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霸榜60週,德國亞馬遜心理學冠軍書
★全球暢銷逾10年,授權30多國,銷售破百萬
★德國最受信賴的兩位心理學家代表作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強力推薦──
本書的一句話:「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誰的心裡沒點問題?
讀懂內心戲、破解相處障礙,
51 個令人著迷的心理實驗,
幫助你面對職場、伴侶、各種人際關係和
身邊的大小事,有時甚至還能救你一命!
●空難倖存的人究竟做了什麼練習,讓自己逃過一劫?
●單身的人如何用廣告心理學的原則,成為受歡迎的交往對象?
●手頭緊時,該選什麼時機開口借錢,別人最願意幫忙?
●碰上緊急意外時,為什麼旁觀者越多,出手相助的人反而少?
想擺脫現狀、突破僵局、讀懂自己與他人心思、贏得好人緣……
你需要讓自己占盡優勢的心理法則!
福爾克.齊茲和曼努埃.涂煦是德國最知名的心理學家二人組,在本書中,他們從過去幾十年來數以萬計的諮詢案例中,最令人困擾的51 個問題出發,提供了心理解決方案。他們以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為主軸,輕鬆愉快地解釋了心理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在家庭、朋友、戀人和同事等不同的關係中,這本書有助於引導你和他人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你想要有快樂的每一天嗎?──重構、面部反饋理論
※「不贊同」並不是對你的攻擊──積極傾聽
※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很危險──同情與同理
※不想接受「他其實沒這麼喜歡我」時──控制的錯覺
※我怎樣才能贏得芳心?──單純曝光效應
◤本書特色◢
1. 作者精選最令人困擾的51個問題,提供心理解決方案,有助於了解人的思維運作方式,進而解決讓人覺得太沉重的工作、愛情、人際關係問題,甚至能救自己一命。
2. 本書以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為重點,用簡單易懂又幽默的方式解釋了心理學術語,以及心理學如何在生活中幫助我們。
洪仲清、小花心理學、陳志恆、夏瑄澧 專文推薦
【好評推薦】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海苔熊|Podcaster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本書以51個主題和心理學經典實驗,輔以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的概念,幾乎都可以在三分鐘之內讀完一個主題,符合現代人對概念輕薄短小兼具實用性的要求。
──小花心理學
本書幫助你面對人生各方面的疑難雜症。至少,你能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點冤枉路。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本書可以協助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看到為什麼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也可以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Youtube《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生活中處處都有心理學的存在,如果你想要深刻地感受這點並應用在生活中的話,看這本就對了!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這是一本既告訴你why,又告訴你how的心理學科普。分門別類最清楚,蒐集羅列最廣泛。短短的一篇,清楚地演示。超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利用零碎時間翻讀,學習你當下最需要的心理學知識!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作者簡介】
福爾克.齊茲博士(Dr. Volker Kitz)
寫過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非文學類書。曾在科隆和紐約攻讀心理學與法律,畢業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如研究員、電視台記者、劇本撰寫與說客,閱歷豐富。以前他總認為,會胡思亂想的都是別人;今日的他知道,有時候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儘管如此,身兼律師和心理輔導員的他已走遍全德國,目前在慕尼黑租屋而居。
曼努埃.涂煦博士(Dr. Manuel Tusch)
在科隆和阿姆斯特丹攻讀心理學與成人教育,在科隆有一間心理診所,主持應用心理學研究所(IfAP),並在多所大學兼任講師。他在心理學叢林中的研究重點為輔導、冥想、監督、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自從他把自身的心理疾病變成職業之後,過得快樂又逍遙。
兩位作者合著的《無聊工作殺手祕笈──你為誰賣力為什麼不重要》,不僅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且一夕之間為讀者大眾所膜拜,人手一冊,並譯為多國語言。在《我想成為我自己》一書中,兩位作者為追求自主生活的人研擬了一套培訓計畫,並憑藉廣受好評的舞台節目展開世界巡演。他們二人同時也是搶手的企業演講者與輔導員。
【審訂者簡介】
馬修
熱愛德國文化,尤其是巴伐利亞發動機重型機車。旅居台中。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譯作二十餘本;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厄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霸榜60週,德國亞馬遜心理學冠軍書
★全球暢銷逾10年,授權30多國,銷售破百萬
★德國最受信賴的兩位心理學家代表作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強力推薦──
本書的一句話:「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誰的心裡沒點問題?
讀懂內心戲、破解相處障礙,
51 個令人著迷的心理實驗,
幫助你面對職場、伴侶、各種人際關係和
身邊的大小事,有時甚至還能救你一命!
●空難倖存的人究竟做了什麼練習,讓自己逃過一劫?
●單身的人如何用廣告心理學的原則,成為受歡迎的交往對象?
●手頭緊時,該選什麼時機開口借錢,別人最願意幫忙?
●碰上緊急意外時,為什麼旁觀者越多,出手相助的人反而少?
想擺脫現狀、突破僵局、讀懂自己與他人心思、贏得好人緣……
你需要讓自己占盡優勢的心理法則!
福爾克.齊茲和曼努埃.涂煦是德國最知名的心理學家二人組,在本書中,他們從過去幾十年來數以萬計的諮詢案例中,最令人困擾的51 個問題出發,提供了心理解決方案。他們以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為主軸,輕鬆愉快地解釋了心理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在家庭、朋友、戀人和同事等不同的關係中,這本書有助於引導你和他人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你想要有快樂的每一天嗎?──重構、面部反饋理論
※「不贊同」並不是對你的攻擊──積極傾聽
※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很危險──同情與同理
※不想接受「他其實沒這麼喜歡我」時──控制的錯覺
※我怎樣才能贏得芳心?──單純曝光效應
◤本書特色◢
1. 作者精選最令人困擾的51個問題,提供心理解決方案,有助於了解人的思維運作方式,進而解決讓人覺得太沉重的工作、愛情、人際關係問題,甚至能救自己一命。
2. 本書以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為重點,用簡單易懂又幽默的方式解釋了心理學術語,以及心理學如何在生活中幫助我們。
洪仲清、小花心理學、陳志恆、夏瑄澧 專文推薦
【好評推薦】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海苔熊|Podcaster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本書以51個主題和心理學經典實驗,輔以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的概念,幾乎都可以在三分鐘之內讀完一個主題,符合現代人對概念輕薄短小兼具實用性的要求。
──小花心理學
本書幫助你面對人生各方面的疑難雜症。至少,你能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點冤枉路。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本書可以協助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看到為什麼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也可以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Youtube《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生活中處處都有心理學的存在,如果你想要深刻地感受這點並應用在生活中的話,看這本就對了!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這是一本既告訴你why,又告訴你how的心理學科普。分門別類最清楚,蒐集羅列最廣泛。短短的一篇,清楚地演示。超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利用零碎時間翻讀,學習你當下最需要的心理學知識!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作者簡介】
福爾克.齊茲博士(Dr. Volker Kitz)
