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滿額折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提出「馬偕新觀」,主要是要從馬偕的宣教師身分來認識他,畢竟他是一位宣揚耶穌基督福音的宣教師徒,並無必要承擔過多宣教使命之外的諸多名號與重擔!

「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馬偕一番話語,大大震撼了人心。其實,當時馬偕全家五人,正預備航向1895年日軍接收四處戰亂中的台灣,有如一場邁向死亡之旅。但對他而言,卻是「回家」,以回到台灣,作為他人生故事的結尾;馬偕一生57年,其中過半――29年在台灣,在台灣落地生根,娶妻、成家、生子,全家埋葬在「最後的住家」――淡水。

因此,「馬偕新觀」就是回應馬偕對讀者的邀請――接著把故事說下去的挑戰:「然而還有一半未能說完,這些章節只不過是零碎的。並非今日或明日這個故事就可以寫完,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正要開始,許多章節正要逐一地加上去,這些都是出自上帝那本沒有人讀過的書。」

今日我們來到20世紀的20年代第三年,世局仍然動盪紛擾,在當今處境中我們將有什麼樣的信仰見證呢?讓我們透過一本好讀、易懂的書,重新認識馬偕。

記念馬偕就是要在當今處境活在馬偕異象中,把馬偕的故事在今日繼續講下去!

作者簡介

林鴻信

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基督教研究智庫創始人。
喜歡閱讀、研究、寫作,以「拼圖板」的方式觀看人生、思想書寫。深受加爾文啟發─「只有真正認識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也只有真正認識上帝才能真正認識人」,期許自己不侷限在學術的象牙塔裡,追尋基督教信仰真理如置身汪洋大海的探險。

著作:《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聖神論》、《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教會生態學》、《納尼亞神學》、《莫特曼神學》、《基督宗教思想史》、《系統神學》、《忘我神學》。
編著:《山間靈風吹起》、《跨山面海靈風吹起》、《神學旅人》等。


馬偕開啟了我的眼界

本書以「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為名,想要提供一本好讀、易懂的書,幫助大家重新認識馬偕。
2022年是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馬偕開啟了我的眼界,使我明白:記念馬偕就是要在當今處境活在馬偕異象中,把馬偕的故事在今日繼續講下去!

* 閱讀馬偕――震撼我心

從事神學教育多年,2021 年閱讀馬偕――特別地震撼我心,深深體會,馬偕對台灣的愛使他深刻地被改變了,閱讀馬偕也使我深刻地被改變了。
請問馬偕對台灣的愛究竟從何而來?不就是從耶穌基督的愛而來!因此,馬偕被基督的愛改變了,我們閱讀馬偕也被基督的愛改變了。
只要閱讀馬偕自傳《台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中文譯本:馬偕。《福爾摩沙紀事》。林晚生譯。台北:前衛,2007),眼簾就浮現淡水河的綠波蕩漾,感受到馬偕孤單的身影以及一心服事主的年輕熱情,燃燒不停……。
從淡水往關渡大橋向南眺望,遠方右岸就是五股,那裡是馬偕夫人張聰明的故鄉,也是北部第一間自建禮拜堂的教會所在地,更是馬偕經常外出佈道的首站。再從關渡大橋回望淡水,正是當年歸心似箭的馬偕返回淡水時,第一眼望見淡水的家之處。
縱使馬偕帶學生走遍北台灣宣教7年,這段期間住在淡水的時間卻只有175 天,連半年都不到。1878 年5 月27日馬偕與張聰明結婚,淡水的家開始不再孤單,那裡有夫人、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從宣教旅程返回淡水的馬偕必定經常佇立船上,面向北方、望眼欲穿――充滿對家人的思念、對台灣的愛,如此濃烈到不可思議……。

