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簡體書)
滿額折

沒大沒小的為什麼: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為什麼要做夢? 為什麼有男孩和女孩? 怎樣才能算是好朋友? 為什麼星星不會掉下來? 我為什麼會害怕? 花兒也會疼嗎? 美的東西為什麼美? …… 孩子是天生的提問高手。提問是他們對萬物純粹的好奇心,是他們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些看似簡單幼稚的提問,有的直擊生命本質,有的甚至是哲學家們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題。獲得怎樣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本書中,作者用孩子也能讀懂的語言,回答孩子關於自我、社會、萬物的26個哲學之問。從“我是誰”這樣的自我之惑,到“什麼是好朋友”的社會之問,再到“過去的時間都去哪了”這樣的飄渺概念……那些沒大沒小的“為什麼”,作者和孩子一起追問、探討、對話,做一點哲學練習,開始一點懷疑的精神,引導孩子獨立且開放地思考世界。

作者簡介

王歌: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領域涉及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2009-202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 2020年後旅居德國。

名人/編輯推薦

對普通人而言,哲學的第一動力恰恰是一個質樸的質疑,一次好奇的發問。有些問題或許像種子一樣石沉大海,落入沙漠荒原,但總有一些問題落在了沃土中,有朝一日它們終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在此意義上,我願意相信這本書就是一顆天使播下的種子。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鬱喆雋

孩子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作者/王歌

 

孩子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因為哲學可以培育獨立思想。

 

哲學能讓孩子練習獨立思想嗎?在這樣一個信息唾手可得又魚龍混雜的時代,真正實現獨立思考談何容易。就連專業搞哲學的人,對精神獨立不棄不離的有幾人?這個社會充斥了太多速成、速朽觀念,人人都想立竿見影取得成效,而想真正領略個中幽微、精妙,不論在什麼領域,都需要日積月累的琢磨和鑽研。

 

思想並不容易,獨立思想則更加難得。因為我們常常很難覺察到自己的思維慣性與惰性,更多時候,我們甚至害怕獨立思考帶來的不安。做一點哲學的練習,更像是開始一點懷疑的精神:既是針對外在,也是反觀自我的。學習對世界好奇,毫無恐懼地發問,同時也考察自己的盲點。

 

現在教育制度下的孩子,不會提問題,不敢提問題。提問題時,腦子裡也預設了正確答案,或者期待別人的現成答案。意識到這種壓抑,作為家長或老師就會知道,與孩子展開自由的談話多麼珍貴。很多時候,孩子的回應會異想天開,甚至不著邊際,但這是談話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

 

哲學很難直接培養什麼能力,有時卻能讓你停下某個積習,使人訝異、發問。也許在學會常識之前,先是強詞奪理。但是它會把思想慢慢琢磨出光澤,使孩子成為孩子,使你成為你。我希望,通過與孩子們展開哲學對話,我們能成為一個有意思的自己,敢想、敢生活的自己。

 

問題從哪兒來

 

孩子們每天都在提五花八門的問題,很多問題與哲學關係不大。這本小書中的問題參考了哲學繪本和當代哲學界持續探討的經典哲學問題,但絕大多數都來自孩子們的直接提問:有的來自我和一對雙胞胎兒子小澤和小遠的日常對話,有的來自在小朋友們那裡進行的徵詢蒐集。

 

大家不必因為這些經典的“大問題”而有“掌握答案”的負擔,在日常對話中,別怕孩子的問題太無聊或太高深。高明的提問,多不是現成的視角、概念和問題。大人與孩子可以對每一個問題給出不同角度的回答,甚至可以是匪夷所思的回應,但至少保持開放。

 

我們還要鄭重其事地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思維的表達依附於語言,不能因為孩子還沒有掌握套路,就不以為然,置之不理。像理解詩一樣,試圖去理解孩子的語言;像尊重藝術一樣,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重複。厭倦重複本身,就相當乏味且不敏感。

 

我期望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引子,先是有點“腳本”豐富對話。最好是鼓勵孩子在生活中直接發問,如果在家庭或課堂能形成一種哲學探討的習慣,會生髮出很多驚喜。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會教會我們很多東西。

 

 

沒有最終答案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好多貌似是提問,但又不是真問題的問題。學校課本中的提問,更多是自問自答。久而久之,我們往往就形成了一種理解:問題和答案是現成的,答案也大都準確而固定。

