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換個方法讀《內經》(全本注釋典藏版)(全2冊)(簡體書)
滿額折

換個方法讀《內經》(全本注釋典藏版)(全2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88 元
優惠價
8715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系暢銷書《換個方法讀〈內經〉》(已故國醫大師朱良春親自作序推薦)的第三版,分為素問導讀和靈樞導讀上、下兩卷。全書新增《內經》原文和難點、疑點注釋,並按題解和核心解讀對中醫經典《內經》的經文進行了與時俱進的獨特解析和深入導讀,既深刻地剖析了中華文化對中醫的影響,又通俗地講述了中醫奠基之作《內經》博大精深的醫理及其超越時空的理論和實用價值。全書配有百余幀圖表,有助於對文義的理解。讀者通過本書將一步步接近《內經》、讀懂《內經》,並近距離地了解中醫、熱愛中醫,非常適合初學中醫者及中醫愛好者賞析。


作者簡介

劉明武,地質工程師,我國著名文化學者,近10年來以其深厚的國學基礎與獨特視野,將地質學中“有其礦必有其因”“見其礦必求其因”的思路與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將自然科學研究所必須的定量化、標準化引入文化研究,追溯出了中華文化、中醫文化的源頭在於本身就是嚴密數理體系的太陽歷。曾在《中國文化研究》《漢學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雜志》等報刊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在《中華讀書報》發表的《讀書讀出的幾個困惑》被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數十家網站所轉載,《南方日報》兩篇報道《不懂天文歷法讀不懂中華文化》《人類還會敬畏太陽嗎》被海內外數十家網站所轉載,所撰《太陽與中醫》曾位列醫學圖書暢銷榜前十名。


名人/編輯推薦

★ 名家推薦:本書由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國醫大師朱良春生前作序推薦,指出本書“以大量歷史文獻來闡述《內經》,對淵深古樸的經文進行分析論證……我認為其所寫內容已超過古今之注釋”“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拉近了《內經》與現代青年中醫的距離……讓我們可以順利地接受《內經》的精髓。”“我希望凡是關心中華文化,愛護中醫的人士都能利用時間來閱讀這本好書”。我國著名文化學者閻純德也親筆作序推薦,指出“本書的寫作思路非常明確,這就是以源頭中華文化論中醫文化,以中國哲學論《內經》”“找回真正的中華文化,就能提出別人提不出的新問題,解答別人不能解答的新問題……這是劉明武的信心,也是當今中國人應該具有的信心”。

★ 全本典藏:本書涵蓋《黃帝內經》權威版本原文、難點疑點注釋和作者精心解讀三大部分,是全方位呈現《黃帝內經》全貌的家庭藏書。上、下兩卷分別采用吸塑鎖線裝訂,便於讀者平攤閱讀研習經典;函套精裝工藝、封面和環襯珠光特種用紙、80克象牙白正文用紙盡顯高檔奢華氣質,可供家庭書架珍藏;全書180余萬字1800余面定價低,彰顯傳播經典服務大眾之出版誠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原 文

昔在黃帝1,生而神靈2,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3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4者,法於陰陽5,和於術數6,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7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8,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9,陰陽和10,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

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11。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12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13,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14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15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16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17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注 釋

1.黃帝《易經·系辭下》中排在伏羲氏、神農氏之後的第三位聖賢人物,《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第一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又稱軒轅。軒轅之丘,位於河南新鄭西北。《易經》《逸周書》《莊子》《呂氏春秋》《史記》《淮南子》共同告訴後人,是黃帝組織人才研究天文創建了歷法、音律、幹支,是黃帝組織人才創造了文字,發明了衣裳,製造了舟船、指南車、弓箭、臼杵,是黃帝組織人才研究百谷草木,訓野獸變家畜,訓蟲蛾為家蠶……以天時建立人時,以自然之序建立人序,以天地之理創建人理,以天地為人的效法物件,這些都是黃帝對後人的貢獻。總之,黃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奠基者,所以後人稱其為人文始祖。

2.神靈聰明伶俐。張介賓:“聰明之至也。”張志聰:“智能也。”

