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人:思悼世子之死與朝鮮王室(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45821840
出版社:上海書店(上海世紀)
作者:(韓)鄭炳說
出版日:2023/01/01
裝訂/頁數:精裝/349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1762年7月,朝鮮王朝英祖李昑廢黜王世子李愃並將其關入柜中致死,史稱“壬午禍變”。這一朝鮮王朝史上最大的悲劇歷來眾說紛紜,本書就是韓國知名古典文學學者鄭炳說針對這一謎團的歷史佳作。全書沿著李愃的人生軌跡,深入當時的朝鮮宮廷,探討了國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嬪惠慶宮、世孫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後宮、內官、內人等面臨的現實,以及他們的夢想與欲望。借助相關史料,作者對思悼之死進行了全面、細致、立體的考察,不僅突破既有學說理論,闡明了這一事件的真相,也從文獻的蛛絲馬跡中讀出了隱藏在權力背面的最高統治者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的人性苦惱與內心矛盾,值得現代人深思。
作者簡介
鄭炳說,韓國首爾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韓國古典文學,主要以古典小說為中心探討朝鮮時代的歷史文化。著有《權力與人:思悼世子之死與朝鮮王室》《吾乃妓生:讀〈消愁錄〉》《九云夢圖:從圖畫讀〈九云夢〉》《朝鮮時代小說的生產與流通》等專著,譯注《恨中錄》《(原本)恨中錄》《惠嬪宮日記》《春香傳(原文)》等古籍。他也是韓國經典歷史電影《思悼》的學術顧問。
譯者簡介:丁晨楠,韓國延世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朝鮮時代史,中韓關係史,著有《海東五百年:朝鮮王朝(1392—1910)興衰史》,並以“重憶小窗紗”的筆名活躍在公共歷史寫作領域。
葉夢怡,中山大學朝鮮語文學學士,韓國延世大學歷史學碩士,熱愛翻譯事業,擅長人文學科領域的中韓文翻譯。譯有學術專著《觀念的變遷:中國古代政治觀念的演變》(即將出版)及學術論文《韓國的“朝鮮海關”研究述評——以朝鮮海關的對外依存性為中心》等。
序
自序
20世紀50年代,有首流行歌曲的開頭如此唱道:“金玉之身,貴為太子,竟死於木柜中!可憐的思悼世子!”人們認為思悼世子是未能享受與生俱來的榮華富貴,痛苦而死的可憐人。正是因為民間認為思悼世子命運悲慘,怨恨深重,可能招來巨大災禍,所以將其奉為辟邪消災的神靈。百姓們因思悼世子意外淪落至可憐境地而同情他的悲慘命運,於是與尋常百姓相距甚遠的世子成了與百姓關係最為密切的共情偶像。
我們聽聞思悼世子之死時,腦海中一定會浮現一個疑問,那就是思悼世子的死因。父親為何要處死兒子?為何偏要把兒子關在木柜裡?最為詳細解答思悼世子之死的資料是惠慶宮撰寫的《恨中錄》。《恨中錄》中記述思悼世子之死的部分是她在純祖在位時寫成的。惠慶宮貴為國王的祖母,敢於寫下他人不敢言及的內容。即便如此,她仍非常委婉地記述了與世子死因直接相關的世子之罪。因此不少人誤讀了《恨中錄》,大家以為惠慶宮說的是思悼世子狂易而亡,並將此理解為國王因思悼世子狂易而處死了他。
這樣的誤讀又引發了新的疑問。兒子狂易,父親就會處死他嗎?疑問之下,有人提出了新的死因。他們主要參考正祖撰寫的語焉不詳的思悼世子之《行狀》,創造出思悼世子是黨爭犧牲品的假說。思悼世子厭惡掌握大權的老論派,站在少論派一邊,因此被支持老論派的英祖處死。惠慶宮替促成殺死丈夫的老論派娘家辯解,誣陷思悼世子是瘋子。
這種新假說逐漸超越“狂易而亡說”成為通論,無人一一考證該主張及其依據。我在注釋並翻譯《恨中錄》時得以細致考察與思悼世子死因相關的主張,結果令人十分驚訝,怎會產生以錯誤的基本解說、完全顛倒事實的論據為基礎的學術假說?怎會有部分學者不斷加深錯誤,讓錯誤學說成為定論?為何學界至今都未曾嚴謹考證過該問題?
