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形:植物藝術巡禮(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59661579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英國費頓出版社
譯者:林若竹;周紅玲
出版日:2024/07/27
裝訂/頁數:精裝/353頁
規格:22cm*22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本書匯集了300多件杰出的植物藝術作品,以包羅萬象的媒介,展現植物的非凡之美和相關的博物學歷史。英國費頓出版社在全球範圍內集結專家,精心挑選所有作品,跨越中國、印度、美國、歐洲和非洲各國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古代浮雕、中世紀抄本、水彩、攝影、現代雕塑和顯微掃描圖片等形式,介紹人類記錄植物的不同目的。可以從中讀到17世紀籠罩荷蘭的郁金香狂熱、左右了歷史進程的正雞納樹、在太空中經歷完整生命周期的擬南芥,還有借植物抒發的關聯生命和死亡的思緒與情感……
書中的所有作品以互補或對比的方式並排陳列,創作者中有多位技術精湛的植物畫畫師,比如《玫瑰聖經》的畫師皮埃爾-約瑟夫・勒杜泰、陪同庫克船長首次航行到太平洋的悉尼・帕金森、為巴西植物學做出突出貢獻的瑪格麗特・米,還收錄了諸多現當代藝術家的植物主題創作,比如荒木經惟的攝影作品、草間彌生的丙烯畫作、時尚攝影師尼克・奈特的標本作品等。歷史與藝術之外,也有前沿領域的科學記錄。
作者簡介
譯者:林若竹,植物學博士,初級植物科學畫愛好者,現從事森林保護相關的研究工作。周紅玲,植物學碩士,曾從事醫學翻譯工作,現任科學期刊編輯。
審校:楊拓,植物學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曾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從事被子植物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由植物學家、園藝家和藝術史家等組成的國際團隊在紙上策展,以翻閱書頁為觀展動線,打破從古至今的線性時間軸,並置圖像,對比呈現不同表達目的下的植物:它們或是人類認知萬物伊始所復刻下的自然形式,或是包含著各類實用導向的探索指南——從這之中,原始的藝術和原始的科學都逐漸成形。
若從科學認知的角度來閱讀,視覺形式便是植物的呈現媒介。讀者可以從專業植物學譯者和審校把關過的嚴謹文字中收獲相關的學科知識,再以知識重塑視角,去觀察體現在生命體各個細節上的分類依據與客觀規律。
若從美學體驗的角度來閱讀,植物便成了視覺形式的傳達媒介。讀者可以透過各個觀察者和創作者的取景,在整體和局部之間移步,線條、顏色、構圖和不同質感的材料都會因人人靈感、表現手法和技藝的不同,而賦上人人不同的綜合形式。
書後重新以時間線梳理了所有作品與作品背後的人物和歷史,也附有書中所涉著作、生物學名和收藏機構的詳盡索引,方便讀者查閱;方脊精裝12開大開本 + 四色印刷,視覺感官體驗強烈,也使得形制本身可以裝點空間。翻開書,兩種閱讀角度相互交織,在定格下的一幅幅植物圖像中,時間暫時失效,願閱讀者的靈感源源而生。
本書和《宇宙之形:太空藝術博物館》屬同一系列。
序
原來住在北京香山腳下的時候,離北植紅葉村的曹雪芹故居很近;雖然讀過許多遍《紅樓夢》,但對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完全沒有感覺。讀者見到的都是書籍出版時的樣子,很難體會作者編寫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面前的這本書從接手至今也近五年了,雖然是翻譯,比不上原創“嘔心瀝血”的難度,但“搜腸刮肚”也是常有的事。作為讀者,讀書的過程中常常會有“與作者意念交流”的感受;作為譯者,這種感受更加強烈;但是很遺憾,我們並沒有和本書原作者直接交流的機會,因此翻譯的文字是否反映了原作者的本意,只能說我們盡力了。
其實,我們三個人自稱“譯者”並不合適——既不是翻譯專業出身,對植物藝術的發展史也談不上熟稔。當初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莫名勇氣接下這本書的翻譯任務,主要是覺得自己從事植物學相關工作,平常也有閱讀的習慣,身邊也有師長和朋友翻譯過類似領域的書籍,就覺得自己也能行。真正入手才發現,實際的難度超過設想。這也順應了我們仨最開始給自己這個翻譯小組起的名字——“三只松鼠”,幻想著面對再堅硬的堅果,三人合力也能嗑開。
那麼,我們這“三只松鼠”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呢?把書中的英文和其他語言的文字轉換為通順、可讀的中文,這是最主要的工作。我們仨的專業背景都是植物學,因此在植物學相關的問題上盡量保證沒有科學性錯誤,也糾正了一些可能是由於作者筆誤或疏忽而造成的錯誤。另外,我們還對全書涉及的所有學名進行了標準化,給部分尚沒有中文名的擬了中文名,方便中文語境下的交流。基於同樣的目的,我們還梳理了書中出現的著作名稱,也新擬了一些名字;這部分工作不止依據本書中提供的信息和原文著作名稱,我們還盡量找到原書,根據其副標題、扉頁、前言和內容擬定更貼切的名字。書中出現的人名,部分遵從中文傳統譯法,部分根據新的翻譯規則和研究成果進行了修正。在本書主體之外的這些工作上,我們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
書中涉獵的藝術門類龐雜,作品的載體和呈現方式(一般出現在標題後面)特別豐富;但我們不是藝術專業出身,這一部分只能以自己的所知、所觀為基礎,盡力查詢和學習。有誤之處還請讀者多多指正。
整本書的每個部分都被分成兩半,分別由林若竹和周紅玲負責翻譯。此外,林若竹整體把控全書翻譯的進度和工作規劃,並完成最終統稿;周紅玲從她英文學術期刊編輯的角度在英文語法等方面提供建議。我在兩位譯稿和整理的信息表格的基礎上進行審讀,並且負責部分擬名工作。
最後,我想以書中引用的一封信箋中的幾句話來結束;這幾句話從一個側面寫出了我們這些從事經典植物學研究的人的心境:
你可知花朵的涅槃,
枯萎後若能復原,
便跳出了輪回的界限——
那就是呵,
那就是向死而生的絢爛。
——艾米麗·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52
楊 拓
2022年03月18日
於深圳梧桐山
感謝李明穎女士對譯文給予大量細致的潤色建議;感謝樊建華先生、陳蕾女士、陳小輝
女士、徐梅女士提出的讓人茅塞頓開的修改意見。特別感謝後浪出版公司全程耐心、專業的
指導與幫助!
