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覺悟者的一生:娑婆、度化、妙法、涅槃典藏佛陀合輯
滿額折

覺悟者的一生:娑婆、度化、妙法、涅槃典藏佛陀合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999 元
優惠價
90899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覺悟者的一生
跨越歷史長河300多年
歷清乾隆至嘉慶共15年的摹刻,
流佈最廣的佛傳圖文史詩!

★乘象入胎、仙人占相、夜半踰城、六年苦行、魔女炫媚、成等正覺……看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歷程。
★觀菩提樹、龍宮入定、妙轉法輪、說華嚴經、布金買地、降伏六師……看佛陀教化有情世間。
★醜女改容、火中取子、金剛請食、小兒施土、淨土緣起、燃燈不滅……看如來開啟眾妙之門的智慧。
★請佛入滅、金剛哀戀、金棺自舉、法華妙典、聖火自焚、均分舍利……佛以自身涅槃,讓世人知道一切諸行無常之理。
★源於唐朝,流傳千百年佛陀傳記中的經典之作。
★清乾隆時,歷時15年精緻摹刻版刷,傳佈最廣的佛教圖畫書籍。

※流傳千百年,漢傳佛教的佛傳代表作品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全系列共四卷《娑婆》、《度化》、《妙法》、《涅槃》,計二百零八則故事,詳細記載了佛陀釋迦如來的生平故事。
此故事版本最早源於唐王勃所撰的《釋迦如來成道記》,之後歷經各朝代的增修潤補。
目前廣泛流傳的版本是清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和碩豫親王裕豐以明代刊本為底本,摹刻版印,歷時十五年刊成(由鎮國公永珊重撰繪製),此版本經文物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存量極少的佛教古籍圖書,本系列即以此版本為底,期許能使現代人感受古人閱讀佛傳的韻味,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對漢傳佛教有興趣者,能飽覽漢譯佛典之精萃。

※全新特出版本,不一樣的佛傳圖文史詩
 集結70餘部佛教典籍中208則故事,完整敘說釋迦如來從入世出生到成道的歷程。
 保留了古書的原始圖文,更加入了易於閱讀的白話文故事敘說。
 每張圖均有簡要的說明,可進一步了解繪圖的意涵。
 呈現局部圖,讓主題更明確,版面更活潑。
 附上名詞註解,以說明文章的原始經文出處,補充原始經典故事內容,簡說相關的佛教專有名詞。
 經典雕版畫作全新修整,鐫刻精美,形象塑造保留了古典韻味。

※〈娑婆,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卷一〉中看佛陀成道的故事傳奇
釋迦「垂跡」於娑婆世間,是為了利益和教化有情眾生,此大慈與大悲的彰顯,在有限生命中展現了無限光明,並成就了無上的法身。
本書為第一卷《娑婆》,自〈釋迦垂跡〉到一直到佛〈成等正覺〉〈諸天讚賀〉,主要敘述了佛陀在成道之前之事蹟。
雖然漢傳佛教強調佛陀的神聖性、超越性、神通力,以及人天關係的連結,有些部分,從表面看來,甚至極類似神怪小說與神蹟奇事,如佛陀誕生過程〈九龍灌浴〉,以及佛成道之前的降魔〈魔女妶媚〉、〈魔軍拒戰〉、〈地神作證〉、〈菩薩降魔〉等,這些都使佛傳更具備了戲劇性效果。
但某些故事的背後,如〈空聲警策〉、〈路逢老人〉、〈道見病臥〉、〈路覩死屍〉、〈得遇沙門〉仍隱含著深刻的人生真理,以及基礎佛理與因果觀念等。而其中每一篇文與圖的呈現,都呈現了漢傳佛教文學「變文」與「變相」的特色。

※度化無分等別,如日耀大地,各處遍照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第二卷《度化》,說的是佛陀在成道之後的度化事蹟,以漢傳「五時說法」開展,因此首篇為〈華嚴大法〉,其後則為佛陀教化事蹟。
五時即:
一、華嚴時:如來初為大乘根器者,首宣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主要度化大乘菩薩,所以名華嚴時。
二、鹿苑時:如來說《阿含經》之處即鹿野苑,如日照幽谷之時,於鹿苑中說四諦法,化聲聞眾,所以名鹿苑時。
三、方等時:為說方等諸經,如日照平地,說維摩、楞伽等經,所以名方等時。
四、般若時:如日照禺中之時,廣說般若空慧之法,所以名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如日輪當午,說法華、涅槃,所以名法華、涅槃時。
除了各教化的事蹟故事,也有一些個別事件的單獨簡短譯本,如《月光童子經》、《玉耶經》、《乳光佛經》、《貧窮老公經》,以及漢傳佛教僧人所著作或編篡類的《戒壇圖經》、《經律異相》,而這些都使得本書故事更為多元豐富。

