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IFS創始人用三個練習,帶你化解過去的傷與現在的苦
商品資訊
系列名:心理
ISBN13:9789861374352
替代書名:Introduction to Internal Family System
出版社:究竟
作者:里查.史華茲
譯者:林宜汶
出版日:2024/02/01
裝訂/頁數:平裝/208頁
規格:20.8cm*14.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風行歐美的革命性心理療法IFS經典入門,整合不同人格,成為自己的內在家庭治療師!
◆任何想了解自我和療癒自我的人、助人工作者、心理師都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督導博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汪樂慧(諮商心理師)、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真心好評
IFS創始人里查.史華茲經典入門之作
最簡單的解說+最實際的練習
本書的案例和簡潔的風格,會成為你想珍藏,並一遍遍閱讀的書。
在我擔任領導顧問近三十年生涯,很少遇到這麼一本瑰寶般的書。
我希望家人、朋友、同事、客戶,以及我曾經一起工作過的所有人,
都能從作者的洞察和他邀請我們研究的問題中受益──
這些問題不禁讓我思考為什麼在我的生命中都沒有向內探索過。
──全球領導力顧問公司億康先達(Egon Zehnder)主席吉爾.阿德(Jill Ader)
你比自己以為的更複雜,
你也比別人告訴你的更有能力。
在人生路上,我們難免遭遇不同程度的拒絕、羞辱、拋棄、創傷,這些記憶會壓垮我們、阻礙我們發揮能力、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方式、讓我們變得容易再次受到傷害!
作者里查.史華茲早年在心理諮商工作曾頗為受挫,因為無論如何協助個案改善,最終他們仍深受內心世界所影響。
這推動他突破並開創了IFS,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家庭,由不同內在人格組成。當人格之間出現問題,內在關係就會失調,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和人生。
作者透過案例和練習,帶領我們看見內在家庭,進行對話與理解,無論是正面臨情緒低潮、人生卡關、創傷復原或成癮行為的人,都能與「內在人格」對話,回歸真實的自己。
IFS不僅是療癒,更是找回自我的旅程。
我們不但能學會讓內心的對手變成自己的盟友,更能以同理心與身邊人相處,變得更開放、自信、包容,並且對生命充滿熱情,自然而然成為利他之人。
【各界推薦】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督導博士)──專文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汪樂慧(諮商心理師)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真心好評
讀過幾本以內在家庭系統療法為主要理論的書之後,對此療法深感好奇。
因為我長期跟不同時期的自己對話,
去理解過去的自己發生了什麼?有著什麼樣的情感?帶著什麼樣的想法?最後又如何應對?
我能經由我個人的經驗,推知此療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儘管內在家庭系統療法採用的內在對話策略更為嚴謹。
此療法是正在流行於全世界的熱門治療方法,
非常推薦讀者能閱讀這本書,
它能帶著我們看見內在世界的豐富與精采,在其中讓人流連忘返!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內在家庭系統提供了治療師另一種陪伴個案思考自我、重新詮釋整合的方向。
而本書則提供了民眾更容易上手、認識這個理念的入門指引,
對內在家庭系統感興趣的讀者,別錯過這本書。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我將IFS概念融合所學運用在自己與個案身上,彼此都獲益良多。
每天我們都不斷與內在對話,
唯有不再與內在為敵,才有機會真正認識它們,
了解內在的動機,傾聽它們的故事。
衷心期盼這本入門書,能成為你認識內在家庭的開始,
協助與內在建立友善的關係,成為你的最佳助力。
──汪樂慧(諮商心理師)
身處充滿外在刺激的世界中,我們有多認識「自己」?
「愛自己」,說起來很簡單,但你真的能擁抱內在的每個部分嗎?
IFS能協助我們走進內心,成為自己情緒、思想、行為和身體的觀察者,
同時學習善待、憐憫和理解每個部分,
重新建立和自己內在世界的關係。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這本書豐富的案例及機智的寫作風格,
使其成為里查.史華茲開創的IFS療法的理想入門書,
這是一種獨特的了解、交朋友和學會引導我們自己所有部分的方式。
──嘉柏.麥特(Gabor Maté)博士,成癮症和心理疾病專家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愛自己」。
但我們該如何去愛那些無情地批評我們、驅使我們追求不可能的完美、
讓自我懷疑和無價值感困擾我們、讓我們充滿難以忍受的情緒、
進行自殘或自我破壞的內在部分呢?
