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業逾50年的資深影評人梁良,挾著破萬部的閱片資歷,再次為影迷讀者帶來觀影指南!
本書上篇「新片影評」收錄梁良於《亞洲週刊》的專欄文章,以地區為經緯,分為華語、亞洲及歐美電影影評;下篇「電影專欄」,則集結《臺灣醒報》上「梁良談影」專欄文章,涵括七大主題:透過「資深影迷的竊竊私語」一窺梁良的私我筆記;「影人影事知多少」多達18篇不可不看的影人趣聞;「不一樣的生命」關照不同族群,介紹了自閉症、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相關電影;「銀幕上的政治風雲」推薦英國女王、黛安娜王妃、反恐相關影視作品;「運動熱席捲大銀幕」介紹足球、籃球、棒球、啦啦隊到奧運電影;「電影創意的軌跡」剖析香港特有的臥底電影,也分析《魷魚遊戲》的創意源頭;「文字與映像的對照」,談從故事從書籍改編、跨越成為電影的道路;最後「電影對人類的警示」囊括各種災難片,從天災到人禍面面觀,省思人類生存的意義。
梁良觀察敏銳、下筆犀利,影論每每帶領讀者由時事通往電影及藝術追求,同時保有人文關懷的溫度。若說梁良是影迷讀者們通往電影世界的嚮導,那麼本書就是最便利的指南,不論從何處啟程,條條大路皆通電影!
本書上篇「新片影評」收錄梁良於《亞洲週刊》的專欄文章,以地區為經緯,分為華語、亞洲及歐美電影影評;下篇「電影專欄」,則集結《臺灣醒報》上「梁良談影」專欄文章,涵括七大主題:透過「資深影迷的竊竊私語」一窺梁良的私我筆記;「影人影事知多少」多達18篇不可不看的影人趣聞;「不一樣的生命」關照不同族群,介紹了自閉症、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相關電影;「銀幕上的政治風雲」推薦英國女王、黛安娜王妃、反恐相關影視作品;「運動熱席捲大銀幕」介紹足球、籃球、棒球、啦啦隊到奧運電影;「電影創意的軌跡」剖析香港特有的臥底電影,也分析《魷魚遊戲》的創意源頭;「文字與映像的對照」,談從故事從書籍改編、跨越成為電影的道路;最後「電影對人類的警示」囊括各種災難片,從天災到人禍面面觀,省思人類生存的意義。
梁良觀察敏銳、下筆犀利,影論每每帶領讀者由時事通往電影及藝術追求,同時保有人文關懷的溫度。若說梁良是影迷讀者們通往電影世界的嚮導,那麼本書就是最便利的指南,不論從何處啟程,條條大路皆通電影!
作者簡介
梁良
本名梁海強,50年資歷的影視文化工作者,長期從事影評、編劇、編輯、出版、教學等文創相關行業,並推動兩岸三地之影視發展。歷年出書20餘種,發表之文字作品逾500萬字,曾編撰多本中文影視工具書。電影評論風格務實,著重大眾對影片的反應,對華語電影及好萊塢之研究著力甚深。曾任多屆電影金馬獎、電視金鐘獎、優良電影劇本徵選、及大陸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評審委員。現為《臺灣醒報》及香港《亞洲週刊》之特約作者、中華電影製片協會常務理事、中華編劇學會及台灣電影教育學會理事。
本名梁海強,50年資歷的影視文化工作者,長期從事影評、編劇、編輯、出版、教學等文創相關行業,並推動兩岸三地之影視發展。歷年出書20餘種,發表之文字作品逾500萬字,曾編撰多本中文影視工具書。電影評論風格務實,著重大眾對影片的反應,對華語電影及好萊塢之研究著力甚深。曾任多屆電影金馬獎、電視金鐘獎、優良電影劇本徵選、及大陸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評審委員。現為《臺灣醒報》及香港《亞洲週刊》之特約作者、中華電影製片協會常務理事、中華編劇學會及台灣電影教育學會理事。
序
〈自序〉
2021年,我決定在臺灣再度出書,那跟上一本在臺出版的著作《看不到的電影:百年來禁片大觀》(2004)已經距離了17年之久。不知是否想補回進度,這兩年我在「秀威」陸續出版了紙本書《條條大路通電影》(2021)、《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冊華語片、下冊外語片)(2022)、和《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電子書及有聲書(全文版共10冊,共80多萬字)(2022)。在2023年即將結束之際,繼續推出《條條大路通電影2》。
這本新作可以視為《條條大路通電影》的續集,主要內容依舊是將《台灣醒報》上的專欄「梁良談影」刊登的新文章結集,再加上這大半年在《亞洲週刊》上發表的新片影評,全書的篇幅相當飽滿,符合了「賣座電影拍攝續集必須加碼」的影壇慣例。本書也維持了過往的風格,每篇文章都是以未經媒體編輯刪改的原稿全文刊登,保持原汁原味,希望我的讀者能看得盡興。
是為序。
梁良
2023年10月27日於臺北市
