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說Yes:弗蘭克從集中營歷劫到意義治療的誕生(德文原典直譯+英文版重要內容,最完整中譯本)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全球銷售逾12,000,000本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書籍之一
★首度由德文原典直譯
★結合德國版與美國版的內容,是最齊全的版本
★收錄德文版重要內容「樺樹林同步劇」劇本
★新增〈談悲劇樂觀主義〉,囊括弗蘭克教授畢生精華
★歐美各大學、研究所與高中學生的常態指定讀物
無法控制的外力能奪走你的一切,但不能奪走你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
即使面對絕望、無法改變的命運,依然可以找到且活出生命的意義。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在生死關頭逼迫之下,他從絕望中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幫助他熬過營內的惡劣情況,並且體會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
重獲自由後,弗蘭克將他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世人尋找生命的意義;透過這段集中營經驗,能更理解弗蘭克「意義治療法」的精髓。
本書以弗蘭克的集中營經歷為本,呈現了人們如何在極端痛苦之下,將自身對生命的冀希轉化成對生命的承擔與回應,而為生活找到優越的價值表現――坦然無畏地面對命運。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的必讀經典。
【鄭重推薦】
南方朔/知名文化評論家
王浩威/知名精神科醫師
陳木金/政治大學教育系所教授
張利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作者簡介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心理醫師、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他創立的「意義治療法」及「存在分析法」,被稱爲繼佛洛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對心理學界影響甚鉅。
1905年出生於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取得醫學博士與哲學博士學位。他曾是維也納醫學院的神經科與精神科教授,擔任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神經科主任長達25年。哈佛、史丹佛、達拉斯、匹茲堡等大學都邀他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曾以特聘教授的身分至美國聖地牙哥與加州等地的國際大學任教。
二戰期間,他遭囚禁於奧許維茲、達浩等集中營長達三年,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此後40年,他在世界各地發表了無數演講,獲得歐洲、美洲、亞洲與非洲等地的大學頒發的總共29個榮譽博士頭銜,以及諸多獎項,包括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等。
1997年,弗蘭克醫師於維也納逝世,一生留下39本著作,至今已被譯成48種語言。
譯者簡介
李雪媛
(第一部)
德國海德堡大學碩士,主修歷史學與政治學,譯有《士兵修好了留聲機》、《希特勒草莓》。
柯乃瑜
(第二部)
政治大學英語系學士,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碩士。譯有《搞定怪喀情人》、《荒野之月》。
呂以榮
(第三部)
德國海德堡大學老人學博士、實踐大學家兒系與社工系助理教授。曾譯《研究方法與設計》等經典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南方朔,知名文化評論家
如果能做到「向生命說Yes」,積極、正向、有希望、有理想的活出意義來,我們就有能力創造自己的生命,設計意義,並且賦予自己使命。
──陳木金,政治大學教育系所教授
在最壞的情境中,在惡極的團隊裡,都還會有人堅持人性,堅持精神的存有,且發揮良善。在堅持人性與精神存有之中,對於命運做出了超越的行動。
──張利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意義治療學」突破源自佛洛伊德的個人心理學的決定論的化約主義的舊心理學典範,重新肯定人的自由意志,重新在心理學中肯定「靈性」。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一本書只要有一個段落或概念能改變人生,便足以讓人一再閱讀。這本書有許多段落足以改變人生。
――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S. Kushner),美國麻州Natick猶太聖殿的譽拉比