寫過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非文學類書。曾在科隆和紐約攻讀心理學與法律,畢業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如研究員、電視台記者、劇本撰寫與說客,閱歷豐富。以前他總認為,會胡思亂想的都是別人;今日的他知道,有時候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儘管如此,身兼律師和心理輔導員的他已走遍全德國,目前在慕尼黑租屋而居。
曼努埃.涂煦博士(Dr. Manuel Tusch)
在科隆和阿姆斯特丹攻讀心理學與成人教育,在科隆有一間心理診所,主持應用心理學研究所(IfAP),並在多所大學兼任講師。他在心理學叢林中的研究重點為輔導、冥想、監督、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自從他把自身的心理疾病變成職業之後,過得快樂又逍遙。
兩位作者合著的《無聊工作殺手祕笈──你為誰賣力為什麼不重要》,不僅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且一夕之間為讀者大眾所膜拜,人手一冊,並譯為多國語言。在《我想成為我自己》一書中,兩位作者為追求自主生活的人研擬了一套培訓計畫,並憑藉廣受好評的舞台節目展開世界巡演。他們二人同時也是搶手的企業演講者與輔導員。
【審訂者簡介】
馬修
熱愛德國文化,尤其是巴伐利亞發動機重型機車。旅居台中。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譯作二十餘本;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厄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福爾克.齊茲博士(Dr. Volker Kitz)
寫過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非文學類書。曾在科隆和紐約攻讀心理學與法律,畢業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如研究員、電視台記者、劇本撰寫與說客,閱歷豐富。以前他總認為,會胡思亂想的都是別人;今日的他知道,有時候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儘管如此,身兼律師和心理輔導員的他已走遍全德國,目前在慕尼黑租屋而居。
曼努埃.涂煦博士(Dr. Manuel Tusch)
在科隆和阿姆斯特丹攻讀心理學與成人教育,在科隆有一間心理診所,主持應用心理學研究所(IfAP),並在多所大學兼任講師。他在心理學叢林中的研究重點為輔導、冥想、監督、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自從他把自身的心理疾病變成職業之後,過得快樂又逍遙。
兩位作者合著的《無聊工作殺手祕笈──你為誰賣力為什麼不重要》,不僅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且一夕之間為讀者大眾所膜拜,人手一冊,並譯為多國語言。在《我想成為我自己》一書中,兩位作者為追求自主生活的人研擬了一套培訓計畫,並憑藉廣受好評的舞台節目展開世界巡演。他們二人同時也是搶手的企業演講者與輔導員。
【審訂者簡介】
馬修
熱愛德國文化,尤其是巴伐利亞發動機重型機車。旅居台中。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譯作二十餘本;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厄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福爾克.齊茲博士(Dr. Volker Kitz)
寫過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非文學類書。曾在科隆和紐約攻讀心理學與法律,畢業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如研究員、電視台記者、劇本撰寫與說客,閱歷豐富。以前他總認為,會胡思亂想的都是別人;今日的他知道,有時候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儘管如此,身兼律師和心理輔導員的他已走遍全德國,目前在慕尼黑租屋而居。
曼努埃.涂煦博士(Dr. Manuel Tusch)
在科隆和阿姆斯特丹攻讀心理學與成人教育,在科隆有一間心理診所,主持應用心理學研究所(IfAP),並在多所大學兼任講師。他在心理學叢林中的研究重點為輔導、冥想、監督、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自從他把自身的心理疾病變成職業之後,過得快樂又逍遙。
兩位作者合著的《無聊工作殺手祕笈──你為誰賣力為什麼不重要》,不僅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且一夕之間為讀者大眾所膜拜,人手一冊,並譯為多國語言。在《我想成為我自己》一書中,兩位作者為追求自主生活的人研擬了一套培訓計畫,並憑藉廣受好評的舞台節目展開世界巡演。他們二人同時也是搶手的企業演講者與輔導員。
【審訂者簡介】
馬修
熱愛德國文化,尤其是巴伐利亞發動機重型機車。旅居台中。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譯作二十餘本;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厄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序
【推薦序】
◤推薦1◢
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只要你能看進自己的內心,你的視野將會變得清晰。向外看的人,如進入夢境;向內看的人,便得清醒。」──卡爾.榮格(Carl Jung)
大學選擇就讀心理學,是有點誤打誤撞,然而,這一撞就撞成了終生職志。我不但以心理學做為工作的資源,目前依舊大量閱讀心理學書籍,因遇到了未知的自己而驚喜,並且在網路上跟許多有類似興趣的朋友分享。
「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這是《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中的一句話,透過重構困境,讓自己在自信中保持成長。這句話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痛苦是禮物,保持成長性思維,學到的越多,被困住的機率就越少。
藉著心理學知識的累積與實踐,我慢慢地成為了自己,並且養成了有意識地自我對話的習慣。透過不斷的自我觀察與在生活中印證,緩慢地整理出了適用於我個人的心理學。
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只是前提,要成為心理學家,還有一個重要的態度:要跟腦中的心理學知識保持距離。
一八七九年德國生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以科學心理學為追求。剛好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德國知名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目前的研究結果不能直接視為真理,只能當做參考,因為心理學理論會隨著研究累積反覆修正。尤其心理學討論的對象,以人類為主體,會有一定的不準確性與複雜性。
願意修正腦中的心理學知識,願意持續閱讀更新的心理學研究,能在生活中去驗證心理學的實用性,是成為心理學家的基本態度。所以做為一個心理學家,跟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們更期待不預設立場,透過對話問答,去理解另一個人對自己的觀察,並且如何應用到生活中。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
這是這本書裡的一篇文章標題,也是人類經常出現的心理歷程。我們不只跟人對話,我們也跟自己對話,包括自我欺騙。
做為心理學家,偶爾我們會把腦中所出現的想法,當成是一種「假設」,並非理所當然的真實。我們盡可能去檢驗,這個想法是否有充分證據支持,以及這個想法對於情感需求的滿足,以此決定接下來的行動。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源,我們也會藉著討論與實驗,增加客觀性與效用性。
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探索這個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學問,並且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推薦2◢
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小花心理學
本書以社會心理學的範疇為主,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探討人們的想法、感覺及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或想像之他人影響的科學研究,書中以五十一個主題和心理學經典實驗,輔以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的概念,加上編修的流暢性,幾乎都可以在三分鐘之內讀完一個主題,符合現代人對概念輕薄短小兼具實用性的要求,舉書中兩個概念來分享:
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主張人在缺乏客觀資訊時會進行社會比較。社會向上比較─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會讓我們對所有美好事物的感覺驟然變調,因為別人比我們過得好,而且嫉妒是一種很糟糕的情緒,會讓自己覺得不如別人;大部分的人很難在自己困頓的時候,還能夠能衷心祝福別人。社會向下比較─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讓我們覺得我們擁有上天賜給的禮物而心存感激。總之,人比人氣死人,作者直接建議不要跟好友比較,以免破壞彼此的友誼!
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個體對持續出現的刺激,降低反應的過程,應用在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上面。如果不開心、不有趣的事,最好一氣呵成地全部做完,千萬不要打斷。但是從事歡樂的活動,每一次的中斷,都會減弱習慣化的效果;回想假期的頭兩天讓人覺得好開心,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隨後就變得越來越乏味,所以休假最好不要一次休完,分小段完成,透過打斷習慣化,會讓歡樂更持久!
