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6
滿額折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6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60 元
優惠價
90414
庫存:6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集結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臺大教學傑出的教師們充滿熱情,他們熱愛所學、熱愛工作,基於自身的經驗,鼓勵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他們的身教、言教,直接感染學生的學習態度;師生間教學相長在浩瀚的學術領域中持續精進。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洪貞玲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採訪撰稿】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江翊柔、那滈、周家瑤、林綺薇、秦李欣、袁兆遠、張文弢、張家瑜、廖芷瑩、廖彥甄、劉聿庭、賴晁翔

校長序

 

管中閔

 

大學以教學和研究為本,而教學關係到學生的發展,尤為社會所關切。近年本校積極推動「未來大學」各項方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各種可能。目前教務處已推出許多開放型學習方案,諸如:校學士、院學士、探索學習計畫等,希望學生能走出框架,跨域發展。而老師們也殫精竭慮,希望從言傳身教中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引。

 

本輯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獲獎教師們如何在傳遞專業知識時,還能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目標,也實踐自己追求的價值。如同洪廣冀老師對於地理空間奧祕的描述:「人們聚集到同一個空間時,在偶然之間,思想傳遞、融合後,新的可能性就會在這裡面產生」。在臺大課堂、實驗室或是校園各角落,每一天師生間都有許多交會的火花與故事,刺激著大家思考,並且創造無限可能。

 

本輯《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6》中記錄了老師們過去接受栽培的歷程,以及求學生涯中師長對其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故事中看到,當他們從學生換位為施教者後,在教學現場後的反思,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對培養下一世代的責任感。臺大能擁有這麼多全心投入教育的老師們,真是學校之幸,也是學生之福。

 

臺大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大學,就是師生們都願意致力於開創未來(Pioneering the Future)。我在即將卸任前寫下這篇序言,再次感謝所有老師們的全心付出,讓臺大學生敢於挑戰,勇於開創,成為未來社會的貢獻者與領導者。

 

(2022年12月30日)

 

教務長序

 

丁詩同

 

首先,恭喜本次經嚴格選拔脫穎而出的師長,本次獲獎師長面向十分多元,有實務經驗豐富的業師、培養中學教師的老師、外籍老師等,在在顯示出本校經營教學環境的多角性與企圖心。從獲獎師長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從下述三面向看見本校教師對教育的投入:

 

一、給予思考空間:面對越多具自主特質的學生,師長調整教學方式與心態以啟發學生。陳和麟老師多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問題;鍾嘉綾老師以耐心引導,和學生一起追求把世界變得更好的目標;楊國鑫老師鼓勵學生多嘗試,不要害怕失敗,幫學生建立起自信與勇氣。林忠緯老師認為「問問題比找答案重要」,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洪承宇老師則是提供多元菜單,讓學生有選擇,多放手給學生機會。

 

二、鼓勵跨域發展:許多老師本身就是跨領域或多領域發展者。黃奕珍老師從外文跨足中文領域;李佳霖老師以語言為核心,發展至資訊科技和神經認知研究領域;李尉彰老師更提出從跨域到無域,鼓勵創新。未來跨域經驗將是檢視人才的要件,學生時代便是最佳嘗試的時期,運用校內外資源和學生身分可以有很多機會,而與學生親近的老師便是最好的示範與先行者。

 

三、傳遞同理心:在校園內習得換位思考能力,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走入社會後,便可藉專業做出貢獻。婁培人老師會用大量的時間討論與陪伴學生,親身傳遞同理心與耐心。林培元老師從其實務經驗分享,教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更為重要。郭彥甫老師表示,不只培養學生成為專業強者,還注重其個人成長,如待人處世技巧、自學力與表達力,建立學生自信則是促成一切的關鍵。

 

另一方面,師長自身也秉持開放的心胸,願意與學生交流分享。例如劉好迪老師、董桂書老師都表示教書的同時,自己也一邊在學習。黃宇廷老師則透露和學生討論,能照亮自己看不到的暗角,和學生相處,發現過去許多理解他人的盲點,讓他更認識別人,也更認識自己。從老師的體會,我們可看到教學相長的效益,面對新世代學習者,老師也要時刻充實自己,做好準備,隨時面對學生提出的挑戰。張國暉老師以「星空圖中的星星無數,但黑暗的部分其實更大」,表示值得研究的課題浩瀚,鼓勵大家探索沒人做過的東西。這句「探索星空圖暗處」也適用於教育,無論是教學法的創新、教學內容的變化、師生關係的經營等,都是值得費心琢磨的課題。