 

等孩子們進入高年級,或者日後進入比較前沿的領域,他們會發現,沒有現成的問題,問題是要自己找的。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不僅艱難,也基本設定了結果的路徑。此外,答案也不那麼容易獲得,通常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些階段性的答案,甚至有時候,我們做了長時間的工作,也只是排除了一些猜想,或發現問錯了問題。

 

沒有我們通常期待的“最終答案”,可能會讓人覺得悵然若失,甚至完全不適應。但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鼓勵孩子們提問,提真正的問題,和孩子們一起提問。不管問題看似多麼簡單,多麼大而無當,多麼無聊無用,十個問題中總會有兩三個特別閃光。如果剛開始沒被認真對待每個問題,可能日後也沒有辦法以提問的方式,將對待生活和世界的態度保持下去。

 

舉一個小例子,一個孩子問:“為什麼有風?”嚴格意義上,這也不是個哲學問題。或許常規的方式就是給出一個關於氣候的解釋,用所謂自然科學的內容來回答。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以哲學的態度反思這個問題:“風”作為一個詞語是怎麼出現的?如何有了風的意義?除了自然科學角度,解釋“風”還有神話的視角、宗教的視角,甚至文學的視角,這樣,一個問題就有了多種面向。

 

哲學是最沒大沒小的

 

哲學不承認現成的權威,它希望給出理由,把事情討論清楚。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說服的過程,論理的過程。本書的論理,我並沒有因為是回答孩子的提問而太打折扣,不同於成年人的地方可能只有兩處:一是引用了一些繪本故事,再就是少用一些術語。除此之外,我盡量用孩子能懂的話來表達。

 

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理解不了。我個人覺得,“不懂”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便是專門做研究的人,大家一起討論某個文本,依然有很多不解之處。或是當時覺得懂了,但多年之後,通過同行的研究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

 

我想說的是,“不理解”是人文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認知的動力。我比較質疑培訓快餐式的學習方式,學習更多的是沉浸,潤物細無聲。

 

對於依然難懂的概念,可以給孩子們豐富一點的“被動詞彙”,他可能頭一兩次聽到時,不求甚解,但是慢慢積累,孩子們可以在上下文中豐盈自己的理解力。也有研究證明,孩子要是在一個語彙比較複雜和豐富的環境中成長,有助於培養未來的人文素養和閱讀寫作。

 

怎樣使用這本小書

 

最好一周有一個時間段固定下來,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也可以找一些涉及類似問題的繪本,把討論的亮點記下來,使這本書真正成為自己的思考作品。

 

做“兒童哲學啟蒙課”的初衷之一是鼓勵家長和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形成討論的習慣。這種討論可以在各種場合進行:比如家長帶孩子到戶外活動,看完了電影,聽完了音樂,讀完了繪本,有了共同的經驗,然後來探討。或許可以翻到相關的問題,看看是否有了不同想法。

 

和孩子討論時,可以嘗試的幾種小方法:

 

1. 過去是怎樣

比如討論“為什麼有懲罰?”可以通過北京菜市口、歐洲斷頭台的歷史去理解,過去是通過公共空間的施暴來產生威懾。到了當代,法律拋棄了酷刑,刑罰遠離了大眾視野,重要的不是“懲罰罪犯”,而是讓公眾知道罪犯已經受到了懲罰的事實。沒有過去,我們就無法理解現在。

 

2. 原因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對事物的運動給出了“四種原因”——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比如我們考察一個東西為什麼運動,可以討論它是什麼材料做的?它是什麼,為什麼說它屬於這一類?它的動力或後面的推動者是什麼?它的目的/目標指向哪裡?刨根問底,究其來處。不斷追問

它是怎麼形成的,有時會把我們引向意料之外的新問題、新想法。

 

3. 詞如何達意

沒有學外語,語言彷彿是透明的。學了外語,會對母語有新的領悟。有時可以找找一個字或者詞的來源,追溯到繁體字,甚至甲骨文。要么在中文和外文之間相互翻譯一下,比如英文的“is”,可以是“有什麼”,也可以是“是什麼”。再比如,有時同時有幾個詞指同一個東西——有的

名字消失了,有的名字還在用。而如何用,其實透露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新)方式。舉個例子:我們早晨看到的最亮的星星叫啟明星,或者晨星;黃昏時看到的最亮的星星叫長庚星,或者暮星。而這兩顆星其實指的是同一顆星——金星。所以,這幾個詞指的真的是一個東西嗎?

