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禪式生活
滿額折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禪式生活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繼程法師精進禪修開示―
每日禪修養心,過禪式生活

心如果沒有調整到安定不亂的狀態,就不太可能讓佛法成為自己的智慧。即使了解公案的語言文字,如果身心狀態的修行條件尚不具足,那麼根本參不透的。

修禪的人、學佛的人,甚或一般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總不脫貪、瞋、癡、慢、疑。把這些煩惱綜合起來,大多數人面對的問題,就是心很散、很粗、很亂。
有些人是貪心較明顯,有些人瞋心很強,有的人是癡心重,這會反映出每個人個性上的偏重,但不論偏重為何,整體顯現的都是散亂的妄念,尤其當前這個時代,因為資訊的發達,將導致這種散亂的現象更加嚴重。

以往的新聞在報導之時,就已成了舊聞,所以閱報者接收訊息時,感受到的刺激與情緒所受的衝擊較小。但是現在的新聞,尤其網路媒體,當下發生的事當下即報導,接收者看到的都是眼前發生的事,如此的情緒衝擊就強烈多了。

現代人的感覺器官都遭受著很強的衝擊,以致於散心相當明顯,亂心更是如此。自古以來,人們是以呼吸法對治散亂心,古代人採此方法不像現代人那麼辛苦,因為當時資訊簡單,人的心理狀態沒那麼複雜,感官受到的刺激也不那麼紛亂,擾亂的狀態很少,所以用呼吸法沒什麼問題;反觀現代人,似乎不容易用上呼吸的方法。

如果連最簡單、基本的呼吸法都無法用好,就表示身心處在比較粗散的狀態,這樣的身心條件,是無法用上更深細的方法的。但為什麼我們常常又覺得自己有把方法用上呢?這是因為現代人的意識很活躍,以致於通過想像,便以為自己用上了方法。各位可以觀察自己,是不是用想像在習定、學禪呢?

中國禪宗之所以殊勝,正是因為其方法運作並非僅在禪堂內用功,而是把握「默照同時」的原則,禪修者若能活用這個原則,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持續保持禪修的狀態,如此一來,不論和任何人相處、處理任何一件事,乃至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是在用功的狀態中。

◇眾裡尋他千百度,原來就在鼻孔間◇
把自己當作一個禪修新人,隨時放下,隨時提起。

卷一‧鍛鍊行禪 真本領
卷二‧釋放壓力 身自在
卷三‧呼吸禪風 氣清涼
卷四‧念念淨土 心平安
卷五‧實修實證 生活禪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禪無相無性無住無門無念無心
式可方可圓可大可小可長可短
生非常非斷非苦非樂非忙非閒
活有快有慢有粗有細有禪有淨

序禪式生活
壬寅三月二十太平繼程并題

目次

〔自序〕禪式生活
【卷一】鍛鍊行禪真本領
◇尋師訪道為參禪
名師和明師
如何尋師訪道
抱持用功的心態
◇磨利根器
將法義熏習入心
具足用功的條件
生死不安的生命疑情
禪修攻頂的萬全準備

【卷二】釋放壓力身自在
◇調身的要領
對治散亂心最有效的方法
觀察共業相應的環境
調身是禪修的關鍵第一步
理想的禪坐姿勢
◇享受禪坐福報
以靜制動對治散亂
調整傷身的習慣姿勢
保持安定,好好地坐
打坐才能成佛
◇放鬆身體好休息
跳脫五欲輪迴
補充身體能量不透支
抒放疲勞壓力
好好放鬆,好好休息

【卷三】呼吸禪風氣清涼
◇善用呼吸法
呼吸法調整亂心
數呼吸檢測自己的工夫
方法簡單才易調心
覺察妄念,回到呼吸
◇自然呼吸
不要控制呼吸
放鬆身體只管打坐
把心放在呼吸上
數呼吸的方法
清楚當下的身心狀況
◇方法愈用愈簡單
心的運作原理
凝聚心的方法
定慧一體,止觀雙運
身心簡單好用功

【卷四】念念淨土心平安
◇禪淨共修念佛禪
持名念佛,一心不亂
十念念佛往生是定的工夫
結合念佛與禪修的方法
◇體驗生活在淨土
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面對真實的自我
往生淨土是為了修行
進入禪堂就是進入淨土
當下即是淨土
佛號隨心帶
◇回到當下心
念佛將心帶回正念
運用數、隨、止來念佛
隨時放下,隨時提起
把自己當作一個禪修新人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卷五】實修實證生活禪
◇禪修的回家功課
安排居家的禪修定課
每日禪修養心
維持正常的生活方式
莫將禪修與生活一分為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日常情境的禪修考驗
◇解脫自在的人生
禪修是生命的全部
不為煩惱所迷惑
回到心本然性的功能
順著因緣法則運作
完全自在的聖者生活
定慧為體,慈悲為用
妄念全來自生活累積
◇工夫成片
禪修處即是成佛道場
真正的考試
在生活中保持好工夫

書摘/試閱

【體驗生活在淨土】

呼吸法和念佛法兩種方法,呼吸法是透過身根觸覺的作用,念佛則是藉由意識的功能,進入心比較內層的作用。

當我們直接觀察心的內層作用時,會發現很多妄念;假如沒有任何念頭,就表示心可能已進入無記或昏昧的狀態,換句話說,此時的心沒有運作的功能。所謂的「沒有功能」,並非沒有意識,而是指心的功能進入到一種昏昧,幾近停止的狀態。