我無法對這種錯誤置之不理,所以針對某本鼓吹“黨爭犧牲說”的書發表了批判論文。該書的寫作目的是替“不幸而死的思悼世子”申冤。在該書看來,思悼世子不是狂易而亡,天資聰穎的他不過是因支持少數黨派含冤而死。為了支持該主張,該書努力展示思悼世子不但不狂易,反而具有賢明聖君潛質的一面,並且試圖證明思悼世子在政治上傾向於少論一派。但我在該本書中卻找不到能夠有力支持這一主張的論據,只能找到對史料的歪曲與夸張,借以佐證自身觀點的內容。
所謂提出學說,並非可以隨意主張任何說法,至少要以事實為基礎,揭示論據,再經過合理的推論步驟。但該書僅出於替思悼世子申冤的目的就隨意歪曲了史實,歪曲解讀了《英祖實錄》等史料。如果歷史可以分為“信念的歷史”和“真實的歷史”,那麼該書基本可以被劃為“信念的歷史”。該書一分為二地對比好人的痛苦和壞人的得勢,刻畫出“可憐的思悼世子”與“邪惡的老論”,為迎合這樣的構圖而徹底無視了史實。
歷史不能以善惡二分法輕易劃分,思悼世子之死亦如此。我們需要警惕僅以思悼世子的視角來看待他的死亡。思悼世子之死與無數百姓之死相關,英祖廢掉思悼世子的世子之位時寫下的教文中提到僅被思悼世子殺死的無辜之人就多達百余名。思悼世子的濫殺也見於《英祖實錄》。從這些無辜之人及其親人的立場上來看,思悼世子的確該死。
固然要從世子的視角看待他的死亡,但也有必要超越該視角,即不止聚焦思悼世子的“可憐而亡”,而是以更公正的視角進行觀察。思悼世子穿了與自身不匹配的衣服,世子之位也並不適合他。雪上加霜的是,他還有一位十分挑剔的父親。思悼世子之死雖然可憐,但也難說他的死亡純屬冤枉。他非狂易而亡,而是因為試圖弒殺父親英祖才被處死,即企圖謀逆。只要仔細閱讀《恨中錄》就能發現世子謀逆的痕跡。當然,其他的史料也能佐證這一事實。相關史料原本就以委婉方式記述,只是研究者至今未能明確讀懂罷了。既然兒子決定弒父,那麼英祖不得不處死兒子。
本書旨在闡明思悼世子之死的真相,同時深入當時的宮廷,探討宮中之人,並一一分析國王、王妃、大妃、後宮、世子、內官、內人等宮中之人面臨的現實,以及他們的夢想與欲望。宮廷史相關史料相對豐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特定事件進行立體考察。立體考察能夠更準確、更客觀地把握事件真相,有時還能揭示隱藏在權力背面的人性,亦可以解讀出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最高當權者的人性苦惱與內心矛盾。
本書初稿是去年一年上傳至互聯網的內容。該文稿在Naver文學社區出版社的博客上以每周一篇的形式進行連載,總共48期,是首次在網絡進行連載的人文學科文章。互聯網可以提供只要上傳文章,就能得到匿名評價的環境。我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多少有些期待,但仍抱有不安。思悼世子之死本身就是一個大眾話題性較高的主題,又加重了我的擔憂。文章於連載初期在紙媒上引發些許爭議,但所幸在連載中並沒有遇到問題。
連載時也遇到不少開心的事。在網絡上傳連載文章後,有人指出錯誤之處,也有人提供相關信息。連載中期,我以同一主題在韓國教育放送公社(EBS)的節目《TV一生大學——歷史故事》中進行演講,也通過這檔節目遇見了新讀者。去年秋季楓葉正紅之時,我在昌德宮與此前長期只在網絡上交換意見的諸位朋友碰了面。那日與讀者們的古宮探訪就像與老友郊遊一般令人滿足。對我而言,一年的連載既是一場愉快的旅行,又是一段特別的經歷。這一年中能與讀者們一道踏上令人心動的未知之旅,離不開文學社區出版社工作人員的幫助,再次向各位表達誠摯的謝意。
