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79折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79300
促銷優惠
知遠全書系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進入小學之後,
父母會碰到教育孩子以來不曾感受過的全新局面。
本書收錄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家長遇到的各種難題。
當你理解孩子的脆弱與反抗,
孩子會體會到你的苦心,也能重建緊密的親子關係。


「媽媽,我想要買那個,同學有,我都沒有。」
「媽媽,等下我跟朋友約好要一起打遊戲。」
「媽媽,小芳說她不要跟我當好朋友了。」
最讓父母傷腦筋、煩心的教養問題,這本書都有解答。
讓小學資深教師來告訴你與孩子溝通的秘訣,以及孩子的內心變化。

以前互相擁抱和表達愛就能滿足的親子關係,
進入小學階段,只靠這些還不夠,所以必須熟悉和孩子對話的方法。
和孩子對話處處碰壁,你感到害怕、力不從心嗎?

★小學生家長與其關心孩子課業,擔心未來;更要關心孩子身邊微不足道的小事與敏感。
大家都知道,媽媽對孩子說的話很重要,可是,為什麼和孩子對話卻越來越容易起衝突,一天比一天困難呢?別說是對孩子帶來正面影響力,只要一開口說話,親子關係反而更加惡劣。你無心的一句話,可能讓孩子關起心門或喪失學習心:
(x)「你的好朋友叫什麼名字?功課好嗎?」(太早這樣探聽,孩子就會燃起防備心。)
(x)「都是因為你不聽媽媽的話,所以才⋯⋯」(把錯歸咎孩子,孩子只感覺到怒氣,聽不進任何話。)
(x)「很棒,你的分數要比○○同學高喔!」(以結果和他人比較,孩子會喪失學習動機)

★為了正在苦惱的媽媽們,小學教育專家金善浩老師分享了他的實戰經驗!
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如何掌握隱藏在對話之中的真正想法,擺脫對孩子造成創傷的說話方式,以及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無負擔的對話法,並進一步地培養具備自信心與自學力的孩子。
你應該這樣關心孩子:
(o)「最近很累吧?謝謝我的寶貝表現得這麼好。」(同理並肯定孩子,孩子會感受到愛)
你應該這樣支持孩子:
(o)「好棒啊,你喜歡那個朋友的哪一點?」(這樣表達支持,孩子就會樂於分享。)
你應該這樣稱讚孩子:
(o)「一個月前,你還不太會背九九乘法表,現在背得很熟囉!」(以過程和自己比較,培養自學力)

★提供父母最想知道的Q&A
‧小學時,應該買手機給孩子嗎?
‧有什麼話會傷害到小學生的自尊心呢?
‧為何避免早上罵小孩呢?傷害為何比起晚上更大呢?
‧父母有什麼需要避開的說話習慣呢?
‧父母對孩子帶來正面影響的說話習慣是什麼?
‧當孩子說「好煩」時,父母該如何接話?
‧當孩子一直盧,想買昂貴的東西時,要怎麼辦?
‧當孩子看起來有心事,比起說「怎麼了?有什麼事嗎?」,要怎麼回話比較好?
‧孩子喜歡班上的同學,如何教育孩子初次告白的禮儀?

★父母很努力想了解孩子,但卻無法好好溝通的原因?
從何時開始,你和孩子的對話變得不順暢?
你孩子曾說:「媽媽都不了解我」、「不知道」、「媽媽關心的只有成績。」等話嗎?
這是因為媽媽越想要「依附」孩子(控制孩子在自己理解的安全範圍),
越會讓日漸有「分離」需求的孩子(獨立,想有自己的私密空間)產生大大小小的衝突。
本書告訴你如何接近孩子柔軟的內心。

★昔日親密的孩子,為何現在卻常常對父母生氣?當孩子經常發脾氣時,先靜靜地留意是什麼事讓他產生了壓力。
當孩子說「煩死了!」代表他現在壓力很大。
小學時期的壓力,多半源自兩種:一、課業壓力;二、人際關係的壓力。
令人惋惜的是,這兩種壓力幾乎沒有什麼解決之道,
本書告訴你比起叫孩子休息一下或安慰他,更該做的事情!

