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黃、青、白、赤、黑,
是古代中國五種最重要的顏色,
隨著時代演變產生更細微的區分。
本書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詳盡考究,帶你走進五彩繽紛
的古代色彩世界。
同樣是紅色,原來還有朱、絳、赤、丹、茜、彤、赭、緋、赬、縓……等區別
為什麼美麗的女子叫「紅」顏?為什麼香豔的故事叫「緋」聞?
為什麼古人形容四季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為什麼青色帶有幾分仙氣?為什麼黃色被皇家獨佔?
為什麼黑色讓人反感?為什麼白色引人哀思?
超過200張精緻彩圖,清新可喜的小品美文,
重返古代中國的色彩盛世!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黃、青、白、赤、黑。
五色系統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裡,
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男女情感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生活等等。
內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本溯源;
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
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
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本書不僅文化內涵豐厚深邃,色彩搖曳多姿,文字亦是輕盈漂亮,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能讀到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動優美的詩詞,美輪美奐的書畫,還能瞭解到豐富斑斕的戲曲、民俗、宗教、風尚等種種故事典故……精彩紛呈,美輪美奐。」
── 《羊城晚報》書評
女兒之色
女兒施朱脂,著紅裙,點絳唇,幾乎與紅色融為了一體。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青青子衿
「青衿」是「學子之所服」,即讀書人穿的衣服。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寫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把人盡皆知的情詩,翻作了政治號召。
巧妝額黃
愛美的女子們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做成顏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粘貼於額頭、鬢邊等處。
嚴厲正大
包公黑臉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於法的多重理解:黑臉無情說明法的公正,不徇私情;黑色顯示憤怒,表現著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譴責和制裁;黑色還象徵著刑罰的嚴酷和不祥。
白花之殤
白色的花朵由於跟白色相聯繫,這些花也被視為不祥之兆。東晉咸康七年,江浙一帶傳說天帝身邊的織女去世了,女子們為了表示哀悼,都在頭上插上白色的茉莉花。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汪?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林明進(建中國文老師)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黃月銀(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繽紛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是古代中國五種最重要的顏色,
隨著時代演變產生更細微的區分。
本書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詳盡考究,帶你走進五彩繽紛
的古代色彩世界。
同樣是紅色,原來還有朱、絳、赤、丹、茜、彤、赭、緋、赬、縓……等區別
為什麼美麗的女子叫「紅」顏?為什麼香豔的故事叫「緋」聞?
為什麼古人形容四季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為什麼青色帶有幾分仙氣?為什麼黃色被皇家獨佔?
為什麼黑色讓人反感?為什麼白色引人哀思?
超過200張精緻彩圖,清新可喜的小品美文,
重返古代中國的色彩盛世!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黃、青、白、赤、黑。
五色系統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裡,
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男女情感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生活等等。
內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本溯源;
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
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
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本書不僅文化內涵豐厚深邃,色彩搖曳多姿,文字亦是輕盈漂亮,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能讀到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動優美的詩詞,美輪美奐的書畫,還能瞭解到豐富斑斕的戲曲、民俗、宗教、風尚等種種故事典故……精彩紛呈,美輪美奐。」
── 《羊城晚報》書評
女兒之色
女兒施朱脂,著紅裙,點絳唇,幾乎與紅色融為了一體。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青青子衿
「青衿」是「學子之所服」,即讀書人穿的衣服。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寫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把人盡皆知的情詩,翻作了政治號召。
巧妝額黃
愛美的女子們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做成顏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粘貼於額頭、鬢邊等處。
嚴厲正大
包公黑臉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於法的多重理解:黑臉無情說明法的公正,不徇私情;黑色顯示憤怒,表現著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譴責和制裁;黑色還象徵著刑罰的嚴酷和不祥。
白花之殤
白色的花朵由於跟白色相聯繫,這些花也被視為不祥之兆。東晉咸康七年,江浙一帶傳說天帝身邊的織女去世了,女子們為了表示哀悼,都在頭上插上白色的茉莉花。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汪?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林明進(建中國文老師)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黃月銀(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繽紛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陳魯南
祖籍山東,生於江蘇,學於北京。好讀書而無所得,好遊歷而行弗遠。慕先祖之風範而不能及,笑時人之浮華而自沾染。百無一用,然積碎紙成冊,聊堪作書。曾為中國傳統之色象深深吸引,琢磨切磋,尋幽探微,略有所得。雖見笑於大方,亦或可增補毫末顏色於史箴。
祖籍山東,生於江蘇,學於北京。好讀書而無所得,好遊歷而行弗遠。慕先祖之風範而不能及,笑時人之浮華而自沾染。百無一用,然積碎紙成冊,聊堪作書。曾為中國傳統之色象深深吸引,琢磨切磋,尋幽探微,略有所得。雖見笑於大方,亦或可增補毫末顏色於史箴。
序
序言
「色」字,按照明末閔齊伋在《六書通》中的考證,最早的寫法,如 ,乃是一個人馱著另一個人,仰承其臉色。
而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也注解說:「色,顏氣也。」
也就是說,「色」在中文裡,最初的含義,是指人們的臉色。孔夫子譏諷喜歡做秀的人,說:「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太史公描寫秦舞陽的外強中乾,說他刺嬴政時「色變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讚公孫大娘劍舞絕技,說圍觀群眾們「觀者如山色沮喪」,用的都是「色」字的本義。
這個本義,顯然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是人們內在的情緒通過面部肌肉、眉眼口鼻這些物質的具體形態表現出來的結果。現在我們還常說「喜形於色」、「談癌色變」,仍用的是臉色的意思。
當然,現在說「色」,多以「色彩」這一含義為主,似乎更強調其客觀性。科學家們說,什麼是色彩呢,就是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拿著三棱鏡,去分解陽光的色彩吧。事實上,人類眼睛的特殊構造,可以使我們看到可見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們的視網膜上分佈著許多圓錐細胞,對可見光內各種不同波長的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而這些圓錐細胞又含有三種不同的色素,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最敏感,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紅綠藍的分辨度最高,這也是將其稱為三原色的原因。
色彩視覺在靈長類動物對世界的認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動物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科學家們還說,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牛、羊、馬等家畜,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裡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狗也不能分辨顏色,它看景物就像看一張黑白照片。
我們的祖先,雖然沒有掌握物理學與人體解剖學的先進知識,無法客觀地分析色彩的發生機制,但卻敏銳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對人產生的影響。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為,他發現人類可能因貪婪和孱弱,而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裡迷失。
然而世人幾乎沒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聽不進老子的話。人說到底是感性的動物,容易依賴感官,也容易沉溺於感官。江淹「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離愁別緒更重,作了黯然銷魂的千古一歎;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卻襯出了大英雄羈旅思鄉的寸寸柔腸。色彩,除了構建了美麗的自然,還幫助我們衍生出豐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審美情趣太過豐盛,不僅把山水風光聯繫到情緒,還又引申到男女。大約是因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繽紛的自然一樣,可以給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這樣的含義。梁惠王召孟子談心,劈頭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這風流又有些下流的含義,塞進了「色」字裡。而英文裡,「color」一詞無論在含義上還是詞源上,都沒聽說跟「sex」或者「love」有什麼關係。這大約也算是中華文化又一體現「天人合一」的獨特之處吧。
也許是過於迷戀來自身體的感官享受,梁惠王、齊宣王以及其他無數王與非王的後人們,又將「色」的性含義作了進一步發揮。比如,與性有關的念頭,叫做「色心」;與性有關的要求,叫做「色欲」;至於對性有執著追求的人,就是「色狼」、「色魔」、「色鬼」。其實,狼是對配偶十分忠誠的動物,實行絕對的一夫一妻制;至於魔、鬼,更是虛無縹緲之物,白白因人的齷齪、偏狹、卑劣而擔了虛名兒。
看透一切的,還是佛家。佛家說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質的存在。「色」又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所依靠生活的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是我們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後凝重地說,色即是空,一切物質的存在都將幻滅,並不值得我們留戀。
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們擺脫一切世俗的羈絆,達至心靈的寧靜與平和。其實,紅塵有紅塵的美好,否則,人幹嘛要進化出一雙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識兩色,世界黑白分明,內心豈非更易平靜?
