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童年會傷人
滿額折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療癒你的童年創傷,不再複製原生家庭的魔咒。
別讓看不見的傷口綁架你一輩子!

原以為脫離了童年、擁有了新生,
為什麼在面對孩子時,彷彿時間被倒轉,
童年的傷痛在孩子身上重播……

體罰、情緒勒索、言語暴力、父母離婚、長期忽視、家暴、有藥物酒癮問題……
「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不會!」
「這有什麼好哭的!真沒用!」
「再吵!再吵就不要你了!」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你是否曾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是否曾在脫口而出後,卻又悔恨交加?
我們不想複製父母的教養模式,卻又常常發現,童年的陰霾如影隨形。


童年的傷痛不曾離去,它隱藏在最深的內心、伺機而動。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學會當父母,卻在學習的過程中,被痛苦的回憶牽絆、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上一代的教養模式。
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留佩萱,在書中提供11個童年療癒練習。讓我們深刻理解教養潛在問題、撫慰內在小孩,學會用更恰當的言行對待我們的孩子。

【本書特色】
1. 11個療癒練習,看見童年創傷就是改變的開始。
童年創傷不容易察覺,你或許會認為「創傷」這個詞太過嚴重,我的童年並沒有「創傷」。但是,就如同作者提到的:「創傷不只有看起來嚴重的身體傷害,許多我們不曾注意過的內在傷口,像是:父母控制慾太強、忽視、言語暴力、情緒勒索……都可能讓孩子的童年受傷。」
跟著留佩萱心理諮商師,一步一步完成11個療癒練習,看見並理解自己的童年傷口,開始清創你的隱性傷痛。

2. 揭開原生家庭帶來的「隱形傷害」,給孩子更好的童年環境。
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打罵教育、嘲笑、諷刺、忽視、威脅……我們誤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只是陷入了舊時代教養的惡性循環。作者藉由許多嚴謹的研究資料,讓家長看見這些「隱性傷害」帶來的影響有多大。藉由書中的11個練習,讓家長擺脫自己的童年陰影,並且學會用更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提供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讓童年不再傷人。

3. 真實面對童年創傷,才能及時避免並處理。
家暴、性侵、離婚……我們都害怕與他人討論這些嚴重的傷害,但是沉默只會傷孩子更深。本書強調整體社會必須嚴肅看待這些童年問題,並且提出家長可以做的因應方式,藉由更清楚的資訊交流,才能及時避免並處理這些傷痛。

作者簡介

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PhD in Counselor Education Supervision),目前在美國Antioch University Seattle心理諮商研究所(Clinical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rogram) 擔任教職,為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 LPC, PA Licensed Mental Health Counselor, LMHC, WA)、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EMDR受訓治療師、認證臨床創傷治療師(CCTP)、內在家庭系統IFS Level 1受訓治療師。在美國工作主要諮商對象為小孩、青少年、大學生、成年人、以及家庭。
‧專長:創傷治療/童年創傷/性侵、家暴/失落與哀傷/創傷知情/EMDR治療/依附關係/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IFS)治療。
‧著有:《童年會傷人》、《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尋找復原力》、《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部落格:counselingliu.com/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愛與改變:從理解,治癒自己的童年創傷
文/吳麗芬(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

