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天性開始【兒童的心智&意識發展.華德福教育精髓】
商品資訊
系列名:華德福全人教育
ISBN13:9786269675692
替代書名:The Child's Changing Consciousness
出版社:小樹文化
作者:魯道夫.史代納
譯者:徐明佑
出版日:2023/03/29
裝訂/頁數:平裝/288頁
規格:23cm*17cm*1.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契合孩子天性 ╳ 順應孩子意識發展
從「模仿」到學會「抽象思考」的基礎教育模式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教育精髓】
\家長、華德福教育工作者.實踐必讀/
★華德福資深教師──徐明佑老師,專業翻譯
★身、心、靈全方位教育,給予孩子完整、富含靈性的成長之旅
★收錄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23年9篇演講,深刻理解兒童天性&意識發展
「在學校中,
除非能夠提供可能實行的務實工作,
以及真實且出於人類本質的個別知識,
否則再美麗的理論,都是沒有用的。」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史代納──
從出生到換牙,從長恆齒到青春期;
看見孩子的意識,如何從單純的模仿與夢幻的圖像,邁入抽象的世界
◆面對7歲前的幼兒,我們需要展現生活真正的樣貌──讓他們隨著內在模仿我們的動作,而不是說教與指導。
◆當孩子換牙之後,每一件事都必須轉為「圖像」──讓植物與孩子的生命連結、讓動物與孩子的情感連結、讓智性的學科變成「故事」,孩子的反應才不會遲鈍而乏味……
◆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引領他們慢慢進入抽象的學習──他們開始理解因果關係與智性內容,這時候才能帶入抽象的科學。
這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最真實的人類本質。然而,如今我們的教育模式,卻一味追求科學知識與智性發展,忽略了孩子的天性與自然意識成長。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演講集,
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教育工作者必讀實踐基礎
本書收錄9篇「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1923年對教師的演講紀錄,詳細解釋了兒童從出生開始的身、心、靈發展,從而理解孩子的心智與意識演變,以及如何提供對應的教學模式。這本書不僅是教師的教學基礎,也是家長與成人理解孩子成長發展的根本。
【本書特色】
1. 從華德福教育創始人的演講,理解影響孩子一生的「全人教育」。
不論家長或老師,都必須明白我們正引領著純粹的靈魂進入這個世界。這是多麼大的責任,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們提供的教育模式,都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也因此,透過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演講,我們能從「全人」的角度,讓我們看見教育的根本從理解孩子的天性開始。
2. 家長、教師必備「華德福教學實踐基礎」。
《從孩子的天性開始》收錄9篇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23年提供給瑞士教師的講座,當中不僅提供了從身、心、靈觀點洞察孩子天性與意識發展,並且提供如何在教學中融入華德福方式的生動案例,對家長、教師來說,都是將當實用的必讀基礎。
3. 華德福資深教師翻譯,提供讀者流暢、精確的內容。
本書由華德福資深教師──徐明佑老師精心翻譯、審閱,以貼近原文的文字加上流暢的句子,從而提供讀者理解華德福教育的管道,不論是家長、教師,甚至是對華德福教育有興趣者,都可以透過本書,獲得華德福教育理念精華。
從「模仿」到學會「抽象思考」的基礎教育模式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教育精髓】
\家長、華德福教育工作者.實踐必讀/
★華德福資深教師──徐明佑老師,專業翻譯
★身、心、靈全方位教育,給予孩子完整、富含靈性的成長之旅
★收錄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23年9篇演講,深刻理解兒童天性&意識發展
「在學校中,
除非能夠提供可能實行的務實工作,
以及真實且出於人類本質的個別知識,
否則再美麗的理論,都是沒有用的。」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史代納──
從出生到換牙,從長恆齒到青春期;
看見孩子的意識,如何從單純的模仿與夢幻的圖像,邁入抽象的世界
◆面對7歲前的幼兒,我們需要展現生活真正的樣貌──讓他們隨著內在模仿我們的動作,而不是說教與指導。
◆當孩子換牙之後,每一件事都必須轉為「圖像」──讓植物與孩子的生命連結、讓動物與孩子的情感連結、讓智性的學科變成「故事」,孩子的反應才不會遲鈍而乏味……
◆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引領他們慢慢進入抽象的學習──他們開始理解因果關係與智性內容,這時候才能帶入抽象的科學。
這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最真實的人類本質。然而,如今我們的教育模式,卻一味追求科學知識與智性發展,忽略了孩子的天性與自然意識成長。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演講集,
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教育工作者必讀實踐基礎
本書收錄9篇「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1923年對教師的演講紀錄,詳細解釋了兒童從出生開始的身、心、靈發展,從而理解孩子的心智與意識演變,以及如何提供對應的教學模式。這本書不僅是教師的教學基礎,也是家長與成人理解孩子成長發展的根本。
【本書特色】
1. 從華德福教育創始人的演講,理解影響孩子一生的「全人教育」。
不論家長或老師,都必須明白我們正引領著純粹的靈魂進入這個世界。這是多麼大的責任,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們提供的教育模式,都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也因此,透過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演講,我們能從「全人」的角度,讓我們看見教育的根本從理解孩子的天性開始。
2. 家長、教師必備「華德福教學實踐基礎」。
《從孩子的天性開始》收錄9篇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23年提供給瑞士教師的講座,當中不僅提供了從身、心、靈觀點洞察孩子天性與意識發展,並且提供如何在教學中融入華德福方式的生動案例,對家長、教師來說,都是將當實用的必讀基礎。
3. 華德福資深教師翻譯,提供讀者流暢、精確的內容。
本書由華德福資深教師──徐明佑老師精心翻譯、審閱,以貼近原文的文字加上流暢的句子,從而提供讀者理解華德福教育的管道,不論是家長、教師,甚至是對華德福教育有興趣者,都可以透過本書,獲得華德福教育理念精華。
作者簡介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
1861年,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這位備受尊敬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與教育家,由於對靈界的洞見,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開創了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並且引導農業(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特殊教育、哲學、宗教、醫藥、經濟、建築、戲劇、舞蹈(音語舞或優律思美 Eurythmy)等各方面,走向更身心靈整體均衡發展,並且對文化與生態,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著有《人為什麼會生病》、《華德福教育的本質》、《從孩子的天性開始》(以上皆由小樹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徐明佑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教學碩士、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博士候選人、印度優律思美培訓2019~2023。
擔任過華德福幼兒園教師與園長、華德福一到九年級帶班導師、華德福高中主課程教師、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學程兼任講師、清華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清華大學華德福幼教師訓講師、明新科大幼保系與師培中心講師。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公私立幼兒園專業發展輔導」輔導教授、教育部教保專業知能課程審認合格師資。
‧Facebook社團:明佑的華德福小學帶班之旅
‧網誌:sunmoonbless.com
1861年,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這位備受尊敬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與教育家,由於對靈界的洞見,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開創了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並且引導農業(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特殊教育、哲學、宗教、醫藥、經濟、建築、戲劇、舞蹈(音語舞或優律思美 Eurythmy)等各方面,走向更身心靈整體均衡發展,並且對文化與生態,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著有《人為什麼會生病》、《華德福教育的本質》、《從孩子的天性開始》(以上皆由小樹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徐明佑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教學碩士、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博士候選人、印度優律思美培訓2019~2023。
擔任過華德福幼兒園教師與園長、華德福一到九年級帶班導師、華德福高中主課程教師、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學程兼任講師、清華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清華大學華德福幼教師訓講師、明新科大幼保系與師培中心講師。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公私立幼兒園專業發展輔導」輔導教授、教育部教保專業知能課程審認合格師資。
‧Facebook社團:明佑的華德福小學帶班之旅
‧網誌:sunmoonbless.com
名人/編輯推薦
【譯者專文導讀】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華德福資深教師、實驗教育工作者 溫暖推薦】
✴V媽(宜蘭慈心華德福教師)
✴吳鳳娟(華德福資深教師)
✴陳琪瑩(人智學自力研究者)
✴薛曉華(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副教授;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華德福資深教師、實驗教育工作者 溫暖推薦】
✴V媽(宜蘭慈心華德福教師)
✴吳鳳娟(華德福資深教師)
✴陳琪瑩(人智學自力研究者)
✴薛曉華(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副教授;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
序
【譯者導讀】從書中,看見對教育從理想到現實的深切反思
文/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本書譯者)
這本書從我在華德福學校擔任一年級導師時就陪伴著我,是我班級經營以及親師溝通的寶典。當時有直覺也有意志力的讀完一到八講多次。我發現這本書,與當時史代納博士在德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前,為了培訓老師所給予的演講集的不同之處──從理想到實現的深切反思!