※萬法惟妙,如來以般若智慧覺醒眾生,成就人間淨土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第三卷《妙法》,說的是佛陀為了度化眾生,以眾妙門心法來淨化世間,而在聖凡之間宣說佛智慧,因此從首篇〈淨土緣起〉以至最後的〈般若真空〉,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佛陀教化眾生的事蹟,也能明白佛陀是要讓我們除妄心,竭愛源,生覺心,明法門,除淨諸煩惱,悟入圓覺性海。
第三卷的佛傳有濃厚的漢傳佛教特色,除了獨特的人事物描述,還對漢譯大乘經典有輪廓性的概說。

※世間無常,佛入涅槃展現無限光明,傳法世間
第四卷主要敘述佛陀入涅槃的事蹟,首篇以〈法華妙典〉點出《妙法蓮華經》,彰顯法華三乘同歸一乘的精神,令眾生成就「入佛知見」之意旨。除此之外,第四卷也多收錄涅槃經典,如《涅槃經》、《涅槃經後分》、《大般泥洹經》等,多取其中的經典故事為主。
除佛陀的涅槃精神,第四卷也有一部分特色在付法傳承上,此傳承系譜為漢傳佛教各教派法脈傳承的主要史料依據。
此卷也選取了《長阿含經》、《阿育王傳》、《處胎經》裡記載重要的史事,如琉璃王滅釋迦族、八王均分舍利、結集法藏、育王起塔等。此外,還有其他人物、護法等故事。

※圖文並呈,在連環圖文故事中領會佛陀的智慧
輯錄了釋迦佛傳故事208則,每則配以插圖,形象鮮明地向讀者展示了釋加如來從降世因緣、誕生、出家、修行、成道、說法、涅槃,以至佛法流入中國的整個過程。整部書緊密地以釋迦牟尼佛為主而展開,以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為順序,內容精采傳奇,十分好讀。
所呈現的圖畫刻印精美,人物鮮明,表情舉止多樣,形象塑造完全符合文字敘說,在清代人物版畫中,堪稱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重撰繪製∕清.永珊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另稱為《釋迦如來密行化跡全譜》)的版本最早源於唐王勃所撰〈釋迦如來成道記〉,之後歷經各朝代的增修潤補。依據此版本的序文〈重繪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緣起〉來看,此書確認是清朝乾隆年間鎮國公永珊,對《釋氏源流》(明寶成編)進行了重新撰寫和繪圖而成書的版本,且廣泛流傳於民間。

企劃 / 柿子文化
柿子文化依清朝永珊的版本做了全新的企劃、整理再版,不僅保留了古書的原始圖文,更加入了易於閱讀的白話文。不僅每張圖都做了整理修補,篇後更附上註解說明,使現代人能感受古人閱讀佛傳的韻味,也讓更多對漢傳佛教有興趣者,能飽覽漢譯佛典之精萃。

撰文 / 黃健原(淼上源)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東和宗教學院博士。
學術研究論文:〈以天臺禪觀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校園禪修課程的開展〉、〈智顗禪觀教學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南傳佛教之「四念處、內觀和動中禪」初探〉等。
福報文學散文獎作品〈割愛〉、忠義論文獎作品〈關公信仰的心性修練─論《明聖經》之「心性論」〉。

悲心及綿遠,舍利光煒燁。獨我生後時,餘波幸霑涉。―唐.太原王勃

歸命釋迦尊,圓滿清淨覺。―清.鎮國公永珊

***
惠敏法師 /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常真法師 / 祖師禪林住持

猶記得三十年以前學佛初始,有日偶然翻閱古籍版畫《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圖文並茂,人物鮮明,但文字深奧,很難閱讀理解佛陀的生平故事。法緣和合,遇緣則應。感謝柿子文化與撰文者黃健原博士的善用其心,歡喜推薦古今創新融合,企劃與修復的新版本《釋迦如來應化事蹟》,閱讀佛傳、認識佛陀在人間的傳奇與一生的故事,信願行圓滿生命清淨覺。―明毓法師 /世界佛教聯盟署理會長

初次拿到出版社寄來的佛傳圖畫書文稿,心中甚是驚喜,這才知道原來明清時期的古代人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佛傳與佛史,這不僅讓人想到古代人對於品德教育推廣,處處皆是用心,那份熱誠使人不知不覺中,因為相應而感動不已。縱然此時已不見佛陀身相,但隨著此書,我尋覓著佛陀的步履,反覆思索著祂如何抉擇每一個人生關鍵,也反思著自己的生命,雖然身為中華品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深感弘揚正法任務的艱鉅,在推動品德教育的工作上更是步步艱辛,但一步一腳印,卻也步步蓮花,一點一滴淬鍊出自己內心的菩提宿願。也因而對於這份用心的著作出版品,末學更有著一份相知相惜。―眾印法師 /中華品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佛恩蓮社住持