人本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其經典著作《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裡說:「愛包含著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如果缺乏尊重,則責任很容易質變為控制和占有……如果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尊重他;照顧和責任如果不以了解為導引,就是盲目的。」了解,實在是愛的基礎啊!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控制一個人」比「了解一個人」簡單多了,因為大家都是那樣長大的,控制的手段根本就是從小耳濡目染,以致習以為常到腦神經已經沒有其他連結,比方說:「你再這樣試試看,我不要你了!」、「你如果現在不吃這個菜,等一下也不能吃蛋糕。」、「下次再打破碗,就不准你吃飯。」、「這次考試如果一百分,就給你一百元獎金。」、「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就是這樣報答我的嗎?」……這些威脅、利誘與情感勒索,是我們從小聽慣的話,等當了父母也幾乎無縫接軌的用在我們的小孩等親密家人身上,等小孩長大,說不定還加倍奉還給我們!事實上,活在這種負向文化的輪迴裡,沒有人是快樂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改變?
改變是需要信心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著名的認知科學實驗「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利用將狗置於地板通電的環境,讓牠除了無處可逃,且對於電擊的發生既無法控制也無法阻止。然後換去半邊地板通電、半邊沒通電的環境後,當電擊來時,即使把狗拉去沒有通電的一邊,狗卻又會回到有電的那半邊去,然後繼續在恐懼中捲身哀鳴。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無法靠自己力量終止電擊的狗」是如何變得聽天由命、不再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天生沒有「無助感」的狗,竟然因此信心潰散、「習得無助」,而無助感的消除,還要歷經三十~五十次的實驗協助才能奏效。
人雖然不是狗,但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歷程,難道沒有習得無助的時候嗎?當我們面對那些威脅、利誘與情感勒索的時候,最後不也就無助的順服了嗎?長大後的你,花過多少時間去「消除」它呢?無助感累積越多信心越無,即使想要改變,往往也會感到舉步維艱,童年留下的傷害,莫此為甚!
「愛」是需要學習的。愛的對象既然是「人」,那麼我們第一件要學的事情就應該是去了解「人」,而且從自己了解起,不是嗎?佩萱曾經跟我一起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每年我們都親眼見證許多決心改變的爸爸或媽媽,在知識與社群的支持下走出困境。如今,佩萱出版了這本書,無疑將會幫助更多人因為「了解自己」而重新獲得改變的力量。
這真是一本非常適合所有成人閱讀的「自療書」,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可以徜徉在佩萱溫暖博學的筆觸中,理解許多跟人的成長息息相關的科學知識,使得你對自己或孩子行為的接納,是一種了解真相後的接納,而非只是道德上認為「應該要接納」而已。

【自序】 理解過去,擺脫家庭創傷的世代枷鎖

提到原生家庭,你會想到什麼?
擔任心理諮商師以來,我遇見的每位個案因為生活上的問題來到諮商室,這些困擾可能是:壓力過大、焦躁、憂鬱、長期失眠、在情感上有問題、不斷劈腿或同時與多人交往、自尊心低落、無法控制情緒、凡事要求完美等等。通常,與個案建立起信任關係後,個案就會開始透露原生家庭發生的事情,譬如:凡事要求完美的大學生提到,從小父親就不斷跟她說:「妳這麼笨,根本考不上大學。」另一位有情感溝通問題的個案提到:「媽媽從小就很強勢,不管說什麼都無法說服媽媽,最後乾脆直接放棄溝通,照著媽媽的話做就是了。」不僅如此,還有那些埋藏許久、很難說出口的童年創傷,像是肢體虐待、被性侵、被父母嚴重疏忽,或是目睹
家暴等等。
我在美國的諮商室裡,聽到個案描述「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而這一年當中,也有許多遠在台灣的朋友,寫信告訴我「原生家庭的童年創傷」。信中的文字敘述著一個個痛苦的童年經歷:爸爸失控把我毒打一頓、媽媽把我的畫筆摔落一地、對我大聲吼叫、童年時期被祖父性侵、從小就被拿來和兄弟姊妹比較,不斷被數落自己有多糟、多醜、多笨、目睹爸爸毆打媽媽、媽媽情緒不穩定,當我做錯事就把我鎖在家門外……。「家」,這個安全的避風港,卻是很多人的夢魘與痛苦來源。
不管是電子郵件中的文字,或是在諮商室中聽到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不管是美國還是台灣,這兩個有著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國家,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卻是那麼類似。
當然,我們不能說:「原生家庭決定人的一生。」畢竟,除了家庭,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還有很多,像是:個人特質、學校、老師、同儕、居住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歧視與壓迫……。但是,從諮商經驗中可以看到,原生家庭的確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僅是影響你,還會影響到你的下一代。很多時候,父母會不經意的複製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來教育下一代,畢竟,那是我們最熟悉的教養方式。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也無法再回到童年,但是,我們可以讓原生家庭的傷害停留在這一刻、擺脫家庭創傷的世代枷鎖。因為,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將會影響孩子一生。許多經歷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擔心:「成為父母後,我會不會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但是,不管是否出生在充滿傷害的原生家庭,你都可以改變、提供下一代更健康的原生家庭。你可以讓原生家庭不再充滿負面含義,而是充滿著愛、支持、溫暖與信任。
身為諮商師,我都是在「傷害已經造成」後,幫助個案復原。但是,如果父母能夠改變―接收到正確資訊、了解孩子成長過程的需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提供孩子健康的原生家庭,對孩子來說,影響力比再多心理治療有效多了!這也是這本書的目的―幫助你覺察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了解父母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然後試著改變,讓家庭創傷在你這一代停止,不再傳遞給下一代。
本書一開始,會幫你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並不是要你把過錯全部推給父母,因為家庭創傷是代代相傳,不是從你才開始。很多時候,父母對待你的方式,源自於他們小時候與上一輩的相處經歷,於是,他們用自己熟悉的教養方式對待你。但是,你不需要複製這種教養方式給下一代,你可以讓傷害在此停止。當你能夠理解過去就能開始改變,給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目次

