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夜的大赦
滿額折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台灣文學金典獎得主曹馭博,挑戰自我換骨脫胎全新力作
生活場域的如實陳述,穿梭文本的情感共振
在最深的黑夜裡,采集未來的節奏

「極難得的技巧之復興,未來詩壇英豪航向遠洋前夕,一場華美的文字的慶典。」
──唐捐 推薦序〈橫的再移植〉
「他把詩的想像力推到一種他人不可取代的不可思議,語不驚人誓不休。」
──廖偉棠 推薦序〈危險的征途剛剛開始〉

詩人創造語言、生發歧義,強力詩人則削減語言、收斂意義,並終於使事物「非如此不可」。而這正是曹馭博從《我害怕屋瓦》到《夜的大赦》的重大突變。
──楊智傑
根踩得更深,視野望得更遠,馭博作為眾多靈魂的代筆者,扛起比他自己更重的重擔,手持閃電,照亮這黯沉的時代。
──鴻鴻
他用宇宙的尺,重新丈量光影。
──顏艾琳

外頭,陽光切碎了雨水。萬物
彷彿待在一個巨大的燈泡中
正要點亮黑暗裡的鎢絲
──〈我們的傷口終將相認〉

相較於黑暗,光明代表了正向和希望,在《夜的大赦》裡,卻有另一種觀點。
我們所見的光明,可能大多來自於人造的光,是人們停止追尋語言的自由後,世界的面貌。
如同德國詩人策蘭所說,這是「光的迫害」。
相較於人造的光,黑暗是詩純淨的所在。唯有在黑暗中,語言才能得到赦免,詩人在黑暗中躲避光的迫害,「看似臣服於黑暗,卻是在無邊的自由裡遨遊。」

更多的敘事,更加理智的書寫
屢獲獎項肯定的曹馭博自二?一八年《我害怕屋瓦》後,交出新作《夜的大赦》。在三年多的創作歷程中,曹馭博不斷自問,也試圖回答幾個關於詩的問題:為何讀?為何寫?如何寫?如何與世界接軌?
揚棄前作大量運用意象,構築晦澀的手法;在《夜的大赦》中,化身為幽靈的敘事者穿梭在作品之中,如同古代的采風之人,聆聽四方流動的音韻,銘記各地發生的事件——記下軍營裡的鄰兵述說的悲慘近況;傾聽影印店裡複印妻子訃聞的老人;旁觀失意的母親在火鍋店裡不斷數落六歲的女兒……這些深刻、簡短的情節,由豐沛的情緒展開,以理智的思想收尾,點燃睿智、恆久的火焰。

尋覓語言自由的幼鹿
在《夜的大赦》輯三「當幼鹿尋覓語言」中,曹馭博化身為樹林裡的幼鹿,在黑夜裡尋覓自由的語言。大膽調度了中外文豪(博拉紐、聶魯達、余光中……),學習他們的詞彙以及敘述的方式,在自由的節奏裡進行風格的對話練習。簡短,有力的詩行中,包藏著另一個等待被開展的敘事,尋求文本裡的情感共振,和閱讀的樂趣——
博拉紐朝我開了三槍
他堅持我抄了他的點子
我們一路追逐
城市,荒漠,濱海小鎮。

在大口徑手槍的眼睛下
我說:「帕拉已經過去找你了。」
博拉紐放下手槍
哭聲像中提琴的聲響
絃聲每拉長一次
寂寞上漲一尺
複述,是曹馭博的策略,也是對於亡靈的敬畏,以及在語言之下的謙卑。「黑暗能包容一切,在裡頭,萬物皆能互文。」經由不斷地複述,情感超越了時空和文本在此交流,蔓生更多的細節。

詩人究竟是一種狀態?一種身分?還是一種職業?
獲得赦免的語言,如何抵禦光之迫害?
詩集的最後,敘事者在公車上回答了一位小學生的疑問,試圖給出現階段的答案——
「你寫詩多久了?」?
我說,十年。?
「這麼久?」?
大概吧,也許是八年
我不確定。