內在家庭系統為我們提供了急需的「如何」愛自己。
IFS是一個徹底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為如何學會愛自己最困難的部分奠定了基礎。
――麗莎.蘭金(Lissa Rankin)博士,身心靈權威作家
里查.史華茲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自己的新方法,
以及幫助我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展現自己的新策略。
如果你想培養好奇心、自我慈悲和堅強,這是一本必備的書。
――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博士,《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作者
IFS療法幫助我,以及許多其他人,恢復了平靜和內在和諧。
IFS是個強大而有效的系統療法。
――泰拉.維斯托(Tara Westover),《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作者
從佛洛伊德開始,我花了三十年時間研究和試驗不同的治療和發展方法。
我坦白說:里查.史華茲的IFS無疑是我見過最有力、最容易理解的方式,
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內心最痛苦的部分,
也提供了一條最清晰的路徑,來挖掘我們的核心自我。
這是一本你必讀之作,也是一本你會一再翻閱的書。
五十多年來,我一直是個探索者,
沒有其他方法能比 IFS 對我的生命產生更大的變革性影響。
――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能量專案公司創辦人暨總裁、《不加班,搞定所有工作》作者
◆風行歐美的革命性心理療法IFS經典入門,整合不同人格,成為自己的內在家庭治療師!
◆任何想了解自我和療癒自我的人、助人工作者、心理師都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督導博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汪樂慧(諮商心理師)、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真心好評
IFS創始人里查.史華茲經典入門之作
最簡單的解說+最實際的練習
本書的案例和簡潔的風格,會成為你想珍藏,並一遍遍閱讀的書。
在我擔任領導顧問近三十年生涯,很少遇到這麼一本瑰寶般的書。
我希望家人、朋友、同事、客戶,以及我曾經一起工作過的所有人,
都能從作者的洞察和他邀請我們研究的問題中受益──
這些問題不禁讓我思考為什麼在我的生命中都沒有向內探索過。
──全球領導力顧問公司億康先達(Egon Zehnder)主席吉爾.阿德(Jill Ader)
你比自己以為的更複雜,
你也比別人告訴你的更有能力。
在人生路上,我們難免遭遇不同程度的拒絕、羞辱、拋棄、創傷,這些記憶會壓垮我們、阻礙我們發揮能力、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方式、讓我們變得容易再次受到傷害!
作者里查.史華茲早年在心理諮商工作曾頗為受挫,因為無論如何協助個案改善,最終他們仍深受內心世界所影響。
這推動他突破並開創了IFS,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家庭,由不同內在人格組成。當人格之間出現問題,內在關係就會失調,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和人生。
作者透過案例和練習,帶領我們看見內在家庭,進行對話與理解,無論是正面臨情緒低潮、人生卡關、創傷復原或成癮行為的人,都能與「內在人格」對話,回歸真實的自己。
IFS不僅是療癒,更是找回自我的旅程。
我們不但能學會讓內心的對手變成自己的盟友,更能以同理心與身邊人相處,變得更開放、自信、包容,並且對生命充滿熱情,自然而然成為利他之人。
【各界推薦】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督導博士)──專文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汪樂慧(諮商心理師)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真心好評
讀過幾本以內在家庭系統療法為主要理論的書之後,對此療法深感好奇。
因為我長期跟不同時期的自己對話,
去理解過去的自己發生了什麼?有著什麼樣的情感?帶著什麼樣的想法?最後又如何應對?