這本書激勵了宗教與哲學家、思想家、心理健康專家、教師、學生,還有各行各業的讀者,成為各大學、研究所與高中學生的常態指定讀物。
――威廉.溫斯雷德(William J. Winslade),哲學家、律師、心理分析師
弗蘭克從人間煉獄歷劫歸來,他將集中營的囚衣化成醫師的白袍,以醫療牧師的身分幫助人們。
――漢斯.維格爾(Hans Weigel),奧地利猶太裔作家
目次
推薦序 每個人必須達成的使命/陳木金
推薦序 觀其文,知其人──弗蘭克醫師的生命意義/張利中
英文版序 人生最大的目標是追求意義 哈洛德‧庫希納
德文版序 支持維克多.弗蘭克/漢斯‧維格爾
新版後記 即使受苦也能找到意義/威廉‧溫斯雷德
導 讀 生命意義的追求/賴賢宗
作者序 盡己所能把事做好
第一部 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
第二部 概論意義治療法
第三部 樺樹林同步劇
附錄一 談悲劇樂觀主義
附錄二 弗蘭克著作表
書摘/試閱
受苦的意義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即便面對絕望、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因為,此時的重點是要見證人類將獨有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將個人的悲劇轉化為勝利,將個人的困境轉化為人類的成就。如果我們再也無法改變現況(例如無法開刀的癌症這類絕症),便是挑戰改變自己的時候。
我要引用一個清楚明確的例子。有回,一位年長的家庭醫生因為患有嚴重的憂鬱症,而前來找我諮詢。他畢生最愛的妻子兩年前過世,往後他始終無法釋懷。好,我該怎麼幫他?我該對他說什麼?我忍住什麼都沒對他說,反而直接問他:「醫生,如果是你先過世,而你妻子得獨自活著,那怎麼辦?」
「噢,」他說:「這對她來說一定很可怕,她一定會很痛苦!」
這時我便回道:「你看,醫生,她免於受這種苦,就是因為你讓她不用受苦。沒錯,代價的確就是你得獨活、哀悼她。」他不發一語地握了握我的手,然後平靜地走出我的辦公室。從某方面看來,苦痛一旦找到意義便不再是苦痛,例如犧牲的意義。
當然,這不是什麼真正的治療,因為,他的絕望不是病;再者,我無法改變他的命運,無法救回他的妻子。但是,當下我的確成功轉換了他的態度,來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從那時開始,他至少可以從苦痛中找到意義。意義治療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人最在乎的不是享樂或逃避苦痛,而是在生命中找到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甚至做好準備要受苦,當然前提是他受的苦要有意義。
但我要把話說清楚,並非一定要受苦才能找到意義。我只是要強調,即便受苦也能找到意義,當然前提是這苦痛無法避免。不過,如果可避免,還是免除苦痛的肇因比較有意義,無論是心理、生理或政治因素。受不必要的苦,是自虐而非悲壯。
喬治亞大學心理系教授伊迪絲.魏斯可夫—卓爾森(Edith Weisskopf-Joelson)過世前,在關於意義治療的文章裡主張:「我們現有的心理衛生哲學強調,人應該是快樂的,不快樂是適應不良的症狀。這種價值觀很可能就是為什麼人會因為不快樂而感到不悅,進而使得無法避免的不快樂變得更加沉重。」
她在另一份報告裡表示,希望意義治療「能有助於矯正當今美國文化不健康的潮流。從前那些無藥可救的受難者幾乎沒有機會對自己受的苦感到自傲,無法感到高尚反而覺得丟臉,」以至於「他不僅不快樂,更因為不快樂而感到羞恥。」
有些時候,人會失去工作或享受人生的機會,而且,人也無法永遠不會受苦。如果能接受挑戰、勇敢地受苦,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會有意義,且到最後都會保有這樣的意義。
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無條件的,甚至能從無法避免的苦痛中體會出潛在的意義。
容我回想集中營那段日子裡我最深刻的經歷。從集中營生還的機率比二十八分之一還低,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可為證。當時的情況幾乎不可能(也沒有希望)救回我到奧許維茲時藏在外套裡的第一本書手稿。於是我得忍受、克服失去我智慧結晶的痛。當時看來,似乎沒有什麼能讓我繼續活下去。我既失去了真正的孩子,也失去了我的智慧結晶!於是我發現自己遭遇了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人生是否就此失去所有意義?
當時我還沒發現,這個讓我掙扎許久的問題早已有解答,而且不久之後我就會得到答案:當時,在我之前的一位囚友剛到奧許維茲火車站就被送往毒氣室,我從他身上接收他穿爛的破布,並交出自己的衣服。那時我得到了答案。雖然我的多頁手稿沒了,卻從剛拿到的外套口袋裡找到從猶太祈禱書裡撕下的一張紙,上面印的正是最重要的一段猶太祈禱文「以色列阿,你要聽」。這正是要激發我真正實踐那些構想,而非僅僅寫在紙上。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能解釋這種「巧合」嗎?