鄭炳說
2012年1月31日
寫於思悼世子辭世250周年之際
導言
思悼世子之死是理解英正祖時代的最重要政治事件。因其極端性,該事件不僅被歷史書籍,也被小說、電影、電視劇等反復提及。思悼之死如此廣為人知,所以學界有不少人認為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分析與整理。但只要細看先行研究,就會發現其中存在無數漏洞。以概括的形式介紹並附上一兩句意見的文章不在少數,專門的研究卻十分罕見。
韓國文學界首先展開了針對該事件的正式研究。金用淑先生在1958年發表了《思悼世子的悲劇及其精神分析學的考察》。她依據《恨中錄》,沿襲了惠慶宮所謂思悼世子是因“狂症”而死的觀點。該見解在十年後受到了韓國史學界的批判。韓國史學界的依據是李銀順教授的論文——《〈恨中錄〉呈現的思悼世子死因》。李銀順教授沿襲成樂熏先生所著的《韓國黨爭史》中的觀點,從正祖撰寫的思悼世子的行狀入手,指出世子是黨爭的犧牲品。
1969年,李揆東博士發表了題為《關於衣襨症的精神分析學的考察:〈恨中錄〉展示的思悼世子病歷研究》的論文,這也是他在首爾大學醫學院撰寫的博士論文的一部分,但史學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推進研究。之後雖然出現了如崔鳳永的《壬午禍變與英祖末期正祖初期的政治勢力》等大量政治學角度的研究成果,但並未出現細致分析思悼世子之死的學術著作,只停留在李德一的《思悼世子的告白》(1998)等大眾歷史書的階段。如上所述,將思悼世子之死像講老故事一般輕率寫下的文章雖多,但學術研究成果屈指可數。
本書乍一看像是對早前研究成果的整理,但實際上取得了為數不少的研究新成果。從結論上來看,本書雖沿襲《恨中錄》中所謂思悼世子在精神不穩定的狀態下試圖攻擊英祖,犯下謀逆罪的說明,但並不像早期《恨中錄》相關研究那樣,不加批判地接受其中的觀點,而是通過《承政院日記》等各種史料批判分析《恨中錄》所揭示的情況,再推導出結論。因此與先行研究相比,本書可以更加縝密明確地解釋思悼世子的死亡過程。
為理解思悼世子逐步走向死亡的過程,本書首先對思悼世子生活的宮廷進行說明。在思悼世子出生時,他有四位長輩,分別是國王、大妃、王妃,以及他的生母。本書首先探討這些人物的性格、地位及其與思悼世子的關係。從他們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宮廷生活絕非風平浪靜:從執政前就被不安和恐怖裹挾,動輒向周圍發火的國王;被這樣的丈夫薄待,郁郁寡歡的王妃;作為國王英祖的保護人卻常與英祖爆發激烈衝突的大妃;除生下世子外一無所有的可憐生母。世子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成人。
思悼世子在無數人的關注與期待中出生。幼年的他沒有辜負父王的期待,備受贊譽,但在十歲左右開始讓英祖失望,因為他厭學。思悼世子是個貪吃厭學的傻孩子。這是《恨中錄》語焉不詳,卻在《承政院日記》中呈現的世子模樣。當然,世子並不愚蠢無知,只不過與英祖期待的德學兼備、嚴於律己、忠厚誠篤的治國賢才相去甚遠。他比起學者更像是個藝術家。與父親性格不合的世子在父親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英祖常在群臣或其他下人面前公然嘲諷羞辱世子,世子想躲避父親嚴格又挑剔的目光,卻又無處可逃。
