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身為一個母親,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順遂安穩,
可縱使給出更多選擇,謹哥兒卻依舊對西北念念不忘。
看著意氣飛揚地描繪著自己志向的謹哥兒,
十一娘只能放手,讓徐令宜為兒子擘劃從軍之路……
為了讓兒子未來走得更穩健踏實,
徐令宜提出三個條件,欲考驗謹哥兒的能力與決心。
不料計畫趕不上變化,
謹哥兒的邊關戶軍體驗生活還過不到一半便被召回,
又因故惹出了暴力打人之事,
徐令宜索性將計就計,讓其被貶至貴州接受磨練……
歷經種種風波,在十一娘與徐令宜的相知互助下,
如今的徐家,家人間長幼親愛,手足同心,妯娌和睦,
所見盡是家族繁盛之勢。
不意一道夜裡突來的宣召,帶來令人不安的預兆,
臨別相擁,十一娘耳際傳來的竟是有如遺言般的囑託……
波瀾不止,感動不已,240萬字長篇圓滿大完結!
常願家和人安在,
與君白首不分離。
可縱使給出更多選擇,謹哥兒卻依舊對西北念念不忘。
看著意氣飛揚地描繪著自己志向的謹哥兒,
十一娘只能放手,讓徐令宜為兒子擘劃從軍之路……
為了讓兒子未來走得更穩健踏實,
徐令宜提出三個條件,欲考驗謹哥兒的能力與決心。
不料計畫趕不上變化,
謹哥兒的邊關戶軍體驗生活還過不到一半便被召回,
又因故惹出了暴力打人之事,
徐令宜索性將計就計,讓其被貶至貴州接受磨練……
歷經種種風波,在十一娘與徐令宜的相知互助下,
如今的徐家,家人間長幼親愛,手足同心,妯娌和睦,
所見盡是家族繁盛之勢。
不意一道夜裡突來的宣召,帶來令人不安的預兆,
臨別相擁,十一娘耳際傳來的竟是有如遺言般的囑託……
波瀾不止,感動不已,240萬字長篇圓滿大完結!
常願家和人安在,
與君白首不分離。
作者簡介
吱吱,女,起點女生網白金寫手,著有《以和為貴》、《好事多磨》、《庶女攻略》、《花開錦繡》等作品。
喜歡看書,宅,吃,是個一直以來都不太接地氣的人,相信愛情,相信童話,相信世間一世美好的事物。
願《九重紫》能帶給大家閱讀的樂趣。
喜歡看書,宅,吃,是個一直以來都不太接地氣的人,相信愛情,相信童話,相信世間一世美好的事物。
願《九重紫》能帶給大家閱讀的樂趣。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嘉興縣令因病逝於任上,秀水縣令升至太倉州知州,可惜振興是餘杭人,我還為振興惋惜。沒想到湖廣奏請設禾倉堡為嘉禾縣。」徐令宜端起茶盅來喝了一口,「這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六月初二,久候未果的羅振興終於接到吏部的文書,補了湖廣嘉禾縣縣令。六月二十日之前要到任。當天晚上徐令宜就宴請羅振興,給他送行。
「這件事還是要感謝項大人。」羅振興含蓄地笑道,「要不是項大人給侯爺寫信,我就去爭寧州知縣了。到時候爭不爭得到是一回事,可能還會得罪梁閣老。同樣是小縣,有項大人和王大人在,比寧州不知道要強多少。」
這句話聽上去有點拗口,實際上是三月間,吏部空出嘉興、秀水兩個富庶縣的縣令缺,因為羅振興是餘杭人,同籍不能為官,失去了補缺的資格。到了四月底,寧州縣令調任安義縣令,梁閣老想安排他的一個門生去寧州。徐令宜正尋思要不要走走陳閣老的路子,項大人突然來信,讓他們緩一緩,說湖廣的禾倉堡因為流寇初平,離州治遠,近日會請建縣治撫之,與其和梁閣老爭寧州縣令,不如和梁閣老商量,讓他出面把新設的嘉禾縣縣令給羅振興。
徐令宜精神一振,找羅振興商量:「湖廣指揮使王磊,曾是我的部下,你如果去了嘉禾,有項大人和王磊,有什麼事,兩位大人一定會鼎力相助!」
羅振興正為這件事苦惱,聞言如三伏天喝了冰水般,之後透過羅家的路子找到了梁閣老,這件事沒有任何懸念地辦成了。
徐令宜微微地笑:「嘉禾也是窮山惡水的地方,可這樣也容易出政績。吏部考核,不外是稅賦、盜賊、獄訟、戶口、田野、學校。其他的都好說,就是這稅賦上,只怕你要多下些功夫……」