3.天師早期中華先賢對得道之人的尊稱。本篇的天師,指的是岐伯。岐伯為古代大名醫,精通醫理。所以,黃帝拜岐伯為師,跟隨其研究醫理與醫術。

早期的天師,年齡不分長幼,得道即可稱之為天師。《莊子·徐無鬼》中的一個放馬的牧童,就被黃帝稱為天師。黃帝向其請教治理天下的道理,放馬的牧童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治理天下的道理與牧馬的道理沒有什麼區別,去掉害群之馬就是了。”聽完這話之後,黃帝馬上磕頭行禮,稱牧童為天師。

4.道道,有兩個出處:一是太陽回歸,二是晝夜循環。《周髀算經·陳子模型》:“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這裡的天道,指的是太陽回歸。《尸子》:“晝動而夜息,天之道也。”這裡的天道,指的是晝夜循環。太陽回歸,實質上是地球公轉;晝夜循環,實質上是地球自轉。天道的實質,實際上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知道,首先要知道太陽回歸,其次要知道晝夜循環。

5.陰陽陰陽,有兩個出處:一是寒暑,二是晝夜。

《周髀算經·日月歷法》:“故冬至……陽在子……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陰在午……見日光多,故曰暑。”寒暑循環一次即是一歲。周歲的陰陽在寒暑。寒暑決定著萬物的生死,決定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周髀算經·陳子模型》:“晝者陽,夜者陰。”晝夜循環一次即一日。周日的陰陽在晝夜。晝夜決定著萬物的動靜,決定著人的睡眠與蘇醒。

《易經·系辭上》:“陰陽之義配日月。”《周髀算經·日月歷法》:“日主晝,月主夜,晝夜為一日。”

法於陰陽,具體法的是晝動夜靜,法的是寒往暑來、暑往寒來,總體法的是太陽法則與月亮法則。

6.術數術數實際上是術與數的結合體。天文歷法是術,嚴格的規定性是數。寒暑有數,春夏秋冬四時有數,五行有數,六氣有數,八節有數,十二月有數,二十四節氣有數。和於術數,指的是養生與治病必須合於太陽回歸、月亮圓缺的時序與變化。《素問》反復出現“因天之序”與“以時調之”的詞語,強調的就是養生與治病必須和於太陽回歸之序、必須和於月亮圓缺之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八個字強調的是養生要和於太陽回歸之序。“月圓不補,月缺不瀉”,這八個字強調的是用藥用針要和於月亮圓缺之序。

7.天數指自然演化中必然出現的、可以用數字表達的規定性。太陽回歸有一定之數,寒暑循環有一定之數,四時循環有一定之數,萬物生死有一定之數,“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有一定之數,小草發芽、開花、結子有一定之數,雌雄交配有一定之數。一定之數亦一定之時。人生變化同樣有一定之數。“女七七,男八八”中的七七、八八,就是一定之時,一定之數。男子在二八一十六歲,女子在二七一十四歲,就有生育能力,十六、十四這兩個數字,對於男女來說就是天數。張介賓:“天數,謂天賦之限數。”

8.地道不通以天地論男女,以乾坤論男女,以陰陽論男女,這是《易經》所開創、《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所延續的論證方式。地,此處隱喻女子。地道,此處隱喻女子月經。地道不通,指的是女子停經。

9.精氣溢瀉溢,盈滿也。瀉、寫、泄,三字相通。精氣溢瀉,是說腎氣充實,精充滿而外泄。

10.陰陽和陰陽,指的是男女。和,是和合。陰陽和,指的就是男女交合。

11.發鬢頒白頒與斑同,意發鬢黑白相雜。

12.天地此處指男女。

13.道者指得道者。自然之道,本來如此;人文之道,應該如此。道者,時時處處以道為準則的人。

14.真人本篇介紹了三種得道之人——真人、至人、聖人,其中以真人為首。真人,就是能夠認識天地陰陽變化規則,而且能夠保全精神真氣者。在《莊子》裡可以看到真人的定義。《莊子·大宗師》:“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又:“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不逆寡,不欺凌弱小也。不雄成,不居功驕傲也。不謨士,不結營私之士。如此“三不”之人,即為真人。息以踵,深呼吸到腳踵也。除了其他優秀之外,善於深呼吸者,睡覺不做夢者,這就是真人的兩大特徵。《淮南子》:“真人者,性合於道,能登假於道,精神及於至真,是謂真人。”能夠自覺合於道者,精神達到天真狀態者,即為真人。