★你的說話方式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資深小學教師說:「唯有大人能從自身做起,在日常的語言中使用儘管微不足道,卻很讓人窩心、帶來感動的語言。孩子們也才會想要自行改變。」
但也別忘了!你也只是普通人而已,無法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雖然讓人很心痛,卻是鐵錚錚的事實。
身為父母唯一能做的是給孩子歸屬感,成為孩子的溫暖靠山。

★專業推薦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吳霈蓁(親子KOL&豆豆媽咪)
朴宇蘭(心理面談診所「彼岸」精神分析面談專家)

★讀者好評
「我們家有兩個小孩,一個讀小三的兒子和一個讀小一的女兒。因為兒子不聽話,我真是吃盡了苦頭。就在備感壓力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本書。小孩很奇怪,家長的話不聽,但很聽老師的話。所以現職教師寫的這本書讓我更覺得值得信任了。本書分為基礎和實踐兩部分,講解了很多和孩子溝通的技巧。我不禁反省,這是我講話口氣的問題嗎?我和爸爸一起讀了這本書,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與孩子溝通良好。每章開篇都有一則漫畫,內容很真實,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問題不光出現在我們家,讓我稍稍安心了。兩個小孩現在還是低年級,讀這本書也讓我有所心理準備面對高年級的問題。學習了理論上的內容以後,接下來就要實踐了。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父母也是人,很多時候嘴上說的、心裡想的和行動都會不一致。但為了孩子也為了我自己,闔上這本書後,我決心好好地運用這些技巧來與孩子溝通。」──mocha77
「看著讀小四和國中一年級的兩個小孩,我不禁思考媽媽講話有那麼重要嗎?本書的Part 1為基礎,建議媽媽們做好心理準備。作者提出要想與孩子溝通,最好先學會等待。這本書不是教媽媽怎麼說好聽的話,好讓孩子做一個乖寶寶,而是現職教師給現代父母上一門課。教育孩子不單純只是教育孩子,也是父母反省自身、提高自我的一個過程。正因為是現職教師,所以提到的一些現在孩子的情況都能令我感同身受。而且每章最後的「私密談話」的部分,通過Q&A的形式更容易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在做好心理準備以後,接下來就是Part 2實踐篇了。讀完實踐篇可以知道,雖然溝通的技巧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共感能力。孩子是否能培養自信心、健康成大,也取決於父母的同理心。總之,這是一本非常有用且有趣的親子教養書。」──Clara


★本書特色
這本書的編排非常簡單、易懂,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基礎篇和實踐篇。在基礎篇中解釋了孩子為什麼不想跟家長對話,以及父母為什麼會把對話演變成「戰爭」的原因。這裡提到了與「內在小孩」相似的概念,作者用「依附小狗」一詞,呼籲家長先認知自己內心的依附小狗,是不是把自己的慾望強加在了孩子身上。與此同時也強調了孩子是一個人格獨立的個體,所以需要理解和尊重,不要用「為孩子著想」為藉口說教孩子。
想要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觀念。因此,在嘗試與孩子對話以前,先要學會耐心等待。其次是實踐篇,作者結合教育學生的經驗向家長傳授了一些生活中可以運用對話技巧。例如,如何與自卑的孩子對話,母親怎樣的態度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感;如何耐心的與壞脾氣的小孩溝通;發現孩子說謊時,家長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等。
本書最具特色的地方有兩點,一是開篇的小漫畫,二是每篇結束後的Q&A,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將父母看讀完一章後想追加的問題都寫在了裡面。作者的文筆很有國小老師的親和力,很多問題可以一語道破,還會在文章的對話中標記內心的OS,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點。(引自譯者胡椒筒之言)

作者簡介

金善浩
小學教育專家,亦為兄弟會修士。曾於天主教大學攻讀神學與哲學,現於釜山教育大學主修小學教育,並於首爾私立儒石小學擔任人性教養資深教師。每週六在KBS1廣播節目「Radio Magazine Week &」的「心靈成長教室」單元,分享教養小學生子女的訣竅,專欄文章見於《韓民族日報》,近期更透過Youtube頻道「金善浩的小學汽水」傳授〈新手爸媽必知的一百件事〉。
著有《小學生自尊感的力量》、《小學青春期,打敗媽媽的孩子能打敗全世界》、《小學生的真正內心話》、《小學生的直覺課程》、《我的孩子沒事嗎》、《就算有點與眾不同也沒關係》等。
Podcast_金善浩的小學教育指南針(김선호의 초등교육 나침반)
Naver Blog_金善浩的小學教育(김선호의 에듀초딩)
Youtube_金善浩的小學汽水(김선호의 초등 사이다)

