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固始移民與閩臺文化研究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from Dewey to Cavell

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滿額折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商品資訊

定價
:NT$ 890 元
優惠價
90801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源泉。本書用專業的學術語言、獨到的研究視角,深度解讀了十七處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文化遺址,包括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中華民族的祖脈秦嶺、中華科學文明的符號都江堰、中華文明的根脈殷墟、集八方之大成於一體的故宮等。

 

作者簡介

主編:李小林、章宏偉,編:故宮出版社、民族團結雜誌社

目次

002 黃 河
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 韓子勇
028 長 江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段超、高元武
046 秦 嶺
中華民族的祖脈 周慶華、雷會霞、薛穎
060 良渚古城
「中華第一城」 劉斌、馬黎
076 黃帝陵
「華夏第一陵」 張茂澤
094 殷 墟
承續中華文明的根脈 何毓靈
110 長 城
凝聚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和愛國情懷 趙琛
124 大運河
千秋大動脈 鄭民德、王雲
140 孔廟、孔林、孔府
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承載 楊朝明
160 都江堰
中華科學文明的世界符號 彭邦本
178 絲綢之路
一條偉大的通道 馬東平
194 敦煌莫高窟
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彭曉靜
210 雲岡石窟
文化交流融合的瑰寶 李君
226 布達拉宮
「世界屋脊」上的國寶 車明懷
244 故 宮
集八方之大成於一體 章宏偉
262 萬里茶道
跨越亞歐的「世紀動脈」 黃柏權、鞏家楠
278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歷史文化的寶庫 民族團結的豐碑 孫繼新

 

書摘/試閱

黃河
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

韓子勇(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研究員)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地理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天人關係,在中國文化中是起點也是終極的主題。人類傍水而生、沿河而居,大河文明是文明古國共有的故事模式。但大河不同的特徵和個性,又使文明的故事和命運截然不同,需要做一番山河判斷。

作為中華文明溫床的黃河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溫床,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孕育、流淌的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命運。觀察這條河,要放在整個東方文明的大背景下。從採集到農耕、從狩獵到遊牧,是早期人類發展的基本線索。在漁獵、採集、遊牧向農耕定居的過渡中隱約可見一種轉化模式,往往出現在資源條件相對多樣的丘陵與平原的交界區域。在中國,這個區域便是黃河衝出的第二級階梯邊緣—晉陝豫交匯之處,亦即黃河中上游平原、丘陵、淺山、峁塬之地。
黃河兩岸的先民彷彿跟隨着奔湧河水奪路而出、魚躍龍門,衝出中華大地的第二級階梯,登場亮相。他們「因陵丘挖穴而處」,築穴而居,躲風避雨,其所處地理空間逶迤曲折、進退有據,左右逢源、順勢而生。隨着原始農業在黃河水滋養的黃土地上穩步發展,先民們逐漸走向寬闊平坦之地,「(黃河水)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人類第一次革命是農業革命,農業革命使「遊蕩的人」變成「聚落的人」、弱小分散不穩定的群變成集中穩定較大的群,發展出定居模式和複雜社會。哪些地方最適合開闢和拓展農業革命?是河流氾濫所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早期的刀耕火種,更需要這些節理疏鬆、易於耕耘的土質。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黃河曾奪淮入海,不斷氾濫改道,開合衝撞,源源不斷地噴灑沉澱重濁的泥水,塑造了地球上北溫帶最大的沖積扇平原,為農業革命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黃河為甚麼有如此之大的塑造力?這要感謝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曾經是一片汪洋,西起青海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秦嶺,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面積有如今的6個渤海之大,可稱其為黃土原湖。大約15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湖盆推升陷落,漸漸形成黃土高原如今的樣貌。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厚度普遍達到50—80米,最厚處可達250米以上。這麼厚的黃土是怎麼來的?研究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風成說」。「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在距今300萬至2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氣候乾冷,不息的西北長風擄掠黃土高原以西的廣闊沙漠和戈壁地區的黃土吹向東南,飄至這片地區,風力減弱,塵埃落定,年復一年,最終形成黃土高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古傳誦的《千字文》起首一句,表露了黃河流域先民們基因深處的集體心理積澱。類似的傳說,還有女媧摶黃土造人以及黃帝、炎帝在這一帶的活動。這一切,就好像是黃河中上游的先民們面對天地懵懵懂懂,目之所見正是迷蒙一片的降塵景象:青黑色的天,黃色的風、黃色的土,黃色的風土。
黃河中上游流域的先民們,最早的時空秩序和底層邏輯是「五行」觀念,把天下、把周遭環境、把腳下之地作為觀察、沉思、推演的中心與起點。「金、木、水、火、土」的「土」,所對應的首先是黃河中上游區域,是黃土,是天地之中的黃土。這黃土,天地通,正對着天穹中群星拱之的北極星,從而協調四方,璇璣玉衡。五行說出手即是頂天立地的大文章,取象喻理、睃巡天下、思無際涯,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中華故園的時間、方位、尺度、材料、顏色、結構和樣貌。五行相生相剋,循序漸進,求中建極,把中國之「中」、天下之「中」,留給黃色、黃土、黃河中上游這片區域。「宅兹中國」、中原、中庸、中和、大一統……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0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