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諸子與諸國: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精裝)(簡體書)
滿額折

諸子與諸國: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精裝)(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價
:NT$ 354 元
優惠價
87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張經緯先生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脈絡作為主線,通過對東周列國主要人群遷移趨勢的動態描述,重新為諸子百家的紛至沓來繪製清晰的脈絡。全書突破以往將東周歷史與諸子思想分開敘述的既有範式,將諸子哲思置於各國歷史演進互動的背景之下,提出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的全新範式,為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作者簡介

張經緯,上海博物館館員,人類學學者,專欄作家,譯者。長期從事人類學、民族史、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嘗試全新的人類史寫作,力圖向公眾傳播學術新知。著有《四夷居中國:東亞大陸人類簡史》《博物館裡的極簡中國史》《田野: 一位人類學者的成長紀實》《從考古發現中國》《與人類學家同行》等多部作品。其中,《四夷居中國》榮膺《經濟觀察報》2018年度十大好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版好書榜”2018年度好書等。


名人/編輯推薦

☆ 打破歷史與哲學的分野,回到諸子百家的競技場,看古代哲人如何應對大時代的風云變幻。

☆ 《經濟觀察報》、中國出版集團公司2018年度好書《四夷居中國》姊妹篇,一部極具學術野心的原創力作!


代前言:諸國與諸子

諸子百家,早已是被前人討論過無數次的題目,在古典文獻、中國哲學、先秦史、考古學等領域中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厚的成果。對每一個貿然進入的後來者(外行者)來說,充滿了知識上的壁壘和挑戰。另有眾多博覽群書和積累深厚的研究者,時刻準備以如炬慧眼,嚴格考量每一個膽敢驚擾先賢的冒失探險者。這本小書可以算是一次斗膽涉險的嘗試,希望能在這個與人類學隔了數重山的天地中,探出一條可見初曙的路徑。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序言標題與書名之間的細微差異。從框架來說,本書的基本結構,確實先談東周諸國的歷程,再涉及諸子百家哲思,但全書的根本目的不在於諸國,實在於通過諸國社會的變遷,呈現諸子思想的發展脈絡。而這種將個體置於時代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同時又以個體折射時代進程的互現方式,即體現了人類學思維在傳統文史研究中的應用。所以書名中兩個關鍵詞的詞序,就表現了這種側重關係。當然,也可以更簡單地理解為,書名詞序在口語發音上更為通順。

其次,需要在開篇直陳,本書是前作《四夷居中國——東亞大陸人類簡史》的延伸作品。兩者在主題上存在一定連貫性,但絕不代表內容上的重復,更多地則是一種在不同維度上的探索和嘗試。

諸子百家的研究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其誕生伊始。比如,同列諸子的荀況已在《荀子·成相》等篇中,評價“慎墨季惠,百家之說誠不詳”;而距其不甚遠的司馬談也曾在《論六家要旨》中論及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核心觀點和差異。晚近以來的討論則更加數不勝數,其中首推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其在該書“自序”中提出“先秦學術,惟儒、墨兩派。墨啟於儒,儒原於故史。其他諸家,皆從儒、墨生。要而言之,法原於儒,而道啟於墨。農家為墨、道作介,陰陽為儒、道通囿。名家乃墨之支裔,小說又名之別派”的觀點,至今仍給人豁然啟發。

不過,這些古今研究都或有側重:古人雖然在經驗上接近諸子的時代,但論說往往過於簡略,邏輯上也不甚嚴密;後世學者博采眾長,考證精密,可在經驗上則難免疏遠,容易陷入語義上的繁復演繹,而難以自拔(賓四先生自外其中)。綜合起來,以往的研究通常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那些遠離我們的古代思想家,會隨著時空上的距離,斷裂了與歷史情境的固有聯繫,而變得標簽化、“語錄化”,使我們以為“哲學”從一開始就是“哲學”,忽略了那些哲學觀點原本上所根植的現實土壤。而且,隨著後世研究的“過密化”,進一步導致這種刻板印象的增強,最終以“經典”的形式成為後人行為的標尺,乃至思維的束縛或桎梏。

第二,自古以來,由於先秦文獻的作者(占諸子百家的絕大部分)主要來自太行山以東、黃河下遊的平原國家,他們一方面確實留給我們有關東部國家的豐富記錄,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觀察視角上的局限性,使後世研究者無法建立一種從黃河上遊、中遊至下遊的總體觀察。這種缺陷的一個顯著結果,就是會使得文獻研讀者往往不由自主地將自身代入為黃河下遊人群(齊、魯)中的一分子,而將中、上遊人群(晉、楚、秦,甚至周、鄭)“他者化”。反過來,這種“人—我”對立的二元關係,無疑會對先秦文獻的理解造成損害,影響先秦哲學、史學研究的結論。

