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綻放如妳:澈底覺醒的當代女性之道,妳就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圓
滿額折

綻放如妳:澈底覺醒的當代女性之道,妳就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圓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90 元
優惠價
90441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為究竟的女性內在覺醒之旅!
做出新的選擇,同時為自己創造出不同的命運。
 
★歐普拉盛讚當今的世界需要這本書,是人人必備的床頭書!
★艾莉西亞‧凱斯、艾克哈特.托勒重磅推薦
★美國亞馬遜2千多位讀者4.7顆星強推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女人在社會中活得多狼狽
也讓我們看到女人何以擁有最大的可能性
 
女人從一出生就被訓練成以他人的認可、肯定與讚美為精神食糧,也因此戴上給予者、控制者、索取者這三大類面具,只求順應外界期待,甚至一生從未質疑過這些面具的必要性,又或者在質疑過程中,走進另一個編織好的陷阱──澈底否決自己與生俱來的一切。
 
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沒有了「乖女兒」、「女強人」、「好媽媽」等人設,妳的生命會有什麼不同?或許妳已經有了諸多想像,又或許妳難以想像沒有了這些標籤,自己還能是什麼模樣……
 
這也沒有關係,薩貝瑞博士除了全面拆解女性身上的層層制約,看清我們如何參與加害者的製造,也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制度、宗教文化等面向,帶領我們從頭理解「我」的原貌,一塊一塊將身為女人的自己重建起來。
 
妳不需要再為「不討喜」而感到自責,不需要再為「有情緒」而感到不如人,不需要再為「有情慾」而感到羞恥,不必每天遭受「我夠好嗎?」「我沒有價值嗎?」等疑問的夾殺──
 
我們會了解「完整」遠比「完美」重要。知道自己本身已是一個完滿的圓,外在便沒有人事物可以哄騙我們屈服,這時眼前將會出現傳統之外的道路,讓我們擁有嶄新的可能和自由。而且這一次,妳也將與同樣踏上覺醒之旅的姊妹們,攜手同行,走得更遠。
 
◤給女人的覺醒方法
˙開始懂得「暫停,聆聽內在自我」:缺乏自我覺察的人,無法與人深度交流,因為她根本沒有足夠的觀察力,所付出的關愛、熱心都是只是包裝後的逃避與恐懼。
 
˙練習不再「找藉口」:請停止思考別人為何要對妳展現出惡劣態度,因為這表示妳把對方的心理狀態,看得比自己所受的傷害還來得重要,願意為此壓抑真實情緒。
 
˙學會「負責」:請為自己所有的心魔、傷痛,以及不足負起責任,停止期待他人來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而是透過扮演自己的「內在大人」與「內在父母」,學習運用本身就有的力量。
 
˙停止詢問「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請改問「什麼東西會對忠於自我造成阻礙」。因為只要還戴著制約面具,我們的生命就會一直失去意義,和真實自我連結在一起時,則是不管做什麼心中都會充滿意義。

作者簡介

喜法莉‧薩貝瑞博士(Dr. Shefali Tsabary)
 
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薩貝瑞博士擅長整合西方心理學和東方哲學,汲取精華,為患者提供最大幫助。她專精「家庭動態」和「個人發展」這兩個領域,並於世界各地教授相關課程。
 
《綻放如妳》是她的第四本著作。前三本皆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其中包含她的代表作《覺醒父母》和《覺醒家庭》。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推薦: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專文推薦

Rita|Podcast《靈魂相談室》主持人
于玥|占星療癒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高瑞希|作家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共情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從女人的處境,到所有人類的處境,薩貝瑞博士在書裡做了完整的回答。原文書名中的「澈底」,屬實沒有遺漏。願愛與每位讀者同行,願妳們在這趟覺醒的路上找到夥伴,尋得自由。──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覺醒」正是將無意識向外的眼光,轉向覺察自己。推薦妳一起閱讀此書,讓陰性的能量醒來,為自己的生命服務。──Rita|Podcast《靈魂相談室》主持人
 
倘若妳正在人生重要抉擇的十字路口,或正面臨中年危機,又或覺得人生好像哪裡不對勁又說不上來,那麼,這完全是妳正需要的書,此書裡有許多個案的故事,總有一個故事會與妳現在的生命相互輝映,妳會從中尋找到共鳴與啟發。──于玥|占星療癒心理師
 
