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掀去無知的面紗:見解與經驗、才能發展與運用、事物與文字、兒童與母親,瑞士教育改革家的思想與情懷
商品資訊
ISBN13:9786263571419
出版社:崧燁文化
作者:(瑞士)裴斯泰洛齊-著
譯者:孔謐
出版日:2023/03/10
裝訂/頁數:平裝/230頁
規格:21cm*14.8cm*1.3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致格瑞夫斯的信》、《天鵝之歌》
一本書帶你領略歐洲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的思想與情懷──
他將一生全都貢獻給了貧苦兒童的教育事業,
「透過教育消除貧困」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他為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論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第斯多惠皆深受其影響。
若研究西方教育的發展,裴斯泰洛齊是絕對不能忽略的人物!
•教育有七個必備條件,而國民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父母的興趣?
•將「差別」考慮進去的教育制度,不同階級需要的不同教育?
•除了濟貧精神,富人在教育方面能夠為窮人做的事情有哪些?
•想獲得嬰兒的愛和信任,先要做到始終如一的日常行為舉止?
◎本書從裴斯泰洛齊的大量著作中選譯了以下篇章: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全書共十五封信,本書選編了第十三封信,主要論事實際活動能力的培養問題。
【見解與經驗】
此為裴斯泰洛齊在開始領導伊韋爾東學校的教育工作時,與蓋思納的通信,這裡選編了其中的第三封到第八封信,為裴斯泰洛齊對《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的補充。
【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
此為西元1818年裴斯泰洛齊每週在伊韋爾東學校的師生集會上的演講稿彙編,本書選入其中一些較重要的篇章,可見裴斯泰洛齊對一些重大教育問題的觀點。
【致格瑞夫斯的信】
此為裴斯泰洛齊與英國友人格瑞夫斯的通信集,主要內容是他對兒童早期,也就是嬰兒期教育的論述。
【天鵝之歌】
《天鵝之歌》是高齡還鄉的裴斯泰洛齊撰寫的對他一生教育改革事業的一部總結性著作,也是他的最後一部著作。
本書特色:西方「教聖」裴斯泰洛齊既是一位偉大的教育理論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實踐家,他留給後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與葛篤德》、《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論教學方法》、《致格瑞斯的信》、《天鵝之歌》等。本書從他的大量著作中選譯了多篇文章,希望讀者可以藉由本書領略到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思想和情懷。
一本書帶你領略歐洲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的思想與情懷──
他將一生全都貢獻給了貧苦兒童的教育事業,
「透過教育消除貧困」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他為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論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第斯多惠皆深受其影響。
若研究西方教育的發展,裴斯泰洛齊是絕對不能忽略的人物!
•教育有七個必備條件,而國民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父母的興趣?
•將「差別」考慮進去的教育制度,不同階級需要的不同教育?
•除了濟貧精神,富人在教育方面能夠為窮人做的事情有哪些?
•想獲得嬰兒的愛和信任,先要做到始終如一的日常行為舉止?