世子在極度壓力中掙扎,任何人在這樣的壓力下都可能變得瘋狂。這種情況不僅見於《恨中錄》,也見於《英祖實錄》《承政院日記》。但世間並不鮮見否認世子患上狂症的意見,最近涌現出一大批明確提到思悼世子罹患狂症的史料,如英祖撰寫的《廢世子頒教》、思悼世子的墓志銘、思悼世子致岳父的書信、正祖對親家公金祖淳的言說等。
世子的狂症與他的死亡直接相關。狂症雖非直接死因,但他由此采取的行動將其引入死路。英祖並非因為世子狂易才處死他,而是因為他試圖謀殺自己。世子在被關入木柜前的一兩日夜間,曾試圖持刀進入宮闕弒父,英祖聽聞此事後才處死了他,即思悼世子死於謀逆罪。相關史料非常謹慎小心地記述了此事,因此研究者至今未能明確指出這一點並進行分析。若將處罰當日英祖頒布於世的《廢世子頒教》與《恨中錄》對比,情況就昭然若揭。盡管英祖並非對兒子罹患狂症一無所知,但其罪至極,這讓英祖無法抑制心中的怒火。英祖對遠不及此的瑣屑小事都急躁易怒,這樣的謀逆之事顯然遠超他能忍耐的極限。英祖四處尋找處死兒子的各種方法,最終將他關進木柜。
世子死後,針對其死亡的疑問不斷產生。這是因為不管以何種理由解釋,父親將兒子關入木柜致其死亡的行為都是難以讓人接受的。但製造疑問的始作俑者就是英祖。英祖禁止任何人提及此事,但他本人卻時不時提到後悔處死兒子。當然,他並不曾公布這點。國王的後悔隨即引發了疑問。國王並無處死兒子之意,而是群臣的煽動所致,說法開始發生變化。但如果考察木柜在世子之死中的使用過程,就能發現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世子不是偶發的臨時事件,即便有若干名大臣誓死反對,英祖仍強行下令。他把世子關進木柜到致其死亡,仍等待了七八日。此外,當時不少史料也記錄了英祖處死世子時的衝天之怒。
隨著正祖的即位,該事件也迎來了全新的局面。瘋世子之子——正祖成了一國之君,他不可能袖手旁觀。正祖在英祖死前一個月上
目次
改訂版序言
自序
導言
第一部 思悼世子的長輩們
第一講 英祖:不安與憤怒的帝王
第二講 仁元王後:大妃,最高女性掌權人
第三講 貞聖王後:王妃,耀眼的孤獨
第四講 宣禧宮:後宮,王的女人
第二部 成長與教育
第五講 成王之學
第六講 國政實習
第七講 希望玩樂的世子
第八講 藝術家與帝王
第九講 最樂讀書
第十講 世子教育的問題
第三部 狂症的展開
第十一講 狂症的證據
第十二講 狂症的症狀
第十三講 試圖自殺
第十四講 欲奔於外
第十五講 簡陋而華麗的溫泉行
第十六講 世子的惡行
第十七講 往返平壤
第十八講 狂症的心理學問題
第四部 死亡與死後
第十九講 羅景彥之告變
第二十講 關入木柜之日
第二十一講 世子的罪名
第二十二講 為何偏是木柜?
第二十三講 向死之路
第二十四講 殺子之父的心情
第二十五講 金縢之書的秘密
第二十六講 世子死亡的責任
第二十七講 岳父家的責任
第五部 正祖之路
第二十八講 正祖的年幼時節
第二十九講 少年正祖
第三十講 少年國王的逸脫
第三十一講 “三不必知”與阻礙登極
第三十二講 洗草相關記錄
第三十三講 執政初期的正祖
第三十四講 正祖的統治哲學
第三十五講 正祖之死與《恨中.錄》
第三十六講 惠慶宮,哲之女性
結語
附錄一 對先行著述的批判
第一講 近來圍繞思悼世子之死的爭議
第二講 對思悼世子黨爭犧牲說的批判
第三講 迷失方向的歷史大眾化:對李德一《思悼世子的告白》的批判
附錄二 宮闕介紹
第一講 環視朝鮮宮闕:思悼世子遺跡踏勘
第二講 國王寢殿的風景:《大造殿修理時記事》
主要參考文獻
翻譯說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