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的路口:實踐SDGs的權威指南
物業安保服務與車場管理(簡體書)
赤壁之戰與三國計謀
建築施工企業會計實務(簡體書)
近世安徽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研究(簡體書)
朝政篇(簡體書)
My Big Book of Answers the Earth
The Truth About Green Business
《文心雕龍》的詩性智慧研究(簡體書)
Anatomy Of Paradise Hawaii And The Islands Of The South Seas
Unlimited Talk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定價
:NT$ 490 元
優惠價
79387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站在的路口,下一步該往哪走—

為了下一代更美好的

也為了現在的繁榮

要怎麼選擇?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氣溫不斷飆升

身處近期只覺得每天都快「熱死人」,但其實不只如此,全球不斷出現「十年一見的熱浪」、「百年一遇的大雨」、「前所未有的乾旱」,但這些頻率到底是怎麼得知的?又為什麼會出現「旱澇並存的現象」?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氣候已經悄悄改變……

●在都市裡種菜?永續城市的建構

某些城市出現一群不甘寂寞的農耕愛好者,趁著夜裡突襲城市空地,其他居民可能一覺醒來驚覺家門口前的停車格變成了綠意盎然的菜園,這些人被稱為「綠色游擊隊」,他們試圖引起民眾反思,現在的都市規劃真的能讓都市與鄉村更永續嗎?

●後時代,人又要如何永續

新冠從2019年末至今,情況逐漸好轉,我們也終於有機會回顧碰到重大時,體系怎麼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每年都常聽到健保財務惡化,那我們究竟要做何改變?


本書收錄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演講內容,在基礎科學促進國際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回顧2015年擬定的2030目標SDGs,首先從氣候變化點出議題的起因;接著針對安全和糧食安全議題進一步討論其重要性;再藉由田園城市和方針尋找永續城市的下一步策略;而在四面環海的也與我們息息相關;剛經歷的更顯示體系對永續的重要性;近年火熱的AI新,又能對做出那些貢獻?政策引導下2050轉型又有哪些挑戰等著我們去面對?

被定義為「在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模式」,站在的路口,現在的人類要為作出決定而努力。

作者簡介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 簡介

自1825年起,王家科學院舉辦了「王家科學耶誕講座」,以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方式,將科學知識介紹給社會大眾,提升學子、民眾的科學素養。無數的學者曾在此講座中講授科學知識,而除了在第二次大戰時曾暫停舉行外,這一具有古老傳統的科普講座,至今仍持續不斷。

 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自2009年起,師法「王家科學耶誕講座」,舉辦「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借重學養與教學俱佳的科學大師們開講,與有志探索科學的朋友們共聚一堂。講座的主題與基礎科學知識緊密相連,每期輪流就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各學門開闢講題,講師們仔細清楚的解說科學原理,許多非科學背景的聽眾們,也能迅速的進入科學,體會探索知識的樂趣。 

 

本期講者:

許晃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王根樹(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靜貞(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張聖琳(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子倫(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陳美霞(成功大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楊谷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周桂田(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名人/編輯推薦

吳俊傑|國立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臺大理學院院長(本期講座策劃顧問)

羅敏輝|國立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主任


個人極力推薦這本書給關心地球環境的讀者。這本書不僅提供了有關和實現的相關知識,還是一本引導氣候行動的指南,並詳細說明了實現轉型的挑戰,帶領讀者從跨域思考邁向一個更加永續的

——國立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
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主任
羅敏輝


作為大氣科學家,投身颱風研究30餘年,在第一線見證日益嚴峻,且有許多觀測資料與模擬顯示和颱風強度的高度關聯。與此同時,進展與社會結構改變等眾多因素,皆對地球系統和人類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已成為全人類最迫切的共同目標之一,更將2022年訂為基礎科學促進國際年。涉及人類的、福祉、環境與創新等多方面的挑戰和機遇,我們需要跨越學科、國界與文化,攜手合作並持續學習、思考與行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所舉辦的探索系列講座「的路口」格外具有意義和啟發性。很榮幸受于宏燦主任邀請,參與系列講座的主題規劃,以提出的17項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架構,延攬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見解,分別從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角度,探討包含氣候緊急挑戰、水質安全、糧食安全、永續城市、、公衛之危機與轉機、AI發展、浄零、責任投資等議題。很高興看到這些演講內容經彙整成書,書名即為《的路口:實踐SDGs的權威指南》,由三民書局出版。