林若竹 周紅玲 楊 拓
2022年03月18日
目次
緒 論 6
作 品 10
時間線 326
植物分類與詞匯表 336
人物小傳選 338
注 釋 343
延伸閱讀 344
致 謝 345
索 引 347
譯後記 353
書摘/試閱
描繪花朵是我們在孩童時期最早擁有的本能之一。不論是花朵的顏色、形狀,還是它們給人們留下的“轉瞬即逝”的固有印象,植物的某些特質總能促使我們在剛能拿起畫筆的年紀就嘗試在紙上重現它們。
人類大腦對植物的認知能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這或許是因為野生植物是早期狩獵——采集者的食物,抑或是因為它們所具有的美學價值,千百年來,這種美都被詩人、學者和藝術家贊頌。除動物和人類自身以外,植物是早期藝術家繪畫的最初主題之一。目前,人們已知最早的植物圖案來自約5 000年前的地中海東部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其他出現過遠古文明的地區——從南非到澳大利亞,從古代中國和中亞,再到中東、古埃及和古希臘青銅器時期的地中海島嶼等——都曾在巖畫、飾帶和壁畫裡描繪過植物。
有一些作品的創作初衷是響應審美需求,然而大部分作品是為了描繪特定的植物,從而使觀賞者能夠辨認它們。這一目的促使人們開始近距離觀察(並專注於)植物的細節特徵,以便區分它們。這些性狀特徵是植物繪畫在科學研究中長盛不衰的基礎,同時也被用於植物標本的鑒定和分類。19世紀至今,無數藝術家不僅陶醉於植物本身,更對植物藝術和植物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有植物藝術的核心都是記錄植物的形態——通過再現其本質特徵使其永久流傳。不過,雖然目的相同,但藝術家們在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各有千秋:野外速寫、精細點畫和手繪版畫、油畫、水彩、剪紙、玻璃模型、鐵質或有機玻璃雕塑、植物“實物”印痕、高分辨電子掃描顯微術以及攝影——幾個世紀以來,植物藝術的形式大體上也與藝術形式的多樣性相呼應。
《草木之形:植物藝術巡禮》一書展示了植物藝術的形式多樣性,並探究了整個歷史過程中促進植物藝術發展的多種動機。通常,這些動機多出於實用目的:由於圖像能比文字更有助於人們識別某種植物,因此古時候,圖示或繪畫可以幫助醫生“照方抓藥”,用於治療患者的不適和疾病;對有毒植物的準確識別更是攸關生死。植物藝術發展的其他動機則更多出於科學目的。18世紀開始,人們普遍遵循由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提出的植物分類系統,這一系統依賴於對植物生殖器官的準確觀察。因此,新物種的精確繪圖成為植物分類(以及命名)的最重要依據。19世紀以來,貿易的興盛也推動了植物科學畫師行業的發展:他們不僅在殖民時期記述那些可能被引種的有用植物的特徵,也為種子名錄繪製插圖以吸引園藝愛好者購買。
除了科學本源,植物藝術發展最持久的動力大概來自人類對美的追求。尤其是花卉,因其美麗或引人注目的外表而不斷出現在植物藝術中:一如古希臘錫拉島的臥室中裝飾的百合壁畫,又或是17世紀早期供富有的歐洲人消遣娛樂的精美花卉圖冊。
許多主題歷經世紀滄桑而在植物藝術中反復出現。大約在3 500年前,古埃及人便開始嘗試記錄當時被他們占領的敘利亞地區的所有植物;許多個世紀以後,歐洲人也想方設法記錄分布在全球殖民地的植物物種。中世紀早期,用於物種鑒定的彩色插圖伴隨本草志(自然療法的手抄本)的編撰而出現;而到了現代,彩圖則用於野生花卉圖鑒或特定類群的專著。在18世紀的學術圖版中,植物被“解剖”開來,細節得以放大並被逐一記錄,人們可以據此對植物進行準確分類。這些圖版可視為電子掃描顯微成像的前身,而後者可觀察到植物最微小部分的(亞)細胞結構。
不過,本書並沒有按時間或主題順序來羅列全世界龐雜的植物學知識,而是將具有對比性或互補性的圖片進行比較,這種方式不僅突出了每件藝術品和每位藝術家的特性,也強調了共性。例如,書中的兩幅蘭花分別展示了達爾文繪製的一個物種的原始手稿和攝於20世紀的另一個物種的照片,戲劇性的是後者的命名與前者有關(見第58頁和59頁)。本書還將一些通過早期顯微鏡觀察到的植物圖像與最新的電子掃描顯微鏡下的三維圖像進行對比(見第52頁和53頁)。日本和歐洲的鳶尾則展示了不同歷史節點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種植物圖像(見第120頁和121頁);具有對立特徵的植物也會被一起展示,例如夜晚開放的仙人掌花朵和白天盛放的向日葵(見第128頁和129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