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深入理解宋明理學的精髓,探索傳統思想的重要起點
連接古代哲學、佛學與理學
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理學的重要性
呂思勉在此介紹理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強調其強調道德和倫理的角色,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理學的基本原則
深入探討理學的核心原則,包括道德、人性和倫理觀念。呂思勉詳細闡述了這些原則在理學中的作用,強調通過個人修養來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的觀點。
◆理學源流派別
研究理學的源流派別,包括濂溪、康節、橫渠、明道伊川、晦庵、象山等不同的學派。呂思勉透過分析這些學派的思想特點和代表人物,展示理學在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演變。
◆理學的演進
深入研究了不同的理學流派和儒家思想的演進,詳細介紹相應的學派、思想家和其重要觀點。例如,篇四討論濂溪之學,篇十二則關注陽明之學,並探討其核心思想和對儒學的貢獻。
◆明代的儒家思想
回顧了明代時期的儒家思想,呂思勉介紹該時期的諸多儒家學者,並分析他們對理學的貢獻和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為對理學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和讀者的寶貴資源,以清晰的結構和詳實的內容,全面呈現了宋明理學的發展和精神,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也為普羅大眾提供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儒學的機會。
連接古代哲學、佛學與理學
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理學的重要性
呂思勉在此介紹理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強調其強調道德和倫理的角色,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理學的基本原則
深入探討理學的核心原則,包括道德、人性和倫理觀念。呂思勉詳細闡述了這些原則在理學中的作用,強調通過個人修養來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的觀點。
◆理學源流派別
研究理學的源流派別,包括濂溪、康節、橫渠、明道伊川、晦庵、象山等不同的學派。呂思勉透過分析這些學派的思想特點和代表人物,展示理學在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演變。
◆理學的演進
深入研究了不同的理學流派和儒家思想的演進,詳細介紹相應的學派、思想家和其重要觀點。例如,篇四討論濂溪之學,篇十二則關注陽明之學,並探討其核心思想和對儒學的貢獻。
◆明代的儒家思想
回顧了明代時期的儒家思想,呂思勉介紹該時期的諸多儒家學者,並分析他們對理學的貢獻和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為對理學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和讀者的寶貴資源,以清晰的結構和詳實的內容,全面呈現了宋明理學的發展和精神,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也為普羅大眾提供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儒學的機會。
作者簡介
呂思勉(西元1884~1957年),字誠之,筆名駑牛。歷史學家,被視作「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呂著中國通史》、《中國社會史》、《先秦學術概論》、《史學四種》、《呂思勉遺文集》、《三國史話》、《歷史研究法》等。
序
序
本書計十五篇,乃民國十五年予在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時所手編之講義也。今略加修改,以成是書。