本書內容豐富詳實,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以其專業知識,涵蓋的定義、歷史、趨勢,以及各個面向的挑戰與解決方案。文字深入淺出,並附有精彩的圖表與數據,有助於讀者理解的複雜性,並深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永續理念。例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陳瑞賓秘書長分享公民參與海洋守護的案例,由潛水店家與民眾協助珊瑚礁監測;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張靜貞研究員從農場到餐桌的減法思維,談糧食供應鏈上中下游,以至於消費者對糧食安全的責任;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張聖琳教授在臺北市協同推動的都市農耕倡議,建立對土地的文化認同;另有《巴黎協定》2050目標、如何提升民眾公衛意識進而翻轉公衛體系等,身為公民不可不知的重要議題。

議題既廣且深,我們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也必須考量面對世代的公平正義。個人在此誠摯地向關心人類的所有讀者推薦《的路口:實踐SDGs的權威指南》這本好書。期盼本書為您帶來豐富的知識和啟發,讓您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並以具有遠見與創新思維的行動力,一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

——國立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
吳俊傑

近來臺灣社會各界對「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朗朗上口,不時還要在前面冠上「聯合國」,以全稱之中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凸顯其重要性,同時加深閱聽者的印象。

其實, 早在2015 年, 聯合國大會便已決議, 立下這17 項目標。這是二十一世紀到第15 個年頭時,人類對文明反省的結論,期望在2030 年能夠達到所揭櫫的這些目標。然而,根據經驗法則,聯合國提出的目標,一向難以達成,那為什麼這一回,又掀起全球(包括臺灣在內)的熱潮呢?

關鍵在於地球人口的成長有如脫韁野馬,進入生物族群「指數成長」的階段!我們在國民教育階段都學過生態學,知道「指數成長」之外,還有一個關鍵是「生態承載力」。一旦衝破棲息地的「生態承載力」,族群會經歷毀滅性的崩解災難。這包括生物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產生的衝突。人類歷史上一些戰爭背後始末,都隱約源自這生態學陳述的成因。不過,今天的危機在於——全球化之後,已經沒有所謂「區域生態承載力」,而只有一個整體的「地球生態承載力」。任何地區的事件,終將如潮水一般,向海岸湧來。例如:俄烏戰爭、溫室效應下的氣候變遷,導致巴西咖啡的欠收、葡萄酒產地的移動。更不要說2020 年初冒出新冠肺炎疫病(源自人和野生動物違反自然的接觸方式)以來,所產生的政經、醫療等巨大影響,以及日常生活上的極大不便。也難怪聯合國這回要提出這17 項「不可能的任務」,實在是被局勢的危急所迫!

那我們要如何化解這「新浮現」的「世紀危機」呢?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 響應聯合國於2022 年的另一項呼籲「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下,推出臺大探索基礎科學秋季講座「永續發展的路口」,強調解決問題必須靠科學方法來解析問題,同時以科學發現所衍生的新科技對症下藥,盼望能夠踏實地化解危機。限於時間,講座系列選出10 項臺灣在地息息相關又迫切的SDGs,邀請參與過這些事務的專家,講解問題的本質及因應之道。講座於2022 年9 月至12 月順利完成,而其中的9 位講者更於百忙之中,接受邀請將內容文字化,出版本書,讓讀者——尤其是年輕學子能夠容易理解,甚至在反覆閱讀之後,充分了解議題,進而更願意投身科學與科技去尋求解方。畢竟這些問題只會日趨嚴重,唯有前仆後繼的努力,才有減緩危機的可能。尤其,從講者的解說中,學到如何針對一項SDG 之下的現象去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精準找出問題,並妥善、適當地運用科技解決問題。