* 馬偕的最愛――神學教育

馬偕引頸企盼的淡水,還有他朝朝暮暮思念的牛津學堂――台灣神學院前身,以及努力用功、認真讀書的殷殷學子。馬偕最主要的服事焦點在於神學教育,他一人來到淡水,必須推動神學教育才能有同工人才,他看見上帝國大業的基礎,在於藉由神學教育預備上帝國工人。
馬偕全心全意地把神學教育視為宣教核心工作:「在北台灣宣教工作的主要計畫是培訓本地的傳道者。」宣教事工需要由受過教育訓練的服事者承擔,尤其在未信主地帶更必須如此,「知識」與「熱切」二者絕不可缺。縱使馬偕處於沒有建築、圖書、設備的情況下,第一年在大榕樹下他就開始做起神學教育。
直到來台第23 年,馬偕對神學教育的熱愛繼續燃燒不停,那間大榕樹下的神學院始終銘刻在他內心深處:

我們在台灣北部最早的學校,並非那座俯瞰淡水河的漂亮建築物,赫赫有名的『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而是在戶外大榕樹下、以上帝創造的穹蒼為圓頂的那間學校。Our first college in North Formosa was not the handsome building that now overlooks the Tamsui River and bears the honored name of Oxford College, but out in the open under the spreading banian-tree, with God’s blue sky as our vaulted roof.

可見馬偕心目中「最早的學校」,並非1882年建立的「牛津學堂」,而是座落在榕樹下以藍天為屋頂,起源於1872 年的「逍遙學院」(Peripatetic College)。
1901年2月22日馬偕接受氣切手術,2月27日他發出人生最後一封宣教報告,其中特別提到牛津學堂以及在裡頭專心學習的學生們,「柯玖與其他數人在教學工作上協助我――從事工創立以來,這是我最享受學堂教學工作的時刻」。

* 「馬偕新觀」

本書提出「馬偕新觀」,主要是要從馬偕的宣教師身分來認識他,畢竟他是一位宣揚耶穌基督福音的宣教師徒,並無必要承擔過多宣教使命之外的諸多名號與重擔!
馬偕自己說:「我來台灣的目的,就是要把上帝恩典的福音帶進未信主的人的思想與心裡,使他們歸信基督,幫助他們在信仰裡被建造。從一開始我就已清楚明白,絕不容許任何事物使這目的模糊或成為次要!」
展讀過去以來許多馬偕研究,眾多學者的專業博學貢獻良多,然而往往有許多研究比較強調馬偕在宣教師以外的角色,諸如文化傳播、西醫先驅、西學引介等,或者窮盡故紙考據,焦點僅僅在於過去的馬偕,甚至為了其他目的或意識形態而研究馬偕。
當代歷史研究常有探討陰暗面的傾向,比如以「獨裁」、「暴躁」之類的標籤描述馬偕的直率性格,卻未見到他深刻的自知之明:「我的缺點數不清,但耶和華的美善無可限量。」我們無意把馬偕聖人化,但也不認為把他罪人化是恰當的作法,只是主張合理公允地還原歷史人物的原貌。
當代歷史研究又常有擴大應用「解構」的趨勢,比如以現代觀點「後殖民主義」放大檢視19世紀的人物,這種作法難免有時空錯置之嫌,亦即把現代人的視域強加給歷史人物的視域,不如讓歷史自己說話――盡量呈現歷史
人物生活在歷史現場中的實況。
「馬偕新觀」想要提醒,閱讀馬偕不只侷限在查閱過去史料、緬懷歷史人物,而且要活在宣教師馬偕的異象中,亦即與馬偕感同身受並在當今處境中活在這異象。
馬偕用他的一生說故事,在去世前六年的自傳開頭處,他寫自己的故事說:

我喜愛島上的住民,這23年來我對著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蕃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在我現在所寫這本書尚未出版前,我會再次朝西往遠東去,在上帝的帶領下,必將平安到達太平洋彼端我心愛的福爾摩沙之家。

「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這句話大大震撼人心,其實當時馬偕全家五人正在預備航向1895 年日軍接收四處戰亂中的台灣,有如一場邁向死亡之旅,但對他而言卻是「回家」,以回到台灣作為他故事的結尾―六年後去世,葬在淡水!因此,「馬偕新觀」也就是回應馬偕對讀者的邀請――接著把故事說下去的挑戰:「然而還有一半未能說完,這些章節只不過是零碎的。並非今日或明日這個故事就可以寫完,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正要開始,許多章節正要逐一地加上去,這些都是出自上帝那本沒有人讀過的書。」