我能經由我個人的經驗,推知此療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儘管內在家庭系統療法採用的內在對話策略更為嚴謹。
此療法是正在流行於全世界的熱門治療方法,
非常推薦讀者能閱讀這本書,
它能帶著我們看見內在世界的豐富與精采,在其中讓人流連忘返!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內在家庭系統提供了治療師另一種陪伴個案思考自我、重新詮釋整合的方向。
而本書則提供了民眾更容易上手、認識這個理念的入門指引,
對內在家庭系統感興趣的讀者,別錯過這本書。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我將IFS概念融合所學運用在自己與個案身上,彼此都獲益良多。
每天我們都不斷與內在對話,
唯有不再與內在為敵,才有機會真正認識它們,
了解內在的動機,傾聽它們的故事。
衷心期盼這本入門書,能成為你認識內在家庭的開始,
協助與內在建立友善的關係,成為你的最佳助力。
──汪樂慧(諮商心理師)
身處充滿外在刺激的世界中,我們有多認識「自己」?
「愛自己」,說起來很簡單,但你真的能擁抱內在的每個部分嗎?
IFS能協助我們走進內心,成為自己情緒、思想、行為和身體的觀察者,
同時學習善待、憐憫和理解每個部分,
重新建立和自己內在世界的關係。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這本書豐富的案例及機智的寫作風格,
使其成為里查.史華茲開創的IFS療法的理想入門書,
這是一種獨特的了解、交朋友和學會引導我們自己所有部分的方式。
──嘉柏.麥特(Gabor Maté)博士,成癮症和心理疾病專家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愛自己」。
但我們該如何去愛那些無情地批評我們、驅使我們追求不可能的完美、
讓自我懷疑和無價值感困擾我們、讓我們充滿難以忍受的情緒、
進行自殘或自我破壞的內在部分呢?
內在家庭系統為我們提供了急需的「如何」愛自己。
IFS是一個徹底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為如何學會愛自己最困難的部分奠定了基礎。
――麗莎.蘭金(Lissa Rankin)博士,身心靈權威作家
里查.史華茲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自己的新方法,
以及幫助我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展現自己的新策略。
如果你想培養好奇心、自我慈悲和堅強,這是一本必備的書。
――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博士,《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作者
IFS療法幫助我,以及許多其他人,恢復了平靜和內在和諧。
IFS是個強大而有效的系統療法。
――泰拉.維斯托(Tara Westover),《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作者
從佛洛伊德開始,我花了三十年時間研究和試驗不同的治療和發展方法。
我坦白說:里查.史華茲的IFS無疑是我見過最有力、最容易理解的方式,
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內心最痛苦的部分,
也提供了一條最清晰的路徑,來挖掘我們的核心自我。
這是一本你必讀之作,也是一本你會一再翻閱的書。
五十多年來,我一直是個探索者,
沒有其他方法能比 IFS 對我的生命產生更大的變革性影響。
――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能量專案公司創辦人暨總裁、《不加班,搞定所有工作》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IFS療法創始人 里查.史華茲博士(Richard C. Schwartz, PhD)
任教於哈佛醫學院任教。普渡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博士,職業生涯始於家族治療師與學者。以系統思維為基礎,研發出內在家庭系統(IFS)療法,以回應個案所描述的不同內在部分。他在與創傷症狀個案探索內在領域時,發現了一種未受損,能夠療癒的本質,稱之為「自我」,於是踏上了本書所描述的靈性旅程。
IFS療法開發至今逾40年,不只美國、歐洲、澳洲、紐西蘭、俄羅斯,就連亞洲也掀起了心理治療革命。史華茲博士的「部分心理學」理論,不把心理症狀當成病態,而是去理解,然後找到痛苦點,再藉用心理功能來緩解傷痛。這種心理治癒與靈性雙修的創新方法,已經成為全球性運動。
史華茲博士目前仍致力推廣理念,受邀在全美和各國演說,撰寫超過50篇關於內在家庭系統的文獻,也出版了數本相關書籍。
