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國哲學大師、教育家
馮友蘭寫給年輕人的人生哲學
《何為幸福》《青年的修養問題》《處世的方法》……
境界,決定了人生的幸福!
歷史、文化、人情世故中的人生境界與幸福找尋,獻給在暗夜中一路追尋幸福與理想生活的人!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精神的境界。——馮友蘭
本書是《馮友蘭人文哲思錄》2021年全新修訂版,主要對幸福、境界、命運、生死、人生意義、處世方法、精神修養、儒家哲學等進行了詳細精到的論述,教導現在的年輕人怎麼理解幸福,理解哲學與人生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國文化與世界的關係,以及怎麼提高個人修養。通過本書,指引年輕人深入思索生活、人生、自我修養等問題,在歷史、文化與人情世故中提高人生境界、找尋幸福。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是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影響深遠。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 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一直致力於社會、人生和哲學的思考與研究,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是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一本真正的人生哲學書
“幸福人生的真相”“哲學與人生”“個人修養與人生品質”……本書對幸福、境界、命運、生死、人生意義、處世方法、精神修養等進行了詳細精到的論述,是馮友蘭先生在人生境界、精神修養方面的哲思精華,一本真正的人生哲學書,可以從根本上撫慰人們的不安與迷茫。
★ 關注年輕人的人生品質和幸福生活
本書主要選取與當代年輕人息息相關的人生哲學論述,比如《何為幸福》《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人生成功之因素》《論悲觀》《才命》《青年的修養問題》《處世的方法》《精神修養的方法》等,從哲學角度切入,指導年輕人怎樣正確對待幸福、成功、人生意義,以及怎樣做才能提高自身修養,獲得成功,收穫理想生活,過有意義的人生,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 一本輕鬆易讀的哲學書
本書打破哲學深奧難懂的固有思維,選篇通俗易懂,可讀性極強,是一本輕鬆閒適的哲思小書,可以讓讀者在毫無閱讀壓力的情況下,從歷史、文化和人情世故中,尋找到幸福人生和生活的意義,給滿地雞毛的生活點亮一盞明燈。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精神的境界。
——馮友蘭
----------
媒體評論
馮友蘭哲學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只屬於哲學界、學術界,而且屬於普通人。
—— 宗璞
芝生先生走過了95年的漫長的人生道路,95歲幾乎等於一個世紀……他走了一條中國老知識分子應該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們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的。
——季羨林
如果中國人因為有嚴複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大概不會是誇張。
——李慎之
序
哲學是一個很古的名詞,有長久的歷史,因此,“哲學”這個名詞的意義,也就有了很多。大概說起來,哲學有廣、狹二義。
就廣義的哲學說,我們人人都有哲學,並且全是哲學家。我們對於宇宙,或是人生,都有我們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意見。多數哲學問題,無論哪個人,對之都有他的相當的答案。我們在路上遇著一個人,問他一個哲學上的問題:究竟有上帝沒有?他若說有,他就是有神論者;若說沒有,他就是無神論者;如果他對於有無上帝都懷疑,那麼他就是懷疑論者;他要說他不研究這個問題,他就是存疑論者。這不是各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嗎?從前有人說:如果打仗,必得先知敵人的軍隊有多少,但是比這個更要緊的,就是先知道敵人的總司令的哲學是什麼,那才不至於上當,打敗仗。如果你交了一個主張楊朱哲學的朋友,那麼他會一天吃喝玩樂,鬧得你不得安寧。至於結婚,更要注意到對方的哲學,才能夠有美滿的結果呢。王陽明的學生有一天到街上去,回來之後,王陽明問他:你看見什麼了?他說:看見滿街上是聖人。照以上所說,也可以說,滿街上都是哲學家了。這是就廣義的哲學說。
若就狹義的哲學說,每一哲學系統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斷案或結論,一部分是前提和辯論。就像前面說的那個人,你問他:你說有上帝,究竟何以見其有?那恐怕他就不知道了。他是只有斷案,而沒有前提。這是專門哲學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主張有神論的專門哲學家,不但說上帝有,還得說何以見其有。主張無神論的專門哲學家,不但說沒有,還得說上帝何以見其沒有。哲學在教育上的功用,照我的意思有四種,分述於後:
第一,學哲學可以養成清楚的思想。專門哲學家對於一種問題,有他的答案,並且還有所以達到此答案的前提。學哲學的人看了他的答案和前提,除得到新知識外,還可隨著他推理辯證,思想就可以漸漸的清楚。哲學書總是不容易看的,非看到哪裡,想到哪裡,不能懂得。中國人從前主張咬文嚼字,看哲學書也得咬文嚼字,不過從前偏重於修辭方面。如果注意到義理方面,看書咬文嚼字是很有益處的。
第二,學哲學可以養成懷疑的精神。學哲學的人,可以看出哲學與其他的學問有點不同,就是哲學上有多數的問題,都有相反的答案。如對於上帝的存在問題,就有許多的答案,全
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常讀哲學書,可以減少我們武斷和盲從的習慣。我並不是說一定沒有絕對的真理。如我們作一命題,與真實相合,那命題就是真理,真理有成立的可能。不過我們所作之命題究竟是不是與真理相合,很難決定而已。但是有人說:如果人持著懷疑態度,對於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辦了。但是不一定如此。我們不一定對於一個理論有了宗教般的信仰,然後再來實行它。
