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和平一個機會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台海間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旦開戰,造成的損害與犧牲又有多大?
本書嘗試以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分析提出解方,引領台灣尋覓一條和平之路。
台灣曾被《經濟學人》週刊稱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其他西方媒體和知識界,對於台海是否可能發生戰事,也都出現了數量龐大的報導、研究、分析和辯論。
在台灣內部又是如何呢?
全民備戰的呼聲和行動升高,國防預算增加、兵役延長、武器增購、後備軍人教召加強演練、憲兵增員、部分警察開始接受戰時的相關訓練、民防演習加強等等,情勢與氣氛日趨緊繃。
「我們生活在和平裡習慣了,以為和平永遠會存在、和平是理性的必然,以為所有可能執政的政黨、所有台灣的政治人物都會設法維護和平。
希望這是事實,但眼前有太多的變化,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和平是否能長期維持。我們甚至認為,台灣已經走到一個路口,必須有足夠多的人、足夠多的團體,出來鼓吹和平,用行動來維護和平,和平才有一搏的機會。」
美中是否會持續的強烈拉鋸、對立下去?
若是台海之間擦槍走火,美國有無可能參戰?
作者以學者之眼剖析中、美、台三方局勢,模擬多重互動的劇本,透過真實數據呈現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新秩序。
作者簡介
朱雲鵬
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碩士,現任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諮詢委員、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董事長、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兼所長、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兼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發展、產業變遷、國家發展。主要著作為《關鍵處方:引領新興國家走向富強的人物和作為》、《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與歐宜佩合著)、《美國夢的破碎與重建:從總統大選看新冷戰與國家學習能力》(與吳崇涵、歐宜佩合著)、《從一本帳看懂經濟學:揭開人生和財富的奧祕》及《理想國的磚塊:當盲目民粹遇到審議民主》(與王立昇等四位合著)。
欲聯絡作者,請電郵:ypchu.forpeace@gmail.com。
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碩士,現任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諮詢委員、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董事長、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兼所長、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兼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發展、產業變遷、國家發展。主要著作為《關鍵處方:引領新興國家走向富強的人物和作為》、《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與歐宜佩合著)、《美國夢的破碎與重建:從總統大選看新冷戰與國家學習能力》(與吳崇涵、歐宜佩合著)、《從一本帳看懂經濟學:揭開人生和財富的奧祕》及《理想國的磚塊:當盲目民粹遇到審議民主》(與王立昇等四位合著)。
欲聯絡作者,請電郵:ypchu.forpeace@gmail.com。
目次
推薦序 蘇宏達
自序
第一章 台海會不會發生戰爭?
一、戰爭將至?過去沒有成為事實
二、國際局勢已經改變:美中關係進入新階段
三、舊的國際局勢下台美以「維持和平的現狀」為雙邊關係的基礎
四、新的國際情勢:美國可能採取劇烈方式阻止中國崛起
第二章 美國會不會從雙重阻卻改為主動挑釁?
一、鷹派大將舉例
二、新保守主義的由來:美國應該在世界各地為民主而戰
三、自由主義鷹派與「新民主黨」的興起
四、美國仍然有愛好和平的理性聲音
五、台灣對美國的遊說是否應該改變策略?
第三章 對外運輸中斷對台灣生產與就業的衝擊
一、進口中斷對台灣生產和就業的影響
二、出口中斷對台灣產業和就業的影響
三、瀕臨戰爭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第四章 經濟脫鉤對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可能影響
一、金融抵制
二、美國對的貿易管制以及自中國大陸的機器和機械設備進口
三、美中貿易沒有硬脫鉤但「回流生產」、「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使供應鏈開始轉移:去風險式的軟脫鉤
四、美俄經濟的脫鉤:從俄烏戰爭後的貿易制裁來看
五、美中經濟硬脫鉤的後果:對中國大陸的可能衝擊
六、美中經濟硬脫鉤的後果:對美國的可能衝擊
七、美中經濟軟脫鉤已經對台灣經濟發生負面影響
八、即使沒有熱戰,台灣也必須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九、美中經濟對抗將對全球經濟有嚴重後果
第五章 中華民國是台海和平的庇佑
一、美中「上海公報」裡描述的「一中原則」
二、辜汪會談的先行對話:「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
三、台灣情和台灣和平主義
四、台灣情和中華民國情可以兼顧
五、美國會不會幫台灣打一場台灣法理獨立的代理戰爭?