我只知道
當詩找到我時?
我就一直在寫詩
之後也會持續下去
──〈關於詩的問題:給公車鄰座的小詩人〉

作者簡介

曹馭博,西元一九九四年生,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藝術碩士(M.F.A.)。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文化部「第四十一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臺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〇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詩類二十之一。
出版詩集《我害怕屋瓦》(啟明,二〇一八),《夜的大赦》(雙囍,二〇二二)。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唐捐,廖偉棠
推薦人:孫維民,陳黎,張惠菁,楊佳嫻,楊澤,楊智傑,鴻鴻,顏艾琳,羅智成


〖推薦序〗
〈危險的征途剛剛開始〉
◎詩人 廖偉棠

一年前,我在臉書上有感而發:「無論是少年還是中年詩人,請寫危險的詩,不要寫安全的詩。詩,就是鋌而走險。安全的詩,從第一句就猜到你全部,多沒勁啊。」毫無疑問,這些寫安全的詩的人很多,但肯定不包括曹馭博。
《我害怕屋瓦》已經讓人驚豔,這本《夜的大赦》,更顯出曹馭博鋌而走險的能力。鋌者,快速奔逃,如鹿如箭;險象環生,是卡夫卡式的藝術家的選擇,非如此不能回應自己所感知的時代鋒刃,而且在環生中出現的是語言的未來之徵兆。在詩中綜合這兩者,則需要柔韌的身段,柔韌但不柔順油滑,繼而才能短兵相接。
曹馭博首先做到的是寫結實的詩,言之有物、沒有贅肉。在這樣基礎上,他的語言便能迅捷,能果斷跳躍和轉向,然後點到即止。這一切都和目前多數青年所寫流行的詩不一樣──兩者當然可以並存,有的詩悠悠尋找或自製舒適圈,有的詩則是高強度的作戰,只不過我更享受後者給予讀者同樣的精神鍛煉。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用詩去觸碰另一個世界。和依靠自我迷狂投身另一個世界的前輩詩人不同,這一代詩人更多清醒的力量。如〈複述中的細節〉裡曹馭博自道:

像杜勒的畫,天使手中
兩件苦難的樂器
展開一座容納所有細節的帳篷

這裡有我的歌聲
乳牙是星星
有熟悉的口水
銀河。

在那之後有許多世界被創造
它們之間
我行走,我清醒──

在這本詩集層出不窮的細節、不流俗的修辭和罕見意象之中,包含著一個關鍵詞:「死」,這可以視為目前最吸引詩人的異質世界,而他用詩,去證明死與生的同質性。
死亡幾乎出現在每一首詩中,既有<複述中的細節>裡詩人比較詩藝與死神的技藝那樣的自省,也有死亡盤據、等待於日常的每個拐角時,你不得不目睹它的舞蹈而與之共舞的超然。「老士官長對我說/這是他第一次印訃聞」(〈影印店〉)曹馭博卻和老士官長/詩人不同,迴避了訃聞的寫作方式,因為他需要內化這些死而不是公開它。
於是我們看到像〈吃冰淇淋的女孩〉、〈賣火柴的少女〉、〈小說〉這類粗糲決絕的詩,那是生命內部的粗糲決絕而不只是語言修辭上的。這樣的詩必然要被寫出,從此詩人才可說成熟──因為他感知到他者的世界與自己的世界息息相關。

奶奶,黑暗遞來了風
會是誰送給我的?
最後一絲火花濺在街道上
我必須抓住自己剩餘的一切
否則將永遠成為雪」(〈賣火柴的少女〉)