在實驗當中顯示,光是想像某一件事就會產生習慣化的效應,所以我們只要在精神層次上常常想像,就能夠學會某個特定行為,例如:在考試前一天,坐在考場的位子上,並在腦中把明天考試的整個流程想過一遍,看到考卷要如何回答問題,等到真正參加考試的時候,就會產生習慣化的效果,有如做好一切準備般地應付自如。
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透過關注細節,區分出更多的子類別來減輕習慣化的影響,例如:每週三次的健身活動,可以變成是星期一跑步、星期三練上部肢體和星期五練下部肢體,來保持新鮮感,讓例行的活動不再枯燥。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就是反覆出現的刺激具備危險性,會出現敏感化(sensitization)的狀況,甚至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引來強烈的反應,例如:經常被家暴的孩子,對於憤怒的線索非常敏感,只要現場在講話中突然間安靜下來,平常人覺得無關緊要的中性線索,都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焦慮,甚至心跳加快,產生攻擊或逃離的反應。
在習慣化中,個體透過學習所記憶到的是一個無害的刺激;在敏感化的時候,個體所記憶和學習到的,是一個具有威脅性或傷害的刺激。
作者探討了人際關係(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家庭、婚姻、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可以說是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推薦3◢
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目前為臺灣 NLP 學會副理事長、《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等書作者
前一陣子,我請水電師傅到家裡修理和安裝新插座。水電師傅在家裡敲敲打打一整天後,我發現,有一個插座被安裝在錯誤的位置。
我委婉地告訴他:「之前我和你說的,好像不是這樣喔!」
「喔!我是想,插座安裝在這裡,比較方便你們使用!」水電師傅對我說了一堆,他會這麼做的理由。
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我總覺得不對勁─這些都不是我安裝新插座的用途。於是我說:
「可是我還是想移回原來說好的位置;要改回來,會很麻煩嗎?」
「是可以啦!但很少人這樣做的啦!現在大家都……」
水電師傅顯然不太願意重做。
我對自己心裡說聲「好吧!」,當場做罷。
那天晚上,我越想越不對勁,明明我是出錢的人,水電師傅裝錯位置,我還要考量對方的善意,以及擔心造成對方麻煩,默默認了。
心理學的訓練告訴我,要懂得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自己的情緒。於是,我問自己:「我怎麼了?我感覺到什麼?」
我感到不滿、生氣。一方面,對水電師傅沒有按照我的意思施工感到不滿,也對我自己沒能勇敢表達立場,堅持要他修正感到生氣。我發現,我常常如此,因為不想麻煩別人,生活中吃了虧也說沒關係,但其實耿耿於懷。
第二天,我決定打電話請對方再來一趟。我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要求,請他重新把插座安裝回正確的位置上。我雖然很同情他需要多費一次功夫,但這一次我決定傾聽與順從內心的需求。
接觸自己的感覺,是認識自己與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同時,願意認可自己的情緒,透過情緒感受幫助我們做出判斷,可以保護自身的權利,維持人我之間的平衡。
然而,很多人卻忽略感受自身情緒的重要性,長期活在與自己內在需求背道而馳的路上。感謝我自己,把大半輩子的時間投入心理學領域中,讓我得以更認識自己、認識人性。
對我而言,心理學就是一套人生使用說明書。心理學家長期對人性的觀察與印證,累積了許多關於人類行為運作法則的知識,對於我們如何操作名為「自己」的這部生命機器,極具參考價值。
很幸運的是,當今心理學日漸普及,有越來越多淺顯易懂的書籍問世,《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就是其中之一,幫助你面對人生各方面的疑難雜症。
像是,快樂的人如何更快樂?如何持續重複那些索然無味的事情?為什麼不要隨意給人建議?為什麼不管你的收入多高,你仍然不會快樂?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想知道答案嗎?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裡都有清楚詳盡的說明。至少,你能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點冤枉路。
就算走錯路,你也有能力重新找回方向、撥雲見日。
◤推薦4◢
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Youtube《Sherry's Notes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自從經營了《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後,很多人都請我推薦可以在家自學的心理學書籍。
我想其實大家希望的,是能夠了解心理學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但是心理學是一門範圍極廣的科學,可以從行為、精神、生物學、人文主義、大腦認知等不同方向來學習,我真的很難告訴大家要從哪裡開始。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一書,恰好整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應用心理學,將理論整併成可應用的「人生說明手冊」。
它可以協助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看到為什麼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也可以透過理解這些基礎的心理學,來協助自己面對壓力、讓自己快樂,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推薦1◢
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只要你能看進自己的內心,你的視野將會變得清晰。向外看的人,如進入夢境;向內看的人,便得清醒。」──卡爾.榮格(Carl Jung)
大學選擇就讀心理學,是有點誤打誤撞,然而,這一撞就撞成了終生職志。我不但以心理學做為工作的資源,目前依舊大量閱讀心理學書籍,因遇到了未知的自己而驚喜,並且在網路上跟許多有類似興趣的朋友分享。
「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這是《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中的一句話,透過重構困境,讓自己在自信中保持成長。這句話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救命錦囊,痛苦是禮物,保持成長性思維,學到的越多,被困住的機率就越少。
藉著心理學知識的累積與實踐,我慢慢地成為了自己,並且養成了有意識地自我對話的習慣。透過不斷的自我觀察與在生活中印證,緩慢地整理出了適用於我個人的心理學。
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只是前提,要成為心理學家,還有一個重要的態度:要跟腦中的心理學知識保持距離。
一八七九年德國生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以科學心理學為追求。剛好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德國知名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目前的研究結果不能直接視為真理,只能當做參考,因為心理學理論會隨著研究累積反覆修正。尤其心理學討論的對象,以人類為主體,會有一定的不準確性與複雜性。
願意修正腦中的心理學知識,願意持續閱讀更新的心理學研究,能在生活中去驗證心理學的實用性,是成為心理學家的基本態度。所以做為一個心理學家,跟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們更期待不預設立場,透過對話問答,去理解另一個人對自己的觀察,並且如何應用到生活中。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
這是這本書裡的一篇文章標題,也是人類經常出現的心理歷程。我們不只跟人對話,我們也跟自己對話,包括自我欺騙。
做為心理學家,偶爾我們會把腦中所出現的想法,當成是一種「假設」,並非理所當然的真實。我們盡可能去檢驗,這個想法是否有充分證據支持,以及這個想法對於情感需求的滿足,以此決定接下來的行動。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源,我們也會藉著討論與實驗,增加客觀性與效用性。
心理學可以生活化,並且提升生活品質。邀請您一同來探索這個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學問,並且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推薦2◢
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小花心理學
本書以社會心理學的範疇為主,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探討人們的想法、感覺及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或想像之他人影響的科學研究,書中以五十一個主題和心理學經典實驗,輔以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的概念,加上編修的流暢性,幾乎都可以在三分鐘之內讀完一個主題,符合現代人對概念輕薄短小兼具實用性的要求,舉書中兩個概念來分享:
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主張人在缺乏客觀資訊時會進行社會比較。社會向上比較─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會讓我們對所有美好事物的感覺驟然變調,因為別人比我們過得好,而且嫉妒是一種很糟糕的情緒,會讓自己覺得不如別人;大部分的人很難在自己困頓的時候,還能夠能衷心祝福別人。社會向下比較─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讓我們覺得我們擁有上天賜給的禮物而心存感激。總之,人比人氣死人,作者直接建議不要跟好友比較,以免破壞彼此的友誼!
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個體對持續出現的刺激,降低反應的過程,應用在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上面。如果不開心、不有趣的事,最好一氣呵成地全部做完,千萬不要打斷。但是從事歡樂的活動,每一次的中斷,都會減弱習慣化的效果;回想假期的頭兩天讓人覺得好開心,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隨後就變得越來越乏味,所以休假最好不要一次休完,分小段完成,透過打斷習慣化,會讓歡樂更持久!