兩個人在書房裡說著話,十一娘則坐在清吟居臨窗的大炕上清理著謹哥兒的衣裳:「……這件刻絲小襖還是當年用我多出來的尺頭做的。顏色又好,樣子也新,把它留下來。說不定以後庭哥兒能用上了!」
阿金笑盈盈地應了「是」。
謹哥兒披著溼漉漉的頭髮就走了出來。
「六少爺,六少爺!」小丫鬟櫻桃拿著帕子在後面追。
「給我吧!」十一娘笑著接過櫻桃手中的帕子,幫兒子擦頭髮,「這麼大的人了,也不知道照顧自己。」
謹哥兒嘻嘻笑,坐到了炕上,隨手翻弄著滿炕的小衣裳,「這都是我的嗎?我有這麼多衣裳啊?」
「當然都是六少爺的了。」阿金笑著端了杯溫水給謹哥兒,「有些還沒來得及穿,六少爺就長高了。」說著,指了一旁堆著的一堆衣裳,「都是上好的料子。」
謹哥兒拎起來看了看,就不感興趣地丟到了一旁。問十一娘:「娘,大舅舅真的要去那個什麼嘉禾縣當縣令了嗎?」
「當然是真的。」十一娘細心地給兒子擦著頭髮,「吏部的公文都下來了。你大舅舅後天就要啟程。」
謹哥兒想到半年的相伴,很捨不得:「幹嘛要去那裡?燕京不好嗎?那麼遠,逢年過節都見不到……」他說著,扭了頭望著十一娘,「娘,您去勸勸舅舅吧?在燕京一樣可以做到五品,何必捨近求遠,跑到那種又窮又偏的地方去!」
官至五品,就可以恩蔭了,就是所謂的封妻蔭子。很多官員畢生的希望就是能過五品這道坎。
「你舅舅可不僅僅是為了恩蔭、做官。」十一娘笑道,「他是想為百姓實實在在地做點事。不想浪費光陰在那些書牘之間。」
謹哥兒沉默良久,輕輕地「哦」了一聲,低聲道:「我知道了……」語氣有些沉重的樣子。
十一娘不由失笑:「你知道了什麼?」拿了梳子幫謹哥兒梳著擦了半乾的頭髮。
謹哥兒轉過頭去,歪著腦袋望著她,「大舅舅是想跟五姨父一樣吧!上次我們去文登的時候,大舅舅就說過。」他說著,笑起來,「我也一樣,我長大了,要去嘉峪關……」大大的鳳眼亮晶晶的,神色說不出來的飛揚灑脫。
十一娘愣住。
自謹哥兒回京,她還沒有認真地和謹哥兒談這個問題。一來是覺得江南之行謹哥兒還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二來覺得謹哥兒還小,沒有到選擇的時候。沒想到,他心裡還惦記著去西北的事!
「你這麼早就決定去嘉峪關了嗎?」十一娘梳著頭髮的動作慢慢緩了下來,「你不是跟娘說,諸葛亮草船借箭,計謀無雙,周瑜火燒赤壁,氣勢磅礡……」
「是啊!」謹哥兒笑道,「可我更喜歡西北。天蒼蒼,野茫茫。不像江南,什麼東西都是精緻小巧的,大男人行事,像婦人似的……」
「又胡說!」十一娘嗔道,「你舅舅是江南人,趙先生是江南人,陳閣老、竇閣老,都是江南人,哪一個像婦人?國家大事,還不是由他們決斷?四海昇平,難道就沒有他們的功勞?」
在謹哥兒心目中,江南雖然好,但西北更投他的脾氣。他想去西北。要是娘覺得西北不好,肯定會反對他去,就算爹爹答應了,只怕還會生出許多的波折,一個不小心,可能就真的去不成了!
他要說服母親。
「娘,西北真的很好!」謹哥兒道,「那地方又寬闊又高遠,想跑就跑,想跳就跳……」
「可西北很苦。」十一娘笑道,「風沙吹面,又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你只不過是去玩了一趟,要是天天在那裡,就會厭倦的。就像你天天待在家裡,總覺得外面有意思一樣。」
「才不是!」謹哥兒急起來。他不顧十一娘在給他梳頭,轉身望著十一娘,「我和爹爹從嘉峪關一直到了哈密衛,天天吃大餅,有時候還會在外面夜宿,可騎著馬跑過一道道的山坡,看著那些土地都在我的腳下,山谷都被我拋在身後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很有意思。」他說著,笑起來,「不像和舅舅去江南的時候,有個小小的三層木樓就說要摘星,小小一個土坡就是什麼什麼山,巴掌大的一灘水就是叫湖,沒意思……」眉宇間有幾分不屑。
葉默言騎過馬。
當坐在馬背上的時候,人的視野會變得寬廣,大地、人群都在妳的腳下,有種俯視眾生的優越感,會讓很多人都著迷。
或者,他僅僅是喜歡騎著馬,無拘無束地奔跑的自由?