所以,既然有了這樣幸運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這條逐色之旅,去尋覓這些淺碧輕紅、?紫蒼黃在我們的文明中的負擔與承載。
寫「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詩人,早已不在了。但我們還可以繼續享受,這可分解為七色的光明。
「色」字,按照明末閔齊伋在《六書通》中的考證,最早的寫法,如 ,乃是一個人馱著另一個人,仰承其臉色。
而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也注解說:「色,顏氣也。」
也就是說,「色」在中文裡,最初的含義,是指人們的臉色。孔夫子譏諷喜歡做秀的人,說:「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太史公描寫秦舞陽的外強中乾,說他刺嬴政時「色變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讚公孫大娘劍舞絕技,說圍觀群眾們「觀者如山色沮喪」,用的都是「色」字的本義。
這個本義,顯然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是人們內在的情緒通過面部肌肉、眉眼口鼻這些物質的具體形態表現出來的結果。現在我們還常說「喜形於色」、「談癌色變」,仍用的是臉色的意思。
當然,現在說「色」,多以「色彩」這一含義為主,似乎更強調其客觀性。科學家們說,什麼是色彩呢,就是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拿著三棱鏡,去分解陽光的色彩吧。事實上,人類眼睛的特殊構造,可以使我們看到可見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們的視網膜上分佈著許多圓錐細胞,對可見光內各種不同波長的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而這些圓錐細胞又含有三種不同的色素,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最敏感,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紅綠藍的分辨度最高,這也是將其稱為三原色的原因。
色彩視覺在靈長類動物對世界的認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動物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科學家們還說,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牛、羊、馬等家畜,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裡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狗也不能分辨顏色,它看景物就像看一張黑白照片。
我們的祖先,雖然沒有掌握物理學與人體解剖學的先進知識,無法客觀地分析色彩的發生機制,但卻敏銳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對人產生的影響。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為,他發現人類可能因貪婪和孱弱,而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裡迷失。
然而世人幾乎沒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聽不進老子的話。人說到底是感性的動物,容易依賴感官,也容易沉溺於感官。江淹「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離愁別緒更重,作了黯然銷魂的千古一歎;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卻襯出了大英雄羈旅思鄉的寸寸柔腸。色彩,除了構建了美麗的自然,還幫助我們衍生出豐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審美情趣太過豐盛,不僅把山水風光聯繫到情緒,還又引申到男女。大約是因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繽紛的自然一樣,可以給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這樣的含義。梁惠王召孟子談心,劈頭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這風流又有些下流的含義,塞進了「色」字裡。而英文裡,「color」一詞無論在含義上還是詞源上,都沒聽說跟「sex」或者「love」有什麼關係。這大約也算是中華文化又一體現「天人合一」的獨特之處吧。
也許是過於迷戀來自身體的感官享受,梁惠王、齊宣王以及其他無數王與非王的後人們,又將「色」的性含義作了進一步發揮。比如,與性有關的念頭,叫做「色心」;與性有關的要求,叫做「色欲」;至於對性有執著追求的人,就是「色狼」、「色魔」、「色鬼」。其實,狼是對配偶十分忠誠的動物,實行絕對的一夫一妻制;至於魔、鬼,更是虛無縹緲之物,白白因人的齷齪、偏狹、卑劣而擔了虛名兒。
看透一切的,還是佛家。佛家說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質的存在。「色」又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所依靠生活的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是我們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後凝重地說,色即是空,一切物質的存在都將幻滅,並不值得我們留戀。
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們擺脫一切世俗的羈絆,達至心靈的寧靜與平和。其實,紅塵有紅塵的美好,否則,人幹嘛要進化出一雙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識兩色,世界黑白分明,內心豈非更易平靜?