2021年,我決定在臺灣再度出書,那跟上一本在臺出版的著作《看不到的電影:百年來禁片大觀》(2004)已經距離了17年之久。不知是否想補回進度,這兩年我在「秀威」陸續出版了紙本書《條條大路通電影》(2021)、《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冊華語片、下冊外語片)(2022)、和《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電子書及有聲書(全文版共10冊,共80多萬字)(2022)。在2023年即將結束之際,繼續推出《條條大路通電影2》。
這本新作可以視為《條條大路通電影》的續集,主要內容依舊是將《台灣醒報》上的專欄「梁良談影」刊登的新文章結集,再加上這大半年在《亞洲週刊》上發表的新片影評,全書的篇幅相當飽滿,符合了「賣座電影拍攝續集必須加碼」的影壇慣例。本書也維持了過往的風格,每篇文章都是以未經媒體編輯刪改的原稿全文刊登,保持原汁原味,希望我的讀者能看得盡興。
是為序。
梁良
2023年10月27日於臺北市
目次
【自序】
【上篇 新片影評】
●華語電影
做工的人 電影版
黑的教育
山中森林
一家子兒咕咕叫
罪後真相
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查無此心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我的天堂城市
花路阿朱媽
●亞洲電影
月之圓缺
舌尖上的禪
魚之子
還有愛的日子
調職令是警察樂隊!
離不開你的依賴
斷捨離天堂
夏洛克的孩子們
看不見聽不見也愛你
超完美狗保姆
王者製造
幸運狗狗來造訪
拉辛正傳
贖罪風暴
●歐美電影
巴比倫
元素方城市
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
小行星城
絕命線阱
催眠狙擊
一個人的朝聖
光影帝國
日麗
伊尼舍林的女妖
夏日悄悄話
配樂大師顏尼歐
24小時賭命倒數
瘋狂富作用
榮耀之路
有你就是家
詭孩
開羅謀殺案
她和她們的電影課
【下篇 電影專欄】
●資深影迷的竊竊私語
我出生那一年的電影名作
一個資深影迷的新年省悟
跟ChatGPT聊電影
從一部很少人知道的影史最偉大電影談起
兩個超大型的電影評選活動比一比
電影評獎之「一場遊戲一場夢」
超級影迷奇趣錄
持續看電影是影迷的畢生志業
記述我跟李行導演親身接觸的兩件「小事」
他山之石:我和韓國電影人的第一次親近接觸
看紀錄片的樂趣
●影人影事知多少
邂逅黃柳霜
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的黃宗霑
銀幕情侶:勞勃‧狄尼洛與梅莉‧史翠普及其他
希區考克一家的電影人生
蘇菲亞‧羅蘭,生日快樂!
伊斯威特之鐵漢柔情
我是演員,你們也可以叫我導演
好萊塢的兩位頂尖二刀流
吳漢章的電影宇宙
《媽的多重宇宙》成為奧斯卡大贏家合理嗎?
無法追回的憾事──紀念張國榮逝世20週年
梁朝偉的演藝光環
演員與政治
漫談電影中的女性政治人物
從好萊塢的罷工談「罷工電影」
人類與AI的影視之爭
英雄遲暮還是自強不息?
兩位年逾90仍在創作的大導演
●不一樣的生命
自閉症天才不止有律師而已
從幾部電影的角度看「安樂死」
關於自殺的電影
從電影入手認識「憂鬱症」
阿茲海默症與臺灣電影
從「零容忍」到《孩子的自白》
●銀幕上的政治風雲
關於英女王的電影和電視劇
在影視中追懷兩位英國前首相
《王冠》第五季:時代巨輪推動的世代交替
影視作品中的黛安娜王妃
電影中的美國第一夫人
回顧911題材的電影
關於阿富汗的反恐電影
透過電影了解塔利班的恐怖統治
●運動熱席捲大銀幕
足球巨星與足球電影
大銀幕上的足球賽
從阿根廷一直看到其他南美電影
NBA巨星跨界主演電影
幾部熱血的棒球電影
漫談「啦啦隊電影」
兩部奧運經典紀錄長片
閃耀在奧運電影中的動人身影
●電影創意的軌跡
香港臥底電影的發展軌跡
香港分屍案電影何其多
兩岸的補習班電影
「拐賣人口」的電影
小三電影和外遇電影
臺灣影視劇的翻拍輸出
《魷魚遊戲》的電影創意源頭
●文字與映像的對照
從台北國際書展談到波蘭影視近作
電影與書籍的相遇
《大渡海》的小說與電影對照記
新聞記者與爆料電影
春節看兔子主演的著名電影
父親節看父親的電影
銀幕上的偽君子
●電影對人類的警示
天災電影的警示
人類正在走向毀滅的邊緣──核戰電影的警示
大地震電影面面觀
從河南水災到「氣象武器」
電影裡的大停電
與颱風相關的臺港電影
戰爭電影中的奪橋大作戰
二戰電影中的大逃亡
【上篇 新片影評】
●華語電影
做工的人 電影版
黑的教育
山中森林
一家子兒咕咕叫
罪後真相
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查無此心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我的天堂城市
花路阿朱媽
●亞洲電影
月之圓缺
舌尖上的禪
魚之子
還有愛的日子
調職令是警察樂隊!