從1919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到1923年華德福學校要預備開辦高中十二年級,這將近四年之中,有不同年級學生的轉學問題,還有高中生準備上大學的議題,可以感受到史代納博士非常關心這些同學,不是用堅持自身理想的冷酷態度,而是溫暖且關懷的回應。簡而言之,9、12、14歲的華德福學生要能夠在轉學時,滿足進入其他體制內學校所要求的學習標準。史代納博士也不諱言,這在華德福學校12歲之後的課程中會很難做到,所以他在這本書中說:
「如果想要將華德福教學法融入當前的社會條件中,就必須忍受『必須去做某些事情』,且這些事情本身不會被認為是正確或有益的。檢視過我們最高年級的人,都可能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裡所發現的,與華德福教育學所申明的理念並不完全相符。但我可以向你保證,如果不顧大局實現這些理想,所有畢業考生都會失敗!」
我們是否仍留在「百年之前的舊時代意識」
2011年,我開始擔任華德福一年級班導師一直到學生九年級畢業,台灣的升學制度在短短十幾年之間有了很巨大的改變,這對學生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目前還很難下定論,因為史代納博士提到最困難的14歲階段,是台灣的國中教育。台灣的國三生還得面對升高中的考試,這個階段就不像目前的大學招生方式如此多元。國中生的身心靈如何被周全的照顧到,我們能做什麼?我想答案就在這本書中!也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能成為未來國中小教改的推動力量。
為什麼我要從這麼現實的角度出發,因為史代納博士在這個演講集之前幾個月,才剛面對他與眾人齊力打造的第一棟歌德館被放火燒毀,是多麼令人感到心痛!人的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情感被困鎖、行動不道德,而這殘忍的思想從何而來?史代納博士在這一系列演講中,不談人智學的理論,而是從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生活情境出發。他用很多例子與提問,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於是我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意志特質,是不是仍然屬於這個演講集中所講的「百年之前的舊時代意識」?
我會說:「是。」百年之前印度詩人泰戈爾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內心所受到的衝擊,仍然普遍存在於今日,因為我們沒有敏銳度去感受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身心靈發展,只能在時代盛行的風氣中,從善意出發,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我們認為最好的事物。孩子有很細緻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做到體貼的與他們交心,那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教育內容之選擇與採用,必定會比電影分級更細緻十倍。
我們是否真的有意識的,適性細緻而溫暖的對待兒童
史代納博士本身是科學家,他贊同科學的開展,在書中舉了很多科學教育的例子。百年之後的今天,西方已經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明他的論述。但如果我們回頭看中小學的學習內容,其實大部分還是換湯不換藥。而教育要能整合「最新科學研究所看到的整體生態視野」以及「兒童內在情感的細緻發展」,仍然還有好長、好長一段路。如果你願意讀這本書,也許你會帶著會心一笑,但有時候也會帶著驚恐,因為這是真實生命的省思,是我們適性細緻溫暖對待兒童的起點。
適性細緻而溫暖的對待兒童,說起來很簡單,但我們真的有意識的完全做到嗎?因為自己曾擔任多年的幼兒教師,我完全能認同史代納博士詮釋孩子的內在如何升起不滿,這種潛意識長期累積的效果,就是我們當代社會正在收成的果實──躁動不安的人們。我們期待幼兒認真專注學習的眼神,這會讓我們欣喜,但幼兒只有在吸收身心靈發展所需要的教育活動時,他們的眼神才會像嘗到美味食物般煥發光彩。因為幼兒天然的信任我們,所以他們願意專注學習大人所給的抽象知識,但是當知識不是來自於親身體驗與逐漸開展的意識需求,幼兒無法抗拒那潛意識中的內在不滿,這也是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心理諮商師的原因。
真實與孩子互動的基礎,所創建的百年教育理論
史代納博士的身心靈教育理論,並不是在學術界的象牙塔中誕生,因為他從小學開始擔任家教一直到大學畢業之後,所以他的教育論述都有與孩子真實的互動基礎,而不是憑空的發想。也因此,這個教育系統才能流傳百年,在世界各地繼續增生。
時序進入2023年,經過疫情三年的肆虐,人們對於靈性學習的渴求也愈來愈強烈。史代納博士的引導,讓我們看見孩子豐富的內在,而使我們自身謙虛,這將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讓孩子引領我們步入未來身心靈的滋養生活,願我們攜手前行!
文/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本書譯者)
這本書從我在華德福學校擔任一年級導師時就陪伴著我,是我班級經營以及親師溝通的寶典。當時有直覺也有意志力的讀完一到八講多次。我發現這本書,與當時史代納博士在德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前,為了培訓老師所給予的演講集的不同之處──從理想到實現的深切反思!
從1919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到1923年華德福學校要預備開辦高中十二年級,這將近四年之中,有不同年級學生的轉學問題,還有高中生準備上大學的議題,可以感受到史代納博士非常關心這些同學,不是用堅持自身理想的冷酷態度,而是溫暖且關懷的回應。簡而言之,9、12、14歲的華德福學生要能夠在轉學時,滿足進入其他體制內學校所要求的學習標準。史代納博士也不諱言,這在華德福學校12歲之後的課程中會很難做到,所以他在這本書中說:
「如果想要將華德福教學法融入當前的社會條件中,就必須忍受『必須去做某些事情』,且這些事情本身不會被認為是正確或有益的。檢視過我們最高年級的人,都可能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裡所發現的,與華德福教育學所申明的理念並不完全相符。但我可以向你保證,如果不顧大局實現這些理想,所有畢業考生都會失敗!」
我們是否仍留在「百年之前的舊時代意識」
2011年,我開始擔任華德福一年級班導師一直到學生九年級畢業,台灣的升學制度在短短十幾年之間有了很巨大的改變,這對學生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目前還很難下定論,因為史代納博士提到最困難的14歲階段,是台灣的國中教育。台灣的國三生還得面對升高中的考試,這個階段就不像目前的大學招生方式如此多元。國中生的身心靈如何被周全的照顧到,我們能做什麼?我想答案就在這本書中!也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能成為未來國中小教改的推動力量。
為什麼我要從這麼現實的角度出發,因為史代納博士在這個演講集之前幾個月,才剛面對他與眾人齊力打造的第一棟歌德館被放火燒毀,是多麼令人感到心痛!人的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情感被困鎖、行動不道德,而這殘忍的思想從何而來?史代納博士在這一系列演講中,不談人智學的理論,而是從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生活情境出發。他用很多例子與提問,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於是我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意志特質,是不是仍然屬於這個演講集中所講的「百年之前的舊時代意識」?
我會說:「是。」百年之前印度詩人泰戈爾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內心所受到的衝擊,仍然普遍存在於今日,因為我們沒有敏銳度去感受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身心靈發展,只能在時代盛行的風氣中,從善意出發,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我們認為最好的事物。孩子有很細緻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做到體貼的與他們交心,那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教育內容之選擇與採用,必定會比電影分級更細緻十倍。
我們是否真的有意識的,適性細緻而溫暖的對待兒童
史代納博士本身是科學家,他贊同科學的開展,在書中舉了很多科學教育的例子。百年之後的今天,西方已經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明他的論述。但如果我們回頭看中小學的學習內容,其實大部分還是換湯不換藥。而教育要能整合「最新科學研究所看到的整體生態視野」以及「兒童內在情感的細緻發展」,仍然還有好長、好長一段路。如果你願意讀這本書,也許你會帶著會心一笑,但有時候也會帶著驚恐,因為這是真實生命的省思,是我們適性細緻溫暖對待兒童的起點。
適性細緻而溫暖的對待兒童,說起來很簡單,但我們真的有意識的完全做到嗎?因為自己曾擔任多年的幼兒教師,我完全能認同史代納博士詮釋孩子的內在如何升起不滿,這種潛意識長期累積的效果,就是我們當代社會正在收成的果實──躁動不安的人們。我們期待幼兒認真專注學習的眼神,這會讓我們欣喜,但幼兒只有在吸收身心靈發展所需要的教育活動時,他們的眼神才會像嘗到美味食物般煥發光彩。因為幼兒天然的信任我們,所以他們願意專注學習大人所給的抽象知識,但是當知識不是來自於親身體驗與逐漸開展的意識需求,幼兒無法抗拒那潛意識中的內在不滿,這也是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心理諮商師的原因。
真實與孩子互動的基礎,所創建的百年教育理論
史代納博士的身心靈教育理論,並不是在學術界的象牙塔中誕生,因為他從小學開始擔任家教一直到大學畢業之後,所以他的教育論述都有與孩子真實的互動基礎,而不是憑空的發想。也因此,這個教育系統才能流傳百年,在世界各地繼續增生。
時序進入2023年,經過疫情三年的肆虐,人們對於靈性學習的渴求也愈來愈強烈。史代納博士的引導,讓我們看見孩子豐富的內在,而使我們自身謙虛,這將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讓孩子引領我們步入未來身心靈的滋養生活,願我們攜手前行!
