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告別心魔,重啟人生◆
心理治療,是在聆聽、同理,與治療者攜手共進的一段學習。
學會聆聽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與快樂,才是心理治療最終的議題。
◆真實與勇氣,魅影的幻滅與重生――心理治療室裡的靈魂們
心理治療並不止於解除痛苦或疑惑,
還要建立人生的態度,新的關係與生活!
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始。――蘇格拉底
這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忠實地紀錄了我所曾治療過的個案,創作這一些故事的不單只是我一個人,也包括那些個案、他們的家屬,和其他參與治療的醫療人員,所以故事是屬於大家的。我真正想要和你們分享的是「人心」與「人性」,包括病人的,也包括我自己的……
舊往的創傷與疑惑會同時浮現在那個片刻,過往的數年、數十年畫面在霎那間走過,同時也走過那更迭變化的情緒與思緒。擺脫症狀跟表象的困擾,問題的糾結與核心清楚的被感覺、被面對。就像《歌劇魅影》最後的結果:「她慢慢抬起頭、泛著淚水,走到魅影的面前,告訴他自己已經不再害怕那張醜陋的臉,因為他的心比任何人都脆弱而值得同情。在華麗的音樂中,克莉絲汀上前親吻了魅影的嘴唇,魅影也終於被這偉大愛情所救贖和崩潰,明白愛那個人就該放她自由。」
◆心理治療是:看見、勇氣、往前走!
歌劇落了幕,故事也就演完了,可是人生不會落幕,生命要繼續。被父母缺乏了的愛如何彌補?要靠自己愛自己;被傷害弄殘了的肢體也無法回覆,需要堅持的復健,還要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並不是所有的苦痛都得以救贖,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得以幸福,也不是所有的心理治療者都能幫個案找出魅影。但只要魅影存在一天,這個世界就被扭曲,充滿了很多痛苦的陰影,要有「看見並面對魅影的勇氣」。
趕走了魅影,還有人生要建立,但這最後的一程,就跟所有的人生一樣,需要建立積極的正向態度、尋找親密的關係與支持,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如同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的書中故事主角宛紜一樣。
心理治療是:看見、勇氣、往前走!
◎各界讚譽.聯合推薦◎
李明濱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精神科兼任教授與兼任主治醫師、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名譽理事長、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防治諮議會召集人
蔡長哲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葉啓斌
國防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暨精神醫學部主任
楊健銘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周勵志
前新光醫院精神科前主任醫師、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
李惠娟
知名電影、電視編劇
周丹薇
資深模特兒、演員、主持人
◆發掘真實自我、面對痛苦過往,
愛更好的自己,開啟自我療癒的契機!◆
《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黃偉俐 著
人生充滿了許多的關卡,在各個不同的階段都可能「卡關」,
卡在幼年痛苦的經驗裡、卡在對自己過度的期許裡,卡在別人庸俗的嘴裡,
也可以卡在自己身體的病痛裡……
這是一本有關「心理治療」的書,「心理治療」是為每個個案量身訂製的「手工藝」,尋求讓個案有發掘真實自我、面對痛苦過往,跟自我療癒的契機。
誰應該來讀這些心理治療的真實故事,我會說是每一個人,只要他們希望,或需要「看見內的在世界」,擺脫困難、苦痛,尋求成長。所以最適合:
――對心理治療有需要:包括現在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
――對內心世界有興趣:想更深入瞭解自己的心靈,或想去瞭解、幫助別人心靈的苦痛。
――心理治療相關的工作者:包括心理師、諮商師、社工師,以及精神醫學相關專業領域。
心理治療從來不是一個「在愛之中康復」的過程,也從來不是一個「在情緒得到宣洩之後、就會自我療癒」的旅程,而是在聆聽、同理,與治療者攜手共進的一段學習。這世界上除了跟自己共處,可以直到最後一刻之外,所有的關係都是變動的,甚至是不斷逝去的。
學會聆聽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與快樂,「學會做自己的父母愛自己」,才是心理治療最終的議題。
◆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
這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幕幕充滿高張力的戲劇場景,不論是「殺死舅舅的女高階主管」、「想把人頭打爆的重考生」、「對人亂吐痰的小李」、「半夜聽到腳步聲的睡眠障礙患者」……等等這些「心理治療室裡的靈魂們」,他們的言行舉止、負面的思考都是不見容於這個「正常」的社會,但透過黃偉俐醫師的第一人稱視角,得以帶領讀者透過抽絲剝繭的對話,一層層揭開這些患者心中的「魅影」是如何產生的,而每段故事中所呈現的戲劇性衝突,讓我們帶著困惑站在天平的兩端思考,學習去理解和你經歷不同生命故事的人。
――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誠摯推薦
心理治療,是在聆聽、同理,與治療者攜手共進的一段學習。
學會聆聽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與快樂,才是心理治療最終的議題。
◆真實與勇氣,魅影的幻滅與重生――心理治療室裡的靈魂們
心理治療並不止於解除痛苦或疑惑,
還要建立人生的態度,新的關係與生活!
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始。――蘇格拉底
這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忠實地紀錄了我所曾治療過的個案,創作這一些故事的不單只是我一個人,也包括那些個案、他們的家屬,和其他參與治療的醫療人員,所以故事是屬於大家的。我真正想要和你們分享的是「人心」與「人性」,包括病人的,也包括我自己的……
舊往的創傷與疑惑會同時浮現在那個片刻,過往的數年、數十年畫面在霎那間走過,同時也走過那更迭變化的情緒與思緒。擺脫症狀跟表象的困擾,問題的糾結與核心清楚的被感覺、被面對。就像《歌劇魅影》最後的結果:「她慢慢抬起頭、泛著淚水,走到魅影的面前,告訴他自己已經不再害怕那張醜陋的臉,因為他的心比任何人都脆弱而值得同情。在華麗的音樂中,克莉絲汀上前親吻了魅影的嘴唇,魅影也終於被這偉大愛情所救贖和崩潰,明白愛那個人就該放她自由。」
◆心理治療是:看見、勇氣、往前走!
歌劇落了幕,故事也就演完了,可是人生不會落幕,生命要繼續。被父母缺乏了的愛如何彌補?要靠自己愛自己;被傷害弄殘了的肢體也無法回覆,需要堅持的復健,還要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並不是所有的苦痛都得以救贖,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得以幸福,也不是所有的心理治療者都能幫個案找出魅影。但只要魅影存在一天,這個世界就被扭曲,充滿了很多痛苦的陰影,要有「看見並面對魅影的勇氣」。
趕走了魅影,還有人生要建立,但這最後的一程,就跟所有的人生一樣,需要建立積極的正向態度、尋找親密的關係與支持,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如同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的書中故事主角宛紜一樣。
心理治療是:看見、勇氣、往前走!
