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戰略與民主
滿額折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戰略與民主

商品資訊

定價
:NT$ 900 元
優惠價
90810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科學方法、管理學、組織策略、分配理論,檢視中、台的戰略與民主歷程。
◎以直接民主的政府組織架構對軍事部門進行掌控。
◎以第二次「新文化運動」建構現代化民主國家。

作者劉興岳文武雙修,曾任國防管理學院上校副教授,
以其豐富的人生歷練與學識涵養為底蘊,
再以科學方法和管理學為方法論,
深入探討「戰略」與「民主」兩大範疇,
是台灣少數能同時探討兩大領域的學者。

本書包含了「戰略」與「民主」兩大部分,並先介紹科學方法與管理學內涵做為本書的方法論。
「戰略」部分,內容含蓋軍事歷史、軍事思想、戰略教育、戰略管理與國防資源管理等完整架構。
「民主」部分,因政治是軍事的上層部門,故探討政府組織其權力取得如何合理化,進而以洛克與盧梭的天賦人權與社會契約論為基礎藉演繹的方式導出了一個民主政治的模式──直接民主。

作者反對現在的代議政治也就是間接民主,而主張人民應該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人民要自己掌握立法權,並探討直接民主下人民如何藉立法權來掌控管理軍事部門。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89979.pdf

作者簡介

劉興岳

陸軍上校退役
副教授退休

學歷:
陸軍官校36期砲科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

經歷:
軍職:排長、觀測官、副連長。
文職:講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教學部主任。

凡走過應留下痕跡

這本書是筆者在國防管理學院與醒吾技術學院任教多年所累積的成果。
在國防管理學院與醒吾技術學院服務的二十多年時間,筆者度過了這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自由的學術環境,規律的教學生活,使你可以悠遊在一個自在的思維空間,享受做學問的樂趣,這本書正是這麼一個環境下的產物。而一本學術性的創作是一個困惑、思索、突破等不斷重覆的過程。在困惑時你灰心喪氣,在思索時你竭盡枯腸,在突破時你興奮莫名,個中的苦與樂若非親身參與外人實難體會,然而終有苦盡甘來之時,遲到的果實卻也最感甜美。
許多師長、同學、同事都對我提供了指導與協助,因此在這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要對他們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我要謝謝在國防管理學院以及醒吾技術學院任教時共事的一些同仁,這些同事的學術專業與道德情操都讓人欽佩及值得學習,與他們的互動使我獲益良多,和他們的相處充滿了愉悅的回憶。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的許士軍教授、黃國隆教授、司徒達賢教授等,他們不僅是我,也是千萬學子在管理與企業管理學術的啟蒙老師,他們對台灣企管教育的貢獻當然是不需要我來強調。個人在此要對諸位恩師的教誨,敬致真誠的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四位我在陸軍官校求學時的同學:現任醒吾科技大學總務長的張思誠同學、曾任校友會會長的陳文雄同學、曾任義守大學院長的薄喬萍博士以及曾任次長與院長的陳友武將軍。四年的同窗苦讀,和睦的相處,無私的奉獻,我們畢業後各奔西東鮮少見面但相同的興趣使我們一直保持聯繫,在學術上還是共同切磋互通有無,和他們半世紀的交往相視莫逆綿亙同窗時的珍貴友誼,在他們的指導支持下使我得以兼顧教學與研究,埋首自我實現的空間度過寂寞的筆耕歲月,我以能與他們共學共事為榮。
當然,這本書的完成還獲得了其他許許多多的人支持與協助,我未能在此一一致意,我祈求他們諒解,感謝並祝福他們。

劉興岳 謹識
中華民國111年8月

目次

自序


第一篇 導論與方法學及管理基礎篇

第一章 導論暨戰略觀念演進的簡介
第一節 本書的撰寫動機、結構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管理觀念的普及性
第三節 「戰略」與「策略」觀念的區別與發展簡介
參考資料