主流文化,總崇尚「犧牲奉獻」,它束縛了多數的我們。閱讀完此書,將使妳重新自我定義,在生活間能多一些覺察與探索,在清晰的狀態裡撥開強勢主義的束縛,成為真正「自主」。──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薩貝瑞博士在《綻放如妳》一邊不留情地點破靈魂被腐蝕的女人,卻一邊以慈悲的眼光帶我們看見,其實這不完全是我們的錯,而是長年單一的社會束縛,讓我們早已脫離我們的靈魂故鄉而不自知。該書也會有許多方法和心態上的轉化,幫助女人們重新定錨自己。──高瑞希|作家
 
這個時代的共業,就是恢復陰性能量的重要性,喚醒無論男女每個人內在的陰性價值,活出完整的自己。感謝作者給予讀者們的深刻提醒,女人無須安靜、自責和忍耐,只要憶起我們的本質──光與愛。──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目次

致謝辭
女人的覺醒時刻
閱讀本書前的溫馨提醒
重要聲明
 
Part 1在母體裡沉睡
1被腐蝕的靈魂
2所謂的「那個女人」
3我們敢選擇自己要扮演什麼角色嗎?
4拆穿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謊言
5解構各種心理模式
6褪去舊皮
 
Part 2正視內心的黑暗面
7小我的各種面具
8控制者
9索取者
 
Part 3回歸自然
10我們的自然生理構造
11兩種不同的生物心理學
 
Part 4打破母體的規範
12是事實,還是迷思?
13關於愛情的謊言
14關於婚姻與離婚的謊言
15關於性的謊言
16關於母職的謊言
17關於青春與美貌的謊言
18關於善良的謊言
 
Part 5從母體中覺醒
19設立界限,無所畏懼
20享有自主權
21為自己負責
22擁抱生命的意義
23懷抱同情
24擁抱內在父母
25達到超脫境界
26接納空性