著有《沒有不好的你:風行全球的內在家庭系統IFS,徹底翻轉你我的生命》《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IFS創始人用三個練習,帶你化解過去的傷與現在的苦》等書。
〔譯者簡介〕
林宜汶 Corissa Lin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碩士畢業、外國語文學系學士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涵蓋心靈成長、基督教與旅行文學著作,歡迎讀者與譯界前輩來信指教:corissa0827@gmail.com
IFS療法創始人 里查.史華茲博士(Richard C. Schwartz, PhD)
任教於哈佛醫學院任教。普渡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博士,職業生涯始於家族治療師與學者。以系統思維為基礎,研發出內在家庭系統(IFS)療法,以回應個案所描述的不同內在部分。他在與創傷症狀個案探索內在領域時,發現了一種未受損,能夠療癒的本質,稱之為「自我」,於是踏上了本書所描述的靈性旅程。
IFS療法開發至今逾40年,不只美國、歐洲、澳洲、紐西蘭、俄羅斯,就連亞洲也掀起了心理治療革命。史華茲博士的「部分心理學」理論,不把心理症狀當成病態,而是去理解,然後找到痛苦點,再藉用心理功能來緩解傷痛。這種心理治癒與靈性雙修的創新方法,已經成為全球性運動。
史華茲博士目前仍致力推廣理念,受邀在全美和各國演說,撰寫超過50篇關於內在家庭系統的文獻,也出版了數本相關書籍。
著有《沒有不好的你:風行全球的內在家庭系統IFS,徹底翻轉你我的生命》《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IFS創始人用三個練習,帶你化解過去的傷與現在的苦》等書。
〔譯者簡介〕
林宜汶 Corissa Lin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碩士畢業、外國語文學系學士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涵蓋心靈成長、基督教與旅行文學著作,歡迎讀者與譯界前輩來信指教:corissa0827@gmail.com
序
【推薦序】
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在的療癒者──留佩萱
開始寫這篇推薦序的當下,我讓自己暫停下來,做幾次深呼吸,覺察自己的內心狀態。過去一個多月,我常忘了暫停下來深呼吸。隨著兩個寶寶的誕生,過往熟悉的生活消失了,現在的生活常充滿混亂與不確定性。
面對這樣生活上的改變,我常感到很焦慮。某天的我陷入了焦慮漩渦,隨手翻開了最近剛買的一本關於「內在家庭系統」的新書,書中幾句話立刻讓我覺察到:我所感受到的焦慮,並不是「全部」的我,而是「一部分」的我。這一刻,我感覺到內心的空間變寬闊了;當然,焦慮的感覺並沒有消失,但此時的焦慮感已經不再劇烈地把我吞噬,而是待在我身邊,我的內心則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容納並陪伴這個焦慮感受。
我的內心就像一片遼闊的天空,可以容納不同情緒、想法、感受―那些內在各種不同部分的我。
「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簡稱IFS)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從約八年前開始學習這個治療理論,從一開始應用在心理諮商中,到現在,IFS已經成為我生活的方式。IFS創辦人里查.史華茲博士從和個案治療的經驗中學到,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各種不同「部分」,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想法或行為。而不管這些部分在做些什麼―焦慮、憤怒、自我批評、自我懷疑……它們都是想幫助我們。而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充滿愛與慈悲的本質(在IFS中稱為「自我」),可以容納、理解、呵護與關愛內心的不同部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心世界的療癒者。
八年前,我剛開始學習IFS所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史華茲博士在二○○一年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Internal Family Systems》;過了二十年後,史華茲博士將這本書重新修訂、融入這二十年來IFS更新的觀點,再次出版了這本《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現在,臺灣的讀者也可以讀到這本書了!