◎本書從裴斯泰洛齊的大量著作中選譯了以下篇章: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全書共十五封信,本書選編了第十三封信,主要論事實際活動能力的培養問題。
【見解與經驗】
此為裴斯泰洛齊在開始領導伊韋爾東學校的教育工作時,與蓋思納的通信,這裡選編了其中的第三封到第八封信,為裴斯泰洛齊對《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的補充。
【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
此為西元1818年裴斯泰洛齊每週在伊韋爾東學校的師生集會上的演講稿彙編,本書選入其中一些較重要的篇章,可見裴斯泰洛齊對一些重大教育問題的觀點。
【致格瑞夫斯的信】
此為裴斯泰洛齊與英國友人格瑞夫斯的通信集,主要內容是他對兒童早期,也就是嬰兒期教育的論述。
【天鵝之歌】
《天鵝之歌》是高齡還鄉的裴斯泰洛齊撰寫的對他一生教育改革事業的一部總結性著作,也是他的最後一部著作。
本書特色:西方「教聖」裴斯泰洛齊既是一位偉大的教育理論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實踐家,他留給後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與葛篤德》、《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論教學方法》、《致格瑞斯的信》、《天鵝之歌》等。本書從他的大量著作中選譯了多篇文章,希望讀者可以藉由本書領略到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思想和情懷。
作者簡介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西元1746~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改革家。西元1800年,他與友人建立了「伊韋爾東學院」,曾在當時的歐洲盛極一時。裴斯泰洛齊所提出的教學心理化思想和實踐探索是19世紀歐洲教育心理化運動的開端,其著有《隱士的黃昏》、《林哈德和葛篤德》、《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天鵝之歌》等書。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家、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並著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談判家》、《在組織中工作》、《無畏的希望》、《成長的法則》等書。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家、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並著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談判家》、《在組織中工作》、《無畏的希望》、《成長的法則》等書。
序
導言
約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西元1746~1827年)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都貢獻給了貧苦兒童的教育事業,在教育領域辛勤耕耘,為當時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論的建立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研究西方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初等教育實踐、理論和方法的發展軌跡,裴斯泰洛齊是一個絕對不能忽略的人物。
裴斯泰洛齊幼年喪父,由他的母親及女僕將他撫養成人。母親和女僕辛勤勞動的模範行為,讓裴斯泰洛齊從小就形成了樂於奉獻和人道主義的精神。正因為從小就有了窮苦生活的親身體會,所以,「透過教育消除貧困」,就在後來成為裴斯泰洛齊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從中學畢業後,裴斯泰洛齊來到了加羅林學院繼續深造,最初的願望是想在畢業以後進行神學方面的研究。而他之所以會走上教育改革的大路,是因為他在教育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在迷茫困惑當中,他想起了啟蒙思想家盧梭(Rousseau)的著作《愛彌兒》,於是,他按照盧梭培養愛彌兒的那套方法來對自己的兒子進行教育,與此同時,還仔細地觀察這一教育的過程及其效果,並做了詳盡紀錄。正是這種活動,讓他開始對教育產生了無比濃厚的興趣,並促使他做出決定,展開教育試驗。從這以後,無論條件多麼的艱難,裴斯泰洛齊都始終堅持研究拯救貧民的國民教育,從不放棄。
裴斯泰洛齊一共進行過三次教育試驗,教育的對象大多是貧民家的兒童。前兩次實驗的失敗和孤兒院的破產,並沒有讓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信念有絲毫的動搖,他反而開始對自己的教育經驗進行總結,並寫下了那部膾炙人口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篤德》。第三次教育實驗,是他在西元1800年和友人一起建立的「伊韋爾東學院」,共存在24年。伊韋爾東學院曾在當時的歐洲盛極一時,有很多國家都派教育家來這裡進行學習訪問。裴斯泰洛齊也正是在這所學校,撰寫了名傳後世的著作《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系統的提出來了一整套關於初等教育的內容、方法以及原則。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在走過了二十幾年的鼎盛時期以後,伊韋爾東學院最終因為內部意見出現分歧而停辦。