目次
【目錄】
推薦序|看見教養上根本的原則與顛撲不破的道理 文/陳琪瑩
譯者導讀|從書中,看見對教育從理想到現實的深切反思 文/徐明佑
編者的話|從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集,從理解孩子的天性給予適切的教育
作者生平簡介|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一生
第一講 教育改革的前提,必須真正且真實的理解「人類」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絕不能偏離現實。在教學中,我們無時無刻都要面對現實,而這必定會促使我們更了解「人類本質」。
‧教育改革,不該只從「不愉快的童年回憶」出發
‧以「人智學」為基礎的教育,讓我們看見真正的「人類圖像」
‧當前的科學過於關注「正確性」,而忽略了「現實」
‧真正的教育,必須穿透人類本質、看見孩子的真實成長
‧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考量生命不同階段的互相連結
‧童年時期的心魂健康發展,會影響生命後期的健康狀態
‧如何讓教育再次擁有「心」
第二講 走路、說話、思考,看見孩子頭三年的真實成長
當幼兒要把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時,首先要尋求的是身體的平衡。但是當自由移動手臂和手的時候,他們也在尋求心魂的平衡。每個人都可以發現,比起表面上所能看得見的,隱藏在所謂的「學走路」背後的,更是無窮複雜。
‧對人類本質的知識必須成為教學本能,才能立即且精確的回應孩子
‧未來整體生命的決定性因素:從學習走路、說話,最後進入思考
‧語言中的情緒,形塑著孩子細緻的組織結構
‧睡眠與清醒的正確關係,如何影響孩子說話與行走
‧幼兒的心魂與靈性發展仍然是合一的
‧比起遺傳,環境對成長的影響更深遠
‧周圍環境的語言會滲透進內在,影響孩子的整體生命
‧孩子透過周圍環境,會無意識的學習某些重要的事物
第三講 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便是以自身為榜樣
作為老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該如何呈現自己,而不是去談論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我們必須做的是,在原則與方法上,去吸引學生的心。我要再次強調,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用心去教學」。
‧童年的第一個階段:孩子會內在的複製出周遭的一切
‧教育,必須看見心魂與心魂之間的交流
‧走路、說話、思考,孩子的生活圈一步一步走入全體人類領域
‧童年的第二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只能與圖像結合在一起
‧換牙至青春期之間,語言必須保持著圖像的特徵
‧孩子活在圖像元素的連結,透過圖像記憶才能發揮作用
‧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在於老師與學生的內在連結
‧無意義的文字與數字符號,會在孩子的內在轉為不滿
‧童年的第三個階段:孩子開始成為智性與邏輯思考的人
第四講 教學方法,必須是符合現實且是整體的
這樣的人類知識並不是為了導出理論,而是要成為人類本能,是具有心魂與靈性的本能,能在轉化為行動時,導引出活生生的教育原則與實踐方法。
‧教師的任務,是感知到孩子的「內在推動力」
‧許多「學校改革運動」蘊含著理想,卻脫離了現實
‧幼兒園,必須讓孩子有機會健康的模仿生活
‧讓內在的形塑力量,參與到字母的學習過程
‧身為教師,最重要的是看到人類存在的整體性
‧現實生活中的教學法,必須以最多元的角度來考量
‧9歲之後,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與周遭是分離的
‧給孩子的植物學,必須與大地連結
‧給孩子的動物學,必須看見動物與人之間的互相關係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關於宗教指導的問題
Q:有關宗教課程的進一步問題
第五講 運用心像能力,看見7~14歲孩子的細緻轉變
在7歲到大約14歲的這段期間,教師主要的關注點,必須在學生不斷進化的感受生活。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擁有創造「心像」(mental imagery)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將能引導學生度過這個特定的細緻轉化階段。
‧讓課程充滿藝術、圖像與節奏,而不是試圖對孩子解釋
‧在孩子達到必要的成熟度前,認識「人」必須與動物外型連結
‧9 ∼ 12歲之間,所有課程都必須形成圖像
‧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從12歲開始,孩子才能漸漸理解因果關係
‧過早接觸因果關係,會讓孩子怨恨社會普遍接受的判斷
‧孩子所認識的世間萬物,都必須透過老師與之連結
‧學生時期的記憶,只需要留下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事情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關於為17歲大女孩上音樂課的問題
Q:如果已經知道答案,那麼問孩子這個問題,是不誠實嗎?
第六講 教育工作者,會親自將道德與社會教育帶給學生
愛,源自於孩子在生命第一階段的感恩經歷,是神的愛。人們應該要了解,就像植物的根在掘進泥土之後才能開花,我們也要把感恩種在孩子的心魂裡,因為它是神之愛的根。神之愛會從普遍的感恩中發展出來,就像花朵從根部成長。
‧人類如何學會這三種美德:愛、感恩、責任
‧在生命的第二階段,看見對自然與對人類同伴的愛,如何從孩子身上甦醒
‧讓幽默感自然而然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發展愛的過程中,教師是孩子最親密的盟友
‧老師所展現的姿態,對孩子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直到青春期開始,透過飽滿的內在意識發展對工作的熱愛
‧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孩子提供自我教育的環境
‧教師,必須理解:當我們站在孩子身邊,究竟意味著什麼
第七講 教育不能僅憑著熱情,重要的是孩子能適應周遭環境
必須永遠記得的是,我們絕不能狂熱的執行自己所選擇的教育目標,卻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會因此疏遠了周遭的生活。
‧基於客觀現實,華德福學校必須做出哪些妥協
‧當感激與愛適當發展,孩子的責任感就會出現
‧12歲之後,課程必須愈來愈傾向實踐活動
‧進行人性化教育前,必須先理解生活的變化程度
‧教學,必須看見人類身心靈中,更精細的相互關係
‧教育就像治療,必須既全面又能切合實際
第八講 從人類的身體、心魂與靈性,看見華德福學校的運作模式
靈性教育中必定要清楚呈現的,就是要同等考慮與人類身體、心魂與靈性有關的每一件事。因此,如果實際教學有按照其特徵進行,它同時也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某種保健,必要時甚至是治療。
‧教育,必須同等考慮人類身體、心魂與靈性的每一件事
‧團結一致的教師團隊,就像學校的心魂與靈性般作用著
‧正確的教育,讓孩子明白如何正確的老去
‧從最深的人類洞察,來安排華德福學校的課程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是否有可能在其他國家實施華德福教學法,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
第九講 優律思美透過人體的運動,創造可見的語言
優律思美不依賴外在樂器,也不依賴人的任何一個部分,而是將人類實體,特別是最具表現力的成員──即手臂和手──轉化為可見的語言與可見的歌曲或音樂。
‧搭配言說的優律思美,是向外表達心魂經驗
‧言說的藝術:讓節奏與音樂特質相遇的地方
‧優律思美與啞劇、舞蹈之間的不同
‧「人」就是優律思美最完美的藝術表達工具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關於朗誦與優律思美
Q:這不會改變押韻的重量嗎?
Q:人在解讀時有內在法則嗎?
Q:在舞蹈藝術中,不同的舞者有不同的風格。想必優律思美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或者是它的動作不會總是一樣?
