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雲門舞集,一個流動跳躍的台灣象徵。」——《紐約時報》讚譽
1973,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
陪伴台灣走過半個世紀,是三四代人共同記憶,將台灣帶給全世界——
雲門,是我們的記憶,我們的驕傲
2023,雲門舞集50週年
《打開雲門》特別推出全新增訂版
精裝典藏設計一次擁有
全書衣珍藏海報、經典舞作劇照、林懷民〈說舞・說人生〉
帶你一探舞者的身體技藝
解密舞台魔幻時刻、劇場美學與時代精神!
【本書特色】
★ 直擊工作現場——編舞X燈光X服裝X舞台X音樂X多媒體,世界級舞作幕後創作心血
★ 林懷民〈12個片刻・12 Photos〉、〈說舞・說人生〉——深情自述編舞、創作與人生,及他對台灣年輕創作者的期許
★ 專訪現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分享雲門新風貌、獲選「世界50位當代編舞家」心路歷程
★ 魔幻時刻大揭祕——瞬間燃亮 800 盞油燈、傾斜 8 度舞台的極限挑戰、抗拒物理現象的舞紙流墨、3.5 噸黃金稻穀如瀑而下⋯⋯
★ 剖析舞作的經典瞬間——以身體舞書法「行草三部曲」系列、經典文學新詮《白蛇傳》《紅樓夢》《九歌》、記錄世代記憶《薪傳》《我的鄉愁,我的歌》《家族合唱》、求道與佛偈的體悟《流浪者之歌》《水月》、墨法自然的東方哲思《屋漏痕》⋯⋯
【本書簡介】
1973,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2023,雲門舞集50週年。
至2022年底,雲門為台灣觀眾呈現了246齣舞作,經典作品是三四代人的共同記憶,定期下鄉巡演將藝術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演出已逾 4053場;雲門共走訪38個國家240座城市,於華語世界、亞洲乃至於國際社會,雲門都是台灣原創精神的驕傲。
「雲門不只是今日台灣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最好的舞團之一。」
——德國德勒斯登藝術節總監迪特・耶尼克
雲門 50,在舞台上創造出無數令人屏息的魔幻時刻,它集結了編舞者的靈思創想,舞者身心意志的鍛鍊,舞台、燈光、服裝、音樂、佈景、多媒體等跨領域專業工作者的心血。
從早年京劇元素運用、新店溪野地訓練,到 80 年代後引入太極導引、內家拳、武術,雲門將東方美學內化為獨特的身體語言;從 70 年代小劇場成長為百餘人的專業舞團;從一卡皮箱拎了就走的舞台道具,擴增到一整個 40 呎貨櫃的國際巡演;《九歌》800 支燭台瞬間燃亮的燈河,《流浪者之歌》3.5 噸金色稻米自天而降,《狂草》以身體舞書法、研發先進的紙張滴墨,《屋漏痕》傾斜8度的舞台與流動的水墨雲⋯⋯
陪伴台灣走過半個世紀,是三四代人共同記憶,將台灣帶給全世界——雲門,仍不斷續寫紀錄。
2019年,英國《衛報》將林懷民《關於島嶼》選入「21世紀頂尖20舞作」。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與年輕舞者們的《十三聲》、《毛月亮》、《定光》、《霞》驚豔國際,贏得「世界50位當代編舞家」榮耀。
本書深入雲門工作現場,訪問創辦人林懷民、藝術總監鄭宗龍、不同世代舞者、行政製作團隊、劇場專業工作者,梳理第一手珍貴文獻,以身體技藝、劇場美學、創意管理、時代精神、未來宣言、與年輕人的對話,解密雲門。