名人/編輯推薦

小學生難溝通?難道孩子的青春期提早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我一直以為小學階段最好溝通。
小學生保有幼童的純真與稚嫩,對父母常是無比崇拜或配合,語言或理解能力也到了可以與他人一問一答的對話階段,回到家總是滔滔不絕地分享著生活瑣事。再者,小學生還沒進入青春期,少有出現冷漠或對立的言語及表情。再怎麼說,都很惹人喜愛呀!
然而,怎麼會有一本書,標榜要教父母如何與家中的小學生溝通互動呢?翻閱《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之後,我才豁然開朗。那些在青春期時才會出現的暴躁情緒、對立反抗、冷漠無言或拒絕溝通,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一一顯露,只是頻率不高,或者力道不強;再加上這個時期,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程度高,讓父母誤以為小學生不難溝通。
最近,我確實也遇到不少小學中高年級孩子的家長找我求助。他們覺得,孩子突然間轉變好大,說話尖酸刻薄、一言九「頂」,過去那個天使般的可愛孩子,到底到哪兒去了?
他們問:「會不會是……青春期提早報到?」
很有可能!我們發現,現代小孩的青春期有提早的趨勢。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尚未進入青春期前,早就存在溝通不良的狀況,只是大人沒有發現而已。
情感關係就像存款,早期沒有充分儲備,當孩子越長越大,很可能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對立衝突中,揮霍殆盡,甚至負債累累。
還好《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這本書,告訴你許多與孩子對話的技巧,但,這還不是真正的重點。關鍵就在全書開頭,作者引領你,審視內心的「欲望」,也就是覺察話語之間沒有說出來的訊息。
許多父母問我:「該如何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我會反問:「為什麼想聽到孩子的內心話?」
他們通常會回答:「這樣我就會知道他在想什麼了!」、「這樣我就知道怎麼幫助他了!」、「這樣我就比較放心!」
我又問:「若孩子真的說出內心話,你承受得了嗎?或者,孩子其實早就說出內心話了,你有牢牢接住它嗎?」
很多時候,孩子早就透露內心話已久,但沒有被正視;或者父母自己受不了、不想聽,透過否定孩子來阻止孩子繼續表達。久了,孩子也就不想說。所以有可能,孩子現在的內心話是:「拜託,別來煩我!」也說不定。
如果,你懂得在與孩子開啟對話前,先冷靜下來,與自己對話;也就是「審視內心的欲望」,準備好自己,才有可能改善溝通品質。
這本書,與其說是教你如何與小學生溝通,不如說是引導你學習與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學生對話。


手機的Siri比媽媽更擅長對話
吳霈蓁(親子KOL&豆豆媽咪)
你知道嗎?手機軟體Siri比媽媽更擅長對話,因為它比我們更懂得等待與聆聽。不管孩子問Siri什麼,它都會很努力想辦法回答。當它真的聽不懂,也會很直接告訴孩子:「我不太清楚。」它不但會解決孩子的困擾,還會講笑話;更厲害的是,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它還會安慰他、鼓勵他!
反觀今天孩子興高采烈地對我們發問,我們可能因為正在煮菜、工作、忙其它事,常常急著打發孩子,叫他們「去找爸爸」、「去問老師」,很容易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書上說:「想和孩子成為朋友,就要學學人工智慧的語氣,他們隨時都準備好要聆聽,這點至關重要。」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資深的小學老師,他整理並集結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家長遇到的各種難題。
與孩子對話時,如果孩子支支吾吾,我們就會口氣急躁地追問他們;孩子怕被罵,反而不敢說出真心話。還有……與孩子對話時,當孩子說出「算了」時,大部分的爸爸媽媽應該聽了都會覺得很生氣吧?事實上,當孩子說「算了」時,我們就必須懂得停下來,因為這是一個委婉又強烈的警告,如果再追問下去,就會產生巨大的衝突。
我和大部分的家長一樣,孩子上小學之後,常常覺得他們變得「不可愛了!」除了很愛找藉口、還很愛頂嘴,常常把我氣到七竅生煙……。
事實上,是因為我們不理解: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他們的思考邏輯從直覺性思考轉變成具體性思考。等到孩子上了小學,特別是到了四、五年級之後,會變成進行抽象性思考的階段。他們開始有更多自己的想法,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不再是以前那個只要用抱抱、親親就能滿足需求的孩子。
也許你和我一樣,對於孩子的改變,時常會感到失落。可是換個角度想:那代表「孩子長大了!」我們應該為了孩子的成長感到欣慰,並瞭解:「這是一段必經的過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順應孩子的成長,在溝通與應對的方式做出不同的轉換,成為孩子成長蛻變的過程中,一個令他們安心、信任的避風港,而不是成為一個和孩子沒有話講的爸爸媽媽。
我期許自己成為讓孩子安心、信任的媽媽,這本書教了許多實用的技巧,當孩子不耐煩、說謊、自卑時的對話方法,以及家長面臨各種情況該如何應對,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對話,才不會在無形之中對孩子情緒勒索,變成情感操控者。
看這本書時,我也在尋找自己童年的影子,理解孩子的過程,同時也療癒我的內在小孩。