Q:有課程參與者表達想要成立協會的願望,以便在瑞士開設華德福學校。在各種討論之中,有人提出了優先考慮重建歌德館與創辦瑞士華德福學校的問題,因為要實現這兩個計畫似乎完全不切實際
結語|透過自己的經驗,讓華德福教育更自由的傳遞給世界
推薦序|看見教養上根本的原則與顛撲不破的道理 文/陳琪瑩
譯者導讀|從書中,看見對教育從理想到現實的深切反思 文/徐明佑
編者的話|從魯道夫.史代納的演講集,從理解孩子的天性給予適切的教育
作者生平簡介|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的一生
第一講 教育改革的前提,必須真正且真實的理解「人類」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絕不能偏離現實。在教學中,我們無時無刻都要面對現實,而這必定會促使我們更了解「人類本質」。
‧教育改革,不該只從「不愉快的童年回憶」出發
‧以「人智學」為基礎的教育,讓我們看見真正的「人類圖像」
‧當前的科學過於關注「正確性」,而忽略了「現實」
‧真正的教育,必須穿透人類本質、看見孩子的真實成長
‧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考量生命不同階段的互相連結
‧童年時期的心魂健康發展,會影響生命後期的健康狀態
‧如何讓教育再次擁有「心」
第二講 走路、說話、思考,看見孩子頭三年的真實成長
當幼兒要把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時,首先要尋求的是身體的平衡。但是當自由移動手臂和手的時候,他們也在尋求心魂的平衡。每個人都可以發現,比起表面上所能看得見的,隱藏在所謂的「學走路」背後的,更是無窮複雜。
‧對人類本質的知識必須成為教學本能,才能立即且精確的回應孩子
‧未來整體生命的決定性因素:從學習走路、說話,最後進入思考
‧語言中的情緒,形塑著孩子細緻的組織結構
‧睡眠與清醒的正確關係,如何影響孩子說話與行走
‧幼兒的心魂與靈性發展仍然是合一的
‧比起遺傳,環境對成長的影響更深遠
‧周圍環境的語言會滲透進內在,影響孩子的整體生命
‧孩子透過周圍環境,會無意識的學習某些重要的事物
第三講 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便是以自身為榜樣
作為老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該如何呈現自己,而不是去談論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我們必須做的是,在原則與方法上,去吸引學生的心。我要再次強調,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用心去教學」。
‧童年的第一個階段:孩子會內在的複製出周遭的一切
‧教育,必須看見心魂與心魂之間的交流
‧走路、說話、思考,孩子的生活圈一步一步走入全體人類領域
‧童年的第二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只能與圖像結合在一起
‧換牙至青春期之間,語言必須保持著圖像的特徵
‧孩子活在圖像元素的連結,透過圖像記憶才能發揮作用
‧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在於老師與學生的內在連結
‧無意義的文字與數字符號,會在孩子的內在轉為不滿
‧童年的第三個階段:孩子開始成為智性與邏輯思考的人
第四講 教學方法,必須是符合現實且是整體的
這樣的人類知識並不是為了導出理論,而是要成為人類本能,是具有心魂與靈性的本能,能在轉化為行動時,導引出活生生的教育原則與實踐方法。
‧教師的任務,是感知到孩子的「內在推動力」
‧許多「學校改革運動」蘊含著理想,卻脫離了現實
‧幼兒園,必須讓孩子有機會健康的模仿生活
‧讓內在的形塑力量,參與到字母的學習過程
‧身為教師,最重要的是看到人類存在的整體性
‧現實生活中的教學法,必須以最多元的角度來考量
‧9歲之後,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與周遭是分離的
‧給孩子的植物學,必須與大地連結
‧給孩子的動物學,必須看見動物與人之間的互相關係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關於宗教指導的問題
Q:有關宗教課程的進一步問題
第五講 運用心像能力,看見7~14歲孩子的細緻轉變
在7歲到大約14歲的這段期間,教師主要的關注點,必須在學生不斷進化的感受生活。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擁有創造「心像」(mental imagery)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將能引導學生度過這個特定的細緻轉化階段。
‧讓課程充滿藝術、圖像與節奏,而不是試圖對孩子解釋
‧在孩子達到必要的成熟度前,認識「人」必須與動物外型連結
‧9 ∼ 12歲之間,所有課程都必須形成圖像
‧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從12歲開始,孩子才能漸漸理解因果關係
‧過早接觸因果關係,會讓孩子怨恨社會普遍接受的判斷
‧孩子所認識的世間萬物,都必須透過老師與之連結
‧學生時期的記憶,只需要留下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事情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關於為17歲大女孩上音樂課的問題
Q:如果已經知道答案,那麼問孩子這個問題,是不誠實嗎?
第六講 教育工作者,會親自將道德與社會教育帶給學生
愛,源自於孩子在生命第一階段的感恩經歷,是神的愛。人們應該要了解,就像植物的根在掘進泥土之後才能開花,我們也要把感恩種在孩子的心魂裡,因為它是神之愛的根。神之愛會從普遍的感恩中發展出來,就像花朵從根部成長。
‧人類如何學會這三種美德:愛、感恩、責任
‧在生命的第二階段,看見對自然與對人類同伴的愛,如何從孩子身上甦醒
‧讓幽默感自然而然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發展愛的過程中,教師是孩子最親密的盟友
‧老師所展現的姿態,對孩子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直到青春期開始,透過飽滿的內在意識發展對工作的熱愛
‧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孩子提供自我教育的環境
‧教師,必須理解:當我們站在孩子身邊,究竟意味著什麼
第七講 教育不能僅憑著熱情,重要的是孩子能適應周遭環境
必須永遠記得的是,我們絕不能狂熱的執行自己所選擇的教育目標,卻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會因此疏遠了周遭的生活。
‧基於客觀現實,華德福學校必須做出哪些妥協
‧當感激與愛適當發展,孩子的責任感就會出現
‧12歲之後,課程必須愈來愈傾向實踐活動
‧進行人性化教育前,必須先理解生活的變化程度
‧教學,必須看見人類身心靈中,更精細的相互關係
‧教育就像治療,必須既全面又能切合實際
第八講 從人類的身體、心魂與靈性,看見華德福學校的運作模式
靈性教育中必定要清楚呈現的,就是要同等考慮與人類身體、心魂與靈性有關的每一件事。因此,如果實際教學有按照其特徵進行,它同時也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某種保健,必要時甚至是治療。
‧教育,必須同等考慮人類身體、心魂與靈性的每一件事
‧團結一致的教師團隊,就像學校的心魂與靈性般作用著
‧正確的教育,讓孩子明白如何正確的老去
‧從最深的人類洞察,來安排華德福學校的課程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是否有可能在其他國家實施華德福教學法,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
第九講 優律思美透過人體的運動,創造可見的語言
優律思美不依賴外在樂器,也不依賴人的任何一個部分,而是將人類實體,特別是最具表現力的成員──即手臂和手──轉化為可見的語言與可見的歌曲或音樂。
‧搭配言說的優律思美,是向外表達心魂經驗
‧言說的藝術:讓節奏與音樂特質相遇的地方
‧優律思美與啞劇、舞蹈之間的不同
‧「人」就是優律思美最完美的藝術表達工具
Q&A史代納博士回答
Q:關於朗誦與優律思美
Q:這不會改變押韻的重量嗎?
Q:人在解讀時有內在法則嗎?
Q:在舞蹈藝術中,不同的舞者有不同的風格。想必優律思美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或者是它的動作不會總是一樣?
Q:有課程參與者表達想要成立協會的願望,以便在瑞士開設華德福學校。在各種討論之中,有人提出了優先考慮重建歌德館與創辦瑞士華德福學校的問題,因為要實現這兩個計畫似乎完全不切實際
結語|透過自己的經驗,讓華德福教育更自由的傳遞給世界
書摘/試閱
【摘文1】教育改革,不該只從「不愉快的童年回憶」出發
今天在導言的部分,我想為接下來幾天將關注的事情打下基礎。現今有非常多有關教育的新聞,而與此相關的許多年輕人,正討論著「教育需要改革」。他們表達出許多不同的觀點──通常帶有相當大的熱情──都是關於教育應該要如何改變與革新。然而,當人們聽到關於這個主題的各種想法時,不禁會感到某種惶恐,因為很難在這些不同的觀點中看出「要如何做,才能引領出任何形式的整合與共同目標」,特別的是,每一種觀點都聲稱自己才是唯一有效的。
