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第一章深入講解了傳統建築中主要建築形式的木構架,第二章重點講解了翼角的位置、構成與尺度、製作與安裝,多邊形建築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並總結了官式建築翼角做法與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區別。
本書中有大量實際照片,標注了各個建築構件的名稱,非常適合初級施工人員、技術人員學習掌握古建築的基本知識。本書中也都有相應的技術要點、加工製作與安裝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本書中有大量實際照片,標注了各個建築構件的名稱,非常適合初級施工人員、技術人員學習掌握古建築的基本知識。本書中也都有相應的技術要點、加工製作與安裝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作者簡介
湯崇平,北京同興古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創辦合伙人、監事,第三分公司顧問,古建園林木作技術名師、技師。1974年9月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古建築方面的技術、施工工作。2005年起陸續受聘於北京文物建築培訓中心、建設大學、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西城區房地中心職業技術學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主講古建築木作技術。
名人/編輯推薦
熟悉傳統建築的人都知道,傳統建築中代表性的就是“飛檐翹角”的大屋頂,而構成“飛檐翹角”的官式建築“翼角”在從事木作操作的匠人眼中並不是唾手可得的一門技藝,要想完全讀懂其構造原理,掌握尺度、放線的更不是一件易事。本書的作者之一湯崇平入行近五十年,憑借著在一線摸、爬、滾、打的經歷,對其中“抄近繞遠”之處有自己的一些體會和總結。本次湯崇平老師與技藝精煉嫻熟的木作老技師王建平一同從工匠角度撰寫“翼角”,並在書中模擬實操“放大樣”,希望把自身的理解、體會貢獻給廣大讀者,也貢獻給為之服務了一輩子的古建事業。
與本書配套的前三個分冊分別講述中國傳統建築特別是清官式建築的相關基本知識,第*一個分冊包括木構建築、木結構、斗栱,第二個分冊包括木裝修、榫卯、木材,第三個分冊主要介紹修繕和木雕刻。本書是第四個分冊,四本書中均有大量實際照片,標注了各個建築構件的名稱,非常適合初級施工人員、技術人員學習掌握古建築的基本知識。這四本書中也都有相應的技術要點、加工製作與安裝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與本書配套的前三個分冊分別講述中國傳統建築特別是清官式建築的相關基本知識,第*一個分冊包括木構建築、木結構、斗栱,第二個分冊包括木裝修、榫卯、木材,第三個分冊主要介紹修繕和木雕刻。本書是第四個分冊,四本書中均有大量實際照片,標注了各個建築構件的名稱,非常適合初級施工人員、技術人員學習掌握古建築的基本知識。這四本書中也都有相應的技術要點、加工製作與安裝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序
當我的《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叢書《北京地區清官式建築——木構架、翼角》分冊殺青時,不由得從內心升起一股釋然的輕鬆,踏實了!
在1992年第34期《古建園林技術》上發表我的第一篇拙作《歷代帝王廟大殿構造》時,心裡一個目標就漸漸清晰起來: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圓自己的一個心願!那個心願萌發於1975年修繕天壇東、西配殿,我在屋面上給同班組一位中年師傅做下手時。記得當時正在整修東北角翼角,當他告訴我這個叫角梁、那個叫翹飛時,他一臉神秘地指著角梁後尾上那一段段均勻排列的墨線段以及上面……9、8、7、6、5……的數字標識,問我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我當然不知道了,剛參加工作一年多,那是第一次上屋頂。我滿心崇拜地問他,他說:“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學問,木匠裡沒有幾個人懂!知道怎麼劃出來的嗎?也就是我告訴你,這都是有口訣的:方八、八四、六方五……”接著他又把我拉到翹飛椽前,說:“這也是有口訣的:衝三、翹四、撇半椽……”他又給我講了誰當年放角梁、放翹飛,熬了一宿放不出來,最後只好求他,還有誰放的翹飛上了架子釘不上,全廢了重做……聽得我恨不得尊他為神!就在我順勢問他什麼是方八、八四、六方五……時,他一下子轉了神情,一臉不屑地說“跟你說也不明白”,我還接著追問,他轉了臉看著別處嘴裡嘟囔著“方八、八四、六方五,叉四、插五、方框六,垂七、昂八、耷拉十……”不理我了。後來,別的師傅告訴我“垂七、昂八、耷拉十”是做斗栱的口訣。幾個月後父親告訴我“叉四、插五、方框六”是一種查字典的“四角號碼”方法。1979年,修繕中山公園中山堂時,由於不是整體更換而只是添配個別翹飛椽,這個難度相對整體更換要大一些,因為在一塊板上要放出好幾根不同翹數的翹飛椽。放線時,我是給一個1968屆的師兄打下手,只管彈線。到劃尺寸點、計算尺寸點時,他要不就是打發我取東西,要不就是一臉思考狀,於是我馬上閉嘴,生怕打擾了他的思路……這些讓我認識到:手藝不是那麼容易學的,翼角更是不容易!於是,我就有了一個心願:等我弄懂了這些,誰問我我都告訴他!