不能將孩子囚禁在話語的框架中
朴宇蘭(心理面談診所「彼岸」精神分析面談專家)
媽媽的話本身就具有權力,而不是社會上具有身分地位的人才能行使權力。就像為了溝通,爸爸和媽媽每天在家中說的話就蘊含了許多權力。無心說出的一句話,或許能安撫孩子的心,鼓舞孩子,使他對不知道的事情有所啟蒙,但有時也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請試著想想,現在成為媽媽的自己,以及自己的媽媽在過去對自己說的話吧。那些話,對現在的我帶來多少影響呢?
「你到底是像誰,老是這樣慢吞吞的?」
「媽媽不是說這樣做很不好嗎?」
「不聽媽媽的話,你就不是乖孩子。」
「要是沒有你就好了,真是的!」
只因孩子不聽從媽媽的意思,沒有遵循媽媽的期待,所以在氣頭上脫口說出的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的幼小心靈造成創傷。但媽媽暗自叫屈,明明自己不曾責罵孩子、虐待孩子,而且有許多話,都是出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才說出口。那麼,跟孩子說話時究竟該如何開口,又該怎麼延續對話呢?許多媽媽茫然不已。
身為父母,重要的是具備不用言語來規範或論斷的態度,不將孩子囚禁在任何框架內,而是讓空間保持開放,讓孩孩子自行去思考行為的對錯。
「為什麼會做出那種行為?應該是有什麼原因吧?讓我們一起想想,這個行為之中具有什麼意義吧!」
每個人都知道,言語可能成為一種暴力。當父母對孩子進行令他們無法擺脫父母權威或地位的控制、說出壓迫性的話語後,就算孩子長大成人,也會受限於權位者或主管說的話,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期望孩子能夠自由自在地長大,直截了當地說出想說的話,盡情揮灑自己的人生,就必須明白媽媽說的話具有什麼樣的力量。
十多年來,我在面談室的無數對話中見到許多令人沉重的個案。這些孩子被父母無心的話或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意義控制,過著痛苦不堪的人生。儘管與孩子們對話時無法只用正面話語,但我們必須思考,媽媽的說話習慣會把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引領至何處?儘管話說出口之後就覆水難收,但至少我們可以修正掛在嘴邊的無數話語,並嘗試換個說法。
期盼這本書的問世,能使媽媽與孩子之間的珍貴對話寫下全新的篇章,當然,爸爸對孩子說的話也同樣重要,因此也要領悟到爸爸說話所帶來的力量。

 

最初,有媽媽的聲音
猶太人在無國的狀態下漂泊了數千年歲月,直到他們的「國家」誕生的那一刻,他們前仆後繼地前來投靠。可是,這時發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該以什麼標準來判斷誰是猶太人,誰又是以色列的國民?他們為此展開了辯論,因為根據這個標準,將會決定全世界的猶太人中,誰有資格成為以色列的國民。經過深入的討論,他們訂下了這樣的規則:「只要雙親中的媽媽是猶太人,就認可那個人是猶太人。」
為什麼他們會把「媽媽」視為區分猶太人與否的標準呢?猶太人很重視他們的精神,尤其是宗教的信念,他們認為,信念與精神會透過母親的話語來傳達。
讓我們就科學的角度來看吧!當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四面八方漆黑一片,子宮猶如一個小小的房間,保護寶寶不受外界的傷害,而寶寶第一個感覺到的就是「聲音」。直到從媽媽的肚子裡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寶寶一直聽著媽媽心臟跳動的聲音,並慢慢地認得媽媽的聲音。寶寶在漆黑的肚子裡聽了大約兩百六十六天之後,來到了世上。寶寶出生之後,之所以會全然信賴媽媽的原因,就在於當他們在媽媽的肚子裡時,是媽媽的聲音守護了他們。
《聖經》中曾如此談論「聲音」:「太初有道(logos)。」
道(λóγος,logos)是古希臘語,意指「話語、語言」,也就是「最初有『話語、語言』」的意思。在此,「話語」具有能讓某樣東西存在或消失的「力量」。身為一名教育者,我想把這句話改成這樣:「最初,有媽媽的聲音。」
「媽媽的聲音」或者進一步說是「媽媽說的話」,它存有超乎想像的「力量」。即便活在世上,媽媽的話中仍存有能使人存在與否的「權力」。但願各位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明白媽媽的話語中具有的重量──它能使孩子更堅強、鞏固其存在感,幫助他們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期許這本書能促使每位媽媽正視話語的重量,同時替各位減輕肩頭上的重擔。
闃寂無聲的凌晨三時,
身在書齋的金善浩 筆

目次

推薦序─小學生難溝通?難道孩子的青春期提早到?
推薦序─手機的Siri比媽媽更擅長對話
推薦序─不能將孩子囚禁在話語的框架中
作者序─最初,有媽媽的聲音

│PART1│與小學的孩子對話─基礎篇
第1章 與小學的孩子對話,先從「心理準備」開始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一話
01過去不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02媽媽也很害怕跟小學的孩子對話
03媽媽和孩子的對話就像磁鐵的兩極
04想和孩子對話,就先耐心等候
#私密談話1:如何與懂得抽象性思考的孩子對話