這次失敗給裴斯泰洛齊的打擊很大,失落而疲憊的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開始潛心著述。西元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齊在故鄉與世長辭。在他逝世以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All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這正是裴斯泰洛齊光輝一生的真實精神寫照。
裴斯泰洛齊在教育領域最大的貢獻之一就在於他率先提出初等教育的問題,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初等教育的思想,其中有不少思想和觀點,在現在仍然是有借鑑和學習的價值的。裴斯泰洛齊提出,初等教育的目的,在於對兒童的德、智、體、勞諸方面的全面能力的培養,以及讓兒童完善的個性得以和諧發展。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齊首先明確的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對機械灌輸的舊式教學方法表示反對,並在自己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並研究適應這一規律的、正確的教學方法。裴斯泰洛齊關於教學心理化的思想和實踐探索,是19世紀歐洲教育心理化運動的開端,明確了教學過程科學化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裴斯泰洛齊為近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演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思想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國際影響,德國的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Herbart)、福祿貝爾(Friedrich Fröbel)、第斯多惠(Diesterweg)等等都深深的受到了他的影響。在清末,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初等教育理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裴斯泰洛齊既是一位偉大的教育理論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實踐家,他留給後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與葛篤德》、《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論教學方法》、《致格瑞斯的信》、《天鵝之歌》等。本書從他的大量著作中選譯了以下篇章:《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共十五封信,這裡選編了第十三封信,主要論事實際活動能力的培養問題。〈見解與經驗〉,這是裴斯泰洛齊在開始領導伊韋爾東學校的教育工作時,與蓋思納的通信,這裡選編了其中的第三封到第八封信,為裴斯泰洛齊對《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的補充。〈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為西元1818年,裴斯泰洛齊每週在伊韋爾東學校的師生集會上的演講稿彙編,這裡選入的是其中一些較重要的篇章,可見裴斯泰洛齊對一些重大教育問題的觀點。〈致格瑞夫斯的信〉一文為裴斯泰洛齊與英國友人格瑞夫斯的通信集,主要內容是他對兒童早期,也就是嬰兒期教育的論述。最後的〈天鵝之歌〉,是高齡還鄉的裴斯泰洛齊撰寫的對他一生教育改革事業的一部總結性著作,也是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希望讀者可以從我們選出的這些文章中,領略到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思想和情懷。
約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西元1746~1827年)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都貢獻給了貧苦兒童的教育事業,在教育領域辛勤耕耘,為當時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論的建立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研究西方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初等教育實踐、理論和方法的發展軌跡,裴斯泰洛齊是一個絕對不能忽略的人物。