◎各界讚譽.聯合推薦◎
李明濱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精神科兼任教授與兼任主治醫師、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名譽理事長、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防治諮議會召集人
蔡長哲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葉啓斌
國防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暨精神醫學部主任
楊健銘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周勵志
前新光醫院精神科前主任醫師、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
李惠娟
知名電影、電視編劇
周丹薇
資深模特兒、演員、主持人
◆發掘真實自我、面對痛苦過往,
愛更好的自己,開啟自我療癒的契機!◆
《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黃偉俐 著
人生充滿了許多的關卡,在各個不同的階段都可能「卡關」,
卡在幼年痛苦的經驗裡、卡在對自己過度的期許裡,卡在別人庸俗的嘴裡,
也可以卡在自己身體的病痛裡……
這是一本有關「心理治療」的書,「心理治療」是為每個個案量身訂製的「手工藝」,尋求讓個案有發掘真實自我、面對痛苦過往,跟自我療癒的契機。
誰應該來讀這些心理治療的真實故事,我會說是每一個人,只要他們希望,或需要「看見內的在世界」,擺脫困難、苦痛,尋求成長。所以最適合:
――對心理治療有需要:包括現在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
――對內心世界有興趣:想更深入瞭解自己的心靈,或想去瞭解、幫助別人心靈的苦痛。
――心理治療相關的工作者:包括心理師、諮商師、社工師,以及精神醫學相關專業領域。
心理治療從來不是一個「在愛之中康復」的過程,也從來不是一個「在情緒得到宣洩之後、就會自我療癒」的旅程,而是在聆聽、同理,與治療者攜手共進的一段學習。這世界上除了跟自己共處,可以直到最後一刻之外,所有的關係都是變動的,甚至是不斷逝去的。
學會聆聽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與快樂,「學會做自己的父母愛自己」,才是心理治療最終的議題。
◆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
這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幕幕充滿高張力的戲劇場景,不論是「殺死舅舅的女高階主管」、「想把人頭打爆的重考生」、「對人亂吐痰的小李」、「半夜聽到腳步聲的睡眠障礙患者」……等等這些「心理治療室裡的靈魂們」,他們的言行舉止、負面的思考都是不見容於這個「正常」的社會,但透過黃偉俐醫師的第一人稱視角,得以帶領讀者透過抽絲剝繭的對話,一層層揭開這些患者心中的「魅影」是如何產生的,而每段故事中所呈現的戲劇性衝突,讓我們帶著困惑站在天平的兩端思考,學習去理解和你經歷不同生命故事的人。
――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黃偉俐醫師
台灣台南人,一個在美食之都出生長大的小孩;一個小時候對做醫師沒概念,讀到大三想轉系的小孩。唸完醫學系,覺得當醫師很無聊,跑去念認知心理學,夢想用神經網路重新架構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不想只能幫少少的個案做心理治療,花在寫作的心力超過看診,未來打算寫小說、劇本。
現任 黃偉俐診所精神專科醫師
專長
數理邏輯、奇幻小說、歷史
學歷
台南一中
臺大醫學系
美國俄亥俄大學心理學碩士、博士候選人
經歷
臺大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兼任主治醫師
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輔大醫學系臨床老師
自殺防治協會祕書長
跨國藥廠醫藥學術總監
著作
《失眠勿擾:用對方法,找對醫師,從此遠離安眠藥》
《防不勝防的卑鄙大人》
網路專欄
《關鍵評論網》: 精神科醫師的異想世界、醜陋的真實
《康健》、《良醫健康網》
《風傳媒》: 黃偉俐觀點
臉書粉絲頁:黃偉俐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Dr.huangweili
台灣台南人,一個在美食之都出生長大的小孩;一個小時候對做醫師沒概念,讀到大三想轉系的小孩。唸完醫學系,覺得當醫師很無聊,跑去念認知心理學,夢想用神經網路重新架構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不想只能幫少少的個案做心理治療,花在寫作的心力超過看診,未來打算寫小說、劇本。
現任 黃偉俐診所精神專科醫師
專長
數理邏輯、奇幻小說、歷史
學歷
台南一中
臺大醫學系
美國俄亥俄大學心理學碩士、博士候選人
經歷
臺大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兼任主治醫師
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輔大醫學系臨床老師
自殺防治協會祕書長
跨國藥廠醫藥學術總監
著作
《失眠勿擾:用對方法,找對醫師,從此遠離安眠藥》
《防不勝防的卑鄙大人》
網路專欄
《關鍵評論網》: 精神科醫師的異想世界、醜陋的真實
《康健》、《良醫健康網》
《風傳媒》: 黃偉俐觀點
臉書粉絲頁:黃偉俐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Dr.huangweili
序
【推薦序】
推薦序
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
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
前幾年因為創作《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邀請偉俐醫師來擔任嘉賓與現場觀眾互動。我倆在後台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議題,聊得很投機,他在我眼中是位非典型的精神科醫師,全身散發出一種藝術家的瀟灑氣質,思考很跳躍,談吐的機智風趣,讓人印象深刻。
我很喜歡《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我們不能告訴個案答案,講結論的叫做諮商,不是心理治療。個案必須靠著自己去找出答案,因為答案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個尋找答案的過程。」
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尋找過程,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在浪費時間、不夠專業、沒有效率、敷衍了事……然而「沒有標準答案」,也意味著每個案例的背後,有許多一言難盡的矛盾以及對人生價值的困惑。
對我來說「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在我們戲劇創作者的眼中,「衝突」是戲劇的靈魂,舞台上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那些生命故事中的灰色地帶,那些人性中的負面情緒與私慾,那些讓人不知該同情還是責備的行為,才是「戲劇衝突」之所在。因為「衝突」造成了「價值判斷上的困惑」,才會讓觀眾去思索,甚至推翻對某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的認知,例如一個女子突然親一個男友之外的男人的嘴唇,對他說我可以做你的小三嗎?這在世人眼中無疑是性騷擾且敗德的行為,但若你知道這名女子從小就被父親遺棄,在外公外婆的歧視下長大,你依然會認為她的行為是性騷擾,還是缺乏愛?因此,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幕幕充滿高張力的戲劇場景,不論是「殺死舅舅的女高階主管」、「想把人頭打爆的重考生」、「對人亂吐痰的小李」、「半夜聽到腳步聲的睡眠障礙患者」……等等這些「心理治療室裡的靈魂們」,他們的言行舉止、負面的思考都是不見容於這個「正常」的社會,但透過偉俐醫師的第一人稱視角,得以帶領讀者透過抽絲剝繭的對話,一層層揭開這些患者心中的「魅影」是如何產生的,而每段故事中所呈現的戲劇性衝突,讓我們帶著困惑站在天平的兩端思考,學習去理解和你經歷不同生命故事的人。
最後,心理治療不該是「良心」與「功德」,我支持對專業付費。
推薦序
洞悉人性的投入,永不放棄的夢想
葉啓斌
國防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暨精神醫學部主任
常看著黃醫師輕鬆地手抱胸,睥睨著四周,準備講話的姿勢,我好奇著這次的新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是否有不同的先知卓見,又可以學點東西,就是這樣的他,每次都讓人驚艷,講話及出書總是讓人期待。
給點距離,才能有操作的空間,這是我見到堅持著彷彿外科醫師般的精神科醫師的迴旋,減少被病患操弄的機會,又有高度的視野可以同時觀看領略治療時兩方的角力。
給點時間,黃醫師讓病患的心思沉澱,就像點著的菸,寂靜無聲,卻又能幻化各種實境武術於虛空中,創造另一番景象。
把握時機,在即將脫逃於萬分一秒的時間中,黃醫師又緊抓不放,讓他無所遁逃,這乃傳家輕功,想學還要天資聰穎,外加敏感體質。
黃醫師不僅是心理治療的專家,也是其他心智介入方式的專業人員,在看家本領中,他對於各種不同心思的患者的體會與用心,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是他天生的本事,加上洞悉人性的投入,最重要的是他不放棄的夢想,希望能提醒每位崗位上的專業人員能用心聆聽患者人生的故事,不是只用耳朵聽,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和他們站在一起,共同走下去。
很高興又能閱讀黃醫師的小故事,故事中的他們,也許是現實世界的你我,在人生的路上,黃醫師的書也陪伴著你我,希望能繼續看見他的背影,陪伴著許多受傷、孤獨的心靈,繼續溫暖著大家。
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
蔡長哲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說「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這句話的人,一定不暸解一般的「醫學生」,在醫學院念書七年畢業,取得「醫師」證照後,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必須接受哪些精神科醫師的專科訓練。講白話就是,說這話的人「心懷妒恨,見識淺薄」。至少,我個人不會說「某位專業,就只會心理治療」。
我是精神科醫師,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作者黃偉俐也是精神科醫師,我們在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所接受的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都一樣,至少都包括:精神症狀學與診斷學、精神藥理學與藥物治療學、心理治療學、司法精神鑑定、照會與聯商精神醫學、急診精神醫學、社區精神醫學、復健精神醫學等等專業訓練。
結束住院醫師的四年訓練後,經過台灣精神醫學會的筆試及精神科專科醫師三位甄審委員的口試,及格後,才能成為「精神科醫師」。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位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發展各有不同的重點與方向。本書作者的專業生涯中,曾在某個跨國大藥廠擔任醫藥主管數年,投入於精神藥物的新藥人體試驗,對於精神藥物治療的原理相當熟悉。十年前,他到社區中開設精神科診所,對心理治療的運用也有深刻的體認,也因此寫下這本好書,推介大家認識何謂「心理治療」!
我個人會建議一般讀者或即將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從「第八章:心理治療――藉著治療者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提供個案自我省視、思考,跟前進的一段歷程」,優先閱讀。精神健康相關的專業人員,如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精神科護理師、精神科社工師等專業人士,則從「第九章――給心理治療者們」,優先閱讀。本文作者在這兩章,寫下他為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多年後的心得,讀完後,有助於即將接受心理治療或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們的心理建設。
值此新冠病毒瘟疫已橫行三年的時刻,對於非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治療,個人一直覺得有四個心理治療的主題:
1.死亡:我們及所愛的人,終將一死(猝死,來不及道別);
2.孤獨:人終究孤獨(人該如何獨處);
3.生命的意義:生命沒有明顯的意義(原本規劃的人生都變了);
4.自由:每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隔離、封城)
本書的其他章節,也值得讀者們細細體會不同個案的治療主題。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對精神科醫師而言,在治療病人或個案時,「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是可以並行不悖的,我們也都有執行這兩種治療的能力的!
也祝願讀者們,讀完本書後,能「告別心魔,重啟人生」!
推薦序
心理治療中的感性與理性
楊健銘
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透過案例及治療師的反思,呈現了心理治療當中感性與理性的層面,是對於心理治療有興趣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推薦序
了解心理治療的重要
周勵志醫師
新光醫院精神科前主任醫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
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一書中收集了一些精彩而難得的故事,不僅有醫學、心理學,更把哲學、宗教、人性都揉合在一起。對一般民眾來說,可以了解心理治療的重要,更可以知道箇中過程,很值得一讀。對於心理治療專業人員來說,也具備了很好的參考價值,誠摯推薦!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黄偉俐醫師
李惠娟
知名電影、電視編劇
十幾年前,工作的壓力讓我患了恐慌症,但我不自覺,在大型教學醫院醫治,卻一直沒有改善,直到遇見黃偉俐醫師,我人生得到救贖。
一開始,以我多年工作的經驗判斷,黄醫師是個直男。但多次的問診下來,我發現黄醫師在撲克臉的背後,是一個有十分溫度又有愛心的暖男,最重要的是,他不但有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素養,還很有文人氣息的才華。
黄醫師的新作《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把一個菜鳥實習醫生所遇到各種疑難雜症活靈活現的搬到我們面前,就像一部連續劇一樣,道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大推。
推薦序
尋找人生的答案
周丹薇
資深模特兒、演員、主持人
誰應該來讀這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答案是「每一個人」,而不是只有所謂在精神上有困難的人。
李白的《將進酒》中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每一個人的一生必定會有起、有伏,因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但要如何笑看人生?相信你會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黃醫師在書中雖說:「愛,從來不是心理治療的重點」。但是缺乏「愛心」和「耐心」如何能將思覺迷失的羊,重新引回到屬於他(她)原本的綠色園地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黃醫師的這本書,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如何勇敢告別心魔,智慧開啟新生活!