***
故事是最容易感化人心,佛典故事亦然,透過《釋迦如來應化事蹟》一系列圖文並茂的白話敘事,看佛陀從出生到成道、遊化人間感人的教化,將得以淨化人心、啟迪智慧,值得所有佛教徒的流通典藏。―林建德 /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

看到這套書,就覺得很精彩,用淺顯的故事述說佛陀的一生,讓一般讀者都能清楚體會。更精彩的是,配上清朝乾隆年間流傳的摹刻版,這原本是存量極少的佛教古書,現在能重新整理出版,我個人認為光是這些摹刻圖,就值得珍藏了。―呂應鐘 / 國際華人超心理學會理事長

釋迦牟尼佛涅槃至今已有2600年,現今佛法融雜多元思想與派別,而閱讀此書,讓靈魂穿越時空重返唐朝,與古代佛教聖賢一同浸淫釋迦牟尼佛的靜謐圓滿,還元返本於佛法精神中。―宇色 / 「我在人間系列」作家、靈修、瑜伽士

龔詩文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嚴愛群 /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文學系副教授
簡易濤 / 大千佛教文化社會企業公司董事長
葉樹姍 / 大愛電視副執行長兼廣電媒體總監
黃運喜 /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系主任及教授
陳英善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黃苡菱 / 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總營養師
黃子佼 / 跨界王
曾文昌 / 《做鐵工的人》作者
陳蔡慶 / 慈濟大學英語中心講師
陳怡銘 / 「中華經絡智慧養生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恬儀 / 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涂政源 / 《52個覺醒的練習》等書作者
香草尼克 / YouTube頻道「talk2herb」創作人
孟庭葦 / 著名經典歌手
林聰明 / 南華大學校長
江昇翰 / 覺無憂藝術公司總監
上官昭儀 / 療癒科學教育督導,美力系統創辦人

目次

總序
第一卷 前序
釋迦垂跡
買華供佛
布髮掩泥
上託兜率
瞿曇貴姓
咒成男女
家選飯王
乘象入胎
樹下誕生
九龍灌浴
從園還城
仙人占相
大赦修福
姨母養育
往謁天祠
園林嬉戲
習學書數
講演武藝
太子灌頂
遊觀農務
諸王捔力
擲象成坑
悉達納妃
五欲娛樂
空聲警策
飯王應夢
路逢老人
道見病臥
路覩死屍
得遇沙門
耶輸應夢
初啟出家
車匿辭還
夜半踰城
落髮貿衣
車匿還宮
詰問林仙
勸請回宮
調伏二仙
六年苦行
遠餉資粮
牧女乳糜
禪河澡浴
天人獻衣
詣菩提場
天人獻草
龍王讚歎
坐菩提座
魔王驚夢
魔子諫父
魔女妶媚
魔軍拒戰
魔眾拽缾
地神作證
魔子懺悔
菩薩降魔
成等正覺
諸天讚賀

第二卷 前序
華嚴大法
頓制大戒
觀菩提樹
龍宮入定
林間宴坐
四王獻缽
二商奉食
梵天勸請
轉妙法輪
度富樓那
仙人求度
耶舍得度
船師悔責
降伏火龍
急流分斷
二弟皈依
棄除祭器
竹園精舍
領徒投佛
迦葉求度
假孕謗佛
請佛還國
認子釋疑
度弟難陀
羅睺出家
須達見佛
布金買地
玉耶受訓
漁人求度
佛化無惱
月光諫父
申日毒飯
降伏六師
持劍害佛
佛救尼犍
初建戒壇
姨母求度
度跋陀女
再還本國
為王說法
佛留影像
度諸釋種
降伏毒龍
化諸婬女
阿難索乳
調伏醉象
張弓害佛
佛化盧志
貧公見佛
老人出家

第三卷 前序
淨土緣起
醜女改容
鸚鵡請佛
惡牛蒙度
白狗吠佛
火中取子
見佛生信
因婦得度
老婢得度
盲兒見佛
付囑天龍
勸親請佛
曯兒飯佛
貸錢辦食
談樂佛至
說苦佛來
老乞遇佛
度網漁人
佛度屠兒
度捕獵人
無量壽會
佛化醜兒
度除糞人
救度賊人
祀天遇佛
佛救嬰兒
鬼母尋子
金剛請食
目連救母
施食緣起
說咒消災
楊枝淨水
採華獻佛
造幡供佛
施衣得記
小兒施土
衣救龍難
證明說咒
燃燈不滅
龍宮說法
念佛法門
佛讚地藏
勝光問法
維摩示疾
文殊問疾
金鼓懺悔
楞伽說經
圓覺總持
楞嚴大定
般若真空

