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媒體時代的藝術與文化社會學
商品資訊
系列名:Sociology MIT
ISBN13:9789863072225
替代書名:The Sociology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Era of Digital Media
出版社:唐山
作者:黃聖哲; 孔建宸
出版日:2022/09/01
裝訂/頁數:平裝/312頁
規格:23cm*17cm*1.7cm (高/寬/厚)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數位媒體的狂潮,改變了全球人類的感官知覺模式,衝擊了藝術創作與文化實踐,也使得社會學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內容產生了劇烈的變化。在這個數位媒體傳播的時代,溝通、互動與藝術創作的形式都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藝術欣賞與文化實踐活動也產生了徹底的質變。本書希冀由文化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出發,並納入藝術史、文學研究、視覺藝術研究、藝術教育等跨領域的討論,針對數位媒體時代的社會鉅變提出新的研究觀點與研究方向。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黃聖哲
1964年生,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師承Ulrich Oevermann的客觀詮釋學學派。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等校。現職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教授。
孔建宸
1974年生,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畢業、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育領導與政策系教育碩士,教育文化、政策與社會組博士;師承Greg Dimitriadis的文化研究與Lois Weis的教育社會學。曾任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現職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黃聖哲
1964年生,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師承Ulrich Oevermann的客觀詮釋學學派。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等校。現職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教授。
孔建宸
1974年生,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畢業、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育領導與政策系教育碩士,教育文化、政策與社會組博士;師承Greg Dimitriadis的文化研究與Lois Weis的教育社會學。曾任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現職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目次
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序
/理事長 黃聖哲
第一章 數位社會藝術論述的社會學芻議:藝術作為過程與重返SMR模型
/張義東
第二章 人工智慧藝術與社會學研究的交會:芻議與限制
/陳逸淳
第三章 以三維數位列印技術再組裝博物館場域:談物質文化世界中的數位文化創意使用
/賴嘉玲