【目錄】

【推薦序】愛與改變:從理解,治癒自己的童年創傷
【自序】理解過去,擺脫家庭創傷的世代枷鎖

【第1部】童年創傷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第一章 自我認識──覺察你的童年創傷

1 你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開始前,檢視你的童年:負面童年經驗測驗
原生家庭塑造了現在的你
【練習1】看見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2 沒有人在完美的家庭下長大
童年創傷是多數問題的根源
童年負面經驗越多的人,成年身心健康的問題比率越高
在童年時期受傷害的人,比想像中還多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未來的身心健康狀態

3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童年受到的「惡性壓力」不會使你堅強,只會傷你更深
惡性壓力,就像綁在身上的不定時炸彈
受傷的童年會導致大腦受創
你仍然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

4 童年創傷的印記,一直跟隨著你
無法擺脫的童年陰影
兒時的依附關係,影響將來的親密關係
覺察到童年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記

第二章 探索本源──童年如何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1 童年如何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無形中複製的親子關係
大腦科學實證:教養方式,代代遺傳
家庭傷害,不是從你開始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你的錯

2 孩子,我不是故意要傷害你
沒有父母會故意破壞孩子的童年
童年傷害不是從你開始,但是可以從你開始改變

3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在你心中,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你提供給孩子的原生家庭,塑造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就能為他提供更健康的童年
【練習2】想像孩子未來的模樣

4 停止複製原生家庭的教養觀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可以改變孩子的原生家庭
理解過去,你就能夠改變
斷開世代的傷害枷鎖

第三章 當管教成為傷害──打罵教育、直升機父母的危害

1 從孩子的大腦結構,了解教養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大腦發展順序:情緒腦→理智腦
下層腦掌控情緒,上層腦掌控思考與決策
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

2 打罵、恐嚇、威脅只會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情緒)
當大腦感到危險時,身體就會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
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就錯失了練習思考的機會
同理+情緒辨識,幫孩子啟動上層腦

3 再「適當」的體罰管教,都只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所有研究都顯示:體罰的負面影響跟肢體虐待差不多
打一巴掌再給一顆糖反而更糟
體罰只會啟動孩子的下層腦,讓孩子錯失學習機會
父母也會被下層腦掌控,對孩子做出衝動行為

4 看不見的傷口:言語暴力反而傷害孩子更深
言語暴力讓人信心低落
情緒傷害,就和肢體暴力一樣嚴重
批評話語,建立了孩子的負面核心信念

5 直升機父母讓孩子過度自我批判、焦慮與憂鬱
家長控制慾越強,孩子越容易自我批判
控制型家長讓孩子容易放棄與過度依賴
放手,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6 成績不好,爸媽還會愛我嗎?
別讓孩子覺得「考得好,爸媽才會愛我」
父母期望過高,孩子表現反而較差
不要為了成績,破壞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第四章 不敢說的祕密──家暴、離婚、性侵

1 我才是家裡唯一的大人
父母有心理疾病,讓孩子承擔大人的責任
酒癮家庭中,孩子被迫扮演的各種角色
釐清問題來源,尋求專業協助
【練習3】寫下自己的負面核心信念

2 目睹家暴:另一種隱形的傷痕
目睹家暴,將成為孩子看不見的傷痕
儘管不是直接受害者,家暴也會對孩子身心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停止家暴,讓童年遠離暴力陰影

3 爸媽離婚,是不是我的錯?
離婚如何影響孩子,取決於大人面對離婚的態度
離婚後,不要讓孩子捲入大人的紛爭
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4 離婚後,看見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能健全成長
從宣布離婚起,陪伴孩子度過離婚
離婚後,和對方從伴侶變成商業夥伴
讓孩子知道爸媽仍會扮演他生命中重要的角色

5 難以啟齒的祕密──有人性侵我!
許多人一輩子都承受「祕密」帶來的傷痛
兒童性侵害,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普遍
不敢說出口的祕密,讓孩子終身付出慘痛代價
否認與指責無法刪除孩子被性侵的事實
該怎麼避免兒童性侵害?