在實驗當中顯示,光是想像某一件事就會產生習慣化的效應,所以我們只要在精神層次上常常想像,就能夠學會某個特定行為,例如:在考試前一天,坐在考場的位子上,並在腦中把明天考試的整個流程想過一遍,看到考卷要如何回答問題,等到真正參加考試的時候,就會產生習慣化的效果,有如做好一切準備般地應付自如。
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透過關注細節,區分出更多的子類別來減輕習慣化的影響,例如:每週三次的健身活動,可以變成是星期一跑步、星期三練上部肢體和星期五練下部肢體,來保持新鮮感,讓例行的活動不再枯燥。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就是反覆出現的刺激具備危險性,會出現敏感化(sensitization)的狀況,甚至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引來強烈的反應,例如:經常被家暴的孩子,對於憤怒的線索非常敏感,只要現場在講話中突然間安靜下來,平常人覺得無關緊要的中性線索,都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焦慮,甚至心跳加快,產生攻擊或逃離的反應。
在習慣化中,個體透過學習所記憶到的是一個無害的刺激;在敏感化的時候,個體所記憶和學習到的,是一個具有威脅性或傷害的刺激。
作者探討了人際關係(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家庭、婚姻、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可以說是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推薦3◢
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目前為臺灣 NLP 學會副理事長、《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等書作者
前一陣子,我請水電師傅到家裡修理和安裝新插座。水電師傅在家裡敲敲打打一整天後,我發現,有一個插座被安裝在錯誤的位置。
我委婉地告訴他:「之前我和你說的,好像不是這樣喔!」
「喔!我是想,插座安裝在這裡,比較方便你們使用!」水電師傅對我說了一堆,他會這麼做的理由。
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我總覺得不對勁─這些都不是我安裝新插座的用途。於是我說:
「可是我還是想移回原來說好的位置;要改回來,會很麻煩嗎?」
「是可以啦!但很少人這樣做的啦!現在大家都……」
水電師傅顯然不太願意重做。
我對自己心裡說聲「好吧!」,當場做罷。
那天晚上,我越想越不對勁,明明我是出錢的人,水電師傅裝錯位置,我還要考量對方的善意,以及擔心造成對方麻煩,默默認了。
心理學的訓練告訴我,要懂得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自己的情緒。於是,我問自己:「我怎麼了?我感覺到什麼?」
我感到不滿、生氣。一方面,對水電師傅沒有按照我的意思施工感到不滿,也對我自己沒能勇敢表達立場,堅持要他修正感到生氣。我發現,我常常如此,因為不想麻煩別人,生活中吃了虧也說沒關係,但其實耿耿於懷。
第二天,我決定打電話請對方再來一趟。我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要求,請他重新把插座安裝回正確的位置上。我雖然很同情他需要多費一次功夫,但這一次我決定傾聽與順從內心的需求。
接觸自己的感覺,是認識自己與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同時,願意認可自己的情緒,透過情緒感受幫助我們做出判斷,可以保護自身的權利,維持人我之間的平衡。
然而,很多人卻忽略感受自身情緒的重要性,長期活在與自己內在需求背道而馳的路上。感謝我自己,把大半輩子的時間投入心理學領域中,讓我得以更認識自己、認識人性。
對我而言,心理學就是一套人生使用說明書。心理學家長期對人性的觀察與印證,累積了許多關於人類行為運作法則的知識,對於我們如何操作名為「自己」的這部生命機器,極具參考價值。
很幸運的是,當今心理學日漸普及,有越來越多淺顯易懂的書籍問世,《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就是其中之一,幫助你面對人生各方面的疑難雜症。
像是,快樂的人如何更快樂?如何持續重複那些索然無味的事情?為什麼不要隨意給人建議?為什麼不管你的收入多高,你仍然不會快樂?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想知道答案嗎?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書裡都有清楚詳盡的說明。至少,你能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點冤枉路。
就算走錯路,你也有能力重新找回方向、撥雲見日。
◤推薦4◢
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Youtube《Sherry's Notes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
自從經營了《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後,很多人都請我推薦可以在家自學的心理學書籍。
我想其實大家希望的,是能夠了解心理學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但是心理學是一門範圍極廣的科學,可以從行為、精神、生物學、人文主義、大腦認知等不同方向來學習,我真的很難告訴大家要從哪裡開始。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一書,恰好整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應用心理學,將理論整併成可應用的「人生說明手冊」。
它可以協助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看到為什麼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出現問題,也可以透過理解這些基礎的心理學,來協助自己面對壓力、讓自己快樂,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目次
【目次】
〈推薦序〉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洪仲清
〈推薦序〉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小花心理學
〈推薦序〉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陳志恆
〈推薦序〉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
好評推薦
〈前言〉透過心理學技巧,把尋常日子過得更好
Part 1
1. 做每件事都覺得不順的時候(重構)
2. 開心的事,不妨被討厭的事打斷一下(習慣化)
3. 最要好的朋友沒出席你生日,你怎麼想?(基本歸因謬誤)
4. 如何和討厭的同事相處?(促發)
5. 為什麼你不該和好友比較?(社會比較理論)
6. 致習慣隱藏情緒的你(如何感受真正的自己)
7. 改變表情讓你擁有快樂的一天(面部反饋理論)
8. 如何用你的思想控制世界發生的事?(自我實現預言)
9. 越是幸福的夫妻越要遵守(認知分類)
10. 為什麼大多數婚姻關係會失敗收場?(積極傾聽)
Part 2
11.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認知失調)
12. 可以救你一命的想像實驗(意象訓練)
13. 別人有被尊重的權利,就像你一樣(自我中心主義的陷阱)
14. 為什麼每對夫妻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優越幻覺)
15. 看到坑裡有人,你也跳下去嗎?(同情與同理)
16. 為什麼給建議也是打擊?(投射)
17. 年薪高的人的祕密(錨定效應)
18. 為什麼搭飛機很少致人於死,卻令人害怕?(可得性偏差)
19. 只有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嗎?(初始效應與時近效應)
20. 如何成為有魅力的人?(光環效應)
Part 3
21. 面對壓力最佳的方法是什麼?(適應)
22. 你現在不快樂的理由(自我效能體驗)
23. 問題讓我們成長!(自我暗示)
24. 如何延年益壽?(宗教效應)
25. 荒謬陰謀論廣傳的原因(控制的錯覺)
26. 單身的人一定要知道的事(人為稀缺性)
27. 如何讓人打從心底喜歡你?(單純曝光效應)
28. 沒蓋緊的牙膏蓋真的會毀掉婚姻?(相似原則)
29. 為什麼家庭聚會從一開始就不是輕鬆愉快的?(平衡理論)
30. 如果遇到互看不順眼的同事(互惠好感)
Part 4
31. 為什麼我們喜歡小北極熊甚於小蜘蛛?(評分者間信度)
32. 為什麼我們需要衝突?(調停)
33. 如何讓人無法拒絕你的請託?(「同理心利他主義」和「負面狀態解除」假說)
34. 不規律的酬賞會提高期待心理(制約)
35. 忽視情緒會造成致命的結果(心靈淨化)
36. 為什麼我不能說不喜歡?(從眾行為)
37. 遇到搶劫的最佳因應方式(旁觀者效應)
38. 如何讓別人做你想要的事?(心理抗拒)
39. 為什麼你的廢紙比鄰居的汽車值錢?(稟賦效應)
40. 想不起一個熟人的名字該怎麼辦?(心理固著)
Part 5
41. 外在獎勵是否能增加動力?(過度辯證效應)
42. 為什麼你對變化視而不見?(變化盲視)
43. 為什麼小布希說他看見一棟大樓倒塌?(閃光燈記憶)
44. 為什麼認定女人不會停車,男人不會聆聽?(偏見)
45. 為什麼男人和女人不交流?(溝通的四個面向)
46. 如何克服老夫老妻的倦怠?(關於性愛)
47. 如何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環境感知同步)
48. 你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尷尬嗎?(聚光燈效應)
49. 巧克力效應能為人生帶來什麼啟示?(衝動控制)
50. 如何同時做好幾件事?(一心多用)
51. 好酒沉甕底:你永遠有理的訣竅(潛意識)
你有話想對我們說?