所以,既然有了這樣幸運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這條逐色之旅,去尋覓這些淺碧輕紅、?紫蒼黃在我們的文明中的負擔與承載。
寫「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詩人,早已不在了。但我們還可以繼續享受,這可分解為七色的光明。
目次
序言
第一篇 紅色
一、諸紅繚亂
絳
赤
朱
丹
紅
茜
彤
赭
緋
二、惡紫奪朱
周人尚赤
朱紫之亂
赤帝之子
免罪免死
密聯中樞
朱紫再亂
三、女兒之色
羅帷綺箔脂粉香
紅顏暗與流年換
結我紅羅裾
點絳唇
紅樓隔雨相望冷
四、忠義所在
赤面雲長
忠義之紅
凝於顏面
鐵骨丹心
五、浸染民風
紅絲繫足
紅鸞星動
大紅蓋頭
辟邪除祟
六、懷金拖紫
赤黑為紫
紫氣東來
鄒纓齊紫
滿朝朱紫貴
第二篇 青色
一、綠碧青絲繩
青
綠
藍
翠
碧
蒼
縹
二、物之生時
春色如許
青春物語
踏青時節
金玉年華
柳色傷心
三、有女娉婷
青黛蛾眉
青絲綠鬢
絕代佳人
青衣風致
四、縹縹乎仙
蒼天在上
神仙居所
青詞宣世
珍禽異獸
五、青青子衿
青出於藍
溫文爾雅
載道之色
青箱傳後
卑者所服
六、新秀方然
山水入畫
獨立成宗
門類繁盛
千峰翠色
雨過天青
氤氳青花 第三篇 黃色
一、黃之源起
廢棄的本意
孤家寡人
黃帝四面
意轉下流
間色流黃
二、帝王專色
土火之辯
中央之色
黃天當立
壟斷年代
黃袍加身
恢復尊位
空前絕後
三、吉祥如意
有聖西來
巧妝額黃
眉間喜色
黃道吉日
第四篇 黑色
一、萬變不離
黑
玄
緇
烏
皂
墨
黎、黔
二、嚴厲正大
《緇衣》之歌
秦為水德
頂戴烏紗
黥墨之刑
鐵面無私
三、跌宕起伏
心有餘悸
不分皂白
不善為黑
官員貪墨
黑道黑幫黑社會
四、年華之表
光可鑒人
鬢染如漆
王莽大婚
烏膏塗唇
第五篇 白色
一、萬色之基
白
素
縞
皓
二、粉飾太平
尚白的王朝
酒後真言
獻吉用白
居心叵測
三、哀思所在
喪服之制
誠摯哀思
白色不祥
白花之殤
四、不厭其白
粉白黛黑
美白秘方
傅粉何郎
書生白面
補述:五行五色之論
第一篇 紅色
一、諸紅繚亂
絳
赤
朱
丹
紅
茜
彤
赭
緋
二、惡紫奪朱
周人尚赤
朱紫之亂
赤帝之子
免罪免死
密聯中樞
朱紫再亂
三、女兒之色
羅帷綺箔脂粉香
紅顏暗與流年換
結我紅羅裾
點絳唇
紅樓隔雨相望冷
四、忠義所在
赤面雲長
忠義之紅
凝於顏面
鐵骨丹心
五、浸染民風
紅絲繫足
紅鸞星動
大紅蓋頭
辟邪除祟
六、懷金拖紫
赤黑為紫
紫氣東來
鄒纓齊紫
滿朝朱紫貴
第二篇 青色
一、綠碧青絲繩
青
綠
藍
翠
碧
蒼
縹
二、物之生時
春色如許
青春物語
踏青時節
金玉年華
柳色傷心
三、有女娉婷
青黛蛾眉
青絲綠鬢
絕代佳人
青衣風致
四、縹縹乎仙
蒼天在上
神仙居所
青詞宣世
珍禽異獸
五、青青子衿
青出於藍
溫文爾雅
載道之色
青箱傳後
卑者所服
六、新秀方然
山水入畫
獨立成宗
門類繁盛
千峰翠色
雨過天青
氤氳青花 第三篇 黃色
一、黃之源起
廢棄的本意
孤家寡人
黃帝四面
意轉下流
間色流黃
二、帝王專色
土火之辯
中央之色
黃天當立
壟斷年代
黃袍加身
恢復尊位
空前絕後
三、吉祥如意
有聖西來
巧妝額黃
眉間喜色
黃道吉日
第四篇 黑色
一、萬變不離
黑
玄
緇
烏
皂
墨
黎、黔
二、嚴厲正大
《緇衣》之歌
秦為水德
頂戴烏紗
黥墨之刑
鐵面無私
三、跌宕起伏
心有餘悸
不分皂白
不善為黑
官員貪墨
黑道黑幫黑社會
四、年華之表
光可鑒人
鬢染如漆
王莽大婚
烏膏塗唇
第五篇 白色
一、萬色之基
白
素
縞
皓
二、粉飾太平
尚白的王朝
酒後真言
獻吉用白
居心叵測
三、哀思所在
喪服之制
誠摯哀思
白色不祥
白花之殤
四、不厭其白
粉白黛黑
美白秘方
傅粉何郎
書生白面
補述:五行五色之論
書摘/試閱
第三篇 黃色
二、帝王專色
說起皇帝,有些人腦海中會浮現一個腦滿腸肥、酒色無度的胖子的形象,有些人卻會聯想到戎馬倥傯、英武威嚴的雄傑。無論樣子是猥瑣還是高大,有一件道具總是少不了的,就是他們身上一般都會穿著一件明黃色的、看起來金光閃閃的龍袍。這些或雄才大略、或剛愎自用、甚或昏庸無能的君主,為何都會選擇黃色來代表自身的權威呢?這其中,當然有很多故事發生。
土火之辯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龍袍自然也是國內古今第一件龍袍。然而這第一件龍袍卻不是人們慣常以為的黃色,而是黑色。春秋戰國時陰陽五行與五德始終之說盛行。按照這一理論,周人尚赤,是火德。水能剋火,秦王要取代周天子,就應以水德自居,崇尚黑色,而秦國的統治者對此深信不疑,所以無論是作為割據一方的小國之王,還是一統江山君臨天下的皇帝,其衣裳,都是黑色。
秦朝國運短暫,二世而終。代之而起的漢朝,龍袍起先也不是黃色。按照五德始終論的邏輯,漢取代了秦,應該是土剋水的表現,所以漢代當是土德,要崇尚黃色。然而,也許是因為焚書坑儒導致五德始終論不能有效傳播,劉邦沒能接觸到,也許是因為「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根本就不曉得有這套東西,總之,建立漢朝以後,劉邦牢記自己號稱是赤帝之子來吸引大家跟著他造反的故事,所以處處表現出尊崇赤帝、尊崇紅色的樣子。龍袍這樣具有象徵意義的重大物件,當然也做成了紅色。
然而劉邦不知道或者不信奉的東西,別人未必如此。其實劉邦建漢之初,就曾召集大臣討論國運。有些人逢迎劉邦的心思,說皇上是赤帝之子,大漢當然是火德。有些人大約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嚴謹地論證說秦為水德,代秦剋水的當然是土德。還有更激進的論點,說秦朝太短了,根本不算數,漢朝才是真正接替周朝的,所以漢朝應為水德。由於議而不決,劉邦乾脆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尊崇了紅色。