裴斯泰洛齊幼年喪父,由他的母親及女僕將他撫養成人。母親和女僕辛勤勞動的模範行為,讓裴斯泰洛齊從小就形成了樂於奉獻和人道主義的精神。正因為從小就有了窮苦生活的親身體會,所以,「透過教育消除貧困」,就在後來成為裴斯泰洛齊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從中學畢業後,裴斯泰洛齊來到了加羅林學院繼續深造,最初的願望是想在畢業以後進行神學方面的研究。而他之所以會走上教育改革的大路,是因為他在教育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在迷茫困惑當中,他想起了啟蒙思想家盧梭(Rousseau)的著作《愛彌兒》,於是,他按照盧梭培養愛彌兒的那套方法來對自己的兒子進行教育,與此同時,還仔細地觀察這一教育的過程及其效果,並做了詳盡紀錄。正是這種活動,讓他開始對教育產生了無比濃厚的興趣,並促使他做出決定,展開教育試驗。從這以後,無論條件多麼的艱難,裴斯泰洛齊都始終堅持研究拯救貧民的國民教育,從不放棄。
裴斯泰洛齊一共進行過三次教育試驗,教育的對象大多是貧民家的兒童。前兩次實驗的失敗和孤兒院的破產,並沒有讓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信念有絲毫的動搖,他反而開始對自己的教育經驗進行總結,並寫下了那部膾炙人口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篤德》。第三次教育實驗,是他在西元1800年和友人一起建立的「伊韋爾東學院」,共存在24年。伊韋爾東學院曾在當時的歐洲盛極一時,有很多國家都派教育家來這裡進行學習訪問。裴斯泰洛齊也正是在這所學校,撰寫了名傳後世的著作《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系統的提出來了一整套關於初等教育的內容、方法以及原則。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在走過了二十幾年的鼎盛時期以後,伊韋爾東學院最終因為內部意見出現分歧而停辦。
這次失敗給裴斯泰洛齊的打擊很大,失落而疲憊的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開始潛心著述。西元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齊在故鄉與世長辭。在他逝世以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All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這正是裴斯泰洛齊光輝一生的真實精神寫照。
裴斯泰洛齊在教育領域最大的貢獻之一就在於他率先提出初等教育的問題,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初等教育的思想,其中有不少思想和觀點,在現在仍然是有借鑑和學習的價值的。裴斯泰洛齊提出,初等教育的目的,在於對兒童的德、智、體、勞諸方面的全面能力的培養,以及讓兒童完善的個性得以和諧發展。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齊首先明確的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對機械灌輸的舊式教學方法表示反對,並在自己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並研究適應這一規律的、正確的教學方法。裴斯泰洛齊關於教學心理化的思想和實踐探索,是19世紀歐洲教育心理化運動的開端,明確了教學過程科學化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裴斯泰洛齊為近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演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思想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國際影響,德國的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Herbart)、福祿貝爾(Friedrich Fröbel)、第斯多惠(Diesterweg)等等都深深的受到了他的影響。在清末,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初等教育理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裴斯泰洛齊既是一位偉大的教育理論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實踐家,他留給後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與葛篤德》、《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論教學方法》、《致格瑞斯的信》、《天鵝之歌》等。本書從他的大量著作中選譯了以下篇章:《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共十五封信,這裡選編了第十三封信,主要論事實際活動能力的培養問題。〈見解與經驗〉,這是裴斯泰洛齊在開始領導伊韋爾東學校的教育工作時,與蓋思納的通信,這裡選編了其中的第三封到第八封信,為裴斯泰洛齊對《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的補充。〈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為西元1818年,裴斯泰洛齊每週在伊韋爾東學校的師生集會上的演講稿彙編,這裡選入的是其中一些較重要的篇章,可見裴斯泰洛齊對一些重大教育問題的觀點。〈致格瑞夫斯的信〉一文為裴斯泰洛齊與英國友人格瑞夫斯的通信集,主要內容是他對兒童早期,也就是嬰兒期教育的論述。最後的〈天鵝之歌〉,是高齡還鄉的裴斯泰洛齊撰寫的對他一生教育改革事業的一部總結性著作,也是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希望讀者可以從我們選出的這些文章中,領略到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思想和情懷。