〈推薦序〉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 洪仲清
〈推薦序〉日常生活問題的自助手冊 小花心理學
〈推薦序〉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陳志恆
〈推薦序〉學習「駭入」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窘境,破解僵局 夏瑄澧
好評推薦
〈前言〉透過心理學技巧,把尋常日子過得更好
Part 1
1. 做每件事都覺得不順的時候(重構)
2. 開心的事,不妨被討厭的事打斷一下(習慣化)
3. 最要好的朋友沒出席你生日,你怎麼想?(基本歸因謬誤)
4. 如何和討厭的同事相處?(促發)
5. 為什麼你不該和好友比較?(社會比較理論)
6. 致習慣隱藏情緒的你(如何感受真正的自己)
7. 改變表情讓你擁有快樂的一天(面部反饋理論)
8. 如何用你的思想控制世界發生的事?(自我實現預言)
9. 越是幸福的夫妻越要遵守(認知分類)
10. 為什麼大多數婚姻關係會失敗收場?(積極傾聽)
Part 2
11.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認知失調)
12. 可以救你一命的想像實驗(意象訓練)
13. 別人有被尊重的權利,就像你一樣(自我中心主義的陷阱)
14. 為什麼每對夫妻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優越幻覺)
15. 看到坑裡有人,你也跳下去嗎?(同情與同理)
16. 為什麼給建議也是打擊?(投射)
17. 年薪高的人的祕密(錨定效應)
18. 為什麼搭飛機很少致人於死,卻令人害怕?(可得性偏差)
19. 只有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嗎?(初始效應與時近效應)
20. 如何成為有魅力的人?(光環效應)
Part 3
21. 面對壓力最佳的方法是什麼?(適應)
22. 你現在不快樂的理由(自我效能體驗)
23. 問題讓我們成長!(自我暗示)
24. 如何延年益壽?(宗教效應)
25. 荒謬陰謀論廣傳的原因(控制的錯覺)
26. 單身的人一定要知道的事(人為稀缺性)
27. 如何讓人打從心底喜歡你?(單純曝光效應)
28. 沒蓋緊的牙膏蓋真的會毀掉婚姻?(相似原則)
29. 為什麼家庭聚會從一開始就不是輕鬆愉快的?(平衡理論)
30. 如果遇到互看不順眼的同事(互惠好感)
Part 4
31. 為什麼我們喜歡小北極熊甚於小蜘蛛?(評分者間信度)
32. 為什麼我們需要衝突?(調停)
33. 如何讓人無法拒絕你的請託?(「同理心利他主義」和「負面狀態解除」假說)
34. 不規律的酬賞會提高期待心理(制約)
35. 忽視情緒會造成致命的結果(心靈淨化)
36. 為什麼我不能說不喜歡?(從眾行為)
37. 遇到搶劫的最佳因應方式(旁觀者效應)
38. 如何讓別人做你想要的事?(心理抗拒)
39. 為什麼你的廢紙比鄰居的汽車值錢?(稟賦效應)
40. 想不起一個熟人的名字該怎麼辦?(心理固著)
Part 5
41. 外在獎勵是否能增加動力?(過度辯證效應)
42. 為什麼你對變化視而不見?(變化盲視)
43. 為什麼小布希說他看見一棟大樓倒塌?(閃光燈記憶)
44. 為什麼認定女人不會停車,男人不會聆聽?(偏見)
45. 為什麼男人和女人不交流?(溝通的四個面向)
46. 如何克服老夫老妻的倦怠?(關於性愛)
47. 如何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環境感知同步)
48. 你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這麼尷尬嗎?(聚光燈效應)
49. 巧克力效應能為人生帶來什麼啟示?(衝動控制)
50. 如何同時做好幾件事?(一心多用)
51. 好酒沉甕底:你永遠有理的訣竅(潛意識)
你有話想對我們說?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做每件事都覺得不順的時候(重構)
今天對你來說至關重要,不幸鬧鐘卻失靈了:你起得太晚,偏偏又沒睡好。你先是在浴室裡撞到了大拇趾,接下來咖啡機又罷工。急急忙忙衝出家門之際,大衣上的一顆鈕扣應聲脫落──剛好和斷掉的鞋帶唱雙簧。走在人行道上,你對誤闖人行道的瘋狂單車騎士發出抱怨噓聲──你得深呼吸三次,才能恢復鎮定,再把泡在水窪中的公事包撈起來,一番折騰後,差點兒就來不及向即將進站的公車揮手。好不容易到了辦公室,電梯要來不來,急死人;當你終於到達十六樓的董事會議室時,腋下已然汗濕。諸如此類的「冒險」如同一條貫穿一整天生活的主軸。
這一天即將結束之時,約會對象放你鴿子,她搬上檯面的理由是:「嗯,我怕你會讓我受傷。」
當你累得像狗,只想把頭埋進枕頭之際,赫然發覺:一隻拳頭大小、黑毛的八足小動物──蜘蛛,已經在你的窩裡安營紮寨了。你覺得自己這一天過得怎樣?
說實話:每個身體構造普通和半正常的凡夫俗子,此時早就放棄思考了。也許還有些餘力的,會給這樣的一天做總結:「該死的一天!」
那麼,這樣能解救並讓這該死的一天變好嗎?
認真看待自己的感受當然很重要,即便是不好的感受!
然而,我們經常因為額外的負面思考而陷入惡性循環中,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一切只會變得越糟,每況愈下。
但別擔心,我們不會對你傾吐宇宙的深奧廢話,也不會只平平淡淡地告訴你:「正向思考,一切都會好轉!」我們從一開始就會告訴你一個心理治療中實驗過,且具高效的技巧,你每天都能自行實際應用一下,完全不夾帶任何騙術,以及超脫的自我實現強迫症。
你如何看待以下的過程?
你將迎來重要的一天,幸運的是,鬧鐘壞了,所以你還能在舒服的床上多躺一會兒。當你在浴室裡撞到大拇趾,彎下身的那一瞬間,在洗衣籃裡發現──太神奇了!──那張你以為早已不翼而飛的五十歐元鈔票。至於咖啡機罷工,反而是天賜的禮物呢,因為今天有重要的事,咖啡因只會在你的體內製造沒必要的焦慮,你寧願喝一杯溫和的菊花茶。拜斷掉的鞋帶之賜,你猛然想起來,自己有一張下星期到期、很受歡迎的網路皮革店的禮券呢。哇!大衣的鈕扣脫落絕非巧合,而是一段激昂感情的前奏(只不過今天的你還不知道,下星期二自己將在裁縫店邂逅此生的真愛)。「老天,我比自己原先想像的還要活力充沛!」你在公車站閃躲那位單車騎士時,很慶幸自己反應靈活,身手矯捷。醜不拉嘰的公事包壞了,是該換新公事包的時候了。忽然間,你有了如何使用那張網路禮券的點子。「公車跑了──那又怎麼樣呢?這樣我就能從容地準備開會事宜了!」爬辦公室裡的樓梯,你當它是晨間運動;至於動不動就出汗,表示你新陳代謝好……晚上的約會被取消之際,你感到輕鬆無比,如果一開始約會對象就取消見面,可以預知會有怒言(更何況你可以毫無牽掛地遇見裁縫店的真愛)。再說蜘蛛在中國可是吉祥物哩,而你也莫名的感激,沒想到度過多事的一天之後,居然還有一隻小生物與你作伴。
如何?