書摘/試閱

5. 解構各種心理模式(節錄)
作為一位治療師,這可能是我最精闢的見解:「我們過的不是某種生活,而是某種模式。」
我想帶領妳們穿越人生中的混亂,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讓妳們清楚認識那些驅使我們產生各種反應的心理模式。這段過程能擦亮我們被蒙蔽的雙眼。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些模式,是因為我們對兩種食糧──「愛」與「肯定」極度渴求,以致於對自身狀態渾然未覺。我們只在乎自己是否獲得關注、肯定與接納,而且為了得到它們,往往不計一切代價。
原因在於我們以為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只能從外界取得,因此會在關係或成就裡尋找。我們感覺受到這個世界「操控」,並認為一切都只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而不是由我們共同造就出來的情況。我們覺得自己是無辜的旁觀者,只能被動地對人生中的各種狀況做出反應,事實上不然,我們非常主動地促成了各種經歷。也就是說,被動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不僅十分主動,同時也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別無選擇。
除非承認扮演被動旁觀者其實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否則我們將繼續深陷其中,默默承受它帶來的後果。這些被動反應的模式,都源自我們習慣尋求父母親的愛與肯定,同時也是回應以下問題的方法:
「我是被愛著的嗎?」
「我有被看見嗎?」
「我是有價值的嗎?」
我們並沒有找出該如何在這些方面自給自足,反而從外界(主要是從父母親身上)尋求。世界各地的孩子在成長過程裡,都會尋求長輩的認可與肯定,居於這個認同位階頂端的理所當然是父母親,再來是其他家族長輩,然後是老師。這套系統讓我們變得依賴他們,覺得必須從他們身上獲得愛與肯定,所以我們輕易地背棄自己,並且遵守他們所訂下的種種規矩。
琳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花了很多年接受心理治療,卻無法理解,為何接受即將到來的升遷機會令她焦慮不已。她必須和上司確認新職務的細節,到了約定好的會面時間,她卻謊稱自己身體不舒服,會議因此延到下個星期,然而到了下周她又推託說需要照顧生病孩子。
她問道:「我到底怎麼了?這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發展。結果現在我順利得到這樣的機會,卻感到恐懼。」琳達非常害怕失敗,我們用了好幾次諮商的時間分析她的恐懼從何而來。她在一個信仰虔誠,管教也十分嚴格的家庭裡長大。
我們剖析她的過往,並找出這些過去和現在之間的連結。很顯然,她覺得自己無法勝任這份新工作,她沒有自信,就像小時候一樣害怕受到懲罰。因為對過去極度糾結,她沒有意識到這對自己目前的處境造成多大的影響。過往的恐懼掌控了她,讓她不知所措(過去的那個小女孩也是如此)。
「小時候,因為怕惹我父親生氣,我會躲在衣櫥裡。我會在那裡一直待到晚上,直到確定他已經睡著,我才會爬到自己的床上。」現在的琳達正在複製她的創傷,由於害怕自己會成為一個失敗者,並因此面臨懲罰,所以她選擇躲在「衣櫥」裡。
我先前曾經提過,我們都在耳濡目染下,學會留意父母親怎麼對待我們,同時依此調整自己的行為。為了避免遭受責罰,琳達逐漸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外在形象,但隨著年紀漸長,這樣的外在形象使她進退維谷、成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每當小我意識浮現出來時,我們會不顧一切地讓父母親注意到我們。我們可能會變成熱情的討好者、憤怒的反抗者,或是聽話的順從者;無論外在舉止或內在想法都融入偽裝戲碼。我們或被動順從,或積極逃避,在前進與後退之間矛盾、掙扎,這全都是因為我們急著尋求愛與肯定。
我們兒時的重要情感體驗變成了一種標準模式,現在的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複製這種模式。這就是我所謂的「童年創傷」。身為一個孩子,要感受自己的內在傷痛太過可怕,相較之下,選擇不去感受是更容易的做法。因此,小我幫我們築起一道厚實的心牆、將傷痛隱藏起來,並且讓受傷的我們戴上虛假的面具。一旦我們找到應對一切人事物的基本模式,就會沿用下去。在面臨困境時,我們的應對模式最容易顯現出來,我們往往也會直接複製小時候的本能做法。
在職涯中我發現一點,我們不只是「採取」某種模式,我們「就是」那種模式。那種模式變成了我們,換句話說,也就是「小我」變成了我們。原先我們為了應付童年而戴上面具,久而久之,便以為自己就是那個人格面具。與此同時,比起為了應對生命中的新事件而調整自己,我們更寧可重新詮釋這些事件,讓它們符合舊有的標準模式。面對外界的刺激,我們不再順其自然地生活、對當下的體驗真誠做出回應,反而變得高度緊張、敏感,如同鐘擺般劇烈擺盪。
要察覺面對困難處境所出現的激烈反應是在複製我們的過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和這些模式密不可分,以致於無法理解它們是如何根深蒂固地成為我們的心理預設,並且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現在,這一切感覺如此真實。只要我們明白自己正在複製某種情感模式,就可以開始顛覆。
「做自己」和「做個好人」之間的差異
一旦注意到自己懷抱「習慣從外界尋求愛」的執念,我們就有勇氣自問「靠自己獲得愛」到底是什麼意思。對自己的覺知極度重視、不理會他人的意見代表了什麼?我們能尊重、尊敬自己到這種程度嗎?只要開始問自己這些嚴肅的問題,就會驚訝地發現我們有多不重視自己,可能發覺我們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不,我無法給予自己愛與肯定。」
「不,我不相信自己的看法或覺知。」
「不,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聆聽。」