 

我想本校教師永遠不會甘於現狀,會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以帶領學生。在此,要感謝師長們不懈的付出,完成培育人才的使命。

 

20221230日)

 

目次

校長序

教務長序

 

黃奕珍 播下國文的種子 等時間發酵

楊東謀 與學子亦師亦友 盼能教學相長

李佳霖 跨域整合 從語言通往人類心智

洪廣冀 立足地理,掬一把歷史之流

黃宇廷 褪去框架和包袱,帶領學生靠近物理本質

張國暉 見樹又見林的社會科學理論課

詹迺立 從學生角度出發的體貼教學

婁培人 守護頭頸癌病人尊嚴的仁醫

林芳如 溫柔堅定 步履不停 化身學校與醫院間的橋梁

楊承芳 病人的傾聽者 學生的嚴父慈母

楊國鑫 精進教學 幫助學生看見自身價值

王宗興 把化學帶入生活的思辨

李尉彰 引領學生挑戰「無域微機電」

賴喜美 奉獻臺灣食品界的農化系人生導師

郭彥甫 春風吹暖「工具人」實驗室

鍾嘉綾 因緣際會當老師 志同道合帶學生

陳業寧 用故事講經濟 從歷史看賽局

鄭守夏 公共衛生 最務實的理想家

陳和麟 人算不如天算?用演算法為世界解謎

林忠緯 教學保證高質量 工作追求超效率 

董桂書 用心點亮的生物學

洪承宇 「學生,是教會我最多東西的人!」

陳聰富 最受歡迎的法律教授 最敬業的演員

阮蓮香 用愛 讓學習的越南語活起來

許良彥 熱愛教學 重視學生帶得走的思考力

林培元 向挑戰說YES!突破天際,屢創城市地標

劉好迪 從瑞士到臺灣 因地制宜的傳媒教學

林敬哲 自由領航 尋找青春之泉

謝宗霖 新材料研究菁英 全英語教學標竿

林盈仲 沒有階級的植物科學實驗室

書摘/試閱

劉好迪 從瑞士到臺灣 因地制宜的傳媒教學

 

一頭金髮、深邃輪廓,加上高挑身型,在偌大校園中,德國裔瑞士籍的學者劉好迪是突出的存在。採訪這天,他穿著輕便,從容的走在社科院,以宏亮的聲音、親切的語調說起他與臺灣的故事。

 

新聞所首位專任外籍老師

 

Adrian Rauchfleisch,中文名劉好迪,二○一七年在瑞士蘇黎世大學取得傳播與媒體研究博士學位,二○一八年來到臺大新聞所擔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社群媒體與社群網絡分析、網路時代的政治傳播課程。

 

學生眼中的劉好迪,是一位親切開朗的老師。擔任劉好迪研究助理的新聞所學生何家慈說,就算研究卡關,老師也會用引導的方式帶著你思考,工作過程中,老師會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議題給予協助,不管課堂或研究都收穫滿滿。

 

同樣為研究助理的新聞所學生曾子軒認為,一開始覺得老師有些距離感,久了之後,發現老師其實非常關心學生,若學生有學術研究興趣,老師還會讓學生參與計畫,共同掛名研究論文,這點相當難得。

 

從瑞士到臺灣,作為臺大新聞研究所第一位專任外籍老師,在教學上,劉好迪經歷了一番適應與調整。來臺之前,劉好迪就曾聽聞臺灣的學生上課比較安靜,需要鼓勵多發言,但實際來到臺大之後,他發現這裡的學生比預期的活潑許多,「或許是因為新聞科系的關係,學生普遍都蠻踴躍發言。」他說。

 

線上教學 準備更多互動

 

劉好迪相當重視課堂參與以及討論,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他設計了一套教學模式,「一開始建立的課堂氛圍很重要,要讓學生不會感受到壓力。」課程初期,他會技巧性的詢問少許開放式問題,並且設計一些小組討論活動,他說:「我明白對臺灣學生來說,起初用英文上課會有些壓力。」所以先小組討論,與同儕討論較輕鬆,接著再鼓勵學生分享討論結果。

 

即使是疫情期間,全面轉為線上授課,劉好迪也絞盡腦汁,希望維持課堂的討論風氣。「線上授課在歐美實行比較久了,所以就向國外同事取經。」他說,線上授課會準備更多互動,像是投票調查、學生共筆等,維持課程的參與感。

 