這是猶太祈禱式的書寫方式,讓人想到早期的策蘭。但這種方式一般用於處理自身問題,當它外延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不逾詩之倫理,才能說服你的讀者:你我也是這個呼喊的聲音。
至於與此成鏡像的〈交流道〉,卻是俐落的美國式書寫,適於群體情感的整理。曹馭博卻將它極度介入個人史,形成另一種呼喊的驚心動魄。這種驚心動魄一直延續到整本詩集的結尾。
從〈六月廣場〉開始,曹馭博將徹底進入不合時宜的詩人的行列──我是讀這首詩的第一段記下這句話的。「同時代人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秋天像安心的劊子手/任何人都可以繼承他的斧頭」這裡面的潛文本也許是另一位猶太詩人曼德爾斯塔姆的「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代人──從不」。隨著場景漸漸從六四天安門廣場轉移到香港──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廣場,受難者的形象如此赤裸、直接,雖然曹馭博以「夢見」中和那酷烈,但彼時彼地那些「非詩」的語言直接幹翻了此時此地的詩的文質彬彬。
讀到最後,原來曹馭博也知道這種冒險會通向什麼地方,他寫下「不合時宜」:

一切都更加耀眼,更加盲目,更加不合時宜──
我在哪裡,我是誰?我唯一知道的是
那一座城市,六月,廣場,我正前往

危險的征途剛剛開始,這也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在這條道路的起始之處,我看見一個自知自覺的詩人,他梳理自己的先驅,乾淨利落又帶有憐憫(尤其在輯三「當幼鹿尋覓語言」),他把詩的想像力推到一種他人不可取代的不可思議,語不驚人誓不休。他是我的戰友,也是我的對手──這樣的詩歌場域,漸漸變得有趣起來,我想,曹馭博也期待更多詩人加入我們的奧德賽。

〖後記〗
〈複述中的細節〉

有一段時間我只能睡上三個小時,睡得很淺,淺到夢裡的人物、故事、對話跑出來了。這種感覺很奇妙,一個人的清醒彷彿就只為了今晚的夢境蒐集素材,只要白天看得越多,夢裡的場景就會越複雜,越有可看性。但這段時間的夢境不但比現實更加真實,且附有啟發性,似乎夢中的語言是有機的,它在告訴我些什麼,那些細節正在等我將它們複述出來。

二〇一九年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發表分享,然後服兵役。當兵的時光冗長,足以讓人校準自己的視野,我無法在軍中與人談詩論藝,於是跟著一位昆蟲系畢業的鄰兵在樹叢裡尋找螳螂,花了一段時間來辨認台灣斧螳(Hierodula formosana)與寬腹螳螂(Hierodula bipapilla)的差異,起先我在一隻台灣斧螳的腹部發現了祕密:

牠的翅膀像綠葉,體色也是綠的,但胸前的軀幹有稍許的紫褐色,只要稍微挪移,這一小團色塊就像宇宙裡剛誕生的星系,在黑暗的強褓中晃動,展現無窮的生命力。

我將這段描述寫進日記,並複述給鄰兵聽。他笑著說,胸前的色塊只是個體差異,最好的辨認方法就是觀察他們的前肢外緣是否有黃色的突起物,寬腹螳螂有此特徵,台灣斧螳則否。

我能不能辨別詩歌的個體差異呢?我驚覺地發現自己的詩歌發生了質變──文學是複述中的細節,我得向上帝租借動詞,讓名詞發揮聯繫的力量,詩行成為了骷髏的複製品,長出肉身的同時,才能聽見了內部咆嘯的靈魂。

退伍之後,我頂著光溜溜的腦子,想繼續升學,未果。接下來半年,找工作遇到瓶頸,年底還遭遇疫情,天天關在家,靠寫稿維生。每篇兩、三千字左右的文章管住了我的情緒,使我不再胡思亂想,但白天寫稿的同時,租屋處樓下卻不斷傳來送葬的聲響。地圖上插滿黑色的圖釘,標記著死亡的位置,這些釘子從巷口不斷延伸至巷尾,一整年都在舉辦喪禮,我就在充滿火焰、灰燼與經文的環境,慢慢將稿件完成。