我們會意識到自己有多不看重自己,以及多不重視心裡的聲音。與其嘗試向內探尋,我們寧願從別人身上尋求價值感。如果仔細體察就會發現,我們對自己有多殘酷。我們到底是怎麼學會這樣自我否定與自我厭惡的?
察覺內在疏離如何使我們一直處於失去力量的狀態,可能會令人深感震撼,但卻有機會因此跳脫受害者心態,停止責怪別人。我們也許會首度發現,是自己寫好了劇本、親手促成內在死去。錯不在外界。我們的「重要他人」所扮演的人生角色都是由我們指派的,力量從來不在他們身上,只在我們自己身上。
想改變就得了解我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必須跟自己對話,並且自問以下問題:
「我這麼做是出於責任與義務,還是忠於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這麼做是因為害怕失去他人的愛,還是出於自愛?」
「我這麼做是出於匱乏,還是出於富足?」
「我是在複製舊有的模式,還是在對這個當下真誠地做出回應?」
我們是否有任何的行為動機是來自「本真」與「自主管理能力」,或者它們多數都源自於內心的空虛?若答案是後者,我們的一切動機很有可能都是基於責任、恐懼,以及匱乏。意識到這些內在疏離時,我們會逐漸明白必須重新建立內在連結。但該怎麼做呢?怎樣能使我們的內在連結得更緊密?
這個問題的答案向來都是「讓自己的心回歸平靜,並且深刻反省」。我們越是能在反思中安靜體察自我,就越能了解自己的心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開始仰賴自己的陪伴,同時也很珍惜這份情誼。我們不僅和自己的內心建立起某種友誼,也學會重視它的各種意見、想法與渴望。從核心概念來說,當我們這麼做就是已經開始追尋真實自我。
由於會跟自己對話,所以每當我們背離真實自我時,就可以及時注意到;發現即將低估自己時,就能趕緊轉向。隨著越來越能敏銳地察覺到自我壓抑,我們也越來越能留意到壓抑內心聲音的徵兆,因此得以免於重蹈覆轍,還會開始為自己發聲。
起初,或許會無法將自己的聲音和其他人的雜音區分開來,但慢慢地會越來越擅長這麼做。這可能要花費很多個月,甚至很多年的時間,但我們終將產生很大的改變──我們的注意力由外在轉向內在;行為動機從自行加諸的種種責任轉向忠於自我;從匱乏變得富足;從本來充滿恐懼轉為能給予自己力量。這些轉變都是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愛自己、肯定自己,而在發現這一點之前,我們就已漸漸不再對他人誠惶誠恐。
當自我厭惡轉變成自愛時(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我們會對自身懷抱的真實力量與生命意義有全新的認識。最後,我們終於和自己重新連結在一起;我們感覺自己與周遭的一切生命緊密相連。這就是自愛與自我尊重的力量所在。
各種角色的功用
在整本書裡,我都對小我帶來的影響表示敬意,因為理解它是我們覺醒的關鍵。除非能察覺小我正在運作,否則我們將永遠受到它的掌控,無法真正成為一個心靈覺醒的大人。
小我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盟友,心靈成長的目標從來不在於消滅小我意識,或埋怨它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目標只在於了解它,然後在了解的過程中,變得不再需要它。
意識到小我正在運作時,我們必須記得,它是在掩蓋我們的童年創傷,也由此可知,它基本上源自於匱乏。過去未化解的情緒造成了這種內在匱乏,唯有挖掘出這些情緒,我們才能治癒傷痛。
在這段療癒的過程裡,我們必須察覺那些心理模式當中的小我面具,並且學會在發現它們時停下來思考。這樣的暫停讓我們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以便進一步探索。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小我在保護的東西是什麼?」「我要怎麼撫平童年創傷,這樣就不再需要戴上某個虛假的面具?」
自我檢視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沒有人想承認他們親手造就了自己的悲慘處境,因為這樣太痛苦了,不承認這一點人生會好過許多。了解我們的小我有多狡猾,是很重要的關鍵。它的奸詐之處在於,每次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導致我們無法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共同促成了我們的各種經歷。
這就是為什麼,再婚以失敗收場的情況遠比初婚離婚的更多。大家往往對自己的心理模式渾然未覺,小我意識使他們誤以為這次愛上的是完全不同的人,因為新對象有著一頭金髮,而不是一頭深棕色頭髮,或者是一位會計師,而不是音樂家。因為呈現出來的樣貌不同,我們就以為接下來的體驗也會跟著不同,而沒有發現,在這個表象底下埋藏著同樣的情感意識,正是這種情感意識造就了我們上一段失敗的感情。
不只如此,小我還有眾多其他面貌!有時候,我們的行為模式會以拖延工作、成為霸道的上司或不可靠的同事等形式表現出來。由於這是過去沒有遇過的情況,我們會感覺很新奇,但隨著時間過去會開始覺得,這跟以前的工作或人生遭遇一樣。我們感到疲倦、煩躁、無趣,抑或是覺得很無力,並問自己:「我怎麼又面臨相同的處境?」「這種感覺是從哪裡來的?」「我怎麼又回到了原點?」我們沒有發覺自己正在經歷佛洛伊德口中的「強迫性重複」,也就是強迫自己一再複製同樣的情感體驗。
「自我覺察」是削弱小我意識的好方法,也因此覺察永遠都是第一步。這一切向來都從認清自己的處境開始。我們會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模式,捫心自問:
「我的小我通常以哪些面貌出現?」
「它何時可能會被觸發?」
「被觸發時,它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它會獲得什麼報償?」
「它想保護我心裡的什麼東西?」
藉由詢問正確的問題,就能避免小我掌控我們的人生。我們勇於向內探尋、使自己變得圓滿,小我的力量就會自動消散、退去。
 