【自序】
作者序
告別心魔,找到更好的自己
黃偉俐
「醫師,你愛我嗎?」一個二十幾歲,左手布滿了數不勝數,深深淺淺割腕疤痕的女病人這樣問我。
這樣的故事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就聽過了!
「愛啊!」
「那,為什麼我上次割腕到急診的時候,他們通知你,你卻不肯來看我。」將軍,死棋。誰會想說犧牲假期,或在半夜三更的時候去急診探望心理治療的個案,而且誰知道會有多頻繁。
「不愛!」
「那,你幹嘛要幫我做心理治療,對我這麼關心?一切都是虛假的嗎?」天啊!不過是以幫助個案為目標的心理治療,搞到愛不愛的議題上,有這麼嚴重嗎?
這是跟所謂邊緣型人格障礙個案做心理治療時,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他們童年時期就活在痛苦裡,不管是父母離異、被霸凌、被家暴,甚至被性侵,他們除了反覆割傷自己之外,沒有辦法改善自己的處境,也沒有宣洩痛苦的管道,更不用說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希望被關心,希望被愛,但是卻無法愛自己,在精神醫學診斷裡還要被放上一個人格障礙的標籤,變成急診裡的鬼見愁。
愛,從來不是心理治療的重點
「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是如何讓你擁有處理情緒,從痛苦中跳脫的專業協助。」
愛很重要,但是欠缺的、不曾擁有的、反覆失望的,不是有人給你就能解決問題,因為「人終究要學會照顧自己,能夠知道如何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心理治療從來不是一個「在愛之中康復」的過程,也從來不是一個「在情緒得到宣洩之後、就會自我療癒」的旅程,而是在聆聽、同理,與治療者攜手共進的一段學習。這世界上除了跟自己共處,可以直到最後一刻之外,所有的關係都是變動的,甚至是不斷逝去的。學會聆聽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與快樂,「學會做自己的父母愛自己」,才是心理治療最終的議題。
生命裡,天堂與地獄有時只是咫尺之間
最近有一些文章開始在討論所謂的學霸,覺得這一些考上第一志願的小孩,跟一般人很不一樣。當身歷其境的時候,自己其實是沒甚麼感覺,因為我從小不愛跟人家爭名次,考得上學校就好,大學只要成績還可以,順利畢業就好。
他,是第一個考進台大醫學系的原住民,也是我所知道第一個來自花東地區的小孩。
我還記得在一年級,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那一張充滿驚訝與歡喜的臉;那一雙圓圓的眼睛,裡面映照著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可是一個學期之後,就沒再看到他,聽說他休學了;一年之後,聽說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還記得那時候他說「同學都好厲害喔!太令人佩服了」,對絕大多數從小待在明星學校、明星班級的台大醫科生來說,這句話很新鮮,佩服對手?!不是要贏過每一個人嗎?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跟他有關的回憶,開始不斷在腦海中出現、衝擊。我來自很好的家庭,父母很愛我,擁有一堆子的照顧跟關心。他呢?自小父母離異,跟著祖母相依為命長大,憑著加分考上醫學系是一份意外的驚喜,更何況是第一志願。
但轉眼間天堂變成了葬送他的地獄,照說第一年只是通識教育,國文、英文、物理、化學,沒有道理以他的能力應付不來。真正壓垮他的是被打垮了的自信心,我們眼看著這種事情,自小到大經常在發生,從一般郊區學校進來名校的小孩,原本不缺的第一名,往往新的成績要從第十一名起跳。
休了學回到原來的老家,怎樣收拾好心情再回來,或者轉了個方向重新再出發?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沒有專業的協助,單單鄰居每天的眼光都足以殺死人。那樣子的地獄光靠自己幾乎是爬不出來的,更何況不管是醫療、社會,或家庭資源,他都很匱乏。
我為他而心痛,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但是人間永遠不缺地獄。希望心理治療是你,或你心愛的人,跳脫煉獄煎熬的道路。
最後要感謝已逝的父母,從小給了我滿滿的愛,允許我恣意妄為出國念心理學,走那沒看過前人足跡的冒險旅途;也要感恩之前的婚姻跟兩個小孩,要不是有他們,依我慣常的任性,現在應該是在地獄裡。
推薦序
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
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
前幾年因為創作《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邀請偉俐醫師來擔任嘉賓與現場觀眾互動。我倆在後台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議題,聊得很投機,他在我眼中是位非典型的精神科醫師,全身散發出一種藝術家的瀟灑氣質,思考很跳躍,談吐的機智風趣,讓人印象深刻。
我很喜歡《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我們不能告訴個案答案,講結論的叫做諮商,不是心理治療。個案必須靠著自己去找出答案,因為答案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個尋找答案的過程。」
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尋找過程,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在浪費時間、不夠專業、沒有效率、敷衍了事……然而「沒有標準答案」,也意味著每個案例的背後,有許多一言難盡的矛盾以及對人生價值的困惑。
對我來說「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在我們戲劇創作者的眼中,「衝突」是戲劇的靈魂,舞台上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那些生命故事中的灰色地帶,那些人性中的負面情緒與私慾,那些讓人不知該同情還是責備的行為,才是「戲劇衝突」之所在。因為「衝突」造成了「價值判斷上的困惑」,才會讓觀眾去思索,甚至推翻對某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的認知,例如一個女子突然親一個男友之外的男人的嘴唇,對他說我可以做你的小三嗎?這在世人眼中無疑是性騷擾且敗德的行為,但若你知道這名女子從小就被父親遺棄,在外公外婆的歧視下長大,你依然會認為她的行為是性騷擾,還是缺乏愛?因此,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幕幕充滿高張力的戲劇場景,不論是「殺死舅舅的女高階主管」、「想把人頭打爆的重考生」、「對人亂吐痰的小李」、「半夜聽到腳步聲的睡眠障礙患者」……等等這些「心理治療室裡的靈魂們」,他們的言行舉止、負面的思考都是不見容於這個「正常」的社會,但透過偉俐醫師的第一人稱視角,得以帶領讀者透過抽絲剝繭的對話,一層層揭開這些患者心中的「魅影」是如何產生的,而每段故事中所呈現的戲劇性衝突,讓我們帶著困惑站在天平的兩端思考,學習去理解和你經歷不同生命故事的人。
最後,心理治療不該是「良心」與「功德」,我支持對專業付費。
推薦序
洞悉人性的投入,永不放棄的夢想
葉啓斌
國防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暨精神醫學部主任
常看著黃醫師輕鬆地手抱胸,睥睨著四周,準備講話的姿勢,我好奇著這次的新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是否有不同的先知卓見,又可以學點東西,就是這樣的他,每次都讓人驚艷,講話及出書總是讓人期待。
給點距離,才能有操作的空間,這是我見到堅持著彷彿外科醫師般的精神科醫師的迴旋,減少被病患操弄的機會,又有高度的視野可以同時觀看領略治療時兩方的角力。
給點時間,黃醫師讓病患的心思沉澱,就像點著的菸,寂靜無聲,卻又能幻化各種實境武術於虛空中,創造另一番景象。
把握時機,在即將脫逃於萬分一秒的時間中,黃醫師又緊抓不放,讓他無所遁逃,這乃傳家輕功,想學還要天資聰穎,外加敏感體質。
黃醫師不僅是心理治療的專家,也是其他心智介入方式的專業人員,在看家本領中,他對於各種不同心思的患者的體會與用心,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是他天生的本事,加上洞悉人性的投入,最重要的是他不放棄的夢想,希望能提醒每位崗位上的專業人員能用心聆聽患者人生的故事,不是只用耳朵聽,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和他們站在一起,共同走下去。
很高興又能閱讀黃醫師的小故事,故事中的他們,也許是現實世界的你我,在人生的路上,黃醫師的書也陪伴著你我,希望能繼續看見他的背影,陪伴著許多受傷、孤獨的心靈,繼續溫暖著大家。
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
蔡長哲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說「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這句話的人,一定不暸解一般的「醫學生」,在醫學院念書七年畢業,取得「醫師」證照後,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必須接受哪些精神科醫師的專科訓練。講白話就是,說這話的人「心懷妒恨,見識淺薄」。至少,我個人不會說「某位專業,就只會心理治療」。
我是精神科醫師,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作者黃偉俐也是精神科醫師,我們在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所接受的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都一樣,至少都包括:精神症狀學與診斷學、精神藥理學與藥物治療學、心理治療學、司法精神鑑定、照會與聯商精神醫學、急診精神醫學、社區精神醫學、復健精神醫學等等專業訓練。
結束住院醫師的四年訓練後,經過台灣精神醫學會的筆試及精神科專科醫師三位甄審委員的口試,及格後,才能成為「精神科醫師」。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位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發展各有不同的重點與方向。本書作者的專業生涯中,曾在某個跨國大藥廠擔任醫藥主管數年,投入於精神藥物的新藥人體試驗,對於精神藥物治療的原理相當熟悉。十年前,他到社區中開設精神科診所,對心理治療的運用也有深刻的體認,也因此寫下這本好書,推介大家認識何謂「心理治療」!