本書的源起便基於對這樣兩個問題的認識。裨益於前作的成果,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視角,超越一國一族的維度,從宏觀層面重現東周國家演進的動態歷程。正是這一知識基礎,使我們有可能將諸子百家的哲思從單純的哲學討論中解放出來,重新置於東周各國政治—經濟變遷的進程中加以思考,以實現對諸子學說本來面貌的最大還原。因此,本書實質上是一種將先秦哲學與先秦史這兩個高度重合的領域進一步糅合的試驗。當然,這並非傳統“經史互為表裡”方法論的復現,而是一種歷史與思想之間更精確的映射。

古人的世界距離我們只遠不近,考古發掘近來似乎也未添新知,那麼,為落實這一試驗宗旨,還原先秦哲人臉譜背後的真實一面,只能寄希望於新的研究角度。因此,本書在寫作上力求躍出以往東周歷史敘述的既定框架,避免《左傳》風格的宮廷斗爭與道德政治學,而專以人群遷移的動向為目標,從更大的角度把握東周時代頗具層次感的人口—物質流動趨勢——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充分呈現了這一諸子間思想角力的天然競技場,才使我們有機會重建諸子哲思背後的行動邏輯與脈絡譜系。

綜上,此項研究秉持一個核心思路:所有的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冥想的產物,而是哲學家對所處時代格局、社會結構變化的反饋。這一原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具體來講,本書的寫作脈絡並不複雜,在實踐層面上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步驟。首先,以動態視角呈現東周人群遷移的階段性歷程——簡述東周歷史。其次,將諸子生平主要活動的軌跡與國家進程精準對應。最後,回到中觀層面,將諸子哲思視為黃河流域不同位置人群對外部局勢變化的思考和響應,並打破以往儒、墨、道、法等諸家的傳統劃分,從全局的角度給予系統化的分析。

章節安排上,本書共十二章內容,但不以章節稱之,代以“第一”“第二”……“第十二”,謹以此向先秦文獻致敬。除第一章簡短以西周的興衰作為前情提要外,之後每章皆以一時代焦點人群為核心,兼顧相關國家。章首講述諸侯(國家)或核心人物的主要經歷,以此展開該人群所處境遇形成的前因後果,剖析超越“宮廷政治”的宏觀因素。敘述中,還將通過不斷的“閃回”,借助過往的歷史線索,從一國一人的機緣中折射出時代的脈搏。

因此,這一架構在總體上遵循時代順序由遠及近;大體上顧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次序,但又不拘泥於此。比如,周、鄭合為一體,吳、越擇要聚為一章,三晉僅述魏、趙,而燕國附於趙後。諸子中,只有孔子單獨為一章,而余下諸家合為一章,其他散見於各章。細節上,則突出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整體思路。這樣的結構特徵,一是為呈現多元視角,以多中心敘事,代替單一中心的傳統表述;二是將諸子的所思所想,充分溶解於東周社會發展的洪流,使其與時代的閃光時刻交相輝映,重現古代哲人的思想火花。

從實用性而言,本書還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提供了若干古代難題的解答。包括但不限於:東周之初的周王究竟以何種方式,參與到新秩序的營建當中?分別站在齊、晉、楚、周各方的立場,人們耳熟能詳的“尊王攘夷”有著怎樣的真實意義?被後世極為推重的“兵法”,在其萌發的東周時代到底起到多大作用,並對後來的軍事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性善論”與“性惡論”之間的距離,能否延緩秦國逼近齊國的速度?以及,楚人在多大程度上擁有(不)成為秦人的選擇權?

本書提供兩種閱讀方式。第一種,對於已經閱讀過《四夷居中國》的讀者,推薦從尾章“諸子第十二”開始,然後再回到首章順序。這樣或許能讓您獲得一種與先哲激辯、不明不休的樂趣。第二種,對於未接觸過前作的讀者,建議從第一章“西周第一”開始,按順序閱讀。這能讓您在重新了解東周歷史的同時,獲得抽絲剝繭般的解謎快感,實現與諸子百家的跨時空重逢。

值得一提的是,卷首配有兩幅東周人群遷移示意圖,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請諒解未使用真實地圖(詳細地圖亦可參閱前作)。不過,如此簡潔的圖示或許在說明性方面也有其獨特一面。最後,本書依然延續了作者一貫的知識趣味,在尾章留下一道數學題(相比前作中的微分方程要簡單許多)。希望通過對這道排列組合題的解讀,讓每一位不失浪漫之心的讀者在提升邏輯思辨的同時,收獲更多來自先哲的灼灼真知。


