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以史為鑑話領導
滿額折

以史為鑑話領導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9029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常言道:「獅率羊群,羊亦獅;羊率獅群,獅亦羊」,
天底下沒有「領導不好」的部下,
只有「不會領導」的長官;
本書以古鑑今,是「領導者」必讀經典。

成功領導者的「行為守則」:
勿與部下「比聰明」
原諒部下「無心之過」
不要忽略「不起眼」的小事
莫對部下「算舊帳」
要當好長官,須先當好部下
注意「人際關係」的經營
有時候「忍耐」比「努力」更重要

「理論」的探討,應建構在「實徵」的基礎上。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功過對錯,當可作後人「殷鑑」;是謂「以史為鑑」。《舊唐書‧魏徵傳》載唐太宗在諫臣魏徵病逝後,悲痛之餘,對朝臣感歎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即是。因此筆者認為,歷史上與「領導」有關的「人」與「事」,不論成功或失敗,應是今日吾人研究「領導」最好的取材資料,以及最佳的切入途徑;不須太大理論,也沒有花俏模式,只要下點工夫,在瀚典古籍中爬梳蒐集,然後整理分類,再本「以事論理」、「以理證事」的方法,加以論述即可。方法簡單,但卻紮實,且能讓人一看就懂,達到「以史為鑑」的效果;這是現今中外研究「領導」所欠缺的一塊,也是筆者撰寫本書的最大動機。

本書所舉「領導」事例,共189 則,以中國為主,外國為輔;其中,中國155 例,外國34 例。本「以事論理」、「以理證事」之方法,舉歷史上的「經典案例」,述而論之,期能對「領導」作成易讀易懂,並不失條理的彙整。

作者簡介

作者 何世同
1947年生於湖北鄖縣

學歷
省立台南一中初、高中(1958年~1964年)
陸軍官校37期(1964年~1968年,步兵)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0年班(第一名畢業)
淡江大學法學碩士(1994年~1996年,榜首考入)
中正大學歷史博士(1997年~2001年,榜首考入)

軍旅經歷(1968年~1994年)
陸軍空降部隊排、連、營長
戰爭學院上校野戰戰略教官
外島(馬祖)上校步兵旅長
獨立空降特戰第71旅少將旅長
空降特戰訓練中心少將指揮官

教學經歷(2001年~2011年)
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主要著作
◎《戰略概論》(2004年9月)
◎《中國戰略史》(2005年5月,升等副教授代表著作)
◎《殲滅論》(2009年6月,升等教授代表著作)
◎《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2010年3月)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2015年6月)主筆、繪圖
◎《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2019年11月)編校、繪圖
◎《堅苦卓絕─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五)》(2021年5月)
◎《運籌帷渥‧因敵制勝─大軍統帥學教室》(2021年10月)