6 預防兒童性侵害的五大步驟
步驟一:了解兒童性侵害
步驟二:保持警覺,減少機會
步驟三:和孩子談談身體自主權與性侵害
步驟四:察覺症狀
步驟五:適當回應孩子

【第2部】從現在起, 改變你與孩子的一生

第五章 父母課題──理解你的教養模式,就是改變的開始

1 當個「有意識」的父母,讓孩子遠離惡性壓力
覺察與了解就是改變的開始
了解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有可以信賴的大人,就有能力面對各種逆境

2 檢視童年,就能給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檢視自己的童年經驗
了解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練習4】檢視你的原生家庭
我正在提供孩子怎麼樣的童年?
【練習5】分析你的原生家庭
【練習6】檢視你的教養方式
清創你的童年傷口,給孩子良好的原生家庭
【練習7】我決定給孩子「健康的童年」誓言

3 停止當個情緒化的「反應型」家長
調節情緒,從練習覺察情緒開始
練習覺察,擺脫教養中的「自動駕駛」模式
做好事前準備,建立自己的「情緒急救計畫」
【練習8】情緒急救計畫表

4 以大腦科學為基礎的管教法
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
管教孩子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想要孩子用下層腦(情緒)還是上層腦(理智)?

5 我被情緒掌控了,怎麼辦!?
深呼吸──九十秒鐘的力量
教養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
【練習9】紅燈停下來,綠燈再行動
父母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第六章 改變你的教養觀──用更健康的方式,提供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1 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被理解
讓孩子了解,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
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
同理+傾聽,父母可以這樣做
【練習10】接納孩子情緒的日常練習
說出情緒,啟動上層理智腦

2 父母就是孩子情緒的教練
孩子也需要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
從繪本中跟孩子談論情緒
由玩樂中學習自我調節
家長是孩子學習情緒處理最好的典範

3 孩子需要的是與父母連結,不是隔離
用「連結法」取代「隔離法」
不要因為成績,破壞了親子關係
給孩子專屬的特別親子時間

4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成年幸福的關鍵
用正向語言讚美孩子
正向語言不是只有「讚美」
【練習11】二十秒的親密接觸

【結語】從現在開始,當個有意識的父母

書摘/試閱

【摘文1】 離婚後,看見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能健全成長

儘管許多研究指出,離婚會讓孩子產生許多心理問題,但也有許多父母離異的孩子健全成長。離婚後,家長如何共同撫養孩子、是否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決定了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劇烈。