第2章 我與孩子對話,因此我成為媽媽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二話
05媽媽的對話本能是什麼?
06把內在依附的小狗綁好
07別感到沮喪,你不是被排擠了
08媽媽的對話中有一種氣味
#私密談話2:數位移民者與數位原住民的對話方法

第3章 不是只有一種對話的方法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三話
09內向的孩子不會主動搭話
10先搞笑的人,在對話中獲勝
11煩躁也是一種對話
12稱讚不是對話,是評價!
#私密談話3:新手父母的語言習慣

│PART2│與小學的孩子對話─實戰篇
第4章 對話也需要技巧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四話
13對話靠的是屁股
14不行的事就是「不行」
15對話時,不要變成情感操縱狂
16即時行動比對話更重要
#私密談話4:知道小學的孩子初次告白時

第5章 媽媽的對話具有強大的力量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五話
17對話可以提升學習力
18愈講求民主,對話就愈冷淡
19人工智慧要比媽媽更擅長對話
20對話愈久,媽媽愈抓狂
#私密談話5:培養小學孩子的談判能力

第6章 與有問題的孩子對話的方法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六話
21和有憤怒調節障礙的孩子對話
22與不耐煩的孩子對話
23和懷有自卑感的孩子對話
24適合急躁型媽媽的對話方法
#私密談話6:與小學孩子的共鳴對話法

第7章 媽媽給予共鳴的話語,能改變孩子的心
漫畫:《無話可說的家人》第七話
25當孩子與死黨的關係出問題時
26與會說謊的孩子對話
27與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對話
28和情緒憂鬱的孩子對話
#私密談話7:小學語言的溫度

書摘/試閱

當我去思考從過去到現在,自己在和小學的孩子對話時,都把焦點放在他們說的話及表現上頭,還有在對話中完成了什麼,就會發現自己非但被自己的潛意識欺騙,也被孩子的深層潛意識欺騙了一次。我希望你能把過去的所有對話都忘掉,因為那不是真的,真實並不在對話裡。

「真實在於對話與對話之間,沒有說話的『間隔』之中。」

在間隔中來來去去的無言角力戰是真的。只要能夠理解其中的「間隔」,至今不曾有過的對話就會於焉展開,真實會探出頭來。我感到非常悲傷、羞愧得無地自容,也嘗到了深刻解放感的滋味。

美國的電影演員丹‧德翰(Dane Dehann,主演《星際特工瓦雷諾:千星之城》)在接受韓國媒體的訪問中如此說道:「我是從《綠野仙蹤》中的小狗『托托』的角色開始演戲。我相信人的內在有一隻小狗,牠是直覺的、衝動的,而且無法預測的。」

人的潛意識是「一隻小狗」,這個說法還真是奇特。接下來,這本書會經常使用「小狗」這個比喻,而且這隻小狗會不時在對話中插嘴。但是,如果想要聆聽小狗說了什麼,就必須忍受前面提到的「話語之間的間隔」。過去不曾與內在小狗(潛意識)對談的你,現在要啟程了。

「從過去至今,不曾有過這種對話。」

 

●媽媽也很害怕跟小學的孩子對話

「小學生的青春期─能戰勝媽媽的孩子,能戰勝全世界。」這是發生在演講時的事情,有學生家長提問:

「請您具體說明與青春期的孩子對話的方法。」

我的回答向來都很簡潔有力。

「那個種族喔,並不想和我們對話。」

嘗試和正值青春期的小學生對話本身就會招來危險。那位學生家長為什麼要請教和孩子對話的方法呢?明明對方就不想對話,卻硬要跟人家搭話,無疑是想找人吵架。接著,學生家長換了個問題。

「請您告訴我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

這次我的回答不同了。

「請不要吵架。」

如果有自信能不和就讀小學的孩子吵架,那麼跟他對話也無妨,否則就不要貿然嘗試。帶著特定意圖的對話,和宣戰沒有兩樣,也等於是告訴孩子:「我現在要開始攻陷你了,所以乖乖地聽我的話。」

對此,孩子們就會很帥氣地回擊:「煩耶!」

你不能企圖學習對話的「方法」,而要先去檢視你想知道對話方法的「本意」是什麼。我希望你先暫時放下書,花兩秒鐘去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購買這本以「和小學孩子對話的方法」為主題的書。兩秒就好,你的腦中瞬間出現了什麼回答?

「我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友好相處。」

「如果可以對彼此說內心話不是很好嗎?」

「我想避免對孩子造成傷害。」

如果你是以類似的語氣說話,那麼我希望你先把書放下,看是要進行冥想或獨自去哪兒散步都好,先去做別件事,最少一個小時後再回來。你並沒有想要讀懂對話的間隔,此時也並未和這本書的作者面對面。你現在是獨自一人。獨處時,你無須採取防禦姿態來回答問題。我再問一次,你購買《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
冊》的理由是什麼?