離不開你的依賴
斷捨離天堂
夏洛克的孩子們
看不見聽不見也愛你
超完美狗保姆
王者製造
幸運狗狗來造訪
拉辛正傳
贖罪風暴
●歐美電影
巴比倫
元素方城市
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
小行星城
絕命線阱
催眠狙擊
一個人的朝聖
光影帝國
日麗
伊尼舍林的女妖
夏日悄悄話
配樂大師顏尼歐
24小時賭命倒數
瘋狂富作用
榮耀之路
有你就是家
詭孩
開羅謀殺案
她和她們的電影課
【下篇 電影專欄】
●資深影迷的竊竊私語
我出生那一年的電影名作
一個資深影迷的新年省悟
跟ChatGPT聊電影
從一部很少人知道的影史最偉大電影談起
兩個超大型的電影評選活動比一比
電影評獎之「一場遊戲一場夢」
超級影迷奇趣錄
持續看電影是影迷的畢生志業
記述我跟李行導演親身接觸的兩件「小事」
他山之石:我和韓國電影人的第一次親近接觸
看紀錄片的樂趣
●影人影事知多少
邂逅黃柳霜
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的黃宗霑
銀幕情侶:勞勃‧狄尼洛與梅莉‧史翠普及其他
希區考克一家的電影人生
蘇菲亞‧羅蘭,生日快樂!
伊斯威特之鐵漢柔情
我是演員,你們也可以叫我導演
好萊塢的兩位頂尖二刀流
吳漢章的電影宇宙
《媽的多重宇宙》成為奧斯卡大贏家合理嗎?
無法追回的憾事──紀念張國榮逝世20週年
梁朝偉的演藝光環
演員與政治
漫談電影中的女性政治人物
從好萊塢的罷工談「罷工電影」
人類與AI的影視之爭
英雄遲暮還是自強不息?
兩位年逾90仍在創作的大導演
●不一樣的生命
自閉症天才不止有律師而已
從幾部電影的角度看「安樂死」
關於自殺的電影
從電影入手認識「憂鬱症」
阿茲海默症與臺灣電影
從「零容忍」到《孩子的自白》
●銀幕上的政治風雲
關於英女王的電影和電視劇
在影視中追懷兩位英國前首相
《王冠》第五季:時代巨輪推動的世代交替
影視作品中的黛安娜王妃
電影中的美國第一夫人
回顧911題材的電影
關於阿富汗的反恐電影
透過電影了解塔利班的恐怖統治
●運動熱席捲大銀幕
足球巨星與足球電影
大銀幕上的足球賽
從阿根廷一直看到其他南美電影
NBA巨星跨界主演電影
幾部熱血的棒球電影
漫談「啦啦隊電影」
兩部奧運經典紀錄長片
閃耀在奧運電影中的動人身影
●電影創意的軌跡
香港臥底電影的發展軌跡
香港分屍案電影何其多
兩岸的補習班電影
「拐賣人口」的電影
小三電影和外遇電影
臺灣影視劇的翻拍輸出
《魷魚遊戲》的電影創意源頭
●文字與映像的對照
從台北國際書展談到波蘭影視近作
電影與書籍的相遇
《大渡海》的小說與電影對照記
新聞記者與爆料電影
春節看兔子主演的著名電影
父親節看父親的電影
銀幕上的偽君子
●電影對人類的警示
天災電影的警示
人類正在走向毀滅的邊緣──核戰電影的警示
大地震電影面面觀
從河南水災到「氣象武器」
電影裡的大停電
與颱風相關的臺港電影
戰爭電影中的奪橋大作戰
二戰電影中的大逃亡
書摘/試閱
〈做工的人 電影版〉
編劇、導演:鄭芬芬
演員:李銘順、游安順、薛仕凌、柯叔元
製作:大慕影藝
年份:2023
《做工的人》(Workers The Movie)原是臺灣工人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導演鄭芬芬以書中描寫一對鐵工兄弟為核心的〈走水路〉作為故事基底,改編成6集的迷你劇,去年播出後叫好叫座,於是原班人馬再次合作拍攝了這部電影版的前傳。
本片故事拉回11年前,以男主角阿祈(李銘順飾)的父子情和朋友情為主軸,架構起普通建築工人的生活日常。那時候當工頭的昌哥(游安順飾)為了支付一大堆政府的罸單而頭大,阿祈介紹了小廣告上的義務律師幫他打官司,不料她竟然是個騙子,兩人因此搭上了一些錢。阿祈一直希望能被實境遊戲節目《幸運到誰家》抽中,好圓他的發財夢,但在他終於拉到老婆美鳳(曾珮瑜飾)和兒子小傑一起闖關拚大獎的關鍵時刻,他卻選擇了幫朋友而背棄了家人!
