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際心理治療:臨床指南(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萬千心理
ISBN13:9787518442256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作者:(澳)羅伯特‧麥卡爾平; (澳)安東尼‧希爾林
出版日:2023/10/01
裝訂/頁數:平裝/430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青少年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Adolescents, IPT-A)是一種基於實證證據的心理治療干預方法,能夠幫助青少年認識到人際關係與當前症狀之間的相關,並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本書是針對該療法的綜合指南,概述了該療法的結構和技術,利用治療室中的實際案例,說明了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來訪者在治療中表現出的問題的多樣性。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擁有在臨床實踐和督導中運用人際關係療法的豐富經驗,且多年來從事與青少年有關的心理治療工作。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系統學習IPT-A的理論和技術工具,添加到他們的臨床技能中,或深化現有的IPT-A實踐能力。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羅伯特·麥卡爾平 (Robert McAlpine)
臨床心理學家,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為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服務。他還教授人際心理治療的入門和高階課程,並為在臨床實踐中使用成人或青少年人際心理治療的治療師提供督導。
安東尼·希爾林 (Anthony Hillin)
擁有30年經驗的臨床醫生和培訓師,強調用整體方法來改變,專門研究喪失、轉換和衝突對個人和群體的影響,並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成人或青少年人際心理治療相關的入門和高階培訓以及督導。
主譯簡介
李衛暉
醫學博士,教授;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後,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行為醫學專科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治療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心理衛生協會人際心理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
名人/編輯推薦
IPT-A在既往評估所考量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之上,同時認識到文化和心靈(spirituality, 也譯為精神性/靈性)的作用,提供了一個青少年心理評估的新方案。這些經歷可能對青少年的人際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在臨床實踐中很容易被忽視。
由於一些原因,一些年輕的成年人更適應青少年的評估和治療框架。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在20多歲時繼續處理10多歲遇到的問題的情況並不少見。對其中一些年輕人來說,伴隨而來的發展動力和人際關係受到的影響在他們18歲以後仍在繼續。因此,本書將IPT-A的應用範圍擴大到了年輕的成年人,而不局限於“成年”對年齡的死板規定。
作者行文時始終強調臨床工作者與來訪者之間形成的一種過渡性依戀關係的重要性。在這段關係中,“治療師的首要任務是傾聽、關懷並向青少年傳達,他們能被看到,以及,他們很重要。”
當然,本書的精彩遠不止於此。相信各位讀者會在書中收獲屬於自己的觸動和領悟。
序
經驗充分地表明,在參加心理治療研討會時,學生在*開始的一二分鐘內便會對一些事做出快速的判斷。第1個判斷是,如果自己需要去看治療師,那麼自己是否願意去找這位演講的專家當治療師。在這一點上,研究資歷、聲望、學術背景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重要的是演講者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是否能夠表達共情,是否善於傾聽,是否願意花時間去理解他人。從本質上來說,這位演講的專家是否也是治療的專家。
第二則是判斷專家所呈現的材料在直覺上是否講得通。這種方法適合現實中的患者嗎?還是它僅僅是一種深奧的“象牙塔”方法,沒有現實層面的相關性?治療中涉及的理論是否對治療師本人來說都過於複雜(更不用說對患者了)?抑或其中蘊涵著簡單的生活原則?該方法是不切實際地宣稱優於其他方法,還是願意承認其他療法或療法組合對實際臨床實踐中的各種患者的價值?
第三是判斷呈現的患者是否真實,他們是否像初學者每天遇到的患者一樣?換句話說,介紹的方法和患者是否與臨床實踐相關?演講者只是做所謂的臨床“個案”報告,還是反映了真實的求助者的故事?