我的房間對門住著一位香港人,他抵禦死亡的方法就是撥放音樂。我持續聽了好長一段時間的Beyond〈海闊天空〉、黃衍仁〈絕望是一種福音〉與〈願榮光歸香港〉,直到某天早晨,音樂突然消失了,我發現他的窗戶半開了好幾天,但裡頭的東西都還在。又過了幾天,房東隻身前來,將他的房間收拾乾淨,並且將走廊過暗的燈泡換掉,換成一組亮到讓人無所遁形的大瓦數LED燈。任何人類在強光面前都會本能地弓起身體,像是一個被眾人指責,越縮越小的學童。比起屋瓦,我逐漸發現一個更大,更匿名,也讓人更無法抵禦的壓迫之物──人工之光──不斷製造幽靈的光明。

我原以為黑暗即是邪惡,光明才是人類的棲身之所──但不盡然,黑暗並非否定的概念,因為光缺席了,視網膜上的細胞產出特別的視覺效果,使我們「看見」黑暗──也因為如此,光也不見得是正面、積極或啟蒙(Lumière)。有一種人工之光是我們沒有察覺的,它不但降低我們對細節的觀察能力,也取消了我們對自由的漫遊。每當我閱讀,書摘,寫作,都能驚奇地發現,一道道光芒劃破了黑暗,裡頭有無數個無可撫慰的時代之子。

人們會形容眼睛欺騙了自己,但不會以同樣負面的情況形容光。這是一個爍亮的時代,人類彷彿過度執行了耶和華的神諭(要有光,就有光),讓人無從躲藏。我們也把眼睛當作知識的象徵,但真正發生功效的是大腦──人們以為眼睛是知識的搜捕者,其實不然,它所做的只不過是蒐集光線而已,不論是自然的光,還是人造的光,虹膜保護了我們的瞳孔,至少讓光線不會突然湧入,燒乾我們內在的銀河,也因此我們擁有色彩。那些自稱「早已看清一切」的人們,難道不會被光芒欺騙嗎?也許黑暗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庇護所,光明可能是暴力(Gewalt),並非正義或法理,而是強制與權力。我時常在想,赫拉巴爾小說中擁有「鑽石孔眼」的人們恐怕就是虹膜進化的詩人,不信任偽造的光明,看似臣服於黑暗,實際上卻是在無邊的自由裡頭遨遊。

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灰,似乎只有願意觀察表象的人才能看清楚夾層中的真實。我們下班返家,上床入睡,昨日蒐羅的生活細節在腦皺褶中快速翻動,彷彿人們白天醒著,就只是為了夢境蒐集素材。我的腦子脹滿了夢,夢溢出過多的詞彙,我無法預期它的來訪,但它依舊抵達。接著,我的詩行被干擾、挪移、破壞,像投影一部壞掉的幻燈片,燃燒著視覺畫面,某個細節片段一再重複,斷續的喀嚓聲響,像一位獨裁者傲慢的掌聲。我呼吸──就只是呼吸,讓細胞的火爐開始運轉,感官的薪柴驅動了記憶,思想伴隨著詞語,如同列車般緩緩駛進視覺的站台。

居家上班的優點就是能抽出零碎時間寫作、翻譯、看書,缺點就是沒辦法接觸大自然。我的書桌充滿水氣,左手因長期按著書本潮濕的內頁,指關節腫脹,像一隻甲蟲的腹部。我逗留於紙頁,將晦澀連接另一處晦澀,像倖存的人擅自為逝者說了一段故事──不僅止於閱讀,人類擁有著說故事的能力,我為這些文本重新複述一段故事,我也開始屬於故事的一部分。

窗外,景物已經消逝,可以開燈了。但我習慣在黑暗多逗留一點,黑暗並不會讓我失去感官,當萬物撕去了一層層發亮的胎膜,裡頭就是我要尋找的詩歌;而詩歌告訴我們,情緒是一道打入湖泊的中型閃電,水面看似毫無波紋,但意識的湖底卻翻滾沸騰,彷彿是沉默的音樂。

我坐在圖案複雜的窗花前,羸弱的意識有一種浮出海面的感覺,儘管身體好像還浸泡在半完成的夢境之中。即將天明了,黑夜遭到了驅逐、除魅、剝離,在疲勞缺血造成的耳鳴下,世界越來越靜默。對面人家的陽台亮起燈炮,原先我以為那代表著知識的無垠,沒想到它只是另一種野蠻的行徑。我離開座位,走向浴室,打開水龍頭;在不開燈的情況下,黑暗才能發出回聲──在許多個瞬間,我是如此堅信,黑暗能包容一切,在裡頭,萬物皆能互文,我們的傷口終將相認。
2022/2/8 淡水