作者自序
本書是筆者軍旅生涯30 年的「領導」與「被領導」磨練經驗,與退役後20 餘年的讀史及研習戰略心得,融會貫通下,綜合產出的著作。也是繼2021 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台灣,閉門讀書寫作以來,繼《堅苦卓絕: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史(一九三七~ 一九四五)》、《運籌帷幄:大軍統帥學教室》之後,完成的第3 本專書,都27 萬字。
有關「領導理論」的探索,西方已有百年歷史,居世界主流地位;全球之研究環境,目前也由西方主導。但其所研究的「領導領域」,是以「權力」為核心概念,大部分的內容,似與「管理」重疊,且創造了許多的「理論」、「效應」與「模式」,讓「領導」一下子變成了一門既「高深」又「複雜」的「大學問」。以「領導權力」為例,就有「合法權」(legitimate power)、「獎賞權」(reward power)、「強制權」(coercive power)、「參照權」(referent power)、「專家權」(expert power)、「資訊權」(information power)與「關連權」(connection power)等分類;項目太多太細,模糊了主題,反而讓人難以看出什麼是「領導」?
國內對「領導」的研究,雖起步較西方為晚,但也有相當的成就;其範疇,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心理、教育、軍事等領域,並提出許多以各自領域為需求主軸的理論,有些甚至受到業界的重視與引用,惟亦走西方路線。此外,目前國內在「領導」上多元化的研究成果,除顯示「領導」內涵與外延的複雜性外,也反映出了「領導學門」猶在「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階段,尚有極大發展空間的事實。
不過,「理論」的探討,應建構在「實徵」的基礎上。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功過對錯,當可作後人「殷鑑」;是謂「以史為鑑」。《舊唐書‧ 魏徵傳》載唐太宗在諫臣魏徵病逝後,悲痛之餘,對朝臣感歎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即是。因此筆者認為,歷史上與「領導」有關的「人」與「事」,不論成功或失敗,應是今日吾人研究「領導」最好的取材資料,以及最佳的切入途徑;不須太大理論,也沒有花俏模式,只要下點工夫,在瀚典古籍中爬梳蒐集,然後整理分類,再本「以事論理」、「以理證事」的方法,加以論述即可。方法簡單,但卻紮實,且能讓人一看就懂,達到「以史為鑑」的效果;這是現今中外研究「領導」所欠缺的部分,也是筆者撰寫本書的最大動機。
觀察歷史發現,人類行為有驚人相似之處,同樣過失,在不同時期,卻會一再複製出現;究其原因,就出在不知「以史為鑑」上。也就是說,後人沒有將前人失敗的教訓,當成自已記取的借鏡;沒有把前人成功的方法,當成自己效法的榜樣。等到自己錯失機會,或碰得頭破血流時,才猛然發現「古有明訓」,但為時晚矣。
本書區分「緒論」、「中國領導思想的特色」、「成功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成功領導者的基本能力」、「成功領導者的行為守則」等5 章;每章區分若干節,結構簡單明瞭。以「講故事」方式,大量引用古籍,有系統地鋪陳個人對歷史人物「領導」的中立觀察、認知與評論。所舉案例,以中國為主,但慮及大環境的逐漸「國際化」,也擷取了一些外國事例。雖然第三章至第五章,均以「成功領導者」為標題,但也兼論「被領導者」的角色扮演,及與「失敗領導者」的對照比較。
在本書付梓之際,誠摯感謝「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理事長黃炳麟將軍的鼓勵與支持,感謝前國防部發言人黃穗生將軍的協助出版,感謝歷史博士宋啟成上校的費心校對,感謝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好友們的情義出版。也謹以此書,獻給我最敬愛的前行政院長 郝伯伯在天之靈。

何世同謹識 於台南 2022 年5 月10 日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西領導風格與價值觀念的差異
第二節 「權力」是領導的必要條件
第三節 「領導權力」的正當性
第四節 「領導」與「管理」的關係
第五節 「領導者」的角色與地位
第二章 中國領導思想的特色
第一節 「王」與「霸」的並用
第二節 「天」與「人」的融合
第三節 諸子百家哲學思想的薰陶
第四節 先秦兵家統御思想的影響
第五節 以「寓言」表達的領導藝術
第三章 成功領導者的「人格特質」
第一節 人格特質之一「仁愛」
第二節 人格特質之二「氣度」
第三節 人格特質之三「謙恭」
第四節 人格特質之四「誠信」
第五節 人格特質之五「勇敢」
第六節 人格特質之六「果決」
第四章 成功領導者的基本能力
第一節 「專業」能力
第二節 「溝通」能力
第三節 「管理」能力
第四節 「用人」能力
第五節 「分配與仲裁」能力
第六節 「激勵」能力
第五章 成功領導者的「行為守則」
第一節 勿與部下「比聰明」
第二節 不要忽略「不起眼」的小事
第三節 莫對部下算舊帳
第四節 要當好長官,須先當好部下
第五節 注意「人際關係」的經營
第六節 有時候「忍耐」比「努力」更重要
後記
徵引資料