我個人會建議一般讀者或即將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從「第八章:心理治療――藉著治療者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提供個案自我省視、思考,跟前進的一段歷程」,優先閱讀。精神健康相關的專業人員,如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精神科護理師、精神科社工師等專業人士,則從「第九章――給心理治療者們」,優先閱讀。本文作者在這兩章,寫下他為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多年後的心得,讀完後,有助於即將接受心理治療或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們的心理建設。
值此新冠病毒瘟疫已橫行三年的時刻,對於非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治療,個人一直覺得有四個心理治療的主題:
1.死亡:我們及所愛的人,終將一死(猝死,來不及道別);
2.孤獨:人終究孤獨(人該如何獨處);
3.生命的意義:生命沒有明顯的意義(原本規劃的人生都變了);
4.自由:每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隔離、封城)
本書的其他章節,也值得讀者們細細體會不同個案的治療主題。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對精神科醫師而言,在治療病人或個案時,「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是可以並行不悖的,我們也都有執行這兩種治療的能力的!
也祝願讀者們,讀完本書後,能「告別心魔,重啟人生」!
推薦序
心理治療中的感性與理性
楊健銘
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透過案例及治療師的反思,呈現了心理治療當中感性與理性的層面,是對於心理治療有興趣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推薦序
了解心理治療的重要
周勵志醫師
新光醫院精神科前主任醫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
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一書中收集了一些精彩而難得的故事,不僅有醫學、心理學,更把哲學、宗教、人性都揉合在一起。對一般民眾來說,可以了解心理治療的重要,更可以知道箇中過程,很值得一讀。對於心理治療專業人員來說,也具備了很好的參考價值,誠摯推薦!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黄偉俐醫師
李惠娟
知名電影、電視編劇
十幾年前,工作的壓力讓我患了恐慌症,但我不自覺,在大型教學醫院醫治,卻一直沒有改善,直到遇見黃偉俐醫師,我人生得到救贖。
一開始,以我多年工作的經驗判斷,黄醫師是個直男。但多次的問診下來,我發現黄醫師在撲克臉的背後,是一個有十分溫度又有愛心的暖男,最重要的是,他不但有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素養,還很有文人氣息的才華。
黄醫師的新作《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把一個菜鳥實習醫生所遇到各種疑難雜症活靈活現的搬到我們面前,就像一部連續劇一樣,道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大推。
推薦序
尋找人生的答案
周丹薇
資深模特兒、演員、主持人
誰應該來讀這本書《勇敢告別心魔: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與重生》?答案是「每一個人」,而不是只有所謂在精神上有困難的人。
李白的《將進酒》中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每一個人的一生必定會有起、有伏,因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但要如何笑看人生?相信你會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黃醫師在書中雖說:「愛,從來不是心理治療的重點」。但是缺乏「愛心」和「耐心」如何能將思覺迷失的羊,重新引回到屬於他(她)原本的綠色園地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黃醫師的這本書,心理治療室裡的魅影如何勇敢告別心魔,智慧開啟新生活!
【自序】
作者序
告別心魔,找到更好的自己
黃偉俐
「醫師,你愛我嗎?」一個二十幾歲,左手布滿了數不勝數,深深淺淺割腕疤痕的女病人這樣問我。
這樣的故事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就聽過了!
「愛啊!」
「那,為什麼我上次割腕到急診的時候,他們通知你,你卻不肯來看我。」將軍,死棋。誰會想說犧牲假期,或在半夜三更的時候去急診探望心理治療的個案,而且誰知道會有多頻繁。
「不愛!」
「那,你幹嘛要幫我做心理治療,對我這麼關心?一切都是虛假的嗎?」天啊!不過是以幫助個案為目標的心理治療,搞到愛不愛的議題上,有這麼嚴重嗎?
這是跟所謂邊緣型人格障礙個案做心理治療時,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他們童年時期就活在痛苦裡,不管是父母離異、被霸凌、被家暴,甚至被性侵,他們除了反覆割傷自己之外,沒有辦法改善自己的處境,也沒有宣洩痛苦的管道,更不用說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希望被關心,希望被愛,但是卻無法愛自己,在精神醫學診斷裡還要被放上一個人格障礙的標籤,變成急診裡的鬼見愁。
愛,從來不是心理治療的重點
「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是如何讓你擁有處理情緒,從痛苦中跳脫的專業協助。」
愛很重要,但是欠缺的、不曾擁有的、反覆失望的,不是有人給你就能解決問題,因為「人終究要學會照顧自己,能夠知道如何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心理治療從來不是一個「在愛之中康復」的過程,也從來不是一個「在情緒得到宣洩之後、就會自我療癒」的旅程,而是在聆聽、同理,與治療者攜手共進的一段學習。這世界上除了跟自己共處,可以直到最後一刻之外,所有的關係都是變動的,甚至是不斷逝去的。學會聆聽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與快樂,「學會做自己的父母愛自己」,才是心理治療最終的議題。
生命裡,天堂與地獄有時只是咫尺之間
最近有一些文章開始在討論所謂的學霸,覺得這一些考上第一志願的小孩,跟一般人很不一樣。當身歷其境的時候,自己其實是沒甚麼感覺,因為我從小不愛跟人家爭名次,考得上學校就好,大學只要成績還可以,順利畢業就好。
他,是第一個考進台大醫學系的原住民,也是我所知道第一個來自花東地區的小孩。
我還記得在一年級,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那一張充滿驚訝與歡喜的臉;那一雙圓圓的眼睛,裡面映照著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可是一個學期之後,就沒再看到他,聽說他休學了;一年之後,聽說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還記得那時候他說「同學都好厲害喔!太令人佩服了」,對絕大多數從小待在明星學校、明星班級的台大醫科生來說,這句話很新鮮,佩服對手?!不是要贏過每一個人嗎?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跟他有關的回憶,開始不斷在腦海中出現、衝擊。我來自很好的家庭,父母很愛我,擁有一堆子的照顧跟關心。他呢?自小父母離異,跟著祖母相依為命長大,憑著加分考上醫學系是一份意外的驚喜,更何況是第一志願。
但轉眼間天堂變成了葬送他的地獄,照說第一年只是通識教育,國文、英文、物理、化學,沒有道理以他的能力應付不來。真正壓垮他的是被打垮了的自信心,我們眼看著這種事情,自小到大經常在發生,從一般郊區學校進來名校的小孩,原本不缺的第一名,往往新的成績要從第十一名起跳。
休了學回到原來的老家,怎樣收拾好心情再回來,或者轉了個方向重新再出發?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沒有專業的協助,單單鄰居每天的眼光都足以殺死人。那樣子的地獄光靠自己幾乎是爬不出來的,更何況不管是醫療、社會,或家庭資源,他都很匱乏。
我為他而心痛,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但是人間永遠不缺地獄。希望心理治療是你,或你心愛的人,跳脫煉獄煎熬的道路。
最後要感謝已逝的父母,從小給了我滿滿的愛,允許我恣意妄為出國念心理學,走那沒看過前人足跡的冒險旅途;也要感恩之前的婚姻跟兩個小孩,要不是有他們,依我慣常的任性,現在應該是在地獄裡。
目次
推薦序 困惑,才是理解問題的開始 黃致凱 002
推薦序 洞悉人性的投入,永不放棄的夢想 葉啟斌 005
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 蔡長哲 008
推薦序 心理治療中的感性與理性 楊健銘 012
推薦序 了解心理治療的重要 周勵志 013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黃偉俐醫師 李惠娟 014
推薦序 尋找人生的答案 周丹薇 016
作者序 告別心魔,找到更好的自己 黃偉俐 018
前 言 真實與勇氣:魅影的幻滅與重生 026
第一章 嘴唇最後的餘溫 067
第二章 拯救衣索比亞難民大作戰 052
第三章 醫生,我好想打爆別人的頭 096
第四章 防不勝防的小李飛「痰」 120
第五章 半夜的腳步聲 158
第六章 崩潰與重建 188
第七章 被禁錮的靈魂 228
第八章 心理治療――藉著治療者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提供個案自我省視、思考,
跟前進的一段歷程 239
第九章 給心理治療者們 260
推薦序 洞悉人性的投入,永不放棄的夢想 葉啟斌 005
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只會開藥? 蔡長哲 008
推薦序 心理治療中的感性與理性 楊健銘 012