第三,學哲學可以養成容忍的態度。哲學裡面的派別很多,而且每派對於他的主張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對於事物研究了一番之後,雖可自有主張,但也不能說別人的學說完全不對,一概可以抹殺。世上的悲劇,有許多是由於人之無容忍態度造成的。像西洋的宗教戰爭是也。我們應當知道宇宙是多方面的,不是一方面的,人因其觀點不同,故所見亦異。人人都有容忍的態度,才易互相調和,不易有什麼衝突。民治主義的精神也在此,少數服從多數之理由也在此。
第四,學哲學可以養成廣大的眼界。哲學的對象是宇宙的全體。由宇宙的觀點看起來,所謂人世間,可以說小到不可言喻了。有一故事說:美國有一個飛行家,坐著飛機飛出了地心引力以外,看見了一個神仙,他就問:某城在什麼地方?那神仙說:不知道。他又問:美國在什麼地方?神仙答:沒有聽說過。他又問:亞美利加洲在什麼地方?神仙說:也不知道。又問:地球在什麼地方?神仙也說:不知道。最後他問:太陽系在什麼地方?神仙說:等著我給你查一查。就拿一張圖,看見有一個小點,旁邊寫著“太陽系”三字,才知道太陽系在宇宙中也不過是一小點,何況小而又小的某城呢?
從宇宙的觀點看,人世間的成敗禍福,皆無可注意的。能有這種眼界者,即如《莊子》所說:“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如果人人能夠如此,世界上爭權奪利的悲劇,或許可以少演幾次吧!有人說:如果人人都照這種觀點看起來,恐怕人類就沒有了,沒有人類,或許更好,也未可知。不過按一方面說,我們要有這種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做事。如果未曾在臺上講演過的人,初次上臺講演,恐怕有錯誤的地方,但是愈怕有錯,錯處更多。如人做事恐怕失敗,但是愈怕失敗,他是愈失敗。如他能視成功、失敗為無關重要,他成功的希望,還可更大一點。
“哲學”與“人生”可以說是很有關係,也可以說是很沒有關係。所謂對於人生有沒有關係,是說對於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影響,或者再確切點說,有沒有直接重大的影響。所謂“哲學”是一個很寬泛的名詞,其中包有很多的部分,猶之科學中之包有物理、化學等。哲學裡邊有幾部分,可以說是對人生沒有直接重大的關係;有幾部分可以說是對人生有直接重大的關係。譬如,邏輯(亦稱論理學)對於人生,可說是沒有直接重大的關係。其中有些道理,若專就實用觀點看,似乎是沒有什麼價值。如普通邏輯所講的同一律吧,“甲是甲”。如果甲是甲,甲就是甲。這話可以說是一定不錯,但由實用的觀點看,就無甚價值。再如說“桌子不能同時是桌子又是非桌子”,這話在實用的觀點看,也並沒有什麼價值。
所以,有幾派哲學,因特別注意人生方面,就不注重邏輯。如中國前幾年流行的“實用主義”即是如此。實用主義所講試驗邏輯,實是一種試驗的方法,並非邏輯。又如中國哲學,向亦注重人生方面。所以邏輯在中國哲學裡,可以說是沒有。從此看來,邏輯對於人生,即對我們的日常行為,是沒有直接重大的影響的。
“知識論”(亦稱認識論)對於人的日常行為,亦無多大影響。例如說現在這個桌子,究竟是不是真有等問題。有些人說,我們閉上眼睛,不看桌子,桌子就是無有了;有人說我們雖閉上眼睛,桌子總還是有。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對於我們日常行為,可說是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有的哲學家以為太陽明天出來不出來,就不敢說一定。因為我們以為太陽明天一定出之說,無非靠過去經驗。但若只靠經驗,則在過去是如此者,不一定在將來亦如此。但是這樣懷疑,對於日常行為,仍沒有直接的影響。雖從理論方面我們不敢斷言太陽明天一定出來,但是我們今天該怎樣,仍是怎樣。信了某哲學家之說,生活上無甚變化;不信它,也沒甚變化。所以,有些哲學,對於認識論,即不注重。例如中國哲學,即只注意人生方面。其中邏輯,固然可以說是沒有;認識論,也可以說是沒有。
哲學中有一部分是對於人的日常生活,沒有什麼直接重大的影響,舉出了上邊兩個作例,別的自然還有。
可是,哲學中的另一部分,對於我們人生,即日常生活,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有些道理,我們不信它,我們的生活是一個樣子;信了它,就會立刻變了個生活的樣子。最顯明者為宗教。
大概大的宗教中,都有一種哲學中的“形上學”作為根據。這形上學對於人生,就很有關係。每個大宗教裡邊,都講的有宇宙如何構成,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都有一種討論、解決和答案。這許多答案,我們相信與否,對於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如佛教即有一很精深的形上學,也就是哲學上所謂“唯心論”。它說“萬法唯心”,一切皆本於心。人有那個真心,但他不覺有真心,這就是所謂“迷”。因為有“迷”,所以生出了我們的身體及山河大地。我們的身體及山河大地,都是心的表現。因此,人一生出,就有了許多問題。如“生、老、病、死”四種苦,無論何人,都不能免。
如欲免此人生諸苦,其方法可就很不簡單。舊的自殺方法,如上吊、投河;新的方法,如喝安眠藥水等,均解決不了問題。照佛家說,我們死了,並不算完。我們原來之所以有這個身,乃因有個“迷”。今雖取消此身,如仍有這個“迷”,則仍然可以有個身。因此就有了出家、修行等辦法,以求根本解決這個“迷”。這些道理,你信它或不信它,在行為上就有了很大的區別。不信它,是一個方法生活。如果信了它,你就會根本改變一個生活的樣子,完全和先前不同的一個樣子。這對於人生,即日常行為,是很有關係的。
此外,哲學中的另一部分,即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對於人生日常行為,也是有直接重大的影響的。在歷史上,我們的社會,已有過很多的改變,才變到現在的地步。它每一個改變,都有一個新的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作領導。就是直到今日,亦複如此。關於這一點,有人說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僅系社會狀況的反映。像鏡子裡面的影子,並沒有什麼力量。我想這話有一半對,有一半是不對的,即說政治哲學及社會哲學是社會狀況的反映,是對的,但說他沒有力量,是不對的。我們走到某一個地步,我們才能看見某一地步前面的一些東西,這是當然的。