有幸的是,自己剛工作沒兩年就進了單位順應潮流而辦的“七二一大學”。雖然趕上1976年那個特殊時期,修建紀念堂打亂了課程安排,但在有限的脫產學習時間裡,張海青、王德宸、尤貴友、房慶福幾位前輩老師傅口傳心授一輩子的心得秘籍;張三來、林偉生、董均亭等多位學長的上手示範;程萬裡老師系統的歷史理論、識圖制圖講解,都讓我對古建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有幸的是,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推薦到房二古建設計研究所製作模型,直接受教於馬炳堅老師;還有博學多識、多才多藝的職大校長王希富老師,認真嚴謹的劉大可老師,古建處的孫永林老師、金榮川、張三來老師都給予了我無私的幫助。這裡還要提到故宮博物院的趙崇茂、戴季秋、李永革老師,我聽過他們的課,受益至今。
此外要著重提一下馬炳堅老師在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這本書中更多、更系統、更實用的古建知識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讓我有了今天。感恩這些老師!感恩他們無私的幫助!
五年前,我把近年來參與編寫的幾本施工工藝、操作規程和工藝標準的資料,以及在培訓中心和幾所大學裡授課的講稿做了整理,陸續出版了《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的木結構、斗栱篇(第一冊),木裝修、榫卯、木材篇(第二冊),以及修繕、木雕刻篇(第三冊)這三本“入門”級別的書。之所以稱“入門”,是筆者本人文化水平有限,知識積累不夠,只能在工匠這個層次把自己近50年來掌握的技藝和積累的經驗用很淺顯的語言寫出來,讓古建門檻再低一些,讓初入古建行當的人少走一些彎路,這就是我的初衷。我知道,書中原始的圖示和近乎啰嗦的文字語言決定了這本書的層次,但我想我的書就是“下裡巴人”,就是一本古建工匠的“看圖識活兒”,讓有需求的人不要像我當年那樣遇到“……叉四、插五、方框六……”時一頭霧水,這也就是我萌發於1975年的心願和初衷。
也是這個心願和初衷,我把當年弄得我一頭霧水的“翼角”留到了最後來寫。在我的這幾本書中,“翼角”這一冊我下的力氣最大,為了寫好它,我請朋友專門做了模型,用小學生般的初級手法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描寫,一個角度一個角度地拍照;當模型與初衷不符時,我親手拿起多年不用的刨子刨光重劃……為了讓內容更經得起推敲,還請了實操經驗遠高於我的師弟王建平把關、審改,而後又請馬炳堅、劉大可老師再審改……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讓我的“入門”有一個好的收尾,對我的家人、我的團隊、我的讀者有一個好的交代,以對得起他們!
感謝馬炳堅老師、劉大可老師和王希富老師,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我的
今天!
還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工匠師父張平安,從北海修繕初識的嫌棄到前門箭樓的認可,再到而後三十多年的相伴相助,他教了我很多。在房二古建處他是以做裝修(門窗、家具)而聞名。雖然在大木上他教我的不多,但我錛鑿斧鋸、刮拉砍鑿的木工技藝全得自於他,更讓我受益的是他對工作的態度,他“恨活兒”,閑下來就難受。當年在北海施工,他拿著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做出的窗扇問我“這是人幹的活兒嗎?”然後隨手給扔在地上……我當時無地自容,恨不得再踩上一腳把窗扇踩碎。誰想到接下來他又抱給我一捧料:“接著做。”……如此,成就了我的後來,也成就了我們的師徒關係。
在《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這四冊書的編寫過程中,我的團隊——北京同興古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第三分公司給了我巨大的幫助,首先是時間上,他們承擔了大部分分公司的運營、管理工作,使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這幾本書的編寫。他們提供的照片,讓這本書內容更豐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特別是弟子周彬,同事李影、郭美婷,直接參與了本書的編寫,我深表感謝!
本冊“翼角”一章,極富實操經驗的師弟王建平、甄智勇給予了大量的幫助,除耐心教授外還逐圖逐字審稿指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深表感謝!
感謝故宮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尚國華、付衛東兩位處長,以及夏榮祥、王丹毅、趙鵬、黃占均、卓媛媛等多位老師提供的幫助!
感謝提供模型教具及其他幫助的陳來寶、趙鳳新、陳海流、郝明合幾位師傅!