第四章 超越物質性的虛擬典藏:以「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劃」與「蕭賀文計劃」為例
/邱誌勇
第五章 視覺頓挫與錯誤的運動:巴特、巴迪烏與蔡明亮的電影思想的交匯動線──分析《不散》第72個鏡頭到第76個鏡頭
/劉永晧
第六章 論布希亞的生命藝術
/高國魁
第七章 眼力:區辨的知識
/ 李玉瑛
第八章 阿多諾在今日的用途:室內樂及其社會理型*
/黃俊銘
第九章 狄福的散文敘述策略初探:以魯濱遜故事為例
/紀元文
第十章 芭芭拉.克魯格的觀念建築
/陳育菁
第十一章 文化認同的危機及其重構:以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例
/尹慶紅
第十二章 創作與生命史的危機:臺灣都會高齡者藝術學習的行動邏輯
/孔建宸
第十三章 愛情作為危機:一個愛情的社會學考察
/黃聖哲
附錄 編者與作者簡介
/理事長 黃聖哲
第一章 數位社會藝術論述的社會學芻議:藝術作為過程與重返SMR模型
/張義東
第二章 人工智慧藝術與社會學研究的交會:芻議與限制
/陳逸淳
第三章 以三維數位列印技術再組裝博物館場域:談物質文化世界中的數位文化創意使用
/賴嘉玲
第四章 超越物質性的虛擬典藏:以「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劃」與「蕭賀文計劃」為例
/邱誌勇
第五章 視覺頓挫與錯誤的運動:巴特、巴迪烏與蔡明亮的電影思想的交匯動線──分析《不散》第72個鏡頭到第76個鏡頭
/劉永晧
第六章 論布希亞的生命藝術
/高國魁
第七章 眼力:區辨的知識
/ 李玉瑛
第八章 阿多諾在今日的用途:室內樂及其社會理型*
/黃俊銘
第九章 狄福的散文敘述策略初探:以魯濱遜故事為例
/紀元文
第十章 芭芭拉.克魯格的觀念建築
/陳育菁
第十一章 文化認同的危機及其重構:以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例
/尹慶紅
第十二章 創作與生命史的危機:臺灣都會高齡者藝術學習的行動邏輯
/孔建宸
第十三章 愛情作為危機:一個愛情的社會學考察
/黃聖哲
附錄 編者與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節錄自〈第三章 以三維數位列印技術再組裝博物館場域:談物質文化世界中的數位文化創意使用〉/賴嘉玲
三維數位列印(3Dprinting),或稱為個人化製作(personal fabrication),是21世紀的重要科技突破。引動各類媒體新聞討論與展覽,其相關應用也已於各種領域中開展。「這機器將扭轉世界」(Wired Magazine, Oct, 2012),「下一波革命」(Barnatt, 2013),「任何事物將成為科幻,這機器能製造任何事物」(Lipson & Kurman, 2013),以上媒體經常耳聞的流行語,說明了大眾對此科技發明的興趣。然而嚴肅的社會學如何研究,此並不比疫苗、生物複製或天文學更複雜的發明,卻引起諸多關注與興趣?它對眾多領域的深遠影響與可及性,類似網路在1990年代的影響,是其引起公眾討論之原因。近年來的建築設計,從WiKi House數位列印房屋的開放碼與共創設計(WikiHouse, 2021),2021年荷蘭的數位列印橋。義肢設計,從2020東京奧運中巴黎帕運宣傳影片的三維數位義肢手臂領軍的群舞道具設計,到醫用科技輔具的運用。藝術創意設計,知名藝術家運用列印技術創作,設計界法藍瓷陶瓷基礎模具,到時尚數位列印簍空鞋與衣飾、日常生活用品、燈具、玩具的列印。甚至是引動爭議的槍枝違禁品列印與生物資料複製列印的特殊領域。教育界與博物館界更熱衷此新科技的運用,當然也產生各種不同的創發與討論。
本論文將針對數位列印技術對博物館場域的影響作出分析。首先將援引相關文化理論,從移動社會學、創意文化工業論、行動者網絡理論到場域理論:本文將討論三維數位列印如何整編入博物館場域,創造新的競爭,並轉型博物館場域的現象。特別是在數位化博物館甚囂塵上的此時,新物質性如何展現在數位列印技術的博物館運用上。本文也整理當今國際博物館數位列印實踐的相關新聞報導與專業討論,加以分析在此場域以及博物館各資本形態的新科技運用展現,並依據理論以推論其未來發展之可能情節。