目次

代前言:諸國與諸子 / 001


西周第一 / 001

早作打算 / 003

先輩的輝煌 / 006

周人的事業 / 009

體系的挑戰 / 012

西周的崩塌 / 015

繼承人們 / 018


周、鄭第二 / 021

鄭伯克段於鄢 / 023

王師為用 / 027

周、鄭一體 / 031

王室的分裂 / 035

被弒的君主們 / 038

齊國第三 / 043

齊桓公的霸業 / 045

齊國始弱 / 048

管仲的對策 / 051

尊王乎?攘夷乎? / 055

區區之齊在海濱 / 058


晉國第四 / 061

公子重耳的一生 / 063

祖上三代 / 066

晉獻公的選儲原則 / 069

秦晉之好 / 072

晉、周間的諸戎 / 075

第二波遷移浪潮 / 078


楚國第五 / 081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 083

楚與周 / 086

楚與鄭 / 089

楚與越 / 092

第三波浪潮 / 095


吳國第六 / 099

吳、越始壯大 / 101

子貢存魯 / 104

楚強吳弱 / 107

越國居上 / 110

“能居”之地 / 113


孔子第七 / 117

幸運與不幸的孔子 / 119

孔夫子的理想國 / 122

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王國 / 126

君子之禮的失敗 / 130

給未來一些變化的理由 / 134


魏國第八 / 137

魏國的興起 / 139

晉分三家 / 142

在儒、墨間選擇 / 146

從自給自足到勞動分工 / 150

奔流到海 / 154


田齊第九 / 157

齊,五戰之國 / 159

田氏代齊 / 162

以弱勝強 / 165

黃老之學 / 170

有宗將壞,如伐於山 / 174


趙國第十 / 179

胡服騎射 / 181

受困中的趙國 / 185

異軍突起 / 189

最後的外援 / 193

勢不可當 / 197


秦國第十一 / 201

秦並天下 / 203

秦國向東 / 207

商君之法 / 210

亡於秦而取償於齊 / 214

秦國之勢 / 218


諸子第十二 / 225

春秋三前浪 / 227

戰國三後浪 / 230

收支平衡 / 233

孔子的三個面向 / 237

諸子的方案 / 241

從儒家到法家 / 246

黃河入海流 / 252


參考文獻 / 254

後 記 / 259


書摘/試閱

黃河入海流:對諸子百家的直觀認知


非常簡略地整理了“諸子與諸國”的脈絡聯繫之後,本書已經走向尾聲。通過之前十一章篇幅的敘述,我們完成了東周列國與諸子百家思想發展的第一輪框架描述,而在本章上述的矩陣式分析中,則是對諸子思想體系的第二輪概括。諸子百家中的流派與哲人不可勝數,本書只涉及他們思想和事跡之萬一,但相信所提出的分析體系或能有效地歸納其中的脈絡。最後,針對樂於格物致知的讀者朋友而言,要想形成對諸子百家更簡明、直觀的認識,其實還有第三輪更精煉的版本。

依照“前浪”與“後浪”的關係,我們可以將諸子百家的思潮最為粗略地分為兩類:扶墻者與推墻者。當我們把東周時代的社會變遷過程,形象地想象為一堵向東出現傾斜的高墻。一開始,人們往往都選擇站在扶墻的一邊,想盡各種辦法,或努力讓高墻恢復原本直立的狀態(儒家),或至少維持現狀,不要繼續傾斜(墨家)。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高墻傾斜的趨勢增無減,讓扶墻者漸感受挫。於是,有人開始放棄、逃離撐扶的任務(楊朱)。

當然,高墻傾斜的幅度和速度,在起始階段總發生得較為緩慢,或讓扶墻者的努力看到一線希望(子夏之儒),或期待產生“四兩撥千斤”之效(兵家)。不過,高墻傾倒的進度,總會因著自身斜率增加和扶墻者的減少,而逐漸加速。此時,在預感到傾覆不可避免之際,人們開始思考不同方案。除了徹底放棄者外,有人決定孤注一擲,押注畢其功於一役(黃老),還有人選擇尋找後路,避免在廢墟落下時一同犧牲(老莊)。至於剩下的其他人則作出了更決絕的選擇,索性站到了斜墻的另一側,以推墻者的身份,尋求打破這終日令人惴惴不安的局面(法家)。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固然是美好的願望,但人類遷移的趨勢不可違,社會變遷的方向不可逆。大廈顛覆之後,還有新的高樓重新立起;前浪拍岸之時,仍有後浪層層疊疊,日夜不倦。

黃河流域人群遷移的故事永不停歇,如同水流從上遊潴蓄於山西高原西側後,東臨平原,一瀉千裡,奔流入海,在下遊平原留下大大小小的湖泊、河道,而那些人類開掘的陂塘堰壩,則記錄了當時人們對水流趨勢、脈絡的理解與思考。

與此同時,這些奔騰入海的人流並沒有就此抵達終點,而是如同水流在河、海交匯後,經過蒸發作用,再次化為絲絲雨露,飄過遼西山脈,沿著陰山、大青山的支脈,重新散聚於黃河上遊。有朝一日,他們將復以涓涓細流之姿,再一次匯入從黃河上遊到下遊的旅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