但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理由。新的教育理念本身並不會引起過分的關注,因為生活需要,通常會鈍化其尖銳的邊緣,並且引起自身的「補償作用」(compensations)。當人們聽到幾乎所有人都在呼籲教育革新的時候,人們就會想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值得被熱情稱道、更好的教育,究竟從何而來?」
難道它不是從人們不愉快的童年回憶,也就是他們深層記憶中,對自身教育的不滿所促使的嗎?但是,對於教育改革的呼喚,若僅僅出自於上述或類似的感受,就只能幫助到那些「重視且不滿自身學校教育者」而已。即使某些教育改革者不會對自己或他人承認這一點,但從他們話語中非常細微之處來看,正暗示著「不滿於自身所受的教育」。而如今,有多少人與他們都有著這樣的不滿!這也難怪,要求教育必須改變的呼籲,會一天比一天更強烈。
然而,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教育困境中浮現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首先,如果一個人的教育是糟糕的,如果在作為一個孩子時,他曾經暴露在許多有害的影響下,那他怎麼會知道正確的教育改革要如何建構出來?我們該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年輕人?第二個問題則是源自於「聽取某些人訴說對於自身所受教育的看法」。在這裡,我想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在這次研討會上,我不想介紹理論,而是想以實際的方式進入我們的主題。
幾天前有一本書上市了,這本書本身並沒有特別引起我的興趣。然而,這本書很有意思,因為這位傑出且世界知名的作者,在前幾章談到了自己早年的學校時光。我指的就是剛剛出版的泰戈爾的回憶錄。雖然我對這個人的興趣不像許多歐洲人那麼強烈,但關於教育問題,他的回憶錄有一些值得注意且相關的細節。
我相信你會同意,一個人對於早期學校時光最美好的回憶──無論這些回憶多麼美好──都很難記得某些課堂上所發生的零碎細節。事實上,如果有的話就太悲哀了,因為會在課堂上影響到孩子的事,都應該轉化為生活習慣與技能。在往後的生活中,我們不該被曾經在學校學到的細節所困擾,而必須一起匯流入偉大的生命之河中。難道,我們對學校最美好的回憶,不能是曾經遇過的不同老師嗎?到了晚年,若能帶著深深的內在滿足,回顧曾被某位令人欽佩的老師教導過,便是一種祝福。這樣的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會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是,教師要在學生的身上喚起這樣的情感,這也是教育的藝術。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泰戈爾回憶錄中的一些段落,我們將會發現,當他談到他的老師時,並沒有帶著許多尊敬與欽佩。舉個例子,他說:
「我們其中一位小學老師,也會到家中為我們上私人課程。他的身體很瘦弱、臉色蒼白,且聲音尖銳。他看起來根本就像一根藤條。」
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料想到(特別是在我們的西方社會),這樣的敘述在東方經常會受到強烈批評,因為亞洲人很難如此強烈的強調教育中的錯誤。但在這裡就有一個例子,也就是一位世界聞名的東方人,回顧著他在印度的學生時代的樣貌。所以我將會用泰戈爾在書中也有提到的詞,就是「悲慘的學校」。這個詞的含義並不限於歐洲國家,似乎表達出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問題。而我們在之後,也會談到更多關於「教師必須做些什麼,才能在帶給學生的事物上,點燃他們真正的興趣」。
但現在,我將從泰戈爾的回憶錄中,為你們舉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他的英語老師如何處理這份任務。泰戈爾寫道:
「當我回想起他的課程時,我不能斷言阿戈爾‧巴布(Aghor Babu)是個嚴厲的老師。他並沒有用藤條來統治我們。」
這樣的說法,對我們來說代表著早已被取代的久遠時光。事實上,泰戈爾在書中多次談到藤條,而這對我們來說,卻是舊時的文化。我相信,在閱讀泰戈爾的描述時,這樣的評論是合理的──不僅僅是關於他的老師「看起根本來就像藤條」,以及他也指出另一位老師實際上並不使用藤條。談到這位老師時,泰戈爾繼續說:
「即使是在訓斥我們,他也沒有對我們大喊大叫。但是,不管他有哪些優點,他的課都是在晚上,而且他教的科目是英語。我相信對一個孟加拉男孩來說,結束了白天的 『悲慘學校』後,這個人依舊在夜間點燃一盞不舒服且昏暗的燈並且教他英語,就算天使顯現,看起來也像閻摩(Yama,印度神話中的死神)的使者。」
好吧,這裡舉出的例子是一位著名印度人如何談論他所受的教育。但泰戈爾也寫到每個孩子呈現了「教育需要什麼」。他以一種非常實際的方式指出要如何遇見這些需求,以及在他的情況下怎麼會沒有發生。以西方觀點來詮釋這樣的情況,我會留給你們來思考。然而對我來說,這樣的問題非常適合用全球角度來看待。如果以歐洲脈絡來討論這些問題,很容易引起強烈的批評。泰戈爾繼續說:
「阿戈爾‧巴布時不時試圖將清新的科學之風,引入到枯燥的例行課堂上。有一天他從口袋裡掏出用紙包起來的小包裹說:『今天我想給你們看造物主其中一個美妙的藝術作品。』打開包裝紙後,他展示了一個人的喉部,他用這個喉部向我們解釋這個機制的奇妙之處。我仍然記得這為我帶來的衝擊,因為我一直認為語言是出自人的整體。我絲毫沒有想到,說話這項活動可以從人的整體之中分離出來。然而無論每個單一部分的機制有多麼完美,依舊比不上完整的人體。當時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但我的內心深處卻是滿滿的厭惡。老師沒有注意到這個事實──這就是為什麼,對於他的這種示範,學生無法有同樣的熱情。」
好吧,這是在介紹人體結構給男孩時產生的第一個衝擊。但是另一個更糟糕的情況隨之而來。泰戈爾繼續說:
「還有一次的情況是,他帶我們進入當地醫學院中的解剖室(毫無疑問阿戈爾‧巴布想要特別款待男孩們)。桌上躺著一位老婦人的屍體。這件事本身並不會特別干擾到我,但放在地板上的斷腿,卻完完全全讓我失去平衡。人體支離破碎的景象如此可怕,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而過了好幾天,我仍然無法擺脫這黑暗且僵硬的腿的印象。」
這個例子說明了介紹解剖學給年輕人時的反應。基本上,會在教育中採用這個程序只是因為它符合正統科學方法。而既然老師確實通過了科學訓練,自然會假定用人類的喉部模型來展示說話機制,或是用截肢來輔助解釋生理解剖學,是絕妙的主意,因為當代科學思維不認為必須將人類視為整體。然而,這些還不是我選擇泰戈爾回憶錄某些段落的主要原因──我們在後面會提到更多回憶錄的內容,不是因為與泰戈爾有關,而是因為它與我們講座的主題有關。首先,我想再提另一個觀點。
評價泰戈爾文學成就的人,都能正確辨識出他是一位傑出的人士。在這位傑出作家的自傳中,我們讀到了他所接受的可怕教育。這不是鼓勵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嗎?也就是:他所接受的差勁教育,似乎並不會損害他的進一步發展,難道人們能下結論說,糟透了的教育不一定會造成永久或嚴重的傷害嗎?泰戈爾難道不是證明了,儘管如此,他仍然成長為一位優秀的人,甚至是名人?(這種的例子可以有千百個,儘管他們可能不那麼引人注意。)
考量到教育改革的無數推動時,一個人很容易被拉往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如果一個人不幸遇到糟糕的教育,怎麼可能有能力改善教育呢?另一方面是,如果「悲慘的學校」不會阻擋一個人成為不僅僅是個好人,甚至是偉大且有名的人,那麼糟糕的教育就不會有永久的傷害。浪費這麼多關懷在改善教育上,會有什麼意義嗎?從表面上來看,人們可能會下這樣的結論,就是──最好將時間用在比教育改革更有用的事情上。
【摘文2】未來整體生命的決定性因素:從學習走路、說話,最後進入思考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幼兒如何成長並進入塵世生活。讓我們直接且簡單的觀察,我們發現,他們有三件事要面對,而這三個活動將成為未來整體生命的決定性因素。這些活動可以簡稱為「走路」、「說話」和「思考」。
讓.保羅──這是他為自己取的名字──他曾經說:「人在生命頭三年學到的,遠比在大學三年中所學到的還要更多。」這是完全正確的,也是事實。即使現今在學院的學習時間拉長了,但其生命獲益,仍舊少於孩子們在整體生命中學習如何走路、說話與思考那一段時期。
當我們說孩子在學習走路、說話與思考時,實際意義是什麼呢?走路能力所包括的遠遠超過一般人意識到的。絕不是只有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這樣,在爬行階段之後,要設法站起來並踩出第一步,這是為了要在最後能發展出具有個體性與特色的走路方式。學習走路的基礎是內在的調整,是一種幼兒的內在定向。有機體的平衡,以及在運動上的所有可能性,與整個宇宙的平衡以及運動的所有可能性有關,因為孩子就站立於其中。當學習走路時,孩子正在尋找自己的平衡與整個宇宙的關係。他們也還在尋找人類在手臂與手的活動,以及與下肢活動之間的特定關係。手臂和手的動作與心魂生活有某種特別的近似性,而腿部是停滯在後的,更多是服務物質身體,這對往後的整體生活來說非常重要。腿和腳的活動與手臂和手之間的區別,代表著人一生都需要尋求心魂平衡。
