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30 元優惠價
:79 折 261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
也可以過上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
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並發出質疑
對事物深邃而獨特的見解,本書以第一人稱視角娓娓道來!
▎本森的「教育理念」
──首先應將目標定在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古典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
我們用心地對學生進行各種培養,
最後卻要他們為了一場考試漫無目的學點東西。
•我們是否有想過:
得到畢業證書後的大學生在離開校園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
沒人想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
•快樂卻無用的大學時光
我們扼殺他們心理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中,那麼,這些「受害者」根本不會抱怨曾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畢竟,大學沒有干涉學生在大學玩樂的行為。
他們過上自由的生活,便覺得將來自己的孩子也該過這樣的生活。
所以,這種啼笑皆非的教育鬧劇得以從一代人手中傳遞到下一代。
▎本森淺談「閱讀」
──在看似老生常談的思想中榨出新思想與精髓
▶閱讀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首先,絕不是人們常說的「追求知識」!
本森認為閱讀約莫有三種動機:
•純粹為了興趣而閱讀
正如人需要吃飯、睡覺、運動一樣,其動機很簡單,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已。這也許是解釋這種對閱讀痴迷最好的原因了──它讓人在閱讀中忘記自我。
•為了尋求知識而閱讀
這種閱讀動機就是希望能通曉知識與思想嬗變及其發展趨勢、了解歷史及那些曾叱吒風雲的偉人,從而讓自己不受制於別人的吹噓,並讓獲得寬廣且深遠的視野,改正以往的一些偏見。
•出於倫理道德而讀書
懷著這種情懷去閱讀就會更加注重書中的高貴情感,而非文字的故意雕琢或是字詞的苦心孤詣。他們會越來越注重那些直抵靈魂的書籍,而非那些刺激耳朵與心靈的書籍。
▎本森論「社交」
──社交並非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
•社交本應充滿愉悅,並重視每個人的意願
人們總認為參加聚會就一定要為別人帶來歡樂或是施加某種影響,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危險的自我陶醉思維。畢竟,社交是應該充滿娛樂與歡笑的,每個人都應本著愉悅的動機去參與,而不是懷著一種正直或是公平的意識。
•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度過一個美好聚會的條件
那些樂於或精通社交的人總會要求其他人出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骨子裡流淌的虛榮血液。至於那些不得不出席活動的人內心是否願意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這時,「受害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堅決反抗!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社交圈的權利
收到邀約就好像在家門口放塊紙板,要自己隨時記住應履行的責任──四處逛一下,直到每個人都玩得開心!這種想法令人毛骨悚然。這塊紙板應作為一張正式邀請的門票,人們有參與或是討厭的自由,絕不能成為強制性的要求。
本書特色: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相信讀者在與亞瑟‧本森「跨世紀」交談後將會感到豁然開朗。
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
也可以過上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
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並發出質疑
對事物深邃而獨特的見解,本書以第一人稱視角娓娓道來!
▎本森的「教育理念」
──首先應將目標定在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古典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
我們用心地對學生進行各種培養,
最後卻要他們為了一場考試漫無目的學點東西。
•我們是否有想過:
得到畢業證書後的大學生在離開校園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
沒人想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
•快樂卻無用的大學時光
我們扼殺他們心理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中,那麼,這些「受害者」根本不會抱怨曾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畢竟,大學沒有干涉學生在大學玩樂的行為。
他們過上自由的生活,便覺得將來自己的孩子也該過這樣的生活。
所以,這種啼笑皆非的教育鬧劇得以從一代人手中傳遞到下一代。
▎本森淺談「閱讀」
──在看似老生常談的思想中榨出新思想與精髓
▶閱讀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首先,絕不是人們常說的「追求知識」!