而到了漢文帝的時候,又有大臣挑起關於國運的辯論。一個叫公孫臣的人對文帝進言說,漢朝其實應該是土德呀,馬上就會有黃龍現身,昭示這一點。但丞相張蒼反對,說漢朝明明是水德,黃河決口就是證明。文帝是個好好先生,對雙方的言論都不置可否。結果到了第二年,果然有黃龍出現於某地,很多人都看到了。文帝覺得這是上天給的警示,不重視不行了,於是召集一批高級知識分子,「申明土德」,並修改曆書和服色。武帝即位以後,正式承認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要崇尚黃色。武帝當然也就成了第一個穿黃色龍袍的皇帝。
中央之色
武帝雖然提出要崇尚黃色,但似乎並不真正重視。他做了黃色的龍袍,但也保留了紅色的龍袍。尚赤的傳統,在朝野和民間繼續保留。甚至到劉秀建立東漢後,又修正了武帝的提法,認為漢朝仍然是火德,就該看重紅色。劉秀也召集了一批人,展開關於國運的大討論。討論的結果,竟然把周人尚赤的理論都推翻了,說周朝其實是木德,崇尚青色,秦朝太短了,什麼德都代表不了,漢朝是繼承周朝的,木生火,所以是火德。一會兒說周朝是火、一會兒說周朝是木,一會兒說朝代更迭是「剋」、一會兒又說是「生」,足見五德始終說並沒有什麼客觀的邏輯,只不過是迎合政治的需要罷了。
所以有學者提出,武帝說尊崇黃色,並非真的承認什麼火德土德的辨析,而是看中了黃色的另一種象徵意義,即中央的顏色。
根據五行理論,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與東西南北中這五個方位是一一對應的,同時又各以赤黃青白黑作為顏色的表徵。與中央對應的就是土,顏色為黃色,所以這顏色就有了中央的含義。天子要坐鎮中央,指揮四方,這種思維在周朝的分封制中已經體現得很明顯。《周易》裡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孔穎達注解《周易》,對這句話又進一步解釋,說把黃色放在當中,而「四支」就是「四肢」,把四方的事物比喻為人的手足,黃色「兼四方之色」,就如同中心指揮手足。
到了秦漢的帝國時代,捨封國而設郡縣,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直接指揮地方的意圖更加明顯。皇帝使用代表中央之色的黃色,正可加強這一意圖的體現。漢武帝是一代聰慧而有作為的君主,他大約是既看到了五德始終說的混亂之處,又看到了作為五德基礎的五行說的可取之處,所以欣欣然地穿上了黃色的龍袍。
幫助武帝認識到黃色的這一層意義的,當然是一眾知識分子。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鼓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董仲舒對武帝說,帝王的王,有五層意思:皇、方、匡、黃、往。董氏在其著作《春秋繁露》裡解釋說:皇是指光明正大;方是指方向的明確和道德的正直;匡是指統治與寬容,讓道德修正天下;黃是指黃色,乃是美的象徵;往是指黃所蘊含的美的資質覆蓋四方,使天下完美無缺。黃色在五行中代表土,代表大地,忠臣、孝子的美好品德都是源於土的性質。土是五行中最高貴的物件,而黃色也是五色中最傑出的顏色。董氏的理論影響很大,現代學者考證說,即便在現在,皇、方、匡、黃、往這五個字,在中國各地的方言中,有的同音,有的同音同調,有的同義,而且都與帝王相關。
董仲舒對黃色的強調,顯然就是著眼於其方位的含義,跟五德始終沒什麼關係。其實,某一朝代是某種德行的代表,本就很難論證。雖然有些比較二百五的人不遺餘力地舉例,一會兒這個祥瑞,一會兒那個奇蹟,但明白人一看就知道,這多係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之說,想要以此來加強老百姓對政權的認同,即現代政治學所謂的合法性,效果比較有限。但五行方位之說,就比較容易為人所接受,而且實際上在秦漢時就已經被很多人接受。所以捨德行之說而取方位的意義,對於加強統治而言,效果更好。
黃天當立
漢武帝提出尊崇黃色,卻並未禁止民間使用黃色。董仲舒之後,也有知識分子繼續強調黃色的特殊性。比如東漢的大學者班固,他在《漢書.律曆志》裡說,「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意思是黃色是中央的顏色,也是君主服裝的顏色。在《白虎通義》中,他又進一步指出,「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把黃色視作永不變更的大地自然之色。但此時民間似乎並不認同黃色與皇權間的關係,這集中體現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也就是傳統史學所謂「黃巾之亂」上。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對「黃巾之亂」會非常熟悉,因為該書開篇第一回的題目就是「宴桃園英雄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劉備、曹操、孫堅等梟雄,都是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那麼,張角等起義軍領袖是否真的如說書人說的,是從山裡學了一身法術出來作亂的呢?「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又是怎樣出現的呢?
