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街一號
商品資訊
系列名:春山文藝Literati
ISBN13:9786267236482
出版社:春山
作者:楊双子
出版日:2023/08/11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規格:21cm*14.8cm*1.8cm (高/寬/厚)
適性閱讀分級:613【九年級】
商品簡介
★《臺灣漫遊錄》作者、金鼎獎得主楊双子 最新長篇小說 ★
日常療癒X女子宿舍X日式老屋X料理美食
一部以「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為舞臺的青春女子群像劇!
蕭乃云,努力克服社交障礙的害羞觀察家。
徐家樺,在打工與美食間奔波的陽光女子。
盧小鳳,披著溫柔假面的孤傲大小姐。
郭知衣,不食人間煙火的邋遢型才女。
當四名各懷心事的碩士生遇上一名舉止成謎的女房東,
五位個性迥異、出身有別的二、三十代當代臺灣女性,
她們如何在一座昭和時期留存至今的日式老屋共同生活、彼此扶持,甚至春心萌動!?
而隨著一本百年食譜的出土,芋泥羹、生燒雞、煎春餅⋯⋯一道道賦予新滋味的日治時期臺灣料理,不只刺激著現代人的味蕾,也牽動起她們內心的情感線索,緩緩揭開這棟老屋裝載的歷史祕密。
小說家楊双子繼《臺灣漫遊錄》後,首度將歷史題材延伸至戰後與當代社會,將一棟臺中市現存的歷史建築「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變身成女子宿舍,透過細膩鮮活的人情小劇場,描繪出以古蹟空間與飲食文化探索歷史的趣味,以及觀測當代族群政治的另類切面。《四維街一號》再度展現楊双子考證歷史細節、架構人物場景、結合料理與人情之美的能力。
本書特色
空間與歷史:以尚未對外開放的臺中市登錄歷史建築「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創建)為小說舞臺,上演一幕幕春心萌動的女子宿舍生活。
飲食與歷史:百年日治時期食譜《臺灣料理之栞》(臺灣總督府通譯林久三著,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出版)復刻再現,以當代食材演繹復古新滋味。
透過繪圖再現與重建日式老屋的結構特徵與生活場景,如雨戶、緣廊、襖、障子、押入等。
專文推薦
曲辰/大眾文學研究者、邱常婷/小說家、謝金魚/歷史作家
双子通過小說建構出的歷史與記憶,我認為就創作者與讀者大眾一同建立出的集體意識,以及次文化創作上是十分重要的。那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學,也不完全是陌生化我們已知的事物,而是建立一個讀者集體想像中的臺灣,消弭現實印象對虛構故事閱讀體驗的占據。双子的小說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在做這樣的事情,如同開頭提到的書籍分類方式,讀者眼中曾經的特異元素,或因此而生的獵奇目光,終究會在各種優秀作品持續出現後歸於平常,如同吃飯飲水般自然。我想這或許也是楊双子以大眾小說建立了一個更為寬廣、能夠由讀者恣意想像的臺灣吧。──邱常婷
在《四維街一號》中,《臺灣料理之栞》既是穿針引線的「道具」,也預示了人物的背景。人物拿到食譜就想試做的心情,我想許多喜歡自己下廚的人也可以理解,但書中人物試做卻不只是好奇與研究,更重要的是隱晦而羞澀的情意。透過食物表達心意,這又是舊時臺灣的一種古意,不同節慶、不同時刻將不同的菜送到不同的人手中,是一種「懂的人就懂」的禮數,双子筆下的人物雖在現代,卻有著現今都市生活中早已遺忘的婉約心意。──謝金魚
楊双子熟悉這個城市的巷弄肌理,可以輕易地以臺中為空間建構出小說的場景,以及與此伴生的經驗系統,並且用這個經驗系統描繪的文字來說服我們文本內情感的根源與形式。講得簡單一點,在臺中,她就有主場優勢,得以調度一切可以操縱的感官經驗,為讀者打造一個可以悠遊的宇宙。──曲辰
萌動推薦
吳曉樂/作家
林蔚昀/作家
星期一回收日/漫畫家
栖來光/旅臺日籍作家
劉梓潔/作家
簡莉穎/劇作家
作者簡介
作者 楊双子