事實沒有改變,但觀點截然不同。你今天的第二個劇本是一個重新解釋過的劇本。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將問題倒著看去理解」技巧(不然你以為這本書的封面為什麼這樣設計?),或者是專業術語「重構」。這種「重構」最初源自家庭治療:我們提供事件不同的解釋,賦予事件不同的意義。「框架―隱喻」清楚指出,僅僅一個畫框就能決定我們是否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一旦我們拋棄老舊的框架,嶄新的觀點就會跳出來:我們因而能更自如地應付日常生活中的突發狀況、大小事情,以及種種挑戰。
請你用以下句子重新解釋一種被視為負面的行為:從「我的伴侶控制我」變成「我的伴侶非常掛念我」。你是否用這種方式來解讀,攸關你們是否能有一段和諧的伴侶關係,或者將生命浪費在爭執上。第二種觀點絕不代表應該讓伴侶來決定你的人生──只是改變你本身的感知。以下聽起來很簡單:透過重構每天都能在治療中創造奇蹟。
當事實再也無法改變,相關的想法只會阻撓自己前進時,重新解釋能幫助我們。這就是「我活著」與「我被迫活下去」之間的區別。
我們有意識、目標明確地使用這種技巧。這絕對不是不假思索地粉飾太平。如同前述:一開始有意識地覺察,任由負面感覺浮上心頭並接受──負面感覺是我們和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然後重新解釋、改變負面感覺。這條金科玉律重要之處就是:在我們一天到晚為小事情緒激動之前,下功夫重新解釋自己的思維與作為,無疑更有益健康。假使我們因為某個影響深刻的經歷而稍微失控,那麼,暫時允許這些感覺湧上心頭,接著分析它們,可說十分重要;重新解釋,稍後才請它們登場。
重構也是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一個已經得到驗證的方法,其目的在於把我們行為中特定的思維與溝通模式,導引至愉悅且有建設性的軌道上。
你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首先,下次當你感到失望,心裡想著:「對此我無能為力」時,就補上一個詞對自己說:「對此我暫時無能為力。」短短兩個字──影響卻強大。
第二,每當你再也不了解這個世界、為了某事或某人生氣、領悟不了特定的事物時,不妨問問自己:「它想告訴我什麼?」「這有什麼好處?」「我在其中是否能找到機會並度過難關?」光是「自問」就能引發重新思考,讓這些效果卓著的句子來激勵你吧。
如果你還需要一個最後的論點來掙脫這堆廢話,請欣賞一下希臘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ktet)的名言。他早在五十歲左右就悟出了:「引起我們不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為什麼每對夫妻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優越幻覺)
剛從與朋友開的派對回到家的你帶點醉意,與另一半躺在床上。
「看到了沒?絲兒可不停地責備她老公貝恩德,怪他喝太多酒。當他明顯直盯著另一個女人的屁股的時候,她還出其不意地用手擋住他的眼睛……」
「對呀,馬克和法蘭卡也好不到哪裡去。法蘭卡想方設法騙馬克,那個可憐的白痴還被蒙在鼓裡,這兩個人基本上已經不太說話了。」
「啊,真慶幸我們不是這樣。」你輕聲地說,然後就像一對模範夫妻一樣進入夢鄉。
你想不到的是,絲兒可和貝恩德這會兒也躺在床上,同樣對你們兩人說長道短;馬克與法蘭卡也一樣。
基本上,每對夫妻在認知上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就算你們不是夫妻,也可讀讀相關的科學研究,就會認同上面我們說的了。
我的天啊,其他的笨蛋到底經營著怎樣慘不忍睹的關係呀!還居然一點都沒察覺出來!研究指出,通常大多數夫妻認為自己的關係比他們認識的其他夫妻關係更好。
這是所謂「優越幻覺」的一個好例子,我們在所有的生活領域內都能觀察到優越幻覺,這是一種人人隨身攜帶的偏見。這種偏見誤導我們在與別人比較時,高估了自己的優點──也低估自身的弱點,而且毫無節制。結果,在自己的認知上,我們總是比大多數人聰明、有魅力、有能力、受歡迎。
順便告訴你,這種現象有一個可愛的綽號──「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是美國作家兼廣播主持人蓋瑞森.凱羅爾(Garrison Keillor)筆下的一個虛構小鎮,該小鎮裡「所有的女性都精明幹練,男人全都英俊瀟灑,孩子也全部是出類拔萃」。
因此,此處適用這個公式:越糟糕越好。某人的智商越低,或者某項能力特別弱,那此人更會傾向在這個相關能力的領域高估自己。天底下最笨的人,往往自認聰明絕頂,開車技術最爛的人,偏偏自視有望參加下一屆 F1 賽車。若問大學生如何評估自己的能力,大多數人自認高於平均水準,甚至超出許多。想當然耳,他們的教授也作如是想。不然你以為這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暢銷書告訴讀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多麼愚不可及?因為我們只想確認:沒錯,除了我以外,這世上實在太多蠢蛋了!
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領域都可以觀察到優越幻覺。優越幻覺對每一個人來說短時間內很實用,它是所謂「自利偏差」的一種,有助於我們發展並維持正面的自我形象,讓人自我感覺更好。過度自信確實也能激發出不凡的成績──自我實現預言有臨門一腳的功效。
但優越幻覺也會造成巨大的傷害,也許在我們談到開車的例子時,你已經想到了。大部分的交通事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每位駕駛都認為自己技術嫻熟又高超,能控制任何突發狀況。光是在德國,每天大約就有十幾個人在馬路上喪命,扣除其中少數幾位企圖自殺的人,其他車禍亡故的人在死前都還堅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倒不一定和人命有關,在生活中的其他領域也有一樣愚蠢的事發生。比方說,優越幻覺解釋了在組織中為何偏偏最不合適的候選人往上鑽營──商界或政界皆然。
優越幻覺也是大部分企業將其薪資結構當成國家機密的原因。薪資結構若是公平,那麼透明化應該對企業內部氛圍有益,而非有害才對。想像一下,十歲時,雙胞胎兄弟對你說:「爸爸給我零用錢,但不准我告訴你給多少。」你還會認為一切都公平嗎?
如果我們有時自問一個問題,就能挽救性命和守住荷包:此刻我有沒有可能被優越幻覺騙了呢?
不過如果設想其他人也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我們也能更清楚地解釋、預測他人的行為。(所以,假使你此刻正在網路上發表對本書的評論,批評這本書錯得離譜,爛透了,你懂的比作者還多……我們不是才預測了你的行為嗎?換位思考一下:這本書當然是同類主題中寫的最好的一本!舉世無雙。哦,不,全宇宙……)
然而,如果你現在說:「我怎麼會有優越幻覺呢?」那我們想再為你介紹一下與自己偏見有關的盲點,叫做「偏見盲點」。已有不計其數的實驗指出,從個別事件中辨識、平衡自己的優越幻覺,實在是太難了。因此,你最好就相信我們(我們可是飽讀詩書的聰明人呀):所有人誰也逃不掉優越幻覺的影響。
●遇到搶劫的最佳因應方式(旁觀者效應)
假設有個人突然心肌梗塞,你覺得他身處以下哪一種情況中的存活率最高?
□晚上,他在辦公室裡加班,其他人都已經走了,只剩下隔壁辦公室的一位女同事還在。她還有孕在身,幾乎跑不動,更別說施行急救了。
□在地鐵上,車廂裡坐著三十位乘客,幾乎人手一支手機,看起來都身強體健。
直覺上,假如哪天遇到危難,大部分人都希望身邊有很多人圍繞,沒有人想碰到這類情況時只能仰賴唯一的一個人。我們多半認為,人越多,有能力且願意幫忙的人也越多。
事實上,遇到緊急情況時,身邊的人越少越好(至少有一位就好)──這會大幅增加我們存活的機會。我們經常在報上讀到一種悲哀的效應:比如有人在公共場所遇襲,周圍站著數十人,但總要過了寶貴的幾分鐘後,才會有人終於伸手搭救。大多數時候,甚至是無人聞問。每次有這種事情發生,社會總是一片譁然。每個人都在問:怎麼會這樣呢?難道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懦弱的自私鬼嗎?難道我們都是無可救藥的偷窺狂嗎?