小說裡說,張角是在山中碰到仙人,賜給他一部《太平青領書》,所以才學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這事兒也略有歷史根據。在東漢末年,有一本宣講讖緯迷信的《太平經》十分流行,並成為道教經典。後世一般認為,《太平經》就是《太平青領書》,是傳承了戰國時陰陽家的一些學說。鉅鹿人張角是得到道士于吉的傳授,學習此經,創立了太平道,稱為道教的一個流派。張角領導的起義失敗後,于吉流落到江東一帶,繼續傳播教義,並得到了許多孫吳官員將領的信奉,最終觸怒了孫策,被賜死。太平道也終於從此沒落。
《太平經》中也講五行無色,但有自己的一套獨特體系。比如,在它的理論中,「木」表示東方、青色、君主,「土」表示中央、黃色、民眾。基於這一點,張角等人認為當政的東漢劉氏應該倒臺,所以才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政治口號,又用「歲在甲子」表明起事的時間,用「天下大吉」渲染成功後的美好世界。
道教尊奉黃帝和老子,所以穿衣戴帽都用黃色,「黃冠」還成為道士的別稱。太平道是道教的分支,張角當然也是穿黃戴黃。而起義軍大部分都是太平道的信徒,於是統一以黃巾裹頭,既表示信仰,也是對黃色天命的繼承。魏晉之際的學者楊泉在他的《物理論》裡描述他所見到的黃巾大起義的景象,說黃巾軍「被服純黃,不將尺兵⋯⋯所至郡縣無不從,是日天大黃」。排山倒海的軍隊,把天空都映成了黃色。
農民起義軍這麼大張旗鼓的使用黃色,足見此時黃色尚未確立唯我獨尊的地位
壟斷年代
真正把黃色提升到皇室專用、高不可攀的位置的,是隋唐的統治者們。
當然,在兩漢與隋唐間的四百年,也有一些小統治者們看重黃色。比如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軍閥們都相信劉秀訂立的漢朝火德的說法,而火能生土,所以都來搶當土德的繼承人。袁紹的手下就曾經勸他,說您是舜帝的後代,舜帝就是土德,您可是土德的傳人呢,您不爭天下誰爭天下。董昭勸曹操遷都許昌,也說許昌方位上屬於土,把基業建立於此的人必成大業。後來曹丕稱了帝,果然公告曹家是順應土德,尊尚黃色,還強調魏國皇帝要在每年的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各穿黃色禮服十八天。孫權對曹魏繼承土德不服氣,在自己稱帝時乾脆定年號為黃龍,表明自己才是正統。南北朝時也有一些小政權尊崇黃色。不過,在分裂割據的局面下,這些名為皇帝實為諸侯的統治者,影響力都還是有限的。
到了隋唐時期就不同了。隋唐時天下一統,國力繁盛,在安史之亂前,中央政府也十分強大,影響力廣泛。因此隋唐的皇帝們抬舉黃色,黃色便高貴起來。隋朝跟秦朝一樣國祚短暫,代表什麼德行還沒辨明白,就已經反了三十六路諸侯,起了七十二處煙塵,天下大亂。但隋文帝穿黃色龍袍,是有記載的。而且此時不僅皇帝衣黃,貴族也穿黃色。唐人劉肅在其《大唐新語》裡就寫到:「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則沿用隋朝的禮服形制,用黃袍作朝服,但卻禁止官員和平民穿戴,這才開了黃色為皇帝專用的先例。
可能是因為在位不久就被兒子趕去做了太上皇,李淵的命令,似乎打了折扣,貫徹得並不好。很多隋朝乃至南朝的沒落貴族,在唐初仍然可以穿黃衫,而且黃衫似乎成了他們曾貴為王子王孫的經歷的說明。唐代書法家張彥遠記載過一個故事,說太宗皇帝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聽說民間有人收藏了《蘭亭序》,就派大臣蕭翼去調查;後者於是換上一件不大合體的黃衫,打扮成一副潦倒的樣子,開展情報搜集。蕭翼是南朝蕭梁的後裔,當然是貴族出身,但在太宗手下為官,絕對不能算沒落。他如此打扮,無非是一方面避免引人注目,一方面又表明自己有點家學淵源,有品鑒藝術品的能力,輕易不要騙他。在這個故事裡則可以看到,至少在貞觀年間,黃色尚未被皇帝完全壟斷。
再過些日子,情況又起了變化。天寶年間,大臣韋韜向唐玄宗建議說,皇上和臣屬還是要有所區別,皇上不僅龍袍要用黃色,桌椅板凳、床單被褥都要用黃色,而官民所有的物品都不能用黃色。此時的玄宗,已不是那個韋后亂政時力挽狂瀾、英姿勃發的少年,也不是那個開元盛世時選賢用能、廣開言路的君主。他已經開始沉湎於逢迎、諂媚和享樂,所以欣然接受。於是,自這時起,黃色真正被皇家壟斷了。據說供職於玄宗手下的大詩人王維,曾經擔任掌管宮廷樂舞的大樂丞,並編導了一齣「黃獅子舞」。而這舞蹈,也因黃色的關係,只演給皇帝看。這舞蹈大約一直流傳到了北宋,因為北宋學者王讜在其著作中描述「黃獅子舞」時,專門叮囑年輕人說,「非天子不舞,後輩慎之」。
黃袍加身
唐王朝覆滅以後,天下再度陷入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柏楊先生翻譯《資治通鑒》時,把五代十國時期稱為大黑暗,並感喟說,東漢末年同樣是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但卻人才輩出,即使袁紹、劉表之類不成器的人物,也各有可愛之處;但唐末的混亂,各路軍閥都是豕犬之質,甚至豬狗不如,只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而五代十國的混亂,終結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手。說到趙匡胤,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了。
話說趙匡胤本是後周政權統治者柴榮的手下大將,民間野史還說二人曾結為兄弟。柴榮也算有雄心有智謀,想要結束天下大亂的局面,但死得太早,大權於是落到趙匡胤手裡。西元九六年,趙匡胤率軍抵抗外敵入侵,走到陳橋這個地方,忽然發生軍事政變,將領們要求趙匡胤自立為帝。後者還沒表態,就有人把一件黃袍披到他身上,於是三軍拜倒在地,口呼萬歲,一個新皇帝就此產生了。
陳橋兵變顯然是趙匡胤為了當皇帝,而自導自演的一幕鬧劇。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說明自己不是蓄意奪權,他除了裝作被迫披上黃袍外,還叫人四處散播言論,說軍隊裡的某某頭天就發現天上多了一個太陽,這表示人間確實要換皇帝了。趙匡胤這套把戲,看起來虛偽做作,令人作嘔,但之前許多想做皇帝的人都搞過,比如王莽、曹丕、楊堅等等,所以也無可厚非。而作為此次演出最關鍵的道具,黃袍的巨大象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空前絕後
明清時期,國家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黃色自然也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尊貴地位。明朝恢復了黃色的崇高地位,而到了清代,尚黃的習俗更盛。
建築上,皇帝們居住的紫禁城,大面積使用黃色,而城外,除了廟宇,絕不允許使用。也就是說,只有神權才能與皇權稍稍看齊。唯一的例外是在雍正主政時,特准孔廟可以用黃色琉璃瓦鋪頂,以示對孔子的獨尊,算是民間建築的一次行政特別許可事項。