六、台灣會不會幫美國打一場拖累中國大陸崛起的代理戰爭?
第六章 給和平一個機會:你應當成為你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一、國際局勢對和平的維護有不利因素
二、台灣人民應該有選擇和平的主體性
三、第三代青年承受的台灣巨變
四、如何提高台灣平台?
五、你應當成為你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參考書目
自序
第一章 台海會不會發生戰爭?
一、戰爭將至?過去沒有成為事實
二、國際局勢已經改變:美中關係進入新階段
三、舊的國際局勢下台美以「維持和平的現狀」為雙邊關係的基礎
四、新的國際情勢:美國可能採取劇烈方式阻止中國崛起
第二章 美國會不會從雙重阻卻改為主動挑釁?
一、鷹派大將舉例
二、新保守主義的由來:美國應該在世界各地為民主而戰
三、自由主義鷹派與「新民主黨」的興起
四、美國仍然有愛好和平的理性聲音
五、台灣對美國的遊說是否應該改變策略?
第三章 對外運輸中斷對台灣生產與就業的衝擊
一、進口中斷對台灣生產和就業的影響
二、出口中斷對台灣產業和就業的影響
三、瀕臨戰爭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第四章 經濟脫鉤對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可能影響
一、金融抵制
二、美國對的貿易管制以及自中國大陸的機器和機械設備進口
三、美中貿易沒有硬脫鉤但「回流生產」、「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使供應鏈開始轉移:去風險式的軟脫鉤
四、美俄經濟的脫鉤:從俄烏戰爭後的貿易制裁來看
五、美中經濟硬脫鉤的後果:對中國大陸的可能衝擊
六、美中經濟硬脫鉤的後果:對美國的可能衝擊
七、美中經濟軟脫鉤已經對台灣經濟發生負面影響
八、即使沒有熱戰,台灣也必須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九、美中經濟對抗將對全球經濟有嚴重後果
第五章 中華民國是台海和平的庇佑
一、美中「上海公報」裡描述的「一中原則」
二、辜汪會談的先行對話:「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
三、台灣情和台灣和平主義
四、台灣情和中華民國情可以兼顧
五、美國會不會幫台灣打一場台灣法理獨立的代理戰爭?
六、台灣會不會幫美國打一場拖累中國大陸崛起的代理戰爭?
第六章 給和平一個機會:你應當成為你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一、國際局勢對和平的維護有不利因素
二、台灣人民應該有選擇和平的主體性
三、第三代青年承受的台灣巨變
四、如何提高台灣平台?
五、你應當成為你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台海會不會發生戰爭?
「美國二○二三年新一屆眾議院設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於第一次開聽證會時,看到議員的發言,彷彿時光回到了一九五○年代的冷戰時期。兩黨議員競相譴責中國,主席蓋拉格與其他議員均把中共定位為美國的「生存性」威脅,並將美國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它。」
──法里德‧扎卡利亞
一、戰爭將至?過去沒有成為事實
戰爭這個議題曾經在台灣熱門過。例如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的時候,曾有人擔心戰爭將至而離開台灣。後來戰爭沒有來,而且台幣在斷交的六年後,隨著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以及來自美國的壓力,升值了三成,使得當初變賣台幣資產而去換美元的人蒙受損失。
在一九九四年李登輝執政時代,坊間曾經有一本書《一九九五年閏八月》,預測大陸將在一九九五年攻台,據說出版後三個月內就賣出了十五萬本。後來因為李登輝訪美、台灣舉行總統直選等因素,一九九六年確實曾經發生共軍飛彈演習事件,俗稱台海飛彈危機,但也沒有演變為戰爭。
在二○二三年的現在,為什麼又開始出現對於台海發生戰爭的討論,而且愈來愈熱烈?會不會像前兩次一樣,只是擔心而已,沒有成為事實?還是,這次不一樣,是真的需要擔心?