第二章 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運用
第一節 邏輯是科學研究的根本
第二節 現代科學的興起與科學方法
第三節 科學研究的步驟
第四節 科學理論的建構
第五節 「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第六節 社會科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七節 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策略
第八節 戰略學術的研究策略
第九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三章 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基本觀念
第一節 管理思想的發展過程與管理學派
第二節 管理的層級與高階管理的職責
第三節 企業的功能性管理
第四節 西方學者的策略管理模式
第五節 企業管理的整體架構
參考資料

第四章 空間概念下的權變理論與目標效能函數的構建
第一節 權變管理理論簡介
第二節 空間概念下權變理論的構建與目標效能函數的定義及基本假設
第三節 目標效能函數的獲得
第四節 目標效能函數極值的尋求
參考資料

第五章 組織策略管理的整體觀念與運用
第一節 「策略管理整合模式」之獲得
第二節 策略管理整合模式重要名詞釋義與觀念補充
第三節 組織策略管理系統化的性質與系統構建
第四節 「謀略」觀念的推導:目標效能函數在策略管理觀念上之運用
第五節 組織策略管理系統觀念的推展
第六節 組織策略管理系統觀念的運用
參考資料

第六章 論資源分配
第一節 資源與資源的性質
第二節 組織的目標函數與求取目標函數極值的方法
第三節 資源分配的基本理念與最適資源分配模式
第四節 資源供給與資源需求以及資源分配的原則
第五節 不同資源供給與資源需求時的資源分配
第六節 資源分配的實施
第七節 組織對各部門的資源分配策略
第八節 資源分配的動態觀念
第九節 促進社會資源有效運用的必要條件
參考資料


第二篇 戰略篇

第七章 中國兵學家簡介
第一節 中國古代學術的豐收時期:春秋戰國時代
第二節 中國兵學的精華以及重要的兵學家
第三節 孫武及《孫子》簡介
第四節 吳起及《吳子》簡介
第五節 太公望呂尚與《六韜》簡介
第六節 司馬穰苴與《司馬法》簡介
第七節 張良與《三略》簡介
第八節 尉繚子與《尉繚子》簡介
第九節 李靖與《李靖問對》簡介
第十節 毛澤東軍事思想簡介
參考資料

第八章 西方戰略家與軍事思想家簡介
第一節 西方「戰略」觀念的產生與本章結構
第二節 啟蒙運動前的西方戰略家或軍事思想家
第三節 啟蒙運動對軍事作戰與軍事學術的影響
第四節 啟蒙運動時期的戰略家與軍事思想家
第五節 工業革命及科技發展對戰爭型態的影響
第六節 工業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略家或政治家
第七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略學術的研究趨勢與實施
第八節 東西方戰略觀念的比較與結論
參考資料

第九章 西方之興起與清廷維新圖強的過程
第一節 十九世紀前西方興起之過程
第二節 東方的衰落
第三節 十九世紀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第四節 清朝末葉的三次維新圖強
參考資料

第十章 清廷軍力的演變西化過程及武備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清朝陸軍武力的演變及西化的開始
第二節 第一階段清廷的軍隊主力:八旗與綠營
第三節 第二階段清廷的軍隊主力:鄉勇
第四節 第三階段清廷的軍隊主力:淮軍的西化與衰敗
第五節 第四階段清廷的軍隊主力:袁世凱新建陸軍
第六節 清末的海軍建設
第七節 清末陸軍教育的發展
第八節 第一階段:清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的陸軍武備教育
第九節 光緒三十年清末陸軍教育政策的重大改變:陸軍學堂辦法
第十節 第二階段:光緒三十年後至清廷滅亡的陸軍教育
第十一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十一章 我國軍官養成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北洋政府時期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第三節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創立的時代背景與創校經過
第四節 國共分裂後共軍的軍事教育與訓練
參考資料