書中以創新的編輯體例、示意圖解,解析雲門身體訓練、劇場美學以及專業團隊的運作。對於關心、支持雲門的朋友,將透過本書視角深入認識舞台下的雲門;對於喜好藝文活動,與有志投入表演藝術、劇場、美學領域的讀者,這是一本必須收藏的創意解密之書。
【國際讚譽】
「雲門舞集,一個流動跳躍的台灣象徵。」——《紐約時報》
「雲門不只是今日台灣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最好的舞團之一。」——德國德勒斯登藝術節總監迪特・耶尼克
「對舞蹈無懼無畏的熱忱,使林懷民成為當代最富活力與創意的編舞家之一。他輝煌的作品
不斷突破藩籬,重新界定舞蹈藝術。」——美國舞蹈節
「林懷民不只改變台灣社會的文化生活,也不斷重新界定舞蹈的意涵,影響全球舞蹈界。」——英國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舞蹈部主任米瑞拉.巴爾翠普
「有些藝術家以傑作傳世,有些藝術家在傑作之外,更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林懷民正是後者。」——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執行長暨藝術總監艾力斯德.史柏汀
「熾熱的台灣節奏,感官的視覺盛宴。」——《德勒斯登新聞報》
「編舞家創意洋溢;舞者靈巧有力,收放自如,多元的身體能力舞界罕見。」——《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柯芙
「專注、沉穩、寧靜,無可置信的精準。」——《泰晤士報》
「震撼全面感官的文化記憶。」——《泰晤士報》
「以東方的視野定義了舞蹈永恆的美和詩意⋯⋯這是當今世界舞台上所見最好的舞蹈。」——德國《世界報》約翰・史密特
【跨界感動分享】
藝術 蔣 勳 蔡國強 劉振祥
建築 漢寶德 姚仁喜 陳瑞憲 黃聲遠 阮慶岳
劇場 林克華 林璟如 曹誠淵 魏瑛娟 黎煥雄
音樂 呂紹嘉 林生祥 焦元溥
文化 陳玉慧 駱以軍 吳明益 李維菁
黃哲斌 陳盈帆 陳雅萍 個人意見 林芳宜
林亞婷 徐開塵 紀慧玲 盧健英
張小虹 古碧玲 樊香君 陳盈帆
企業 施振榮 吳清友 蔡宏圖 柯文昌 嚴長壽
作者簡介
果力文化|主編,鄒欣寧等著
果力文化關注台灣當下的文化現象,與正在發生的未來,以本土自製書系、獨到翻譯選書,創意編輯體例及圖文整合,提供嶄新的觀點、有趣的知識、生活的提案。果力,為讀者帶來閱讀的驚喜,創造我們與現實對話的力量。
序
年,二十六歲的林懷民與十位年輕舞者,在臺北信義路巷子裡,一家麵店的二樓,創辦了「雲門舞集」。
當時,沒有人相信這個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能夠活躍半世紀,長遠的影響臺灣文化的發展,成為三四代人珍貴的記憶。
更無人預料得到,雲門會茁壯為歐美媒體讚譽的「世界一流舞團」,讓臺灣在電子科技之外,樹立美好的文化形象。
在故鄉,雲門演遍城鄉,深入校園與社區。年來,雲門大型戶外公演每場觀眾數萬,成為每年夏季節慶般的盛典。
年,舞團因為財務絕境而解散,三年後復出。年,雲門八里排練場毀於火災,四千多筆的捐款助成雲門劇場的建造,讓舞團在年有了自己的家,可以從淡水出發,訪演國際大城,每一年,海外行程多達百日。
年,雲門四十歲,在池上廣闊的稻浪裡起舞,感動萬千觀眾。同年,林懷民獲頒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
年,雲門獲頒英國國家舞蹈獎的「傑出舞團獎」,英國衛報也將林懷民的《關於島嶼》選入「世紀頂尖舞作」。