目次

〖目錄〗
推薦短語
推薦序一 橫的再移植 ◎唐捐
推薦序二 危險的征途剛剛開始 ◎廖偉棠

輯一、鑽石孔眼的複述
八月的迷宮
在火葬中
四分鐘的黑暗
餘像
博物館
憂傷給了我太陽
將死之人
前往教堂的斜坡上
三月,速寫,我一無所獲
死於溝渠
靜物
夜的大赦

輯二、幽靈的複述
石頭裡有沉默的巨僧
貝加莫醫院
記事
人的引擎
影印店
吃冰淇淋的女孩
我的屋子空了一間房
與越傭阿萊倒垃圾
賣火柴的少女
交流道
前往二樓手術室
小說
六月,廣場,我正前往

輯三、當幼鹿尋覓語言
當幼鹿尋覓語言

手槍
眼睛
蘑菇
石頭
灰燼
卵蛋
非虛構
燈泡
火柴
箭矢
橘子
詞根
哀悼一座花園

輯四、人工的光
夏日,在審訊室
雲隙光
人工的光
垂憐之光
四樓窗台下的即景
早晨的暴力
選舉前夕的客運途中
我們的傷口將會相認
Lumière
三棧溪上方
當眼睛重現島嶼
關於詩的問題

後記 複述中的細節

〖推薦序〗
〈危險的征途剛剛開始〉
◎詩人 廖偉棠

一年前,我在臉書上有感而發:「無論是少年還是中年詩人,請寫危險的詩,不要寫安全的詩。詩,就是鋌而走險。安全的詩,從第一句就猜到你全部,多沒勁啊。」毫無疑問,這些寫安全的詩的人很多,但肯定不包括曹馭博。
《我害怕屋瓦》已經讓人驚豔,這本《夜的大赦》,更顯出曹馭博鋌而走險的能力。鋌者,快速奔逃,如鹿如箭;險象環生,是卡夫卡式的藝術家的選擇,非如此不能回應自己所感知的時代鋒刃,而且在環生中出現的是語言的未來之徵兆。在詩中綜合這兩者,則需要柔韌的身段,柔韌但不柔順油滑,繼而才能短兵相接。
曹馭博首先做到的是寫結實的詩,言之有物、沒有贅肉。在這樣基礎上,他的語言便能迅捷,能果斷跳躍和轉向,然後點到即止。這一切都和目前多數青年所寫流行的詩不一樣──兩者當然可以並存,有的詩悠悠尋找或自製舒適圈,有的詩則是高強度的作戰,只不過我更享受後者給予讀者同樣的精神鍛煉。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用詩去觸碰另一個世界。和依靠自我迷狂投身另一個世界的前輩詩人不同,這一代詩人更多清醒的力量。如〈三月,速寫,我一無所獲〉裡曹馭博自道:

像杜勒的畫,天使手中
兩件苦難的樂器
展開一座容納所有細節的帳篷

這裡有我的歌聲
乳牙是星星
有熟悉的口水
銀河。

在那之後有許多世界被創造
它們之間
我行走,我清醒──

在這本詩集層出不窮的細節、不流俗的修辭和罕見意象之中,包含著一個關鍵詞:「死」,這可以視為目前最吸引詩人的異質世界,而他用詩,去證明死與生的同質性。
死亡幾乎出現在每一首詩中,既有〈三月,速寫,我一無所獲〉裡詩人比較詩藝與死神的技藝那樣的自省,也有死亡盤據、等待於日常的每個拐角時,你不得不目睹它的舞蹈而與之共舞的超然。「老士官長對我說/這是他第一次印訃聞」(〈影印店〉)曹馭博卻和老士官長/詩人不同,迴避了訃聞的寫作方式,因為他需要內化這些死而不是公開它。
於是我們看到像〈吃冰淇淋的女孩〉、〈賣火柴的少女〉、〈小說〉這類粗糲決絕的詩,那是生命內部的粗糲決絕而不只是語言修辭上的。這樣的詩必然要被寫出,從此詩人才可說成熟──因為他感知到他者的世界與自己的世界息息相關。