 
7.小我的各種面具(節錄)
前面已經探究恐懼如何掌控我們,現在可以繼續探討我們要怎麼克服這些恐懼。
為了避免恐懼,我們戴上了小我的面具。它們幫助我們適應並度過童年,並在成長的過程中,變成了我們的「第二層皮膚」,如此過了幾十年,我們已經非常習慣這些面具的存在,因此很難分辨什麼才是我們的真實自我。只有在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並且將之摘下來時,才能開始改變我們的心理模式。
在我們變得圓滿之前,小我是不會隱退的。我們內心的空洞必須由完整感取代,而完整感正是真實自我的特徵之一。所以,重點不在於消滅小我意識,而是要療癒我們的內心,讓真實自我得以在心中成長、茁壯。
不同的小我面具雖然可以相互替換,但還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質,只要能了解這些特質,我們就能加以辨別。比方說,某一種面具可能會在特定的人際關係中出現,而另一種面具則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顯現出來。後面在說明這些面具的特質時,我也會說明我們的心理如何運作,以及它如何造就我們的外在動態。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持有一套看法,但唯有深入了解這些行為的根源,我們才能開始和自己或他人產生連結,真正的理解可以引發深刻的同理。
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在接下來的章節裡,和其中的各種主題與情節產生共鳴。妳們也許會發覺自己同時間認同好幾個,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與此同時,請持續關注內心,並問問自己:「我是怎麼用這些面具來獲取別人的肯定?」「心裡的無價值感如何造成我採取這些虛假的做法?」一旦開始這樣反思,不僅會變得更了解自己,也將更了解身邊的人。
給予者:受害者、犧牲者、拯救者,以及過度同情者
當「好女孩」感到絕望時,「給予者」是小我最常採用的防禦機制之一。只要她們害怕被否定、被拋棄,就會立刻戴上這種面具,以此掩蓋自己的內在真實。她們捨棄了真實自我,為了別人的幸福安穩而犧牲。
這樣的面具通常會出現在那些敏感且富有同情心的女人身上。她們遺傳到的生命藍圖就是要自我犧牲,所以很自然會為了其他人而隱藏自己。無論面臨什麼形式的威脅,她們都會進入這種預設狀態,並且將這樣的基本設定誇張化。她們每一次感覺到恐懼,都會更加鞏固這種模式。
一般來說,這些「給予者」會有跟他人相互依存的狀況,意即高度依賴來自他人的肯定。甚至可以說,她們的自我認知全都奠基於此,若是少了這樣的依賴,她們就覺得自己彷彿不存在。
接下來,我將介紹「給予者」會使用的幾種面具。若對這些面具多少有所認同,這樣的反應有助於了解這些面具對自己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經歷內在衝突時找到克服之道。
受害者
五十三歲的瑪麗蓮來找我諮商時,正面臨生命中的成長停滯期。她想辭掉沒有前途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往前邁進。無論是獲得更好的職位,還是進行新的嘗試,瑪麗蓮很清楚她都必須支持自己。
為了幫助她改變,我提供了許多選項,其中包含變得更有自信,好主動要求升遷。我們還針對她要跟上司說哪些話進行沙盤推演,甚至也訂出了行動的時間表和截止期限。
然而在持續接受心理治療四個月後,她依舊沒有任何成長。對於「為何無法改變」一事,她總是有很多理由,不管想出什麼解決方案,她都有辦法加以破壞。作為她的治療師,我還記得那時感覺非常挫敗,懷疑是自己的做法哪裡出了問題。每每迎來她的諮商時段,我都會感到自怨自艾,後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感受到了她心裡的情緒──怨天尤人!瑪麗蓮扮演的正是典型的受害者。
於是,我點出了這樣的心理模式。我告訴她,無論前方的道路有多麼明確,她總是有種種藉口,跟自己說:「我就是運氣很差,事情從來不會順利發展。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或者說:「我有試著找其他工作,但每次我要跟人資談,他們看起都很匆忙,似乎不太在乎我的履歷。感覺我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
瑪麗蓮的肢體語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十歲。她總是顯得手忙腳亂,而且不停抱怨。她不是抱怨工作,就是埋怨丈夫不支持她,或是她母親太苛刻難搞。總之,錯都在別人身上,與她無關。