理學行世幾千年,與國人之思想關係甚深;然其書率多零碎乏條理,又質而不文,讀者倦焉。雖有學案之作,人猶病其繁重,卒不能得其要領也。是書舉理學家重要學說,及其與前此學術思想之關聯,後此社會風俗之影響,一一挈其大要,卷帙雖少,綱領略具,讀此一編,於理學之為如何學問可以知其大概矣,故名之曰《理學綱要》。
自宋迄今,以理學名家者無慮千人;然其確有見地不與眾同者不過十餘家耳。茲編即以是為主(其大同小異者即附其人之後,如慈湖附象山後是也),其無甚特見者,總為一篇,敘其名氏傳授,以見斯學之源流派別而已。諸賢事跡,限於篇幅未及詳敘,如欲尚論其世,固有史傳及諸家學案在也。
理學與古代哲學及佛學皆有關係,近人類能言之,然所見者似皆非其真也。茲故別為一篇,論之雖似旁文,實為斯學來歷,了此則理學中重要之說,皆迎刃而解矣。不可不細讀也。
數術非中國哲學正宗,然亦自成一派,且與社會思想關係頗深,世多目為索隱行怪,甚或斥為迷信,非也。數術家之所言,雖未必確,以為迷信,則實不然。真知數術家之所言,乃知迷信之流自附於數術者,悉非其實耳。茲總為一篇敘之。邵子雖以數術名,實於哲理髮明為多,數術非所重也。故別為篇。
理學特色在於躬行實踐,非如尋常所謂哲學者,但饜好奇之心,馳玄遠之想而已。諸家之說,各有不同,非好為異也。補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時;殊途同歸,轍跡原無須強合。又有前人見其淺,後人見其深者,此則思想演進,次第當然;當知其易地皆然,不必存入主出奴之見也。茲編於諸家相承相矯,及其同時分爭合一之故,並詳析言之,以見學術演進之跡。至於各人受用,則或因其性之所近,或矯其習之所偏,有難範以一律者,非茲編之所能言也。
民國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武進呂思勉識
本書計十五篇,乃民國十五年予在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時所手編之講義也。今略加修改,以成是書。
理學行世幾千年,與國人之思想關係甚深;然其書率多零碎乏條理,又質而不文,讀者倦焉。雖有學案之作,人猶病其繁重,卒不能得其要領也。是書舉理學家重要學說,及其與前此學術思想之關聯,後此社會風俗之影響,一一挈其大要,卷帙雖少,綱領略具,讀此一編,於理學之為如何學問可以知其大概矣,故名之曰《理學綱要》。
自宋迄今,以理學名家者無慮千人;然其確有見地不與眾同者不過十餘家耳。茲編即以是為主(其大同小異者即附其人之後,如慈湖附象山後是也),其無甚特見者,總為一篇,敘其名氏傳授,以見斯學之源流派別而已。諸賢事跡,限於篇幅未及詳敘,如欲尚論其世,固有史傳及諸家學案在也。
理學與古代哲學及佛學皆有關係,近人類能言之,然所見者似皆非其真也。茲故別為一篇,論之雖似旁文,實為斯學來歷,了此則理學中重要之說,皆迎刃而解矣。不可不細讀也。
數術非中國哲學正宗,然亦自成一派,且與社會思想關係頗深,世多目為索隱行怪,甚或斥為迷信,非也。數術家之所言,雖未必確,以為迷信,則實不然。真知數術家之所言,乃知迷信之流自附於數術者,悉非其實耳。茲總為一篇敘之。邵子雖以數術名,實於哲理髮明為多,數術非所重也。故別為篇。
理學特色在於躬行實踐,非如尋常所謂哲學者,但饜好奇之心,馳玄遠之想而已。諸家之說,各有不同,非好為異也。補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時;殊途同歸,轍跡原無須強合。又有前人見其淺,後人見其深者,此則思想演進,次第當然;當知其易地皆然,不必存入主出奴之見也。茲編於諸家相承相矯,及其同時分爭合一之故,並詳析言之,以見學術演進之跡。至於各人受用,則或因其性之所近,或矯其習之所偏,有難範以一律者,非茲編之所能言也。
民國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武進呂思勉識
目次
序
篇一 緒論
篇二 理學之原
篇三 理學源流派別
篇四 濂溪之學
篇五 康節之學
篇六 橫渠之學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學
篇八 晦庵之學
篇九 象山之學
篇十 浙學
篇十一 宋儒術數之學
篇十二 陽明之學
篇十三 王門諸子
篇十四 有明諸儒
篇十五 總論
篇一 緒論
篇二 理學之原
篇三 理學源流派別
篇四 濂溪之學
篇五 康節之學
篇六 橫渠之學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學
篇八 晦庵之學
篇九 象山之學
篇十 浙學
篇十一 宋儒術數之學
篇十二 陽明之學
篇十三 王門諸子
篇十四 有明諸儒
篇十五 總論
書摘/試閱
篇一 緒論
今之人有恆言曰「宇宙觀」,又曰「人生觀」,其實二者本系一事。何則?人者,宇宙間之一物。明乎宇宙之理,則人之所以自處者,自得其道矣。