書摘/試閱

第二章 中國領導思想的特色
第五節 以「寓言」表達的領導藝術

「寓言」者,有所「寄托」之言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可以借用「故事」,結合哲理,以隱喻、反諷或幽默方式,表達某種思想、意念或建議。其特色為「言在此,意在彼」,在短小的篇幅中,隱伏著有趣的情節、比喻,和令人難以察覺的譏諷。
中國「寓言」諷諭意義的源頭,起自《詩經》「六義」中的「風」。 其意義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下以風上」蔚成風氣,「寓言」乃蓬勃發展,並呈現多姿多彩、內涵深邃的景象。《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載:「莊子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即此景象之反映。自春秋戰國時期以降,「寓言」就常被思想家用於「領導」概念的表達;尤其是「對上進諫」,扮演「被領導者」對「領導者」在「權力不對等」狀況下的溝通與互動工具,藉以迂迴表達建議、批判、諷刺或針砭之意,形成中國「領導思想」上的另一大特色。
先秦諸子的著作中,保留了大量的「寓言」作品,尤其是孟子、莊子與韓非,稱得上是「寓言大師」;這些先秦思想家所創造出來的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寓言故事,許多已經凝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例如:「苛政猛於虎」、「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之福」、「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坐井觀天」、「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等;這也是中國人智慧結晶與昇華的產物。
然而,中國「寓言」的創作,何以會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成熟?而何以又會成為「領導思想」表達的媒介與管道?蓋因當時天子式微,諸侯爭戰不休,人們面臨了一個新舊社會變革的時代,歷史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未來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人類該何去何從,成為當時思想家們思考的方向與重點。而思想家之間,又各有立場與本位,為維護本身所代表的價值與利益,於是形塑出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競爭大環境。
而在此學術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諸子著書立言,並周遊列國,各自宣揚自己所代表的思想與理論,也爭取各國君王對其學說的支持與採用。但是,在當時君權至上、君威難測的現實政治氛圍中,直言陳述,易觸「逆鱗」,輕者招怒懟,重者惹禍患,反而不利。另一方面,對君王的進諫、對時政的批判、甚至對貪婪官吏的嘲笑,有時候使用隱寓、反諷、幽默方式,以「寓言」寄托所言,更能夠達到諷諫目的與效果。筆者認為,這應是「寓言」在春秋戰國時期蓬勃發展,與常被用於表達「領導思想」、尤其是「對上領導」的原因。
先秦時期之「寓言」,除《孟子》、《莊子》、《韓非子》外,也大量出現於《論語》、《列子》、《戰國策》、《呂氏春秋》、《晏子春秋》等書中。 秦漢之後,「寓言」更散見於各類書籍,朝向反映政治與社會的多元化方向發展,甚至吸納佛教故事,不但入於史書之中,亦成為文學精品;如劉安、劉義慶、柳宗元、歐陽脩、蘇軾、陸游、宋濂、劉基、蒲松齡等人之作。
本文欲論者,為先秦思想家「寓言」中,所反映的「領導思想」部分。這些與「領導」有關的「寓言」,隱喻與諷刺手法多樣,或類比,或轉嫁,或渲染,以傳達「寄托」之意。其共同特點在:用詞精簡,兼顧幽默,一針見血,發人深省;或使人會心而悟,或使人幡然猛醒,或使人啞口無辭,而達到對「領導者」或「同儕」之警惕與勸諫目的。例如: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與梁惠王論政的例子
「領導者」最基本的能力與修養,就是凡事都須看清楚問題的關鍵所在;針對此關鍵,事先防範未然,事發對症下藥,問題才能獲得根本解決。若事前不知不覺,臨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只是問題搬家,無濟於事。《孟子‧梁惠王》載梁惠王與孟子論政,曰: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意思是:梁惠王覺得自已治國很盡心盡力,河內收成不好,就把人民遷到河東去,同時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去;當河東收成不好時,他也是照著這樣的模式做。他覺得,鄰國的國君施政,沒有一個比他用心;但是,鄰國的百姓並未減少,魏國的百姓也未見增多,請教孟子何故?
孟子以梁惠王好戰,而以戰喻之,最能引起梁惠王的興趣與瞭解,符合了「溝通」成功的要領。孟子認為,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梁惠王只知盡心於收成不好時的徙民與救災,卻不知為百姓創造一個不須遷徙與賑濟的安和樂利生活環境,反要去跟鄰國「比爛」,就像兩個人打敗仗都是逃跑,但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膽小一樣;魏與鄰國,均為政績不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孟子是一位天才的辯論家與溝通高手,以此簡單但深刻的比喻,婉轉道出了梁惠王治國沒有看清楚問題關鍵的缺失。
又,「疑心」是人的天性,但「領導者」卻不可在事實真相未察明前,隨便懷疑他人,而疑神疑鬼的主觀臆測,往往會壞事。因為,一旦對某人產生懷疑,就會先入為主,越看對方越可疑。例如;