另一方面,阿祈的兒子小傑性格好勝,因為同學常嘲笑他父親形象髒亂又一身汗臭味而導致父子關係十分緊張,後經叔叔阿欽(柯叔元飾)開解才逐漸體會到父親強大可敬的另一面。小傑認識了撿破爛賣錢的同學後,找到了生活目標:他也幫忙「撿破爛」,好賺到足夠的錢幫同學的阿嬤修繕破舊的鐵皮屋,不料竟撿到了阿祈與昌哥工作的工地。
無親無故的阿全(薛仕凌飾)曾在宮廟做過八家將,如今在工地開怪手,因缺錢租屋而借住昌哥的車上。義氣相挺的朋友就像他的家人,最後他也幫忙把女騙子「手到擒來」。片中有一段描述阿祈帶著無家可歸的阿全去找昌哥借車暫住,好半天不見回覆,正以為世態炎涼準備離去時,卻見昌哥夫婦提著一鍋熱湯下樓來。阿全邊喝湯邊強忍熱淚的表情,薛仕凌表演得十分細膩到位。導演僅以中遠景而非特寫鏡頭來拍攝這長長的一段戲,克制、得當,卻有甚強的情緒感染力。
本片以人物關係推動故事,情節的戲劇性並不強,有些部分處理得比較粗枝大葉,甚至刻意賣弄所謂的「通俗市井趣味」,例如特寫幾個男主角色瞇瞇地瞪視女騙子豐滿的胸部等。幸而整體的發展還算爽快流暢,在大型建築工地實景拍攝也拓寬了影片的視野,對底層工人的形象塑造得比較溫馨可親,沒有刻意透過他們去作嚴肅的社會批判,使本片「臺灣庶民喜劇」的定位得以維持。四位男主角的演出各有特色,也多多少少反映了底層的民眾會碰到的現實問題。結局強調工人們自立自強,「團結就是力量」,合力幫忙建造出阿嬤的新房子,令人感到頗為暖心。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導演:王耿瑜
製作:道創作研究社
年份:2023
創立於1980年的「蘭陵劇坊」(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場),是臺灣創立的第一個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它在10年後解散,但團員繼續開枝散葉,孕育了10多個各式劇團的誕生,包括重要的: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等。「蘭陵」在劇團解散後,團員每10年會重聚演一齣老戲,40週年時演出的《演員實驗教室》,就是在1983年首演的經典劇目,是一部結合劇場遊戲與演員生命經驗激盪而成的集體創作,只是同一批演員已經老了30多歲。演員之一的王耿瑜此時已是紀錄片導演,她在參與演出的同時拿起攝影機,深入記錄排演過程和「蘭陵人」的日常互動花絮,又訪談了多位相關人物,並在片中穿插了本劇當年在「南海藝術館」首演的片段,形成了在時間之河流淌中的微妙對照,有如一批熱愛戲劇表演的文青進入中老年時的「懺情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Lan Ling 40th: Experimental Actors Studio)敘事流暢而感情充沛,對熟悉臺灣小劇場發展的觀眾而言,尤其有相當多喚起共同記憶和打動人心的時刻。本片跟一般客觀的紀錄片最大的不同,是紀錄者與被紀錄者都是同一個劇團的人,導演王耿瑜本人也登臺演出了其中一段戲,故鏡頭下的人物訪談和排演側錄都十分生動,有朋友之間那種自然流露的感情。而《演員實驗教室》這齣劇,其內容就是根據演員本人年輕時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群戲。重演版由團長金士傑擔任導演暨編劇統籌,他在排戲時會根據各演員的年齡與境遇變遷而調整新的演出內容,而某些演員也會對他的人生和戲劇觀的改變提出看法,從其中可以窺探到一點戲劇藝術的奧祕。本片除了讓觀眾看到《演員實驗教室》這齣劇如何成長,也同時看到「蘭陵劇坊」這一批演員作為個人有何成長,相當地有意思。