譬如,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在現在的歷史階段,我們才會有現在的社會理想。在遊牧時代,無論如何不能有很高的社會理想,這是不成問題的。不過社會理想既已形成了一種理想,就會有一種力量,形成一種運動。還有一種人說社會改造之成功,並非出於一二人的理想,乃是群眾處在某種環境之下,不能生存,感覺到改革的需要,必須如此,才能成功。這是很對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輕視理想之重要。群眾不感改革之需要,雖強行一種理想,亦必歸失敗,這是真的。但只有群眾的需要,而無理想之指導,則其行動是盲目的,亦必不能成功。我們固然相信理想是環境所產生,非一二人憑空想出,但既有此理想,它還可以領導人們去改造環境。有兩句老話:“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若把“英雄”二字,換成“理想”二字,即“理想造時勢,時勢造理想”,這話很不錯的了。這一點,現在人,可以說都很感覺到。不管其政見之左或右,主張保持現狀或改變現狀的那一派,他都感覺到一種政治社會運動,非有一種政治社會哲學作根基不行。
說到此處,就又說到我們常說的“死哲學”與“活哲學”之不同了。什麼是活哲學呢?能成為一種力量,領導人的行動即是;反此,就是死哲學。或者它前亦會是活過,但今已成一二人的空話了。
我們還可以連帶說及所謂新哲學和舊哲學的問題。究竟有沒有新哲學,即能不能憑空生出來一種與舊的全無關係的哲學呢?也許將來會有超人出世,創了出來。但這可說是沒有的。其實,無所謂全新的哲學。新的哲學中亦有舊的分子,不過能把舊的和現在的知識、環境,連成一片。能如此者,就是新哲學;不能,即不是。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哲學中有幾部分,對於人們的日常行為是很有影響的。如剛才所說的許多道理,我們信它或不信它,我們的行為,可以有大大的不同。
再總起來說,哲學裡有一部分對於人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有一部分,有直接的關係。有一部分對於日常行為,不生直接重大的影響,但是有一部分,則生直接重大的影響。所以有些人說,譬如出兵打仗,對方的器械、兵力,固屬我們所要知者,但其總司令是持怎樣的哲學,也是我們要知的。再如出租房子,房客能否拿得出租錢,房東固然要知道,但其持著怎樣的哲學,房東也要知道。如果房客持的是如《列子•楊朱篇》所說的哲學,他一定會把你的房子住得亂七八糟。這是就哲學之與人生有關係說的。還有人說哲學毫無實用價值,只是用一些很好看的字眼,說些沒意義的話。這兩方面話,都有些道理。實際是:哲學裡頭有一部分是與人的日常行為即人生,有直接重大的關係;有一部分沒有直接重大的關係。哲學乃是一個總括的名詞。
目次
前言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
第一章 幸福人生的真相
何為幸福
對於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術
知命
關於真善美
幸偶
論命運
人生成功之因素
第二章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
論信仰
論悲觀
調情理
欲與好
性善與性惡
才命
死生
第三章 個人修養與人生品質
青年的修養問題
存誠敬
勵勤儉
論風流
處事的方法
論知行
再論知行
道德及修養之方
精神修養的方法
第四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之社會倫理
儒家哲學之精神
孔子:第一位教師
關於中西文化問題的一點意見
與印度泰戈爾談話
附錄
我的父親馮友蘭/宗璞
書摘/試閱
何為幸福
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苟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此所謂逍遙遊也。莊子之書。首標此旨,托言大鵬小鳥,“故極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適”“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島無羨于天池,而榮願有餘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郭象《逍遙遊注》)。凡物如此,人類亦然。莊子雲: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胠篋》)
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於;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應帝王》)
此《胠篋》篇所說,亦與《道德經》八十章同。蓋此為道家所認為之黃金時代也。
人為之害
莊子繼雲: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朴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馬蹄》)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辟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如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胠篋》)
此所謂人類之墮落也。聖人以其聰明才力,改造天然境界,而不知人類之苦,已與人為之物而俱來矣。
人為之目的不外兩種:一模仿天然;二改造天然。若為模仿天然,則既有天然,何須模仿?《列子•說符》篇雲: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樹之有葉者寡矣。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此即雲恃自然而不恃人為也。若為改造天然,則適足以致痛苦。莊子雲:
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駢拇》)
而人為之目的,多系截長補短,改造天然。故自有人為境界,而人在天然境界所享之幸福失。既無幸福,亦無生趣,譬猶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無七竅,若強鑿之,則七竅開而混沌已死矣(《莊子•應帝王》)。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有意義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但人生的意義常因個人的見解不同,而各有差異。一件事物的意義,各人所說可以不同,其所說的不同,乃因各人對此事的瞭解不同,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瞭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對於人的意義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對於人所有的某種不同的意義,即構成人所有的某種境界。