第十二章 我國軍官深造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我國軍官深造教育發展的沿革與階段劃分
第二節 第一階段深造教育:「陸軍大學」時期(民前6年至民國41年)
第三節 第二階段深造教育之一:隸屬國民黨黨務系統的「實踐學社」(民國39年至54年)
第四節 第二階段深造教育之二:國防部系統的指參及戰略教育(民國41年至58年)
第五節 第二階段深造教育之三:直屬總統府的「國防研究院」(民國46年至61年)
第六節 第三階段深造教育:「三軍大學」時期(民國58年至89年)
第七節 第四階段深造教育:「國防大學」(民國89年)
第八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十三章 論軍事戰略與國防資源管理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我國國防部的「戰略」定義與模式
第三節 現階段美國的戰略觀念與模式
第四節 「國防資源」以及「國防資源管理」
第五節 「國防資源管理」與「戰略管理」觀念之整合
第六節 「國防資源管理」與「戰略規劃」之關係
第七節 「國防預算」與「戰略規劃」之關係
第八節 「國防預算」與「國防資源管理」之關係
第九節 「國防財力長程獲得」與「國防資源分配」
第十節 小結
參考資料

第十四章 論國防人力資源管理
第一節 國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
第二節 動員制度之源起與國防人力動員能量之探討
第三節 論平時常備兵力的服役年限
第四節 論國防人力結構最適模式
第五節 論軍官的晉升停年
第六節 國防人力評估
第七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三篇 民主篇

第十五章 論民主國家之建立與運作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政權合理化的學說之一:君權神授
第三節 政權合理化的學說之二:社會契約論
第四節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 洛克的政治思想
第六節 盧梭的政治思想
第七節 洛克與盧梭民主思想的歸納與闡釋
第八節 對實施直接民主之我見
第九節 對憲法修改之我見
第十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四篇 總結篇

第十六章 論蔣介石的軍事思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從蔣介石發表的公文書歸納蔣介石的戰術思想
第三節 論蔣介石領導北伐與統一全國時的軍事作戰構想
第四節 對八年抗日戰爭之我見
第五節 蔣介石戰術思想的嚴苛考驗:徐蚌會戰
第六節 蔣介石戰術思想的總結
第七節 論蔣介石的指揮與領導
第八節 蔣介石軍事思想的總結
參考資料

第十七章 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儒家的盛與衰
第三節 批判儒家與傳統的「新文化運動」
第四節 解讀孔孟
第五節 對原儒的檢驗
第六節 對原儒的總評
第七節 對儒家的批判
第八節 對儒家思想批判的總結
參考資料

第十八章 全書總結
第一節 對本書重要觀念的回顧
第二節 直接民主政府的組織架構兼論對軍事部門的掌控
第三節 對建構現代化民主國家的展望

附錄
附錄1 目標效能函數的推導
附錄2 拿破崙時期大事記(1792-1815)
附錄3 附件1~6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導論暨戰略觀念演進的簡介


