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全集第十一卷.文稿、筆記
商品資訊
系列名:陳澄波全集
ISBN13:9789862822906
替代書名:Chen Cheng-Po Corpus: Volume 11.Writings and Notes
出版社:藝術家
作者:蕭瓊瑞
出版日:2022/03/29
裝訂/頁數:軟精裝/400頁
規格:28.5cm*22cm*2cm (高/寬/厚)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陳澄波全集第十一卷.文稿、筆記》主要收錄三部分:(一)筆記:包括陳澄波所抄錄的《作文集帳》以及就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時的「哲學筆記」,其中前者是他自大正四年一月元旦起抄錄的許多作家的日文文章;(二)文章:收錄陳澄波著文;(三)書信:計有一般書信、明信片以及訂購函。
從陳澄波留下的筆記本、書信等史料,可以看到一個在時代與文化變革間積極吸取新知、致力於透過藝術啟迪大眾的畫家身影。陳澄波一生對於藝術所投注的熱情,並未因不幸的政治遭遇戛然而止,其親身實踐而展現的藝術感染力,依然雋永長存。
從陳澄波留下的筆記本、書信等史料,可以看到一個在時代與文化變革間積極吸取新知、致力於透過藝術啟迪大眾的畫家身影。陳澄波一生對於藝術所投注的熱情,並未因不幸的政治遭遇戛然而止,其親身實踐而展現的藝術感染力,依然雋永長存。
作者簡介
蕭瓊瑞/總主編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現為專研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
經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開授臺灣美術史課程。
著作
《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抒情水墨》、《歷史.榮光.名作系列──林覺》,以及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之《線條.行走.楚戈》、《焦墨.雲山.夏一夫》、《現代.水墨.劉國松》、《吾土.笙歌.劉耕谷》、《迴旋.婉約.黃潤色》、《歲月.心痕.楊識宏》、《大漠.鄉野.高一峰》。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現為專研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
經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開授臺灣美術史課程。
著作
《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抒情水墨》、《歷史.榮光.名作系列──林覺》,以及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之《線條.行走.楚戈》、《焦墨.雲山.夏一夫》、《現代.水墨.劉國松》、《吾土.笙歌.劉耕谷》、《迴旋.婉約.黃潤色》、《歲月.心痕.楊識宏》、《大漠.鄉野.高一峰》。
序
總主編序
作為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幾乎可以和「臺灣美術」劃上等號。這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臺灣畫家中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第一人,更由於他對藝術創作的投入與堅持,以及對臺灣美術運動的推進與貢獻。
出生於乙未割臺之年(1895)的陳澄波,父親陳守愚先生是一位精通漢學的清末秀才;儘管童年的生活,主要是由祖母照顧,但陳澄波仍從父親身上傳承了深厚的漢學基礎與強烈的祖國意識。這些養分,日後都成為他藝術生命重要的動力。
1917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1918年陳澄波便與同鄉的張捷女士結縭,並分發母校嘉義公學校服務,後調往郊區的水崛頭公學校。未久,便因對藝術創作的強烈慾望,在夫人的全力支持下,於1924年,服完六年義務教學後,毅然辭去人人稱羡的安定教職,前往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
1926年,東京美校三年級,便以〈嘉義街外〉一作,入選第七回「帝展」,為臺灣油畫家入選之第一人,震動全島。1927年,又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選。同年,本科結業,再入研究科深造。