「因為孩子不聽話。」

「因為擔心孩子。」

回答要比剛才好了。不過,你還是免不了要再獨處半小時左右。再問自己一次:「在眾多孩子教育的書籍中,我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為什麼拿起了這本書?為什麼那一刻訂了這本書?」

「是因為害怕。」

「是因為覺得力不從心。」

現在,你已經準備好要讀下去了。從現在開始,卸下你的武裝,反正你現在是獨自讀這本書,也不會有誰看見。看到刁鑽的作者不停提問,你可能會覺得他很礙眼,好像旁邊有個人一樣,不過反正你現在是一個人,而且也明白自己想和孩子進行對話,是因為害怕,是因為感到力不從心。是誰?當你意識到原因是因為「自己」。

為了孩子而學習對話方法,這種表面的說法並不是真的。假如你把虛假的說法當成出發點,就算你學習一百天、勤聽各種演講、像隻無頭蒼蠅般尋找資料也沒用。「我是為了你買了這本書」、「我是為了你花時間讀這本書」,最後你就會想從對話中索求報償。而且,當你沒有獲得報償時,對話就會轉為攻擊。你會使用很高竿的話術,進行滴水不漏的攻擊。

可以肯定的是,當你把對話的原因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並不會因為你的對話而改變。因為,你想要學習對話的原因,是在於「我感到害怕」以及「我感到力不從心」。想消除恐懼、消除力不從心的情況,這才是對話的目的。你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才拿起了這本書。現在,你找到了對話的目的,但是艱辛的旅程才正要開始。

「對話方法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我。」

這就和沒有鏡子卻想看清楚自己的臉是相同的,所以對話才會如此困難,也最讓人害怕。但是別擔心,第一個難關已經過了,你只要面對內心那份「恐懼」─你想尋求對話方法的原因─就行了。在你拿起這本書的「沉默的瞬間」,就已經證明了你的勇氣。請相信我說的這句話。

●媽媽和孩子的對話就像磁鐵的兩極

我知道你很辛苦,也知道你很害怕,你不曾向誰傾訴,反正也沒人會懂,就算有這個人,你也不想說出來。這會傷及你的自尊,而且即便說出口,得到的也只是毫無誠意的這類回答:「嗯∼你一定很辛苦吧。」

所以,這種回答到底是怎樣?你一定感覺不到真心,只會帶來滿滿的虛脫感。

現在就來回頭想想吧!好歹你還試著想要對話。跟老公對話是老早之前就放棄了,和婆婆之間是本來就沒有話好說,娘家的媽媽則是到現在只會干涉,成天擔心東、擔心西。最後,你只好試著跟兒子、女兒對話。可是,因為對話時處處碰壁,所以你拿起了《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的書。

但你明白了一件事,這並不是為了孩子,而是因為你感到害怕、力不從心所致。那麼,過去對話的原因,是因為你希望能得到安慰。想從誰身上獲得安慰?從你的兒子、女兒身上。請你試著問自己:「當我開口時,為什麼兒子和女兒會討厭和我說話?」

現在你理解了嗎?知道彼此想在那短短幾秒鐘的對話中得到什麼嗎?孩子們也想要獲得安慰,也感到很辛苦、疲憊,害怕未來;眼看要做的事堆積如山,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朋友們好像老是孤立自己;老師看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好像比看他們還多⋯⋯會把視線放在他們身上、對他們表示關心的人,好像只存在於通訊軟體。儘管在那裡,大家也都忙著說自己想說的話。

儘管彼此想以對話為名獲得安慰,問題卻出在沒人給得起安慰,所以對話很難超過三秒。就連三秒鐘都顯得漫長,只要零點五秒就結束了。

「英熙,喝果汁吧。」

「我不喝。」

讓我們試著聆聽,在零點五秒就結束的對話中,在短短的間隔中,隱藏著內在「小狗」的聲音。

「英熙,喝果汁吧。」
(喝完果汁之後,可以坐下來跟媽媽聊一聊嗎?)
(媽媽啊,最近和爸爸⋯⋯)
(媽媽啊,最近公司有個叫做金部長的人⋯⋯)
(媽媽很好奇,你最近的功課⋯⋯)
(媽媽最近有點累,偶爾發呆的時候⋯⋯)

「我不喝。」
(媽媽,我最近也很累,不要煩我。)
(誰要喝果汁,我比較想吃泡麵或御飯糰啦。)
(媽媽,我寧可跟朋友們用 LINE 聊天,我要回房間了。)
(希望不要又假借對話之名,老是問些有的沒的。)

如果你想得到安慰,對方就必須為了你痛苦。看到對方為你痛苦,你就能獲得安慰,可是孩子還沒準備好要為你痛苦,而你也同樣如此,所以彼此只能繼續痛苦煎熬。

如果想給予某人安慰,你就不能深陷痛苦,唯有如此,你才能痛他人之痛。那麼,那一刻,你就能為他人帶來安慰。你要怎麼做才能避免自己痛苦呢?