隔年年底,領導雲門年的林懷民退休,接下藝術總監棒子的鄭宗龍,帶著充滿新世代活潑創意的作品,持續海內外滿檔的巡演。
然而,疫災打斷了雲門緊湊的節奏,各國劇場關閉,雲門海外公演全數取消。疫情逐漸解封後,壓抑許久的各國團隊競爭更加激烈。年,雲門帶著鄭宗龍的《十三聲》進行美國六城之旅,也回到睽違六年的華盛頓甘乃迪表演藝術中心演出,宣示重出江湖。
到,半世紀,雲門舞集有如為眾人親切演出的街坊鄰居,轉身又成為代表臺灣的美學大使,「把一個國家呈現到全世界」(《紐約時報》)。
雲門,《打開雲門》推出珍藏紀念版,讓大家走到光燦舞台的幕後,看舞者、行政人員、技術人員,如何流汗動腦,實踐林懷民的箴言: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果力文化編輯室
目次
目次
雲門50——將台灣呈現到全世界
初心與堅持——三十年二三事 文|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眾人的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專訪 文|古碧玲
特寫雲門舞作
2023雲門50林懷民・薪傳 林懷民/2022 霞 樊香君/2020 定光 陳盈帆/2019 毛月亮 陳雅萍/20 17 關於島嶼 駱以軍/2016 十三聲 紀慧玲/2014 白水 微塵 張小虹/2013 稻禾 蔣慧仙/2011 如果沒有你 林芳宜/2010 屋漏痕 林芳宜/2006 風.影 紀慧玲/2006 白 盧健英/2005 狂草 焦元溥/2003 松煙 陳雅萍/2002 烟 陳雅萍/2001 行草 黎煥雄/2001 竹夢 陳雅萍/1998 水月 魏瑛娟/1997 家族合唱 紀慧玲/1994 流浪者之歌 李維菁/1993 九歌 吳明益/1986 我的鄉愁,我的歌 駱以軍/1985 夢土 黎煥雄/1984 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林亞婷/1983 紅樓夢 徐開塵/1978 薪傳 林亞婷/1975 白蛇傳 林芳宜
土
雲門40── 扎根,再出發 林懷民
雲門──以《稻禾》向大地致敬 林懷民 文|雲門舞集
《稻禾》──向土地扎根,向農夫致敬 文|古碧玲
一粒米,一畝田,與台灣土地的未來 文|林懷民
雲門與美濃我庄 文|林生祥
雲門的身體,島嶼的故事 文|蔣 勳
風
十二個片刻 TWELVE PHOTOS 文|林懷民
林懷民的人生詞典
說舞 ,說人生 文|林懷民
台灣的雲門——漢寶德 蔡國強 吳清友 嚴長壽 姚仁喜 呂紹嘉 陳瑞憲 陳玉慧 阮慶岳 個人意見 黃哲斌 採訪|蘇瑜棻 歐佩佩
世界的雲門——艾力斯德・史柏汀 喬瑟夫・梅里諾 伯恩德・考夫曼 永子
花粉・群舞
我們是這樣動的──雲門舞者的身體故事 文|鄒欣寧
舞者身體解密 文|鄒欣寧
我的世代,我當舞者──雲門舞者為何而舞?又如何而舞? 文|鄒欣寧 雲門舞集舞者
花粉・雙人舞
雲門舞台技術大躍進 文|鄒欣寧
雲門魔幻時刻 文|鄒欣寧 周伶芝 許雁婷
《狂草》雲門舞紙
《九歌》荷花的生命・「碗糕」
《風.影》風箏・黑色瀑布
雲門小劇場・《夢土》的異質拼貼
《家族合唱》史詩劇場・《流浪者之歌》三噸半金黃稻穀
《水月》鏡中月,水中花・《烟》一棵樹
《竹夢》的七種意境・《行草》系列:顏色的學問
《聽河》鳥與水・《屋漏痕》水墨雲
《紅樓夢》劇場啟蒙・《輓歌》痛的顏色
《行草》用身體寫書法・《屋漏痕》像煙一樣不存在的白
媽媽舞者・決定性的瞬間・戴安全帽的日子:《家族合唱》火場重生的照片
《九歌》面具:火後倖存・《屋漏痕》傾斜八度的舞台
《松煙》賽璐璐片投影燈具・神奇狗屎:燈光祕圖