我還記得,不久之後,我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然而在這樣危及的情況下,我所關心的卻跟多數夥伴不同。他們的問題是:「我們能活著離開集中營嗎?如果不行,那受這些苦就沒有意義了。」困擾我的問題則是:「周遭這些苦痛、死亡,有沒有意義?如果沒有,那最終活下來也沒有意義;因為,這種仰賴偶發事件(例如能不能逃出去)才有意義的人生,根本不值得活。」
向內逃避
囚禁在集中營的人不僅外在生活,甚至連內在生活也回復到原始野蠻的狀態。縱使一切都退化到野蠻低俗的層次,我們仍可發現犯人某些明顯精神內化的趨勢徵兆,即便只是點到為止的零星現象。生性敏感之人,特別是自小因為家庭環境使然,向來過慣了知性的精神生活,可能會由於性情溫和而對極端困難的外在環境感到痛苦萬分,但他們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卻相對來說不大嚴重。正因為他們可以選擇從恐怖的外在世界中退縮,回到一個純精神的自由國度中。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有時候外型看似柔弱之人,反而比健碩粗獷者更能忍受集中營生活的煎熬。
為了稍稍釐清這樣的經歷,我必須再次被迫提及個人私事。究竟我們清晨時分行軍出營、前往「工地」時的景象是如何呢?一聲令下:「勞動分隊韋恩古特,齊步—走!左—二—三—四—左—二—三—四—左—二—三─再來—左—二—三—四!前列者側轉!向左轉─再左轉─再左轉─脫帽!」回憶便是如此在我耳際不斷響起。當「脫帽!」的命令聲響起,我們正好通過營區大門,探照燈也總是對著我們。誰要是不精神抖擻地在五人列隊中齊步邁進,就準備挨軍靴鞋跟的狠踢。那些因為受不了酷寒、膽敢在獲得指揮准許之前就把帽子遮住耳朵的人尤其倒楣。在幽暗天色裡,我們一路跌跌撞撞跨過佈滿通往集中營道路上的大石頭,越過數尺長的水窪。隨隊衛兵不斷斥責怒罵,用手中的槍托驅趕我們前進,雙腳傷勢嚴重的人只能靠著身旁傷勢較輕的夥伴支撐而行。我們之間幾乎沒有交談,日出前刺骨的寒風警告我們最好別浪費能量。走在隔壁的夥伴把嘴藏在翻起的外套領子後頭,突然嘟噥說:「嘿,你—如果我們的老婆見到我們現在這副模樣!希望她們在別的營裡能好過一些,希望她們不會料到我們的慘狀。」這時,妻子的倩影突然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我們在雪地裡顛簸跋涉了數公里,在結了冰的路上滑倒摔跤,不斷相互攙扶,彼此又拖又拉地前進,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但此刻大家都明白:每個人的心中只想著妻子。我偶爾會抬頭仰望繁星漸隱的天空,或大片灰雲牆後一抹晨光染紅的天際,然而此刻我腦中活躍的想像力全縈繞著妻子;我正和我的妻子談話,傾聽她的回答,看見她的微笑,看見她有所求的鼓勵眼神。無論是夢是真,她的目光竟比初昇的旭日還要明亮。一個念頭突然閃過腦海:我生命中第一次體會到的真諦,也就是許多思想家所強調的畢生終極智慧、許多詩人不斷歌頌的事物;愛才是最終和至高無上的真諦,使得人類的存在能為它振作起來。現在我終於領悟到人類詠歎、思考與信仰的最終極意義:經由愛,並在愛裡獲得解放!
我終於明白,即使一個人在這世界上已經一無所有,只要在心中惦念著所愛之人,便能感受到無盡的幸福與喜悅—即便只是短短一瞬間。在憂鬱至極的絕境下,人無法透過成就來實現自我;但另一方面,他唯一的成就正是要禁得起極度苦難的考驗。如此逆境中,他依舊能夠藉著注視所愛的人,藉著凝視冥想存在心靈中的摯愛者影像來實現自我。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有能力體驗何謂「天使傾視那無限的壯麗榮景,沉醉而忘我……」。
突然前面一位同伴滑倒了,導致跟在隊伍後面的人也摔成一團。衛兵立刻上前朝他們身上一陣猛打,我腦海中的幻覺影像也因而中斷了幾秒。但不多久,我的心靈又活躍了起來,將我從現世的囚犯生命拯救到來世的世界,重新和所愛的生命對話:我問,她答;她問,我答。
「立定!」我們已經抵達工地。「各人自行領取工具,每人各一把尖鋤和鏟子!」大家紛紛擠進漆黑的茅屋,只為了搶到一把還堪使用的小鏟子或鶴嘴鋤。「你們這些豬狗不如的東西,還不快點?」這會兒我們已經進入壕溝,各人站定昨天的位置。整片冰凍的土地在鋤尖敲打下四分五裂、火花迸射。我們的腦袋還沒融化開來,大家都沉默不語,而我的靈魂還攀附在愛妻的心靈影像上,與它對話,它也回我的話。不過剎時間我卻意識到:我根本不知道妻子現在是死是活!我只知道,我學到所謂的愛並非針對一個人的肉體存在,而是針對摯愛者的精神本質,他的「存有現狀」(正如哲學上的概念),他的「存在」,他「在我身邊」;是的,他的肉體是否存在、是否還「活著」,似乎已經不是討論的重點。
愛妻是否仍在人間,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整個集中營的囚禁生活期間,既無書信也無任何通郵);但此時此刻,這些可以說已經無關緊要了。摯愛的親人是否還活著—從某個角度而言,我現在已經不需要知道,因為已經沒有任何事物會影響我的愛,以及對這份愛的思念,和心中影像那充滿愛的凝視。如果我當時便知妻子已經去,相信自己也不會受到這事實干擾,內心同樣可以忘我地沉浸在愛的凝視中,精神對話也會同樣強烈、充實。至今我才明白這節經文的真諦:「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雅歌第八章第六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