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社會心理學》(第8版)生動地將社會心理學置於當代的現實情境中,不僅將經典的理論應用於生活,而且探討了新的前沿性研究。全書包括16章內容,既關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如社會認知、歸因、自我與身份認同、態度、勸服與態度改變、攻擊、親社會行為、親密關係、偏見等,又體現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如領導力與群體決策、語言與溝通等。另外,本書將文化單獨作為一章進行闡述,突出文化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關鍵地位。
第8版更新了250多條文獻,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社會心理學的前沿進展;設計了豐富的、充滿趣味性的專欄,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探索日常的社會心理現象。這部令人信服的、匯集了世界上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研究的作品,相信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體驗。
第8版更新了250多條文獻,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社會心理學的前沿進展;設計了豐富的、充滿趣味性的專欄,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探索日常的社會心理現象。這部令人信服的、匯集了世界上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研究的作品,相信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體驗。
作者簡介
邁克爾·豪格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CGU)社會心理學教授以及社會心理學研究項目負責人,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榮譽教授,實驗社會心理學會(SESP)前主席。研究方向為群體行為、群際關係、自我與社會認同、社會影響和領導力等。曾榮獲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SPSP)頒發的迪納獎(Carol and Ed Diener Award,2010)。擔任《群體過程與群際關係》(Group Proces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主編,《領導力季刊》(Leadership Quarterly)副主編,並曾擔任《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編。他的兩部著作《重新發現社會群體》(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1987)、《社會認同過程》(Social Identifications,1988)都堪稱社會心理學經典。
格雷厄姆·沃恩
奧克蘭大學心理學教授,新西蘭心理學會榮譽會士。曾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及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布裡斯托爾大學客座講師,巴黎人類科學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客座研究主任。還曾擔任新西蘭心理學會和澳大利亞社會心理學家協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態度和態度發展、群體過程和群際關係、族群關係和身份認同、文化和社會心理學史。
譯者簡介
管 健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部常務副部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南開大學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之一,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歐洲社會表征與溝通博士學位聯合導師。
趙 禮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講師、助理研究員,南開大學師資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概念學習與分類行為的計算建模,致力於構建計算模型來深入理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命題。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CGU)社會心理學教授以及社會心理學研究項目負責人,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榮譽教授,實驗社會心理學會(SESP)前主席。研究方向為群體行為、群際關係、自我與社會認同、社會影響和領導力等。曾榮獲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SPSP)頒發的迪納獎(Carol and Ed Diener Award,2010)。擔任《群體過程與群際關係》(Group Proces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主編,《領導力季刊》(Leadership Quarterly)副主編,並曾擔任《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編。他的兩部著作《重新發現社會群體》(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1987)、《社會認同過程》(Social Identifications,1988)都堪稱社會心理學經典。
格雷厄姆·沃恩
奧克蘭大學心理學教授,新西蘭心理學會榮譽會士。曾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及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布裡斯托爾大學客座講師,巴黎人類科學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客座研究主任。還曾擔任新西蘭心理學會和澳大利亞社會心理學家協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態度和態度發展、群體過程和群際關係、族群關係和身份認同、文化和社會心理學史。
譯者簡介
管 健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部常務副部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南開大學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之一,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歐洲社會表征與溝通博士學位聯合導師。
趙 禮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講師、助理研究員,南開大學師資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概念學習與分類行為的計算建模,致力於構建計算模型來深入理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命題。
目次
譯者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1章 社會心理學引言
第2章 社會認知與社會思維
第3章 歸因與社會解釋
第4章 自我與身份認同
第5章 態度
第6章 勸服與態度改變
第7章 社會影響
第8章 人在群體中
第9章 領導力和群體決策
第10章 偏見與歧視
第11章 群際行為
第12 章 攻擊
第13章 親社會行為
第14章 吸引力和親密關係
第15章 語言與溝通
第16章 文化
參考文獻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1章 社會心理學引言
第2章 社會認知與社會思維
第3章 歸因與社會解釋
第4章 自我與身份認同
第5章 態度
第6章 勸服與態度改變
第7章 社會影響
第8章 人在群體中
第9章 領導力和群體決策
第10章 偏見與歧視
第11章 群際行為
第12 章 攻擊
第13章 親社會行為
第14章 吸引力和親密關係
第15章 語言與溝通
第16章 文化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 關於個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如何受到他人實際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在場的影響的科學研究”(G. W. Allport, 1954a, p. 5)。這是什麼意思?社會心理學家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他們怎麼做這份工作?他們研究些什麼?