宣布離婚開始,陪伴孩子度過離婚

結束一段婚姻時,或許你的心裡想著:「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如果你們有孩子,離婚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關係的開始──共同撫養孩子。就算離婚後不再是配偶,你們依舊是孩子的家長。或許在你的眼中,前夫或前妻非常可惡,但是對孩子來說,父母都很重要(當然,這是指孩子沒有遭受任何虐待的情況下)。
理論上,離婚後要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先考慮什麼對孩子才是最好的。但實際上,每個人在離婚時也各自承受著劇烈的改變──像是生活方式、經濟來源、朋友圈,或是要經歷繁雜的法律程序,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壓力。你曾經熟識的生活樣貌已經不存在,其中還可能夾雜著憤怒、悲傷、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失落等等情緒。當父母被這些情緒淹沒時,更難看見孩子的需求。
你可能曾經離過婚,或是正經歷離婚過程,也可能身邊的親戚朋友有人正要離婚。儘管每對伴侶的家庭狀況都不一樣、擁有的資源也都不同,但是,以下提供一些原則,可以幫助你協助孩子度過這段期間:
當父母決定離婚時,第一步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跟孩子說。和孩子宣布離婚的過程相當痛苦,你可能會害怕孩子承受不了,正猶豫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講。但是,如果確定要離婚了,孩子遲早會知道。與其從其他管道發現,家長應該要一起和孩子宣布離婚的消息。也就是說,不管離婚的原因是什麼、不管夫妻倆多麼憤怒,兩個人都該坐下來好好討論:「要怎麼跟孩子說?」
宣布離婚的原則就是「只說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和孩子解釋:「爸爸媽媽相處得不好,我們試著解決問題,但是沒有辦法。」、「爸爸和媽媽必須要非常愛對方才能當夫妻,但是我們已經沒有那麼愛對方了,所以決定不再當夫妻。」用簡單的說法,兩個人一起告訴孩子,不要把大人間的爭執扯進來,像是抱怨:「都是因為媽媽外遇了!」、「都是爸爸的錯!」不管對另一半有多麼的憤怒或是不甘,孩子沒有必要知道離婚的細節。我們是大人,請把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
孩子聽到父母要離婚時可能會有很多情緒、疑惑,或是擔心害怕。請堅定的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要離婚了,但是我們還是你的父母親,我們和以前一樣愛你,對你的愛不會改變。」並且表明:「離婚是我們之間相處不好,不是你的錯、不是你造成的。」
不同年紀的孩子,因為認知發展階段不同,對於離婚的理解和反應也可能不一樣。當然,有些孩子聽到離婚消息後會哭泣、對著你大聲吼叫、甚至關起房門。但是,你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請依照孩子的回應來反應,也給孩子時間處理這些消息。
宣布離婚並不容易,向孩子宣布之前,請花時間討論、準備、演練。孩子聽到這個消息後可能心中充滿許多疑問,請讓孩子盡可能的問問題,當然,也要事先準備如何回答。因為,從宣布離婚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要開始支持、陪伴孩子。

離婚後,和對方從伴侶變成商業夥伴

從事婚姻治療的羅伯特‧艾莫利博士(Robert Emery)建議:「離婚之後,父母需要建立新的關係來共同扶養孩子。夫妻倆通常難以回到朋友關係,所以要變成商業夥伴:互相合作、給對方應有的禮貌、尊重與界線。」
在新建立的關係之下,撫養孩子是雙方一起經營的事業,要互相合作與尊重、一起考慮孩子的需求、做出對孩子最好的決定。你可以參考以下這些原則:
1. 盡量減少「失去」的東西:孩子在離婚過程已經失去了很多東西,如果可以,請父母盡量減少生活上的改變──還是可以和爸爸或媽媽見面、繼續在原本的學校上課、與熟悉的朋友和老師相處等等。如果能夠盡量降低孩子生活中的改變,孩子就有很大的恢復力能夠適應。
2. 讓孩子知道未來的變動:離婚讓孩子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他們不知道以後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請讓孩子知道生活有哪些改變,像是哪幾天會在媽媽家?哪幾天在爸爸家?什麼時候可以見到爸爸或媽媽?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搬到距離較遠的地方,請常常利用電話、電子郵件等等方式和孩子聯絡,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依然關心他。
3. 接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失落與悲傷:每位孩子面對父母離婚的方式不同,也會展現不一樣的情緒和行為。請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失落與悲傷,不論孩子有哪些感覺,請告訴孩子: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鼓勵孩子分享情緒和感覺,並接納。
4. 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因為發展階段不同,孩子對於離婚的理解也不一樣。年紀小的孩子認知發展階段還是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會認為每一件事情都和他有關──爸媽離婚是他造成的、是他的錯。請幫助孩子理解、並且經常強調:「這不是你的錯!」
5. 讓孩子知道,父母會繼續愛他:離婚時,孩子會擔心害怕:「爸爸媽媽不愛對方了,會不會有一天也會不愛我?」請讓孩子知道,雖然你們不是配偶關係、不愛對方了,但你們還是孩子的父母、會一直愛著他。
6. 分享你的情緒:完全不表達情感會讓孩子誤以為「表達情緒是不好的」,甚至是不可以擁有情緒。你可以適當的與孩子分享你的感覺,讓孩子了解,你也因為離婚感到悲傷和難過,但是你是個大人,有辦法處理這些感覺。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他的責任,他也不需要照顧你的情緒需求。
7. 避免讓孩子捲入大人間的紛爭:不管你和前夫或前妻關係有多麼糟糕,請不要讓孩子捲入兩人間的戰爭──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對方的壞話或是貶低對方、不要把孩子當作傳話筒或是懲罰對方的工具、不要利用孩子監視另一方的新生活、不要強迫孩子選邊站。孩子有權利和父母雙方建立良好關係,請支持和接納孩子與前夫或前妻的良好互動。
8. 協調一致的教養方式:離婚後,如果孩子要輪流在兩個家庭生活,請討論好一致的教養方式和規範,像是:哪些電視節目適合孩子看?孩子幾點該睡覺?孩子有行為問題時該如何處理?等等。當雙方有一致的教養模式時,孩子比較能夠適應不同的家庭生活。