《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這本書是史華茲博士寫給一般大眾介紹IFS的書籍,願讀者們能藉由這本書開始慢慢認識自己內心的不同部分,並好好地愛內心每一個部分的你。
(本文作者為美國諮商教育督導博士、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 Level 2受訓治療師)
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在的療癒者──留佩萱
開始寫這篇推薦序的當下,我讓自己暫停下來,做幾次深呼吸,覺察自己的內心狀態。過去一個多月,我常忘了暫停下來深呼吸。隨著兩個寶寶的誕生,過往熟悉的生活消失了,現在的生活常充滿混亂與不確定性。
面對這樣生活上的改變,我常感到很焦慮。某天的我陷入了焦慮漩渦,隨手翻開了最近剛買的一本關於「內在家庭系統」的新書,書中幾句話立刻讓我覺察到:我所感受到的焦慮,並不是「全部」的我,而是「一部分」的我。這一刻,我感覺到內心的空間變寬闊了;當然,焦慮的感覺並沒有消失,但此時的焦慮感已經不再劇烈地把我吞噬,而是待在我身邊,我的內心則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容納並陪伴這個焦慮感受。
我的內心就像一片遼闊的天空,可以容納不同情緒、想法、感受―那些內在各種不同部分的我。
「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簡稱IFS)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從約八年前開始學習這個治療理論,從一開始應用在心理諮商中,到現在,IFS已經成為我生活的方式。IFS創辦人里查.史華茲博士從和個案治療的經驗中學到,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各種不同「部分」,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想法或行為。而不管這些部分在做些什麼―焦慮、憤怒、自我批評、自我懷疑……它們都是想幫助我們。而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充滿愛與慈悲的本質(在IFS中稱為「自我」),可以容納、理解、呵護與關愛內心的不同部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心世界的療癒者。
八年前,我剛開始學習IFS所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史華茲博士在二○○一年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Internal Family Systems》;過了二十年後,史華茲博士將這本書重新修訂、融入這二十年來IFS更新的觀點,再次出版了這本《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現在,臺灣的讀者也可以讀到這本書了!
《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這本書是史華茲博士寫給一般大眾介紹IFS的書籍,願讀者們能藉由這本書開始慢慢認識自己內心的不同部分,並好好地愛內心每一個部分的你。
(本文作者為美國諮商教育督導博士、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 Level 2受訓治療師)
目次
【目次】
推薦序 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在的療癒者
第一章 看見你的內在家庭
我們害怕「裡面的東西」
「那才不是我」?
和自己內在的關係,會反映在與外界的關係
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遠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
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
練習1 看見你的內在家庭
第二章 自我能幫助你整合
自我之旅
諸神的祕密
當內在部分退後一步時,你會發現什麼?
自我領導,讓你能真正做自己
「自我」的特質
練習2 與內在部分對話
第三章 探索你內在部分的運作
對抗內心的仇敵
正常的心靈多重性
充滿各種次人格的內在系統
讓好部分從壞角色中獲得自由
如釋重負的個案
人性良善的可能
練習3 探索你的內在部分
第四章 被放逐者、管理員、救火員
被放逐者
管理者
救火員
捨棄救火員、管理者與被放逐者的角色
第五章 IFS諮商模式
探索內心的過程
做個富有關懷心的見證者
療癒的過程
附錄A IFS模式概述
附錄B IFS常用術語
推薦序 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在的療癒者
第一章 看見你的內在家庭
我們害怕「裡面的東西」
「那才不是我」?
和自己內在的關係,會反映在與外界的關係
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遠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
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
練習1 看見你的內在家庭
第二章 自我能幫助你整合
自我之旅
諸神的祕密
當內在部分退後一步時,你會發現什麼?
自我領導,讓你能真正做自己
「自我」的特質
練習2 與內在部分對話
第三章 探索你內在部分的運作
對抗內心的仇敵
正常的心靈多重性
充滿各種次人格的內在系統
讓好部分從壞角色中獲得自由
如釋重負的個案
人性良善的可能
練習3 探索你的內在部分
第四章 被放逐者、管理員、救火員
被放逐者
管理者
救火員
捨棄救火員、管理者與被放逐者的角色
第五章 IFS諮商模式
探索內心的過程
做個富有關懷心的見證者
療癒的過程
附錄A IFS模式概述
附錄B IFS常用術語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第一章 看見你的內在家庭〉
你是否曾聽過「在愛別人之前,我必須先學會愛自己」或「我的問題在於缺乏自尊」或「我不想這樣做,但又忍不住」之類的話?我們得學會去愛、去尊重的「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麼「愛自己」「尊重自己」這麼難?又是誰讓我們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我們是否會永遠受腦中那個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所困?想處理內心深處的無價值感,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該怎麼做,才能減少內心的噪音,好讓我們不那麼焦慮與分心呢?