第一節 本書的撰寫動機、結構與研究方法

壹、本書的撰寫動機
相信任何人都會同意筆者的看法,那就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衝突,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衝突的極至就是戰爭。實在不需要強調戰爭的危險與重要,國家的興亡,人民生命的安危都與戰爭的勝敗息息相關。為了要贏得戰爭,事前的準備,戰爭的經過等等,其籌畫工作之繁重自是不在話下。對戰爭的準備包含了武力的建構、士官兵的培訓、敵我關係的判斷、戰略思維的辨證等等,構成了一個極為複雜的體系。
基於對上述種種的興趣就構成了筆者撰寫本書的第一個動機,筆者將上述種種的研究使用了一個簡單的統稱:「戰略」,這就是本書名稱《戰略與民主》的第一個部分。
再者,戰略的學術研究引導著戰略思維,各國的戰略學術研究就是軍事深造教育「戰爭學院」(War College)的職責(不同的國家對軍事深造教育有不同的名稱,如「陸軍大學」),戰爭學院又是各國軍事部門培育高級將領的學術重鎮。因此,戰爭學院學術的研究發展與各種軍事教育的實施關係到軍官的培育,責任重大,也會影響戰爭的成敗。我國的戰略教育創始於滿清末年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但有關我國戰略教育的發展過程,大概僅有少數高級將領知曉外,可能一般中下層軍官均無從得知。而在此百年中,我國歷經軍閥割據,全國統一,八年抗戰,國共內戰,而至政府遷台等,戰亂頻繁。對這一段歷史過程,戰略教育的成敗得失,定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似是缺乏學術性的探討。
上述可說明戰略學術研究的不足之處,也指出學術研究的方向。職是之故,從歷史面由兵家與戰略家著手來探討東西方戰略思想的演進;從教育面來探討我國戰略教育與養成較育的發展過程;以及從管理面來探討建構軍事戰略內涵,就有其必要性,這也是筆者撰寫本書的第二個動機,而其內容都包含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
本書的第二部分「民主」,乍看之下,「戰略」與「民主」兩者是不同的名詞,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然而實則關係重大。從世界歷史演變的過程可以看出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武力的掌控、訓練與運作都屬於軍人的專職並且設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現在稱之為「國防部」,古時候中國的周朝則稱之為「司馬」。
不同的政府體制對於國家軍事武力的掌控與管理也有不同的做法,例如古時的皇權體制和現今的專制體制,執政者必須要牢牢的控制軍事武力,皇權體制下的君主一旦不能控制軍隊就可能會導致改朝換代,因為槍桿子出政權是在世界歷史上常有的事。在現今很多的民主制度國家中政權的更迭是經由選舉的制度,軍事強人想要干政的可能性非常的少。
政治是軍事的上層結構,因此對民主政治政府體制的探討就構成了本書的第二個重要部分,在這一部分本書探討的重點是在於政府體制形成是如何合理化的,正如同皇權體制視「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為其政權合理化的來源,但在民主政治下,政府的權力源自於何處在學理上必定要有一個合理的思維,這就是本書第二個部分要探討的重點。本書企圖使用演繹邏輯的方式來探討民主政治政府權力的產生,毫無疑問的,任何人想要研究民主政治則開啟現代民主政治的兩位思想巨擘洛克(John Locke)與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著作是必須要參考的。本書也將在最後一章總結中探討民主政府對軍事武力的掌控方式。
因此,對民主政治政府體制的探討構成了筆者撰寫本書的第三個動機,就是基於這三個動機促使本人著手撰寫《戰略與民主》一書。

貳、本書的結構
本書定名為《戰略與民主》共分為四篇,計十八章。各篇內容重點如下:
第一篇:導論與方法學及管理基礎篇
第一篇是本書其後數篇觀念的先導,本書在隨後的各篇中所要用的基本觀念,如方法學、管理觀念等等都會在本篇中先做討論與介紹,以為後續數篇的撰寫作為準備。在本書第一章中也簡單介紹了軍事戰略觀念的源起以及在企業管理上有關策略觀念的形成過程。
第二篇:戰略篇
本篇是本書的重點,包含了軍事作戰的一些重要的觀念,諸如戰略歷史、戰略思想、戰略教育與戰略管理等等。在戰略歷史與戰略思想方面本書探討了我國軍隊西化的經過、滿清武備教育的發展以及東西方著名的戰略家與軍事思想家。在軍事教育方面本書探討了我國軍事基礎教育與深造教育的發展過程。在戰略管理上本篇將管理的觀念以及企業的策略管理觀念用之於軍事戰略的管理。
第三篇:民主篇
本篇只有一章,主要在探討現代民主思想形成的過程,筆者綜合了洛克與盧梭的兩本著作《政府論次講》(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與《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並且加以綜整與略為修改,筆者將洛克一個最重要的觀念「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亦有譯為「天賦人權」)依洛克與盧梭之意修改為「基本人權」,並認為「基本人權」是民主思想一個具公理性質的前提,將這個前提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結合就構成了民主政治的最上層結構,再運用演繹邏輯的思維方式由這個上層結構向下推演,則民主政府下一層的結構都可以由此推導而出。
第四篇:總結篇
本篇是以第二篇、第三篇的觀念作為基礎對於蔣介石的軍事思想以及對儒家思想的做了探討與評論。在最後一章筆者以總結論作為本書的結束。