這些判斷同樣適用於心理治療教科書。它們也必須是真實的,涉及我們每天與之工作的個體的真實經歷。教科書需具有靈活性。與許多需要嚴格使用的研究手冊不同,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教科書應該能夠指導實踐、通過臨床判斷幫助初學者應用該方法,而不是要求初學者使用哪些結構和技術。*重要的是,作者需要在講述故事、表達共情以及強調心理治療bi備的關懷和關係時體現出真實性。我們必須首先理解和關懷患者,然後才可以幫助他們。
在青少年的治療中,我們一直以來都迫切需要一份這樣的心理治療指南,特別是在人際心理治療(IPT)方面。
現在有大量青少年領域的IPT研究做出了優秀的貢獻,循證實踐就建立在這種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但是,當與真實的人在真實的臨床環境中工作時,循證實踐的基礎必須是治療聯盟以及關懷和理解患者。這也是本指南的精髓。
本書中有幾個關鍵要素建立在青少年IPT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第1,臨床工作基於依戀理論,反映了人際關係在青少年發展中的重要性。對依戀的需求反映在IPT的臨床方法及其在治療聯盟中的應用上。治療師的首要任務是傾聽、關懷並向青少年傳達,他們能被看到,以及,他們很重要。
第二個要素是強調整體模型下的治療和概念化。希爾林(Hillin)和麥卡爾平(McAlpine)介紹了近十年來更廣泛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心靈(spiritual)模型,以理解IPT工作中的來訪者。他們的創新使我們有了更強的能力去理解來訪者。整體模型明確強調治療師需要傾聽和理解患者,特別是患者在文化和心靈層面表達的痛苦。如果不理解青少年的文化和心靈背景,治療師幾乎不可能與經歷過哀傷和喪失、令人虛弱的衝突、艱難的生活變動以及社交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工作。
作者在本書中強調的內容也來自個人經驗,因為他們幾十年來一直與少數民族和澳大利亞原住民(Aboriginal)中經受困擾和創傷的青少年工作。他們與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在一起時展現的共情和意願在他們的作品中熠熠生輝。
作者強調的第三個要素是與接受治療的患者合作。在這本指南中,IPT(就像所有其他療法一樣)是與患者一起做些什麼,而不是對患者做什麼。這體現在IPT重視幫助年輕人理解治療過程的心理教育。還體現在與患者一起做臨床決策上,甚至IPT使用的術語是“治療協議(agreement)”而不是“治療合同(contract)”中。這項工作是協作性的,鼓勵患者參與其中。這也體現在治療師的理解和傾聽能力上,在與青少年工作時尤其重要。
*後,作者將IPT視為一種可持續,而不是有期限的治療。實證數據表明,IPT維持治療可有效預防復發。這些數據本身就提示臨床醫生不應終止治療,特別是對高危人群。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認識到,我們與患者(特別是青少年)建立的關係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終止治療是對患者真正意義上的拋棄。終止治療會嚴重破壞良好治療聯盟中發生的所有依戀和矯正性治療體驗,而提供在需要時可以重返治療的機會,即必要的維持治療,才能為青少年提供安全基地——一段真正的支持性的關係。
就我個人而言,我有幸與羅伯特(Robert)和安東尼(Anthony)共事多年,與他們一起培訓、觀察他們的工作,並與他們合作開展各種項目。他們在這本書中傳達的內容,與他們作為治療師的工作以及作為個體的身份一樣,都是真實的。善於傾聽、理解和欣賞多樣性以及關懷他人、始終如一的正直是他們在寫作和關係中傳達的質量。這些質量更能造就一名優秀的治療師和一本優秀的臨床指南,遠遠勝過研究資歷或臨床經驗。同時,這些質量也造就了優秀的個體。
毫無疑問,讀者會發現這本書對IPT的工作,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工作非常有幫助。本書詳盡描述了IPT的結構和技術,理論和概念化部分對該領域中先前的工作做了重要補充。但*重要的是,認真傾聽、真實、真誠地關懷他人的要求非常清晰地貫穿了整個指南。這也是IPT的精髓。
斯科特·斯圖爾特(Scott Stuart),IPT協會主席
目次
第1部分 導論
第1章 本指南的介紹與引導
第二章 整體評估模型
第三章 青少年的依戀
第四章 臨床技術
第二部分 IPT-A的初始階段
第五章 IPT-A的初始階段
第三部分 IPT-A的中期階段
第六章 IPT-A的中期階段
第七章 複雜性哀傷
第八章 人際衝突
第九章 角色轉換
第十章 人際隔閡
第四部分 IPT-A的鞏固階段
第十一章 急性期治療的總結
第十二章 延續和維持治療
第五部分 結語
第十三章 結束語
書摘/試閱
個性化治療
IPT-A適合年輕人的原因之一是,它提供了許多機會,根據每個來訪者的情況量身定制心理治療。本指南概述了如何根據以下情況開展IPT-A:
- 青少年人際交往的技能水平和當前可獲得的支持水平
- 與抑鬱症或其他障礙發作相關的問題領域(problem areas)
- 他們的依戀行為模式
- 他們對治療的參與度
- 適當地讓父母或他人參與治療