目次
導言
第一章 葛篤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
第十三封信:實踐技能的重要性
第二章 見解與經驗
第三封信:論理想中的人
第四封信: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第五封信:家庭生活的教育方面
第六封信:其他社會關係的教育價值
第七封信: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教育價值
附錄3:關於鄉村教師
第三章 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
普遍對教育漠不關心
各部分的多樣性中存在著根本的統一性
樹無法自我幫助,人可以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人是三個因素的產物
富人能夠為窮人做的事情
教育的七個必備條件
第四章 致格瑞夫斯的信
第十一封信:嬰兒初期
第十二封信:母愛―一個忠告
第十四封信:兒童對母愛的反應
第十六封信:母親與兒童道德的發展
第二十封信:早期的智力和道德活動
第二十一封信:教育與生活
第二十二封信:體育體操
第二十三封信:視覺和聽覺訓練―音樂教育
第二十四封信:繪畫
第二十五封信:對母親的教育
第二十六封信:母親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二十七封信:女子教育中品格與知識並重
第二十八封信:事物與文字
第二十九封信:兒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
第三十封信:厭倦是教學的主要弊病
第三十一封信:基本方法
第三十二封信:教育和社會效益
第五章 天鵝之歌
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展
每種能力的發展從專門的訓練中獲得
讓人發展的教育和大自然相對應
我們的力量的均衡與和諧
才能的發展與才能運用訓練的差別
語言是感覺經驗與思維之間的中介
感官經驗和高階勞動及自然界歷史的關係
第一章 葛篤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
第十三封信:實踐技能的重要性
第二章 見解與經驗
第三封信:論理想中的人
第四封信: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第五封信:家庭生活的教育方面
第六封信:其他社會關係的教育價值
第七封信: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教育價值
附錄3:關於鄉村教師
第三章 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
普遍對教育漠不關心
各部分的多樣性中存在著根本的統一性
樹無法自我幫助,人可以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人是三個因素的產物
富人能夠為窮人做的事情
教育的七個必備條件
第四章 致格瑞夫斯的信
第十一封信:嬰兒初期
第十二封信:母愛―一個忠告
第十四封信:兒童對母愛的反應
第十六封信:母親與兒童道德的發展
第二十封信:早期的智力和道德活動
第二十一封信:教育與生活
第二十二封信:體育體操
第二十三封信:視覺和聽覺訓練―音樂教育
第二十四封信:繪畫
第二十五封信:對母親的教育
第二十六封信:母親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二十七封信:女子教育中品格與知識並重
第二十八封信:事物與文字
第二十九封信:兒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
第三十封信:厭倦是教學的主要弊病
第三十一封信:基本方法
第三十二封信:教育和社會效益
第五章 天鵝之歌
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展
每種能力的發展從專門的訓練中獲得
讓人發展的教育和大自然相對應
我們的力量的均衡與和諧
才能的發展與才能運用訓練的差別
語言是感覺經驗與思維之間的中介
感官經驗和高階勞動及自然界歷史的關係
書摘/試閱
第三章 西元1818年對我校師生的演講
普遍對教育漠不關心