 

4. 另外的可能性

一次我和孩子們一起讀繪本《森林裡的小房子》,故事中一頭好心的小鹿在小房子中容納了躲避獵人的小兔子和狐狸,後來也幫助了餓壞了的獵人,最後大家放下獵殺本能,和平相處,皆大歡喜。但故事的講述並未就此結束,我們一起設想了這個故事的殘酷版。正因為有了殘酷的可能,小鹿化解干戈的力量才令人動容,森林裡的小房子才彷彿超越塵世的愛之家園。

 

5. 懷疑開始的地方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總結了四條科學的方法:

◎不接受不確定的東西,別人說“對”遠遠不夠,還要自己證明證實才行。

◎把每一個看上去很難的問題分為最小部分,一點點、一步步地解決。

◎按照順序排列問題,從簡單到復雜。

◎把一切可能的情況盡可能完全列舉出來。

 

如果簡單表示這四條,第一步懷疑是歸零;第二步化解成最小單位1;第三步由簡到繁,就是多或N+1;第四步完整性就是全或A(All)。這樣看來,笛卡爾的方法論就帶有了邏輯上的美感。笛卡爾科學方法的後幾步是技術性的,而第一步不輕信、不盲從,要求“親證”卻是需要勇氣和意志的。

 

希望我們都能和孩子們一起,給這種勇氣和意志創造可能性。

目次

推薦序 | 會提問的孩子就是哲學家

作者序 | 孩子為什麼要學點哲學?

 

第一章 我是誰

我是誰?

我可以說謊嗎?

為什麼我會忘記?

為什麼我會害怕?

為什麼偏偏是我?

 

第二章 奇怪的人類

人為什麼會做夢?夢有什麼用呢?

媽媽,你死後,我怎麼找到你?

為什麼有男孩和女孩?

人為什麼會發脾氣?

人為什麼會生病?

 

第三章 條條框框的社會

怎樣才算是好朋友?

我可以不聽話嗎?

我為什麼必須上學?

規則是從哪兒來的?

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去工作?

 

第四章 地球中的問號

魚的靈魂會上天堂嗎?

垃圾都去哪裡了?

花兒也會疼嗎?

最大的東西是什麼?最小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吃一小勺黑洞會怎樣?

 

第五章 摸不到的概念

美的東西為什麼美?

什麼是公平?

過去的時間都去哪裡了?

什麼是“什麼都沒有”?

世界上有鬼嗎?

吃了一口的蘋果還是蘋果嗎?

書摘/試閱

大家一定聽過“狼來了”的故事:放羊的小孩一連撒了兩次謊,明明沒有狼,卻喊“狼來了”, 大家好心來相助,卻受了戲弄。最後,小孩真的遇到了狼,不管他怎樣呼救,都沒有人來救他了。

沒有人覺得撒謊是件好事,我們都會天然地喜愛真誠的人,不喜歡說假話的人,哪怕假話聽上去甜甜的。可是也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境。比如:為了不讓別人傷心,我可以說謊嗎?吹牛皮、誇海口,算說謊嗎?別人問我知不知道,我不吭聲,算是說謊嗎?

人在什麼情境下會說謊

“狼來了”的故事裡,那個放羊的孩子的確太頑皮了。可是,他為什麼要撒謊?這個謊言從一開始對他就毫無好處,戲弄好心人有什麼好笑的?

我們在責備他之前,是否可以轉念想想,會不會是因他一個人放羊太悶,希望得到大人的陪伴和關切?大人為什麼要講這樣的故事,是告誡我們說謊會有怎樣的代價嗎?

◆華盛頓砍樹

還有另外一個歷史故事,主人公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小時候曾在院子裡砍倒了一棵櫻桃樹,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棵樹有多珍貴。他的爸爸發現了,問是誰幹的,華盛頓如實說了。爸爸沒有懲罰他,爸爸覺得人的誠實需要保護和鼓勵。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華盛頓的爸爸,在這種情況下會怎樣反應呢?你能克制住自己的怒氣嗎?