你必須找到痛苦的原因,找到傷口,好好地安慰它。你必須安慰受傷的自己。對你來說,有兩個「我」。

擁抱傷口的我VS看著「我擁抱傷口」的我

你曾經在夢中擁抱著某人哭泣嗎?有的話,記得那個對象是誰嗎?那個人明明不是我,而是別人啊⋯⋯。

夢中的我,通常不是以自身的樣貌出現。夢中,有看著那個對象的我。我們就連在夢中,都不知道那個對象就是「我」,而且還哭著擁抱那個人(我)。這即是潛意識為了安慰自己,自導自演的一齣縝密戲碼。安慰自己,就是如此困難又讓人害怕的事。

很遺憾的是,身為媽媽的我,想要對話的目的和孩子是相同的。兩者是磁鐵的同一極,所以沒辦法互相靠攏。唯有我沒有受傷,或者孩子沒有受傷,才有可能進行對話,並在其中互相得到安慰。若非如此,當同極相斥,或者有一方想強制拉扯,最終只會導致兩人的傷口漸趨惡化。

好的精神分析師會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帶領個案遇見自己,與自己和解,進行自我療癒。一本好書也能扮演這樣的角色。獨處的時光、美術館的畫作,同樣能帶來助益。與孩子進行對話之前,不妨先讓自己充分擁有那樣的時光吧!

●想和孩子對話,就先耐心等候

我要出門去見某個人,抵達約定地點的時間卻比預定早了半小時。我走進附近的咖啡廳,點了一杯冰咖啡。我獨自坐在座位上,周圍的人則是三三兩兩的愉快地聊著天。我想要掩飾獨自一人的尷尬,所以拿起了智慧型手機,並戴上與外界斷絕聯繫的耳機,一邊滑手機一邊等待著。

我找了各種 Youtube 影片、新聞話題來看,但平時就花很多時間在看這些,所以已經沒什麼新題材了。我就這樣百無聊賴地等待著,甚至突然覺得自己不該這麼早就出門。

那麼,這時我有必要關掉智慧型手機,閉上眼睛,仔細地回顧一下。
「我為什麼出門來見這個人?」
「我想和這個人談的是什麼?」
「我想和這個人對話嗎?」
「我只是因為一個人很無聊,所以才出門嗎?」

即便想到即將見面的人,卻仍覺得等待的時間無聊乏味,那代表你並不怎麼想見這個人,或者見不見這個人都無所謂。又或者,這只是基於工作需要,你非得見對方不可的場合。和這樣的人共度時光、對話時,真實的「我」並沒有表現出來,只有表面的「我」正在說話而已。你不需要耗費心理能量去讀懂對話的間隔,反正任由這些時光流逝也無所謂。

一旦這種時間增加,「我」的存在感就會緩緩消失。這種生活持續久了,就算遇見了對話時需要讀懂間隔的重要對象,你也只會說出毫無存在感的語言。過去曾經深愛的那個人,也會變成可有可無的人。

或許跟你一起生活的老公,早在婚前戀愛長跑三年後就變成那樣的人了。現在碰到約定時間未到,必須枯等老公的狀況時,甚至還會心生煩躁。沒有總是比你早出門等你就算了,就只有老是手忙腳亂、頂著一顆啤酒肚的男人。你之所以還願意容忍他,是因為看到他努力扛起這個家的樣子有些可憐,覺得於心不忍而已。

媽媽願意欣然等候的人,果然就只有孩子了。當夜幕漸深,媽媽等待著孩子趕快從補習班回家,同時內心也期待著,自己該做什麼菜給孩子吃,孩子才會在度過疲憊的一天後說出:「果然媽媽最棒了!」光是擁有想以真實的「我」去對話的人,就會讓人頓時精神抖擻,也因此才會不想把「媽媽」這個名稱從身上摘去。
(假如你連送孩子出門、在家等待他們回來都毫無感覺,只覺得無聊乏味⋯⋯最好避免和他們對話。假如就連在他們面前,你都用毫無感情的敷衍方式對話,那一刻,你的立足之地就只剩憂鬱的泥沼了。)

如果想和孩子對話,在靠近他們之前,必須先確保空出等待他們的時間。那段時間能讓你練習創造對話的間隔。它所打造的不是對話,而是打造你的身心狀態來等待「孩子」。因為對話的間隔不是靠言語,而是靠肢體語言來傳達,因此對話前需要靠等待來打造你的身心狀態。

經過這樣的等待,當媽媽打開車門,看著坐在後座的孩子時,她已經察覺了不發一語的孩子有心事。接著她便能果敢地決定,並做出「今天就安靜地帶孩子回家吧」的選擇。她帶著心痛的心情等待著獨自坐在車子後座、安靜地用耳機聽音樂的孩子。間隔的對話,就這樣緩緩地開始了。