考慮到已經完成的和教育方法有關的調查研究,再將貧困的真正原因考慮進來,我深信我們的這部分世界還處在黑暗裡面,真理的陽光,還有象徵溫柔的愛的柔和目光都無法穿透這黑暗,照亮它。我很清楚自己現在要說的這些可能引起各式各樣的誤解,但是這也沒有辦法,因為我所抱怨的這種黑暗,已經成為我們生活、行動和賦予我們生命的一種要素。我這裡只打算談兩件事情:民眾教育、貧困的原因。我再一次強調,對於我所堅持的目標──給予這兩件事情正確的處理──這些災難性的浮誇境況是不利的,我們雖然身處黑暗當中,但是有不少事情我們能夠看得更加清楚,處理起來也會更加合情合理。整體而言,涉及到人的高等天性的東西被我們忽視了。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存的錯誤已經達到了什麼程度是我們所不了解的。現在流行的觀點、偏見、欲望和風俗,無一例外的都對窮人和富人的心理傾向產生著影響。將這些傾向消除,那就意味著一場思想革命。怎樣掀起這場革命?誰會來講它呢?又有誰會來聽呢?現在普遍的就是漠不關心的態度。我們自己也被影響了。我們的熱情已經喪失殆盡。至於我,也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麻木不仁了。這一世界已經不再是屬於我的了。民眾教育、人的教育和窮人教育──只有在更單純的社會中才有可能實現這些我夢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但是我還是陶醉在我的夢中;我做著我的夢,以極大的熱情。更理想的、我夢寐以求的教育,讓我想起一棵栽在河邊的樹。那是一棵怎樣的樹呢?它的樹根、它的樹幹、它的粗枝、細枝還有它的果實,都是從什麼地方長出來的?你在地上種一粒極小的種子,樹的全部屬性都蘊藏在這粒種子中了。
種子是樹的精髓,它靠著自己的力量長成參天大樹。讓我們看一下它是怎樣從母親的土壤裡顯露出來的。在你還沒有看到它的時候,在它還不曾破土而出的時候,它就已經深深的扎下了根。隨著種子內在生命的顯露,它的外殼不見了。當種子開始發芽時,它自己就腐爛了。種子是在一邊生長,一邊消逝。它已經將生命力轉移到了根中,它已變成了一棵樹根。種子的能力轉化為根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有了樹根。整棵樹包括掛滿果實的嫩枝,都是由它的樹根生長發育而來的。樹的所有生命,都無非是各種要素持續發展的結果,而這些要素早就已經存在於樹根裡面了……
各部分的多樣性中存在著根本的統一性
請留神注意樹的這些組成部分。它們數量雖然很多,但是並不混雜;它們各自獨立,和別的部分區別明顯。每個部分按照自己的規則生長,但都和整棵樹始終保持著連結。正是因為這種統一性,樹才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樹的生長和人的成長是類似的。甚至在兒童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未來能力的萌芽了。在人的一生中,他的能力不斷發展,這和樹是一樣的情況。人的各種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彼此獨立。一棵樹也是,彼此獨立的各個部分透過其機體生命的無形靈魂,以其天賦的有序的統一精神一起進行工作,以完成共同的任務,也就是生產果實。人也是一樣。天賦之愛將人的內在精神激發出來,賦予生命以統一性。他的各種能力協調工作,以實現一個共同的目的──人格,它的內在本質並不依賴於軀體。在這方面發揮作用的是靈魂,軀體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人的靈魂並沒有在他的任何一種能力之中表現出來,實際上被我們稱為「才華」的東西,根本無法揭示靈魂;靈魂既沒有存在於人的手中,也沒有存在於人的大腦裡。人所獨具的、顯示人的特性的力量──人的本性的統一性的核心──是他的信仰和他的愛。在信仰和愛的力量下,人的知、行、智慧和行動的力量實現神聖的統一,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
從人的教育的角度來看,對於人來說,人在信仰和愛的方面的能力和樹根對於樹的生長是一樣的。樹透過樹根從土壤中吸取各種養分,並運輸到樹的其他各個部分。人們必須看到,他們自身高等天性的根基保持了一種和此相同的力量。他們可以看到,有了溫暖的陽光,有了鬆軟而溼潤的土壤,樹根是怎樣促進樹木生長的,最終又是怎樣讓它完美無缺的立於它的同類之中,成為這個世界的一個傑作的。不過再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一下樹。如果樹根扎在的土壤是貧瘠而又堅硬的,那麼就會乾涸,樹也會因此死去;而如果將樹根移植到沼澤地或者其他肥沃過分的土壤裡,那麼它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也會承受過重的負擔,樹同樣會死去。
這些就是樹木有機體生長和死亡的根源與條件。現在,來看一下你們自己,你們的能力是如何獲得生命力的,也看一下導致了你們全部能力的衰敗和死亡的,又是那些原因。問一下你們自己,與樹木和它的有機體本性,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又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樹無法自我幫助,人可以
你們的各種能力像樹的能力一樣,是彼此獨立的;正如樹的「靈魂」透過一個共同目標──結出果實,將它的各種能力結合在一起一樣,你們也是同樣的情況。你們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有其獨立的存在狀態,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受它自身的法則制約,但是一切的能力,也是由一種內在的人類靈魂而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為的是實現人類的共同目的。樹根中的有機體靈魂快速的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並輸送到樹的各個部分,或者在土壤中迅速的枯萎或遭到了毒害。人類的有機體機制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有一個根存在於它最深層的部分,整個人生的靈魂就寓於其中。