科學上提出的解釋稍微艱深了些。關於許多人寧可袖手旁觀也不願幫助別人的現象,心理學已經有大量相關研究並稱之為「旁觀者效應」。有些人也將它稱為「吉諾維斯症候群」,一位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美國女性,於一九六○年代在紐約市遭人襲擊,過程凶殘,她因此遇害。這樁襲擊案歷時半小時之久;日後調查顯示:至少有三十八人目擊或聽到這起犯罪事件,但沒有人出手援助。
意外發生時,為什麼旁觀者鮮少伸出援手?假使有人在地鐵上遭人揍了一頓,一開始的情況可能還不明朗,也許只是朋友之間鬧著「玩」,也可能是肇事者立刻停手,而受害者強壯得足以反擊。的確,可是當情況明朗,訊息清楚的時刻來到:有人陷入危險,需要幫助,說不定受害者正大聲呼救,群眾依舊漠然以對,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
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責任分散」,也就是就算對形勢的評估是正確的,但現場的人越多,我們就越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出手幫忙。在許多模擬緊急狀況的實驗中,無論實驗者是單獨受測或是在團體受測,都證實了這個現象。
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第一,遇到危險時,我們的直覺可以救命,假如你不太確定,請自問:如果這裡一個人也沒有,我應該怎麼辦呢?請記住,其他人知道的大概不會比你多──這種揣測在緊急狀況發生之前也適用,特別是用來評估情況會變得多危險的時候。
第二,如果你是需要幫助的意外受害者,請騙過「多數無知」。明確地說出:「我需要幫忙。」這樣,你騙過了「責任分散」,選定一個人,具體描述:「那位打灰色領帶的先生,拜託你打電話報警。」
第三,你是旁觀者時,記住「旁觀者效應」來挽救另一人的性命。一項研究得出的有趣結果是這樣的:先前聽過旁觀者效應,因而意識到問題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協助。所以,請你盡可能將這方面的知識傳授給別人。
●做每件事都覺得不順的時候(重構)
今天對你來說至關重要,不幸鬧鐘卻失靈了:你起得太晚,偏偏又沒睡好。你先是在浴室裡撞到了大拇趾,接下來咖啡機又罷工。急急忙忙衝出家門之際,大衣上的一顆鈕扣應聲脫落──剛好和斷掉的鞋帶唱雙簧。走在人行道上,你對誤闖人行道的瘋狂單車騎士發出抱怨噓聲──你得深呼吸三次,才能恢復鎮定,再把泡在水窪中的公事包撈起來,一番折騰後,差點兒就來不及向即將進站的公車揮手。好不容易到了辦公室,電梯要來不來,急死人;當你終於到達十六樓的董事會議室時,腋下已然汗濕。諸如此類的「冒險」如同一條貫穿一整天生活的主軸。
這一天即將結束之時,約會對象放你鴿子,她搬上檯面的理由是:「嗯,我怕你會讓我受傷。」
當你累得像狗,只想把頭埋進枕頭之際,赫然發覺:一隻拳頭大小、黑毛的八足小動物──蜘蛛,已經在你的窩裡安營紮寨了。你覺得自己這一天過得怎樣?
說實話:每個身體構造普通和半正常的凡夫俗子,此時早就放棄思考了。也許還有些餘力的,會給這樣的一天做總結:「該死的一天!」
那麼,這樣能解救並讓這該死的一天變好嗎?
認真看待自己的感受當然很重要,即便是不好的感受!
然而,我們經常因為額外的負面思考而陷入惡性循環中,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一切只會變得越糟,每況愈下。
但別擔心,我們不會對你傾吐宇宙的深奧廢話,也不會只平平淡淡地告訴你:「正向思考,一切都會好轉!」我們從一開始就會告訴你一個心理治療中實驗過,且具高效的技巧,你每天都能自行實際應用一下,完全不夾帶任何騙術,以及超脫的自我實現強迫症。
你如何看待以下的過程?
你將迎來重要的一天,幸運的是,鬧鐘壞了,所以你還能在舒服的床上多躺一會兒。當你在浴室裡撞到大拇趾,彎下身的那一瞬間,在洗衣籃裡發現──太神奇了!──那張你以為早已不翼而飛的五十歐元鈔票。至於咖啡機罷工,反而是天賜的禮物呢,因為今天有重要的事,咖啡因只會在你的體內製造沒必要的焦慮,你寧願喝一杯溫和的菊花茶。拜斷掉的鞋帶之賜,你猛然想起來,自己有一張下星期到期、很受歡迎的網路皮革店的禮券呢。哇!大衣的鈕扣脫落絕非巧合,而是一段激昂感情的前奏(只不過今天的你還不知道,下星期二自己將在裁縫店邂逅此生的真愛)。「老天,我比自己原先想像的還要活力充沛!」你在公車站閃躲那位單車騎士時,很慶幸自己反應靈活,身手矯捷。醜不拉嘰的公事包壞了,是該換新公事包的時候了。忽然間,你有了如何使用那張網路禮券的點子。「公車跑了──那又怎麼樣呢?這樣我就能從容地準備開會事宜了!」爬辦公室裡的樓梯,你當它是晨間運動;至於動不動就出汗,表示你新陳代謝好……晚上的約會被取消之際,你感到輕鬆無比,如果一開始約會對象就取消見面,可以預知會有怒言(更何況你可以毫無牽掛地遇見裁縫店的真愛)。再說蜘蛛在中國可是吉祥物哩,而你也莫名的感激,沒想到度過多事的一天之後,居然還有一隻小生物與你作伴。
如何?
事實沒有改變,但觀點截然不同。你今天的第二個劇本是一個重新解釋過的劇本。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將問題倒著看去理解」技巧(不然你以為這本書的封面為什麼這樣設計?),或者是專業術語「重構」。這種「重構」最初源自家庭治療:我們提供事件不同的解釋,賦予事件不同的意義。「框架―隱喻」清楚指出,僅僅一個畫框就能決定我們是否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一旦我們拋棄老舊的框架,嶄新的觀點就會跳出來:我們因而能更自如地應付日常生活中的突發狀況、大小事情,以及種種挑戰。
請你用以下句子重新解釋一種被視為負面的行為:從「我的伴侶控制我」變成「我的伴侶非常掛念我」。你是否用這種方式來解讀,攸關你們是否能有一段和諧的伴侶關係,或者將生命浪費在爭執上。第二種觀點絕不代表應該讓伴侶來決定你的人生──只是改變你本身的感知。以下聽起來很簡單:透過重構每天都能在治療中創造奇蹟。
當事實再也無法改變,相關的想法只會阻撓自己前進時,重新解釋能幫助我們。這就是「我活著」與「我被迫活下去」之間的區別。
我們有意識、目標明確地使用這種技巧。這絕對不是不假思索地粉飾太平。如同前述:一開始有意識地覺察,任由負面感覺浮上心頭並接受──負面感覺是我們和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然後重新解釋、改變負面感覺。這條金科玉律重要之處就是:在我們一天到晚為小事情緒激動之前,下功夫重新解釋自己的思維與作為,無疑更有益健康。假使我們因為某個影響深刻的經歷而稍微失控,那麼,暫時允許這些感覺湧上心頭,接著分析它們,可說十分重要;重新解釋,稍後才請它們登場。
重構也是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一個已經得到驗證的方法,其目的在於把我們行為中特定的思維與溝通模式,導引至愉悅且有建設性的軌道上。
你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首先,下次當你感到失望,心裡想著:「對此我無能為力」時,就補上一個詞對自己說:「對此我暫時無能為力。」短短兩個字──影響卻強大。
第二,每當你再也不了解這個世界、為了某事或某人生氣、領悟不了特定的事物時,不妨問問自己:「它想告訴我什麼?」「這有什麼好處?」「我在其中是否能找到機會並度過難關?」光是「自問」就能引發重新思考,讓這些效果卓著的句子來激勵你吧。
如果你還需要一個最後的論點來掙脫這堆廢話,請欣賞一下希臘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ktet)的名言。他早在五十歲左右就悟出了:「引起我們不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為什麼每對夫妻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優越幻覺)