◎列子以「亡鈇意鄰」提醒不可隨便懷疑他人的例子
列子,名禦寇,是春秋末至戰國初鄭國人,為先秦時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東晉玄學家張湛所整理之輯注本《列子‧說符》中,有一段「亡鈇意鄰」的隱喻,曰: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意思是:有一個人丟了斧頭,懷疑是鄰人之子所偷。有了這樣的主觀認定後,他仔細觀察此人的走路姿態、臉上表情、言語動作,就覺得沒有一樣不像偷他斧頭的樣子。有一天,丟斧頭的人在挖自家地窖時,找到了斧頭;從此再看鄰家之子,就一點都瞧不出他有偷斧頭的樣子了。
隨便冤枉一個人是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握有權力的「領導者」;列子透過「亡鈇意鄰」的簡單故事,提醒「為政者」應實事求是,千萬不可憑著自己的主觀猜測,而懷疑部下,否則就會冤枉好人,造成不好的後果。不過,「領導者」雖然不可隨意懷疑他人,但也不能被下屬所蒙騙;例如:

◎孟子以「校人烹魚」諷子產被部下矇騙的例子
孟子說過這樣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送了一條生魚給鄭國大夫子產,子產就叫「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放養於池;但校人卻將魚烹煮吃掉了,然後回報子產說:「剛才放牠下水時,還很遲緩,過了一會就慢慢搖著尾巴,悠然自得地游到水深的地方去了。」於是子產滿意地連說兩次「得其所哉!」校人出來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把他的魚吃了,他還在說『得其所哉』。」
子產博學多聞,長於政治,自鄭簡公當國,歷定公、獻公、聲公,為鄭國相凡40餘年;孔子與子產相交「如兄弟」。聲公5年,子產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孔子亦泣曰:「古之遺愛也!」 以子產之仁智,尚且被下屬欺蒙,況其他人耶?因此,無論怎樣聰明的「領導者」,都有受到部屬欺騙的可能;若要不受部屬欺騙,「領導者」對部下一定要「追蹤督導」與「確實考核」。例如:

◎韓非子以「南郭吹竽」諷齊宣王「爛竽充數」的例子
「南郭吹竽」,為《韓非子‧內儲說上》所載的一則故事,是家喻戶曉「爛竽充數」典故的來源。原文為: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鼎食以數
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意思是:齊宣王叫人吹竽給他聽,每次必定要3百人合奏;有一位叫南郭的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地答應了,並且給他的酬勞,跟那幾百個人一樣。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喜歡聽人一個一個「獨吹」,於是南郭處士就逃走了。
南郭所以能混在3百個人的樂團中「爛竽充數」,裝腔作勢,冒充內行,就是因為齊宣王「考核不實」所致。而後來南郭所以落逃,也是因為新上任的齊湣王,要對樂團成員一一檢視,南郭無法繼續矇混之故。韓非子藉「南郭吹竽」故事,諷刺了那些好大喜功,只問排場,不會考核,任令下屬欺瞞的「領導者」。
另一方面,「領導者」的成功,通常建立在「被領導者」支持的基礎上;而前者為獲取後者支持,必須隨時體察後者的疾苦與需求,並在生活上儘量貼近後者,以建立與下同憂共患的「領導風格」。但一般的統治者,都高高在上,錦衣玉食,根本感受不到下層的饑寒與痛苦,也不會產生悲憫同情之心,當然得不到人民的擁戴;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居下位者常以「反諷」方式,達到「進諫」目的。例如:

◎晏子諷諫齊景公應隨時瞭解人民饑苦的例子
晏子(前578~前500),是春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歷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上大夫,並為齊景公時之宰相。有一次晏子藉由「大雪天寒」的話題,與齊景公對話,批判了景公對民瘼的無知。《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載曰:「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回答道:「天怎麼不寒冷呢﹖」齊景公笑了。晏子接著說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景公聽了,曰:「善!寡人聞命矣。」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後,從善如流,立即向晏子表達「受教」之意,並發放衣服糧食,拯濟饑寒百姓; 顯示了晏子「對上領導」的成功,與齊景公的「虛心納諫」。不過,歷史上不知民間疾苦的國君不計其數,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晉惠帝當太子時,「天下荒亂,百姓餓死」,但這個「白癡太子」卻說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名言。
晏子,以節儉力行而名顯諸侯;其對齊景公的諫言,也每能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又如:

◎晏子批評齊景公「不仁德」的例子
晏子等人隨侍齊景公遊牛山,齊景公向北面對著都城流淚說道:「我將會像那滔滔的流水一樣,離開我的國君位子而死去;如何是好?」隨行的艾孔與梁丘據兩位大臣聽了,都跟著齊景公哭泣,唯獨晏子在一旁發笑。齊景公見了,擦掉眼淚,回頭看著晏子,問晏子為何不跟艾孔與梁丘據一起哭,反而發笑呢? 晏子回答,曰:
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靈公、莊公
將常守之矣。數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處之,迭去
之,至于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
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
晏子的意思是:如果賢德的人永遠據守著齊國國君的位子,那麼齊國國君就永遠是姜太公、齊桓公;如果勇武的人永遠據守著齊國國君的位子,那麼齊國國君就永遠是齊靈公與齊莊公。如果上述這些國君都永遠據有齊國,那麼齊景公您那裡能輪得到當齊國國君呢?就是因為齊國國君一個接一個地離去,今天齊景公您才會坐上國君這個位子,但您卻為此而流淚,這是「不仁德」的。接著,晏子話鋒一轉,說明自己是因為看到一個「不仁之君」及兩個「諂諛之臣」,才獨自竊笑。晏子對國君及同朝大臣的批判,是何等嚴厲與深刻!
此外,不論「領導者」或「被領導者」,一個人外表的形象固然重要,但內在的修養與為人處世的態度,更為重要;只要舉止謙恭,謹守分寸,就會受人喜愛與尊敬。例如:

◎莊子強調「內在」重於「外表」的例子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已述於前;其「寓言」想像力豐富,幽默生動,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山木篇》載其學生陽子到了宋國,投宿在一家旅店,旅店的主人有兩妾;一美,一醜。但是旅店主人卻喜歡那個醜妾,不喜歡那個美妾,陽子覺得奇怪,問旅店主人何故?旅店主人答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旅店主人所以「貴醜妾」而「惡美妾」,是因為美妾自以其美,恃美而驕,舉止之間,傲氣凌人,美貌遂被惡行遮蓋;久而久之,也就不再覺得其美了。而醜妾自知貌不如人,處處小心謹慎,謙恭有禮,反引人憐愛;日子久了,自然而然不覺其醜。陽子聽了旅店主人的美醜論點後,對其學生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勤能補拙,善能遮醜;「內在美」所散發的光芒,也能蓋過天生並不完美的外貌。陽子要其學生牢記,一個在行為上有賢才的人,如果又能去除驕縱傲慢之氣,那麼不論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歡迎與重用;《莊子》以二妾的美醜,隱喻人外在修為的重要;「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都須銘記在心。
不過莊子也認為,有時候面臨權位與利益問題,好朋友也不可靠;人如果能不爭名奪位,才能思想開放,自由自在。而人各有志,也切不可「用已之心,度人之腹」;惟開誠布公,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道家這種「無為」、「無爭」、一切「順其自然」的「領導思想」,也入於莊子「寓言」故事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