本名楊若慈,一九八四年生,臺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家,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著有小說《臺灣漫遊錄》、《花開少女華麗島》、《花開時節》,散文《開動了!老臺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以及漫畫原作《綺譚花物語》等書。曾獲金鼎獎、金漫獎、Openbook年度中文創作等,《臺灣漫遊錄》的日譯、英譯分別由日本中央公論新社與美國Graywolf Press出版。
封面與內頁繪圖 鄭培哲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現從事設計,十分關懷文化資產保存運動。平時喜歡四處觀察舊空間、體驗老房子,也常參訪現代建築。工作之餘創作平面影像及圖像紀錄,因而開始繪製建築,透過不同主題的插畫,重新感受臺灣曾經存在的空間。近年常受邀參加國內外設計展,曾於二○○九年獲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插畫作品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幸福由心生》等,並與臺灣文學基地、北投溫泉博物館、新北投車站等文化場館多次合作展覽視覺設計,亦與臺北植物園等機關單位合作。
序
代跋
如果在二〇二〇年,一座植有芒果樹的日式老屋
吃著多汁的
芒果
簷廊上
初聽
晨蟬的鳴叫[注1]
這是戰前在臺日本歌人平井二郎詠夏的短歌。此歌所詠的意象之中,臺灣的芒果樹與日本建築的簷廊(又稱緣廊、緣側)這個組合,可以說是殖民地臺灣的特殊夏季風景。這道風景從戰前流傳至今,放眼今時臺灣各地,植有芒果樹的日式老屋依然並不罕見。
「臺中市西區四維街一號」這個地址之上,確實存在一座如同小說裡描述的日式老屋,以及那株高逾房頂的芒果老樹。這座建築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一九三八年落成啟用,為時年總督府臺中州土地整理組合所有,今日則所有權屬臺中市政府地方稅務局,二〇一六年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築。當二〇一〇年代後期最後一批住戶遷出,二〇二〇年代的四維街一號已儼然一座荒涼廢墟。
Google地圖上亦對這座建築標有名稱:「四維街日式招待所」,令人失笑的是它同時標示「暫停營業」。「暫停營業」的言下之意,等同假設「四維街日式招待所」原先具備營運功能,實際它作為公家機關所屬館舍,並不曾公開對外營業。Google地圖對一座歷史建築名稱的望文生義,可聊作笑話,然則這座建築的來歷,確實存在撲朔迷離的部分。
臺中市政府地方稅務局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文化資產修復與研究中心執行調查,於二〇二〇年完成「臺中市歷史建築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其成果報告書達四百一十二頁之譜。根據成果報告書所述,這座建築的最初功能尚未明朗:「現階段的研究工作中,尚無法確認四維街一號之建築當時是土地整理組合的招待所?職員宿舍?亦或是辦公室。」[注2]這是不是有點令人驚訝呢?儘管建築落成的時間點距今不到百年,並且經過專業團隊的潛心研究,一座建築、一塊土地的身世記憶仍然可能是歷史的謎團。
此類歷史的未明之處,正是本書《四維街一號》的起點。
我首次對四維街一號這座建築感到興味,是在距今不近不遠的二○一五年。兩層樓的日本式木造建築落在四維街與市府路T字形交接口,四維街路幅不寬,市府路乃單行道,幽靜的文教社區裡彷彿遺世獨立,反倒令人心生疑問。彼年研究文獻有限,官方照片寥寥無幾,唯有一篇廢墟迷的部落格文章所攝照片帶領讀者窺得內部實景。此後我數度在四維街一號圍牆外頭繞行,兀自揣想內裡景致。並不知曉它身世的我,因著透過破窗望進裡頭的一片頹傾氣象,暗自做了一個決定:我要以四維街一號寫一本小說,為它召喚更多關注。