二、國際局勢已經改變:美中關係進入新階段
我們希望這次只是擔心,一樣不至於成為事實。但分析起來,這次的確有一個重大的不同,值得我們的注意。
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改變了。
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的時刻,是美國聯中抗俄的美中關係蜜月期,當時美國不可能希望台海發生戰爭,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足夠的溝通管道,可以化解可能出現的有關於台灣的爭執。
一九九五年也一樣。當時當政的柯林頓,無意改變與中國(大陸)的基本關係,甚至還在任期的後面,同意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大陸的經濟融入世界市場。當時美國對中政策的主流思潮,是「接觸」(engagement),希望透過更多的政治、軍事、學術、投資、貿易等接觸和交流,促成中國(大陸)在體制上產生改變,從而和西方更像或至少更友善。
到了今日,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大陸)的經濟體變大了,成為世界工廠。相對而言,美國的許多傳統製造業式微,工人被遣散。美國公共電視在二○一八年有個節目,名為「被遺忘的美國」,以俄亥俄州代頓市及其周遭地區為例,分析為何該區在二○一六年打破過去幾十年來均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傳統,而把多數的票投給共和黨的川普。其結論很簡單,就是當地傳統製造業歇業或遷廠,工人被迫轉到低工資的工作,貧富差距擴大,毒品蔓延。中國大陸的崛起,被認為是問題的重要根源。
川普非常瞭解也善用這種「反中」情結,他於二○一五年在紐約宣布競選總統的講詞裡,就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作美國的主要對手。二○一七年初,在川普上任後約四十天,發表了他的「總統貿易政策咨文」,內容基本上是針對中國(大陸)的一篇「討檄文」,形同經濟宣戰。 二○一八年六月,在川普與北韓元首金正恩會面後四天,美國宣布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制裁,也就是俗稱「貿易戰」的開始。整個的過程,在《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朱雲鵬、歐宜佩,二○一九)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
依據民調,美國民間對中共態度不友善的比率增加,新冠疫情之後尤其如此。 政治人物跟著民眾走,開始增加反中共的音量,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多人反中共。有些知識份子是基於意識型態,早就逢中必反,其他則是看到中國(大陸)逐漸壯大,而日益擔憂;例如他們舉出,依據世界銀行的估計,用購買力評價計算的GDP,中國(大陸)已經在二○一七年超過美國。
三、舊的國際局勢下台美以「維持和平的現狀」為雙邊關係的基礎
蔣介石從抗戰開始一直到退守台灣,都試圖和美國維持密切關係。退守台灣的前期,他試圖讓美國協助他反攻大陸,但美國沒有此意,後來則依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個「中」是中華民國的意思;這是當時普遍的稱呼)來協助台灣的防衛。
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美國與中共的關係邁入新的階段。從那年開始,一直到歐巴馬時代,美中關係基本上建立在三個公報之上。第一個,是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其主要內容包括:
• 中美關係正常化符合兩國利益;
• 國際爭端應在尊重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等基礎上解決,反對任何國家在亞洲建立霸權或在世界範圍內劃分利益範圍;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 美方認識到(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美方重申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並隨著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將逐步減少駐台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
• 擴大兩國民間交流與往來,為雙邊貿易提供便利;
• 保持接觸管道。
第二個,是一九七九年的《中美建交公報》,其主要內容是:
• 美國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 美國認識到(acknowledge)「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反對任何國家在亞洲建立霸權。
第三個,是一九八二年雷根總統時代與中共聯合發布的「八一七公報」,全稱為《中美就解決美國向台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告》,其主要內容為:
• 美國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美中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
• 美國準備逐步減少其對台灣的武器出售;
• [此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後最終得到解決。
據最新解密文件指出,雷根在發布此公報之同時,簽了一個內部的備忘錄給國家安全會議,表示美國同意減少對台軍售的意願係以中國(大陸)持續其和平解決台灣與中共分歧的承諾為先決條件。
從這幾個文件的內容看來,美國的立場很清楚,就是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友善關係的同時,將依據《台灣關係法》與台灣維持實質的關係,俾便維持美國的第一島鏈防禦。