本來只是作為一個多年後相聚的同學會的《演員實驗教室》老戲新演,在臺灣的國家劇院首演後,應邀到大陸烏鎮戲劇節演出,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出現破天荒的滿分好評,遂獲得各省代表劇院的盛情邀請,於是在疫情出現前的2年間,原班人馬在烏鎮、上海、北京、西安、廈門、成都6個城市巡演,幾乎場場滿座。紀錄片對這一段可以拿來吹噓的「豐功偉績」只作點到為止的描述,態度平實而節制,相當可敬。
〈舌尖上的禪〉
編劇、導演:中江裕司
演員:澤田研二、松隆子
製作:《舌尖上的禪》製作委員會
年份:2022
《舌尖上的禪》(The Zen Diary)是「美食電影」之中別出心裁之作,改編自作家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裡看看》,透過長年獨居於輕井澤山間的老作家阿勉(澤田研二飾)料理一年四季的大自然食材,和清心寡慾的生活方式,拍出了一種反樸歸真的「禪意」,十分適合有意放慢生活步調和抱持「斷捨離」價值觀的觀眾欣賞。
阿勉自從妻子在13年前過世後便與一隻老狗在山上獨居,她的骨灰也一直供在家裡沒有處理,這彷彿成了他在世上的唯一牽掛。寫作對他而言已有如副業,還不如採摘野菜親手做飯來得帶勁。由於阿勉小時候曾在廟裡當過和尚,學到素菜料理的精彩手藝,每當出版社的編輯真知子(松隆子飾)偶而從城裡開車上山催稿,阿勉便會費心為她備餐,然後享用著五星級的「粗茶淡飯」。
阿勉認為「與心愛之人一起吃的飯是最美味的」,真知子對他而言是心意相通的紅粉知己,雖仍未到男女朋友的感情階段,但每次能夠一起吃飯甚至一起做飯,空氣中就會迴盪著一股甜蜜。阿勉曾對真知子輕輕地拋出邀請,讓她住到山上來,好讓真知子能經常吃到好料理,但遭真知子以「上班不方便」為由婉拒。後來真知子真動了心想搬過來住,阿勉卻又以「習慣獨居」為由擋了回去。影片的前半部便在這簡簡單單的男女主角互動中向前推展,但看來一點也不沉悶。
阿勉在山上還跟另一個人有互動,就是獨居的老岳母。阿勉偶而會走一段路去探訪這位約80多歲的老婦,話話家常,然後搬一大罈她釀造的味噌回家。岳母跟自己的兒子和媳婦感情不睦,阿勉這個女婿成為她唯一的精神依靠。當老婦被發現倒斃在小木屋後,她兒子竟要求在阿勉家中辦喪事,連骨灰也要放在阿勉家。這一個突發的死亡事件是本片後半部的情節重心,氣氛比較「熱鬧」。超出預期的20多位親友鄰居擠到阿勉家參加告別式,阿勉身為主持人兼大廚忙進忙出的張羅著,真知子充當他的料理助手,「夫唱婦隨」地合作弄出了一頓令參加者吃得津津有味的守靈伙食。兩人之間的感情契合也盡在不言中。
挑大梁的澤田研二扮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文學家,因為當過小和尚和長年山居而流露出一種不凡氣質,跟本片的禪意風格相當吻合。步入中年的松隆子扮演知性編輯,占戲雖不太多,但每一場均發揮出烘托的戲劇作用,為本片增加了「人間煙火」。導演用了很多鏡頭拍下一道道細緻菜色的料理過程,由專家幕後操刀,讓人看得食指大動。
〈我出生那一年的電影名作〉
如果你是一位影迷,想必一定有興趣知道:在你出生的那一年到底有什麼電影名作面世?這個資訊除了跟你個人的感情會有所連結之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聊天話題。譬如你可以跟陌生人介紹:我是跟「阿甘」同一年出生的。對方若是看過《阿甘正傳》,可能會立刻猜出你是在1994年出生的。雙方對視一笑,跟著就可以展開談不完的電影話題。
像筆者這種畢生與電影為伍的人,自然更為重視這方面的資訊,而且心中暗喜,因為在我出生的那一年,還真有不少電影名作在同年推出,這些影片在70年後依舊為人們所記憶傳誦,如今觀賞仍然絲毫沒有落伍過時,堪稱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
以下是那一年最頂尖的幾部電影經典:
《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公認是史上最佳歌舞片,展現了好萊塢影壇從默片過渡到有聲片的時代變遷。男主角金‧凱利(Gene Kelly)撐著傘邊跳邊唱主題曲的情境精彩絕倫,觀眾誰能忘記?