人透過這個根,從軀體還有外部環境裡吸收生命的力量。但是也是從同樣的泉源中,透過同樣的途徑,產生了毒害我們身上真正的人性、最終導致枯萎的種種影響。但是,人類的機體和無生命的物體不一樣,也和動物和植物不一樣;人類的機體,這是一個感覺的框架,神聖的人類生命就存在於這個框架的裡面。人類生命的真正泉源以及人類善惡的真正泉源,都不是依附於人的軀體,而是從人類感覺的自我和感覺的環境中吸收過來的。它是自由的,它超越了一切肉體的羈絆。它利用了人體中存在的所有肉體生長的力量,和植物體中的力量一樣,植物是透過園丁的技藝來吸收力量。當樹周圍的土壤出現了板結或者乾涸,園丁就會澆水來滋潤土地;他也完全可以對乾旱的土壤不管不顧,如果他願意的話,就這樣讓樹自然而然的死去。同樣如果樹木是生長在沼澤當中,園丁就會將沼澤中的水排出去,調節土壤的溼度,或者什麼都不做,聽任樹木自然而然的死去。不管是哪種做法,全由園丁的意願所決定。樹木屈從於沒有生命的自然界的影響,他的生命力量無法抵禦外界影響,而人身上存在的高等靈魂是自由的,能夠任其感覺的天性和感覺的環境來將自己毀滅,同時也能夠抵制和克服感覺的天性和感覺的環境。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人的感覺的天性、遺傳傾向和世界環境對他的各種影響和人的真正天性的關係,和那些毒害樹根、讓樹根枯萎的堅硬土壤、石塊、岩石、滾燙的沙子和沼澤等因素和樹根的關係是一樣的。樹木被這些外部力量所擺布,樹木的生存被這些外部力量所威脅,而人的高等天性──它讓人的多種活動具備了統一性和單一的目的性──卻是自由的。
讓人們反省反省自己,看看他們是怎樣和自己、和同伴和睦相處的吧。讓他們想一下,他們本來是能夠與信仰、仁愛、真理還有光明和睦相處的,本來是能夠和睦相處的,而環境又是怎樣逼著他們和這些東西作對的。觀察一下你們周圍的人們,再仔細的觀察一下你們自己,追溯一下人的成長過程。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受到了鍛鍊和教育,內在的力量讓其得以生長發育。在處理一些事情的偶然境遇中,他得到了鍛鍊;他所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取決於同代人的方法和目的。人的肉體的生長遵循的是永恆不變的法則。人們受到的鍛鍊是偶然的,這由人所處的、不斷變化的環境所決定。他的教育是合乎道德的;只要意志自由可以將力量和才能顯示出來,教育就是人類意志自由的產物。
普遍對教育漠不關心
考慮到已經完成的和教育方法有關的調查研究,再將貧困的真正原因考慮進來,我深信我們的這部分世界還處在黑暗裡面,真理的陽光,還有象徵溫柔的愛的柔和目光都無法穿透這黑暗,照亮它。我很清楚自己現在要說的這些可能引起各式各樣的誤解,但是這也沒有辦法,因為我所抱怨的這種黑暗,已經成為我們生活、行動和賦予我們生命的一種要素。我這裡只打算談兩件事情:民眾教育、貧困的原因。我再一次強調,對於我所堅持的目標──給予這兩件事情正確的處理──這些災難性的浮誇境況是不利的,我們雖然身處黑暗當中,但是有不少事情我們能夠看得更加清楚,處理起來也會更加合情合理。整體而言,涉及到人的高等天性的東西被我們忽視了。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存的錯誤已經達到了什麼程度是我們所不了解的。現在流行的觀點、偏見、欲望和風俗,無一例外的都對窮人和富人的心理傾向產生著影響。將這些傾向消除,那就意味著一場思想革命。怎樣掀起這場革命?誰會來講它呢?又有誰會來聽呢?現在普遍的就是漠不關心的態度。我們自己也被影響了。我們的熱情已經喪失殆盡。至於我,也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麻木不仁了。這一世界已經不再是屬於我的了。民眾教育、人的教育和窮人教育──只有在更單純的社會中才有可能實現這些我夢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但是我還是陶醉在我的夢中;我做著我的夢,以極大的熱情。更理想的、我夢寐以求的教育,讓我想起一棵栽在河邊的樹。那是一棵怎樣的樹呢?它的樹根、它的樹幹、它的粗枝、細枝還有它的果實,都是從什麼地方長出來的?你在地上種一粒極小的種子,樹的全部屬性都蘊藏在這粒種子中了。
種子是樹的精髓,它靠著自己的力量長成參天大樹。讓我們看一下它是怎樣從母親的土壤裡顯露出來的。在你還沒有看到它的時候,在它還不曾破土而出的時候,它就已經深深的扎下了根。隨著種子內在生命的顯露,它的外殼不見了。當種子開始發芽時,它自己就腐爛了。種子是在一邊生長,一邊消逝。它已經將生命力轉移到了根中,它已變成了一棵樹根。種子的能力轉化為根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有了樹根。整棵樹包括掛滿果實的嫩枝,都是由它的樹根生長發育而來的。樹的所有生命,都無非是各種要素持續發展的結果,而這些要素早就已經存在於樹根裡面了……
各部分的多樣性中存在著根本的統一性