* 內容大要

第1章至第3章取材自基督教研究智庫的《睿智雞精》和《睿智雞精特別號》,以一篇不超過一千字的短文方式,有如與好友品茶談心講述馬偕,甚至有時彷彿連馬偕也參與談話,期待在親切生動的風格中,讓讀者感受到宣教師馬偕不只生活在過去,而且他的異象傳承直到今日,依然動人心弦。
第4章至第11章為整理筆者閱讀馬偕的心得,以一般讀者容易明白的方式書寫,分別介紹不同主題角度所見的馬偕思想與見證,有如呈現一些不同的拼圖板,讓讀者可逐漸拼成一幅更加豐富的馬偕圖像。第12章則提出「馬偕新觀」十條主張,期待有助於開創閱讀馬偕的新視域。
「精采推薦」包括與筆者分屬不同世代的兩位年輕學者作品:謝大立博士的〈攏是為基督:馬偕的1885聖誕夜〉把我們帶回清法戰爭陰影籠罩下的台灣,馬偕帶著一種對宣揚福音的終末迫切感,熱切地告白說:「一切都是為了基督!」出於對上帝主權的確信,縱使處於動盪不安的年代中,馬偕仍堅決地呈現焚而不燬的見證,歷經千辛萬苦也不回頭,縱使面對死亡威脅亦毫不畏懼,讀來令人熱血沸騰;謝博士另外一篇〈這一棒換你了――承傳福音使命與異象〉,以活潑的筆調,運用接力賽交棒與接棒的場景,呈現福音使命的代代相傳,從賓威廉、達夫、馬堅志到馬偕,又從馬偕到吳威廉、古約翰,整個傳承有如族譜一般綿延不絕,讓我們驚覺這一棒是否已經傳到自己身上了!
梁越美博士的〈馬偕與賓威廉――被遺忘的蘇格蘭大復興〉,追溯馬偕宣教使命的源頭到賓威廉以及他所參與――經常被遺忘的的蘇格蘭大復興,有如親臨現場,非常激勵人心。賓威廉是英國長老教會首任宣教師,在華宣教20年,能有「宣教師賓威廉」是因為先有「復興佈道家賓威廉」!賓威廉親身參與教會復興運動,復興不只帶來教會更新,而且帶來推動海外宣教的強勁力量,然而這一切都可追溯到以悔改的心祈求上帝國臨到――從禱告出發。復興不是為了恢復過去的光榮,而是迎向上帝將要成就的未來。這篇文章把馬偕宣教放在這樣的一個脈絡中,使我們看見台灣教會禱告祈求教會復興責無旁貸!

* 眾所矚目的福爾摩沙

1895年,馬偕全家冒著生命危險,返回處於日軍接收戰亂中的台灣,他的自傳編者寫說:「福爾摩沙對西方世界曾是個遙遠陌生之地,如今,因處在中、日戰爭的風暴中心,乃引起大家的矚目,也因此與西方拉近了。」
2022年,我們亦可寫說:「台灣對世界曾是個遙遠陌生、無足輕重之地,如今,因處在大國互相對抗的風暴中心,又生產優質晶片,乃引起大家的矚目,也因此與整個世界拉近了。」
來到20世紀的20年代第三年,世局仍然動盪紛擾,在當今處境中我們將有什麼樣的信仰見證呢?
因此,記念馬偕就是要把馬偕的故事接著講下去!

本書作者――林鴻信
台灣神學院
2022年2月

目次

序 馬偕開啟了我的眼界
楔子 與馬偕同遊淡水

第1章 與馬偕促膝小談
第2章 從馬偕150到聖靈復興50
第3章 馬偕DNA
第4章 基本思考方式
第5章 向創造者致敬
第6章 高舉上帝主權
第7章 以傳福音為一生標竿
第8章 為信仰真理而辯
第9章 站站較近祖家
第10章 全心推動神學教育
第11章 用生命說故事
第12章 馬偕新觀

精采推薦
攏是為基督:馬偕的1885聖誕夜/謝大立
這一棒換你了──承傳福音使命與異象/謝大立
馬偕與賓威廉──被遺忘的蘇格蘭大復興/梁越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