等待的人不是只有父母,孩子也同樣在等待我們。即便他們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盯著智慧型手機,但他們也在等待。看著媽媽有別於平時,不發一語地開車的背影,孩子獲得安全感,並開始覺得也許自己可以跟媽媽說。於是他鼓起勇氣,試著開口:

「媽媽⋯⋯我可以換手機嗎?」

說時遲那時快,這段時間的等待頓時黯然失色,而且好像突然有什麼湧上了喉頭。可是,假如你透過後視鏡賞孩子一個冷眼,告訴他不行,所有等待就會化為泡沫。

你必須解讀對話之外未說出口的部分。

(回家的路上,媽媽一句話都沒說,心情看起來很輕鬆⋯⋯那我要試試看嗎?)

「媽媽⋯⋯我可以換手機嗎?」
(如果可以買新手機給我,我的心情會變好,以後也會乖乖聽媽媽的話⋯⋯)

你必須在這間隔之間使用防禦機制,順利脫身。你看著前方,稍微握緊了方向盤,告訴孩子:

(你發現媽媽在等你了呀?可是,你可不能趁機利用這點喔。)

「哎呀⋯⋯那臺車怎麼這樣⋯⋯幹麼一直靠過來⋯⋯」
(英熙啊,你要保持適當的間隔。)

「嗯⋯⋯英熙啊,最近生活費有點吃緊,等爸爸領到年終獎金,到時再幫你換,等三個月就好。」
(往後的三個月,由我握有對話主導權。)

「嗯。」
(好啊,我可以等三個月。)

小狗(潛意識)輕輕搖著尾巴,開始利用等待對話時所造就的間隔。這時不要立即答應要求,但也不要馬上就趕走牠,而是以適當的防禦來延遲情況。擁有三個月的主導權,算是非常棒的收穫了。


#私密談話 1:如何與懂得抽象性思考的孩子對話

Q.聽到「抽象性」這個詞時,都會有種「很難懂」的感覺……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抽象性思考」呢?

一般幼兒期都是仰賴直覺性的思考,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左右,則是集中在具體性的思考上。小學中年級以上,也就是從四、五年級開始,會快速地擴展為「抽象性的思考」。父母會碰到教育孩子以來不曾感受過的全新局面,開始無法區分究竟是身為父母的自己變了,還是孩子變了。從這時開始,父母會覺得好像無法和孩子對話。

Q.會覺得無法對話的原因是什麼?

進行抽象性思考,等於內心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在倉庫裡,堆滿了不需要具體性或客觀性、屬於自己的曖昧不明的物品。基於這種主觀性的原因,父母很難接近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甚至會把抽象性思考的開始視為小學青
春期的前兆。

Q.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應該不怎麼樂於見到孩子進行抽象性思考吧?

準確地來說,與其說是不樂於見到,應該說⋯⋯是感到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在孩子進行抽象性思考之前,只要靠身體接觸、抱抱他等互動就夠了,但現在只靠這些還不夠,所以必須熟悉和孩子對話的方法。可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在強迫孩子對話,而不是自行熟悉對話的方法。

Q.那麼,和開始進行抽象性思考的孩子對話時,應該怎麼接近他們呢?

你不能要求孩子快速回答。當孩子進行抽象性思考時,想法也就開始增加了,所以不管你問什麼,他都不會立刻回答。就算他貌似很認真地思考完才回答,也不會給你清楚明瞭的答案。大多情況下,你帶著耐心等到的回答會是「我也不知道。」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必然是鬱悶到快抓狂吧?甚至會覺得,怎麼本來很聰明機靈的孩子,突然變成了傻子似的。這時,最好不要強迫孩子立刻回答,而是給他自行整理抽象化的情況,以及慢慢回答的時間。當你給予孩子空間時,他們就會運用邏輯性思考,孩子將會跨越初期階段,進入抽象性思考旺盛的時期。

Q.有人說,和孩子對話久了,會覺得孩子能言善道到令人啞口無言的程度……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和抽象性思考很活躍的孩子順利對話呢?

請先認同「孩子可能用邏輯打敗父母」這點之後再開始對話。原本以為孩子還年幼不懂事,卻在某一刻感覺被擊中要害時,要父母認同這點並鼓舞孩子並不容易,有時還會覺得傷及自尊心而面紅耳赤。所以一般父母都會這麼說:「不要大人說一句,你就頂一句,回房間去寫你的作業。」

真正的變化會產生在認同對方邏輯的瞬間。如果想以對話讓孩子有正面的成長與變化,他們開始抽象性思考的時間點就是機會。你必須認同他們的邏輯,並暫時放下再這樣下去,孩子可能會爬到父母頭上的恐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