◆說謊有很多目的

《木偶奇遇記》裡,匹諾曹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科學家還通過研究證明,愛撒謊會讓人變得面目醜陋。但即便如此,現實中,人們總是不時撒著小謊,有很多情況促使人們這樣做:

1. 為了不傷人面子。

2. 為了維護自己所愛的人和事。

3. 為了保護隱私。

4. 出於害羞。

5. 為了逃避懲罰。

6.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更強大。

7. 出於物質利益。

8. 出於好玩或有趣。

※ 思考與討論※

你有沒有因為上面某種情況撒過謊呢?你認為在這些情況下說謊可以接受嗎?

說謊還是誠實, 有時候是個問題

無論是“狼來了”的故事還是“華盛頓砍樹”的故事,都是在教育我們要成為誠實的人。因為說謊本身是一種信息不對稱,是不公平的。但有時候,誠實會讓情況有些尷尬, 甚至帶來不好的後果。一旦討論起一些兩難的情況,就有點哲學的意味了。

◆生活情境:朋友送了一件你不喜歡的禮物

好朋友送給你一件生日禮物——一架遙控飛機模型,可是你的家人剛好買了類似的東西。朋友問你是否喜歡,你會告訴他,他買了你不再需要的東西嗎?還是撒一個“善意的謊言”,說很喜歡這個禮物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應該說謊,以及說謊是否有錯,人們就有了意見分歧。有一種方法是:衡量說謊和真話,哪個好處大。

說“喜歡禮物”會增加好處:比如朋友會很開心,覺得買了一件可心的禮物。畢竟禮物不僅是個物件,還有禮俗和心意在其中。而如果直言自己“不喜歡這件禮物”,會讓朋友感到窘迫。畢竟禮物已經拿到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事實,所以沒有必要讓朋友覺得買了一件不合適的禮物。

一般來說,說謊能給說謊者帶來好處,而損害被騙的人。而在上面這種被稱作“善意的謊言”中,說謊者的動機首先不是給自己帶來好處,而是為對方帶來益處。但是,再細想一下,說謊能給對方帶來真正的益處嗎?設想你是送禮物的人,不真實的喜悅會令你開心嗎?或者如果你知道了真相,會體恤朋友的善意謊言,還是會產生不信任呢?

☆☆☆

說謊需要有個好記性,謊言常常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讓事情變得越來越麻煩。

※ 思考與討論※

你可以設想上述情況中“善意謊言”和“實話實說”的不同利弊嗎?

◆極端情境:朋友被追殺而藏身你家

有一位叫康德的哲學家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說謊,善意的謊言也不可以。他甚至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你的一個朋友被追殺, 藏在你家中,而有人來到你家門口,問你的朋友藏身何處,你是否要說謊?注意這個人不是警察,而是一個動了殺念的人。

一般的理解大約都會是,我要保護朋友不受傷害,絕不說出他的下落。可是康德卻說, 即便在這種狀況下,哪怕出於對他人的愛, 也不可以說謊。

在人能否撒謊的問題上,康德沒有從事情的後果來考慮,比如別人是否愉快,是否遭受損失。康德認為,沒有條件可講,就是一句話,別撒謊。

☆☆☆

大家都說實話,是最省時省力的。誠實的效率最高。

※ 思考與討論※

康德的做法是否太不近人情了呢?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如何做?

◆社會情境:當周圍人都在說謊

有一則和說謊有關的童話,講述的是集體的謊言,那就是《皇帝的新裝》。

皇帝被兩個謊稱是裁縫的騙子愚弄,穿上了一件不稱職和愚蠢的人看不見的——其實根本不存在的新衣,周圍人從大臣到百姓都撒謊,誇讚衣服如何美妙,直到有一個天真的孩子大聲叫道:“他什麼都沒穿!”所有的百姓才這樣說起來。童話並沒有在這裡結束。

皇帝有點兒發抖,因為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不過他心裡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臣們跟在他後面走,手中托著一條並不存在的後裙。 “必須演下去”,這是謊言帶來的悲劇,也是一場令人恥笑的鬧劇。

如果這個說真話的孩子被斥為瘋子、騙子, 被抓了起來,怎麼辦?如果大家都說謊,懲罰說真話的人,怎麼辦?若是周圍環境逼迫,說實話的成本大,我們可以因為恐懼而說謊嗎?

☆☆☆

每個謊言後面都有恐懼——不敢直面真相的恐懼。

※ 思考與討論※

我們若是因為好處,期望鼓勵,或者出於懼怕懲罰而說真話,那還是誠實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