「跑那麼遠,就為了騎馬?」她輕柔地問他。
謹哥兒搖頭,沉默了一會,道:「我想做嘉峪關的總兵!」
十一娘錯愕:「為什麼要做嘉峪關的總兵啊?」
「到了冬天,韃子就會跑到嘉峪關搶東西。每年冬天都會死好多人。我還看到有人沒了腿,沒了手,在街上乞討。」謹哥兒的小臉漸漸地繃了起來,「嘉峪關的總兵跟爹爹喝酒,說得哭了起來。說他老了,打不贏韃子,讓爹爹不要責怪他。爹爹也很無可奈何的樣子,和嘉峪關的總兵埋頭喝酒,還喝醉了。」他說著,小手緊緊地攥成了拳,「我長大了,要做嘉峪關的總兵,去打韃子。讓他們再也不敢跑來搶我們的東西。」
十一娘望著眼前這個小小的人兒,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那你知不知道,打韃子是很危險的事?」她眼角有水光閃動,「一個不小心,不僅沒有打敗韃子,還會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連累你身邊像長安、隨風這樣的隨從也跟著你送死!」
「不會的!」謹哥兒笑著,拽著十一娘往外走,到了院子中央才停。
院子一旁有一排放兵器的架子,放著長槍、棒、蛇矛等兵器。
謹哥兒上前抽出棒子,揮舞了幾下,空氣中發出沉悶的裂帛聲。他滿意地點了點頭,一棒子打在了旁邊的石榴樹上。
喀嚓一聲,如兒臂般粗的樹枝應聲而落。
「娘!」屋簷下紅色燈籠的燭光照在他的臉上,眼角眉梢的笑容裡帶著毫不掩飾的傲然,「厲害吧!我以後會越來越厲害的!長安、隨風跟著我,絕不會送死的。」充滿了自信。
「謹哥兒!」十一娘嘴中苦澀,上前輕輕地摟了兒子,「僅有蠻力是不行的,你還要學會怎樣行軍布陣,還要學會怎樣與朝中大臣打交道,還要學會怎麼統領將士……」她眼前一片模糊,哽咽著說不下去了,「那是一條很艱難的、很艱難的路……」
兒子走的是條崎嶇小路,她覺得很傷心,可為什麼,心裡隱隱又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呢?
她落下淚來。
「娘,您怎麼了?」謹哥兒奇怪道,腦子裡飛快地轉著,「您是不是怕我去了西北就見不到我了?不會的,我會常常給您寫信,一有空就會回來見您的……」
十一娘抽泣起來。
謹哥兒有些慌張起來:「娘,我、我現在還不去,嘉峪關的總兵說,要等我能穿那雙犛牛皮的靴子的時候才能去西北……」
有雙結實的手臂把他們母子攬在懷裡。
「好了,好了,別哭了!」徐令宜溫聲安撫著十一娘,「謹哥兒會沒事的……嘉峪關總兵,可不是想當就能當的……謹哥兒要是沒這本事,我是不會讓他去的……」
十一娘把臉埋到了那個溫暖的懷抱裡,低聲地哭了起來。
薄薄的白色淞江三梭布被汗水溼透,緊緊地貼在謹哥兒的身上,像是從河裡撈起來的一樣。
站在窗櫺外張望的十一娘心裡一陣疼,側過臉去,想來個眼不見心不煩,卻與手持竹條站在謹哥兒身邊督促兒子的徐令宜視線碰到了一起。
徐令宜面無表情地收回了目光,竹條打在謹哥兒的小腿上,「站好了!」發出一聲沉悶的聲音。
十一娘不由閉了閉眼睛。
「是!」謹哥兒的身子略向上抬了抬,聲音平靜中帶著幾分疲憊。
十一娘眼角微溼,她提著裙子,輕手輕腳,快步走出了雙芙院。
「夫人,您、您別擔心。」琥珀安慰她,「侯爺是有分寸的人,六少爺不會有事的!」
「我知道。」十一娘掏出帕子擦了擦眼角,「謹哥兒既然決定走這條路,侯爺對他越嚴格,他活下來的機會就越大……」嘴裡這麼說,眼淚卻止不住。
琥珀輕輕地嘆了口氣,「夫人,六少爺還小,說不定跟著侯爺習了些日子的武,覺得太累,就放棄了。或者,長大了,有了更喜歡的,就不去西北了!」
「但願如此。」十一娘長長地吁了口氣,「我們回去吧!謹哥兒說,今天想吃紅燒獅子頭。」說到這裡,她嘮叨起來:「他不是說不喜歡江南嗎?那幹嘛還要吃紅燒獅子頭!紅燒獅子頭可是江南菜……」
身後跟著的丫鬟、婆子沒有一個敢吱聲的,個個使勁地憋著笑意。
氣氛驟然間就多了一分輕快。
迎面碰到脂紅。
「夫人,太夫人請您過去說話。」
太夫人自年初大病一場後,身體就變得很虛弱。十天就有五天在床上躺著,親戚朋友來串門給她老人家請安也不見了,家裡的事也不過問了,每天和杜媽媽、脂紅、玉版在家裡鬥牌或是說閒話,等閒不出門。十一娘覺得這樣的日子太單調了,特意找了兩個識字的丫鬟陪著,每天讀些雜書或是佛經給太夫人解悶。
早上剛去問過安的,這才不到一個時辰,突然找她去說話,不知道是什麼事?