讓孩子知道爸媽仍會扮演他生命中重要的角色

離婚後,讓孩子繼續當個孩子。孩子不需要承擔父母的情緒重擔或是責任,應該要安心的知道爸爸媽媽還是會繼續扮演他生命中的重要角色。離婚可能對孩子帶來巨大的失落與悲傷,這些都是正常情緒。看到孩子傷心難過可能讓你難受,但是我們不可能免去孩子生命中的每一種負面情緒。孩子悲傷時需要你的支持與接納,陪他處理失落哀悼和各種情緒。用對方法協助,孩子在父母離婚後也能健全的長大。

【摘文2】 預防兒童性侵害的五大步驟

台灣社會很少談論兒童性侵害,但是兒童遭受性侵害的比率卻很高,上一篇提到了性侵害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而這篇,我要介紹美國兒童性侵害防治組織「從黑暗到光明」(Darkness to Light)提供的五步驟,協助父母預防兒童性侵害。

〔步驟一〕了解兒童性侵害

在美國,大約每十位孩子中就有一位在十八歲前曾經遭受過性侵害。這些受害者中,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被家族成員性侵,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被年紀大的孩子性侵。以往,父母都告誡孩子要小心陌生人,但是數據告訴我們,兒童性侵害有約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被熟識的人性侵,只有約百分之十的受害者是被陌生人性侵。
兒童性侵害的發生率比想像中普遍,大部分被性侵的孩子並不會說出來,因為施虐者恐嚇與威脅、灌輸孩子:「這是你的錯」、「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愛你」讓孩子充滿恐懼、困惑與無助。兒童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你認識的孩子身上,你也可能認識施虐者,請不要認為:「這件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許多施虐者看起來就像一般人,有些人也有良好的工作與社經地位,像是老師、律師或醫生。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懷疑孩子身邊的每一位大人,而是要抱持謹慎態度、提高警覺。

〔步驟二〕保持警覺,減少機會

百分之八十的兒童性侵害發生在孩子與成人(或是另一位孩子)獨處的時候。當然,孩子與成人之間有單獨、正面的相處對孩子也有許多正面影響。但是為了確保孩子安全,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 孩子和其他成人獨處時,可以在不預期的情況下回來看看孩子。
2. 確保獨處的場所有他人在場,選擇開放空間而非隱密的地方。
3. 離開前,可以詢問照顧孩子的人:「你們等一下要做什麼?」、「有什麼計畫?」聽聽看計畫是否詳細。
4. 孩子與其他成人獨處後,和孩子聊聊天,注意孩子的心情變化。與其問:「你乖不乖?」、「有沒有聽叔叔/阿姨的話?」可以改問:「剛才跟叔叔/阿姨做了哪些事情?」、「叔叔/阿姨照顧你時,你最喜歡做什麼?最不喜歡做什麼?」、「今天下午在這裡覺得安全嗎?」、「有什麼想要跟我分享的嗎?」
5. 和照顧孩子的人聊聊兒童性侵害資訊,一方面教育其他大人,另一方面也讓他知道你在意。

預防兒童性侵害是每個大人的責任,學校、安親班、托兒所、圖書館等等兒童會去的地方,都應該接受兒童性侵害防治訓練,學習如何察覺、通報、回應。這些機構也需要改變,像是減少不必要的獨處機會、讓不止一位大人照看孩子,以及改善隱蔽地點。每個人都必須提高警覺,傳播這些資訊給更多人。增加對兒童性侵害的重視,就可以降低發生的比率。