當幼兒要把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時,首先要尋求的是身體的平衡。但是當自由移動手臂和手的時候,他們也在尋求心魂的平衡。每個人都可以發現,比起表面上所能看得見的,隱藏在所謂的「學走路」背後的,更是無窮複雜。「學走路」一詞,只表示出我們在感官接收上最明顯且最重要的外在面向。當更深入看待這個現象時,就會使人想要用以下的方式來描述:學習走路是學習在自己的內在中,體驗靜力與動力的原理,並且要能連結到整個宇宙。更好的說法是:學習走路是同時在身體與心魂中遇見動力學與靜力學,並將其連結到整個宇宙。這就是學習走路的意義。但是,透過已經從腿和腳的運動中解放出來的手臂和手的運動,某些事情發生了──創建出能實現純粹人類發展的基礎。因此,正在學習走路的孩子,會以自己的節奏和節拍向外適應那外部的、可見的世界,同時也向內適應整個內在。
因此,你會發現有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東西,交織進入了人類發展之中。腿部的活動以某種方式在身體上產生效果,讓心魂生命與切入生命的自然節拍,有了更強的連繫。在右腿和左腿獨特的調和運動中,我們學會了將自身與腳下事物連結起來。然後,透過腿部的動作解放我們的手臂動作,一種新的音樂與旋律元素,被引入我們腿部活動所製造出的節拍和節奏中。我們的生活內容(或者可以說我們生活的主旋律),將會鮮明呈現在我們的手臂運動中。反過來說,這個活動將在孩子學習說話時,形成發展基礎。從外表上來看,這已經透過以下事實證明,也就是:大部分的人,更強大的右臂活動,會與左邊的語言器官形成相對應。從腿部和手臂活動之間的關係來看(你可以在自由活動的人身上觀察到),還有另一個關係會隨之形成,也就是:孩子透過學習講話獲得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當你看到這一切是如何相互聯繫與相互歸屬時,當你看到在句子的形成過程中,腿部是如何向上運作進入說話與內容,以及單詞的含義是如何進入聲音發出的過程之中(也就是進入句子構成的內在體驗裡),你會對雙腳移動的節拍、節奏元素,是如何作用在移動中的手與手臂的主旋律和內在元素有所印象。因此,假如一個孩子能堅定的行走,甚至有勻稱的步伐;如果行走時沒有邋遢的傾向,那麼他就擁有身體的基礎(很自然的,這是一種靈性的表現,正如我們在後面會看到的那樣),並且對口說與書面句子結構,能擁有良好的感受。透過雙腳的運動,孩子學會形成正確的句子。你也會發現,如果孩子有著傴僂的步態,要在句子之間找到適合的間隔就會很困難,而且句子的輪廓會變得模糊。同樣的,如果孩子沒有學會和諧的移動自己的手臂,他說的話將會變得刺耳與單調。此外,假如你無法協助孩子讓指尖變得敏銳,就無法在語言中發展出正確音量與說話方式。
以上都是指孩子學習走路與說話的那段時間,但也可以檢測出其他事情。你也許已經注意到,生命中某些過程的適當時間點有時候會受到干擾,某些發展階段會比預期的自然發展程序還要晚出現。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可以看到如果鼓勵孩子先學習走路,也就是說,如果可以避免讓孩子在會走路之前先學會說話,就可以保障適當的順序。語言必須在正確的步行與手臂自由運動的基礎下發展,否則孩子語言表達無法扎根於他們的整體存在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只會含糊不清的說話。你可能會遇到一些人,他們說話的聲音聽起來是微弱的。這種情況,就是不夠關注我剛剛所試圖描述的特點。
孩子必須在走路、說話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第三個功能,也就是思考,思考應該會逐漸變得愈來愈有意識。但這個功能應該是最後才發展的,因為孩子的本質就是只能透過說話來學習思考。在早期階段,說話是孩子模仿聽到的聲音。當孩子感知到這些聲音時,他們腿部與手臂動作之間的特有關係已經根深柢固,會直覺的學習理解他所模仿出的聲音──儘管沒有將任何想法與所聽到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起初,孩子只會將感覺與迎來的聲音相互連結起來。而隨後才升起的思考,只能從語言中發展出來。因此,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學習走路、學習說話,最後才是學習思考,這我們需要鼓勵的正確順序。
現在,我們必須更深入這三個重要的發展過程。「思考」是(或應該要成為)最後發展出的功能,它總是具有鏡像或反映外在本質與其過程的特點。我們都知道,道德衝動並非源於思考領域,而是從我們稱之為「良心」的人類部分中升起,關於這個我們之後將會談到更多。無論如何,人的良心在穿透思想領域之前,就已經在靈魂深處升起。另一方面,我們在童年時代所獲得的思考功能,只是為了調和所接收到的外在自然與其過程。因此,所有孩子的第一個思考,目的就是創建外在自然與其過程的圖像。
【摘文3】無意義的文字與數字符號,會在孩子的內在轉為不滿
但是有一件事是孩子們不想要(當然不是在換牙期間),並且會用強烈的內在反抗去拒絕,就是必須在紙上或在黑板上,畫出看起來像這樣子的特殊符號:「A」。我們必須做的,是告訴孩子,當看到特別美妙的事物時,聽起來應該會與自發的從嘴裡發出的聲音「啊!」(Ah!)但是像字母這樣的符號,與孩子的內在經歷無關。當孩子看到各種顏色的組合時,就會立刻激發出感覺。但是,如果一個人將某種看起來像「FATHER」的字母放在孩子面前,期待它能與孩子所知所愛的「父親」建立連結,那麼孩子的內心感受到的就只有反抗。
我們的書面符號是如何產生的?想想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仍然保留著與他們意圖要傳達之事物的關聯。古代楔形文字仍然與符號所指的事物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儘管這些字更能表達使用它們的古代人之「自然意志」(will-nature),而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則表達了更多感覺。這些古老的書寫形式,尤其是在閱讀的時候,會將它們於外部世界含意的相似性,帶入心智之中。但孩子們對黑板上奇怪與華麗的符號會有什麼想法?這些符號和自己的父親有什麼關係?然而,年幼的學生被期望要學習與使用這些顯然是毫無意義的符號。難怪有些事物在孩子之中會轉變成不滿。
當孩子失去乳牙時,他們感受到與目前文明階段正流行的寫作與閱讀的連結是最少的,因為它代表風格化與慣例化後的結果。最近才剛進入這世界的孩子,突然被期望要吸收寫作與閱讀經歷了所有變革之後的最終結果。儘管整個時代中,許多文化階段的進步發展還沒有觸及到孩子,但他們突然被期待要能處理那些已經在現代與古埃及之間失去連結的符號。若孩子感覺到不適應,有什麼好奇怪的嗎?
另一方面,如果你依照孩子的年齡,以適當的方式將數字世界介紹給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可以好好的進入這個新領域。他們也準備好要欣賞簡單的幾何圖形。在第一講中,我已經指出孩子的心魂會如何準備處理模式和形式。現在也可以來介紹數字,隨著換牙,內部系統也發生硬化。透過這種硬化,力量也釋放出來,外在表現為兒童如何使用數字、繪圖等等。但是從一開始,閱讀和書寫活動對7歲左右的兒童來說,是非常陌生的。請不要對我說的話下結論為:我說,不應該教導孩子讀寫。他們當然必須學習讀寫,畢竟教育年輕人不是為了我們的利益,而是為了生命。關鍵在於,如何在不違反人類天性之下完成?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們將更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但是,一般來說,假如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對孩子的心魂來說,很多事情是非常陌生的,以及那些我們從當代生活中提取並用在教學上的事物,只是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們有必要知道,便是有益的。
然而,這絕不能導致我們進入另一個極端的錯誤,也就是陷入想要創造出一種審美形式教育,或宣布所有學習都應該是孩子的遊戲。這是最糟糕的口號之一,因為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變成只在生活中玩樂的人。唯有對教育一知半解的人,才會允許自己被這句話影響。關鍵是,不要從遊戲中選擇只是取悅成人的一點點美好,而是連結到「當孩子在遊戲時,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
在這裡,我必須問你一個相關的問題。遊戲對孩子來說只是樂趣,還是一件正經事?對健康的孩子來說,遊戲絕不只是令人愉悅的消遣,而是完全認真的活動。遊戲真切的流淌於孩子的整個有機組織之中。如果你的教學方式可以捕捉到孩子在遊戲中認真的態度,就普遍意義來說,你不僅僅以有趣的方式來教學,還會培養在遊戲時的認真態度。任何時候,重要的是對生活的精準觀察。因此,如果那些出於好心的人,試圖將自己喜好的思想,引入最需要密切觀察的生命分支(也就是「教育」)之中,那會是相當遺憾的。我們的智性文化,使我們處在大多數成年人都不再能了解童年的情況下,因為兒童的心魂與徹底智性化的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們必須從「再次找到童年的鑰匙」開始。這意味著必須讓我們沉浸在這樣的知識裡──直到換牙前的第一階段,孩子的整個行為都揭示出身體上所錨定的宗教品質。接著,在換牙到青春期之間,孩子的心魂生活會與所有具有圖像特質的事物相互協調,並且在生命的這段時期,經歷到許多藝術和美學的變化。
今天在導言的部分,我想為接下來幾天將關注的事情打下基礎。現今有非常多有關教育的新聞,而與此相關的許多年輕人,正討論著「教育需要改革」。他們表達出許多不同的觀點──通常帶有相當大的熱情──都是關於教育應該要如何改變與革新。然而,當人們聽到關於這個主題的各種想法時,不禁會感到某種惶恐,因為很難在這些不同的觀點中看出「要如何做,才能引領出任何形式的整合與共同目標」,特別的是,每一種觀點都聲稱自己才是唯一有效的。