碼錶:舞台當下的分分秒秒・九宮格舞監本
雲門倉儲管理學・技術順手工具包
火災後的大合照・《花語》的八萬片花瓣
日光
為什麼要出門旅行?雲門的旅行學 文|鄒欣寧
林懷民:身動之時,心安之處 文|周伶芝
余建宏:移動中的閱讀和身體 文|周伶芝
蔡銘元:型男大廚的行李學 文|周伶芝
《九歌》打包上路 文|鄒欣寧
環遊世界63天──雲門二○○三年秋季海外巡演日誌 文|陳品秀
蒲公英的隊伍──雲門2與編舞家們 文|鄒欣寧
雲門2的青春告白──人氣編舞家 文|鄒欣寧
雲門2下鄉記 文|夏楠
穀實
雲門小行星 文|周伶芝 吳佩芬 蔣慧仙
雲門40,更深重的鼓勵,託付和期待 文|蔣慧仙
董事訪問:施振榮・蔡宏圖・柯文昌 文|鄒欣寧 蔣慧仙
火
1973-2023 雲門50記事
我們的雲門,我們的時代 文|吳佩芬 雲門舞集
一九七〇年代
一九八〇年代
一九九〇年代
二〇〇〇年迄今
水
雲門淡水園區──未來五十年的大學習 文|蔣慧仙
書摘/試閱
雲門經典舞作之一
《雲門50林懷民・薪傳》
文/林懷民
二〇二三,雲門週年,舞團要我重排一齣作品。《薪傳》吧,我想。這齣舞讓雲門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以舞蹈專業而言,《薪傳》也是雲門的起手式:違逆西方舞蹈往上挺拔的動作美學,從蹲馬步出發,逐漸發展出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語彙。更重要的,沒有《薪傳》的拚搏精神,雲門活不到五十歲。
《薪傳》的火炬傳到第八代舞者手裡。
舞作首演時,他們還未誕生。幾乎每個人都在十歲左右開始習舞,從舞蹈班到北藝大,經過層層競爭淘汰,最後考進雲門。宣布這件事時,舞者的反應有一種專業的冷靜,無人皺眉,無人微笑。
質疑的聲音馬上跳出來:他們那麼年輕,瞭解那些苦難嗎?他們跳得完這耗盡心力的舞嗎?
他們真的年輕,高大,漂亮,比二十年前《薪傳》的舞者平均高七公分,服裝八成都得重做。比起創團舞者,他們的專業明確,衣食無慮,沒有陰影。
除了吃漢堡長大,他們接受東西方多種流派的技術訓練,有如熟諳不同語言,身體充滿細密多元的符碼,動作學得快,跳得好,沒有雜質,進退之間充滿自信。
雲門,我想用《薪傳》呈現用半世紀時光培植出來的台灣舞者。說歸到底,舞蹈就是舞者──舞者的身體。
_______________
雲門・魔幻時刻
STORY 1《狂草》雲門舞紙(口述/洪韡茗)
《狂草》,「行草三部曲」之一,佈景是七幅筆直的紙張。林老師希望在紙面上讓墨水恣意狂放的、迂迴緩慢的流淌七十分鐘。這個要求需要抗拒物理現象!
尋找合適的紙是第一步。
請教過很多人,試過很多方法,後來找到埔里的中日特種製紙廠。這個紙廠技術高超,可以做出很薄、很細,質地非常好的紙,能夠做為故宮文物的修復用紙。但是,這樣高檔的紙卻不能直接使用在演出中。還好,紙廠有實驗室,願意根據我們的需求和問題,研發新紙張。
在研發過程中加稻草、也加過金紙,目的只為了讓墨水處處受到阻礙而迂迴前進,按照我們在紙上設計的「水道」行走。《狂草》每場演出用掉七張十公尺長一米二寬的紙,相對於紙廠一噸一噸生產的紙張,我們的需求量其實算很少,但紙廠仍然願意每次停下一條生產線特別來製作,真的很感謝他們林老師也一直很謝謝他們。
因為《狂草》,認識了手工抄紙、機器造紙,以及整個紙張生產的流程。整個研發前後也花了近十個月的時間,我們戲稱這是「懷胎十月」之作而為《狂草》研發的這張紙,後來也被稱為「雲門舞紙」。
紙好了,「墨水」是另一個挑戰。
墨水要怎麼流才不會三十秒就玩完了紙廠提供的各種紙樣,用什麼比例的墨水,渲染的效果會最好「水道」的塗料要怎麼塗才能順利導引墨水流向對的方向?