便是二○一五年,我在毫無官方資料的情況下畫出第一個版本的四維街一號平面圖,開始勾勒故事的雛形。而後二○一九年,我以「長篇小說《四維街一號》寫作計畫」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正式啟動小說初稿的寫作工程。假使當年能夠預知二○二○年將有《臺中市歷史建築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面世,我想如今的《四維街一號》會根據史實開展故事,然而現實世界的時間線裡,是我以「四維街日式招待所」這座日式老屋為藍本,打造了一個虛構的「四維街一號」,令這座建築在戰後岔出一條日產層層轉變為私產的路徑,在當代作為女子宿舍之用。
避免虛構小說造成資料汙染,亦是為求慎重對待真實存在的「四維街日式招待所」,本文有意申明小說裡的「四維街一號」在產權轉移層面與事實不符。然則這座日本老屋的外觀至內在,我皆盡其所能還原一九三八年落成時日式建築傳統形制的可能模樣。此處需特別致意的是,書中建築空間得以重構,相當程度有賴臺中文史復興組合的格魯克先生、蔡承允先生,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時代的學妹吳曉恬小姐,以及插畫家鄭培哲先生,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小姐與共同責任編輯林月先小姐。
如果有一座一九三八年的日本建築,住著一群當代女性,這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故事?
空間是權力,空間是性別,空間是想像力。[注3]於我而言,空間也是歷史,以物質的細節保存人類的記憶。空間如何記錄時代,如何構成獨有的人際互動?以此為發想,我嘗試探索與描繪當代女性的「身體」如何「經驗」日式老屋這個歷史建築「空間」。更進一步說,餐桌作為時代的縮影,體現當下時空裡族群與文化的匯流,我同樣設想這個建築裡的餐桌又將如何展現時代風貌?作為長期書寫歷史小說的創作者,我透過一部以當代時空為故事背景的虛構小說,仍然是為了探究何謂真實的歷史文本。
飲食起居的日常情景,實則便是習焉不察的文化現場。做菜吃飯,閒話家常,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也總在餐桌上疊加與變化。大正年代的食譜書《臺灣料理之栞》,因此成為這座日式老屋與一群當代女性的關鍵連結,使《四維街一號》得以餐桌為起點,開展她們在老屋裡的生活點滴。但是小說並非紀錄片與研究論文,故事性的排序更為優先,在這個角度上來說,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舞伎家的料理人》與日本漫畫家蒼樹梅的《向陽素描》是本作取徑與致敬的重要對象。
《四維街一號》在二○一九年獲得補助,因而故事時間點以此年為起始,從二○一九年初秋走向二○二○年的盛夏。孰料COVID-19世紀大疫爆發於二○二○年初,使得故事大綱不得不因應調整。而我歷經計畫展延、成果結案、書稿重寫,終至二○二三年上半年完成小說初稿,世界各國與COVID-19疫病已經正式走入共存階段,此際回望小說以文字凝結二○一九至二○二○年的時光片刻,不免感慨小說竟然意外成為時代的側記。
倘若《四維街一號》半世紀以後仍有讀者,這本小說自然也將成為歷史的切片。而那個時候,四維街一號是否已經修復完成並且對人們敞開大門了呢?且讓時間見證吧。
二○二三年夏至於永和住處
1 平井二郎,陳黎、上田哲一譯,收錄於《臺灣四季:日據時期臺灣短歌選》(臺北:二魚文化,二○○八),頁六一。
2 計畫主持人李謁政,《臺中市歷史建築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雲林:雲林科技大學臺灣文化資產修復與研究中心,二○二○),頁四一。
3 典出畢恆達教授的「空間三部曲」著作:《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想像力》。
目次
四維街一號平面圖
第一幕:蕭乃云
第二幕:徐家樺
第三幕:盧小鳳
第四幕:郭知衣
幕後:安修儀
代跋 如果在二〇二〇年,一座植有芒果樹的日式老屋/楊双子
專文
美味與關係的旅程/謝金魚
以小說建構集體想像的日常性/邱常婷
城市的擬心術:百合的在地培育/曲辰
書摘/試閱
第一幕:蕭乃云
乃云錯過了土芒果的季節。
前院的土芒果樹在戰前就栽下來,房東說應該有八十年了。老芒果樹準時每年元旦以後開花,梅雨季尾聲結果,啪啪啪啪的。
為什麼狀聲詞是「啪啪啪啪」?