奶奶,黑暗遞來了風
會是誰送給我的?
最後一絲火花濺在街道上
我必須抓住自己剩餘的一切
否則將永遠成為雪」(〈賣火柴的少女〉)

這是猶太祈禱式的書寫方式,讓人想到早期的策蘭。但這種方式一般用於處理自身問題,當它外延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不逾詩之倫理,才能說服你的讀者:你我也是這個呼喊的聲音。
至於與此成鏡像的〈交流道〉,卻是俐落的美國式書寫,適於群體情感的整理。曹馭博卻將它極度介入個人史,形成另一種呼喊的驚心動魄。這種驚心動魄一直延續到整本詩集的結尾。
從〈六月廣場〉開始,曹馭博將徹底進入不合時宜的詩人的行列──我是讀這首詩的第一段記下這句話的。「同時代人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秋天像安心的劊子手/任何人都可以繼承他的斧頭」這裡面的潛文本也許是另一位猶太詩人曼德爾斯塔姆的「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代人──從不」。隨著場景漸漸從六四天安門廣場轉移到香港──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廣場,受難者的形象如此赤裸、直接,雖然曹馭博以「夢見」中和那酷烈,但彼時彼地那些「非詩」的語言直接幹翻了此時此地的詩的文質彬彬。
讀到最後,原來曹馭博也知道這種冒險會通向什麼地方,他寫下「不合時宜」:

一切都更加耀眼,更加盲目,更加不合時宜──
我在哪裡,我是誰?我唯一知道的是
那一座城市,六月,廣場,我正前往

危險的征途剛剛開始,這也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在這條道路的起始之處,我看見一個自知自覺的詩人,他梳理自己的先驅,乾淨利落又帶有憐憫(尤其在輯三「當幼鹿尋覓語言」),他把詩的想像力推到一種他人不可取代的不可思議,語不驚人誓不休。他是我的戰友,也是我的對手──這樣的詩歌場域,漸漸變得有趣起來,我想,曹馭博也期待更多詩人加入我們的奧德賽。


〖後記〗
〈複述中的細節〉

 有一段時間我只能睡上三個小時,睡得很淺,淺到夢裡的人物、故事、對話跑出來了。這種感覺很奇妙,一個人的清醒彷彿就只為了今晚的夢境蒐集素材,只要白天看得越多,夢裡的場景就會越複雜,越有可看性。但這段時間的夢境不但比現實更加真實,且附有啟發性,似乎夢中的語言是有機的,它在告訴我些什麼,那些細節正在等我將它們複述出來。

二〇一九年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發表分享,然後服兵役。當兵的時光冗長,足以讓人校準自己的視野,我無法在軍中與人談詩論藝,於是跟著一位昆蟲系畢業的鄰兵在樹叢裡尋找螳螂,花了一段時間來辨認台灣斧螳(Hierodula formosana)與寬腹螳螂(Hierodula bipapilla)的差異,起先我在一隻台灣斧螳的腹部發現了祕密:

牠的翅膀像綠葉,體色也是綠的,但胸前的軀幹有稍許的紫褐色,只要稍微挪移,這一小團色塊就像宇宙裡剛誕生的星系,在黑暗的強褓中晃動,展現無窮的生命力。

我將這段描述寫進日記,並複述給鄰兵聽。他笑著說,胸前的色塊只是個體差異,最好的辨認方法就是觀察他們的前肢外緣是否有黃色的突起物,寬腹螳螂有此特徵,台灣斧螳則否。

我能不能辨別詩歌的個體差異呢?我驚覺地發現自己的詩歌發生了質變──文學是複述中的細節,我得向上帝租借動詞,讓名詞發揮聯繫的力量,詩行成為了骷髏的複製品,長出肉身的同時,才能聽見了內部咆嘯的靈魂。