參、本書撰寫的研究方法
邏輯與科學方法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做學術研究的根本,本書的撰寫自然也不能例外,本書的研究大量的使用了「歸納法」(induction)、「演繹法」(deduction)以及少部分的「溯因法」(abduction)(或稱「逆向演繹法」)與「類比法」(analogy)。(有關邏輯與科學方法的基本觀念請參閱本書第二章。)
演繹法是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從若干命題(前提)直接引出一個命題(結論)的推理方式。其特點是:「前提」與「結論」之間有「蘊涵關係」(即必然聯繫),如果前提正確,並採用正確的推理形式,則導出的結論一定正確。演繹法是從普遍到特殊的推論,其特點在於它對結論獲得的「必然性」,對於它所探討的主體具有高度的「解釋」能力及「預測」能力。(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二章)
歸納法是一種非演繹推理形式,它與演繹法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由特殊到普遍的推論。在使用歸納法作推論時,其「結論」表達出某些超出「前提」中所說的內容;這種「結論」並不從「前提」中邏輯必然地推演出來,因此它推演的結論只有「或然性」。然而就科學研究而言,歸納法最大的功能就是具有科學發現的「創造性」。(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二章。)
溯因法(abduction)是一種由「結果」推及「原因」的推理方法。溯因法的推理方向可以看作是演繹推理的「逆向」形式,這種逆推理的過程大致是:從有待解釋的事實開始,通過分析、選擇或提出某種滿意的假說,使之從這個假說出發,再加上其他背景知識和前提條件能夠演繹出待解釋的事實的特稱命題來,由此即可過渡到對「假說」的置信。溯因法突破了狹隘的歸納主義那種只重視經驗事實,並以此導致科學發現的研究模式,能充分發揮研究者的主觀創意(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二章)。
類比法(analogy)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或「關係」上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方法。類比法的推理過程是;首先比較兩個或兩類不同對象,找出它們的相同點或相似點,然後以此為根據,把已知對象的某些屬性或關係推移到另一被考察的對象上,獲得某種理解和啟發(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二章)。
對上述諸種方法的使用,筆者運用歸納法得到一些原理、原則,透過溯因法找出民主政治的最上層具有公理性質的前提,並且以這個前提以及各種不同的原理、原則為主導,運用演繹的方式展開,將本書的內涵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肆、對本書的導讀
本書既然是筆者運用了邏輯與科學方法以學術為導向來編寫的一本書,因此就有一些觀念必須在此先作介紹與說明。
邏輯在西方是古希臘時代就有的一門探討如何使思想正確的學問,到了十六世紀中至十七世紀後半,西方由邏輯而發展出科學方法,透過科學方法的運用,在西方產生了改變人類歷史與打破東西方雙方平衡的重要運動「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繼「科學革命」之後,進入到十八世紀,西方的思想家想把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成果予以普遍化,並將它們運用到人性、社會、神的探討領域上,用科學的方法來診治人類在經濟、社會、政治和宗教上的宿疾。這個改革運動稱為「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就是這兩個運動使世界進入到現代的文明(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二章及第九章)。
邏輯與科學方法的特色就是思維絕對的理性,但是對中國而言無論是古代皇權時期的中國或是進入到民國時期的中國,到現在筆者都沒有看到一個在中國能夠改變中國人思維的「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有人認為在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是一個中國現代的啟蒙運動,但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那不是一個成功的啟蒙運動,因為直到現在中國的政治制度並沒有因此得到改變。