好的墨汁,以質地細緻,膠黏性低,滲透快、不滯筆為上品。《狂草》卻反其道而行,委託工研院化工所研發濃稠而正黑,顆粒粗不易滲透,能滯留在紙上的墨水。
為了實現《狂草》即興演出的「水墨森林」,我每天一有空就周旋在各種大小紙張、滴管、墨水中,像個實驗室裡的科學家一下子手拿吹風機吹乾、用熨斗燙平塗料,一下子用滴管滴墨水,還要騰空寫下實驗的過程,提供藝術家、紙廠、化工所做參考。每天早上十點,趕在舞者上課前,將前一晚試驗、披掛在排練場的紙收起來。下午五、六點,舞者排練結束,再掛起新的紙張,用當天最好的實驗方法再重現一次,直到滿意為止。
演出時,「墨怎麼流」又充滿了臨場的考驗。解決方法就是,將墨水吊在紙幅最上方,用滴管把墨水慢慢「餵」到紙上。
為了有效控制墨與水的比例、流量、開關點,土法煉鋼拼湊了一套「自動給墨系統」──在每一張垂吊的紙上方,都有十二個附有開關控制閥的墨水滴孔,分別接到盛裝著墨或水的小水桶。操作的人一面看著舞蹈的進行,透過控制閥的開闔,隨時調整水、墨的混合比例,讓墨水快慢濃淡渲染於舞紙上,在舞台上與舞者共同演出。(採訪/鄒欣寧)
STORY 2《流浪者之歌》三噸半金黃稻穀(口述/王孟超)
原以為《流浪者之歌》的舞台,不像《九歌》的佈景很大、難度也高,應該比較容易,殊不知稻穀處理起來也很棘手。
稻穀含有粉屑,必須先清洗、烘乾加上稻穀從不是黃澄澄的,必須染色來呈現詩意的金黃色澤。這些稻穀演出時遭人踩踏,梳耙,拋丟,因此幾場演出後就得「淘米」,以免舞者因為這些雜質影響呼吸或被扎傷。第一次在排練場試驗稻穀從空中灑落在飾演僧人的王榮裕身上時,氣流把稻穀吹歪,打在他頭上,頭破血流,大家嚇壞了。為此我們改用品種較圓的米,並先在王榮裕頭上、手上塗抹幾層樹脂來保護。
巡演各地時,稻穀的「事故」也層出不窮。
有次在高雄演出,舞台上有個燈泡破了,碎片掉到稻穀裡,我們出動所有工作人員,花了三天左右,才將玻璃碎片從三噸半的稻穀中挑出來。在澳洲,舞台用的稻穀被海關認定為「農作物」,照規定,必須先用迦瑪射線將稻穀閹割成「不會發芽的米」,才能「進口」。又有一年,我們為美國巡演新做了一批稻穀,結果到當地一打開,全都發霉了。原來,稻穀烘乾後桶內仍有水氣,還不能馬上蓋起來。只好當場洗米,把劇院的停車場當成曬穀場。稻穀曬乾了才能演出。
最慘的是莫斯科之旅。出發前三個月,契可夫藝術節通知,由於中國米出問題,俄羅斯全面禁止稻米進口。最後,主辦單位在裏海附近找到米,雲門派出舞台技術指導林家駒,到莫斯科市郊指導幾位年輕人染米。染染曬曬,七天搞定。幾場演出後,三噸半的稻穀由後台上卡車,直接開往焚燒場。大家都很傷心。
另一次是要將稻穀從法國直接運送至美國,兩地演出間隔一兩個月,時間很充裕。誰知到了演出前,稻穀竟然還沒運到,原來是碰到法國大罷工。當時已經有心理準備,要跳一場沒有稻穀的《流浪者之歌》,所幸稻穀在演出當天空運抵達,立刻裝台上演。(採訪/許雁婷)
STORY 3《行草》系列:顏色的學問(口述/張贊桃)
《行草》是張贊桃印象中挑戰度最高的作品之一,難度在於白色的地板。因為以往表演的地板都是黑的,比較好處理,白地板很容易反光,讓空間變得很空、很大,削弱了舞者的存在感。所以設計時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他以書法的白紙,黑字,紅印泥決定燈光黑白紅三個主要顏色,以及宣紙的質感,創造出《行草》中紙張般的幾何圖形的變化。在《松煙》,他發現米黃色的舞蹈地板和同色系的背照天幕,構成有如天地般的空間,更似水墨的暈染,有別於《行草》清楚的塊狀和銳利的邊緣。當時,他常天未亮便前往八里淡水河邊看日出光景,觀察天空的光和雲、太陽剛從山頭出現的模樣、河面上金黃日光的水波紋光下班時駐足海邊,觀察日落的顏色變換。從黎明、黃昏、夜光,一天的自然色彩中汲取養分,映照約翰・凱吉的音樂,在節奏韻律、色調轉換之間尋得平衡,創造出溫潤如瓷的氛圍。