但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理由。新的教育理念本身並不會引起過分的關注,因為生活需要,通常會鈍化其尖銳的邊緣,並且引起自身的「補償作用」(compensations)。當人們聽到幾乎所有人都在呼籲教育革新的時候,人們就會想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值得被熱情稱道、更好的教育,究竟從何而來?」
難道它不是從人們不愉快的童年回憶,也就是他們深層記憶中,對自身教育的不滿所促使的嗎?但是,對於教育改革的呼喚,若僅僅出自於上述或類似的感受,就只能幫助到那些「重視且不滿自身學校教育者」而已。即使某些教育改革者不會對自己或他人承認這一點,但從他們話語中非常細微之處來看,正暗示著「不滿於自身所受的教育」。而如今,有多少人與他們都有著這樣的不滿!這也難怪,要求教育必須改變的呼籲,會一天比一天更強烈。
然而,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教育困境中浮現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首先,如果一個人的教育是糟糕的,如果在作為一個孩子時,他曾經暴露在許多有害的影響下,那他怎麼會知道正確的教育改革要如何建構出來?我們該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年輕人?第二個問題則是源自於「聽取某些人訴說對於自身所受教育的看法」。在這裡,我想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在這次研討會上,我不想介紹理論,而是想以實際的方式進入我們的主題。
幾天前有一本書上市了,這本書本身並沒有特別引起我的興趣。然而,這本書很有意思,因為這位傑出且世界知名的作者,在前幾章談到了自己早年的學校時光。我指的就是剛剛出版的泰戈爾的回憶錄。雖然我對這個人的興趣不像許多歐洲人那麼強烈,但關於教育問題,他的回憶錄有一些值得注意且相關的細節。
我相信你會同意,一個人對於早期學校時光最美好的回憶──無論這些回憶多麼美好──都很難記得某些課堂上所發生的零碎細節。事實上,如果有的話就太悲哀了,因為會在課堂上影響到孩子的事,都應該轉化為生活習慣與技能。在往後的生活中,我們不該被曾經在學校學到的細節所困擾,而必須一起匯流入偉大的生命之河中。難道,我們對學校最美好的回憶,不能是曾經遇過的不同老師嗎?到了晚年,若能帶著深深的內在滿足,回顧曾被某位令人欽佩的老師教導過,便是一種祝福。這樣的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會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是,教師要在學生的身上喚起這樣的情感,這也是教育的藝術。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泰戈爾回憶錄中的一些段落,我們將會發現,當他談到他的老師時,並沒有帶著許多尊敬與欽佩。舉個例子,他說:
「我們其中一位小學老師,也會到家中為我們上私人課程。他的身體很瘦弱、臉色蒼白,且聲音尖銳。他看起來根本就像一根藤條。」
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料想到(特別是在我們的西方社會),這樣的敘述在東方經常會受到強烈批評,因為亞洲人很難如此強烈的強調教育中的錯誤。但在這裡就有一個例子,也就是一位世界聞名的東方人,回顧著他在印度的學生時代的樣貌。所以我將會用泰戈爾在書中也有提到的詞,就是「悲慘的學校」。這個詞的含義並不限於歐洲國家,似乎表達出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問題。而我們在之後,也會談到更多關於「教師必須做些什麼,才能在帶給學生的事物上,點燃他們真正的興趣」。
但現在,我將從泰戈爾的回憶錄中,為你們舉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他的英語老師如何處理這份任務。泰戈爾寫道:
「當我回想起他的課程時,我不能斷言阿戈爾‧巴布(Aghor Babu)是個嚴厲的老師。他並沒有用藤條來統治我們。」
這樣的說法,對我們來說代表著早已被取代的久遠時光。事實上,泰戈爾在書中多次談到藤條,而這對我們來說,卻是舊時的文化。我相信,在閱讀泰戈爾的描述時,這樣的評論是合理的──不僅僅是關於他的老師「看起根本來就像藤條」,以及他也指出另一位老師實際上並不使用藤條。談到這位老師時,泰戈爾繼續說:
「即使是在訓斥我們,他也沒有對我們大喊大叫。但是,不管他有哪些優點,他的課都是在晚上,而且他教的科目是英語。我相信對一個孟加拉男孩來說,結束了白天的 『悲慘學校』後,這個人依舊在夜間點燃一盞不舒服且昏暗的燈並且教他英語,就算天使顯現,看起來也像閻摩(Yama,印度神話中的死神)的使者。」
好吧,這裡舉出的例子是一位著名印度人如何談論他所受的教育。但泰戈爾也寫到每個孩子呈現了「教育需要什麼」。他以一種非常實際的方式指出要如何遇見這些需求,以及在他的情況下怎麼會沒有發生。以西方觀點來詮釋這樣的情況,我會留給你們來思考。然而對我來說,這樣的問題非常適合用全球角度來看待。如果以歐洲脈絡來討論這些問題,很容易引起強烈的批評。泰戈爾繼續說:
「阿戈爾‧巴布時不時試圖將清新的科學之風,引入到枯燥的例行課堂上。有一天他從口袋裡掏出用紙包起來的小包裹說:『今天我想給你們看造物主其中一個美妙的藝術作品。』打開包裝紙後,他展示了一個人的喉部,他用這個喉部向我們解釋這個機制的奇妙之處。我仍然記得這為我帶來的衝擊,因為我一直認為語言是出自人的整體。我絲毫沒有想到,說話這項活動可以從人的整體之中分離出來。然而無論每個單一部分的機制有多麼完美,依舊比不上完整的人體。當時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但我的內心深處卻是滿滿的厭惡。老師沒有注意到這個事實──這就是為什麼,對於他的這種示範,學生無法有同樣的熱情。」
好吧,這是在介紹人體結構給男孩時產生的第一個衝擊。但是另一個更糟糕的情況隨之而來。泰戈爾繼續說:
「還有一次的情況是,他帶我們進入當地醫學院中的解剖室(毫無疑問阿戈爾‧巴布想要特別款待男孩們)。桌上躺著一位老婦人的屍體。這件事本身並不會特別干擾到我,但放在地板上的斷腿,卻完完全全讓我失去平衡。人體支離破碎的景象如此可怕,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而過了好幾天,我仍然無法擺脫這黑暗且僵硬的腿的印象。」
這個例子說明了介紹解剖學給年輕人時的反應。基本上,會在教育中採用這個程序只是因為它符合正統科學方法。而既然老師確實通過了科學訓練,自然會假定用人類的喉部模型來展示說話機制,或是用截肢來輔助解釋生理解剖學,是絕妙的主意,因為當代科學思維不認為必須將人類視為整體。然而,這些還不是我選擇泰戈爾回憶錄某些段落的主要原因──我們在後面會提到更多回憶錄的內容,不是因為與泰戈爾有關,而是因為它與我們講座的主題有關。首先,我想再提另一個觀點。
評價泰戈爾文學成就的人,都能正確辨識出他是一位傑出的人士。在這位傑出作家的自傳中,我們讀到了他所接受的可怕教育。這不是鼓勵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嗎?也就是:他所接受的差勁教育,似乎並不會損害他的進一步發展,難道人們能下結論說,糟透了的教育不一定會造成永久或嚴重的傷害嗎?泰戈爾難道不是證明了,儘管如此,他仍然成長為一位優秀的人,甚至是名人?(這種的例子可以有千百個,儘管他們可能不那麼引人注意。)
考量到教育改革的無數推動時,一個人很容易被拉往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如果一個人不幸遇到糟糕的教育,怎麼可能有能力改善教育呢?另一方面是,如果「悲慘的學校」不會阻擋一個人成為不僅僅是個好人,甚至是偉大且有名的人,那麼糟糕的教育就不會有永久的傷害。浪費這麼多關懷在改善教育上,會有什麼意義嗎?從表面上來看,人們可能會下這樣的結論,就是──最好將時間用在比教育改革更有用的事情上。
【摘文2】未來整體生命的決定性因素:從學習走路、說話,最後進入思考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幼兒如何成長並進入塵世生活。讓我們直接且簡單的觀察,我們發現,他們有三件事要面對,而這三個活動將成為未來整體生命的決定性因素。這些活動可以簡稱為「走路」、「說話」和「思考」。
讓.保羅──這是他為自己取的名字──他曾經說:「人在生命頭三年學到的,遠比在大學三年中所學到的還要更多。」這是完全正確的,也是事實。即使現今在學院的學習時間拉長了,但其生命獲益,仍舊少於孩子們在整體生命中學習如何走路、說話與思考那一段時期。
當我們說孩子在學習走路、說話與思考時,實際意義是什麼呢?走路能力所包括的遠遠超過一般人意識到的。絕不是只有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這樣,在爬行階段之後,要設法站起來並踩出第一步,這是為了要在最後能發展出具有個體性與特色的走路方式。學習走路的基礎是內在的調整,是一種幼兒的內在定向。有機體的平衡,以及在運動上的所有可能性,與整個宇宙的平衡以及運動的所有可能性有關,因為孩子就站立於其中。當學習走路時,孩子正在尋找自己的平衡與整個宇宙的關係。他們也還在尋找人類在手臂與手的活動,以及與下肢活動之間的特定關係。手臂和手的動作與心魂生活有某種特別的近似性,而腿部是停滯在後的,更多是服務物質身體,這對往後的整體生活來說非常重要。腿和腳的活動與手臂和手之間的區別,代表著人一生都需要尋求心魂平衡。