感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繼續教育項目主任張蓉芳女士、項目班主任馬靖
女士!
感謝中國標準化協會傳統工藝技術委員會培訓處副主任、中國建築勞動學會古建築專委會副秘書長閭霓女士!
感謝查群老師、劉敬麗女士及好友吳世昌先生提供的照片!
感謝宋慧杰女士、趙崳先生的審改、指正!
感謝好友董瑞華、萬彩林、祝小明、劉永亮、祝飛翔、劉明先生及孔云宏老師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的各種幫助!
感謝“哲匠之家”這個平臺給予我的幫助!
最後要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對本書的重視和編輯、校對、審稿等工作人員細致、認真、高效的工作,讓這本書能盡快並相對完美地呈現給讀者。
書中不足之處希望讀者提出指正意見,以免誤人子弟!
2020年7月28日
在1992年第34期《古建園林技術》上發表我的第一篇拙作《歷代帝王廟大殿構造》時,心裡一個目標就漸漸清晰起來: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圓自己的一個心願!那個心願萌發於1975年修繕天壇東、西配殿,我在屋面上給同班組一位中年師傅做下手時。記得當時正在整修東北角翼角,當他告訴我這個叫角梁、那個叫翹飛時,他一臉神秘地指著角梁後尾上那一段段均勻排列的墨線段以及上面……9、8、7、6、5……的數字標識,問我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我當然不知道了,剛參加工作一年多,那是第一次上屋頂。我滿心崇拜地問他,他說:“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學問,木匠裡沒有幾個人懂!知道怎麼劃出來的嗎?也就是我告訴你,這都是有口訣的:方八、八四、六方五……”接著他又把我拉到翹飛椽前,說:“這也是有口訣的:衝三、翹四、撇半椽……”他又給我講了誰當年放角梁、放翹飛,熬了一宿放不出來,最後只好求他,還有誰放的翹飛上了架子釘不上,全廢了重做……聽得我恨不得尊他為神!就在我順勢問他什麼是方八、八四、六方五……時,他一下子轉了神情,一臉不屑地說“跟你說也不明白”,我還接著追問,他轉了臉看著別處嘴裡嘟囔著“方八、八四、六方五,叉四、插五、方框六,垂七、昂八、耷拉十……”不理我了。後來,別的師傅告訴我“垂七、昂八、耷拉十”是做斗栱的口訣。幾個月後父親告訴我“叉四、插五、方框六”是一種查字典的“四角號碼”方法。1979年,修繕中山公園中山堂時,由於不是整體更換而只是添配個別翹飛椽,這個難度相對整體更換要大一些,因為在一塊板上要放出好幾根不同翹數的翹飛椽。放線時,我是給一個1968屆的師兄打下手,只管彈線。到劃尺寸點、計算尺寸點時,他要不就是打發我取東西,要不就是一臉思考狀,於是我馬上閉嘴,生怕打擾了他的思路……這些讓我認識到:手藝不是那麼容易學的,翼角更是不容易!於是,我就有了一個心願:等我弄懂了這些,誰問我我都告訴他!
有幸的是,自己剛工作沒兩年就進了單位順應潮流而辦的“七二一大學”。雖然趕上1976年那個特殊時期,修建紀念堂打亂了課程安排,但在有限的脫產學習時間裡,張海青、王德宸、尤貴友、房慶福幾位前輩老師傅口傳心授一輩子的心得秘籍;張三來、林偉生、董均亭等多位學長的上手示範;程萬裡老師系統的歷史理論、識圖制圖講解,都讓我對古建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有幸的是,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推薦到房二古建設計研究所製作模型,直接受教於馬炳堅老師;還有博學多識、多才多藝的職大校長王希富老師,認真嚴謹的劉大可老師,古建處的孫永林老師、金榮川、張三來老師都給予了我無私的幫助。這裡還要提到故宮博物院的趙崇茂、戴季秋、李永革老師,我聽過他們的課,受益至今。
此外要著重提一下馬炳堅老師在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這本書中更多、更系統、更實用的古建知識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讓我有了今天。感恩這些老師!感恩他們無私的幫助!