十一娘思忖著,和脂紅去了太夫人處。
太夫人精神還好,歪在臨窗的大炕上,倚著大紅彈墨的迎枕,玉版在一旁打著扇,十一娘安排的一個丫鬟在給太夫人讀佛經。
見十一娘進來,太夫人撫額皺眉。
「您是哪裡不舒服嗎?」十一娘坐到了炕邊,柔聲地問太夫人。
「不是!」太夫人眉頭皺得更緊了,「我要跟妳說什麼的……我記不起來了!」
「記不起來了就別記了。」十一娘笑道,「等記起來了,您再跟我說。」
「我剛才都記得的……」太夫人有些不甘心地嘀咕著,「妳讓我仔細想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一娘很是感慨,接過扇子幫太夫人搧著風。
「您今天怎麼沒有和杜媽媽打牌啊?
太夫人心不在焉地道:「我讓她幫我找手串去了。我記得我有串紅瑪瑙的手串,怎麼好幾天不見了……」說著,她睜大了眼睛,恍然大悟般地道:「對了,我想起來了。」然後拉了十一娘的手,「我正要問妳,誡哥兒的婚事妳準備怎麼辦?丹陽說,歆姐兒的婚期想定在明年三月間。誡哥兒是哥哥,他不成親,歆姐兒怎麼好嫁?我看,妳還是快點把誡哥兒的婚事定下來吧!」
十一娘聽著嚇了一身冷汗。
又不是同房的兄妹,哪有這樣的講究。就算是一母同胞的,兄妹間隔得近了,也有妹在兄前嫁的。主要是太夫人的口氣,好像誡哥兒和歆姐兒是一母同胞般。
太夫人這是怎麼了?
「英娘還沒有及笄,又是遠嫁。」她笑道,「小定的時候就商量好了,等英娘及了笄再定婚期。」
「哦!」太夫人點頭,一副茅塞頓開的樣子,「我就說,怎麼誡哥兒還不娶媳婦!」然後道:「好了,沒事了,妳去忙妳的吧!我叫杜媽媽來陪我打牌。」
十一娘笑著應是,接下來的幾天卻細細地觀察太夫人,發現太夫人竟然丟三落四的不說,有時候一句話重複好幾遍,前一句說了,後一句就忘記了。
「侯爺。」她吞吞吐吐地道:「娘恐怕記性大不如前了……」
徐令宜有些不解。
十一娘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他,正說著,有小丫鬟進來稟道:「二夫人過來了!」
兩人忙打住了話題。
「我覺得娘現在……不大記得住事了……有時候說話也……」二夫人望了望十一娘,又望了望徐令宜,好像不知道該怎麼說似的。
徐令宜和十一娘不由對視了一眼。
二夫人只是偶爾去給太夫人問安,沒想到她也發現了。
「剛才十一娘也跟我說這事呢!」半晌,徐令宜委婉地道:「我明天請劉醫正過來看看……要是不行,就讓她老人家搬到正院來住吧。我們也有個照應。」
十一娘覺得太夫人得的多半是因為身體的器官功能衰退而引起的老年病。這種病用藥沒有用,而且隨著年齡的加大會越來越嚴重……沒有時間的界限。太夫人自住一個院子,身邊都是丫鬟、媳婦子,自然沒有和他們住在一起好。
「謹哥兒搬出去了,我把東西廂房都收拾出來,」她合計著,「勉強也夠住了!」
「妳的事多,又常有人來拜訪,娘搬過來了多有不便。」二夫人道,「我看,還是讓娘搬到我那裡去住吧?」說到這裡,她又立刻否決了:「我那裡臺階太高,進出不方便。」她猶豫了片刻,「我搬到娘那裡住吧!」
「這怎麼能行!」十一娘忙道,「二嫂還要立書……」
二夫人輕輕地揮了揮手,「那都是小事。我還是照顧好娘要緊。」說著,站起身來,「這件事就這樣定了。」說著,望著十一娘,「四弟妹,明天一早妳就派幾個小廝去給我抬箱籠。至於娘那裡,就說我這些日子沒什麼事,和她老人家住些日子。」什麼都安排好了,而且態度堅決。
「這件事,還是等太醫診斷的結果出來再說。」十一娘道,「如果娘真是年紀大了,記性越來越差,五叔和五弟妹那邊,我們也要打個招呼才是。日子長著,總不能讓二嫂總這樣服侍著。等我和五弟妹商量了,我們再安排個章程出來。二嫂妳看呢?」
「不用這麼麻煩了。」二夫人道,「妳們一個要主持中饋,一個要帶孩子,還要準備歆姐兒的嫁妝……」
她的話沒有說完,徐令宜道:「我看就依十一娘所說的,先請大夫看看,要娘真的是身體不適,到時候我們坐下來再商量好了!」
他表了態,二夫人不好再說什麼,聊了幾句太夫人的反常,就起身告辭了。
第二天,劉醫正來了,只說太夫人是「年紀大了,難免耳背、眼花」,讓「身邊多安排些人服侍就是了」,然後開了溫補的方子走了。
徐令宜叫了徐令寧、徐令寬商量太夫人的事,二夫人卻搬去了太夫人那裡。
在外面等結果的十一娘和五夫人面面相覷,趕往太夫人那裡。
路上,五夫人小聲對十一娘抱怨:「她做了節婦現在還要做孝婦……難道我們這些其他兒媳婦沒有一個孝順的!」
十一娘苦笑。
進了太夫人的院子,就看見結香正指揮幾個粗使婆子搬箱籠。
她忙迎上前來給十一娘和五夫人行禮。
有脾氣也犯不著在丫鬟面前發。五夫人忍著心中的不快,和十一娘一樣朝著結香笑著點了點頭,去了內室。