當幼兒要把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時,首先要尋求的是身體的平衡。但是當自由移動手臂和手的時候,他們也在尋求心魂的平衡。每個人都可以發現,比起表面上所能看得見的,隱藏在所謂的「學走路」背後的,更是無窮複雜。「學走路」一詞,只表示出我們在感官接收上最明顯且最重要的外在面向。當更深入看待這個現象時,就會使人想要用以下的方式來描述:學習走路是學習在自己的內在中,體驗靜力與動力的原理,並且要能連結到整個宇宙。更好的說法是:學習走路是同時在身體與心魂中遇見動力學與靜力學,並將其連結到整個宇宙。這就是學習走路的意義。但是,透過已經從腿和腳的運動中解放出來的手臂和手的運動,某些事情發生了──創建出能實現純粹人類發展的基礎。因此,正在學習走路的孩子,會以自己的節奏和節拍向外適應那外部的、可見的世界,同時也向內適應整個內在。
因此,你會發現有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東西,交織進入了人類發展之中。腿部的活動以某種方式在身體上產生效果,讓心魂生命與切入生命的自然節拍,有了更強的連繫。在右腿和左腿獨特的調和運動中,我們學會了將自身與腳下事物連結起來。然後,透過腿部的動作解放我們的手臂動作,一種新的音樂與旋律元素,被引入我們腿部活動所製造出的節拍和節奏中。我們的生活內容(或者可以說我們生活的主旋律),將會鮮明呈現在我們的手臂運動中。反過來說,這個活動將在孩子學習說話時,形成發展基礎。從外表上來看,這已經透過以下事實證明,也就是:大部分的人,更強大的右臂活動,會與左邊的語言器官形成相對應。從腿部和手臂活動之間的關係來看(你可以在自由活動的人身上觀察到),還有另一個關係會隨之形成,也就是:孩子透過學習講話獲得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當你看到這一切是如何相互聯繫與相互歸屬時,當你看到在句子的形成過程中,腿部是如何向上運作進入說話與內容,以及單詞的含義是如何進入聲音發出的過程之中(也就是進入句子構成的內在體驗裡),你會對雙腳移動的節拍、節奏元素,是如何作用在移動中的手與手臂的主旋律和內在元素有所印象。因此,假如一個孩子能堅定的行走,甚至有勻稱的步伐;如果行走時沒有邋遢的傾向,那麼他就擁有身體的基礎(很自然的,這是一種靈性的表現,正如我們在後面會看到的那樣),並且對口說與書面句子結構,能擁有良好的感受。透過雙腳的運動,孩子學會形成正確的句子。你也會發現,如果孩子有著傴僂的步態,要在句子之間找到適合的間隔就會很困難,而且句子的輪廓會變得模糊。同樣的,如果孩子沒有學會和諧的移動自己的手臂,他說的話將會變得刺耳與單調。此外,假如你無法協助孩子讓指尖變得敏銳,就無法在語言中發展出正確音量與說話方式。
以上都是指孩子學習走路與說話的那段時間,但也可以檢測出其他事情。你也許已經注意到,生命中某些過程的適當時間點有時候會受到干擾,某些發展階段會比預期的自然發展程序還要晚出現。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可以看到如果鼓勵孩子先學習走路,也就是說,如果可以避免讓孩子在會走路之前先學會說話,就可以保障適當的順序。語言必須在正確的步行與手臂自由運動的基礎下發展,否則孩子語言表達無法扎根於他們的整體存在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只會含糊不清的說話。你可能會遇到一些人,他們說話的聲音聽起來是微弱的。這種情況,就是不夠關注我剛剛所試圖描述的特點。
孩子必須在走路、說話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第三個功能,也就是思考,思考應該會逐漸變得愈來愈有意識。但這個功能應該是最後才發展的,因為孩子的本質就是只能透過說話來學習思考。在早期階段,說話是孩子模仿聽到的聲音。當孩子感知到這些聲音時,他們腿部與手臂動作之間的特有關係已經根深柢固,會直覺的學習理解他所模仿出的聲音──儘管沒有將任何想法與所聽到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起初,孩子只會將感覺與迎來的聲音相互連結起來。而隨後才升起的思考,只能從語言中發展出來。因此,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學習走路、學習說話,最後才是學習思考,這我們需要鼓勵的正確順序。
現在,我們必須更深入這三個重要的發展過程。「思考」是(或應該要成為)最後發展出的功能,它總是具有鏡像或反映外在本質與其過程的特點。我們都知道,道德衝動並非源於思考領域,而是從我們稱之為「良心」的人類部分中升起,關於這個我們之後將會談到更多。無論如何,人的良心在穿透思想領域之前,就已經在靈魂深處升起。另一方面,我們在童年時代所獲得的思考功能,只是為了調和所接收到的外在自然與其過程。因此,所有孩子的第一個思考,目的就是創建外在自然與其過程的圖像。
【摘文3】無意義的文字與數字符號,會在孩子的內在轉為不滿
但是有一件事是孩子們不想要(當然不是在換牙期間),並且會用強烈的內在反抗去拒絕,就是必須在紙上或在黑板上,畫出看起來像這樣子的特殊符號:「A」。我們必須做的,是告訴孩子,當看到特別美妙的事物時,聽起來應該會與自發的從嘴裡發出的聲音「啊!」(Ah!)但是像字母這樣的符號,與孩子的內在經歷無關。當孩子看到各種顏色的組合時,就會立刻激發出感覺。但是,如果一個人將某種看起來像「FATHER」的字母放在孩子面前,期待它能與孩子所知所愛的「父親」建立連結,那麼孩子的內心感受到的就只有反抗。
我們的書面符號是如何產生的?想想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仍然保留著與他們意圖要傳達之事物的關聯。古代楔形文字仍然與符號所指的事物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儘管這些字更能表達使用它們的古代人之「自然意志」(will-nature),而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則表達了更多感覺。這些古老的書寫形式,尤其是在閱讀的時候,會將它們於外部世界含意的相似性,帶入心智之中。但孩子們對黑板上奇怪與華麗的符號會有什麼想法?這些符號和自己的父親有什麼關係?然而,年幼的學生被期望要學習與使用這些顯然是毫無意義的符號。難怪有些事物在孩子之中會轉變成不滿。
當孩子失去乳牙時,他們感受到與目前文明階段正流行的寫作與閱讀的連結是最少的,因為它代表風格化與慣例化後的結果。最近才剛進入這世界的孩子,突然被期望要吸收寫作與閱讀經歷了所有變革之後的最終結果。儘管整個時代中,許多文化階段的進步發展還沒有觸及到孩子,但他們突然被期待要能處理那些已經在現代與古埃及之間失去連結的符號。若孩子感覺到不適應,有什麼好奇怪的嗎?
另一方面,如果你依照孩子的年齡,以適當的方式將數字世界介紹給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可以好好的進入這個新領域。他們也準備好要欣賞簡單的幾何圖形。在第一講中,我已經指出孩子的心魂會如何準備處理模式和形式。現在也可以來介紹數字,隨著換牙,內部系統也發生硬化。透過這種硬化,力量也釋放出來,外在表現為兒童如何使用數字、繪圖等等。但是從一開始,閱讀和書寫活動對7歲左右的兒童來說,是非常陌生的。請不要對我說的話下結論為:我說,不應該教導孩子讀寫。他們當然必須學習讀寫,畢竟教育年輕人不是為了我們的利益,而是為了生命。關鍵在於,如何在不違反人類天性之下完成?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們將更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但是,一般來說,假如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對孩子的心魂來說,很多事情是非常陌生的,以及那些我們從當代生活中提取並用在教學上的事物,只是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們有必要知道,便是有益的。
然而,這絕不能導致我們進入另一個極端的錯誤,也就是陷入想要創造出一種審美形式教育,或宣布所有學習都應該是孩子的遊戲。這是最糟糕的口號之一,因為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變成只在生活中玩樂的人。唯有對教育一知半解的人,才會允許自己被這句話影響。關鍵是,不要從遊戲中選擇只是取悅成人的一點點美好,而是連結到「當孩子在遊戲時,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
在這裡,我必須問你一個相關的問題。遊戲對孩子來說只是樂趣,還是一件正經事?對健康的孩子來說,遊戲絕不只是令人愉悅的消遣,而是完全認真的活動。遊戲真切的流淌於孩子的整個有機組織之中。如果你的教學方式可以捕捉到孩子在遊戲中認真的態度,就普遍意義來說,你不僅僅以有趣的方式來教學,還會培養在遊戲時的認真態度。任何時候,重要的是對生活的精準觀察。因此,如果那些出於好心的人,試圖將自己喜好的思想,引入最需要密切觀察的生命分支(也就是「教育」)之中,那會是相當遺憾的。我們的智性文化,使我們處在大多數成年人都不再能了解童年的情況下,因為兒童的心魂與徹底智性化的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們必須從「再次找到童年的鑰匙」開始。這意味著必須讓我們沉浸在這樣的知識裡──直到換牙前的第一階段,孩子的整個行為都揭示出身體上所錨定的宗教品質。接著,在換牙到青春期之間,孩子的心魂生活會與所有具有圖像特質的事物相互協調,並且在生命的這段時期,經歷到許多藝術和美學的變化。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