§ 我們害怕「裡面的東西」 §
內在家庭系統(The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提供了一連串答案來回應這類問題,幫助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與自己建立連繫,進而「愛自己」。這套模式提供了具體方法與步驟,讓人們更能控制內心的衝動或自動化反應,並能將內在批評轉變為支持的聲音,幫助我們擺脫無價值感。它不僅能有效降低腦中的噪音,也能營造輕鬆、平靜的內在氛圍,還能提升自信,在面對人際關係時,也能使我們的思緒更清晰、更有創造力。
IFS幫助我們的第一步,是讓我們專注於內在。這裡所說的「專注於內在」,指的是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思考、情緒、想像、腦中浮現的畫面和感官體驗―也就是內在經驗。這對許多人來說可是很大的一步,因為我們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習慣將目光集中於外在世界,一方面是為了注意周遭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求滿足。這種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其來有自,畢竟環境裡還有很多事物需要我們擔憂和努力爭取。但許多人之所以不願涉足內心世界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害怕發現「裡面的東西」。
人們多少知道或懷疑內心深處仍潛藏著某些可能會壓垮我們、令人恐懼、阻礙我們發揮能力、讓人衝動行事、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方式、讓我們變得容易再次受到傷害……的記憶或感受。若是曾遭受羞辱並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曾在生活中遭遇失去與創傷,則更是如此。為了避免重溫這一切,你總是讓自己非常忙碌或總有事情能轉移注意力,好讓痛苦的記憶不至於有機會浮現;你仔細安排自己的生活,以確保沒有任何事能觸發這些可怕的記憶或情緒;你努力讓自己的外表和行為得體、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控制人際關係的親疏、照顧每個人、讓他們喜歡你……諸如此類的。
瓊斯非常努力讓孩子們學會愛自己,卻也讓他討厭自己在面對兒子時偶爾會抓狂。瓊斯發現,自己有時會因為兒子做的一點小事(像是亂丟衣服或晚歸)而對他大喊大叫。他通常能察覺強烈情緒反應前的山雨欲來,卻還是無法控制;事後也總是因內疚而悔恨不已,但這種情況還是不斷發生。
儘管成就非凡,但凱爾依然為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所擾。人們不斷稱讚他有多優秀,但他就是無法接受。儘管他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好,內心卻堅信,一旦別人認識真正的他,馬上就會厭惡他……在理性層面上,他知道自己很受歡迎,也試圖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但強烈的無價值感仍然存在。
小金覺得自己的飲食已然失控。她嘗試過各種不同的飲食法、與營養師合作、展開新的運動計畫,然而只要甜食癮一犯,她總是無力抵擋。她討厭內心的聲音引誘她打開冰箱、拿出大盒冰淇淋,但就是抗拒不了誘惑。
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是我的個案,也都因為無法控制的情緒或衝動前來求助。不僅如此,經常與這些情緒和衝動搏鬥的他們,也會因無力掌控而感到憤怒。無法控制的衝動已經夠糟了,他們與之形成的關係―對此感到挫敗,並對擁有這種衝動的自己感到沮喪―更是深深侵蝕他們的自我概念,讓他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我發現這種狀況經常發生。我們看待惱人念頭或情緒的方式不僅無助於控制它們,反倒會讓問題變得更複雜。正如一行禪師所說的:「如果我們因憤怒而生氣,就會同時擁有兩倍的憤怒。」
§ 「那才不是我」? §
為了更清楚說明此一概念,讓我們用人際關係來做個類比:把憤怒想像成自己正在照顧的孩子。
假設這孩子並不受控―他每晚都會發脾氣。這已經夠糟了,再假設孩子的脾氣確實讓你苦惱,於是你不斷責備他、試圖把他鎖在房間裡,以免他在公共場合當眾讓你難堪;結果就連週末時,你也總是待在家裡,以確保孩子不會逃跑。也由於孩子的行為,使你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照顧者。然而你的所有反應都徒然讓孩子發脾氣的狀況變得更糟,因為他察覺你只想擺脫他。這種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只會讓問題吞噬你的生活,面對極端情緒和非理性信念時也是如此―它們已經夠棘手了,但我們的處理方式還常常讓事態更惡化,使生活痛苦不堪。