太夫人笑盈盈地端坐在臨窗大炕上,二夫人跪在她身後,表情認真地幫太夫人梳著頭。
早上金色的陽光從窗櫺間射進來,如給二夫人鍍上了層金箔似的。
她的表情安寧而沉靜,聲音溫和而親切,動作溫柔舒緩,好像太夫人是易碎瓷器般小心翼翼的:「……書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寫出來……韶華院冷冷清清的,我就跑來給您作伴了!」
太夫人聽著喜上眉梢:「只要妳喜歡,只要妳喜歡!」然後高聲喊著杜媽媽,「快,把暖閣收拾出來,二夫人要在那裡歇著。」正說著,眼角的餘光瞥到了十一娘和五夫人,「妳們怎麼來了?」然後喜笑顏開地攜了二夫人的手,「妳二嫂住著冷清,她要到我這裡來湊熱鬧了!」滿心歡喜的樣子。
一時間,十一娘的眼眶有些溼潤起來。
「嘉興縣令因病逝於任上,秀水縣令升至太倉州知州,可惜振興是餘杭人,我還為振興惋惜。沒想到湖廣奏請設禾倉堡為嘉禾縣。」徐令宜端起茶盅來喝了一口,「這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六月初二,久候未果的羅振興終於接到吏部的文書,補了湖廣嘉禾縣縣令。六月二十日之前要到任。當天晚上徐令宜就宴請羅振興,給他送行。
「這件事還是要感謝項大人。」羅振興含蓄地笑道,「要不是項大人給侯爺寫信,我就去爭寧州知縣了。到時候爭不爭得到是一回事,可能還會得罪梁閣老。同樣是小縣,有項大人和王大人在,比寧州不知道要強多少。」
這句話聽上去有點拗口,實際上是三月間,吏部空出嘉興、秀水兩個富庶縣的縣令缺,因為羅振興是餘杭人,同籍不能為官,失去了補缺的資格。到了四月底,寧州縣令調任安義縣令,梁閣老想安排他的一個門生去寧州。徐令宜正尋思要不要走走陳閣老的路子,項大人突然來信,讓他們緩一緩,說湖廣的禾倉堡因為流寇初平,離州治遠,近日會請建縣治撫之,與其和梁閣老爭寧州縣令,不如和梁閣老商量,讓他出面把新設的嘉禾縣縣令給羅振興。
徐令宜精神一振,找羅振興商量:「湖廣指揮使王磊,曾是我的部下,你如果去了嘉禾,有項大人和王磊,有什麼事,兩位大人一定會鼎力相助!」
羅振興正為這件事苦惱,聞言如三伏天喝了冰水般,之後透過羅家的路子找到了梁閣老,這件事沒有任何懸念地辦成了。
徐令宜微微地笑:「嘉禾也是窮山惡水的地方,可這樣也容易出政績。吏部考核,不外是稅賦、盜賊、獄訟、戶口、田野、學校。其他的都好說,就是這稅賦上,只怕你要多下些功夫……」
兩個人在書房裡說著話,十一娘則坐在清吟居臨窗的大炕上清理著謹哥兒的衣裳:「……這件刻絲小襖還是當年用我多出來的尺頭做的。顏色又好,樣子也新,把它留下來。說不定以後庭哥兒能用上了!」
阿金笑盈盈地應了「是」。
謹哥兒披著溼漉漉的頭髮就走了出來。
「六少爺,六少爺!」小丫鬟櫻桃拿著帕子在後面追。
「給我吧!」十一娘笑著接過櫻桃手中的帕子,幫兒子擦頭髮,「這麼大的人了,也不知道照顧自己。」
謹哥兒嘻嘻笑,坐到了炕上,隨手翻弄著滿炕的小衣裳,「這都是我的嗎?我有這麼多衣裳啊?」
「當然都是六少爺的了。」阿金笑著端了杯溫水給謹哥兒,「有些還沒來得及穿,六少爺就長高了。」說著,指了一旁堆著的一堆衣裳,「都是上好的料子。」
謹哥兒拎起來看了看,就不感興趣地丟到了一旁。問十一娘:「娘,大舅舅真的要去那個什麼嘉禾縣當縣令了嗎?」
「當然是真的。」十一娘細心地給兒子擦著頭髮,「吏部的公文都下來了。你大舅舅後天就要啟程。」
謹哥兒想到半年的相伴,很捨不得:「幹嘛要去那裡?燕京不好嗎?那麼遠,逢年過節都見不到……」他說著,扭了頭望著十一娘,「娘,您去勸勸舅舅吧?在燕京一樣可以做到五品,何必捨近求遠,跑到那種又窮又偏的地方去!」
官至五品,就可以恩蔭了,就是所謂的封妻蔭子。很多官員畢生的希望就是能過五品這道坎。
「你舅舅可不僅僅是為了恩蔭、做官。」十一娘笑道,「他是想為百姓實實在在地做點事。不想浪費光陰在那些書牘之間。」
謹哥兒沉默良久,輕輕地「哦」了一聲,低聲道:「我知道了……」語氣有些沉重的樣子。
十一娘不由失笑:「你知道了什麼?」拿了梳子幫謹哥兒梳著擦了半乾的頭髮。
謹哥兒轉過頭去,歪著腦袋望著她,「大舅舅是想跟五姨父一樣吧!上次我們去文登的時候,大舅舅就說過。」他說著,笑起來,「我也一樣,我長大了,要去嘉峪關……」大大的鳳眼亮晶晶的,神色說不出來的飛揚灑脫。
十一娘愣住。
自謹哥兒回京,她還沒有認真地和謹哥兒談這個問題。一來是覺得江南之行謹哥兒還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二來覺得謹哥兒還小,沒有到選擇的時候。沒想到,他心裡還惦記著去西北的事!