《日正當中》(High Noon)──賈利‧古柏(Gary Cooper)主演的西部片不朽經典之一,描述小鎮警長結婚後決定退出江湖,但當年被他逮捕的歹徒此時回來對他展開報復,警長臨危不屈,誠頂天立地大丈夫!導演佛烈‧辛尼曼(Fred Zinnemann)首創「戲劇時間」與「放映時間」等長的結構,對後來的電影創作影響甚大。
《非洲皇后》(The African Queen)──戰爭冒險電影的劃時代作品,描述礦場工人與拘謹的女教士為了逃離德軍而共乘小船「非洲皇后號」順流而下,最後把船改裝成魚雷艇擊沉了德國戰艦。男女主角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與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的鬥氣寃家搭配不斷擦出火花,是這部以「兩人一船」為主體的電影的最大亮點。
《禁忌的遊戲》(Forbidden Games)──法國導演雷奈‧克萊門(René Clément)執導的最佳作品,透過兩名孩童在淪陷後的巴黎,不停收集死去的動物屍體,為牠們煞有介事地模仿宗教儀式安葬,玩起「禁忌的遊戲」的幼稚行為,反映了戰爭對小孩心靈的嚴重創傷。獲得第十三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榮譽。
《風燭淚》(Umberto D)──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領軍人物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於1948年拍出了轟動一時的《單車失竊記》(Bicycle Thieves)故然影史留名,但他在4年後再次以新寫實主義手法細膩刻畫一名羅馬退休公務員悲慘生活的本片亦不能被忽視,包括男主角的演員大多是非職業的素人。《時代週刊》(Time)在2005年評選「影史百大電影」時曾將本片列入。
《生之慾》(Ikiru)──日本導演黑澤明於1950年以《羅生門》奪下第十二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而在國際上聲名大噪,緊接著拍攝的這部《生之慾》(港譯《流芳頌》)在藝術成就上亦不遑多讓,是他本人自認為畢生最喜歡的作品。描述一名本來庸庸碌碌的科長渡邊,在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後變得消沉,後來一名年輕女子重燃了他的生存鬥志,決定回到市府崗位做個勇於任事的人。影片從眾人在渡邊的喪禮上憶述主人翁的生命轉折展開故事,市川喬的演出感人甚深。失去生活目標的人,可以從這部傑作中獲得啟發。
編劇、導演:鄭芬芬
演員:李銘順、游安順、薛仕凌、柯叔元
製作:大慕影藝
年份:2023
《做工的人》(Workers The Movie)原是臺灣工人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導演鄭芬芬以書中描寫一對鐵工兄弟為核心的〈走水路〉作為故事基底,改編成6集的迷你劇,去年播出後叫好叫座,於是原班人馬再次合作拍攝了這部電影版的前傳。
本片故事拉回11年前,以男主角阿祈(李銘順飾)的父子情和朋友情為主軸,架構起普通建築工人的生活日常。那時候當工頭的昌哥(游安順飾)為了支付一大堆政府的罸單而頭大,阿祈介紹了小廣告上的義務律師幫他打官司,不料她竟然是個騙子,兩人因此搭上了一些錢。阿祈一直希望能被實境遊戲節目《幸運到誰家》抽中,好圓他的發財夢,但在他終於拉到老婆美鳳(曾珮瑜飾)和兒子小傑一起闖關拚大獎的關鍵時刻,他卻選擇了幫朋友而背棄了家人!