本森認為閱讀約莫有三種動機:
•純粹為了興趣而閱讀
正如人需要吃飯、睡覺、運動一樣,其動機很簡單,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已。這也許是解釋這種對閱讀痴迷最好的原因了──它讓人在閱讀中忘記自我。
•為了尋求知識而閱讀
這種閱讀動機就是希望能通曉知識與思想嬗變及其發展趨勢、了解歷史及那些曾叱吒風雲的偉人,從而讓自己不受制於別人的吹噓,並讓獲得寬廣且深遠的視野,改正以往的一些偏見。
•出於倫理道德而讀書
懷著這種情懷去閱讀就會更加注重書中的高貴情感,而非文字的故意雕琢或是字詞的苦心孤詣。他們會越來越注重那些直抵靈魂的書籍,而非那些刺激耳朵與心靈的書籍。
▎本森論「社交」
──社交並非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
•社交本應充滿愉悅,並重視每個人的意願
人們總認為參加聚會就一定要為別人帶來歡樂或是施加某種影響,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危險的自我陶醉思維。畢竟,社交是應該充滿娛樂與歡笑的,每個人都應本著愉悅的動機去參與,而不是懷著一種正直或是公平的意識。
•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度過一個美好聚會的條件
那些樂於或精通社交的人總會要求其他人出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骨子裡流淌的虛榮血液。至於那些不得不出席活動的人內心是否願意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這時,「受害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堅決反抗!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社交圈的權利
收到邀約就好像在家門口放塊紙板,要自己隨時記住應履行的責任──四處逛一下,直到每個人都玩得開心!這種想法令人毛骨悚然。這塊紙板應作為一張正式邀請的門票,人們有參與或是討厭的自由,絕不能成為強制性的要求。
本書特色: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相信讀者在與亞瑟‧本森「跨世紀」交談後將會感到豁然開朗。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西元1862~1925年),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張天紅,現為藝術設計系副教授、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當代藝術創作與策展、中西方文化藝術與教育對比。
張天紅,現為藝術設計系副教授、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當代藝術創作與策展、中西方文化藝術與教育對比。
序
導言
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英國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Edward White Benson),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家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所以,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的遺傳到本森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躁鬱症。雖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然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西元1885~1903年本森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他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他成為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自己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史上最長的400萬字的日記。
在該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常感同身受,並為作者樸素而深刻的論述拍案叫好,同時也有著「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暢淋漓。這種快樂讓我絲毫感受不到歷時半年翻譯之中的辛苦,取而代之的是導師般的引領與知心好友「跨世紀」般交談後的豁然開朗。因此我也由衷的希望將這份收穫和喜悅與讀者共享,以便有助於對本書的理解和閱讀。
翻譯過程也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本森的論述竟能引起我如此之多的共鳴。這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這種心靈和精神的共鳴而會心的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對事物深邃而又獨特的視角與見解深深折服,且常在掩卷時感嘆:「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也!何時,如若我們的大學也有一批這樣的大師,那將是今日年輕人之幸也!」
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在第一章中,他坦誠的寫到:「這本書只是匯集了自己對人生一種坦然與樸素的看法。」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者在書中沒有隱諱,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
本森可以說是深諳大學妙趣之人。他在第一章「大學之窗」中寫道:「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也可以過上一種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他還發出了一種呼籲:「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應存在這樣一個角落,在這裡,生活的節奏沒有那麼快速;在這裡,生活就像一個古老的夢境靜靜的流淌,瀰散著富於變化的色彩及輕柔的聲音。」說到共鳴,本森對快樂的祕密的定義則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快樂之感並非源於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在於一顆雀躍的心。自願且認真的工作,這就是快樂的祕密。」而對於人生的醜惡一面,本森的觀點是這樣的:「我無意於掩蓋人生醜陋或是冷漠的一面,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個人的理解是,若你不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或是統計學者,那麼耿耿於這些陰暗面是毫無裨益的。」而作者令人振奮的一個觀點是:「在文學、藝術或是人生領域裡,我想,唯一值得推敲的結論,就是自己得出的結論。若是自己的結論與所謂『行家』的相一致,那是他們的厲害之處;若是他們與自己不相符,這則是你厲害的表現。」讀著這些文字,我們是否尚可以遠離塵囂,透過「大學之窗」感受到心靈的「世外桃源」,在與大師的交流中完成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
類似的論述貫穿該書的始末,作者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勇於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發出質疑,如在第十三章「淺談『簡樸生活』」中,作者就將矛頭指向了公認的「簡樸代表」──梭羅,直陳其虛偽。老實說,那一段也是我很喜歡的。