〔步驟三〕和孩子談談身體自主權與性侵害

發生性侵後,孩子通常不敢說出口,就算鼓起勇氣訴說,也不一定會說出事情的全貌。孩子不知道大人的反應,會先透露一部分,或是告訴你這是「別人」發生的事情,來測試你的回應。如果大人反應激烈,像是責備、否認、叫孩子不要亂說話,孩子可能就不願意再訴說,不再求救了。
家長平常就要多和孩子討論身體自主權、告訴孩子什麼是性侵害、身體哪些部位不該被人碰觸,並且教孩子有權說「不」。身體自主權並不是說說而已,平常也要實踐,像是擁抱前先問孩子是否同意,或是有親戚朋友想要抱孩子時,也請他們先詢問孩子的意願,當孩子表示不想被抱時,大人也要尊重,而不是數落說:「你怎麼這麼小氣,抱一下也不願意!」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加害者也可能是認識的人,不一定是陌生人。如果父母能經常和孩子討論這些議題,發生性侵害時,孩子才願意說出來。

〔步驟四〕察覺症狀

每個孩子被性侵後表現出來的症狀不一樣,生理上,可能會出現生殖器官疼痛、有傷口、紅腫或分泌物,也可能出現陰道感染或尿道炎、上廁所時疼痛,也可能因為心理因素引起身體不適,像是胃痛或是頭痛。
心理和行為上,孩子可能會出現焦慮和憂鬱症狀、晚上睡覺時常常做惡夢、飲食改變、抗拒去某些地方或不願意見某些親戚、情緒轉變、成績大幅下降、自殘、行為退化,像是尿床或是語言表達能力退化、開始使用酒精或藥物,以及,出現不符合年紀發展的性相關語言和行為。
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不要立刻覺得:「孩子怎麼這麼愛搗亂!」或是指責孩子:「怎麼不願意跟叔叔打招呼?沒禮貌!」、「成績怎麼越來越差?」通常,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背後都有原因。請提高警覺,觀察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父母找不到原因時,請尋求協助,帶孩子檢查身體,或是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忙。

〔步驟五〕適當回應孩子

當孩子向你透露他被性侵時,表示他信任你,你的回應會讓孩子知道:他是不是可以繼續信任你。
聽到性侵的消息時,請保持鎮定、不要情緒化。如果父母生氣責備孩子,或是指責孩子亂講話等等,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讓他不願意求救。數據顯示,只有極少數的兒童性侵通報是假的,孩子通常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撒謊。所以,請相信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謝謝他願意告訴你、並且稱讚他的勇氣。
詢問時請使用開放式問句,像是:「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要刻意引導孩子。請告訴孩子:保護他是你的責任,你會盡全力保護他。必要時,請通報、尋求法律協助,以及專業心理治療幫孩子處理創傷。
聽到孩子被性侵,可能會引發父母的許多負面情緒。但是請想一想,弱小無助的孩子發生這樣的性侵事件,對他來說更是恐懼。如果父母選擇否認或不作為,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身心傷害,也讓加害者得以繼續傷害孩子。
【摘文3】 以大腦科學為基礎的管教法

聽到「管教」兩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很多父母會回答:「懲罰,這樣孩子才會學乖。」
做兒童諮商時,我經常觀察父母如何管教孩子。
某次在個案家中,我正和媽媽談話,五歲的女孩和妹妹在客廳玩積木。過沒多久,小女孩開始用力丟積木、製造很大的聲音。
媽媽轉過頭對女兒說:「不要再丟積木了。」但是小女孩還是繼續丟,而且越來越大聲,媽媽越來越生氣,接著她站起來對小女孩大吼:「不是叫妳不要再丟了嗎?怎麼講不聽?不准玩了,去房間裡待五分鐘。」小女孩大哭起來,然後被媽媽拉進房間裡。關上門後,媽媽走回來說:「每次都這樣,講都講不聽!」
這是許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的管教方式,孩子不聽話,父母就處罰孩子。但是,這樣的懲罰真的有效嗎?你覺得,被關在房間裡的小女孩真的能夠冷靜的思考:「我剛剛做錯了,我不應該丟積木。」嗎?
事實上,被關在房間的小女孩無法思考,因為她被下層腦掌控情緒了!她可能心裡想著:「我最討厭媽媽了!」、「媽媽一點都不愛我!」然後,情緒越來越激動。