人生中的境界可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現敘述於下。
自然境界:其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著他的才能或順著他的習慣與社會風俗去做,既無明瞭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種意義。小孩吃奶和原始人類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是屬�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也是如此。
功利境界:其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目的。其與自然境界不同之處是自然境界的人其行為無目的也不明白意義,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有確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義。這兩種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其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所謂義與利,並非各不相關,二者表面相反,實則相需相成。二者的真正分別,應該是求個人之利者為利,求社會之利者為義,亦即程伊川所說:“義與利之別,即公與私之別。”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所作為皆能為社會謀利益,古今賢人及英雄便是已達到道德境界的。
天地境界:其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換言之,我的身軀雖不過七尺,但其精神充塞於天地之間,其事業不僅貢獻於社會,更能貢獻於宇宙,而“與天地比壽,與日月同光”。唯大聖大賢乃能達到這個境界。
以上四種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種境界所需的知識程度高,則境界亦高;所需知識低,則境界亦低。故自然境界為最低,功利境界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最高。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實際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個人所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其所能感覺的和所能認識的範圍的大小為限。就感覺而論,各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很少差別,食前方丈與蔬食簞飲,並無多大的不同。若以認識瞭解而論,各人所享受的世界差別很大:如自然境界的人和天地境界的人認識不同,瞭解不同,因而這兩種人所享受的世界,亦有懸殊。四種境界,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久暫之別。因為人的心理複雜,有的人已達到某種境界,但因心理變化,不能常住於此境界中。作惡的人屬�功利境界,有時因良心發現,做一點好事,在良心發現這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因未經過特別修養功夫,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中,過了一會兒以後,又回復到功利境界。若有人能常住在道德境界中,便是賢人;能常住在天地境界中,便是聖人。
四種境界就其高低的層次看,由低而高,表示一種發展。前二者是自然的禮物,不需要特別功夫,一般人都可以達到。後二者是精神的創造,必須經過特別修養的功夫,才能達到。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中的人是聖人,兩種境界可算是聖關賢域。聖賢雖和眾人不同,但他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不必做一些標新立異的特別事。他所做的事其實還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過他的認識比一般人高而深,故任何事對他都能發生特殊意義,此即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人生的意義
何謂“意義”?意義發生於自覺及瞭解。任何事物,如果我們對它能夠瞭解,便有意義;否則便無意義。瞭解越多,越有意義;瞭解得少,便沒有多大的意義。何謂“自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一種事情,便是自覺。人類與禽獸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類能夠瞭解,能夠自覺,而禽獸則否。譬如喝水吧,我們曉得自己在喝水,並且知道喝水是怎麼一回事,可是獸類喝水的時候,它卻不曉得它在喝水,而且不明白喝水是什麼一回事,獸類的喝水,常常是出於一種本能。
對於任何事物,每個人瞭解的程度不一定相同,然而獸類對於事物,卻談不到什麼瞭解。例如我們在禮堂演講,忽然跑進了一條狗,狗只看見一堆東西,坐在那裡,它不瞭解這就是演講,因為它不瞭解演講,所以我們的演講,對於它便毫無意義。又如逃警報的時候,街上的狗每每跟著人們亂跑,它們對於逃警報,根本就不懂得是一回什麼事,不過跟著人們跑跑而已。可是逃警報的人卻各有各的瞭解,有的懂得為什麼會有警報,有的懂得為什麼敵人會打我們,有的卻不能完全瞭解這些道理。
同樣的,假如我們能夠瞭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瞭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瞭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