第四卷 前序
法華妙典
法傳迦葉
飯王得病
佛還覲父
殯送父王
佛救釋種
為母說法
囑累地藏
最初造像
姨母涅槃
請佛入滅
佛指移石
囑分舍利
付囑國王
付囑諸天
付囑龍王
請佛住世
天龍悲泣
魔王說呪
純陀後供
度須跋陀
佛現金剛
如來懸記
最後垂訓
茶毗法則
臨終遺教
雙林入滅
金剛哀戀
佛母得夢
昇天報母
佛母散華
佛從棺起
金棺自舉
佛現雙足
凡火不然
聖火自焚
應盡還源
均分舍利
結集法藏
育王起塔
迦葉付法
雞足入定
商那受法
毱多籌筭
蜜多持幡
馬鳴辭屈
龍樹造論
天親造論
師子傳法
大法東來

書摘/試閱

◎承古鑠今,全新佛傳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一書,又名《釋迦如來密行化跡全譜》,本書主要是以漢傳經典編篡而成的佛陀傳記,及佛教史資料(於佛滅後到佛法傳入中國之間),可以說是一種流通於漢地民間的佛傳與佛史圖書。
據此書序文〈重繪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緣起〉內容來看,此書應是清朝乾隆年間鎮國公永珊,對《釋氏源流》(明寶成編),進行了重新撰寫和繪圖而成書的版本。考古專家認為此書是存量極少的佛教古籍圖書,而該書為雕版印刷,應是以清乾隆五十八年清和碩豫親王裕豐,以明代刊本為底本,再摹刻上版,於嘉慶十三年刊成。
本書依據古籍版本,切分成四卷,第一卷從本生故事,到兜率天降生、入母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第二卷為佛陀在成道之後的度化事蹟,以漢傳「五時說法」開展,因此首篇為〈華嚴大法〉,其後則與佛陀教化事蹟;第三卷的佛傳有濃厚的漢傳佛教特色,除了獨特的人事物的描述,還對漢譯大乘經典有輪廓性的概說;第四卷則以敘述佛入涅槃事蹟為主,並敘述佛滅後,法的付囑,成為漢傳各宗的祖師傳承之依據。
本次的整理再版,不僅保留了古書的原始圖文,更加入了易於閱讀的白話文。每一張圖除了整理修補,亦有簡要的說明,以了解繪圖的意涵。此外,又附上註解,以說明文章的原始經文出處,或補充原始經典故事內容,或簡說相關的佛教專有名詞。希望透過此書的再刊,使現代人感受古人閱讀佛傳的韻味,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對漢傳佛教有興趣者,能飽覽漢譯佛典之精萃。