臺大的CASE 向來強調「基礎科學」是推動臺灣科技與社會經濟進步最關鍵的原動力!儘管社會對「應用」一直有很高的期盼,臺灣的科學界仍然堅持理念,培育出不少人才,投入科學研究,進而衍生出多項科技的應用,雖然還比不上科學領頭的先進國家,但和許多鄰近國家、地區相比,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本書的出版, 不僅提醒各界這些講授科學的先進與導師之努力,更是在聯合國擎起「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旗號的同時,感謝他們為社會的默默付出。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于宏燦

目次

推薦序


引言
1 氣候緊急年代的挑戰與契機
2 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
3 談糧食安全與營養安全
4 從鋤頭到舌尖的永續城市
5 能源轉型的城市策略
6 臺灣海洋保育面面觀
7 後疫情時代的公衛危機與轉機
8 AI機器人的發展
9 淨零碳排的挑戰

附錄

書摘/試閱

追求永續已經是這個時代一致的共識,因為包括環境破壞、等等因素已經對我們居住的地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此同時,相信大家對於永續生態、校園等種種的宣示也是耳熟能詳,那我們要如何來看待永續這個議題呢?根據在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中,被定義為「在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能與的環境保持平衡與和諧的關係,這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希望讓的世代能有個立足之地。

相信大家都樂見這樣的願景能夠實現,也願意貢獻一己之力,但是要如何著手進行呢?我們先來看看身邊有沒有永續的例子,民以食為天,餐飲業可說是永續的表率,糕餅、美食的百年老店隨處可見,位於京都附近的伏見稻荷食堂祢ざめ家,甚至是創業於五百多年前的1540年,連統一的豐臣秀吉這樣的歷史人物也曾到過這家餐廳,是不是很驚人呢?

相對地,產業界似乎是呈現出另一種光景,不知道年輕一輩對柯達這家公司還有印象嗎?當年它憑藉著膠捲底片可說是雄霸一方,可是在數位相機問世後,卻由於轉型失敗,一度淪落到破產的地步,甚至成為企管學負面教材的範例,類似的例子也隨處可見;仔細觀察一下,當前業界的巨擘,像是Google、臉書、微軟等公司,也不過才創立幾十年的光景,合理的預期,他們的地位也勢必會被新的公司所取代。兩相對比,為什麼餐飲業和產業界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呢?

原因就在於美食講求的是忠於原味、越陳越香,而產業是卻是要求創新,產品要能不斷地推陳出新,就像手機普及後,電信局的電報業務也就此宣告結束,以往林立的公共電話亭也幾乎消失無蹤(不知道有沒有保留幾座提供超人換裝之用?)正如電腦不可或缺的資料儲存裝置,由磁片到CD、再到快閃記憶體,也是一代換過一代,新技術的推出必然會導致相關公司的存亡與更迭,引發像是前面談到的柯達公司事件。如此說來,這似乎是在暗示我們,產業界並沒有永續這件事嗎?

2014年上映的電影《WOOD JOB!哪啊哪啊神去村》講述的是一個年輕人陰錯陽差投身到森林伐木工作的故事,在其中的一個橋段中,林場的前輩向茫然無知的他說了一段話,我們今天所砍的樹木是一代、甚至是數代之前所栽種的,他們並不是為自己而種,而是為了後人所努力,所以才有現在如此堅實、挺拔的林木,這樣的精神我們要傳承下去,一代接著一代。

感動之餘,這其實也述說出了永續的意義,它會是一種精神、一個態度,進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因此個人或是單一公司的存在與否並不是唯一的考量,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存續才是關鍵,就像前面《我們共同的》中所說的,所有的發展都應該要思考到的世代,如果真能建立這樣的心態,相信這會讓我們在做每件事的當下,都能更加無私、也會想的更遠!

再回到的宣示,為了讓永續的理想能夠進一步落實,它在2015 年通過了 2030 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明確提出 17 項全球邁向的核心目標,每一項都非常值得參考與實踐。。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會針對社會所關注的幾項目標進行討論,深入淺出地剖析各項議題的來龍去脈,這其中在在是挑戰,也不容迴避。在邁向永續的道路上,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本書內文。】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87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