哲學非絕人之事也。凡人所為,亦皆有其所以然之故,即哲學之端也。雖然,此特隨事應付耳。若深思之,則我之所以處此,與此事之究須措置與否,乃皆有可疑。(如饑而食,特應付事物耳。見在之飲食,是否相宜?食而生,不食而死,孰為真是?凡飲食者,未有能言之者也。一一窮究之,即成哲學矣。)恆人為眼前事物所困,隨事應付且不暇,更何暇遊心於高遠?然一社會中,必有處境寬閒,能遊心於遠者;又必有因性之所近,遇事輒喜思索者;乃取恆人所不暇深思;及其困於智力,不能深思之端;而一一深思之,而哲學於是乎起矣。
然則哲學非隨事應付之謂也。隨事應付,恆人本自能之。所有待於哲學者,則窮究宇宙之理,以定目前應付之法耳。(以非窮究到底,則目前應付之法,無從證為真是也。)然則哲學者,窮究宇宙之理,以明立身處世之法者也。故真可稱為哲學家者,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必有以異於恆人。而不然者,則不足稱為哲學家。有一種新哲學興,必能改變舊哲學之宇宙觀及人生觀。而不然者,則不足稱為新哲學。
吾國哲學,有三大變:邃古之世,本有一種幽深玄遠之哲學,與神教相混,為後來諸子百家所同本。諸子之學,非不高深;然特將古代之哲學,推衍之於各方面;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初未有所改變也。西漢、魏、晉諸儒,不過發揮先秦諸子之學,更無論矣。此一時期也。佛教東來,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實有與吾國異者。吾國人受其感化,而其宇宙觀、人生觀,亦為之一變。此又一時期也。佛學既敝,理學以興。雖亦兼採佛學之長,然其大體,固欲恢復吾國古代之哲學,以拯佛學末流之弊。宋學之中,朱、陸不同。有明之學,陽明、甘泉諸家,亦復互異。然此僅其修為之法,小有乖違;以言乎其宇宙觀、人生觀,則固大致相同也。此又一時期也,此等大概之遷變,今之人類能言之。然其所以然之故,及其同異之真,則能詳悉言之者甚鮮。茲編略述宋、明哲學,即所謂理學者之真相;及其與他時代之不同;並其所以然之故。千金敝帚,雖或寶燕石而不自知;然大輅椎輪,先河後海;郢書燕說,世固有其物不足貴,而其功不必薄者矣。
今之人有恆言曰「宇宙觀」,又曰「人生觀」,其實二者本系一事。何則?人者,宇宙間之一物。明乎宇宙之理,則人之所以自處者,自得其道矣。
哲學非絕人之事也。凡人所為,亦皆有其所以然之故,即哲學之端也。雖然,此特隨事應付耳。若深思之,則我之所以處此,與此事之究須措置與否,乃皆有可疑。(如饑而食,特應付事物耳。見在之飲食,是否相宜?食而生,不食而死,孰為真是?凡飲食者,未有能言之者也。一一窮究之,即成哲學矣。)恆人為眼前事物所困,隨事應付且不暇,更何暇遊心於高遠?然一社會中,必有處境寬閒,能遊心於遠者;又必有因性之所近,遇事輒喜思索者;乃取恆人所不暇深思;及其困於智力,不能深思之端;而一一深思之,而哲學於是乎起矣。
然則哲學非隨事應付之謂也。隨事應付,恆人本自能之。所有待於哲學者,則窮究宇宙之理,以定目前應付之法耳。(以非窮究到底,則目前應付之法,無從證為真是也。)然則哲學者,窮究宇宙之理,以明立身處世之法者也。故真可稱為哲學家者,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必有以異於恆人。而不然者,則不足稱為哲學家。有一種新哲學興,必能改變舊哲學之宇宙觀及人生觀。而不然者,則不足稱為新哲學。
吾國哲學,有三大變:邃古之世,本有一種幽深玄遠之哲學,與神教相混,為後來諸子百家所同本。諸子之學,非不高深;然特將古代之哲學,推衍之於各方面;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初未有所改變也。西漢、魏、晉諸儒,不過發揮先秦諸子之學,更無論矣。此一時期也。佛教東來,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實有與吾國異者。吾國人受其感化,而其宇宙觀、人生觀,亦為之一變。此又一時期也。佛學既敝,理學以興。雖亦兼採佛學之長,然其大體,固欲恢復吾國古代之哲學,以拯佛學末流之弊。宋學之中,朱、陸不同。有明之學,陽明、甘泉諸家,亦復互異。然此僅其修為之法,小有乖違;以言乎其宇宙觀、人生觀,則固大致相同也。此又一時期也,此等大概之遷變,今之人類能言之。然其所以然之故,及其同異之真,則能詳悉言之者甚鮮。茲編略述宋、明哲學,即所謂理學者之真相;及其與他時代之不同;並其所以然之故。千金敝帚,雖或寶燕石而不自知;然大輅椎輪,先河後海;郢書燕說,世固有其物不足貴,而其功不必薄者矣。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