◎買華供佛
在過去久遠劫前,釋迦牟尼過去世是一位修行梵行的仙人名為善慧,智慧超群,他的深妙義理,說服了五百名外道,使五百名外道都追隨他,並供養他,成為他的弟子。當時有位燈照王太子名為普光,別離雙親,出家修行,成就了菩提道,號燃燈佛。善慧仙人前往燃燈佛處,正想著該如何供養燃燈佛才能表達內心的崇敬?一路上巧遇了一位青衣女子,她手持七枝蓮花,緩緩地走向王宮。 善慧仙人見到她手上的蓮花,向前詢問:「妳這花可賣我嗎?」女子說:「這些蓮花要送到宮裡敬獻給佛陀,不賣的。」善慧仙人說:「我這五百銀錢全部,買你五枝蓮花,好嗎?」女子心想這蓮花並不值幾個錢,為何他要用五百銀錢來買,便說:「你買這蓮花是要做什麼用呢?」善慧仙人:「要供養燃燈佛的,願我未來也能如燃燈佛一樣證得如來佛智,度無量眾生。」女子見他容貌端正,又如此虔誠,有所心儀,於是對他說:「要我把花賣給你,有一個條件:讓我生生世世都作為你的妻子。」善慧仙人很為難,修梵行求道,並不方便結此因緣,但若不答應那女子,她便不賣花。於是便對她說:「我答應你的要求,但我也有個條件,未來如果有人來向我布施頭腦、眼目以及妻子等等一切,你都要答應,讓我做這樣的布施。」女子同意了他的條件,還請他把其餘兩枝蓮花也獻給燃燈佛。
國王及大臣們向燃燈佛禮敬後,紛紛獻花,他們獻的鮮花散落一地。善慧仙人恭敬走到佛面前瞻仰,他在心中發願未來也能夠成就如來的智慧,度濟所有苦難眾生,發此願後,便將五朵青蓮散於空中,蓮花不僅不墜地,還在空中化成莊嚴的蓮花臺,隨後的兩朵青蓮,一左一右停在佛陀的兩側。這時眾人無不歡喜讚歎,燃燈佛也讚揚善慧仙人:「很好,善男子,你的發願,經無量阿僧祇劫之後,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原典
因果經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仙人善慧。時燈照王太子名普光。啟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與五百外道講論義勝。各以銀錢上之。與外道別。當往然燈佛所。欲施供養。見王青衣。持七莖蓮華過。追問此華賣否。答言。當送王宮。欲以上佛。善慧即以五百銀錢。買五莖華。以用供佛。青衣從命。並寄二華以獻於佛。時王及大臣。禮佛散華。華悉墮地。善慧五華皆住空中。化成華臺。後散二華。住佛兩邊。佛讚善慧。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原典註解
買華供佛:「買花供佛」的故事是漢語字典「借花獻佛」成語的由來,《過去現在因果經》:「今我女弱不能前,請寄二花,以獻於佛。」原為釋迦牟尼佛與妻子耶輸陀羅的宿世相遇因緣,原本是獻花虔誠供佛的意涵,後來轉用成「借花獻佛」,並在後來的漢語文學中出現,如元雜劇蕭德祥《殺狗勸夫》:「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佛,與哥哥上壽咱。」又清末《老殘遊記》:「今兒有人送來極新鮮的山雞,燙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獻佛了!」後人比喻借用他人的事物做順水人情,並非發自內心,這成語的用法似乎原佛典故事有所不同了。
因果經:《因果經》又稱《過去現在因果經》,為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為佛陀自傳的形式呈現,敘述了佛陀本生事蹟。為漢傳本佛陀傳記中極具文學價值之經典,此經亦有圖繪卷形式流傳於日本。
劫:「劫」(梵kalpa)是古印度計算時間單位,是極長的時間,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日,即人間的四億三千二百萬年。「阿僧祇劫」指無法計算的極長時間。「劫」又有時限的意思,即世界成立到破壞之歷程。在漢語中常引用「劫數」一詞,這裡的「劫」指厄運、災難、大限。元《馮玉蘭》:「那兩個船家是將錢覓到,也都在劫數里不能逃。」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述流寇事頗悉,相與歎劫數難移。」因此,後來有「劫數難逃」一詞,意思是難以逃避的惡報來臨。

◎樹下誕生
摩耶夫人懷孕滿十個月,將要生產時,許多官人彩女一路護送摩耶夫人回到家鄉待產。
摩耶夫人到達藍毗尼園這吉祥之地時,很安詳的散步,觀賞著花園景致,園中有一無憂樹,枝葉柔軟低垂。
夫人就舉右手攀著那樹枝,這時太子遂出生了,太子全身放大光明,遍照四方。當時天神以細微妙天衣裹手,承接太子。
原典
本行經云。摩耶聖母。懷孕將滿十月。垂欲生時。引諸彩女。遊嵐毗尼園大吉祥地。安詳徐步。處處觀看。園中有一大樹。名波羅義。柔軟低垂。夫人即舉右手。攀彼樹枝。遂生太子。放大
光明。即時諸天世間。悉皆遍照。時天帝釋。將天細妙憍屍迦衣。裹於自手。承接太子。
原典註解
本行經:《本行經》又名《佛本行經》,又名《佛本行讚傳》,劉宋時寶雲譯,為偈讚佛之之偈文。但根據《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菩薩初從母胎出時,時天帝釋將天細妙憍尸迦衣,裹於自手,於先承接,擎菩薩身……」由此來看,本文的內容與《佛本行集經》的經文較為相近。因此,判斷這裡所註的《本行經》應該是指《佛本行集經》。
嵐毗尼:又稱「藍毗尼」,梵語Lumbinī 或Lumbini,有「可愛的」之意,又譯為花果等勝妙事具足,此園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境內,德賴平原魯潘德希縣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小鎮魯明迪旁,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二百八十公里,為佛教徒朝聖的四大聖地之一。阿育王曾經到此朝拜並建石柱,柱高約六至七公尺左右,依《大唐西域記》卷六紀載:「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如今柱頭馬像已失,柱體有一道裂縫,可能是雷電的襲擊,石柱上刻有婆羅哈彌(Brahmi)字體的阿育王銘文,寫著:「天佑慈祥王(即阿育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此處乃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世尊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尼村免除賦稅,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藍毗尼園遺址曾經荒廢多時,西元一八九六年被印度著名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孔林漢考證,經多次勘查發掘,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遺址中央是白色的摩耶夫人祠,祠內有摩耶夫人誕子的浮雕,浮雕雖殘缺不全,人物輪廓尚可辨認,祠南是一長方形水池,相傳為太子降生後洗淨之處,現已乾枯,池旁有一棵大菩提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在摩耶夫人祠西。