「你這麼早就決定去嘉峪關了嗎?」十一娘梳著頭髮的動作慢慢緩了下來,「你不是跟娘說,諸葛亮草船借箭,計謀無雙,周瑜火燒赤壁,氣勢磅礡……」
「是啊!」謹哥兒笑道,「可我更喜歡西北。天蒼蒼,野茫茫。不像江南,什麼東西都是精緻小巧的,大男人行事,像婦人似的……」
「又胡說!」十一娘嗔道,「你舅舅是江南人,趙先生是江南人,陳閣老、竇閣老,都是江南人,哪一個像婦人?國家大事,還不是由他們決斷?四海昇平,難道就沒有他們的功勞?」
在謹哥兒心目中,江南雖然好,但西北更投他的脾氣。他想去西北。要是娘覺得西北不好,肯定會反對他去,就算爹爹答應了,只怕還會生出許多的波折,一個不小心,可能就真的去不成了!
他要說服母親。
「娘,西北真的很好!」謹哥兒道,「那地方又寬闊又高遠,想跑就跑,想跳就跳……」
「可西北很苦。」十一娘笑道,「風沙吹面,又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你只不過是去玩了一趟,要是天天在那裡,就會厭倦的。就像你天天待在家裡,總覺得外面有意思一樣。」
「才不是!」謹哥兒急起來。他不顧十一娘在給他梳頭,轉身望著十一娘,「我和爹爹從嘉峪關一直到了哈密衛,天天吃大餅,有時候還會在外面夜宿,可騎著馬跑過一道道的山坡,看著那些土地都在我的腳下,山谷都被我拋在身後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很有意思。」他說著,笑起來,「不像和舅舅去江南的時候,有個小小的三層木樓就說要摘星,小小一個土坡就是什麼什麼山,巴掌大的一灘水就是叫湖,沒意思……」眉宇間有幾分不屑。
葉默言騎過馬。
當坐在馬背上的時候,人的視野會變得寬廣,大地、人群都在妳的腳下,有種俯視眾生的優越感,會讓很多人都著迷。
或者,他僅僅是喜歡騎著馬,無拘無束地奔跑的自由?
「跑那麼遠,就為了騎馬?」她輕柔地問他。
謹哥兒搖頭,沉默了一會,道:「我想做嘉峪關的總兵!」
十一娘錯愕:「為什麼要做嘉峪關的總兵啊?」
「到了冬天,韃子就會跑到嘉峪關搶東西。每年冬天都會死好多人。我還看到有人沒了腿,沒了手,在街上乞討。」謹哥兒的小臉漸漸地繃了起來,「嘉峪關的總兵跟爹爹喝酒,說得哭了起來。說他老了,打不贏韃子,讓爹爹不要責怪他。爹爹也很無可奈何的樣子,和嘉峪關的總兵埋頭喝酒,還喝醉了。」他說著,小手緊緊地攥成了拳,「我長大了,要做嘉峪關的總兵,去打韃子。讓他們再也不敢跑來搶我們的東西。」
十一娘望著眼前這個小小的人兒,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那你知不知道,打韃子是很危險的事?」她眼角有水光閃動,「一個不小心,不僅沒有打敗韃子,還會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連累你身邊像長安、隨風這樣的隨從也跟著你送死!」
「不會的!」謹哥兒笑著,拽著十一娘往外走,到了院子中央才停。
院子一旁有一排放兵器的架子,放著長槍、棒、蛇矛等兵器。
謹哥兒上前抽出棒子,揮舞了幾下,空氣中發出沉悶的裂帛聲。他滿意地點了點頭,一棒子打在了旁邊的石榴樹上。
喀嚓一聲,如兒臂般粗的樹枝應聲而落。
「娘!」屋簷下紅色燈籠的燭光照在他的臉上,眼角眉梢的笑容裡帶著毫不掩飾的傲然,「厲害吧!我以後會越來越厲害的!長安、隨風跟著我,絕不會送死的。」充滿了自信。
「謹哥兒!」十一娘嘴中苦澀,上前輕輕地摟了兒子,「僅有蠻力是不行的,你還要學會怎樣行軍布陣,還要學會怎樣與朝中大臣打交道,還要學會怎麼統領將士……」她眼前一片模糊,哽咽著說不下去了,「那是一條很艱難的、很艱難的路……」
兒子走的是條崎嶇小路,她覺得很傷心,可為什麼,心裡隱隱又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呢?