1928年,作品〈龍山寺〉也獲第二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特選」。隔年,東美畢業,即前往上海任教,先後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及「昌明藝專」、「藝苑研究所」等校西畫教授及主任等職。此外,亦代表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同時入選全國十二代表畫家。其間,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臺展」,並於1929年獲「臺展」無鑑查展出資格。
居滬期間,陳澄波教學相長、奮力創作,留下許多大幅力作,均呈現特殊的現代主義思維。同時,他也積極 參與新派畫家活動,如「決瀾社」的多次籌備會議。他生性活潑、熱力四射,與傳統國畫家和新派畫家均有深厚交誼。
唯1932年,爆發「一二八」上海事件,中日衝突,這位熱愛祖國的臺灣畫家,竟被以「日僑」身分,遭受排擠,險遭不測,並被迫於1933年離滬返臺。
返臺後的陳澄波,將全生命奉獻給故鄉,邀集同好,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每年舉辦年展及全島巡迴展,全力推動美術提升及普及的工作,影響深遠。個人創作亦於此時邁入高峰,色彩濃郁活潑,充分展現臺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1945年,二次大戰終了,臺灣重回中國統治,他以興奮的心情,號召眾人學說「國語」,並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同時膺任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1947年年初,爆發「二二八事件」,他代表市民前往水上機場協商、慰問,卻遭扣留羈押;並於3月25日上午,被押往嘉義火車站前廣場,槍決示眾,熱血流入他日夜描繪的故鄉黃泥土地,留給後人無限懷思。
陳澄波的遇難,成為戰後臺灣歷史中的一項禁忌,有關他的生平、作品,也在許多後輩的心中逐漸模糊淡忘。儘管隨著政治的逐漸解嚴,部分作品開始重新出土,並在國際拍賣場上屢創新高;但學界對他的生平、創作之理解,仍停留在有限的資料及作品上,對其獨特的思維與風格,也難以一窺全貌,更遑論一般社會大眾。
以「政治受難者」的角色來認識陳澄波,對這位一生奉獻給藝術的畫家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歷經三代人的含冤、忍辱、保存,陳澄波大量的資料、畫作,首次披露在社會大眾的面前,這當中還不包括那些因白蟻蛀蝕而毀壞的許多作品。
個人有幸在1994年,陳澄波百年誕辰的「陳澄波.嘉義人學術研討會」中,首次以「視覺恆常性」的角度,試圖詮釋陳氏那種極具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也得識陳澄波的長公子陳重光老師,得悉陳澄波的作品、資料,如何一路從夫人張捷女士的手中,交到重光老師的手上,那是一段滄桑而艱辛的歷史。大約兩年前(2010),重光老師的長子立栢先生,從職場退休,在東南亞成功的企業經營經驗,讓他面對祖父的這批文件、史料及作品時,迅速地知覺這是一批不僅屬於家族,也是臺灣社會,乃至近代歷史的珍貴文化資產,必須要有一些積極的作為,進行永久性的保存與安置。於是大規模作品修復的工作迅速展開;2011年至2012年之際,兩個大型的紀念展:「切切故鄉情」與「行過江南」,也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先後且重疊地推出。眾人才驚訝這位生命不幸中斷的藝術家,竟然留下如此大批精采的畫作,顯然真正的「陳澄波研究」才剛要展開。
基於為藝術家留下儘可能完整的生命記錄,也基於為臺灣歷史文化保留一份長久被壓縮、忽略的珍貴資產,《陳澄波全集》在眾人的努力下,正式啟動。這套全集,合計十八卷,前十卷為大八開的巨型精裝圖版畫冊,分別為:第一卷的油畫,搜羅包括僅存黑白圖版的作品,約近300餘幅;第二卷為炭筆素描、水彩畫、膠彩畫、水墨畫及書法等,合計約241件;第三卷為淡彩速寫,約400餘件,其中淡彩裸女占最大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精采力作;第四卷為速寫(I),包括單張速寫約1103件;第五卷為速寫(II),分別出自38本素描簿中約1200餘幅作品;第六、七卷為個人史料(I)、(II),分別包括陳氏家族照片、個人照片、書信、文書、史料等;第八、九卷為陳氏收藏,包括相當完整的「帝展」明信片,以及各式畫冊、圖書;第十卷為相關文獻資料,即他人對陳氏的研究、介紹、展覽及相關周邊產品。