衣飾上,皇帝在平時可以穿藍色龍袍作為便服,但上朝一定要穿黃色龍袍以示威嚴。此外,皇家宗室還可以繫金黃色的帶子,「黃帶子」因此成了皇家直系子孫的別名。此外,功臣和皇帝的侍衛,經過批准,都可以穿明黃色絲綢製作的褂子,俗稱黃馬褂。得到御賜的黃馬褂,既是莫大的榮譽,又可以享受許多特權。比如,打官司時,身穿黃馬褂,就可以免卻皮肉之苦,所以黃色還成為統治者籠絡下臣的手段。
至於吃穿用度行走起居,使用黃色的更多。所以末代皇帝溥儀曾回憶說:「每當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腦海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衣服鞋帽的裡面、腰上繫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製碗碟、包蓋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其實,甚至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光緒倉皇逃難時,走在河北一帶,還要人在路面上鋪撒黃沙,以示皇權尊貴,真可謂死要面子。
黃色因五行方位的原因而被政治利用,並經歷代統治者的打造,象徵意義不斷強化,固然變得尊貴崇高,但偶爾也會顯得可笑。比如有人提出,華夏祖先黃帝之所以被稱為黃帝,就是因為他身穿黃衣治理天下,而皇帝要穿黃色龍袍正是這位祖先以身作則立下的規矩。其實,黃帝本就是傳說中的人物,其是否身穿黃衣根本無法考證;至於他本名公孫軒轅,為何被稱為黃帝,向來眾說紛紜。把製作龍袍的專利權套到黃帝頭上,無非是為君主統治再增加一抹神性色彩罷了。
《野客叢書.禁用黃》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自黃袍正式成為皇權象徵起,穿上黃袍的,力求保之;想穿黃袍的,伺機奪之。奪權的方式,除了高呼「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此類野蠻型的,還有一種禮貌型的,也就是所謂的「黃袍加身」。提起「黃袍加身」,趙匡胤無疑是最有名的一個;但第一個導演「黃袍加身」的,卻是他當年的老上司郭威。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導演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不過是拾了郭威的牙慧而已。
有聖西來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教似乎一直很重視黃色。寺院的山牆往往像皇宮那樣塗成黃色,當然一般顏色要暗很多,以示區別。許多王朝統治者禁止平民穿黃色衣服,但僧人的袍子與袈裟卻可以例外地使用土黃。佛祖與羅漢們的造像也基本是黃色,而且信徒或非信徒們跪拜許願時,常常把重塑金身作為心願達成後酬謝神靈的手段。這裡的「金」,大部分時候是黃銅,有權有勢或信念虔誠的,則會在銅像上貼一層金箔。至於富可敵國的若干人,乾脆就用黃金造了。那麼,佛教造像為何會選擇黃顏色的銅或金作為原料呢,這大約要從佛教的傳入說起。
二、帝王專色
說起皇帝,有些人腦海中會浮現一個腦滿腸肥、酒色無度的胖子的形象,有些人卻會聯想到戎馬倥傯、英武威嚴的雄傑。無論樣子是猥瑣還是高大,有一件道具總是少不了的,就是他們身上一般都會穿著一件明黃色的、看起來金光閃閃的龍袍。這些或雄才大略、或剛愎自用、甚或昏庸無能的君主,為何都會選擇黃色來代表自身的權威呢?這其中,當然有很多故事發生。
土火之辯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龍袍自然也是國內古今第一件龍袍。然而這第一件龍袍卻不是人們慣常以為的黃色,而是黑色。春秋戰國時陰陽五行與五德始終之說盛行。按照這一理論,周人尚赤,是火德。水能剋火,秦王要取代周天子,就應以水德自居,崇尚黑色,而秦國的統治者對此深信不疑,所以無論是作為割據一方的小國之王,還是一統江山君臨天下的皇帝,其衣裳,都是黑色。
秦朝國運短暫,二世而終。代之而起的漢朝,龍袍起先也不是黃色。按照五德始終論的邏輯,漢取代了秦,應該是土剋水的表現,所以漢代當是土德,要崇尚黃色。然而,也許是因為焚書坑儒導致五德始終論不能有效傳播,劉邦沒能接觸到,也許是因為「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根本就不曉得有這套東西,總之,建立漢朝以後,劉邦牢記自己號稱是赤帝之子來吸引大家跟著他造反的故事,所以處處表現出尊崇赤帝、尊崇紅色的樣子。龍袍這樣具有象徵意義的重大物件,當然也做成了紅色。
然而劉邦不知道或者不信奉的東西,別人未必如此。其實劉邦建漢之初,就曾召集大臣討論國運。有些人逢迎劉邦的心思,說皇上是赤帝之子,大漢當然是火德。有些人大約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嚴謹地論證說秦為水德,代秦剋水的當然是土德。還有更激進的論點,說秦朝太短了,根本不算數,漢朝才是真正接替周朝的,所以漢朝應為水德。由於議而不決,劉邦乾脆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尊崇了紅色。
而到了漢文帝的時候,又有大臣挑起關於國運的辯論。一個叫公孫臣的人對文帝進言說,漢朝其實應該是土德呀,馬上就會有黃龍現身,昭示這一點。但丞相張蒼反對,說漢朝明明是水德,黃河決口就是證明。文帝是個好好先生,對雙方的言論都不置可否。結果到了第二年,果然有黃龍出現於某地,很多人都看到了。文帝覺得這是上天給的警示,不重視不行了,於是召集一批高級知識分子,「申明土德」,並修改曆書和服色。武帝即位以後,正式承認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要崇尚黃色。武帝當然也就成了第一個穿黃色龍袍的皇帝。
中央之色
武帝雖然提出要崇尚黃色,但似乎並不真正重視。他做了黃色的龍袍,但也保留了紅色的龍袍。尚赤的傳統,在朝野和民間繼續保留。甚至到劉秀建立東漢後,又修正了武帝的提法,認為漢朝仍然是火德,就該看重紅色。劉秀也召集了一批人,展開關於國運的大討論。討論的結果,竟然把周人尚赤的理論都推翻了,說周朝其實是木德,崇尚青色,秦朝太短了,什麼德都代表不了,漢朝是繼承周朝的,木生火,所以是火德。一會兒說周朝是火、一會兒說周朝是木,一會兒說朝代更迭是「剋」、一會兒又說是「生」,足見五德始終說並沒有什麼客觀的邏輯,只不過是迎合政治的需要罷了。
所以有學者提出,武帝說尊崇黃色,並非真的承認什麼火德土德的辨析,而是看中了黃色的另一種象徵意義,即中央的顏色。
根據五行理論,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與東西南北中這五個方位是一一對應的,同時又各以赤黃青白黑作為顏色的表徵。與中央對應的就是土,顏色為黃色,所以這顏色就有了中央的含義。天子要坐鎮中央,指揮四方,這種思維在周朝的分封制中已經體現得很明顯。《周易》裡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孔穎達注解《周易》,對這句話又進一步解釋,說把黃色放在當中,而「四支」就是「四肢」,把四方的事物比喻為人的手足,黃色「兼四方之色」,就如同中心指揮手足。