◎魔眾拽缾
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端坐時,惡魔波旬率領八十億魔軍來擾亂破壞,大聲叫嚷道:「悉達多太子!你為什麼孤身坐在這裡?趕快離開吧!你如果不離開,惹惱了我,我就捉住你的腳,把你丟到四海之外。」
佛陀說:「魔王!你別誑語,我看這個世間,沒有誰可以動得了我的。魔王!就讓我來告訴你,你只是前世曾經建造了一座寺,受過一天八關齋戒,布施過辟支佛一缽之食。因為這些善因,才生第六天為大魔王。而我已經於無量劫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又供養無數聲聞緣覺,這都是無法計算。魔王,你就別再自不量力了!」
魔王說:「你說我曾受一日八關齋戒,曾施辟支佛一食,我當然知道。但你自己所說功德,又有誰能為你作證呢?」太子以手指地說:「此大地之神可以作證。」
話才剛說完,大地六種震動,無量地神從地湧出,向太子頂禮,合掌說:「世尊!讓我來作證。自盤古天地以來,我數劫為地神,我為世尊證實所說真實不虛。」
太子對波旬說:「你信了嗎?如果還是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試試你是否有本領拿動我面前的淨瓶,然後,再看看能否把我擲出海外。」這時魔王集合八十億魔眾,用盡其力,卻完全不能移動淨瓶半寸,結果眾魔都退散了。
原典
雜寶藏經云。爾時如來在菩提樹下。巍然端坐。惡魔波旬。將八十憶眾。欲來壞佛。至如來所。而作是言。悉達太子。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汝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腳。擲著海外。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著海外者。佛言。波旬。汝於前身。但曾作一寺主。受一日八戒。布施辟支佛。一缽之食。故生六天。為大魔王。而我於阿僧祇劫。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亦復供養聲聞緣覺之人。不可計數。波旬言太子。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真實。汝自道者。誰為證知。佛即以手指地言。此地證我。作是語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無量地神。從地湧出。頭面作禮。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為作證。如佛所說。真實不虛。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淨瓶。然後可能擲我。著於海外。時魔波旬及八十億眾。盡其神力。不能令動淨瓶。魔王軍眾。悉皆退散。
原典註解
雜寶藏經:元魏吉迦夜與曇曜共譯,內容包括佛傳、本生、因緣,集錄關於佛陀與佛弟子,及佛陀入滅後之諸種事緣。其中有頗多史實記載及僧眾教化的資料。此外,還有印度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等,主要以因緣譬喻闡示因果關係。
淨瓶:即容水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南海寄歸內法傳》將淨瓶的種類分為淨、觸兩種,這是將飲用水與洗手水分為「淨水」與「觸水」二瓶。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中則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雜寶藏經》〈佛在菩提樹下魔王波旬欲來惱佛緣〉的原典故後半還提到,佛陀與波旬過去世的因緣,過去在迦尸國的仙人山中,有一五通仙人,教化波羅㮈城中諸年少輩,皆度出家,使他們修仙道。當時城神,極大瞋忿,告訴仙人:「汝如果再入城,度化人,我就捉你的腳,擲到海外去。」那仙人就拿一澡瓶,對城神說:「你就先動此瓶,然後再來擲我吧!」城神盡其神力,也不能得動,慚愧而歸伏。那時仙人,即佛陀是也,城神,即波旬是也。