這,有如旅行遊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遊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我前面講過,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自然境界:最低級的,瞭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
功利境界:較高級的,需要進一層的瞭解。
道德境界:更高級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
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徹底的瞭解。
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瞭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裡糊塗”。他們既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逐顏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於“生”“死”皆不瞭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人生的瞭解,比較進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點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但其最後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瞭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於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後始有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後,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係以後,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係,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先具有一團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的緣故。道德境界的人,很清楚地瞭解這一點。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他們對於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複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科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瞭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便是為宇宙服務。
中國的所謂“聖賢”,應該有一個分別。“賢”是指道德境界的人,“聖”是指天地境界的人。至於一般的芸芸眾生,不是屬�自然境界,便屬�功利境界。要達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進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卻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瞭解。究竟要怎樣做,才算是為宇宙服務呢?為宇宙服務所做的事,絕對不是什麼離奇特別的事,與為社會服務而做的事,並無二致。不過所做的事雖然一樣,瞭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
我曾經看見一個文字學的教授,在指責一個粗識文字的老百姓,說他寫了一個別字。那一個別字,本來可以當作古字的假借,所以當時我便代那寫字的人辯護,結果,那位文字學教授這樣的回答我:“這一個字如果是我寫的,就是假借;出自一個粗識文字的人的手筆,便是別字。”這一段話很值得尋味,這就是說,做同樣的事情,因為瞭解程度互異,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再舉一例:同樣是大學教授,因為瞭解不同,亦有幾種不同的境界。屬�自然境界的,留學回來以後,有人請他教課,他便莫名其妙地當起教授來,什麼叫作教育,他毫不理會。有些教授則屬�功利境界,他們所以跑去當教授,是為著提高聲望,以便將來做官,可以銓敘較高的職位。另外有些教授則屬�道德境界,因為他們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懷抱。有些教授則系天地境界,他們執教的目的,是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在客觀上,這四種教授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可是因為瞭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自有差別。
《中庸》有兩句話,說聖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所謂“贊天地之化育”並不是幫助天地颳風或下雨,“化育”是什麼?能夠在天地間生長的都是化育,能夠瞭解這一點,則我們的生活行動,都可以說是“贊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麼我們的生活行動,只能說是為“天地所化育”。所謂聖人,他能夠瞭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頂天立地,與天地參。草木無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來,做聖人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聖人固然可以幹出特別的事來,但並不是幹出特別的事,始能成為聖人。所謂“迷則為凡,悟則為聖”,就是指做聖人的容易,人人可為聖賢,其原因亦在於此。
總而言之,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於人生的瞭解。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