退伍之後,我頂著光溜溜的腦子,想繼續升學,未果。接下來半年,找工作遇到瓶頸,年底還遭遇疫情,天天關在家,靠寫稿維生。每篇兩、三千字左右的文章管住了我的情緒,使我不再胡思亂想,但白天寫稿的同時,租屋處樓下卻不斷傳來送葬的聲響。地圖上插滿黑色的圖釘,標記著死亡的位置,這些釘子從巷口不斷延伸至巷尾,一整年都在舉辦喪禮,我就在充滿火焰、灰燼與經文的環境,慢慢將稿件完成。

我的房間對門住著一位香港人,他抵禦死亡的方法就是播放音樂。我持續聽了好長一段時間的Beyond〈海闊天空〉、黃衍仁〈絕望是一種福音〉與〈願榮光歸香港〉,直到某天早晨,音樂突然消失了,我發現他的窗戶半開了好幾天,但裡頭的東西都還在。又過了幾天,房東隻身前來,將他的房間收拾乾淨,並且將走廊過暗的燈泡換掉,換成一組亮到讓人無所遁形的大瓦數LED燈。任何人類在強光面前都會本能地弓起身體,像是一個被眾人指責,越縮越小的學童。比起屋瓦,我逐漸發現一個更大,更匿名,也讓人更無法抵禦的壓迫之物──人工之光──不斷製造幽靈的光明。

我原以為黑暗即是邪惡,光明才是人類的棲身之所──但不盡然,黑暗並非否定的概念,因為光缺席了,視網膜上的細胞產出特別的視覺效果,使我們「看見」黑暗──也因為如此,光也不見得是正面、積極或啟蒙(Lumière)。有一種人工之光是我們沒有察覺的,它不但降低我們對細節的觀察能力,也取消了我們對自由的漫遊。每當我閱讀,書摘,寫作,都能驚奇地發現,一道道光芒劃破了黑暗,裡頭有無數個無可撫慰的時代之子。

人們會形容眼睛欺騙了自己,但不會以同樣負面的情況形容光。這是一個爍亮的時代,人類彷彿過度執行了耶和華的神諭(要有光,就有光),讓人無從躲藏。我們也把眼睛當作知識的象徵,但真正發生功效的是大腦──人們以為眼睛是知識的搜捕者,其實不然,它所做的只不過是蒐集光線而已,不論是自然的光,還是人造的光,虹膜保護了我們的瞳孔,至少讓光線不會突然湧入,燒乾我們內在的銀河,也因此我們擁有色彩。那些自稱「早已看清一切」的人們,難道不會被光芒欺騙嗎?也許黑暗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庇護所,光明可能是暴力(Gewalt),並非正義或法理,而是強制與權力。我時常在想,赫拉巴爾小說中擁有「鑽石孔眼」的人們恐怕就是虹膜進化的詩人,不信任偽造的光明,看似臣服於黑暗,實際上卻是在無邊的自由裡頭遨遊。

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灰,似乎只有願意觀察表象的人才能看清楚夾層中的真實。我們下班返家,上床入睡,昨日蒐羅的生活細節在腦皺褶中快速翻動,彷彿人們白天醒著,就只是為了夢境蒐集素材。我的腦子脹滿了夢,夢溢出過多的詞彙,我無法預期它的來訪,但它依舊抵達。接著,我的詩行被干擾、挪移、破壞,像投影一部壞掉的幻燈片,燃燒著視覺畫面,某個細節片段一再重複,斷續的喀嚓聲響,像一位獨裁者傲慢的掌聲。我呼吸──就只是呼吸,讓細胞的火爐開始運轉,感官的薪柴驅動了記憶,思想伴隨著詞語,如同列車般緩緩駛進視覺的站台。