與思維或情緒建立連繫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但這是無可避免的。思維和情緒與我們同在,我們勢必會以某種方式與它們建立連繫。就像面對家裡或職場中那些難搞的人,他們如何影響你,以及你如何與他們互動,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想想你對各種念頭和情緒的感受。也許你喜歡內心那提醒你完成所有待辦事項,並制定執行策略的聲音。你聽從它,視它為動力來源,此時,這個聲音就像重要的助手;但當你放鬆休息時,同樣的聲音卻變得尖銳批評,說你懶惰,說如果你不回去工作,你就一無是處。
這時你有什麼感覺?你會如何回應它?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會把它當成壓榨員工的慣老闆,在心裡與它爭論:「少煩我!不能讓我好好坐著休息一分鐘嗎?放輕鬆一點!」或者你試圖透過看看電視、喝幾杯酒來壓制它。內心那個希望自己有所成就的聲音是個出色的幫手,卻是個糟糕的主人,所以你對它又愛又恨。
我們與許多不同的內在聲音、思考模式和情緒之間有著持續且複雜的關係,並與我們的人際關係頗為相似。事實上,一般所說的「思考」,往往是我們與內心不同部分的對話。再舉一個例子:想像一位你所愛的人過世。你對內心的哀傷有何感受?也許你害怕自己無法負荷,也討厭它讓你沮喪。你試著把它鎖在心裡的某個角落,並避免任何可能觸動它的事物。你或許會不耐煩:「為什麼過了這麼久,我還會這樣?我以為我已經克服了一切。」你試圖在心裡流放它,但它還是反覆出現,趁你不注意時現身對抗、反擊。
與伴侶或好友發生爭吵時,你的哪個部分會變得極度防備?在爭吵中,那個部分突然凌駕於你,讓你透過它扭曲的、非黑即白的、責備或問罪的觀點看待伴侶或友人,導致你固執地不肯讓步,還口出惡言。後來,你終於發現自己太過分了,不禁要問:「是誰接管了我的內心,還表現得如此令人討厭?那才不是我!」
你對內心這個為自己辯護的聲音有何感想?或許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雖然不喜歡它的某些面向,但由於爭吵會讓人感覺無比脆弱,於是依賴它的保護。你讓這個聲音接管一切,因為你相信,要是不這麼做,就會遭到伴侶或好友的羞辱。憤怒成了你強悍的保鏢,你喜歡它在身邊,但可不會邀它共進晚餐。
我在前面提到,所有來向我求助的個案都在與自己的內心交戰。他們受到功能失調的內在關係所困,而且毫不意外的,他們外在的人際關係也如出一轍。然而一旦改變了對自我和情緒的看法,以及與之互動的方式,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帶進諮商室的問題不但獲得了顯著改善,而且從整體來說,內心的混亂減少,變得更喜歡自己,也與生活中的其他人處得更好。
這是什麼樣的改變?一開始,這些人或是仇視、恐懼、與它們爭辯;或是試圖忽視、禁錮、擺脫它們;又或是屈服於這些感受和信念,並任由自己被淹沒。但現在,卻能對它們感到好奇並願意傾聽―最初的好奇心往往能帶來對情緒和思維的關懷(compassion),並嘗試幫助它們。
§ 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遠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 §
透過本書,我希望能幫助你了解一件事: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遠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源自於我稱之為「部分」(Parts)的內在人格(或稱為「次人格」)。
舉例來說,看似火爆的脾氣不只是一團憤怒,如果你專注在它身上,並向它提問,你可能會發現它具有保衛功能,除了保護其他脆弱的部分,也會與「想取悅所有人」的部分發生衝突。它可能會告訴你,只要你繼續軟弱和自我犧牲,這股憤怒就無法止息。你可能也知道它還有其他感受,例如恐懼和悲傷,但它認為自己似乎得一直以「憤怒」這個角色來保護你。如果你提出要求,它或許會向你展現它在生活中被迫扮演保鑣時的情景,甚至有可能以某種形象或代表物呈現,例如龍、火山,或是魯莽的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是,它會告訴你該如何幫助它獲得釋放,好讓它不再陷於憤怒的角色中。在你的協助下,它能很明顯地轉變成某種珍貴的特質,讓你不再受壞脾氣所苦,反而更有能力以適當的方式維護自己的立場。