推薦序 了解心理治療的重要 周勵志 013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黃偉俐醫師 李惠娟 014
推薦序 尋找人生的答案 周丹薇 016
作者序 告別心魔,找到更好的自己 黃偉俐 018
前 言 真實與勇氣:魅影的幻滅與重生 026
第一章 嘴唇最後的餘溫 067
第二章 拯救衣索比亞難民大作戰 052
第三章 醫生,我好想打爆別人的頭 096
第四章 防不勝防的小李飛「痰」 120
第五章 半夜的腳步聲 158
第六章 崩潰與重建 188
第七章 被禁錮的靈魂 228
第八章 心理治療――藉著治療者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提供個案自我省視、思考,
跟前進的一段歷程 239
第九章 給心理治療者們 260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嘴唇最後的餘溫
看診的時間已經過了許久,該跟醫師講的話也都講完了,可她就不想離開這個暫時屬於我倆的空間。
外面的病人想必已經等得很不耐煩,只好站起身走到門邊,把門打開表示著她該離開了。
就站在半開的門後,等著那遣遣移來的腳步,臉旁倏忽伸出一隻手,壓在那半開的門板上。闔上門,她輕快的躍起,踮著了腳尖,快速吻上我的嘴唇。雖然只是一瞬的停留,但那冰冷中帶著軟軟溫度、乾燥中帶著丁點濕潤的雙唇,輕柔卻又有著令人難忘的力道。
「我可以做你的小三嗎?」她直視我的雙眼,瞳孔中帶著無比熱切的渴望,但那道光卻只能存留霎那。
輕輕地搖搖頭,看著那兩道立時消失的亮光,我再一次把門打開。
她離開了,沒有問號,沒有回頭;留下把背部壓在門上的我,迷惑著,面對內心的冷酷。
這一離開她也走出了生命,就在幾天之後;留下烙印在腦海深處,那嘴唇最後的餘溫。
心理治療最大的挑戰是――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甚麼
心理治療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使命,一個陪伴別人走出生命幽谷的任務。當個案決定了接受心理治療的那個時刻,心理治療者要承擔的是,一個沒有截止日期的約定,只有個案可以喊停,心理治療者不行。
年輕,剛開始做心理治療的時候,心裡只想著該如何幫助病人,潛意識裡期待著享受作為拯救者的偉大,並不明白這是一份可以無比沉重的負擔。面對一個個在生命中充滿了失望、痛苦的人類,絕對不能輕易地說出:「對不起,我無法繼續這個治療」。那是一種「始亂『中』棄」,一種對生命的放棄與背叛。
而在那探索生命苦痛、挖掘種種不堪的過程裡,治療者卻看不到那不知何時會迎來,又會怎麼終止的結局,只能陪著、幫著個案跨越各種艱辛的挑戰。
除了工作,生命好像一無所有
三十四歲、未婚,清秀亮麗的她,原本從事旅遊業,近一年來積極開發中國的旅遊市場。年紀輕輕已經當上了高階主管,除了失眠之外,來看診最主要的問題是「不快樂」。除了那個也跟她一起醉心開發事業的男友外,她沒有一個可以信任、能夠在一起聊天的朋友;每天工作到半夜,沒有休閒活動,連渡假旅行也都不曾。
「那妳會去逛街嗎?像是去超市、夜市之類的買買喜歡吃的東西,還有女生不是最喜歡血拚買衣服、買包了嗎?」對不起喔!血拚不分男女,有些時候只是單純找話題,沒有性別歧視的意思。
「老實說,買東西不是為了開心,只是有需要。我都固定去那幾家店,飛快地拿了衣服跟日用品就走了,工作、出差幾乎佔據我所有的力氣與時間。」
「所以妳也沒有甚麼休閒活動,不跟朋友去喝喝下午茶,不去健身房運動,甚至去享受一下按摩嗎?」
「是的,在這麼大的城市裡,我只使用了一點點點的空間;而在那對成功的追求中,跟自己相處的時間好像一點都沒有。」
「那工作對你來說代表甚麼意義呢?」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大概就是賺錢吧?從來不曾想過。」
「那你跟老闆的關係好嗎?工作上有不愉快或壓力嗎?」
「老闆還蠻喜歡我的,不管多晚我都會回覆他的電話,也跟著他工作了不少年,只是你知道嘛!這個行業也很辛苦,大家都很拚。」
「那最近的工作狀況呢?」
「因為男朋友在大陸有人脈,他也希望能夠創一番事業,所以很頻繁的出差,真的很忙。」
「可是人生不是只有工作啊?你會跟男友一起去渡個假嗎?」
「不會耶!他也是一個工作狂,滿腦子想著要賺錢。而且他老家在台東,放假的時候經常得要回家。」
「像你這樣都只有工作,即使下了班,依然都在想工作上的事,跟男朋友聊的好像也都是工作,這樣當然睡不好,而且生活裡面都沒有喜歡跟高興的事,久了當然只有疲倦跟累,又怎樣會快樂呢?」
「不知道耶!我只要閒下來,就開始出現不安全感,甚至覺得罪惡感,不懂什麼是『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只要她生我氣,就會讓我跪在那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口
「爸媽離婚的時候我還很小,我們搬回去跟外公外婆一起住,記憶中媽媽永遠都板著一張被燙平了的臉,不曾有過笑容。」
「爸爸呢?」
「沒有任何印象了!那時我還很小,之後他就像蒸發了一樣,不曾再出現。」這樣的故事我聽了好幾遍,始終不明白,怎樣會有那種的父母,狠得下心就不會回去看小孩。只是想想,回去看了又怎樣,不捨也往往只是製造更多難過,但是小孩無辜,總是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那是一輩子內心的陰影,會莫名覺得爸媽之所以不會再回來,是因為自己不好、不夠好。
「內心不會覺得很奇怪嗎?不會想去了解為什麼爸爸不曾再回來看妳,有跟媽媽提起過這個疑問嗎?」
「我在想,小時候應該有問過吧!但是已經沒有任何印象了。我記得的只有,每天跟一個很容易對我生氣,不曾笑過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她對我很嚴厲,很要求我的成績,要是沒有考一百分,或者不聽她的話,我就慘了。」
「她會打妳嗎?」
「會啊!打很兇,可是我不怕她打我,我怕的是她把我帶到菜市場口,讓我跪在哪裡很久很久,讓過往的人群看著我。」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在跟病人互動的過程中,最怕的不是抱怨,而是那些無法挽回,或者無法改變的傷害與遺憾
很多人,包括病人、親友,甚至剛認識的陌生人,最常問我的是「每天聽病人倒垃圾,不會受負面能量的影響嗎?」我都會回答說:「不會啊!我心裡不會認為那些是垃圾,因為我想的都是如何從話語裡找出真正的問題,我的專業是幫人解決那些問題。」
其實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心理治療亦是,有點像是被點班坐檯、陪說話,然後在垃圾堆中努力做資源回收。瞧我是怎樣?把一份神聖的工作說得如此之不堪,但是可以更不堪,精神科醫師是依賴別人的苦痛來賺錢維生。那是吸血鬼囉?不,我們回饋的不是冰冷的永生,而是殘破中的重生。
曾經有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來看病,他最大的困擾是治不好的蕁麻疹,發作時癢得讓他很痛苦。來看精神科是因為有人告訴他,蕁麻疹跟心理因素有關,尤其是壓力。可是他現在過得不錯啊!有一個很愛他的女朋友,工作也很順利,算是人生的勝利組。
雖然看起來應該是人生勝利組,但是童年的記憶卻像鬼魂般揮之不去,「我總是會回想到我四、五歲的時候,爸媽都要去田裡工作,沒有人可以幫忙看顧我。只好把我用繩子綁著,繩子的另一端綁在桌腳上,桌子上放著食物跟水,旁邊有尿桶,我要一直等到黃昏他們回來。」
遇到這樣的悲慘,我沒有辦法像很多的同業一樣,回到辦公室靠著喝咖啡講八卦,聊著哪家餐廳好吃來化解。那晚注定會是一個漫漫、心裡酸、睡不好的長夜。這樣很慘嗎?不!
「醫生,媽媽在我六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爸爸在山裡作工,我們就住在那風從縫隙灌進來的工寮裡,還有幾個月大的弟弟。」不待招喚,那情景立時浮現在我的腦海,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帶著一個小男嬰,生活在一群粗魯的臭男人裡。
「每天爸爸去上班,留給我奶粉、熱水瓶,還有幾塊尿布。木板拼湊的工寮裡就只剩下我跟弟弟,還有那停不下來的風聲,從大清早一直到天都黑了。」性侵害?被性騷擾?很有可能,可是我不敢問。
最大的負面能量從來不是抱怨,更不是訴苦,而是那灰塵覆蓋、遠遠觀望,卻又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內心淒苦。面對這些很清晰、卻又很深層的傷痛,我往往只會心酸、鼻塞、語塞,只能回以同理心的緘默。而這樣的緘默,至少需要好多次的心理治療,才能用來化解那抑鬱許久的痛苦與憤怒。
跪在那膝往踵至的人群中,何以自處?
「那一定很難熬吧!跪著面對那麼多的陌生人,還有那些狐疑,甚或同情的眼光。」那種羞辱的感覺,連想要去感同身受都好困難啊!換成是我被罰跪在那人群雜沓的馬路上,看著那一雙雙的腳走過身邊,會覺得有多不堪,一分一秒有多難熬,我鐵定會一直哭。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那時的心情,其實最痛的不是忍受旁人的眼光,而是只能埋下頭,不斷的問自己,媽媽她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不是她唯一的小孩嗎?也不過只是考試錯了兩題,為什麼?」
「在跪著的當下你會哭嗎?」
「哭不出來,其實不管媽媽再怎麼打我,我也都不會哭,眼淚是沒有用的,只會被打罵得更厲害。我很早就學會,把事情做好就沒事了,不要想太多,盡我最大的力氣就好了。沒有辦法跟同學出去玩,媽媽也不會帶我去外面吃飯、逛街、旅行,就算我做得再好也沒有甚麼獎勵,只能懇求不要再跪在那條馬路上就好了!」
「問過媽媽為什麼嗎?」
「她說我沒有爸爸,她也沒有甚麼可以給我的,所以我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我殺死了舅舅。」
「外公外婆都覺得女兒離了婚回娘家是一件丟人的事,即使媽媽很努力賺錢給家裡,我們母女總是被鄙視著,我們的存在對他們是恥辱。但是我總在想,對媽媽來說,我是甚麼?蹭惡嗎?是對過去錯誤的怨恨?」
「家裡還有誰呢?有別的小孩嗎?」
「還有一個舅舅,媽媽的弟弟,他沒有結婚。外公外婆本來很疼他,重男輕女嘛!可是他也不去工作,整天在外面混,回到家除了拿錢之外,就儘量躲起來,不要被外公外婆看到。」
「那他對妳怎樣呢?」
「我們的遭遇類似吧?都儘量躲著外公外婆跟媽媽,其實舅舅是全家唯一對我好的人,有時候還會買糖果、玩具回來給我。媽媽甚麼都不會買給我,看到舅舅送的玩具還會生氣,跟舅舅在一起應該是我在那個家裡唯一快樂的時候。」嗯!至少童年還不是那麼全然的悲慘。
「現在呢?妳跟舅舅還有聯絡嗎?」
「醫生,我應該沒有跟你說過。其實我把他殺死了。」
在心理治療中不是沒遇過有個案跟我坦承殺了人,第一次被告白我有嚇到,但那是一個年輕男性,照他那衝動的性格、每天跟朋友在街頭鬼混,其實殺了人也不會太令人訝異。但她是個身材瘦弱的女生,舅舅又是跟她感情很好的人,為什麼?
