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換句話說,藝術教育與修養,絕不是某種單一的技術與專業的事情,而是生命本身的事情,是與記憶、回想、直覺、想象力、感受性、細節、夢思、幻覺或激情以及詩歌意象與戲劇感等個人心理形式相聯系而完成的,從藝術本身去學藝術,往往學不到真正的藝術。第二,真正的古典藝術教育,不是玩玩而已,而是要發展出某種論述,找到一般的思想概念,要找到形象背后的思想大義。
我想,這兩點,正是我這本巴黎美學札記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學習藝術的一點微不足道的經驗。
目次
另一種現代性的精神行旅(自序)
胡天胡帝的蒙娜麗莎
元氣淋漓的畢加索
莫奈的輕金蕩漾
只是用星星,代替了江月
那地中海深處縹緲綽約的精靈
塞尚的“緣在”
蒙馬特的葡萄園
庫爾貝的啟示
埃菲爾鐵塔四義
索邦大學書店的老子格言
蓬皮杜的天真
凱旋門與拉德方斯
蓋·布朗利博物館
巴黎圣母院的晨昏
塞納河畔聽歌
巴黎的跳蚤市場
拉雪茲神甫公墓的夕陽
幻影幢幢的街市
塞納河書畫攤
法語與法國的“大國”意識
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么?
漢學圖書館
法國學者中的雙面劍客
與H教授談現代性
路易瓷盤里的消息
向菲亞克提問題
符號的巴黎
薩爾茨堡書簡
穿越國境線
漢堡的中國文化創意
大森林里的詩學
啊!海涅
在漢堡講中國文化
訪托馬斯·曼的故鄉
維諾那
羅馬的黃昏
最迷你
尚貝里途中(外二首)
附錄:不是美學之外:文化形象傳播的故事
胡天胡帝的蒙娜麗莎
元氣淋漓的畢加索
莫奈的輕金蕩漾
只是用星星,代替了江月
那地中海深處縹緲綽約的精靈
塞尚的“緣在”
蒙馬特的葡萄園
庫爾貝的啟示
埃菲爾鐵塔四義
索邦大學書店的老子格言
蓬皮杜的天真
凱旋門與拉德方斯
蓋·布朗利博物館
巴黎圣母院的晨昏
塞納河畔聽歌
巴黎的跳蚤市場
拉雪茲神甫公墓的夕陽
幻影幢幢的街市
塞納河書畫攤
法語與法國的“大國”意識
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么?
漢學圖書館
法國學者中的雙面劍客
與H教授談現代性
路易瓷盤里的消息
向菲亞克提問題
符號的巴黎
薩爾茨堡書簡
穿越國境線
漢堡的中國文化創意
大森林里的詩學
啊!海涅
在漢堡講中國文化
訪托馬斯·曼的故鄉
維諾那
羅馬的黃昏
最迷你
尚貝里途中(外二首)
附錄:不是美學之外:文化形象傳播的故事
書摘/試閱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里,有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巴黎現代性初起時的生香活色,天才藝術家精靈的光彩照世,有的是幾千年歐洲文明精彩的厚積而發。對比我們今天時代的平庸、蒼白、單一與金權霸道,以及反諷所謂“黃金時代思維”方式的無奈、無力與無智慧,生命就該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情,老伍的小布爾喬亞式的老歐洲浪漫情結,亦令人一唱三嘆。海明威名言“巴黎是一座流動的盛宴”,對于我這樣在盛宴邊上度過夏天與秋天,飽看四十多座博物館,多少領略歐洲文明的深厚積累于萬一的人來說,是心里永遠珍藏的美好意象。我決定把這些長長短短的文字,整理出來出版。
懷特海在《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里說,盡管古典文學藝術的才能成為能力的代名詞,這個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以古典文學藝術為主要基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愉悅和品德修煉,這已為近代幾百年以來的經驗所證明。然而,這樣的古典教育,必須從特定的、對個人理解來說是具體而明確的事實開始,必須逐步發展成為一般的思想概念。
這里面的要義是:第一,任何真正的人文主義的藝術素養,都應該在個人經驗、生命體悟與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換句話說,藝術教育與修養,絕不是某種單一的技術與專業的事情,而是生命本身的事情,是與記憶、回想、直覺、想象力、感受性、細節、夢思、幻覺或激情以及詩歌意象與戲劇感等個人心理形式相聯系而完成的,從藝術本身去學藝術,往往學不到真正的藝術。第二,真正的古典藝術教育,不是玩玩而已,而是要發展出某種論述,找到一般的思想概念,要找到形象背后的思想大義。
我想,這兩點,正是我這本巴黎美學札記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學習藝術的一點微不足道的經驗。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