林懷民強調《松煙》要尋找中國的色彩。劇場燈光使用的色紙,都是西方藝術文化中提煉發展出來的顏色。為表現青藍、秋香、蔥綠這些中國顏色的質感,他特別找廠商製作耐得了三百五十度高溫、可以維持四、五小時不變色的玻璃色紙,創造出屬於中國顏色的燈光效果。在顏色的學問中,他持續探究「《松煙》的黑和《行草》的黑有不同。《行草》中在舞者身上的黑,暗示流暢的水墨線條。《松煙》中舞者身上的黑,宛若是書法中的頓與挫,要有壓得住台子的穩重。」張贊桃設計燈光,總不斷在自問自答中自我對話,透過找尋資料和持續嘗試,找到可能揭開謎底的方法,最後回到燈光上細膩地實驗。該也是這樣的精神,讓國外媒體讚美他的燈光「有罕見的美麗」,稱他是「燈光界的繪畫大師」。(整理/許雁婷)
__________
林懷民〈說舞,說人生〉
和舞者一起冒險犯難
怎麼編舞?大家一起冒險犯難。
我早已放棄在家裡胡思亂想,到排練場卻無法實現夢中想像,徒然浪費時間的做法。一定要有舞者在 我面前動,舞思才被迫啟動。有時沉吟半天只得三五動作,有時舞者的身體追不上我的嘴巴。基本上,編 舞是回答問題:動左腳還是右腳,蹲還是立,走還是跑?不能想,就做做看,講的人流利,動的人流暢, 忽忽有了舞句。如何「創作」出來?「當時已惘然」。
很多時候,我給舞者一些方向,大家即興,慢慢從這即興的材料理出一些規矩,讓大家的動作有統一 的特色。雲門的身體,永遠在談重心,腳踩得很實,動作由內而外,從丹田、小腹開始動,這是雲門的一 個動作的方式。做即興,要守住規矩,再出入規矩。我把舞者提供的材料刪修增減、濃縮延伸,然後我再 發展,再請舞者延伸,像接龍。
整個創作朝一個大方向前進,細節可以有許多變貌。動作之外,音樂、服裝、燈光、空間這些因素參 加進來,互相合作,或互相打架,最後加起來,一起跟觀眾對話。舞者對整個舞,特別對自己的部分,當 然有他的想像。因為自己在演出,他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完成的舞作。難得有機會(懷孕,生病,換別人跳 的時段)看到了,常常嚇了一跳:怎麼是這個樣子?然後,用更宏觀的角度,周密重整自己的表達。
我不坐在家裡想,只是反應眼前看到的舞者,聽到的音樂,只要有時間,我總想把它處理得更好。所以,一齣演了十幾年的作品,我還在改。舞是活的,有它的生 命,觀眾看到的只是那一天的版本。
我在意的是那個身體
我們請熊衛老師來教太極導引,徐紀老師來教內家拳。 導引是養身的運動,是悠長的呼吸,帶給觀眾的是線條,像小提琴。拳術專注,蓄意,為的是出手那一擊,很像打擊樂,那個發勁的力道是很驚人的。
導引講的是氣。拳術講究的是骨骼,脊椎的運作。所有傳統的訓練講的一定是丹田吐納,運息一定是重要的,重心都是低的。雲門舞者必須有非常強悍的腹部,從會陰開始到丹田命門。傳統訓練就是扎根, 一定要扎根,你的身體跟地板接電,從地板升起的所有電流必須是迴旋型,叫做纏絲。
我在意的是那個受過這些訓練的身體,而不是飛手飛腳的套路。老師教的也就是基本功。如果你問我 雲門的導引、拳術做得好不好?真是花拳繡腿,我們不能上街打架。我們只要了解身體怎麼站,怎麼走, 身體跟空間、地板、呼吸的關係是什麼,非常基本。
即使這些,有時還要不斷提醒自己。因為舞者從小的訓練,不管芭蕾還是現代舞,都是西方的東西, 而身體學會的很難忘掉,改變。
有時,我想找只受過傳統肢體訓練的年輕人來合作。一來雲門的工作使我分身乏術,而這些武者沒 音樂感,可能固定在一定的動法,一定的招式,也無法自在即興。大概會是更大的挑戰。也許我從雲門退 休,再試試看吧。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