至於為何重視課堂討論,劉好迪分享,這與他過去學習經驗有關。在大學、研究所時期,他就特別享受需要討論的課程,「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收穫很多。」另一點也是為因應臺大教學模式,在瑞士、德國教課多為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來到臺大一次需要上三小時,沒辦法以同樣的方式教學,才會思考發展不同的課程活動。

 

學生背景多元 雙向交流重要

 

回想剛到臺大新聞所教書,劉好迪笑著說:「一開始壓力蠻大的!」因為在新聞所教課,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在於學生背景相當多元。「有來自中文系的,有自然科學的……」劉好迪說,「很難預期會遇到什麼樣的學生!」

 

由於選課系統的問題,開學前還鬧了個烏龍,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選修劉好迪所開的課程,他清楚記得,第一堂課只來了五個學生。幸運的是,「因為人少,自然多了很多討論機會。」他說,第一學期像是與學生們一同摸索,如何創造好的上課氛圍。

 

慢慢到了第二、三學期,另一個困擾出現,修課同學變多了,劉好迪為此更積極思考如何設計課程內容,「將近三十位學生的課堂,要怎麼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說到話?」這是他當時努力調整的,在學生數量增加的情況下,維持有著充分討論的課堂環境。

 

劉好迪說,在傳播科學的領域讀了許多教科書和理論,若直接轉向研究,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落差。他猜測,或許是不同學派的差異,在自身求學經驗中,接收較多以演講為主的授課方式,而他並不滿足於此。「我想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實際研究。」他說,為此更鼓勵學生使用真實的數據完成課堂作業,即使是很小的樣本,「可以讓學生很快理解,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我喜歡主動參與討論。」劉好迪說,從過去學生身分轉變成教書的一方,他仍舊享受並重視課堂討論,並經常從學生的分享聽到新觀念,這不只是單向授課,雙方都有所交流。

 

受自由學風吸引 來臺是「正確選擇」

 

「我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位老師。」劉好迪坦言:「我還是很享受教學,只不過做研究才是最主要的。」他了解,即使教授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研究,仍給多數人「為人師表」的印象。他分享擔任副教授的心情,「我不以老師自居,自稱是『研究者』。」

 

正因如此,劉好迪更能享受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在臺大教書這幾年,學生的想法經常讓他驚豔不已。「讓我驚訝的是,臺灣學生在政治參與的積極與熱情。」他聽說二〇一四年太陽花學運期間,當時課堂上有許多同學實際投入,相較他所知道的歐洲學生,臺灣學生主動參與政治,有熱情有理想,相信事情是能夠改變的。他說,以學術角度而言,不光紙上談兵,而是直接用行動貢獻自己,大家一起奮鬥,才能改造國家社會。

 

在臺灣教書的另一優勢是,可以和許多中國學生交流。劉好迪說,研究中國相關議題普遍缺乏管道,最好就是直接與當地人對談,很多趨勢從網路上了解並不精準,而是從當地人身上,才更能清楚認知其中意義。「我覺得在這裡當教授是一種特權,」他笑著說:「我教書的同時,也一邊在學習。」

 

為何選擇來臺灣?劉好迪說,身為傳播學者,他對亞洲一直保有高度興趣,這是一個「很多事情還在發展、變動」的地方。此外,臺灣自由開放的學風,也是劉好迪考量的因素;這些年,他看到臺灣越來越民主,「我認為來臺灣是正確的選擇。」

 

劉好迪提到在臺灣教書與過去在蘇黎世擔任助教的差異。他說,不只個人的

教學風格、模式有所調整,過去身分是助教,如今作為臺大教師,代表學校,「責任也變得更大」。是否有因文化差異遭遇困難?劉好迪低頭思索了很久,最後笑著說:「文書工作太多了啦!」

 

劉好迪與亞洲淵源不淺,過去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工作過一段時間,但與現在待

在臺灣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形容在吉隆坡就像生活在一個泡泡裡,工作場所遇見的都是非本地的外國人,吉隆坡的居民、街道近在咫尺,他卻不曾融入;在臺灣則完全不一樣,絕大多數時間都與本地人互動,偶爾因教學接觸到的外國學生,也能刺激他更多新觀念,打開更多新視野。

 

談起研究,談起教學,劉好迪眼神有光,語調高亢,興致盎然地分享一路走來的寶貴經歷。他表示,在臺灣做學問也好,與同學們交流也好,都是很棒的體驗,目前他十分滿足現狀,想不到任何理由離開崗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14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