至於第十一至十八卷,為十六開本的軟精裝,以文字為主,分別包括:第十一卷的陳氏文稿及筆記;第十二、十三卷的評論集,即歷來對陳氏作品研究的文章彙集;第十四卷的二二八相關史料,以和陳氏相關者為主;第十五至十七卷,為陳氏作品歷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第十八卷則為陳氏年譜,試圖立體化地呈現藝 術家生命史。對臺灣歷史而言,陳澄波不只是個傑出且重要的畫家,同時他也是一個影響臺灣深遠(不論他的生或他的死)的歷史人物。《陳澄波全集》由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同發行出版,正是 名實合一地呈現了這樣的意義。感謝為《全集》各冊盡心分勞的學界朋友們,也感謝執行編輯賴鈴如、何冠儀兩位小姐的辛勞;同時要謝謝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社長,尤其他的得力助手美編柯美麗小姐不厭其煩的付出。當然《全集》的出版,背後最重要的推手,還是陳重光老師和他的長公子立栢夫婦,以及整個家族的支持。這件歷史性的工程,將為臺灣歷史增添無限光采與榮耀。
作為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幾乎可以和「臺灣美術」劃上等號。這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臺灣畫家中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第一人,更由於他對藝術創作的投入與堅持,以及對臺灣美術運動的推進與貢獻。
出生於乙未割臺之年(1895)的陳澄波,父親陳守愚先生是一位精通漢學的清末秀才;儘管童年的生活,主要是由祖母照顧,但陳澄波仍從父親身上傳承了深厚的漢學基礎與強烈的祖國意識。這些養分,日後都成為他藝術生命重要的動力。
1917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1918年陳澄波便與同鄉的張捷女士結縭,並分發母校嘉義公學校服務,後調往郊區的水崛頭公學校。未久,便因對藝術創作的強烈慾望,在夫人的全力支持下,於1924年,服完六年義務教學後,毅然辭去人人稱羡的安定教職,前往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
1926年,東京美校三年級,便以〈嘉義街外〉一作,入選第七回「帝展」,為臺灣油畫家入選之第一人,震動全島。1927年,又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選。同年,本科結業,再入研究科深造。
1928年,作品〈龍山寺〉也獲第二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特選」。隔年,東美畢業,即前往上海任教,先後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及「昌明藝專」、「藝苑研究所」等校西畫教授及主任等職。此外,亦代表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同時入選全國十二代表畫家。其間,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臺展」,並於1929年獲「臺展」無鑑查展出資格。
居滬期間,陳澄波教學相長、奮力創作,留下許多大幅力作,均呈現特殊的現代主義思維。同時,他也積極 參與新派畫家活動,如「決瀾社」的多次籌備會議。他生性活潑、熱力四射,與傳統國畫家和新派畫家均有深厚交誼。
唯1932年,爆發「一二八」上海事件,中日衝突,這位熱愛祖國的臺灣畫家,竟被以「日僑」身分,遭受排擠,險遭不測,並被迫於1933年離滬返臺。
返臺後的陳澄波,將全生命奉獻給故鄉,邀集同好,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每年舉辦年展及全島巡迴展,全力推動美術提升及普及的工作,影響深遠。個人創作亦於此時邁入高峰,色彩濃郁活潑,充分展現臺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1945年,二次大戰終了,臺灣重回中國統治,他以興奮的心情,號召眾人學說「國語」,並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同時膺任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1947年年初,爆發「二二八事件」,他代表市民前往水上機場協商、慰問,卻遭扣留羈押;並於3月25日上午,被押往嘉義火車站前廣場,槍決示眾,熱血流入他日夜描繪的故鄉黃泥土地,留給後人無限懷思。
陳澄波的遇難,成為戰後臺灣歷史中的一項禁忌,有關他的生平、作品,也在許多後輩的心中逐漸模糊淡忘。儘管隨著政治的逐漸解嚴,部分作品開始重新出土,並在國際拍賣場上屢創新高;但學界對他的生平、創作之理解,仍停留在有限的資料及作品上,對其獨特的思維與風格,也難以一窺全貌,更遑論一般社會大眾。
以「政治受難者」的角色來認識陳澄波,對這位一生奉獻給藝術的畫家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歷經三代人的含冤、忍辱、保存,陳澄波大量的資料、畫作,首次披露在社會大眾的面前,這當中還不包括那些因白蟻蛀蝕而毀壞的許多作品。