◎觀菩提樹
世尊初成正覺時,無量諸天皆悉稱讚如來功德。當時世尊坐於菩提樹下,觀菩提樹王,目不轉睛,進入甚深禪定,以禪悅為食,既不饑餓,也不口渴,也不起座。
就這樣經過七日,欲界、色界上的諸天子各捧寶瓶,盛滿香水,來到佛住處,恭敬禮拜,並請如來澡浴。世尊接受請求,澡浴畢,諸天子等奉獻上天妙衣服,燒天妙香,散天妙花,供養如來。
同時,有無數天龍八部鬼神人,各取如來澡浴之水,以灑自身,也因此生起了道念。諸天子等將所剩餘的之水帶回天宮,其香氣仍然不滅,而且唯獨只有佛的香味,而沒有其他氣味。因而諸天子皆大歡喜,發起菩提之心。
此時,有一名普天子,向佛請求開示:「世尊在這七日結跏趺坐,達到身心不動,不知這是住於何種三昧禪定?」
佛說:「這種正定稱為如來喜悅三昧,如來常以此喜悅三昧為食而住。如來亦由此定力,於最初七日,結跏坐觀菩提樹,不起於座,立志斷除無始無終的生老病死根本;第二七日周匝經行,以三千大千世界為邊際;至第三七日觀菩提場,目不轉睛,終於斷除生死,得成佛道。」
原典
莊嚴經云。世尊初成正覺。無量諸天皆悉稱讚如來功德。爾時世尊。觀菩提樹王。目不暫捨。禪悅為食。無餘食想。不起於座。經於七日。欲界色界諸天子等。手捧金盆。各執寶瓶。盛滿香水。來詣佛所。頭面頂禮。請如來澡浴。世尊受請浴已。諸天子等。各各奉獻天妙衣服。燒天妙香。散天妙花。供養如來。無量天龍人等。各取如來澡浴之水。以自灑身。皆發道意。諸天子等。各還天宮。所將餘水。香氣不滅。惟聞佛香。不聞餘香。心生歡喜。發菩提心。時有天子。名曰普花。白言世尊。世尊住何三昧。於七日中。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佛言。如來以喜悅三昧。為食而住。由此定力。於七日中。結跏趺坐。不起於座。為居此處。斷除無始無終。生老病死故。於七日觀樹不起。至二七日周匝經行。三千大千世界以為邊際。至三七日觀菩提場。目不暫捨。斷除生死。得成佛道。
原典註解
禪悅為食:是指修行人,以禪法資養心神,入於禪定,得禪定之樂,身心適悅,增長善根,資益慧命,能養諸根,一如世間之食能長養肉身,存續精神,故名禪悅食。「禪悅」指入於禪定者,身心愉悅。《華嚴經》〈淨行品〉:「若嚥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心地觀經》:「唯有法喜禪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
喜悅三昧:見《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爾時,婆伽梵復入常喜悅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喜悅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在《四教義》中提到:見思惑破,故真空喜悅三昧成;惡業塵沙惑破,故一切眾生喜見三昧成;無明破,故喜王三昧成。以自修行力,得如此三諦歡喜三昧。可見為佛菩薩位所修持之三昧境界。

◎佛救嬰兒
舍衛國一長者名財德,他的兒子才剛五歲,長者因為信奉佛法,就常教兒子稱念「南無佛」名。某天,一個散脂鬼王因為飢餓難耐,便把財德的兒子偷偷抱走,但那孩子口中稱念「南無佛」,鬼王大驚,嘴巴也張不開,吃不到這孩子。鬼王兩眼冒火,孩子被嚇到驚恐不已,又念起「南無佛」名號。
這時世尊以天耳遠遠聽到孩子的叫聲,便以神力來到曠野。祂放出白色毫光,照在這被驚嚇的孩子身上,阻擋了鬼王靠近孩子。鬼王於是搬起一塊大石頭砸向世尊,佛入火光三昧,將它化成一團火,火勢燃燒曠野,一片火光中,佛讚頌著慈悲心。但鬼王還是不服氣,這時佛招來大力金剛神,祂們手舉金剛杵,揮舞利劍,直觸鬼王額頭。鬼王驚慌不已,抱著孩子向佛跪拜哀求,向佛說:「請世尊就慈悲為懷,饒恕我吧。」世尊如同慈父般撫慰鬼王。
密跡金剛站於一旁,命令鬼王說:「你速速投降,快皈依佛法及眾僧,如果你還不服,就讓你粉身碎骨,碎成微塵一樣。」鬼王合掌對佛說:「我平常就是吃人才能存活,今讓我不殺生,我還能吃什麼呢?」佛對鬼王說:「你如果不殺生,我會讓我的弟子們施食給你,以我的神力,一定可以讓你吃飽的。」鬼王聽了之後,歡喜作禮,並接受了三皈五戒。於是鬼王又拜謝金剛神說:「蒙您大德,而使我能受佛恩,享得無上甘露美味。」
原典
觀佛三昧經云。舍衛國有長者名曰財德。有子年始五歲。父常教子。稱南無佛。散脂鬼神。飢火所逼。接取嬰兒。嬰兒稱南無佛。鬼王噤口。不能得食。但眼出火。嬰兒驚怖。稱南無佛。世尊天耳遙聞。佛以神力。到曠野澤。放白毫光。照怖小兒。鬼王舉一大石。欲擲世尊。佛入火光三昧。燒曠野澤。大地洞然。光中化佛。贊歎慈心。鬼猶不伏。時金剛神。手奮金杵。揮大利劍。擬鬼王額。鬼王驚怖。抱持小兒。長跪上佛。白言。世尊惟願慈愛。救我生命。世尊猶如慈父。撫慰鬼王。密迹金剛。勑鬼王言。汝今速伏歸佛法僧。及受五戒。汝若不伏。碎如微塵。鬼王合掌。白佛言。我?噉人。今者不殺。當食何物。佛勑鬼王。汝但不殺。我勑弟子。常施汝食。乃至法滅。以我力故。令汝飽滿。鬼王聞已。歡喜作禮。受三皈依。及受五戒。曠野鬼王。白金剛神。因大德故。得服甘露。無上法味。
原典註釋
 佛救嬰兒:這個故事是佛教寺院午供施食的典故之一,佛說凡是我的弟子,食時皆當出食施捨,而佛教徒臨食念供養偈,除了供養佛菩薩,還要普施三類眾生,所以午供出食時常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夜叉)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可知,午供普施的三類眾生,即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夜叉)鬼子母,這就是「出生飯」或「出眾生食」。
據宋朝志磬所撰《佛祖統記》所載:「今齋堂別具小斛,於食畢眾作法施之,或各具小生斛,夜間呪施。此通道族行之。」因此漢傳佛教各寺院,於大殿外施設一石柱、或一平台、或一食盤等,即所謂的「出食台」,又稱施食台、供食台、生台等,供放加持過的食物、水、香,施食鬼神。施食之風,到了唐代,蔚為風行,影響所及道教也發展出施食和焰口儀式。一般出食時,口誦真言並「取食」,右手取七粒米食,放到左手食指、中指上,後結手印加持。出殿外,於施食台前,念誦偈語。將食物供放施食台,觀想七粒米化作無量食,普施一切眾生,令其飽滿。