「真的嗎?既然他對妳最好,也是家裡唯一跟妳好的人,為什麼要殺了他?」
「他長期沒有工作,只要有錢,隨時都在打海洛因,也被警察抓過。因為是家裡的獨子,每個人都寵著他,但是到後來他跟我一樣,在家裡會躲著每一個人。」
「那妳是怎麼殺了他的?有人知道嗎?」
「沒有人懷疑過,反正他死了對大家都是一種解脫,而且那樣活著有甚麼意思?生活中除了吸毒,甚麼都不剩。他不在意使用毒品時旁邊有著一個小女孩,有一次他整個人吸毒後軟癱在地上,我心一狠就把剩下的海洛因全都幫他注射了,然後他就沒再醒過來。至少死的那一刻是快樂的吧?我想,不然活著要幹甚麼?」
她不想再繼續心理治療,但「痛」依舊在
她老是把工作擺在第一位,常常出國開會,缺席的次數越來越多,那個治療者跟個案的契約已經非常的薄弱,只剩必要時兩個人在門診聊一聊她的近況。
老是缺席對於治療者來說有喜有憂,喜的是,她的情緒狀況確實有改進,可以好好的工作,跟男朋友的關係也還不錯。憂的是,她從小到大那些悲慘的遭遇、殺掉自己親人所造成的影響並沒有真正得到化解,所有的問題她都不願意做深入的挖掘跟探討。
就像殺死了舅舅,她說得好平靜喔!淡淡的,沒有甚麼情緒,就像只是突然想到該跟治療者說一下。說完她就離開了,沒有罪惡感需要心理醫師幫忙處理,之後也沒有再提起過。
她很聰明,所以藉著治療,抒發了沉積很久、內心深處的壓力,在短期中得到了幫助。只是不好的記憶跟情緒都不曾消失,或許在半夜的夢裡,舅舅臨死的樣子會再次出現;在希望好好休息的時候,又看到媽媽炯炯的嚴厲眼神。
心理治療並不只是敘述跟抒發,還必須串起過去跟現在生活的連結,建構生命的信念與方向。很多人誤會了心理治療只是談話,只要把過去的問題說出來,內心自然就會去療癒傷痛跟憤怒,生活自此就變得越來越好。現實世界不是這樣的,傷口並不會自行癒合,快樂也不會自此降臨,生命必須賦予不同的定義,找到可以達成,實質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就像催眠治療一樣,發現了自己上輩子是富家千金,現在的老公就是那時候被她欺負的婢女,所以這一世老公老是惹她生氣,最後有外遇是一種因果跟報應。妳的心情很有可能變得沒那麼糟,比較能接受被劈腿的痛苦,也給破裂的關係帶來喘息跟修復的機會。但這不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本身除了「發現」之外,更應該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理應要處理來自過去的痛苦,跟面對未來的學習。
不要說是一個剛念小學的孩子,即使是青少年,被逼著在菜市場口跪一個小時;不要說幾次,一次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童年的創傷帶來的傷害更大,跟成年後的身心健康,包括糖尿病、癌症、憂鬱症,甚至輕生都有很大的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兒童時期遇到的負面事件,像是被忽略、被霸凌、被性侵時,幼小的心靈並不具備能力去面對跟處理。無法逃避的時候,傷害往往會重複發生,傷痕也更無法癒合。小孩子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是憂鬱、憤怒,或沮喪,只知道不快樂、只知道心裡很「痛」。
「痛」沒辦法被處理,到最後只好用「傷害自己」尋找出口,割腕是最常見的。進入了青少年,持續的壞情緒讓他們開始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找不到快樂,甚至不知道甚麼是快樂。他們很希望得到幫助,但是卻很少有人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提供真正有用的幫助。那種幫助就是「成長」―在專業的幫助下,重溯過往苦痛的經驗,學會用較成熟的態度,重新去處理跟接受。要先處理它們所遺留的痛苦、憤怒、自卑,跟夢魘;才能尋找到生命的去處,學會好好過生活。
男友醉心尋求新事業,而她盡全力的支持
「舅舅除了吸毒以外,生活好像就沒別的了」,可是她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以外,還有甚麼呢?大概也只剩下一個男朋友了。
「說說看你們怎麼認識的?」
「就工作的時候啊!剛好合作一個案子。」又是工作。
「那平常除了工作之外呢?」
「有去看過幾次電影吧!其實不管是出去吃飯、在家喝酒,我們都是不停地討論工作上的事情。」
「他是個甚麼樣的人?」
「讓我想想,他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即使做得很好了,但他覺得不滿意,一直想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總是想著怎樣可以賺很多錢,沒有假日,沒有休閒,標準的工作狂。」
「妳愛他嗎?他可以帶給妳快樂嗎?」
「一開始單純只是工作的夥伴,做著做著就在一起了,反正工作是我們最大的交集。醫生,你為什麼老是要談『快樂』啊?我是不知道甚麼是快樂,但快樂有那麼重要嗎?我只知道,一旦沒了工作,一旦閒了下來,我會開始恐慌,莫名害怕生活會出問題。」
「出甚麼問題?妳不是工作很穩定嗎?老闆也很喜歡妳。」
「我不知道,就像小時候,媽媽為什麼會生氣我也都不知道,而她總有可以生我氣的理由。我的老闆是一個嚴肅的人,雖然很少對我生氣,但是每次他對別的員工生氣,我都會緊張,怕哪天被罵、被處罰的是我,怕犯了錯他會要我離開公司。」
「有想過感情對妳的意義嗎?想結婚嗎?」
「以前我都忙著工作,從沒交過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一般人是怎麼交往的。我想只是需要另一個人的存在吧?一個人在我的世界裡,和我有某一種的關聯,然後不像母親對我那麼兇,不用孤孤單單一個人每天面對工作。」
「那他不陪你逛街?不陪你去旅行?」
「我們都很忙啊!沒日沒夜、沒假日,他送了我幾次禮物,那就很好了。旅行?就是一起去各處出差啊!談工作、應酬、喝酒。」
她跟著我下診,也跟著去了百貨公司的超市,一種行為治療?
「門診時間已經超過,我也要下班,今天就這樣了!」其實像她這樣逃避心理治療的個案,反而會在門診欲罷不能。那是一種奇怪的心理,他們覺得醫師不應該因為他們的苦難收取心理治療的費用,希望自己主導會談的內容跟時間。每週約定一個小時的心理治療對他們來說有壓力,覺得那是心理治療者掌控的時空,尤其是想逃避,不願面對問題的時候。
「醫生,不能多談一下嗎?那你等一下要做甚麼?」喔!病人一般都會好奇醫生過甚麼樣的生活。
「等一下要去百貨公司啊!去逛逛超市,買些生活用品。」
「那我可以跟你去嗎?」
「去逛超市買買東西,順便逛一下,有甚麼好跟的?你不會到百貨公司超市買東西嗎?」這個年紀的職業婦女是不會去傳統市場的,超市總該會去晃晃吧?
「買東西我都去便利商店,小七啊!去超市又不順路,而且太花時間了!」我想她大概不知道甚麼叫做「逛」。
「你真的要跟嗎?我可是不會管你的喔!我買東西很快的。」
這其實有點矛盾,照說跟心理治療的個案不應該有治療室之外的接觸,可是我們已經好久沒有正式會談了!就是一般的看看門診。而且讓她知道一般人怎麼過生活,甚麼是逛街,也算是一種行為治療吧?