五年前,我把近年來參與編寫的幾本施工工藝、操作規程和工藝標準的資料,以及在培訓中心和幾所大學裡授課的講稿做了整理,陸續出版了《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的木結構、斗栱篇(第一冊),木裝修、榫卯、木材篇(第二冊),以及修繕、木雕刻篇(第三冊)這三本“入門”級別的書。之所以稱“入門”,是筆者本人文化水平有限,知識積累不夠,只能在工匠這個層次把自己近50年來掌握的技藝和積累的經驗用很淺顯的語言寫出來,讓古建門檻再低一些,讓初入古建行當的人少走一些彎路,這就是我的初衷。我知道,書中原始的圖示和近乎啰嗦的文字語言決定了這本書的層次,但我想我的書就是“下裡巴人”,就是一本古建工匠的“看圖識活兒”,讓有需求的人不要像我當年那樣遇到“……叉四、插五、方框六……”時一頭霧水,這也就是我萌發於1975年的心願和初衷。
也是這個心願和初衷,我把當年弄得我一頭霧水的“翼角”留到了最後來寫。在我的這幾本書中,“翼角”這一冊我下的力氣最大,為了寫好它,我請朋友專門做了模型,用小學生般的初級手法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描寫,一個角度一個角度地拍照;當模型與初衷不符時,我親手拿起多年不用的刨子刨光重劃……為了讓內容更經得起推敲,還請了實操經驗遠高於我的師弟王建平把關、審改,而後又請馬炳堅、劉大可老師再審改……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讓我的“入門”有一個好的收尾,對我的家人、我的團隊、我的讀者有一個好的交代,以對得起他們!
感謝馬炳堅老師、劉大可老師和王希富老師,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我的
今天!
還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工匠師父張平安,從北海修繕初識的嫌棄到前門箭樓的認可,再到而後三十多年的相伴相助,他教了我很多。在房二古建處他是以做裝修(門窗、家具)而聞名。雖然在大木上他教我的不多,但我錛鑿斧鋸、刮拉砍鑿的木工技藝全得自於他,更讓我受益的是他對工作的態度,他“恨活兒”,閑下來就難受。當年在北海施工,他拿著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做出的窗扇問我“這是人幹的活兒嗎?”然後隨手給扔在地上……我當時無地自容,恨不得再踩上一腳把窗扇踩碎。誰想到接下來他又抱給我一捧料:“接著做。”……如此,成就了我的後來,也成就了我們的師徒關係。
在《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這四冊書的編寫過程中,我的團隊——北京同興古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第三分公司給了我巨大的幫助,首先是時間上,他們承擔了大部分分公司的運營、管理工作,使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這幾本書的編寫。他們提供的照片,讓這本書內容更豐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特別是弟子周彬,同事李影、郭美婷,直接參與了本書的編寫,我深表感謝!
本冊“翼角”一章,極富實操經驗的師弟王建平、甄智勇給予了大量的幫助,除耐心教授外還逐圖逐字審稿指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深表感謝!
感謝故宮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尚國華、付衛東兩位處長,以及夏榮祥、王丹毅、趙鵬、黃占均、卓媛媛等多位老師提供的幫助!
感謝提供模型教具及其他幫助的陳來寶、趙鳳新、陳海流、郝明合幾位師傅!
感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繼續教育項目主任張蓉芳女士、項目班主任馬靖
女士!
感謝中國標準化協會傳統工藝技術委員會培訓處副主任、中國建築勞動學會古建築專委會副秘書長閭霓女士!
感謝查群老師、劉敬麗女士及好友吳世昌先生提供的照片!
感謝宋慧杰女士、趙崳先生的審改、指正!
感謝好友董瑞華、萬彩林、祝小明、劉永亮、祝飛翔、劉明先生及孔云宏老師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的各種幫助!
感謝“哲匠之家”這個平臺給予我的幫助!
最後要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對本書的重視和編輯、校對、審稿等工作人員細致、認真、高效的工作,讓這本書能盡快並相對完美地呈現給讀者。
書中不足之處希望讀者提出指正意見,以免誤人子弟!
2020年7月28日
目次
第一章 清官式建築木構架 1
第一節 硬山建築木構架 2
第二節 懸山建築木構架 32
第三節 歇山建築木構架 41
第四節 廡殿建築木構架 59
第五節 攢尖建築 74
第六節 木構架的製作與安裝 82
第二章 翼角的基礎知識 147
第一節 翼角的位置、構成與尺度 148
第二節 翼角的製作 155
第三節 翼角的安裝 233
第四節 多邊形建築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 236
第五節 官式建築翼角做法與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區別 243
參考文獻 249
編寫後記 250
第一節 硬山建築木構架 2
第二節 懸山建築木構架 32
第三節 歇山建築木構架 41
第四節 廡殿建築木構架 59
第五節 攢尖建築 74
第六節 木構架的製作與安裝 82
第二章 翼角的基礎知識 147
第一節 翼角的位置、構成與尺度 148
第二節 翼角的製作 155
第三節 翼角的安裝 233
第四節 多邊形建築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 236
第五節 官式建築翼角做法與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區別 243
參考文獻 249
編寫後記 250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