15.至人指能夠達到忘我境界的、得道的高人。一部《莊子》,幾十處談到至人。《莊子·田子方》:“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心合於自然,美到了極點,樂到了極點,遊於美樂之間者,這就是至人。

16.聖人得道的智者。《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告訴後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者,即是聖人。《易經·系辭上》:“聖人設卦觀象。”又:“天地變化,聖人效之。”《易經》告訴人們,設卦觀象者,即是聖人;效法天地者,即是聖人。《孟子·離婁上》:“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眼中的聖人,是人倫準則的制定者。本篇中的聖人,指的是用道理指導養生的智者。

17.賢人德才兼備之人。《易經·系辭上》:“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久,是時間概念。德行能跨越時間者,就是賢人。大,是空間概念。其業績能跨越空間者,賢人也。《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莊子認為,長期和其在一起,自己可以無過錯,這樣的人即是賢人。


題 解

上古者,遠古也,早期也,起初也,由生而來也。《易經》中有“上古”一詞,《易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又:“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這裡兩次言“上古”,所言的均是遠古時期。

何謂天真?一指天然之真,即天性純潔,天行有信,天道有序。二指人之純樸之真,即無邪、誠實、樸實、守信。三指人體體內之腎氣。詳細的討論,將在下面進行。這裡需要記住的是,中華先賢以天真狀態為善,以天真狀態為美,以頤養真氣為道為德。

何謂論?聖人講述、議論曰論。《史記·封禪書》:“……孔子論述六藝。”黃帝提出問題,岐伯解答問題的議論也。之後的篇章,凡是岐黃討論問題的篇章,皆稱之為論。

上古言歷史,天真言人事。上古時代的中華先賢所主張的天真狀態有著超越時空的嶄新意義。所以《素問》以《上古天真論》開篇。言上古,是為今人服務的;言天真,是為今人尋找榜樣的。


核心解讀

生、長、衰、老四大階段,是人生之必然經歷。人生如何度過?如何健康度過?不用求神保佑,不要依賴醫生,重要的是自我養生。養生如何養?以道養生,以德養生,如此者可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道在何處?道在太陽回歸中,道在晝夜往來中。養生必須合於寒暑之序,必須合於四時之序,必須合於晝夜之序。

一、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中醫

文化是化人之道。文化所解答的第一問題就是“做人如何做?”中華先賢創建的文化,是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文化,講究的是以天地之理化人,即做人講天理,講天德,講天行,講天地良心。

做人如何做?參照天理地理去做。在中華大地上最早產生的經典中華元典之中,在儒道兩家的典籍之中,以及其他重要的文獻裡面,處處都可以看到效天法地的至理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象傳》)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象傳》)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易經·乾·文言》)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易經·系辭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

“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史記·太史公自序》)

自從有了人,就有了“如何做人”問題的研究。做人如何做?每一個民族都必須回答這一問題。誰是人的創造者,誰就是做人的榜樣,這是人類先賢的共同認識。

希伯來的先賢認為是神創造了人,所以人應該效法神。《聖經》所創建的做人公式是:“神如何,人如何。”

中華先賢認為人是天地合氣而生,所以人應該效法天地。《易經》所創建的做人公式是:“天如何,地如何,人如何。”君子、大人、聖人都是人,是人就應該法天則地。

中醫哲理之源與文化同根同源,源頭的中華文化是效法天理的文化,源頭的中醫則是效法天理的醫學,做人講天理,養生、治病同樣要講天理。天理者,自然之理也。人理、養生之理都應該與天理即自然之理和諧一致。所以,《內經》以“上古天真論”開篇。

關於天真,古今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自然之真為天真。有人認為,人生於地,稟氣於天,人由天地而來,是謂天真。還有人認為,本篇的天真,所指的是與生俱來的真元之氣腎氣。

筆者認為,要弄清天真之本義,一應該從《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本身入手,二應該參考《內經》之外的文獻,即從《內經》內外兩個角度看天真。《內經》講天真,講的是人體之中由先天而來的真氣,即腎精之氣。《內經》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真人養生,貴在養精,貴在保存真氣。天真之真,在於保存真氣。上古時代的中華先賢特別重視保養、保存真氣,所以本篇的篇名為《上古天真論》。