在察覺她的小我面具之後,我便一直逼她面對。說她百般抗拒,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她甚至大怒道:「妳覺得這些事都是我捏造出來的嗎?妳就跟其他人一樣。我先生也是,說他已經不想再幫我了,現在連妳也這樣!我就知道妳也會變得跟別人一樣。」我很明白她的小我意識會如何出招,所以拒絕上鉤。我保持耐心、懷抱同情,然後將她的所有防禦機制都反射回去。
瑪麗蓮的情緒終於潰堤:「我痛恨我的工作。我痛恨我的婚姻。我的處境很悲慘,而且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種地步。我這麼努力維持一切,但它們依舊四分五裂。」她終於坦白面對自己內心的缺憾。現在,比起她的小我防禦機制,她的絕望顯得更加強烈。
我委婉告訴她,小我意識為了讓她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是如何造就這一切。於是,我問她:
「在妳的人生和工作中,妳是否覺得自己『很可憐』?」
「妳是否覺得其他人都在佔妳便宜?」
「妳是否覺得自己很倒楣,希望事情有不一樣的發展?」
「妳是否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妳是否覺得受到羞辱與貶抑?」
「妳是否對別人懷抱著各種無法實現的期待?」
「妳是否覺得別人會莫名其妙對妳發怒?」
「跟別人分享痛苦遭遇時,妳是否會因為沒有博得他們的同情而沮喪?」
「妳是否覺得只要其他人改變,妳也會因此變得不同?」
每一個問題瑪麗蓮都回答「是」,於是我告訴她,這就是典型受害者所具備的心理模式。我們在童年建立起這樣的模式,好讓自己顯得卑微弱小。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瑪麗蓮如何習得這種模式,我甚至不需要深入探究,她就大聲喊道:「是我母親!她是『永遠的受害者』,永遠都是受委屈的那個人。成長過程中,我一直對她的痛苦感到內疚。」她從母親身上學到「責怪全世界,並且不停埋怨『我真命苦』」,是應付一切人事物的方法。她在不知不覺中複製這種模式,導致自己一直停滯不前。
女性中有很多人都像瑪麗蓮一樣。受害者意識使我們始終處於弱勢;我們永遠在等對方改變,或者有人來拯救,這樣我們就能獲得自由。諷刺的是,所有的一切永遠都不夠好,我們非常不習慣感到快樂,因此即便快樂已經來到眼前,我們還是百般抗拒。我們總是預設自己會失望,因此事事總往壞處想,這樣的行徑最終坐實了「永遠不會有好事發生在我身上」的預想。
這種受害者意識不僅很弔詭,也很難跳脫,因為可以讓我們不再害怕無法獲得愛與肯定。受害者會一直抱持這樣的心態,這樣就不必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只要事情不是百分之百保證順利,有任何一丁點的風險,她們就會害怕改變。
在此我也必須澄清,「受害者」確實存在,例如那些被強暴、遭受各種暴力或歧視的人。這裡提到的「受害者」並不是指這些人,我所說的「受害者意識」是一種思考模式,深陷其中的我們會因此屈居劣勢、無法脫身,無論自己當前的處境為何,我們都會一直覺得自己被別人「侵犯」或「傷害」。「受害者意識」是一種心態,而不是因為真的遭受情緒或肢體暴力而身處弱勢。
從主管開始解析,瑪麗蓮逐漸了解自己是如何利用他人來演出她心裡的那套劇本。摘下了有色眼鏡,她明白到主管也只是個普通人、有其侷限性。在擺脫受害者的角色之後,她就能主動爭取升遷,還有新的工作內容。
在「扮演」受害者時,我們往往覺得自己是對的,並且感到無助。我們腦海中充斥著各種想法,像是「我不敢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犧牲一切、放棄了所有,真是無法想像我會被這樣對待」。受害者永遠都是那個「可憐人」,總是被某個人佔便宜。
要跳脫受害者意識,我們必須拿回主導權,同時成為自己的支持者。我們必須把內疚與無助感轉變成行動。當一個受害者開始懷抱嶄新的人生目標時,她就會逐步朝新的方向改變。
受害者如果意識到其實並沒有人讓她處於劣勢,這都是自己下意識的選擇,起先她可能會覺得很幻滅。然而,發現造就「我真命苦」這種處境的人就是自己,這也是認清現實的時刻。妳們原以為自己別無選擇,結果發現這種想法根本大錯特錯,察覺這樣的事實令人感到徬徨,也許會感覺整個世界正在崩解。
明白自己可以決定要表現出什麼模樣,妳們就能擺脫受害者心態,大膽地自我擁護。妳們開始獨立自主,而不是一味順從,同時也漸漸遠離那些習慣使妳們自我壓抑的人。如果妳們夠勇敢、足以度過這困難重重的轉變,妳們的受害者心態就會蛻變成勝利者心態。妳們將因此掙脫已經束縛自己一輩子的無形枷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