在這種情況下,台美具有共同的利益,就是「維持現狀」。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希望維持現狀;美國無意主動去改變現狀,不打算允許對岸用非和平的方式改變現狀,同時也不允許台灣用法理獨立來改變現狀。台灣藉著這樣的三角關係,得到「維持現狀」的鞏固。
這種狀況,常被稱為「雙重阻卻」或「雙重嚇阻」(dual deterrence) ,就是一方面讓北京知道,美國維持「一中」立場,但如果北京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可能引來美國的強烈干預,另一方面,讓台北知道,不得單方面尋求台灣獨立。
但是,美國的立場有改變的可能性。
四、新的國際情勢:美國可能採取劇烈方式阻止中國崛起
美國哈佛大學艾利森教授在其《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二○一八)一書中說,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可能採取四種選擇,一是「調適」,也就是逐漸接受;二是「顛覆破壞」:支持西藏和台灣獨立,進行網路滲透並發布敵意內容,美國軍隊……訓練……分離主義者,試圖造成中國內亂;三是「探判尋求緩和」;四是「重新定義大國關係」。
不知道美國最後會做那一個選擇,不過,從現在的趨勢看來,走第二條路也就是發動代理戰爭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而且似乎音量愈來愈大。走第一條路不可能,不符合美國當前民粹反中的熱潮;走第三條路和第四條路都不容易,也不完全符合美國當前多數民意。
中美的對峙不再限於經濟,早已擴展到外交、軍事、技術和文化,甚至有人說已經逐漸陷入冷戰,是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大國角力。
美國會不會在鷹派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的帶領下,決定走「主動找機會引發對抗」的路,在台海發動一場「代理戰爭」?果真如此的話,台灣應該怎麼辦?戰爭的可能損害有多大?有沒有方法可以找到一條和平之路?
本書試圖為這些問題提供分析並提出解決之道。
「美國二○二三年新一屆眾議院設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於第一次開聽證會時,看到議員的發言,彷彿時光回到了一九五○年代的冷戰時期。兩黨議員競相譴責中國,主席蓋拉格與其他議員均把中共定位為美國的「生存性」威脅,並將美國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它。」
──法里德‧扎卡利亞
一、戰爭將至?過去沒有成為事實
戰爭這個議題曾經在台灣熱門過。例如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的時候,曾有人擔心戰爭將至而離開台灣。後來戰爭沒有來,而且台幣在斷交的六年後,隨著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以及來自美國的壓力,升值了三成,使得當初變賣台幣資產而去換美元的人蒙受損失。
在一九九四年李登輝執政時代,坊間曾經有一本書《一九九五年閏八月》,預測大陸將在一九九五年攻台,據說出版後三個月內就賣出了十五萬本。後來因為李登輝訪美、台灣舉行總統直選等因素,一九九六年確實曾經發生共軍飛彈演習事件,俗稱台海飛彈危機,但也沒有演變為戰爭。
在二○二三年的現在,為什麼又開始出現對於台海發生戰爭的討論,而且愈來愈熱烈?會不會像前兩次一樣,只是擔心而已,沒有成為事實?還是,這次不一樣,是真的需要擔心?
二、國際局勢已經改變:美中關係進入新階段
我們希望這次只是擔心,一樣不至於成為事實。但分析起來,這次的確有一個重大的不同,值得我們的注意。
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改變了。
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的時刻,是美國聯中抗俄的美中關係蜜月期,當時美國不可能希望台海發生戰爭,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足夠的溝通管道,可以化解可能出現的有關於台灣的爭執。
一九九五年也一樣。當時當政的柯林頓,無意改變與中國(大陸)的基本關係,甚至還在任期的後面,同意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大陸的經濟融入世界市場。當時美國對中政策的主流思潮,是「接觸」(engagement),希望透過更多的政治、軍事、學術、投資、貿易等接觸和交流,促成中國(大陸)在體制上產生改變,從而和西方更像或至少更友善。
到了今日,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大陸)的經濟體變大了,成為世界工廠。相對而言,美國的許多傳統製造業式微,工人被遣散。美國公共電視在二○一八年有個節目,名為「被遺忘的美國」,以俄亥俄州代頓市及其周遭地區為例,分析為何該區在二○一六年打破過去幾十年來均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傳統,而把多數的票投給共和黨的川普。其結論很簡單,就是當地傳統製造業歇業或遷廠,工人被迫轉到低工資的工作,貧富差距擴大,毒品蔓延。中國大陸的崛起,被認為是問題的重要根源。
川普非常瞭解也善用這種「反中」情結,他於二○一五年在紐約宣布競選總統的講詞裡,就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作美國的主要對手。二○一七年初,在川普上任後約四十天,發表了他的「總統貿易政策咨文」,內容基本上是針對中國(大陸)的一篇「討檄文」,形同經濟宣戰。 二○一八年六月,在川普與北韓元首金正恩會面後四天,美國宣布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制裁,也就是俗稱「貿易戰」的開始。整個的過程,在《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朱雲鵬、歐宜佩,二○一九)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