《內經》之外的莊子也講天真,講的是人生之天真狀態。天真狀態即未受世俗污染的純樸而自然的狀態。《莊子·漁父》:“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告別山林,跨入了文明,此時中華先賢的生活狀態,是一種崇尚自然、和諧自然、順應自然、樸實無偽、表裡如一的狀態,如此狀態就是天真狀態。天真狀態的生活之中沒有過度的、非分的物欲、色欲、名利之欲以及七七八八的勾心斗角。莊子所論的天真,指的是未受世俗污染的純樸天性。天真之真,真在自然而然的天性上。

由此可知,在《內經》內外,天真之真有雙重意義。外,和諧自然;內,保存真氣。《莊子》論天真,論出的是自然哲理;《內經》論天真,論出的是養生哲理。無論是哪一種議論,都沒有出現神秘。

中華文化是效天法地的文化,中醫是效天法地的中醫,中醫與文化同根同源。知道這一點,就知道為什麼藥王孫思邈會強調習醫者必須研《易經》。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開篇之作《大醫習業》中開列出了為醫者必讀、必知、必懂的幾部基礎經典與張仲景等人的著作,基礎經典中包括了《易經》。

《易經》的基礎是六十四卦,開篇第一卦是乾卦。《易經·說卦》:“乾為天。”乾卦就是講天理,講太陽之理的。

二、長壽之秘訣

《素問·上古天真論》:“其知道者……度百歲乃去。”長壽之秘訣為何?是吃仙丹嗎?是求神拜佛嗎?非也!若問長壽之秘訣為何?本篇的答案是:首先在於知道。

注意,這裡的“知”與“道”是兩個單音詞。知,明白也,知曉也,理解也。道,生生之源以及生生之源所揭示的自然法則也。

《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上者,即無形無體之物也,看不見、摸不著而又的確存在。《易經》所講的道,為無形之道。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道的幾重重要意義:

一是造物主,二是做人之參照坐標,三是萬物生長所必須遵循的太陽回歸法則。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大宗師》:“夫道……生天生地。”老子、莊子這裡所說的道,為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生生之道。——道,是造物主。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論語·裡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孔子這裡所說的道,為人生之道。——道,是人生坐標。

道理者,宇宙生生之理與人生之理也。西方人以上帝為造物主,所以做人講上帝之理。中國人以自然之道為造物主,所以做人講道理之理。——做人,必須講道理。

《易經》《道德經》《論語》告訴人們,做人應該講道理。誰是人的創造者,人就應該崇敬誰,效法誰,這是人類祖先的共同結論。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這是《聖經》對宇宙發生論的結論。道是天地的創造者,天地是萬物與人的創造者,這是中華先賢對宇宙發生論的看法。所以西方人做人講上帝,中華民族做人講道理、講天理。比西方人多出的一點是,中華民族養生也要講道理、講天理。

《內經》告訴人們,養生也要講道理。道理與天理,在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裡是一個理。——養生,也必須講道理。

養生為何要效法道?因為道在太陽回歸的法則中,道在寒暑轉換的秩序中,道在四時轉換的秩序中,道在日往月來決定的晝夜循環的秩序中。請看下面四個論斷。

其一,《周髀算經·陳子模型》:“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

其二,《逸周書·周月解》:“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

其三,《管子·樞言》:“道之在天,日也。”

其四,《尸子》:“晝動而夜息,天之道也。”

《周髀算經》告訴後人,中午的日影就是天道。

《逸周書》告訴後人,春夏秋冬四時就是天道。

《管子》告訴後人,太陽就是天道的代表。

《尸子》告訴後人,晝夜就是天道。

中午的日影為何可以論道?

中午日影規律性地變化在長短兩極之間:長極而短,短極而長。中午日影論道的所以然,就在這長短兩極之變中。長短兩極之變,界定出一寒一暑。日影長極,寒;日影短極,暑。寒陰而暑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寒暑能滿足“一陰一陽”的基本條件,所以中午的日影可以論道。

長短兩極之變,界定出兩個節令——冬至、夏至。日影長極,冬至;日影短極,夏至。湘西《苗族古歷》有“冬至陽旦,夏至陰旦”之論。一陰一陽之謂道。冬至夏至能滿足“一陰一陽”的基本條件,所以冬至夏至可以論道。

一寒一暑,決定著萬物的生死,決定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天道在萬物一枯一榮的次序之中。萬物的枯榮,遵循的是寒暑之序,人是萬物中的一員,所以養生必須遵循寒暑之序。

春夏秋冬四時為何可以論道?