社會心理學家感興趣的是解釋人的行為,一般不研究動物。動物研究有時能用於識別普
遍存在於人類的過程(如社會促進),某些社會行為原理可能足夠普遍,完全適用於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如Hinde, 1982)。不過一般說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除非我們對進化起源感興趣,動物研究在解釋人類社會行為這件事上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幫助(如Neuberg, Kenrick, & Schaller, 2010; Schaller, Simpson, & Kenrick, 2006)。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行為(behaviour),因為行為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行為不僅指明顯的動作(如跑步、接吻和駕駛),還包括更加細微的動作,如抬起眉毛、嘲弄的微笑或我們的著裝方式,以及對人類行為至關重要的,如我們說的和寫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行為是可以公開驗證的,同時行為起著交流的作用。行為的意義取決於行動者和觀察者的動機、目的、視角和文化背景。
社會心理學家不僅對行為感興趣,還對情感、思維、信念、態度、動機和目的感興趣。這些都不可直接觀察的,不過可以以不同的信心程度從行為推測出來,還可以影響甚至決定行為。這些無法觀察的過程和外顯行為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研究的重點,正如我們在態度—行為關係的研究和偏見與歧視的研究中看到的那樣。無法觀察的過程發生在人腦內部,它們是行為的心理維度。社會心理學家並不止步於從社會行為得到潛在的心理過程,他們幾乎總會向前邁一步——他們幾乎總會將行為的心理方面映射到人類心智的基本認知過程和結構上,有時還映射到大腦中的神經化學過程上。
社會心理學之為社會的,原因在於它處理人們如何受到實際在場的他人(如聽眾),或者被想象為在場的他人(如預期要在聽眾面前表演),甚至僅僅被暗示為在場的他人的影響。最後一種影響更為複雜,它處理的是我們的經驗,即作為人的經驗根本上是“社會的” 這種社會本質。比如,我們傾向於用詞語思考;詞語來自語言和溝通;沒有社會互動就不會有語言和溝通。這樣,思維這種我們獨處時可能發生的內化的和私人的活動就顯然是建立在暗示的在場的基礎上的。作為暗示的在場的另一個例子,不妨設想一下:即使沒有人盯著你,即使完全沒有被抓到的可能,你也不會亂丟垃圾。這是因為你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已經建立和內化了一項禁止你亂扔垃圾的社會慣例或規範。這樣一項規範暗示著他人的在場,即使在他們不在場的情況下,它對行為仍有影響。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science),因為它使用科學方法來建構和檢驗理論。就像物理學用電子、夸克和自旋之類的概念來解釋物理現象一樣,社會心理學用失調、態度、歸類和認同之類的概念來解釋社會心理學現象。在堅持使用科學方法的研究者看來,沒有任何理論(theory)僅僅因為合乎邏輯,或者似乎說得通就是“正確的”。相反,理論的有效性基於它和事實的對應關係。社會心理學家從數據(data)和/ 或先前的理論中建構理論,然後進行經驗研究,在經驗研究中,數據被收集起來以檢驗該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感興趣的是解釋人的行為,一般不研究動物。動物研究有時能用於識別普
遍存在於人類的過程(如社會促進),某些社會行為原理可能足夠普遍,完全適用於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如Hinde, 1982)。不過一般說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除非我們對進化起源感興趣,動物研究在解釋人類社會行為這件事上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幫助(如Neuberg, Kenrick, & Schaller, 2010; Schaller, Simpson, & Kenrick, 2006)。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行為(behaviour),因為行為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行為不僅指明顯的動作(如跑步、接吻和駕駛),還包括更加細微的動作,如抬起眉毛、嘲弄的微笑或我們的著裝方式,以及對人類行為至關重要的,如我們說的和寫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行為是可以公開驗證的,同時行為起著交流的作用。行為的意義取決於行動者和觀察者的動機、目的、視角和文化背景。
社會心理學家不僅對行為感興趣,還對情感、思維、信念、態度、動機和目的感興趣。這些都不可直接觀察的,不過可以以不同的信心程度從行為推測出來,還可以影響甚至決定行為。這些無法觀察的過程和外顯行為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研究的重點,正如我們在態度—行為關係的研究和偏見與歧視的研究中看到的那樣。無法觀察的過程發生在人腦內部,它們是行為的心理維度。社會心理學家並不止步於從社會行為得到潛在的心理過程,他們幾乎總會向前邁一步——他們幾乎總會將行為的心理方面映射到人類心智的基本認知過程和結構上,有時還映射到大腦中的神經化學過程上。
社會心理學之為社會的,原因在於它處理人們如何受到實際在場的他人(如聽眾),或者被想象為在場的他人(如預期要在聽眾面前表演),甚至僅僅被暗示為在場的他人的影響。最後一種影響更為複雜,它處理的是我們的經驗,即作為人的經驗根本上是“社會的” 這種社會本質。比如,我們傾向於用詞語思考;詞語來自語言和溝通;沒有社會互動就不會有語言和溝通。這樣,思維這種我們獨處時可能發生的內化的和私人的活動就顯然是建立在暗示的在場的基礎上的。作為暗示的在場的另一個例子,不妨設想一下:即使沒有人盯著你,即使完全沒有被抓到的可能,你也不會亂丟垃圾。這是因為你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已經建立和內化了一項禁止你亂扔垃圾的社會慣例或規範。這樣一項規範暗示著他人的在場,即使在他們不在場的情況下,它對行為仍有影響。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science),因為它使用科學方法來建構和檢驗理論。就像物理學用電子、夸克和自旋之類的概念來解釋物理現象一樣,社會心理學用失調、態度、歸類和認同之類的概念來解釋社會心理學現象。在堅持使用科學方法的研究者看來,沒有任何理論(theory)僅僅因為合乎邏輯,或者似乎說得通就是“正確的”。相反,理論的有效性基於它和事實的對應關係。社會心理學家從數據(data)和/ 或先前的理論中建構理論,然後進行經驗研究,在經驗研究中,數據被收集起來以檢驗該理論。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