請留神注意樹的這些組成部分。它們數量雖然很多,但是並不混雜;它們各自獨立,和別的部分區別明顯。每個部分按照自己的規則生長,但都和整棵樹始終保持著連結。正是因為這種統一性,樹才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樹的生長和人的成長是類似的。甚至在兒童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未來能力的萌芽了。在人的一生中,他的能力不斷發展,這和樹是一樣的情況。人的各種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彼此獨立。一棵樹也是,彼此獨立的各個部分透過其機體生命的無形靈魂,以其天賦的有序的統一精神一起進行工作,以完成共同的任務,也就是生產果實。人也是一樣。天賦之愛將人的內在精神激發出來,賦予生命以統一性。他的各種能力協調工作,以實現一個共同的目的──人格,它的內在本質並不依賴於軀體。在這方面發揮作用的是靈魂,軀體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人的靈魂並沒有在他的任何一種能力之中表現出來,實際上被我們稱為「才華」的東西,根本無法揭示靈魂;靈魂既沒有存在於人的手中,也沒有存在於人的大腦裡。人所獨具的、顯示人的特性的力量──人的本性的統一性的核心──是他的信仰和他的愛。在信仰和愛的力量下,人的知、行、智慧和行動的力量實現神聖的統一,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
從人的教育的角度來看,對於人來說,人在信仰和愛的方面的能力和樹根對於樹的生長是一樣的。樹透過樹根從土壤中吸取各種養分,並運輸到樹的其他各個部分。人們必須看到,他們自身高等天性的根基保持了一種和此相同的力量。他們可以看到,有了溫暖的陽光,有了鬆軟而溼潤的土壤,樹根是怎樣促進樹木生長的,最終又是怎樣讓它完美無缺的立於它的同類之中,成為這個世界的一個傑作的。不過再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一下樹。如果樹根扎在的土壤是貧瘠而又堅硬的,那麼就會乾涸,樹也會因此死去;而如果將樹根移植到沼澤地或者其他肥沃過分的土壤裡,那麼它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也會承受過重的負擔,樹同樣會死去。
這些就是樹木有機體生長和死亡的根源與條件。現在,來看一下你們自己,你們的能力是如何獲得生命力的,也看一下導致了你們全部能力的衰敗和死亡的,又是那些原因。問一下你們自己,與樹木和它的有機體本性,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又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樹無法自我幫助,人可以
你們的各種能力像樹的能力一樣,是彼此獨立的;正如樹的「靈魂」透過一個共同目標──結出果實,將它的各種能力結合在一起一樣,你們也是同樣的情況。你們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有其獨立的存在狀態,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受它自身的法則制約,但是一切的能力,也是由一種內在的人類靈魂而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為的是實現人類的共同目的。樹根中的有機體靈魂快速的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並輸送到樹的各個部分,或者在土壤中迅速的枯萎或遭到了毒害。人類的有機體機制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有一個根存在於它最深層的部分,整個人生的靈魂就寓於其中。人透過這個根,從軀體還有外部環境裡吸收生命的力量。但是也是從同樣的泉源中,透過同樣的途徑,產生了毒害我們身上真正的人性、最終導致枯萎的種種影響。但是,人類的機體和無生命的物體不一樣,也和動物和植物不一樣;人類的機體,這是一個感覺的框架,神聖的人類生命就存在於這個框架的裡面。人類生命的真正泉源以及人類善惡的真正泉源,都不是依附於人的軀體,而是從人類感覺的自我和感覺的環境中吸收過來的。它是自由的,它超越了一切肉體的羈絆。它利用了人體中存在的所有肉體生長的力量,和植物體中的力量一樣,植物是透過園丁的技藝來吸收力量。當樹周圍的土壤出現了板結或者乾涸,園丁就會澆水來滋潤土地;他也完全可以對乾旱的土壤不管不顧,如果他願意的話,就這樣讓樹自然而然的死去。同樣如果樹木是生長在沼澤當中,園丁就會將沼澤中的水排出去,調節土壤的溼度,或者什麼都不做,聽任樹木自然而然的死去。不管是哪種做法,全由園丁的意願所決定。樹木屈從於沒有生命的自然界的影響,他的生命力量無法抵禦外界影響,而人身上存在的高等靈魂是自由的,能夠任其感覺的天性和感覺的環境來將自己毀滅,同時也能夠抵制和克服感覺的天性和感覺的環境。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人的感覺的天性、遺傳傾向和世界環境對他的各種影響和人的真正天性的關係,和那些毒害樹根、讓樹根枯萎的堅硬土壤、石塊、岩石、滾燙的沙子和沼澤等因素和樹根的關係是一樣的。樹木被這些外部力量所擺布,樹木的生存被這些外部力量所威脅,而人的高等天性──它讓人的多種活動具備了統一性和單一的目的性──卻是自由的。
讓人們反省反省自己,看看他們是怎樣和自己、和同伴和睦相處的吧。讓他們想一下,他們本來是能夠與信仰、仁愛、真理還有光明和睦相處的,本來是能夠和睦相處的,而環境又是怎樣逼著他們和這些東西作對的。觀察一下你們周圍的人們,再仔細的觀察一下你們自己,追溯一下人的成長過程。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受到了鍛鍊和教育,內在的力量讓其得以生長發育。在處理一些事情的偶然境遇中,他得到了鍛鍊;他所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取決於同代人的方法和目的。人的肉體的生長遵循的是永恆不變的法則。人們受到的鍛鍊是偶然的,這由人所處的、不斷變化的環境所決定。他的教育是合乎道德的;只要意志自由可以將力量和才能顯示出來,教育就是人類意志自由的產物。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