「好吧!你就跟吧!」
在百貨公司的半個多小時,我逛我的,順便講解一下逛街是日常生活中愉快的活動,就晃晃啊!不一定要買東西,她也該抽空多逛街。那天之後,我們又回到了門診模式,一兩個月回來拿一些安眠藥、鎮定劑之類的,她還是對回到心理治療沒甚麼興趣。半年之後,她在門診中突然說心情很不好。
那天晚上他以為我喝醉了,就在套房裡上了我的助手
「你相信嗎?我的男朋友竟然在我們住的房間裡上了我的女助理。」……
第一章 嘴唇最後的餘溫
看診的時間已經過了許久,該跟醫師講的話也都講完了,可她就不想離開這個暫時屬於我倆的空間。
外面的病人想必已經等得很不耐煩,只好站起身走到門邊,把門打開表示著她該離開了。
就站在半開的門後,等著那遣遣移來的腳步,臉旁倏忽伸出一隻手,壓在那半開的門板上。闔上門,她輕快的躍起,踮著了腳尖,快速吻上我的嘴唇。雖然只是一瞬的停留,但那冰冷中帶著軟軟溫度、乾燥中帶著丁點濕潤的雙唇,輕柔卻又有著令人難忘的力道。
「我可以做你的小三嗎?」她直視我的雙眼,瞳孔中帶著無比熱切的渴望,但那道光卻只能存留霎那。
輕輕地搖搖頭,看著那兩道立時消失的亮光,我再一次把門打開。
她離開了,沒有問號,沒有回頭;留下把背部壓在門上的我,迷惑著,面對內心的冷酷。
這一離開她也走出了生命,就在幾天之後;留下烙印在腦海深處,那嘴唇最後的餘溫。
心理治療最大的挑戰是――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甚麼
心理治療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使命,一個陪伴別人走出生命幽谷的任務。當個案決定了接受心理治療的那個時刻,心理治療者要承擔的是,一個沒有截止日期的約定,只有個案可以喊停,心理治療者不行。
年輕,剛開始做心理治療的時候,心裡只想著該如何幫助病人,潛意識裡期待著享受作為拯救者的偉大,並不明白這是一份可以無比沉重的負擔。面對一個個在生命中充滿了失望、痛苦的人類,絕對不能輕易地說出:「對不起,我無法繼續這個治療」。那是一種「始亂『中』棄」,一種對生命的放棄與背叛。
而在那探索生命苦痛、挖掘種種不堪的過程裡,治療者卻看不到那不知何時會迎來,又會怎麼終止的結局,只能陪著、幫著個案跨越各種艱辛的挑戰。
除了工作,生命好像一無所有
三十四歲、未婚,清秀亮麗的她,原本從事旅遊業,近一年來積極開發中國的旅遊市場。年紀輕輕已經當上了高階主管,除了失眠之外,來看診最主要的問題是「不快樂」。除了那個也跟她一起醉心開發事業的男友外,她沒有一個可以信任、能夠在一起聊天的朋友;每天工作到半夜,沒有休閒活動,連渡假旅行也都不曾。
「那妳會去逛街嗎?像是去超市、夜市之類的買買喜歡吃的東西,還有女生不是最喜歡血拚買衣服、買包了嗎?」對不起喔!血拚不分男女,有些時候只是單純找話題,沒有性別歧視的意思。
「老實說,買東西不是為了開心,只是有需要。我都固定去那幾家店,飛快地拿了衣服跟日用品就走了,工作、出差幾乎佔據我所有的力氣與時間。」
「所以妳也沒有甚麼休閒活動,不跟朋友去喝喝下午茶,不去健身房運動,甚至去享受一下按摩嗎?」
「是的,在這麼大的城市裡,我只使用了一點點點的空間;而在那對成功的追求中,跟自己相處的時間好像一點都沒有。」
「那工作對你來說代表甚麼意義呢?」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大概就是賺錢吧?從來不曾想過。」
「那你跟老闆的關係好嗎?工作上有不愉快或壓力嗎?」
「老闆還蠻喜歡我的,不管多晚我都會回覆他的電話,也跟著他工作了不少年,只是你知道嘛!這個行業也很辛苦,大家都很拚。」
「那最近的工作狀況呢?」
「因為男朋友在大陸有人脈,他也希望能夠創一番事業,所以很頻繁的出差,真的很忙。」
「可是人生不是只有工作啊?你會跟男友一起去渡個假嗎?」
「不會耶!他也是一個工作狂,滿腦子想著要賺錢。而且他老家在台東,放假的時候經常得要回家。」
「像你這樣都只有工作,即使下了班,依然都在想工作上的事,跟男朋友聊的好像也都是工作,這樣當然睡不好,而且生活裡面都沒有喜歡跟高興的事,久了當然只有疲倦跟累,又怎樣會快樂呢?」
「不知道耶!我只要閒下來,就開始出現不安全感,甚至覺得罪惡感,不懂什麼是『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只要她生我氣,就會讓我跪在那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口
「爸媽離婚的時候我還很小,我們搬回去跟外公外婆一起住,記憶中媽媽永遠都板著一張被燙平了的臉,不曾有過笑容。」
「爸爸呢?」
「沒有任何印象了!那時我還很小,之後他就像蒸發了一樣,不曾再出現。」這樣的故事我聽了好幾遍,始終不明白,怎樣會有那種的父母,狠得下心就不會回去看小孩。只是想想,回去看了又怎樣,不捨也往往只是製造更多難過,但是小孩無辜,總是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那是一輩子內心的陰影,會莫名覺得爸媽之所以不會再回來,是因為自己不好、不夠好。
「內心不會覺得很奇怪嗎?不會想去了解為什麼爸爸不曾再回來看妳,有跟媽媽提起過這個疑問嗎?」
「我在想,小時候應該有問過吧!但是已經沒有任何印象了。我記得的只有,每天跟一個很容易對我生氣,不曾笑過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她對我很嚴厲,很要求我的成績,要是沒有考一百分,或者不聽她的話,我就慘了。」
「她會打妳嗎?」
「會啊!打很兇,可是我不怕她打我,我怕的是她把我帶到菜市場口,讓我跪在哪裡很久很久,讓過往的人群看著我。」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在跟病人互動的過程中,最怕的不是抱怨,而是那些無法挽回,或者無法改變的傷害與遺憾
很多人,包括病人、親友,甚至剛認識的陌生人,最常問我的是「每天聽病人倒垃圾,不會受負面能量的影響嗎?」我都會回答說:「不會啊!我心裡不會認為那些是垃圾,因為我想的都是如何從話語裡找出真正的問題,我的專業是幫人解決那些問題。」
其實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心理治療亦是,有點像是被點班坐檯、陪說話,然後在垃圾堆中努力做資源回收。瞧我是怎樣?把一份神聖的工作說得如此之不堪,但是可以更不堪,精神科醫師是依賴別人的苦痛來賺錢維生。那是吸血鬼囉?不,我們回饋的不是冰冷的永生,而是殘破中的重生。
曾經有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來看病,他最大的困擾是治不好的蕁麻疹,發作時癢得讓他很痛苦。來看精神科是因為有人告訴他,蕁麻疹跟心理因素有關,尤其是壓力。可是他現在過得不錯啊!有一個很愛他的女朋友,工作也很順利,算是人生的勝利組。
雖然看起來應該是人生勝利組,但是童年的記憶卻像鬼魂般揮之不去,「我總是會回想到我四、五歲的時候,爸媽都要去田裡工作,沒有人可以幫忙看顧我。只好把我用繩子綁著,繩子的另一端綁在桌腳上,桌子上放著食物跟水,旁邊有尿桶,我要一直等到黃昏他們回來。」
遇到這樣的悲慘,我沒有辦法像很多的同業一樣,回到辦公室靠著喝咖啡講八卦,聊著哪家餐廳好吃來化解。那晚注定會是一個漫漫、心裡酸、睡不好的長夜。這樣很慘嗎?不!
「醫生,媽媽在我六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爸爸在山裡作工,我們就住在那風從縫隙灌進來的工寮裡,還有幾個月大的弟弟。」不待招喚,那情景立時浮現在我的腦海,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帶著一個小男嬰,生活在一群粗魯的臭男人裡。
「每天爸爸去上班,留給我奶粉、熱水瓶,還有幾塊尿布。木板拼湊的工寮裡就只剩下我跟弟弟,還有那停不下來的風聲,從大清早一直到天都黑了。」性侵害?被性騷擾?很有可能,可是我不敢問。
最大的負面能量從來不是抱怨,更不是訴苦,而是那灰塵覆蓋、遠遠觀望,卻又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內心淒苦。面對這些很清晰、卻又很深層的傷痛,我往往只會心酸、鼻塞、語塞,只能回以同理心的緘默。而這樣的緘默,至少需要好多次的心理治療,才能用來化解那抑鬱許久的痛苦與憤怒。
跪在那膝往踵至的人群中,何以自處?