到了秦漢的帝國時代,捨封國而設郡縣,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直接指揮地方的意圖更加明顯。皇帝使用代表中央之色的黃色,正可加強這一意圖的體現。漢武帝是一代聰慧而有作為的君主,他大約是既看到了五德始終說的混亂之處,又看到了作為五德基礎的五行說的可取之處,所以欣欣然地穿上了黃色的龍袍。
幫助武帝認識到黃色的這一層意義的,當然是一眾知識分子。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鼓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董仲舒對武帝說,帝王的王,有五層意思:皇、方、匡、黃、往。董氏在其著作《春秋繁露》裡解釋說:皇是指光明正大;方是指方向的明確和道德的正直;匡是指統治與寬容,讓道德修正天下;黃是指黃色,乃是美的象徵;往是指黃所蘊含的美的資質覆蓋四方,使天下完美無缺。黃色在五行中代表土,代表大地,忠臣、孝子的美好品德都是源於土的性質。土是五行中最高貴的物件,而黃色也是五色中最傑出的顏色。董氏的理論影響很大,現代學者考證說,即便在現在,皇、方、匡、黃、往這五個字,在中國各地的方言中,有的同音,有的同音同調,有的同義,而且都與帝王相關。
董仲舒對黃色的強調,顯然就是著眼於其方位的含義,跟五德始終沒什麼關係。其實,某一朝代是某種德行的代表,本就很難論證。雖然有些比較二百五的人不遺餘力地舉例,一會兒這個祥瑞,一會兒那個奇蹟,但明白人一看就知道,這多係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之說,想要以此來加強老百姓對政權的認同,即現代政治學所謂的合法性,效果比較有限。但五行方位之說,就比較容易為人所接受,而且實際上在秦漢時就已經被很多人接受。所以捨德行之說而取方位的意義,對於加強統治而言,效果更好。
黃天當立
漢武帝提出尊崇黃色,卻並未禁止民間使用黃色。董仲舒之後,也有知識分子繼續強調黃色的特殊性。比如東漢的大學者班固,他在《漢書.律曆志》裡說,「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意思是黃色是中央的顏色,也是君主服裝的顏色。在《白虎通義》中,他又進一步指出,「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把黃色視作永不變更的大地自然之色。但此時民間似乎並不認同黃色與皇權間的關係,這集中體現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也就是傳統史學所謂「黃巾之亂」上。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對「黃巾之亂」會非常熟悉,因為該書開篇第一回的題目就是「宴桃園英雄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劉備、曹操、孫堅等梟雄,都是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那麼,張角等起義軍領袖是否真的如說書人說的,是從山裡學了一身法術出來作亂的呢?「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又是怎樣出現的呢?
小說裡說,張角是在山中碰到仙人,賜給他一部《太平青領書》,所以才學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這事兒也略有歷史根據。在東漢末年,有一本宣講讖緯迷信的《太平經》十分流行,並成為道教經典。後世一般認為,《太平經》就是《太平青領書》,是傳承了戰國時陰陽家的一些學說。鉅鹿人張角是得到道士于吉的傳授,學習此經,創立了太平道,稱為道教的一個流派。張角領導的起義失敗後,于吉流落到江東一帶,繼續傳播教義,並得到了許多孫吳官員將領的信奉,最終觸怒了孫策,被賜死。太平道也終於從此沒落。
《太平經》中也講五行無色,但有自己的一套獨特體系。比如,在它的理論中,「木」表示東方、青色、君主,「土」表示中央、黃色、民眾。基於這一點,張角等人認為當政的東漢劉氏應該倒臺,所以才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政治口號,又用「歲在甲子」表明起事的時間,用「天下大吉」渲染成功後的美好世界。
道教尊奉黃帝和老子,所以穿衣戴帽都用黃色,「黃冠」還成為道士的別稱。太平道是道教的分支,張角當然也是穿黃戴黃。而起義軍大部分都是太平道的信徒,於是統一以黃巾裹頭,既表示信仰,也是對黃色天命的繼承。魏晉之際的學者楊泉在他的《物理論》裡描述他所見到的黃巾大起義的景象,說黃巾軍「被服純黃,不將尺兵⋯⋯所至郡縣無不從,是日天大黃」。排山倒海的軍隊,把天空都映成了黃色。
農民起義軍這麼大張旗鼓的使用黃色,足見此時黃色尚未確立唯我獨尊的地位
壟斷年代
真正把黃色提升到皇室專用、高不可攀的位置的,是隋唐的統治者們。
當然,在兩漢與隋唐間的四百年,也有一些小統治者們看重黃色。比如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軍閥們都相信劉秀訂立的漢朝火德的說法,而火能生土,所以都來搶當土德的繼承人。袁紹的手下就曾經勸他,說您是舜帝的後代,舜帝就是土德,您可是土德的傳人呢,您不爭天下誰爭天下。董昭勸曹操遷都許昌,也說許昌方位上屬於土,把基業建立於此的人必成大業。後來曹丕稱了帝,果然公告曹家是順應土德,尊尚黃色,還強調魏國皇帝要在每年的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各穿黃色禮服十八天。孫權對曹魏繼承土德不服氣,在自己稱帝時乾脆定年號為黃龍,表明自己才是正統。南北朝時也有一些小政權尊崇黃色。不過,在分裂割據的局面下,這些名為皇帝實為諸侯的統治者,影響力都還是有限的。
到了隋唐時期就不同了。隋唐時天下一統,國力繁盛,在安史之亂前,中央政府也十分強大,影響力廣泛。因此隋唐的皇帝們抬舉黃色,黃色便高貴起來。隋朝跟秦朝一樣國祚短暫,代表什麼德行還沒辨明白,就已經反了三十六路諸侯,起了七十二處煙塵,天下大亂。但隋文帝穿黃色龍袍,是有記載的。而且此時不僅皇帝衣黃,貴族也穿黃色。唐人劉肅在其《大唐新語》裡就寫到:「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則沿用隋朝的禮服形制,用黃袍作朝服,但卻禁止官員和平民穿戴,這才開了黃色為皇帝專用的先例。