依據民調,美國民間對中共態度不友善的比率增加,新冠疫情之後尤其如此。 政治人物跟著民眾走,開始增加反中共的音量,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多人反中共。有些知識份子是基於意識型態,早就逢中必反,其他則是看到中國(大陸)逐漸壯大,而日益擔憂;例如他們舉出,依據世界銀行的估計,用購買力評價計算的GDP,中國(大陸)已經在二○一七年超過美國。
三、舊的國際局勢下台美以「維持和平的現狀」為雙邊關係的基礎
蔣介石從抗戰開始一直到退守台灣,都試圖和美國維持密切關係。退守台灣的前期,他試圖讓美國協助他反攻大陸,但美國沒有此意,後來則依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個「中」是中華民國的意思;這是當時普遍的稱呼)來協助台灣的防衛。
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美國與中共的關係邁入新的階段。從那年開始,一直到歐巴馬時代,美中關係基本上建立在三個公報之上。第一個,是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其主要內容包括:
• 中美關係正常化符合兩國利益;
• 國際爭端應在尊重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等基礎上解決,反對任何國家在亞洲建立霸權或在世界範圍內劃分利益範圍;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 美方認識到(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美方重申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並隨著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將逐步減少駐台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
• 擴大兩國民間交流與往來,為雙邊貿易提供便利;
• 保持接觸管道。
第二個,是一九七九年的《中美建交公報》,其主要內容是:
• 美國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 美國認識到(acknowledge)「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反對任何國家在亞洲建立霸權。
第三個,是一九八二年雷根總統時代與中共聯合發布的「八一七公報」,全稱為《中美就解決美國向台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告》,其主要內容為:
• 美國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美中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
• 美國準備逐步減少其對台灣的武器出售;
• [此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後最終得到解決。
據最新解密文件指出,雷根在發布此公報之同時,簽了一個內部的備忘錄給國家安全會議,表示美國同意減少對台軍售的意願係以中國(大陸)持續其和平解決台灣與中共分歧的承諾為先決條件。
從這幾個文件的內容看來,美國的立場很清楚,就是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友善關係的同時,將依據《台灣關係法》與台灣維持實質的關係,俾便維持美國的第一島鏈防禦。
在這種情況下,台美具有共同的利益,就是「維持現狀」。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希望維持現狀;美國無意主動去改變現狀,不打算允許對岸用非和平的方式改變現狀,同時也不允許台灣用法理獨立來改變現狀。台灣藉著這樣的三角關係,得到「維持現狀」的鞏固。
這種狀況,常被稱為「雙重阻卻」或「雙重嚇阻」(dual deterrence) ,就是一方面讓北京知道,美國維持「一中」立場,但如果北京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可能引來美國的強烈干預,另一方面,讓台北知道,不得單方面尋求台灣獨立。
但是,美國的立場有改變的可能性。
四、新的國際情勢:美國可能採取劇烈方式阻止中國崛起
美國哈佛大學艾利森教授在其《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二○一八)一書中說,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可能採取四種選擇,一是「調適」,也就是逐漸接受;二是「顛覆破壞」:支持西藏和台灣獨立,進行網路滲透並發布敵意內容,美國軍隊……訓練……分離主義者,試圖造成中國內亂;三是「探判尋求緩和」;四是「重新定義大國關係」。
不知道美國最後會做那一個選擇,不過,從現在的趨勢看來,走第二條路也就是發動代理戰爭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而且似乎音量愈來愈大。走第一條路不可能,不符合美國當前民粹反中的熱潮;走第三條路和第四條路都不容易,也不完全符合美國當前多數民意。
中美的對峙不再限於經濟,早已擴展到外交、軍事、技術和文化,甚至有人說已經逐漸陷入冷戰,是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大國角力。
美國會不會在鷹派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的帶領下,決定走「主動找機會引發對抗」的路,在台海發動一場「代理戰爭」?果真如此的話,台灣應該怎麼辦?戰爭的可能損害有多大?有沒有方法可以找到一條和平之路?
本書試圖為這些問題提供分析並提出解決之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