這些個性化干預的因素是IPT-A所固有的。我們還展示了額外的考慮如何為IPT-A的個性化提供具體的途徑,包括在整體評估過程中產生的因素、青少年對改變的意願、自助策略以及延續或維持治療的需要。
術 語
書中使用的青少年(adolescent)、年輕人(young people)、青年(young person)或來訪者(client),都指代年齡範圍較廣的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群體。
那些對年輕人很重要的人有時被稱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這可能包括父母、養育者、家族(extended family)、朋友、教師、運動教練或其他在來訪者生活中有重要地位的人。為了行文流暢,“父母”一詞有時被用來表示“父母或養育者”。
IPT-A概述
穆夫森等人(Mufson et al., 2004)把IPT-A構建為三階段模型,包括初始階段、中期階段和終止階段。每個階段包括4次會談,干預全程共12次。雖然本書保留了穆夫森的模型中的一些核心元素,但我們在初始階段中刪除了評估和概念化,把終止階段改為鞏固階段,其中包括對急性治療期的總結,然後是延續和維持治療。這些變化反映了治療的順序:在完成徹底的評估之前,治療師不會選擇IPT-A作為干預措施。治療師也不會因為12次會談結束就“終止”干預。圖1.2展示了IPT-A干預的順序階段。
評估和個案概念化
第二章詳細描述了評估和個案概念化的過程。在多數案例中,評估過程會分別與來訪者及其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如果合適)進行單獨和共同的會談。
喬治·L.恩格爾(George L. Enge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評估模型,從那時起,該模型就被當作整體評估的黃金標準,探索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影響個體(Engel, 1977)。*近,這種模式已擴展到文化和心靈領域(APA, 2013; Ravishankar, 2012; Hillin and McAlpine, 2005),承認這些因素在許多來訪者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它們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方面發揮的作用。
對這五個領域的探索,將涉及那些導致易感、誘發、維持、保護痛苦或障礙的因素,從而形成包括但不限於症狀學的青少年的側寫。青少年並不僅僅是症狀的集合。該過程的目標是:(1)得出一個廣泛適用的模式,幫助來訪者了解他們當前的困境及背景;(2)開始實現一定程度的希望和信念,相信事情會變得更好;(3)確定後續干預的性質。是選擇IPT-A,還是長程動力學或認知為主的干預更合適?
在開始IPT-A初始階段之前,治療師將與年輕人討論初步的概念化。人際關係概念化將在IPT-A初始階段對青少年的人際關係世界探索後進行討論。
在評估和概念化以及隨後的階段,治療師將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強大的治療聯盟。對這種關係本質的*合適的描述是“過渡性依戀(transitory attachment)”(見第二至第四章、第十一至第十二章)。
IPT-A初始階段
治療師在初始階段會提供心理教育,幫助來訪者更了解自己的症狀,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治療如何起效,以及治療將如何幫助他們。一旦來訪者明白自己為什麼變得痛苦,開始看到一條合理的前進道路,他們就會更相信治療過程將使自己受益。心理教育的兩個結果——理解和相信——將共同促進*佳臨床結果的實現。
初始階段的核心是人際關係清單(interpersonal inventory),它由五個任務組成。該清單的目的是將青少年的痛苦或症狀與人際關係聯繫起來。
第1個任務是詳細探討青少年的重要人際關係。治療師將引導來訪者討論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人際關係可能如何改變,自己通常會向誰尋求支持和照護。
人際關係清單的第二項任務是將青少年的症狀放在一個時間框架內。用時間軸記錄重大事件對青少年生活的影響,並探索其對人際關係造成的後果。
第三項任務與其他治療方法有很大不同。治療師需要與來訪者合作,共同確定以下四個問題領域中的哪一個與來訪者的痛苦相關*密切。
1.複雜性哀傷(Complex Grief):當來訪者的痛苦或症狀與某重大喪失密切相關時,則確定為該問題領域。這個問題領域包括喪親和一系列其他形式的喪失,包括失去一段關係、寵物、友誼、文化、因地點變化引發的喪失、移民等。來訪者通常沒有機會哀悼喪失,未解決的哀傷發展成為抑鬱或其他症狀(第七章)。
2.人際衝突(Interpersonal Disputes):當未解決的衝突主導了臨床表現時,人際衝突將被確定為問題領域。人際衝突的關鍵特點是,來訪者感到“被困住了”,由於不妥協而無法行動。衝突通常發生在來訪者和重要他人之間,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男女朋友、教師、雇主、同伴或運動教練。在這個問題領域中,通常會出現對其他人的未滿足的期望。衝突導致了痛苦,當痛苦看不到盡頭時,就會發展成精神症狀(第八章)。