乃云想問,還是忍住了。
「真的,是啪啪啪啪的。」
二〇一室的家家第一個表態同意。
餐桌的另一端,一〇二室的小鳳學姐以鼻音發出「嗯嗯」的聲音。
「是呀,是啪啪啪啪的。」
家家又接著小鳳學姐的話尾說:「整個七月天天都在吃芒果,指甲縫都是黃的,沒乾淨過耶!唉,要是土芒果的產季再長一點就好了。」
家家抱怨黃指甲,卻希望產季更長,這是什麼道理?乃云接不上話,手指捏著叉子,頂端那塊玉里紅豆羊羹也找不到時機放進嘴裡。
足足可以圍坐八個人的餐桌前面,房東坐在乃云斜對角,邊說「好甜」邊把羊羹塞到嘴裡,乃云趕快跟上動作。
羊羹入口甜蜜,乃云索性佯裝咀嚼不好開口說話。
小鳳學姐與家家對話像打乒乓球似的,有人揮拍開球,就有人打回去。
「芒果六月就成熟了,知衣嫌麻煩不肯動手吃,我那時煮過兩次芒果醬。其實也不錯,土芒果有酸有甜,比愛文、金煌適合做果醬。那陣子知衣的宵夜都是芒果醬配優格。」
「啊!中華路夜市的龍川冰果室,抹吐司的特製果醬好像有芒果味。」
「龍川的果醬配方我不確定,但那時我和知衣的早餐就吃芒果醬烤吐司。」
「喔喔喔喔,好好喔!但怎麼我七月沒吃到芒果醬?」
房東「噗」地笑噴。
「你生吃都不夠,還想煮果醬。」
家家仰頭哈哈地笑,對房東的吐槽毫不介懷。
乃云這才發現小鳳學姐的視線對上來了。
「乃云還沒機會吃到我們這裡的土芒果呢。」
「啊⋯⋯嗯,好、好可惜。」
小鳳學姐友善地拍來話題之球,乃云在這關頭卻結巴。
小鳳學姐笑咪咪的,再餵一球過來,「也不是壞事,老欉土芒果每年六月都結果,今年錯過,才可以期待明年嘛。乃云喜歡土芒果嗎?」
「啊,嗯,喜歡。」
乃云揮拍落空,話題之球在她的句點裡掉落在地。
空氣安靜了一下。
「那一盤羊羹,是要送去給知衣姐的嗎?」家家開球,說:「知衣姐忙著工作沒空吃吧,我可以幫忙解決喔!」
小鳳學姐接球,「這個不用你代勞了。」
「不不不,一點都沒有『勞』──」
家家的話語中斷在緣廊[注1]傳來的虛弱腳步聲。
那是纖瘦的人的雙腳行走於木頭地板,從底下發出小小的迴響。
是一〇一室的知衣學姐。
腳步聲踏進餐廳,知衣學姐的眼睛沒對上乃云。
不,應該說,沒對上小鳳學姐以外的任何人。
「腦子快燒乾了,我想吃點甜的。」
「烏龍茶口味的減糖羊羹。要嗎?」
「要。」
「是乃云帶回來的伴手禮。」
「謝謝。」
知衣學姐還是沒看人。端起羊羹走出去三步,再走回來。
「謝謝乃云,我剛才有道謝嗎?」
小鳳學姐笑起來說:「有。你太累了。」
知衣學姐按了一下太陽穴。
「可以幫我沖杯咖啡嗎?」
「等一下送去你房間。」
「好。」
知衣學姐走出廚房。
飄浮的腳步聲又在外頭走廊停住。
「小鳳,我有道謝嗎?」
「沒有。」
「那,謝謝。」
走廊上響動的腳步聲又慢又輕,逐漸遠去。