她落下淚來。
「娘,您怎麼了?」謹哥兒奇怪道,腦子裡飛快地轉著,「您是不是怕我去了西北就見不到我了?不會的,我會常常給您寫信,一有空就會回來見您的……」
十一娘抽泣起來。
謹哥兒有些慌張起來:「娘,我、我現在還不去,嘉峪關的總兵說,要等我能穿那雙犛牛皮的靴子的時候才能去西北……」
有雙結實的手臂把他們母子攬在懷裡。
「好了,好了,別哭了!」徐令宜溫聲安撫著十一娘,「謹哥兒會沒事的……嘉峪關總兵,可不是想當就能當的……謹哥兒要是沒這本事,我是不會讓他去的……」
十一娘把臉埋到了那個溫暖的懷抱裡,低聲地哭了起來。
薄薄的白色淞江三梭布被汗水溼透,緊緊地貼在謹哥兒的身上,像是從河裡撈起來的一樣。
站在窗櫺外張望的十一娘心裡一陣疼,側過臉去,想來個眼不見心不煩,卻與手持竹條站在謹哥兒身邊督促兒子的徐令宜視線碰到了一起。
徐令宜面無表情地收回了目光,竹條打在謹哥兒的小腿上,「站好了!」發出一聲沉悶的聲音。
十一娘不由閉了閉眼睛。
「是!」謹哥兒的身子略向上抬了抬,聲音平靜中帶著幾分疲憊。
十一娘眼角微溼,她提著裙子,輕手輕腳,快步走出了雙芙院。
「夫人,您、您別擔心。」琥珀安慰她,「侯爺是有分寸的人,六少爺不會有事的!」
「我知道。」十一娘掏出帕子擦了擦眼角,「謹哥兒既然決定走這條路,侯爺對他越嚴格,他活下來的機會就越大……」嘴裡這麼說,眼淚卻止不住。
琥珀輕輕地嘆了口氣,「夫人,六少爺還小,說不定跟著侯爺習了些日子的武,覺得太累,就放棄了。或者,長大了,有了更喜歡的,就不去西北了!」
「但願如此。」十一娘長長地吁了口氣,「我們回去吧!謹哥兒說,今天想吃紅燒獅子頭。」說到這裡,她嘮叨起來:「他不是說不喜歡江南嗎?那幹嘛還要吃紅燒獅子頭!紅燒獅子頭可是江南菜……」
身後跟著的丫鬟、婆子沒有一個敢吱聲的,個個使勁地憋著笑意。
氣氛驟然間就多了一分輕快。
迎面碰到脂紅。
「夫人,太夫人請您過去說話。」
太夫人自年初大病一場後,身體就變得很虛弱。十天就有五天在床上躺著,親戚朋友來串門給她老人家請安也不見了,家裡的事也不過問了,每天和杜媽媽、脂紅、玉版在家裡鬥牌或是說閒話,等閒不出門。十一娘覺得這樣的日子太單調了,特意找了兩個識字的丫鬟陪著,每天讀些雜書或是佛經給太夫人解悶。
早上剛去問過安的,這才不到一個時辰,突然找她去說話,不知道是什麼事?
十一娘思忖著,和脂紅去了太夫人處。
太夫人精神還好,歪在臨窗的大炕上,倚著大紅彈墨的迎枕,玉版在一旁打著扇,十一娘安排的一個丫鬟在給太夫人讀佛經。
見十一娘進來,太夫人撫額皺眉。
「您是哪裡不舒服嗎?」十一娘坐到了炕邊,柔聲地問太夫人。
「不是!」太夫人眉頭皺得更緊了,「我要跟妳說什麼的……我記不起來了!」
「記不起來了就別記了。」十一娘笑道,「等記起來了,您再跟我說。」
「我剛才都記得的……」太夫人有些不甘心地嘀咕著,「妳讓我仔細想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一娘很是感慨,接過扇子幫太夫人搧著風。
「您今天怎麼沒有和杜媽媽打牌啊?
太夫人心不在焉地道:「我讓她幫我找手串去了。我記得我有串紅瑪瑙的手串,怎麼好幾天不見了……」說著,她睜大了眼睛,恍然大悟般地道:「對了,我想起來了。」然後拉了十一娘的手,「我正要問妳,誡哥兒的婚事妳準備怎麼辦?丹陽說,歆姐兒的婚期想定在明年三月間。誡哥兒是哥哥,他不成親,歆姐兒怎麼好嫁?我看,妳還是快點把誡哥兒的婚事定下來吧!」
十一娘聽著嚇了一身冷汗。
又不是同房的兄妹,哪有這樣的講究。就算是一母同胞的,兄妹間隔得近了,也有妹在兄前嫁的。主要是太夫人的口氣,好像誡哥兒和歆姐兒是一母同胞般。
太夫人這是怎麼了?