整體而言,新科技總是以不均等的方式社會性地介入,引動此科技制度浪潮的博物館,需熟稔此科技的數位技術新文化資本,也須豐富經濟資本的投入,以及政府的文物法令規約與政策鼓勵。此科技也以不同方式介入博物館的次場域,如藝術博物館重視雕塑收藏,而遺產與歷史博物館鼓勵廢墟殘骸的復原,科學博物館則對模型與原始碼格外重視,不同博物館對科技的不同側面運用興趣實有所差別。此科技也造就次領域的融合與創新,如保存科技的歷史、美學、科學融合,也意外地成為新顯學,在數位浪潮下重新取得物質性的力量。原始碼之戰與複製智慧財產權之政經控制與大眾捷近,也將成為未來的爭戰。擁有豐富收藏的博物館在原始碼的開放與智財權收益上的平衡;能智慧運用此科技進一步認識收藏深化研究,或不當複製衍生以假亂真的垃圾與反烏托邦;淺薄地以互動遊戲使用複製技術,或啟發博物館民眾參與興趣與藝術創發共創設計實踐;豐富化空間設計呈現現址展覽展演,或居家數位再製取代展覽參觀。博物館積極介入擁抱此科技,此新未來的採用與競爭,讓融合物質性與數位性的博物館,意外地取得新時代的發言權,對文化歷史藝術的創發與接收也掀起複雜的浪潮,數位列印讓數位化與物質化的辯證產生了新時代的變數。數位時代的藝術與文化,因此將不會僅僅是單線的數位去物質性的發展,更是其辯證交織產生的複雜延續發展中的初探故事,未來情節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維數位列印(3Dprinting),或稱為個人化製作(personal fabrication),是21世紀的重要科技突破。引動各類媒體新聞討論與展覽,其相關應用也已於各種領域中開展。「這機器將扭轉世界」(Wired Magazine, Oct, 2012),「下一波革命」(Barnatt, 2013),「任何事物將成為科幻,這機器能製造任何事物」(Lipson & Kurman, 2013),以上媒體經常耳聞的流行語,說明了大眾對此科技發明的興趣。然而嚴肅的社會學如何研究,此並不比疫苗、生物複製或天文學更複雜的發明,卻引起諸多關注與興趣?它對眾多領域的深遠影響與可及性,類似網路在1990年代的影響,是其引起公眾討論之原因。近年來的建築設計,從WiKi House數位列印房屋的開放碼與共創設計(WikiHouse, 2021),2021年荷蘭的數位列印橋。義肢設計,從2020東京奧運中巴黎帕運宣傳影片的三維數位義肢手臂領軍的群舞道具設計,到醫用科技輔具的運用。藝術創意設計,知名藝術家運用列印技術創作,設計界法藍瓷陶瓷基礎模具,到時尚數位列印簍空鞋與衣飾、日常生活用品、燈具、玩具的列印。甚至是引動爭議的槍枝違禁品列印與生物資料複製列印的特殊領域。教育界與博物館界更熱衷此新科技的運用,當然也產生各種不同的創發與討論。
本論文將針對數位列印技術對博物館場域的影響作出分析。首先將援引相關文化理論,從移動社會學、創意文化工業論、行動者網絡理論到場域理論:本文將討論三維數位列印如何整編入博物館場域,創造新的競爭,並轉型博物館場域的現象。特別是在數位化博物館甚囂塵上的此時,新物質性如何展現在數位列印技術的博物館運用上。本文也整理當今國際博物館數位列印實踐的相關新聞報導與專業討論,加以分析在此場域以及博物館各資本形態的新科技運用展現,並依據理論以推論其未來發展之可能情節。
整體而言,新科技總是以不均等的方式社會性地介入,引動此科技制度浪潮的博物館,需熟稔此科技的數位技術新文化資本,也須豐富經濟資本的投入,以及政府的文物法令規約與政策鼓勵。此科技也以不同方式介入博物館的次場域,如藝術博物館重視雕塑收藏,而遺產與歷史博物館鼓勵廢墟殘骸的復原,科學博物館則對模型與原始碼格外重視,不同博物館對科技的不同側面運用興趣實有所差別。此科技也造就次領域的融合與創新,如保存科技的歷史、美學、科學融合,也意外地成為新顯學,在數位浪潮下重新取得物質性的力量。原始碼之戰與複製智慧財產權之政經控制與大眾捷近,也將成為未來的爭戰。擁有豐富收藏的博物館在原始碼的開放與智財權收益上的平衡;能智慧運用此科技進一步認識收藏深化研究,或不當複製衍生以假亂真的垃圾與反烏托邦;淺薄地以互動遊戲使用複製技術,或啟發博物館民眾參與興趣與藝術創發共創設計實踐;豐富化空間設計呈現現址展覽展演,或居家數位再製取代展覽參觀。博物館積極介入擁抱此科技,此新未來的採用與競爭,讓融合物質性與數位性的博物館,意外地取得新時代的發言權,對文化歷史藝術的創發與接收也掀起複雜的浪潮,數位列印讓數位化與物質化的辯證產生了新時代的變數。數位時代的藝術與文化,因此將不會僅僅是單線的數位去物質性的發展,更是其辯證交織產生的複雜延續發展中的初探故事,未來情節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