個人有幸在1994年,陳澄波百年誕辰的「陳澄波.嘉義人學術研討會」中,首次以「視覺恆常性」的角度,試圖詮釋陳氏那種極具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也得識陳澄波的長公子陳重光老師,得悉陳澄波的作品、資料,如何一路從夫人張捷女士的手中,交到重光老師的手上,那是一段滄桑而艱辛的歷史。大約兩年前(2010),重光老師的長子立栢先生,從職場退休,在東南亞成功的企業經營經驗,讓他面對祖父的這批文件、史料及作品時,迅速地知覺這是一批不僅屬於家族,也是臺灣社會,乃至近代歷史的珍貴文化資產,必須要有一些積極的作為,進行永久性的保存與安置。於是大規模作品修復的工作迅速展開;2011年至2012年之際,兩個大型的紀念展:「切切故鄉情」與「行過江南」,也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先後且重疊地推出。眾人才驚訝這位生命不幸中斷的藝術家,竟然留下如此大批精采的畫作,顯然真正的「陳澄波研究」才剛要展開。
基於為藝術家留下儘可能完整的生命記錄,也基於為臺灣歷史文化保留一份長久被壓縮、忽略的珍貴資產,《陳澄波全集》在眾人的努力下,正式啟動。這套全集,合計十八卷,前十卷為大八開的巨型精裝圖版畫冊,分別為:第一卷的油畫,搜羅包括僅存黑白圖版的作品,約近300餘幅;第二卷為炭筆素描、水彩畫、膠彩畫、水墨畫及書法等,合計約241件;第三卷為淡彩速寫,約400餘件,其中淡彩裸女占最大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精采力作;第四卷為速寫(I),包括單張速寫約1103件;第五卷為速寫(II),分別出自38本素描簿中約1200餘幅作品;第六、七卷為個人史料(I)、(II),分別包括陳氏家族照片、個人照片、書信、文書、史料等;第八、九卷為陳氏收藏,包括相當完整的「帝展」明信片,以及各式畫冊、圖書;第十卷為相關文獻資料,即他人對陳氏的研究、介紹、展覽及相關周邊產品。
至於第十一至十八卷,為十六開本的軟精裝,以文字為主,分別包括:第十一卷的陳氏文稿及筆記;第十二、十三卷的評論集,即歷來對陳氏作品研究的文章彙集;第十四卷的二二八相關史料,以和陳氏相關者為主;第十五至十七卷,為陳氏作品歷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第十八卷則為陳氏年譜,試圖立體化地呈現藝 術家生命史。對臺灣歷史而言,陳澄波不只是個傑出且重要的畫家,同時他也是一個影響臺灣深遠(不論他的生或他的死)的歷史人物。《陳澄波全集》由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同發行出版,正是 名實合一地呈現了這樣的意義。感謝為《全集》各冊盡心分勞的學界朋友們,也感謝執行編輯賴鈴如、何冠儀兩位小姐的辛勞;同時要謝謝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社長,尤其他的得力助手美編柯美麗小姐不厭其煩的付出。當然《全集》的出版,背後最重要的推手,還是陳重光老師和他的長公子立栢夫婦,以及整個家族的支持。這件歷史性的工程,將為臺灣歷史增添無限光采與榮耀。
目次
榮譽董事長序........8
院長序........10
總主編序........12
「自然主義」的文學與美術:陳澄波的文字風景........16
教師、畫家與政治家:筆記本洞見不同的陳澄波 ........ 40
凡例........121
筆記........40
1. 作文集帖........124
2. 哲學........185
3. 所思與能思........243
4. 單子........244
5. 外延、內涵與限定........245
6. 太田三郎式的演講........246
文章........249
書信.......311
1. 一般書信........312
2. 明信片........336
3. 訂購函........390
編後語........398
院長序........10
總主編序........12
「自然主義」的文學與美術:陳澄波的文字風景........16
教師、畫家與政治家:筆記本洞見不同的陳澄波 ........ 40
凡例........121
筆記........40
1. 作文集帖........124
2. 哲學........185
3. 所思與能思........243
4. 單子........244
5. 外延、內涵與限定........245
6. 太田三郎式的演講........246
文章........249
書信.......311
1. 一般書信........312
2. 明信片........336
3. 訂購函........390
編後語........398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