◎請佛入滅
魔王來到佛所,他裝著恭敬的樣子,向佛頂禮說:「還記得以前我曾勸您入涅槃的事嗎?那時您對我說,您所要度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還未具足,是不會入涅槃的。但現在您的四眾弟子都具足了,所要度化的眾生也都已經得度了,唯願世尊您就速入於涅槃吧。」
這時世尊對魔王波旬說:「波旬,我入涅槃的事,就用不著你來操心了,但我可以明白地告訴你,在三個月後,我將入於涅槃。」魔王聽佛親口說過三個月後將入涅槃,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向佛禮拜後,便回到了魔宮。
佛已向魔王說,三個月後將入涅槃,即便捨無量之壽,以神通力,住世間三個月壽命。這時大地六種震動,日月昏暗無光,風雨異常。天龍八部都非常驚駭,他們各個來到了佛所,向佛請示。佛便把三月後即將入涅槃的事,告訴了眾人。
阿難禁不住向佛問:「世尊不是曾經說過修習四神足的人,能住壽一劫,或長或短,可隨意自在,為何如來不久住於世間,而要示現與一般人相同的壽命呢?」佛說:「阿難,我所以這樣做,就是要使人們警覺,讓他們知道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無法久住,即使是佛身也無法例外,如此才能使他們生起勇猛精進心,不放逸懈怠。」阿難聽了之後,悲泣而不能自勝,深深地自責。
原典
摩訶摩耶經云。爾時魔王波旬。即來佛所。稽首禮足。而白佛言。我於往昔。勸請世尊入於涅槃。於時世尊而答我言。我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具足故。所以未應入於涅槃。世尊今者。諸四部眾。皆悉具足。所度已畢。唯願善逝。速入涅槃。爾時世尊。即答魔言。善哉波旬。當知如來。卻後三月。入於涅槃。時魔波旬。見佛許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頂禮佛足。還歸天宮。爾時如來既許天魔。卻後三月。當入涅槃。即便捨於無量之壽。以神通力故。住命三月。於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風雨違常。天龍八部。莫不駭怖。來至佛所。遍塞空中。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常說四神足人。則能住壽一劫住世。若減一劫。隨意自在。云何如來不久住世。同於諸行。佛言。阿難當知。一切諸行。法皆如是。不得常存。阿難聞已。迷悶懊惱。不能自勝。悲號涕泣。深追悔責。
原典註釋
請佛入滅:這一典故載於《長阿含經》中,佛陀於毗舍離結夏安居時,示現病苦,全身疼痛。某日,佛陀與阿難獨處,佛告訴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這意思是佛已經證得四神足,是可自己決定是否要住世超過一劫,這是給阿難的暗示,佛延長住世時間,是需要被眾生勸請的,但是阿難只是默然聽著,並沒有任何回應,於是佛陀一再重複,提示了三遍,然而,阿難受到天魔障蔽,心識晦暗,無法領悟佛陀的意思,因而未把握因緣,請佛住世。佛陀知因緣如此,便讓阿難退去。
不久,魔王波旬現身在佛前,請佛快入涅槃,佛只好在宣告三個月後涅槃。這時阿難才又回來問佛,您不是說,佛已經證得四神足,可以住世超過一劫之久,饒益一切人天嗎?佛陀告訴阿難:「先前,你怎麼不勸請如來住世、不要滅度呢?現在勸請,為時已晚。因為我已允諾魔王將捨壽離世,一言既出,覆水難收,佛是不打妄語的。」
這四神足,又稱四如意足,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包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而關於阿難錯失請佛住世的機緣,後也遭到其他比丘的苛責,認為是他的過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99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