「英娘還沒有及笄,又是遠嫁。」她笑道,「小定的時候就商量好了,等英娘及了笄再定婚期。」
「哦!」太夫人點頭,一副茅塞頓開的樣子,「我就說,怎麼誡哥兒還不娶媳婦!」然後道:「好了,沒事了,妳去忙妳的吧!我叫杜媽媽來陪我打牌。」
十一娘笑著應是,接下來的幾天卻細細地觀察太夫人,發現太夫人竟然丟三落四的不說,有時候一句話重複好幾遍,前一句說了,後一句就忘記了。
「侯爺。」她吞吞吐吐地道:「娘恐怕記性大不如前了……」
徐令宜有些不解。
十一娘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他,正說著,有小丫鬟進來稟道:「二夫人過來了!」
兩人忙打住了話題。
「我覺得娘現在……不大記得住事了……有時候說話也……」二夫人望了望十一娘,又望了望徐令宜,好像不知道該怎麼說似的。
徐令宜和十一娘不由對視了一眼。
二夫人只是偶爾去給太夫人問安,沒想到她也發現了。
「剛才十一娘也跟我說這事呢!」半晌,徐令宜委婉地道:「我明天請劉醫正過來看看……要是不行,就讓她老人家搬到正院來住吧。我們也有個照應。」
十一娘覺得太夫人得的多半是因為身體的器官功能衰退而引起的老年病。這種病用藥沒有用,而且隨著年齡的加大會越來越嚴重……沒有時間的界限。太夫人自住一個院子,身邊都是丫鬟、媳婦子,自然沒有和他們住在一起好。
「謹哥兒搬出去了,我把東西廂房都收拾出來,」她合計著,「勉強也夠住了!」
「妳的事多,又常有人來拜訪,娘搬過來了多有不便。」二夫人道,「我看,還是讓娘搬到我那裡去住吧?」說到這裡,她又立刻否決了:「我那裡臺階太高,進出不方便。」她猶豫了片刻,「我搬到娘那裡住吧!」
「這怎麼能行!」十一娘忙道,「二嫂還要立書……」
二夫人輕輕地揮了揮手,「那都是小事。我還是照顧好娘要緊。」說著,站起身來,「這件事就這樣定了。」說著,望著十一娘,「四弟妹,明天一早妳就派幾個小廝去給我抬箱籠。至於娘那裡,就說我這些日子沒什麼事,和她老人家住些日子。」什麼都安排好了,而且態度堅決。
「這件事,還是等太醫診斷的結果出來再說。」十一娘道,「如果娘真是年紀大了,記性越來越差,五叔和五弟妹那邊,我們也要打個招呼才是。日子長著,總不能讓二嫂總這樣服侍著。等我和五弟妹商量了,我們再安排個章程出來。二嫂妳看呢?」
「不用這麼麻煩了。」二夫人道,「妳們一個要主持中饋,一個要帶孩子,還要準備歆姐兒的嫁妝……」
她的話沒有說完,徐令宜道:「我看就依十一娘所說的,先請大夫看看,要娘真的是身體不適,到時候我們坐下來再商量好了!」
他表了態,二夫人不好再說什麼,聊了幾句太夫人的反常,就起身告辭了。
第二天,劉醫正來了,只說太夫人是「年紀大了,難免耳背、眼花」,讓「身邊多安排些人服侍就是了」,然後開了溫補的方子走了。
徐令宜叫了徐令寧、徐令寬商量太夫人的事,二夫人卻搬去了太夫人那裡。
在外面等結果的十一娘和五夫人面面相覷,趕往太夫人那裡。
路上,五夫人小聲對十一娘抱怨:「她做了節婦現在還要做孝婦……難道我們這些其他兒媳婦沒有一個孝順的!」
十一娘苦笑。
進了太夫人的院子,就看見結香正指揮幾個粗使婆子搬箱籠。
她忙迎上前來給十一娘和五夫人行禮。
有脾氣也犯不著在丫鬟面前發。五夫人忍著心中的不快,和十一娘一樣朝著結香笑著點了點頭,去了內室。
太夫人笑盈盈地端坐在臨窗大炕上,二夫人跪在她身後,表情認真地幫太夫人梳著頭。
早上金色的陽光從窗櫺間射進來,如給二夫人鍍上了層金箔似的。
她的表情安寧而沉靜,聲音溫和而親切,動作溫柔舒緩,好像太夫人是易碎瓷器般小心翼翼的:「……書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寫出來……韶華院冷冷清清的,我就跑來給您作伴了!」
太夫人聽著喜上眉梢:「只要妳喜歡,只要妳喜歡!」然後高聲喊著杜媽媽,「快,把暖閣收拾出來,二夫人要在那裡歇著。」正說著,眼角的餘光瞥到了十一娘和五夫人,「妳們怎麼來了?」然後喜笑顏開地攜了二夫人的手,「妳二嫂住著冷清,她要到我這裡來湊熱鬧了!」滿心歡喜的樣子。
一時間,十一娘的眼眶有些溼潤起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