剛從與朋友開的派對回到家的你帶點醉意,與另一半躺在床上。
「看到了沒?絲兒可不停地責備她老公貝恩德,怪他喝太多酒。當他明顯直盯著另一個女人的屁股的時候,她還出其不意地用手擋住他的眼睛……」
「對呀,馬克和法蘭卡也好不到哪裡去。法蘭卡想方設法騙馬克,那個可憐的白痴還被蒙在鼓裡,這兩個人基本上已經不太說話了。」
「啊,真慶幸我們不是這樣。」你輕聲地說,然後就像一對模範夫妻一樣進入夢鄉。
你想不到的是,絲兒可和貝恩德這會兒也躺在床上,同樣對你們兩人說長道短;馬克與法蘭卡也一樣。
基本上,每對夫妻在認知上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對,就算你們不是夫妻,也可讀讀相關的科學研究,就會認同上面我們說的了。
我的天啊,其他的笨蛋到底經營著怎樣慘不忍睹的關係呀!還居然一點都沒察覺出來!研究指出,通常大多數夫妻認為自己的關係比他們認識的其他夫妻關係更好。
這是所謂「優越幻覺」的一個好例子,我們在所有的生活領域內都能觀察到優越幻覺,這是一種人人隨身攜帶的偏見。這種偏見誤導我們在與別人比較時,高估了自己的優點──也低估自身的弱點,而且毫無節制。結果,在自己的認知上,我們總是比大多數人聰明、有魅力、有能力、受歡迎。
順便告訴你,這種現象有一個可愛的綽號──「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是美國作家兼廣播主持人蓋瑞森.凱羅爾(Garrison Keillor)筆下的一個虛構小鎮,該小鎮裡「所有的女性都精明幹練,男人全都英俊瀟灑,孩子也全部是出類拔萃」。
因此,此處適用這個公式:越糟糕越好。某人的智商越低,或者某項能力特別弱,那此人更會傾向在這個相關能力的領域高估自己。天底下最笨的人,往往自認聰明絕頂,開車技術最爛的人,偏偏自視有望參加下一屆 F1 賽車。若問大學生如何評估自己的能力,大多數人自認高於平均水準,甚至超出許多。想當然耳,他們的教授也作如是想。不然你以為這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暢銷書告訴讀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多麼愚不可及?因為我們只想確認:沒錯,除了我以外,這世上實在太多蠢蛋了!
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領域都可以觀察到優越幻覺。優越幻覺對每一個人來說短時間內很實用,它是所謂「自利偏差」的一種,有助於我們發展並維持正面的自我形象,讓人自我感覺更好。過度自信確實也能激發出不凡的成績──自我實現預言有臨門一腳的功效。
但優越幻覺也會造成巨大的傷害,也許在我們談到開車的例子時,你已經想到了。大部分的交通事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每位駕駛都認為自己技術嫻熟又高超,能控制任何突發狀況。光是在德國,每天大約就有十幾個人在馬路上喪命,扣除其中少數幾位企圖自殺的人,其他車禍亡故的人在死前都還堅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倒不一定和人命有關,在生活中的其他領域也有一樣愚蠢的事發生。比方說,優越幻覺解釋了在組織中為何偏偏最不合適的候選人往上鑽營──商界或政界皆然。
優越幻覺也是大部分企業將其薪資結構當成國家機密的原因。薪資結構若是公平,那麼透明化應該對企業內部氛圍有益,而非有害才對。想像一下,十歲時,雙胞胎兄弟對你說:「爸爸給我零用錢,但不准我告訴你給多少。」你還會認為一切都公平嗎?
如果我們有時自問一個問題,就能挽救性命和守住荷包:此刻我有沒有可能被優越幻覺騙了呢?
不過如果設想其他人也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我們也能更清楚地解釋、預測他人的行為。(所以,假使你此刻正在網路上發表對本書的評論,批評這本書錯得離譜,爛透了,你懂的比作者還多……我們不是才預測了你的行為嗎?換位思考一下:這本書當然是同類主題中寫的最好的一本!舉世無雙。哦,不,全宇宙……)
然而,如果你現在說:「我怎麼會有優越幻覺呢?」那我們想再為你介紹一下與自己偏見有關的盲點,叫做「偏見盲點」。已有不計其數的實驗指出,從個別事件中辨識、平衡自己的優越幻覺,實在是太難了。因此,你最好就相信我們(我們可是飽讀詩書的聰明人呀):所有人誰也逃不掉優越幻覺的影響。
●遇到搶劫的最佳因應方式(旁觀者效應)
假設有個人突然心肌梗塞,你覺得他身處以下哪一種情況中的存活率最高?
□晚上,他在辦公室裡加班,其他人都已經走了,只剩下隔壁辦公室的一位女同事還在。她還有孕在身,幾乎跑不動,更別說施行急救了。
□在地鐵上,車廂裡坐著三十位乘客,幾乎人手一支手機,看起來都身強體健。
直覺上,假如哪天遇到危難,大部分人都希望身邊有很多人圍繞,沒有人想碰到這類情況時只能仰賴唯一的一個人。我們多半認為,人越多,有能力且願意幫忙的人也越多。
事實上,遇到緊急情況時,身邊的人越少越好(至少有一位就好)──這會大幅增加我們存活的機會。我們經常在報上讀到一種悲哀的效應:比如有人在公共場所遇襲,周圍站著數十人,但總要過了寶貴的幾分鐘後,才會有人終於伸手搭救。大多數時候,甚至是無人聞問。每次有這種事情發生,社會總是一片譁然。每個人都在問:怎麼會這樣呢?難道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懦弱的自私鬼嗎?難道我們都是無可救藥的偷窺狂嗎?
科學上提出的解釋稍微艱深了些。關於許多人寧可袖手旁觀也不願幫助別人的現象,心理學已經有大量相關研究並稱之為「旁觀者效應」。有些人也將它稱為「吉諾維斯症候群」,一位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美國女性,於一九六○年代在紐約市遭人襲擊,過程凶殘,她因此遇害。這樁襲擊案歷時半小時之久;日後調查顯示:至少有三十八人目擊或聽到這起犯罪事件,但沒有人出手援助。
意外發生時,為什麼旁觀者鮮少伸出援手?假使有人在地鐵上遭人揍了一頓,一開始的情況可能還不明朗,也許只是朋友之間鬧著「玩」,也可能是肇事者立刻停手,而受害者強壯得足以反擊。的確,可是當情況明朗,訊息清楚的時刻來到:有人陷入危險,需要幫助,說不定受害者正大聲呼救,群眾依舊漠然以對,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
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責任分散」,也就是就算對形勢的評估是正確的,但現場的人越多,我們就越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出手幫忙。在許多模擬緊急狀況的實驗中,無論實驗者是單獨受測或是在團體受測,都證實了這個現象。
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第一,遇到危險時,我們的直覺可以救命,假如你不太確定,請自問:如果這裡一個人也沒有,我應該怎麼辦呢?請記住,其他人知道的大概不會比你多──這種揣測在緊急狀況發生之前也適用,特別是用來評估情況會變得多危險的時候。
第二,如果你是需要幫助的意外受害者,請騙過「多數無知」。明確地說出:「我需要幫忙。」這樣,你騙過了「責任分散」,選定一個人,具體描述:「那位打灰色領帶的先生,拜託你打電話報警。」
第三,你是旁觀者時,記住「旁觀者效應」來挽救另一人的性命。一項研究得出的有趣結果是這樣的:先前聽過旁觀者效應,因而意識到問題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協助。所以,請你盡可能將這方面的知識傳授給別人。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