「那一定很難熬吧!跪著面對那麼多的陌生人,還有那些狐疑,甚或同情的眼光。」那種羞辱的感覺,連想要去感同身受都好困難啊!換成是我被罰跪在那人群雜沓的馬路上,看著那一雙雙的腳走過身邊,會覺得有多不堪,一分一秒有多難熬,我鐵定會一直哭。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那時的心情,其實最痛的不是忍受旁人的眼光,而是只能埋下頭,不斷的問自己,媽媽她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不是她唯一的小孩嗎?也不過只是考試錯了兩題,為什麼?」
「在跪著的當下你會哭嗎?」
「哭不出來,其實不管媽媽再怎麼打我,我也都不會哭,眼淚是沒有用的,只會被打罵得更厲害。我很早就學會,把事情做好就沒事了,不要想太多,盡我最大的力氣就好了。沒有辦法跟同學出去玩,媽媽也不會帶我去外面吃飯、逛街、旅行,就算我做得再好也沒有甚麼獎勵,只能懇求不要再跪在那條馬路上就好了!」
「問過媽媽為什麼嗎?」
「她說我沒有爸爸,她也沒有甚麼可以給我的,所以我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我殺死了舅舅。」
「外公外婆都覺得女兒離了婚回娘家是一件丟人的事,即使媽媽很努力賺錢給家裡,我們母女總是被鄙視著,我們的存在對他們是恥辱。但是我總在想,對媽媽來說,我是甚麼?蹭惡嗎?是對過去錯誤的怨恨?」
「家裡還有誰呢?有別的小孩嗎?」
「還有一個舅舅,媽媽的弟弟,他沒有結婚。外公外婆本來很疼他,重男輕女嘛!可是他也不去工作,整天在外面混,回到家除了拿錢之外,就儘量躲起來,不要被外公外婆看到。」
「那他對妳怎樣呢?」
「我們的遭遇類似吧?都儘量躲著外公外婆跟媽媽,其實舅舅是全家唯一對我好的人,有時候還會買糖果、玩具回來給我。媽媽甚麼都不會買給我,看到舅舅送的玩具還會生氣,跟舅舅在一起應該是我在那個家裡唯一快樂的時候。」嗯!至少童年還不是那麼全然的悲慘。
「現在呢?妳跟舅舅還有聯絡嗎?」
「醫生,我應該沒有跟你說過。其實我把他殺死了。」
在心理治療中不是沒遇過有個案跟我坦承殺了人,第一次被告白我有嚇到,但那是一個年輕男性,照他那衝動的性格、每天跟朋友在街頭鬼混,其實殺了人也不會太令人訝異。但她是個身材瘦弱的女生,舅舅又是跟她感情很好的人,為什麼?
「真的嗎?既然他對妳最好,也是家裡唯一跟妳好的人,為什麼要殺了他?」
「他長期沒有工作,只要有錢,隨時都在打海洛因,也被警察抓過。因為是家裡的獨子,每個人都寵著他,但是到後來他跟我一樣,在家裡會躲著每一個人。」
「那妳是怎麼殺了他的?有人知道嗎?」
「沒有人懷疑過,反正他死了對大家都是一種解脫,而且那樣活著有甚麼意思?生活中除了吸毒,甚麼都不剩。他不在意使用毒品時旁邊有著一個小女孩,有一次他整個人吸毒後軟癱在地上,我心一狠就把剩下的海洛因全都幫他注射了,然後他就沒再醒過來。至少死的那一刻是快樂的吧?我想,不然活著要幹甚麼?」
她不想再繼續心理治療,但「痛」依舊在
她老是把工作擺在第一位,常常出國開會,缺席的次數越來越多,那個治療者跟個案的契約已經非常的薄弱,只剩必要時兩個人在門診聊一聊她的近況。
老是缺席對於治療者來說有喜有憂,喜的是,她的情緒狀況確實有改進,可以好好的工作,跟男朋友的關係也還不錯。憂的是,她從小到大那些悲慘的遭遇、殺掉自己親人所造成的影響並沒有真正得到化解,所有的問題她都不願意做深入的挖掘跟探討。
就像殺死了舅舅,她說得好平靜喔!淡淡的,沒有甚麼情緒,就像只是突然想到該跟治療者說一下。說完她就離開了,沒有罪惡感需要心理醫師幫忙處理,之後也沒有再提起過。
她很聰明,所以藉著治療,抒發了沉積很久、內心深處的壓力,在短期中得到了幫助。只是不好的記憶跟情緒都不曾消失,或許在半夜的夢裡,舅舅臨死的樣子會再次出現;在希望好好休息的時候,又看到媽媽炯炯的嚴厲眼神。
心理治療並不只是敘述跟抒發,還必須串起過去跟現在生活的連結,建構生命的信念與方向。很多人誤會了心理治療只是談話,只要把過去的問題說出來,內心自然就會去療癒傷痛跟憤怒,生活自此就變得越來越好。現實世界不是這樣的,傷口並不會自行癒合,快樂也不會自此降臨,生命必須賦予不同的定義,找到可以達成,實質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就像催眠治療一樣,發現了自己上輩子是富家千金,現在的老公就是那時候被她欺負的婢女,所以這一世老公老是惹她生氣,最後有外遇是一種因果跟報應。妳的心情很有可能變得沒那麼糟,比較能接受被劈腿的痛苦,也給破裂的關係帶來喘息跟修復的機會。但這不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本身除了「發現」之外,更應該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理應要處理來自過去的痛苦,跟面對未來的學習。
不要說是一個剛念小學的孩子,即使是青少年,被逼著在菜市場口跪一個小時;不要說幾次,一次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童年的創傷帶來的傷害更大,跟成年後的身心健康,包括糖尿病、癌症、憂鬱症,甚至輕生都有很大的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兒童時期遇到的負面事件,像是被忽略、被霸凌、被性侵時,幼小的心靈並不具備能力去面對跟處理。無法逃避的時候,傷害往往會重複發生,傷痕也更無法癒合。小孩子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是憂鬱、憤怒,或沮喪,只知道不快樂、只知道心裡很「痛」。
「痛」沒辦法被處理,到最後只好用「傷害自己」尋找出口,割腕是最常見的。進入了青少年,持續的壞情緒讓他們開始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找不到快樂,甚至不知道甚麼是快樂。他們很希望得到幫助,但是卻很少有人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提供真正有用的幫助。那種幫助就是「成長」―在專業的幫助下,重溯過往苦痛的經驗,學會用較成熟的態度,重新去處理跟接受。要先處理它們所遺留的痛苦、憤怒、自卑,跟夢魘;才能尋找到生命的去處,學會好好過生活。
男友醉心尋求新事業,而她盡全力的支持
「舅舅除了吸毒以外,生活好像就沒別的了」,可是她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以外,還有甚麼呢?大概也只剩下一個男朋友了。
「說說看你們怎麼認識的?」
「就工作的時候啊!剛好合作一個案子。」又是工作。
「那平常除了工作之外呢?」
「有去看過幾次電影吧!其實不管是出去吃飯、在家喝酒,我們都是不停地討論工作上的事情。」
「他是個甚麼樣的人?」
「讓我想想,他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即使做得很好了,但他覺得不滿意,一直想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總是想著怎樣可以賺很多錢,沒有假日,沒有休閒,標準的工作狂。」
「妳愛他嗎?他可以帶給妳快樂嗎?」
「一開始單純只是工作的夥伴,做著做著就在一起了,反正工作是我們最大的交集。醫生,你為什麼老是要談『快樂』啊?我是不知道甚麼是快樂,但快樂有那麼重要嗎?我只知道,一旦沒了工作,一旦閒了下來,我會開始恐慌,莫名害怕生活會出問題。」
「出甚麼問題?妳不是工作很穩定嗎?老闆也很喜歡妳。」
「我不知道,就像小時候,媽媽為什麼會生氣我也都不知道,而她總有可以生我氣的理由。我的老闆是一個嚴肅的人,雖然很少對我生氣,但是每次他對別的員工生氣,我都會緊張,怕哪天被罵、被處罰的是我,怕犯了錯他會要我離開公司。」
「有想過感情對妳的意義嗎?想結婚嗎?」
「以前我都忙著工作,從沒交過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一般人是怎麼交往的。我想只是需要另一個人的存在吧?一個人在我的世界裡,和我有某一種的關聯,然後不像母親對我那麼兇,不用孤孤單單一個人每天面對工作。」
「那他不陪你逛街?不陪你去旅行?」
「我們都很忙啊!沒日沒夜、沒假日,他送了我幾次禮物,那就很好了。旅行?就是一起去各處出差啊!談工作、應酬、喝酒。」
她跟著我下診,也跟著去了百貨公司的超市,一種行為治療?
「門診時間已經超過,我也要下班,今天就這樣了!」其實像她這樣逃避心理治療的個案,反而會在門診欲罷不能。那是一種奇怪的心理,他們覺得醫師不應該因為他們的苦難收取心理治療的費用,希望自己主導會談的內容跟時間。每週約定一個小時的心理治療對他們來說有壓力,覺得那是心理治療者掌控的時空,尤其是想逃避,不願面對問題的時候。
「醫生,不能多談一下嗎?那你等一下要做甚麼?」喔!病人一般都會好奇醫生過甚麼樣的生活。
「等一下要去百貨公司啊!去逛逛超市,買些生活用品。」
「那我可以跟你去嗎?」
「去逛超市買買東西,順便逛一下,有甚麼好跟的?你不會到百貨公司超市買東西嗎?」這個年紀的職業婦女是不會去傳統市場的,超市總該會去晃晃吧?
「買東西我都去便利商店,小七啊!去超市又不順路,而且太花時間了!」我想她大概不知道甚麼叫做「逛」。
「你真的要跟嗎?我可是不會管你的喔!我買東西很快的。」
這其實有點矛盾,照說跟心理治療的個案不應該有治療室之外的接觸,可是我們已經好久沒有正式會談了!就是一般的看看門診。而且讓她知道一般人怎麼過生活,甚麼是逛街,也算是一種行為治療吧?
「好吧!你就跟吧!」
在百貨公司的半個多小時,我逛我的,順便講解一下逛街是日常生活中愉快的活動,就晃晃啊!不一定要買東西,她也該抽空多逛街。那天之後,我們又回到了門診模式,一兩個月回來拿一些安眠藥、鎮定劑之類的,她還是對回到心理治療沒甚麼興趣。半年之後,她在門診中突然說心情很不好。
那天晚上他以為我喝醉了,就在套房裡上了我的助手
「你相信嗎?我的男朋友竟然在我們住的房間裡上了我的女助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