因為春夏秋冬是立竿測影界定的。立竿測影,測的就是中午日影的長度。不同的日影長度,界定出春夏秋冬。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就是天道。看得見的是萬物變化,看不見的是隱藏在萬物生長收藏次序之中的天道。萬物生長收藏,遵循的是四時之序,人是萬物中的一員,所以養生必須遵循四時之序。

晝夜為何可以論道?

《周髀算經·陳子模型》:“晝者陽,夜者陰。”一陰一陽之謂道,晝夜能滿足“一陰一陽”的基本條件,所以晝夜可以論道。

晝主動,夜主靜。牽牛花白天開放,晚上閉合;百靈鳥白天歌唱,晚上休息。萬物晝動夜靜,人是萬物中的一員,所以養生必須遵循晝夜之序。

寒暑,現象上取決於太陽回歸,實質上取決於地球公轉。晝夜,現象上取決於日往月來,實質上取決於地球自轉。天道的實質,是地球公轉與自轉。

要想平安順利度百歲而去,首先是要知道。知道之後,還有兩大必須自覺遵守的戒律,這就是:法於陰陽,合於術數。知道,這是一大原則。再加兩大戒律,三條應知應會,這都是岐伯講的。岐伯的完整話語是: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萬事萬物形成於外因與內因兩大基本條件之下。養生也必須服從這兩大基本條件。

知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講的是三大外部條件。人必須與外部自然環境相和諧,否則無法生存。書中的道理在書外,人文的道理在天文,《內經》的道理同樣在天文,三大外部條件所講的全部是書外的天文。

知道,道在何處?道在太陽回歸中,道在日往月來中,道在地球公轉自轉中,這是每個養生者,每個習醫、行醫者首先應該知道的。

法於陰陽,陰陽在何處?

陰陽在寒暑中,陰陽在晝夜中。

陰陽在寒暑中,《周髀算經·日月歷法》有如是之論:“故冬至從坎陽在子……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見日光多,故曰暑。”

陰陽在晝夜中,《周髀算經·陳子模型》有如是之論:“晝者陽,夜者陰。”

晝夜,周日之陰陽也。法於陰陽,周日之內法的是晝夜。晝動夜靜,陽動陰靜,這是每一天都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晝不動夜不靜,即“該睡不睡,該起床不起床”,要不了多久,鐵打的人也可能會猝然死亡。

寒暑,周歲之陰陽也。法於陰陽,周歲之內法的是寒暑。冬至到夏至,前半年為暑為陽;夏至到冬至,後半年為寒為陰。養生,從冬至到夏至應該養陽,從夏至到冬至應該養陰。冬衣棉,夏衣點,法周歲之陰陽,這裡是基本點。

周歲之陰陽與周日之陰陽,這是每個養生者都應該知道的基本常識。

合於術數,何謂術?何謂數?

何謂術?《史記·索隱》以天文歷法為術。《史記·索隱·歷書》:“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六術而著調歷。”——六術歸結於歷。歷者,術也,術之總匯也。

明世子朱載堉作《律歷融通》一書,書中將律歷解釋為同根同源的“一條藤上的兩個瓜”。《律歷融通·律數》中將律與歷稱為“二術”。“二術”,歷占其一。

何謂數?歷之定量也。

歷之規定性為數。術數就是歷在數字上的規定性。歷,是《內經》的基礎。《內經》第一基石是太陽歷,第二基石是太陰歷,第三基石是北斗歷,第四基石是二十八宿歷,所有的歷都有嚴格的規定性。

寒暑有數,四時有數,八節有數,十二月有數,二十四節氣有數,這是太陽歷的規定性。

朔有數望有數,朔望有數,這是太陰歷的規定性。


目次

上 卷

目 錄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

陰陽別論篇第七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

熱論篇第三十一 /

刺熱篇第三十二 /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

瘧論篇第三十五 /

刺瘧篇第三十六 /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

咳論篇第三十八 /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

腹中論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風論篇第四十二 /

痹論篇第四十三 /

痿論篇第四十四 /

厥論篇第四十五 /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

脈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論篇第五十 /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