表面上看來,心的昏昧、無記,似乎沒什麼問題,僅是一種狀態而已,但這樣的狀態並非解脫,也未必是輕安。當心不再往下沉,種種的妄念與煩惱仍會重新浮現。另一方面,即使我們現在得到人身,招感到的是人的業,不表示在我們的意識裡就沒有其他六道眾生的業。事實上,由於我們尚未解脫,所以他道眾生的業,不可能完全消失,而是潛藏在意識的某個角落,只是沒有顯現出來。

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可以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應對中,是否偶爾會現出一些惡行呢?假如平時沒有特別留意自己的身心,會認為自己已經學佛了,也順著佛法行事,應該是個好人、善人。基本上確實沒錯,但修行到了某個程度,卻可能浮現內心潛藏的惡念。平時的心比較粗,較不易覺察,透過禪修方法的實際操作,就可以覺察到種種不善的念頭,得知心念仍是好壞摻雜。

其實不論有沒有在打坐,都能覺察到自己的心念,只是打坐時,由於隔絕許多外緣,心比較往內看,所以更易覺察。內心生起的種種作用,自己喜歡的,就會染著、追逐;自己不喜歡的,就會抗拒、排斥。可以觀察自己打坐時,假如發現不好的妄念生起了,你是否會產生想驅除的念頭呢?當這個驅除的念頭產生了,便是與瞋心相應,而想要驅除妄念的這個念,本身就是一個更粗的念。不好的念頭生起,即是一個業報起現行,這個新造的業加上先前的業報,如此一再地不斷累積,輪迴的滾動力量就會變得很強大。

大家在應對許多事時,是否都這般地起心動念呢?正因為如此,人才會隨著生命的成長,心理作用也愈趨複雜。而我們現在學佛了,了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就該盡量往善的方向造作,這樣所造的業就會是善業。

我們的六根在接觸眾多的外境、外緣時,過程中不只一個根在攀緣運作,卻因注意力被分散而難以覺察自己起貪念或瞋心,但只要一坐下來用功,隔絕中介的外境、外緣,心只能往內攝,就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身心有更清楚的了解。例如參加講座聽別人介紹我,這時我所聽到的,是別人眼中的我,而當我們打坐時,所面對的是一個比較內在的「我」,這個「我」存在於因緣生、因緣滅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無掉這個「我」。

面對真實的自我

「無我」不是要「無掉我」,有些人一修行就要無掉我,結果反而導致更多的煩惱產生,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先面對自我。

透過打坐面對自我的同時,你會發現這個「我」一直不斷地在變化,其中還有些長期累積的堅固習氣,甚至有人會經驗到一些過去不曾想像的惡念,這些惡念若現行,將會造下非常重的業。我們平時可能從來不曾覺察這些惡念,或是知道了會很快地把它蓋住,否則這些生起的惡念若現行為果報,表現為一些外在的行為,那會是非常嚴重的惡行。還好我們現在學了佛,也學習了戒律,同時具備了應有的倫理觀念,這就能保護我們的行為,不會造作一些不該做的事。

當雜亂的念,現行為一種報的時候,心假使不能保持安定、清明的狀態,很可能就會被這些念牽著走。我們因為學了佛,所以心相較於一般人,會比較安定、清明;但仍可能把持不住,以致造作不好的行為或起煩惱,如此往復不斷而製造更多問題。這就是輪迴,是我們最大的問題,與一切苦惱的根源。

輪迴的過程中,會產生深層的不安,因為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當人面對妄念時,心若做不了主,只能任由強大的妄念生起,這些妄念就會推動我們造作行為,即使知道有些事不該做,但業習的力量會逼使人非把事做出來不可。也可以說,正是因為心的力量不夠、心做不了主,所以這些行為才有機會起現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罵你,雖然知道不該回罵,但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結果還是回罵了,弄得雙方都大動肝火。這是因為心沒有力量,做不了主,只能順著自己的習氣,彼此惡言相向。這心不由己是很常見的日常情況,而打坐時的狀態也是如此,差別在於前者有許多的外緣,後者則是隔絕外緣,減少了中介作用,所以此時的心不由己會表現在心比較內層的作用。而在平日生活裡,只要對此有所覺察,在念頭生起的當下,就能妥善處理,減少許多現行的果報。

佛教有一句話:「是非以不辯為解脫。」一個人能做到「不辯」,不去和是非相應,他本身就先解脫了,至於對方能否解脫,那就視乎對方的境界了。可是我們多數人都按捺不住,很容易就捲入是非裡,而現在我們能覺察這些是非,為了不捲入其中而「不辯」,這樣我們自身就先解脫了。要能做到這一點,心必須非常安定,用智慧看清事情的真面目,不受干擾,若定慧能同時運作,就能少造很多業,而不會有令人苦惱的業報。

因此,修行很重要。如能直接在心的內層下工夫,讓心本然性的定慧作用顯發,這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將會發揮很強大的正面力量。所以佛法有不少實修方法,是直接進入內心運作,念佛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