另外,在第二章「論『教育之道』」中,有一段話令我頗為感觸,彷彿就是我們教育現狀的生動寫照。作者在談到當時古典教育失敗之處時這樣痛斥:「但我們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我們對眾多的學生進行培養,可到最後他們為了一場無關緊要的考試就要漫無目的、東拉西扯的學點東西。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不存在什麼高標準的要求。我們很難去想像一個得到畢業證書之後的人,在離開大學校園之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沒有人想要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但這些畢業生卻將要成為我們這個國家下一代的父母啊!而我們扼殺他們在心裡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之中,那樣,這些『受害者』也就壓根不會抱怨他們曾經是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翻譯這段話的時候,我深受震撼,這簡直就是我自己在讀過大學後的感受!毫不誇張的說,該書的出版將對那些正在努力建構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學府及其管理者們也是大有稗益的。
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英國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Edward White Benson),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家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所以,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的遺傳到本森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躁鬱症。雖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然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西元1885~1903年本森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他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他成為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自己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史上最長的400萬字的日記。
在該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常感同身受,並為作者樸素而深刻的論述拍案叫好,同時也有著「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暢淋漓。這種快樂讓我絲毫感受不到歷時半年翻譯之中的辛苦,取而代之的是導師般的引領與知心好友「跨世紀」般交談後的豁然開朗。因此我也由衷的希望將這份收穫和喜悅與讀者共享,以便有助於對本書的理解和閱讀。
翻譯過程也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本森的論述竟能引起我如此之多的共鳴。這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這種心靈和精神的共鳴而會心的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對事物深邃而又獨特的視角與見解深深折服,且常在掩卷時感嘆:「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也!何時,如若我們的大學也有一批這樣的大師,那將是今日年輕人之幸也!」
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在第一章中,他坦誠的寫到:「這本書只是匯集了自己對人生一種坦然與樸素的看法。」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者在書中沒有隱諱,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
本森可以說是深諳大學妙趣之人。他在第一章「大學之窗」中寫道:「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也可以過上一種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他還發出了一種呼籲:「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應存在這樣一個角落,在這裡,生活的節奏沒有那麼快速;在這裡,生活就像一個古老的夢境靜靜的流淌,瀰散著富於變化的色彩及輕柔的聲音。」說到共鳴,本森對快樂的祕密的定義則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快樂之感並非源於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在於一顆雀躍的心。自願且認真的工作,這就是快樂的祕密。」而對於人生的醜惡一面,本森的觀點是這樣的:「我無意於掩蓋人生醜陋或是冷漠的一面,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個人的理解是,若你不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或是統計學者,那麼耿耿於這些陰暗面是毫無裨益的。」而作者令人振奮的一個觀點是:「在文學、藝術或是人生領域裡,我想,唯一值得推敲的結論,就是自己得出的結論。若是自己的結論與所謂『行家』的相一致,那是他們的厲害之處;若是他們與自己不相符,這則是你厲害的表現。」讀著這些文字,我們是否尚可以遠離塵囂,透過「大學之窗」感受到心靈的「世外桃源」,在與大師的交流中完成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
類似的論述貫穿該書的始末,作者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勇於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發出質疑,如在第十三章「淺談『簡樸生活』」中,作者就將矛頭指向了公認的「簡樸代表」──梭羅,直陳其虛偽。老實說,那一段也是我很喜歡的。
另外,在第二章「論『教育之道』」中,有一段話令我頗為感觸,彷彿就是我們教育現狀的生動寫照。作者在談到當時古典教育失敗之處時這樣痛斥:「但我們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我們對眾多的學生進行培養,可到最後他們為了一場無關緊要的考試就要漫無目的、東拉西扯的學點東西。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不存在什麼高標準的要求。我們很難去想像一個得到畢業證書之後的人,在離開大學校園之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沒有人想要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但這些畢業生卻將要成為我們這個國家下一代的父母啊!而我們扼殺他們在心裡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之中,那樣,這些『受害者』也就壓根不會抱怨他們曾經是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翻譯這段話的時候,我深受震撼,這簡直就是我自己在讀過大學後的感受!毫不誇張的說,該書的出版將對那些正在努力建構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學府及其管理者們也是大有稗益的。
目次
導言
單元01 大學之窗
單元02 論「教育之道」
單元03 淺談「書籍」
單元04 論「社交」
單元05 論「交談」
單元06 淺談「美感」
單元07 淺論「藝術」
單元08 淺論「自我中心主義」
單元09 論「老之將至」
單元10 淺談「作家之道」
單元11 別人的批判
單元12 談「野心」
單元13 淺談「簡樸人生」
單元14 論「競技之樂」
單元15 淺談「靈魂」
單元16 論「習性」
單元17 淺談「宗教」
結語
單元01 大學之窗
單元02 論「教育之道」
單元03 淺談「書籍」
單元04 論「社交」
單元05 論「交談」
單元06 淺談「美感」
單元07 淺論「藝術」
單元08 淺論「自我中心主義」
單元09 論「老之將至」
單元10 淺談「作家之道」
單元11 別人的批判
單元12 談「野心」
單元13 淺談「簡樸人生」
單元14 論「競技之樂」
單元15 淺談「靈魂」
單元16 論「習性」
單元17 淺談「宗教」
結語
書摘/試閱
心靈樂園:在紛擾塵世中,找尋流奶與蜜之地
羅素談理想人格與文明之路:出生之年、性知識、大學教育、品性與智力,世紀智者論現代教育
福祿貝爾談「人的教育」:訓練發展、學校與家庭、身體知識、自然教育……現代學前教育理論
羅素談理想人格與文明之路:出生之年、性知識、大學教育、品性與智力,世紀智者論現代教育
福祿貝爾談「人的教育」:訓練發展、學校與家庭、身體知識、自然教育……現代學前教育理論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