因此對筆者撰寫本書而言就會面臨到一個必然的後果,那就是要用一個理性的態度來探討現在台灣甚至包含海峽對岸的共產中國,無論在政治和軍事等各方面的問題就會面臨一個思想上的衝突,這個衝突就是學術研究的理性、中性、客觀與政治、軍事等實務上價值觀、意識形態是不同的。這種衝突在本書第四篇總結時,各位讀者就可以看到筆者以一個理性的態度,對蔣介石的軍事思想與傳統中國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猛烈的批判甚至於是全般的否定,這個結果就是學術與實務兩者之間觀念的衝突所導致(請參閱本書第十六章及第十七章)。這說明一個事實,毫無疑問的,筆者受到西方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影響非常之大。
另外,本書的撰寫是從學術的角度來探討戰略與民主,因此本書的讀者群基本上是以大學修習軍事、管理與政治的學生或研究生為目標讀者群。換言之,本書並不是以一般大眾具市場導向的通俗性書籍,但是一般讀者如果對本書有興趣當然筆者也是非常的歡迎,因此筆者要對一般讀者提出閱讀的建議,在書中如果遇到以數學公式對某些觀念來做演繹的推導時,對某些數理不好的讀者是頗有難度的,因此建議將所有數學公式的推導視之為理所當然,不要去鑽研推導的過程而來看它所得出結果的管理意義,畢竟導出的管理觀念還是比較重要的。
第二節 管理觀念的普及性
西方自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產生的「管理科學」,經過近百年演進,如今已形成一套體系,且已經成為歐美各國各行各業管理人員共同具備的基本觀念。而以「管理科學」為基礎,結合企業實務發展而成的「企業管理」學術,更是以企業經營為志向者所必備的專業知識。
企業管理的觀念在實務上也導引了台灣的企業界。
台灣各企業成員之間的彼此互動以及與外國企業管理者的交往,都能具有共同的觀念而溝通順利,這不得不歸功於台灣各大專院校商學系(所)對企管學術的教學與推廣。台灣各行業企業管理觀念的一致性,毫無疑問的是台灣商學教育對促進台灣經濟建設的重大貢獻。
在西方,管理觀念的普及性不僅是存在於企業的從業人員間,美國的軍方雖是政府部門,但軍方各級軍官的管理觀念不但是上下一致的,而且是與企業界同步的甚或是超前的,甚至有些重要管理理論就是由軍方研發而產生的。也因此,退役的軍官是美國各大企業重要的人才來源管道。
管理觀念的普及性猶如產品在市場上的高占有率,當西方管理觀念形成學術主流為社會大眾使用時,也就壓縮其他管理觀念的研究發展空間。例如在台灣或大陸有些學者倡導的中國式管理,這個學術理論的使用就有地域的侷限性,尚無法成為普遍的市場主流。
同時,吾人當知在任何型式的組織,高級管理毫無疑問是肩負了組織成敗的重責大任,因此有關高階管理的著作也就受到重視。在企管學界以策略管理(即高階管理)為核心的書籍,無論是西方學者或是我國學者都有相當的多的著作出版。在軍事組織方面也有為數不少關於「戰略」的學術性論著,但是以「管理」為導向的戰略著作卻不多見。究其原因,乃是在台灣軍方的「管理」觀念盡管是十分的普及,但在管理的內涵方面就不如台灣的企業界在管理觀念上具有一致性。
就筆者所知,台灣的軍事院校除國防管理學院外,其他的院校只有少數科系開設有管理的課程。是以,國軍軍官之間無論是上級與下級的,或是平行階層之間的溝通,雖然經常使用「管理」一詞,但對此名詞的內涵,彼此的認知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國防」與「戰略」兩個觀念,雖然普遍地為我國軍方使用,但如何將兩者與「管理」結合,而形成「國防管理」或「戰略管理」,則顯然不是很成功的,這由軍方研發的成果或著作出版的數量就可看出端倪。
但是這個缺點在本書中獲得了解決,本書就是以管理為導向的一本探討國防與戰略的書籍,本書中有許多的模式都是在表達戰略管理與國防管理的觀念,這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


以上內容節錄自《戰略與民主》劉興岳◎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89979.pdf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1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