另一方面,阿祈的兒子小傑性格好勝,因為同學常嘲笑他父親形象髒亂又一身汗臭味而導致父子關係十分緊張,後經叔叔阿欽(柯叔元飾)開解才逐漸體會到父親強大可敬的另一面。小傑認識了撿破爛賣錢的同學後,找到了生活目標:他也幫忙「撿破爛」,好賺到足夠的錢幫同學的阿嬤修繕破舊的鐵皮屋,不料竟撿到了阿祈與昌哥工作的工地。
無親無故的阿全(薛仕凌飾)曾在宮廟做過八家將,如今在工地開怪手,因缺錢租屋而借住昌哥的車上。義氣相挺的朋友就像他的家人,最後他也幫忙把女騙子「手到擒來」。片中有一段描述阿祈帶著無家可歸的阿全去找昌哥借車暫住,好半天不見回覆,正以為世態炎涼準備離去時,卻見昌哥夫婦提著一鍋熱湯下樓來。阿全邊喝湯邊強忍熱淚的表情,薛仕凌表演得十分細膩到位。導演僅以中遠景而非特寫鏡頭來拍攝這長長的一段戲,克制、得當,卻有甚強的情緒感染力。
本片以人物關係推動故事,情節的戲劇性並不強,有些部分處理得比較粗枝大葉,甚至刻意賣弄所謂的「通俗市井趣味」,例如特寫幾個男主角色瞇瞇地瞪視女騙子豐滿的胸部等。幸而整體的發展還算爽快流暢,在大型建築工地實景拍攝也拓寬了影片的視野,對底層工人的形象塑造得比較溫馨可親,沒有刻意透過他們去作嚴肅的社會批判,使本片「臺灣庶民喜劇」的定位得以維持。四位男主角的演出各有特色,也多多少少反映了底層的民眾會碰到的現實問題。結局強調工人們自立自強,「團結就是力量」,合力幫忙建造出阿嬤的新房子,令人感到頗為暖心。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導演:王耿瑜
製作:道創作研究社
年份:2023
創立於1980年的「蘭陵劇坊」(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場),是臺灣創立的第一個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它在10年後解散,但團員繼續開枝散葉,孕育了10多個各式劇團的誕生,包括重要的: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等。「蘭陵」在劇團解散後,團員每10年會重聚演一齣老戲,40週年時演出的《演員實驗教室》,就是在1983年首演的經典劇目,是一部結合劇場遊戲與演員生命經驗激盪而成的集體創作,只是同一批演員已經老了30多歲。演員之一的王耿瑜此時已是紀錄片導演,她在參與演出的同時拿起攝影機,深入記錄排演過程和「蘭陵人」的日常互動花絮,又訪談了多位相關人物,並在片中穿插了本劇當年在「南海藝術館」首演的片段,形成了在時間之河流淌中的微妙對照,有如一批熱愛戲劇表演的文青進入中老年時的「懺情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Lan Ling 40th: Experimental Actors Studio)敘事流暢而感情充沛,對熟悉臺灣小劇場發展的觀眾而言,尤其有相當多喚起共同記憶和打動人心的時刻。本片跟一般客觀的紀錄片最大的不同,是紀錄者與被紀錄者都是同一個劇團的人,導演王耿瑜本人也登臺演出了其中一段戲,故鏡頭下的人物訪談和排演側錄都十分生動,有朋友之間那種自然流露的感情。而《演員實驗教室》這齣劇,其內容就是根據演員本人年輕時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群戲。重演版由團長金士傑擔任導演暨編劇統籌,他在排戲時會根據各演員的年齡與境遇變遷而調整新的演出內容,而某些演員也會對他的人生和戲劇觀的改變提出看法,從其中可以窺探到一點戲劇藝術的奧祕。本片除了讓觀眾看到《演員實驗教室》這齣劇如何成長,也同時看到「蘭陵劇坊」這一批演員作為個人有何成長,相當地有意思。
本來只是作為一個多年後相聚的同學會的《演員實驗教室》老戲新演,在臺灣的國家劇院首演後,應邀到大陸烏鎮戲劇節演出,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出現破天荒的滿分好評,遂獲得各省代表劇院的盛情邀請,於是在疫情出現前的2年間,原班人馬在烏鎮、上海、北京、西安、廈門、成都6個城市巡演,幾乎場場滿座。紀錄片對這一段可以拿來吹噓的「豐功偉績」只作點到為止的描述,態度平實而節制,相當可敬。
〈舌尖上的禪〉
編劇、導演:中江裕司
演員:澤田研二、松隆子
製作:《舌尖上的禪》製作委員會
年份:2022
《舌尖上的禪》(The Zen Diary)是「美食電影」之中別出心裁之作,改編自作家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裡看看》,透過長年獨居於輕井澤山間的老作家阿勉(澤田研二飾)料理一年四季的大自然食材,和清心寡慾的生活方式,拍出了一種反樸歸真的「禪意」,十分適合有意放慢生活步調和抱持「斷捨離」價值觀的觀眾欣賞。
阿勉自從妻子在13年前過世後便與一隻老狗在山上獨居,她的骨灰也一直供在家裡沒有處理,這彷彿成了他在世上的唯一牽掛。寫作對他而言已有如副業,還不如採摘野菜親手做飯來得帶勁。由於阿勉小時候曾在廟裡當過和尚,學到素菜料理的精彩手藝,每當出版社的編輯真知子(松隆子飾)偶而從城裡開車上山催稿,阿勉便會費心為她備餐,然後享用著五星級的「粗茶淡飯」。