針解篇第五十四 /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

骨空論篇第六十 /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


後記 /

附錄天文歷法與中醫文化/

下 卷

目 錄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

本輸第二法地 /

小針解第三法人 /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法時 /

根結第五法音 /

壽夭剛柔第六法律 /

官針第七法星 /

本神第八法風 /

終始第九法野 /

經脈第十 /

經別第十一 /

經水第十二 /

經筋第十三 /

骨度第十四 /

五十營第十五 /

營氣第十六 /

脈度第十七 /

營衛生會第十八 /

四時氣第十九 /

五邪第二十 /

寒熱病第二十一 /

癲狂第二十二 /

熱病第二十三 /

厥病第二十四 /

病本第二十五 /

雜病第二十六 /

周痹第二十七 /

口問第二十八 /

師傳第二十九 /

決氣第三十 /

腸胃第三十一 /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

海論第三十三 /

五亂第三十四 /

脹論第三十五 /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

血絡論第三十九 /

陰陽清濁第四十 /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

病傳第四十二 /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

外揣第四十五 /

五變第四十六 /

本藏第四十七 /

禁服第四十八 /

五色第四十九 /

論勇第五十 /

背腧第五十一 /

衛氣第五十二 /

論痛第五十三 /

天年第五十四 /

逆順第五十五 /

五味第五十六 /

水脹第五十七 /

賊風第五十八 /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

玉版第六十 /

五禁第六十一 /

動輸第六十二 /

五味論第六十三 /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行針第六十七 /

上膈第六十八 /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

寒熱第七十 /

邪客第七十一 /

通天第七十二 /

官能第七十三 /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

衛氣行第七十六 /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

九針論第七十八 /

歲露論第七十九 /

大惑論第八十 /

癰疽第八十一 /


天文·天道·中醫——代後記 /


書摘/試閱

學好《內經》,道不遠人

——朱良春序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籍,被稱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與《伏羲八卦》《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上古三墳”,是集中醫基礎理論預防、養生、診斷、治療於一體的奠基之作,由數代先賢集體撰述。其成書之早(約在戰國時期),內容之博(廣泛汲取當時的哲學、天文、地理、歷法、數學、季候、養生等學),在世界醫學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因此後人尊為“醫家之宗”。《內經》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素問》側重於解剖生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預防、養生以及人與自然、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的闡述與應用;《靈樞》除對《素問》內容有所補充外,尤詳於經絡、針灸,所以又稱為“針經”,均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列為必讀之書。由於文辭古奧,義理精深,為闡釋其義,歷代注疏者不下百數十家之多,但悉為以經解經,其中雖多精辟之論,剖析之言,基於現代青年,古漢語基礎較薄弱,仍難以理解,懼於閱讀原著,這是阻礙中醫學術完整繼承、弘揚發展的瓶頸。如何解決,是關鍵性的問題,途徑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如何幫助青年中醫消除畏難情緒,輕鬆地接受《內經》,讀懂、讀通《內經》,從中吸取教益與智能,從而聯繫臨床實際,加以運用,創新發展,弘揚中醫學術,為民造福,這將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有識之士,翹首企盼。

劉明武同志是一位地質工程師,業余之暇,專心鉆研中華傳統文化,默默耕耘,十有余載,頗多創獲,誠如《中國文化研究》雜志閻純德主編所言:“他的文章新意撲面,讀之如沐春風,其文既給人以文化自信,又催人責無旁貸地勇敢承擔。”他不僅廣泛涉獵三墳五典、諸子百家,還認真地精讀《內經》,並認為“《內經》並不是純粹的醫術,而是道與術的結合體。道是中華文化的終極之理,所以必須以道論醫,即從哲學、從文化的角度去解讀《內經》”。

“道是《內經》的立論基礎,以道論醫,貫穿於《內經》的始終。道是論證問題、判斷問題的終極坐標,只有以道論醫,才能讀懂、讀通《內經》”,從而才能領會其精義,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有鑒於此,他受熱心中醫藥出版工作的張碧金總編輯之邀,而有《換個方法讀〈內經〉》的創作。碧金總編輯與愚交往多年,相知有素,她囑我看一下書稿,並寫篇序言,因得先睹為快。