小鳳學姐側耳聆聽,餐桌上就沒人說話。腳步聲折過一個緣廊轉角停住,木頭紗門的老彈簧咿呀一聲,接著是障子門[注2]在軌道上拉開、再拉回的細小聲音,合併木頭紗門咿呀地彈回,輕輕碰在障子門框上喀地一聲。
小鳳學姐微微一笑,起身越過隔間,踩沓脫石[注3]下去套了夾腳木屐。
那裡是不典型的「土間」,水泥鋪成地面,整棟屋子唯一可以開火的廚房就在那裡。日式建築都是木構,只有土間接地。避免爐灶起火,傳統廚房通常都是土間,但當代愈來愈少見了。乃云留意過設計,原本的土間已經填平成為餐廳空間的一部分,如今的土間是另外加蓋出來的,所以也沒有傳統建築裡應該存在的勝手口[注4]。
「我要泡咖啡,有人要喝嗎?」
家家立刻舉手,「我我我,我要喝熱拿鐵,我可以幫忙打奶泡。」
「我在戒咖啡。」房東說著,把嘴巴湊在小杯子的杯緣,吸了半口酒。
乃云慢半拍,溫吞地把「我也要」三個字含在嘴裡滾了一遍,不過似乎沒人聽見。
廚房裡的小鳳學姐主動追問:「乃云喝嗎?」
乃云反而羞赧得臉頰發燙,連忙站起來說不用麻煩了。
「我,我要回房間了。」
「小鳳姐的咖啡很好喝,那你下次喝吧!」家家說。
「慷他人之慨。」房東笑說。
家家只是笑嘻嘻的,眼睛看著乃云。
「你羊羹不吃了的話,我要接收喔!」
乃云均分到的四塊裡面只吃了一塊,手忙腳亂地把盤子挪到家家面前。
「家家,不要嚇人家。」小鳳學姐說。
「我哪有啊!」家家說。
乃云拉開嘴角對兩邊都笑一笑。
逃離餐廳踩上緣廊,每一步都讓老屋子的木頭地板嘰嘰作響。
一路響上樓梯,再到二樓。
「乃云──」
房東提高音量的呼喚,不必特別費勁就穿透樓板。
「二樓你那邊的廁所有點狀況,這幾天要上廁所就到一樓來喔──」
乃云大為窘迫,倉皇趴到二樓緣廊的矮欄杆上回應說「我知道了」。
「你說什麼──」餐廳裡房東的聲音。
「她說她知道了──」樓下房間知衣學姐的聲音。
乃云感覺更窘迫,匆匆喊了一句「謝謝」,轉身直衝自己的二〇二室。
門沒鎖,在這裡也沒必要鎖。一進去,乃云就腿軟坐倒在榻榻米上。
「我要咖啡──我剛才有說嗎──」知衣學姐清澈的聲音。
「小鳳姐正在煮水囉!」家家嘹亮無比的聲音。
啊啊啊啊啊啊啊⋯⋯
乃云的內心發出哀嚎。
這一串狀聲詞,如果轉化為明確的文字,會是「我為什麼會住進四維街一號啊!」(未完)
1 緣廊,又稱緣側、簷廊,日本傳統建築裡的長廊,通常位在可以看見庭院的一側,是為室內與戶外的過渡空間。
2 障子門,又稱障子,以木頭、竹子材質為骨架構成門框並糊上透光和紙的平行推拉門,臺灣常見稱呼為「和室門」、「和室拉門」、「紙拉門」,日式傳統住宅用以區隔空間。
3 沓脫石,作為階梯之用的石材,用於轉換日式傳統住宅的室內空間與戶外空間,如庭院、土間等處。
4 勝手口,廚房的出入口,可以視作日式傳統住宅的後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