阿勉認為「與心愛之人一起吃的飯是最美味的」,真知子對他而言是心意相通的紅粉知己,雖仍未到男女朋友的感情階段,但每次能夠一起吃飯甚至一起做飯,空氣中就會迴盪著一股甜蜜。阿勉曾對真知子輕輕地拋出邀請,讓她住到山上來,好讓真知子能經常吃到好料理,但遭真知子以「上班不方便」為由婉拒。後來真知子真動了心想搬過來住,阿勉卻又以「習慣獨居」為由擋了回去。影片的前半部便在這簡簡單單的男女主角互動中向前推展,但看來一點也不沉悶。
阿勉在山上還跟另一個人有互動,就是獨居的老岳母。阿勉偶而會走一段路去探訪這位約80多歲的老婦,話話家常,然後搬一大罈她釀造的味噌回家。岳母跟自己的兒子和媳婦感情不睦,阿勉這個女婿成為她唯一的精神依靠。當老婦被發現倒斃在小木屋後,她兒子竟要求在阿勉家中辦喪事,連骨灰也要放在阿勉家。這一個突發的死亡事件是本片後半部的情節重心,氣氛比較「熱鬧」。超出預期的20多位親友鄰居擠到阿勉家參加告別式,阿勉身為主持人兼大廚忙進忙出的張羅著,真知子充當他的料理助手,「夫唱婦隨」地合作弄出了一頓令參加者吃得津津有味的守靈伙食。兩人之間的感情契合也盡在不言中。
挑大梁的澤田研二扮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文學家,因為當過小和尚和長年山居而流露出一種不凡氣質,跟本片的禪意風格相當吻合。步入中年的松隆子扮演知性編輯,占戲雖不太多,但每一場均發揮出烘托的戲劇作用,為本片增加了「人間煙火」。導演用了很多鏡頭拍下一道道細緻菜色的料理過程,由專家幕後操刀,讓人看得食指大動。
〈我出生那一年的電影名作〉
如果你是一位影迷,想必一定有興趣知道:在你出生的那一年到底有什麼電影名作面世?這個資訊除了跟你個人的感情會有所連結之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聊天話題。譬如你可以跟陌生人介紹:我是跟「阿甘」同一年出生的。對方若是看過《阿甘正傳》,可能會立刻猜出你是在1994年出生的。雙方對視一笑,跟著就可以展開談不完的電影話題。
像筆者這種畢生與電影為伍的人,自然更為重視這方面的資訊,而且心中暗喜,因為在我出生的那一年,還真有不少電影名作在同年推出,這些影片在70年後依舊為人們所記憶傳誦,如今觀賞仍然絲毫沒有落伍過時,堪稱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
以下是那一年最頂尖的幾部電影經典:
《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公認是史上最佳歌舞片,展現了好萊塢影壇從默片過渡到有聲片的時代變遷。男主角金‧凱利(Gene Kelly)撐著傘邊跳邊唱主題曲的情境精彩絕倫,觀眾誰能忘記?
《日正當中》(High Noon)──賈利‧古柏(Gary Cooper)主演的西部片不朽經典之一,描述小鎮警長結婚後決定退出江湖,但當年被他逮捕的歹徒此時回來對他展開報復,警長臨危不屈,誠頂天立地大丈夫!導演佛烈‧辛尼曼(Fred Zinnemann)首創「戲劇時間」與「放映時間」等長的結構,對後來的電影創作影響甚大。
《非洲皇后》(The African Queen)──戰爭冒險電影的劃時代作品,描述礦場工人與拘謹的女教士為了逃離德軍而共乘小船「非洲皇后號」順流而下,最後把船改裝成魚雷艇擊沉了德國戰艦。男女主角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與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的鬥氣寃家搭配不斷擦出火花,是這部以「兩人一船」為主體的電影的最大亮點。
《禁忌的遊戲》(Forbidden Games)──法國導演雷奈‧克萊門(René Clément)執導的最佳作品,透過兩名孩童在淪陷後的巴黎,不停收集死去的動物屍體,為牠們煞有介事地模仿宗教儀式安葬,玩起「禁忌的遊戲」的幼稚行為,反映了戰爭對小孩心靈的嚴重創傷。獲得第十三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榮譽。
《風燭淚》(Umberto D)──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領軍人物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於1948年拍出了轟動一時的《單車失竊記》(Bicycle Thieves)故然影史留名,但他在4年後再次以新寫實主義手法細膩刻畫一名羅馬退休公務員悲慘生活的本片亦不能被忽視,包括男主角的演員大多是非職業的素人。《時代週刊》(Time)在2005年評選「影史百大電影」時曾將本片列入。
《生之慾》(Ikiru)──日本導演黑澤明於1950年以《羅生門》奪下第十二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而在國際上聲名大噪,緊接著拍攝的這部《生之慾》(港譯《流芳頌》)在藝術成就上亦不遑多讓,是他本人自認為畢生最喜歡的作品。描述一名本來庸庸碌碌的科長渡邊,在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後變得消沉,後來一名年輕女子重燃了他的生存鬥志,決定回到市府崗位做個勇於任事的人。影片從眾人在渡邊的喪禮上憶述主人翁的生命轉折展開故事,市川喬的演出感人甚深。失去生活目標的人,可以從這部傑作中獲得啟發。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