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

孩子的大腦就像正在施工的雙層樓房,下層腦負責情緒、基本生存機制,上層腦負責思考、做決策、情緒調節等等。當這位小女孩被下層腦掌控時,她會被情緒淹沒、無法思考、身體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就像前面提到的戳蜥蜴,輕輕一戳,就大幅彈跳起來,於是,這位小女孩越哭越激烈。
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是故意的」,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更加生氣,想對孩子大吼:「怎麼講都講不聽!」但是,孩子負責情緒調節的上層腦正在施工中,無法發揮全部的功能,孩子沒辦法每次都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無法好好調節自己的情緒、無法有效克制自己的衝動,或是無法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也就是說,父母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也可以試著用「孩子被下層腦控制了,所以才會出現這些衝動的行為」來理解。
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父母要幫孩子重新啟動上層腦,孩子才能開始思考和學習。如果用打罵、恐嚇、威脅,只會讓孩子恐懼,繼續啟動孩子的下層腦。
若父母能夠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能換一種方式回應。下一次,孩子大哭大鬧、鬧脾氣時,請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後告訴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沒辦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他需要我的幫忙,引導他如何調節情緒。」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會思考、能夠調節情緒的人,就必須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練習使用上層腦。

管教孩子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管教」的原意是指「教導、學習和指導」,也就是說,管教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教育孩子的契機。
如果「教育」才是管教的目的,那麼,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從錯誤中學習呢?美國精神科醫生丹尼爾‧席格建議父母,管教孩子時,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
二、我想要教孩子什麼?
三、如何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若能在回應孩子之前,反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能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舉個例子:當你看到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孩子今天在學校打人時,第一時間會有哪些情緒呢?你可能會覺得生氣、覺得孩子怎麼會這麼不乖,很想臭罵孩子一頓。但是,在你氣沖沖去罵孩子前,請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後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孩子打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同學欺負他,讓他很生氣。孩子因為生氣而打人,就是被下層腦控制了,就像被戳一下的蜥蜴,做出劇烈反應。
再來,問自己:「我想要教孩子什麼呢?」如果孩子打人是因為很生氣,那麼你的教育目的就要幫助孩子建立處理生氣的方法,以及用合適的方式表達生氣的感覺。
決定了管教目的後,最後問問自己:「怎麼教才是最好的方式?」
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你會發現,當我們充滿負面情緒時──像是覺得生氣、委屈、悲傷難過時,便無法學習新知,因為當下層腦被啟動時,負責思考和學習的上層腦就被關閉了。所以,當父母在衝動之下打罵、吼叫、羞辱孩子時,只會讓孩子的大腦偵測到危險,然後傳遞訊息讓身體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做出更激烈的反應。一旦孩子被情緒掌控,就沒有辦法思考和學習,這樣一來,父母就錯失教育孩子的機會。
孩子的上層腦還沒完全蓋好,比較容易被下層腦掌控、做出衝動反應,像是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大聲尖叫。這時,孩子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他需要大人幫忙平撫下層腦、啟動上層腦,重回思考與學習狀態。

你想要孩子用下層腦(情緒)還是上層腦(理智)?

大腦會隨著經驗而改變,父母給予孩子的經驗和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不斷讓孩子練習使用上層腦,那麼,孩子就越會思考、做適當的決定、同理他人、情緒上來的時候知道如何處理。長大之後,孩子也更能夠處理挫折和壓力、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相反的,如果管教方式是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像是打罵、恐嚇威脅,或是數落嘲諷──孩子只學會用本能反應、做出激烈行為。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斷使用下層腦應付環境的孩子,因為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處理情緒,長大後,他們依然會用激烈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像是訴諸暴力行為、暴飲暴食、無法克制購買慾、使用酒精或毒品來麻痺自己,或者是用自殘來平撫情緒。
ACE研究告訴我們,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並不代表父母不能給孩子任何壓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經歷壓力與挫折,像是準備考試、轉學、與朋友發生爭執,或是與兄弟姊妹吵架、遭遇失敗等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面對這些生活壓力時,孩子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也可能會犯錯,做出讓你生氣的行為。但是,這些都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的機會──教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如何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覺和需求、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以及幫助孩子思考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達到機會教育,這才是管教。但是,如果家長讓孩子長期生活在恐懼、害怕、無助等情緒之下,這樣的惡性壓力,就是在傷害孩子。
每次回應孩子前,先問自己:「這樣的回應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嗎?」當你能夠了解管教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時,就能給孩子健康成長的大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