3.角色轉換(Role Transition):當被賦予新角色時,角色轉換就會發生,這個角色會導致年輕人的重大痛苦。例如,家庭破裂、新兄弟姐妹的到來、新工作或新學校、成為父母、父母生病、離開家、完成學業和健康問題等。當青少年缺乏心理社會支持且依戀需求受損時,這些變化會帶來壓力,並可能發展為抑鬱或焦慮障礙。角色轉變通常伴隨著對新角色的矛盾心理、對失去舊角色的悲傷、失去與舊角色相關的社會支持、對新角色的不熟悉引發的焦慮,以及對新的技能和社會支持的需求(第九章)。
4.人際隔閡(Interpersonal Gaps):指缺乏社交和溝通技巧,因此損害了啟動和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盡管這些青少年可能渴望人際關係,但他們在與他人交往的嘗試中多次失敗,並在被拒絕和孤獨中變得抑鬱或焦慮(第十章)。
在人際清單的第四個任務中,治療師強調問題領域和心理痛苦或症狀之間的聯繫,並向來訪者解釋,隨著問題領域成為治療的焦點,症狀將逐漸緩解。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事件的討論,青少年開始更好地理解這種聯繫,並迅速發展出這樣的理解:隨著問題領域得到解決,痛苦就會減輕。
第五項任務是建立關於來訪者依戀類型的假設,這項任務在治療師第1次見到青少年時就要開始進行。了解青少年的主要依戀風格是IPT-A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來訪者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時,心理問題就會出現,人際關係就會破裂。IPT-A的目標不是改變來訪者的依戀類型,而是幫助他們發展能更有效地滿足依戀需求的人際交往能力。依戀類型將影響IPT-A對來訪者的個性化程度,包括來訪者對治療的期望、治療進展、咨訪關係策略以及採用的特定治療技術。第三章和書中的其他地方將說明依戀相關的內容。
在完成人際清單的五個任務之後,治療師可以開始討論人際關係概念化(第五章),並將其增加到整體評估之後的初始概念化中(第二章)。
IPT-A初始階段的*後一個任務是討論來訪者、來訪者的家庭和治療師的責任,並為中期階段的治療做準備。
IPT-A中期階段
在IPT-A的中期階段,治療師和來訪者一起工作,解決在初始階段確定的問題領域。治療師將使用與特定領域相關的策略以達到以下目的。
- 幫助來訪者有效地哀悼喪失,並與(失去親人或其他客體後的)新生活建立聯結(複雜性哀傷)。
- 提高來訪者理解人際衝突的洞察力,發展解決衝突的技能(人際衝突)。
- 幫助來訪者脫離與舊角色的聯繫,發展和管理新角色相關的人際交往能力(角色轉換)。
- 發展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社交及人際技能(人際隔閡)。
治療室可以成為來訪者的實驗室,在這裡,他們了解自己現有的人際交往策略並探索潛在的新策略。治療師將幫助來訪者確定“安全他人(safe others)”,與這些人演練新的人際關係技能後,來訪者回到治療室討論和處理這些技能。在中期階段使用的臨床技術,包括角色扮演和空椅技術等,詳見第四章。
IPT-A鞏固階段
一旦中期的工作取得了充分的進展,通常是4—6次會談後,治療將進入鞏固階段。在此期間,問題領域仍然是治療的焦點,但治療強調不同的重點。鞏固期是對急性治療的總結以及延續和維持治療。在對急性治療的總結中,治療師有四個主要任務:
1.從過渡性依戀物件的角色中後退一步
2.通過協助年輕人內化和推廣迄今為止在治療中取得的心理社會進步,促進其獨立的能力
3.為年輕人和父母做好準備,以便他們能夠識別再燃(relapse)或復發(recurrence)的早期預警跡象,並制訂應對計劃
4.評估延續和維持治療的需要
這些目標將在第十一章中討論。
對急性治療的總結提供了一個機會,以解決來訪者可能對治療師(或治療)產生的依賴。治療師可以戰略性地退出過渡性依戀物件的角色,同時保持必要時可以重新激活的治療聯盟。當治療師退出時,其他人可以填補這個空間。治療師和青少年將共同研究如何實現這一點。
急性治療總結的第二項任務是強化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新的人際行為,以實現其獨立。這項任務旨在幫助青少年內化收益,即,將治療過程中獲得的心理社會技巧融入自己的人際交往系統。治療師將幫助青少年在面對治療室外出現的心理社會挑戰時使用這些技巧。
第三,治療師將幫助來訪者和父母(如果合適)對可能提示再燃(或復發)風險的變化保持警惕,並制訂計劃來應對這些可能性。個體的“關愛圖”(見第十一章)可以用來確定抑鬱症或其他障礙的跡象是否又出現了,並確定適當的步驟來防止復發。
第四,在急性治療總結的*後一次會談中,治療師將評估延續和維持治療的需求並制訂計劃。雖然IPT-A是一種有時間限制的治療模式,但研究表明,為了減少再燃或復發的可能性,需要進行延續和維持治療,但可以降低頻率。
如果青少年的症狀沒有顯著的緩解,可以協商是否繼續治療。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維持治療是IPT-A的一部分,即使是對於症狀已經完全解決的來訪者。維持性會談的目的是提供持續的支持,以便前面的治療階段取得的進展能盡量降低再燃或復發的可能性。IPT-A的延續和維持階段見第十二章。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