居家上班的優點就是能抽出零碎時間寫作、翻譯、看書,缺點就是沒辦法接觸大自然。我的書桌充滿水氣,左手因長期按著書本潮濕的內頁,指關節腫脹,像一隻甲蟲的腹部。我逗留於紙頁,將晦澀連接另一處晦澀,像倖存的人擅自為逝者說了一段故事──不僅止於閱讀,人類擁有著說故事的能力,我為這些文本重新複述一段故事,我也開始屬於故事的一部分。

窗外,景物已經消逝,可以開燈了。但我習慣在黑暗多逗留一點,黑暗並不會讓我失去感官,當萬物撕去了一層層發亮的胎膜,裡頭就是我要尋找的詩歌;而詩歌告訴我們,情緒是一道打入湖泊的中型閃電,水面看似毫無波紋,但意識的湖底卻翻滾沸騰,彷彿是沉默的音樂。

我坐在圖案複雜的窗花前,羸弱的意識有一種浮出海面的感覺,儘管身體好像還浸泡在半完成的夢境之中。即將天明了,黑夜遭到了驅逐、除魅、剝離,在疲勞缺血造成的耳鳴下,世界越來越靜默。對面人家的陽台亮起燈炮,原先我以為那代表著知識的無垠,沒想到它只是另一種野蠻的行徑。我離開座位,走向浴室,打開水龍頭;在不開燈的情況下,黑暗才能發出回聲──在許多個瞬間,我是如此堅信,黑暗能包容一切,在裡頭,萬物皆能互文,我們的傷口終將相認。
2022/2/8 淡水

書摘/試閱

〖試讀內容〗
〈在火葬中〉
 
首先是頭髮,然後是
皮膚、肌肉與其他內臟。
上帝拖著盤子
收回一件件肉衣服
 
眼睛像金屬
脫落的紅色鎔渣
烙在兩塊無人對視的虛空之中
――他一併拿走。

一個老工人翻了翻火爐
持續焚燒,笑著說
我們得給他一點時間

爐門伸出一條平庸的舌頭
盛放著剩餘的你:
一座蒼白肋骨組成的羅馬城。


〈詞根〉

王老師在書桌前寫字
以歌德的筆。陽光炙熱
汗水讓他像一座雨中的修道院
一名抄經僧
正在體內召喚安靜的詞根


〈影印店〉
 
老士官長對我說
這是他第一次印訃聞
卻是第二次死了老婆
 
上一次,老婆死於大水
泥土送給她全新的身體
沒有村人為她倒酒
 
這次,老婆是緬甸人
靈魂安靜歌唱的基督徒
總是在京劇中段將他搖醒
 
這是老故事了。一台
西德製的舊收音機
黑暗在他的耳朵裡逐漸豐饒
 
他對自己說,沒什麼好傷心的
只要玄孫出生,他就成了祖宗
或是神龕上永遠苦悶的面孔
 
外頭,黑暗也有了自己的功課
一扇歷史的乾玻璃
有些人看見風景,有些人看見自己
 
路燈遣散了士官長的嗓音
電流讓它搏動,呼吸
像一具容納天堂的胎膜


〈夜的大赦〉
 

夜晚,一個私密的竊聽者
電梯等速上升,交替著監禁與釋放
所有的生命都朝向一座玻璃大廈溢去
 
也許是我身陷其中?藉由睡眠,飢餓,睡眠
聽夜鷹吹響他人的脊椎骨,卻沒捨棄作為鳥類的低咕
牠展開剪刀飛翔,像一位沿街張貼廣告的工人
 
電線桿,鐵蒺藜,紅磚牆。黑暗再度
修復了黑狗的軀體,任它隨意
為自己鍍上黃褐色的眼珠,便是黑貓的誕生
 

「喔地獄,我眼睛所及,那悲傷視為何物?」
漆黑的房間寒冷,呵出的每一團白霧
劃開孔洞,即為幽靈呼告的口器。
 
──我不可能認識它們。
歷史正為它的錯誤大笑不止
醒來還太早,牆內有人低聲哼唱:
 
「在暴力的縫隙中找到缺口
並且,在裡頭活得光亮……」
木柴碳化,瀕危的野獸,火寂。
 

幽靈
一個接一個來過
旋轉門
野蠻的中陰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