展誦書稿,我深深地為明武同志熱愛中華文化、熱愛中醫的深情所打動。一個業外的地質工程師,能在業余時間,讀這麼多中外典籍,並能融會貫通,來闡釋《內經》的經文,可謂博覽古今,窮幽極微,新意雋逸,引人入勝。他指出:“在《內經》中可以看到道家的哲理與論斷,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哲理與論斷,文化與醫術不分家,這是中醫的特色,也是中醫能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秘密。”許嘉璐副委員長說得好:“中醫的命運是由傳統文化的命運決定的。”所以作者強調元典智能是中華文化之根,也只有探索與接近元典智能,才能復興中華文化,中醫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復興。在這方面,明武同志以大量歷史文獻來闡述《內經》,對淵深古樸的經文進行分析論證,頗多精妙新論,解惑之言,我認為其眾多內容已超過古今之注釋。

例如,《內經》認為歷法、運氣是醫者應知、應會的兩項基本功,不知歷法、運氣難以成為上工。因為五運六氣關係著陰往陽來、寒來暑往、真氣邪氣的交替、人體的安康;利用天干預測歲運、主運,利用地支預測主氣、客氣,再利用主客加臨預測疾病,這是中醫學的一大瑰寶所在,作為中醫理當應知應會。但運氣學說複雜而難以掌握運用,醫者恒視為畏途,多置而略之,實屬遺憾。今明武同志以簡明的規律,流暢的文句,闡述天文、歷法的運算,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能用,能輕鬆地接受,同時他明確指出:“天文在變化,運氣在發展,古今天文並不一樣,不能恪守原著中的運氣學。運氣學的具體內容必須隨著天文的變化而發展,要振興中醫必須重新理清天文與運氣之間新的對應關係,必須重新理清氣候與物候、疾病之間新的對應關係。”我們必須“謹候氣宜,無失病機”。他還語重心長地寄望於後學:“氣可以定性、定量,七篇大論中出現了幾十個運氣的新名詞,這些名詞的出現,是為定性、定量服務的。天符、歲會、司天、在泉……這些名詞都是為氣之定性服務的。氣之定性,先賢已作出了貢獻,氣之定量,需要子孫們的繼續努力。”因此,我們既要善於繼承,更要順應時代,不斷補充、創新,走在歷史的前面,這是我們這代人應該努力完成的。

《內經》中許多奧義、名詞、術語,作者不是原文+注釋+譯文的依文解字的詮釋,而是既植根於元典文化,以道論之,又廣征博引,用生動的語匯,鮮明活潑的筆調來闡述經文內涵,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拉近了《內經》與現代青年中醫的距離,消除了古代與現代的隔閡,讓我們可以順利地接受《內經》的精髓。這本書是作者用熾熱的激情和沸騰的心血撰寫的精心之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醫學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執著摯愛中華文化、中醫文化的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一個工程師,能對中醫文化如此癡迷,我們中醫院校的莘莘學子有什麼理由不熱愛中醫?!一個業外之人都能讀懂、讀通《內經》,我們中醫院校專攻中醫的後生又何懼之有?!古語云:“道不遠人。”只要我們認真學,用心悟,《內經》是一定可以讀懂、讀通,為我所用的。

我希望凡是關心中華文化,愛護中醫的人士都能利用時間來閱讀這本好書,可先翻閱閻德純先生的序言和作者的代緒論及後記,就能讓你對本書有一個總的了解,激發你對其精湛的內容,加以飽覽欣賞,使你愛不釋手,如飲瓊漿,沁人心脾,獲得新的啟迪與感悟,使你責無旁貸地去探索、去創新。

明武同志在後記的末段還懇切地說:“希望讀者能夠和我一起思考這樣三個問題:沒有中華文化,還會有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嗎?沒有中醫文化,中華民族會走過五千年嗎?祖先曾經創造出領先於世界的輝煌,‘我’創造的成果是什麼呢?”這三個問題問得好,能使我們頭腦清醒,進行反思,振奮精神,切實地傳承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的事業發展,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讓我們老、中、青三代人團結起來,開創中醫藥復興的新紀元,是為序。

九一叟朱良春於南通

二○○七年九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