可能是因為在位不久就被兒子趕去做了太上皇,李淵的命令,似乎打了折扣,貫徹得並不好。很多隋朝乃至南朝的沒落貴族,在唐初仍然可以穿黃衫,而且黃衫似乎成了他們曾貴為王子王孫的經歷的說明。唐代書法家張彥遠記載過一個故事,說太宗皇帝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聽說民間有人收藏了《蘭亭序》,就派大臣蕭翼去調查;後者於是換上一件不大合體的黃衫,打扮成一副潦倒的樣子,開展情報搜集。蕭翼是南朝蕭梁的後裔,當然是貴族出身,但在太宗手下為官,絕對不能算沒落。他如此打扮,無非是一方面避免引人注目,一方面又表明自己有點家學淵源,有品鑒藝術品的能力,輕易不要騙他。在這個故事裡則可以看到,至少在貞觀年間,黃色尚未被皇帝完全壟斷。
再過些日子,情況又起了變化。天寶年間,大臣韋韜向唐玄宗建議說,皇上和臣屬還是要有所區別,皇上不僅龍袍要用黃色,桌椅板凳、床單被褥都要用黃色,而官民所有的物品都不能用黃色。此時的玄宗,已不是那個韋后亂政時力挽狂瀾、英姿勃發的少年,也不是那個開元盛世時選賢用能、廣開言路的君主。他已經開始沉湎於逢迎、諂媚和享樂,所以欣然接受。於是,自這時起,黃色真正被皇家壟斷了。據說供職於玄宗手下的大詩人王維,曾經擔任掌管宮廷樂舞的大樂丞,並編導了一齣「黃獅子舞」。而這舞蹈,也因黃色的關係,只演給皇帝看。這舞蹈大約一直流傳到了北宋,因為北宋學者王讜在其著作中描述「黃獅子舞」時,專門叮囑年輕人說,「非天子不舞,後輩慎之」。
黃袍加身
唐王朝覆滅以後,天下再度陷入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柏楊先生翻譯《資治通鑒》時,把五代十國時期稱為大黑暗,並感喟說,東漢末年同樣是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但卻人才輩出,即使袁紹、劉表之類不成器的人物,也各有可愛之處;但唐末的混亂,各路軍閥都是豕犬之質,甚至豬狗不如,只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而五代十國的混亂,終結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手。說到趙匡胤,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了。
話說趙匡胤本是後周政權統治者柴榮的手下大將,民間野史還說二人曾結為兄弟。柴榮也算有雄心有智謀,想要結束天下大亂的局面,但死得太早,大權於是落到趙匡胤手裡。西元九六年,趙匡胤率軍抵抗外敵入侵,走到陳橋這個地方,忽然發生軍事政變,將領們要求趙匡胤自立為帝。後者還沒表態,就有人把一件黃袍披到他身上,於是三軍拜倒在地,口呼萬歲,一個新皇帝就此產生了。
陳橋兵變顯然是趙匡胤為了當皇帝,而自導自演的一幕鬧劇。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說明自己不是蓄意奪權,他除了裝作被迫披上黃袍外,還叫人四處散播言論,說軍隊裡的某某頭天就發現天上多了一個太陽,這表示人間確實要換皇帝了。趙匡胤這套把戲,看起來虛偽做作,令人作嘔,但之前許多想做皇帝的人都搞過,比如王莽、曹丕、楊堅等等,所以也無可厚非。而作為此次演出最關鍵的道具,黃袍的巨大象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空前絕後
明清時期,國家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黃色自然也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尊貴地位。明朝恢復了黃色的崇高地位,而到了清代,尚黃的習俗更盛。
建築上,皇帝們居住的紫禁城,大面積使用黃色,而城外,除了廟宇,絕不允許使用。也就是說,只有神權才能與皇權稍稍看齊。唯一的例外是在雍正主政時,特准孔廟可以用黃色琉璃瓦鋪頂,以示對孔子的獨尊,算是民間建築的一次行政特別許可事項。
衣飾上,皇帝在平時可以穿藍色龍袍作為便服,但上朝一定要穿黃色龍袍以示威嚴。此外,皇家宗室還可以繫金黃色的帶子,「黃帶子」因此成了皇家直系子孫的別名。此外,功臣和皇帝的侍衛,經過批准,都可以穿明黃色絲綢製作的褂子,俗稱黃馬褂。得到御賜的黃馬褂,既是莫大的榮譽,又可以享受許多特權。比如,打官司時,身穿黃馬褂,就可以免卻皮肉之苦,所以黃色還成為統治者籠絡下臣的手段。
至於吃穿用度行走起居,使用黃色的更多。所以末代皇帝溥儀曾回憶說:「每當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腦海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衣服鞋帽的裡面、腰上繫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製碗碟、包蓋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其實,甚至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光緒倉皇逃難時,走在河北一帶,還要人在路面上鋪撒黃沙,以示皇權尊貴,真可謂死要面子。
黃色因五行方位的原因而被政治利用,並經歷代統治者的打造,象徵意義不斷強化,固然變得尊貴崇高,但偶爾也會顯得可笑。比如有人提出,華夏祖先黃帝之所以被稱為黃帝,就是因為他身穿黃衣治理天下,而皇帝要穿黃色龍袍正是這位祖先以身作則立下的規矩。其實,黃帝本就是傳說中的人物,其是否身穿黃衣根本無法考證;至於他本名公孫軒轅,為何被稱為黃帝,向來眾說紛紜。把製作龍袍的專利權套到黃帝頭上,無非是為君主統治再增加一抹神性色彩罷了。
《野客叢書.禁用黃》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自黃袍正式成為皇權象徵起,穿上黃袍的,力求保之;想穿黃袍的,伺機奪之。奪權的方式,除了高呼「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此類野蠻型的,還有一種禮貌型的,也就是所謂的「黃袍加身」。提起「黃袍加身」,趙匡胤無疑是最有名的一個;但第一個導演「黃袍加身」的,卻是他當年的老上司郭威。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導演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不過是拾了郭威的牙慧而已。
有聖西來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教似乎一直很重視黃色。寺院的山牆往往像皇宮那樣塗成黃色,當然一般顏色要暗很多,以示區別。許多王朝統治者禁止平民穿黃色衣服,但僧人的袍子與袈裟卻可以例外地使用土黃。佛祖與羅漢們的造像也基本是黃色,而且信徒或非信徒們跪拜許願時,常常把重塑金身作為心願達成後酬謝神靈的手段。這裡的「金」,大部分時候是黃銅,有權有勢或信念虔誠的,則會在銅像上貼一層金箔。至於富可敵國的若干人,乾脆就用黃金造了。那麼,佛教造像為何會選擇黃顏色的銅或金作為原料呢,這大約要從佛教的傳入說起。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