這兩段文字可能會讓你心裡某部分產生懷疑:「這聽起來真的很奇怪。他說我體內有很多能跟我對話的小人。」我不會怪你持懷疑態度。一開始,個案跟我談論內心的「部分」時,我也是這種反應。但這是一件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很難接受的事―除非你專注於內心,有意識地與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對話,並對隨之而來的答案感到驚訝,否則很難相信這一點。
我並不是要求你接受我的觀點,只是邀請你對這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的心態,並進行屬於你自己的探索。你可以親自驗證我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你可以讓內心的對手變成自己的盟友。也許這就是耶穌所說「要愛你們的仇敵」(《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四節)的意思。
只要明白,內心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和情緒是內在人格的展現,並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而被迫扮演極端角色,就能幫助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它們。我們很容易就能對過去曾為你勇敢地挺身而出,最後卻束縛在憤怒角色的少年,或是害怕再次受到羞辱的小男孩心生憐惜。這種認知讓我們開始扭轉自己與內心不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失調的內在關係。一旦內在各部分感覺到更多的接納、更少的威脅或攻擊,就會轉變為最自然且珍貴的狀態。
這麼做還有一項額外的好處:我們將發現自己更能接納那些曾讓自己困擾的人,情緒也不再容易受他們干擾。由於我們學會了如何關懷與這些人相似的內在部分,因此能以同理心與他們共處,有時甚至會發現這些人也有所改變;或至少我們對他們的看法,以及與他們的關係已經不再如昔。
試想:如果公司的領導者與自我的關係有所改變,職場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他們討厭內心想放慢腳步、享受生活的那部分,就會對那些幹勁不如他們的員工失去耐心。如果他們想擺脫不安全感和焦慮,所營造的氛圍就會讓人們害怕表現出脆弱,擔心因此丟掉飯碗。如果他們因犯錯而自我攻擊,那麼所有人都會假裝完美。如果他們害怕內心的批評,也就會害怕別人的評價,並讓自己任人宰割。但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能以關愛的態度與內在部分建立連繫,整個公司就能充滿同理和接納,讓所有人更容易以憐惜與自己的內在部分及他人建立連繫。同樣的過程也適用於你的內在家庭。
這種與自己相處的新方法是強迫不來的。意思是,命令自己對內在部分感到好奇,或假裝關心它們都是行不通的。你得真誠才行。那麼該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 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 §
我最奇妙的發現是,當人們進行這項程序時,就能釋放我所說的「自我」(Self,在IFS中會使用大寫的「S」)或「真我」(True Self)。當人們聚焦於自己的極端情緒與想法,並在這個過程中與之分離時,他們會自發性地展現出某種特質,使他們成為內外兼修的優秀領導者。人人似乎都擁有好奇心、關懷、平靜、自信、勇氣、清晰度、創造力和連結性等核心特質;「自我」則是靈性傳統中所謂的靈魂,不過大多數心理治療並不談論這一點。你的自我被掩埋在恐懼、憤怒和羞愧(這輩子注入你內心的所有極端情緒和信念)之下,導致你甚至有可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可能只在某些時刻才會稍微瞥見自我的影子。也許是在創造性或體能活動中、在美麗的日落時分,或是與孩子們天真的玩耍中「迷失了自己」;或是曾在攀岩等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極限活動中,發現自己與內在部分及它們彼此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突然停止了。你可能視之為全然喜悅與深度平靜的片刻,又或是你曾有與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連結的短暫體驗,以及伴隨這種意識而來的幸福感。你可能認為這只是混亂且喧鬧的意識流裡的偶發現象,甚至可能認為自己就是噪音,而不是噪音底下的寧靜。但如果那種平和、快樂、緊密相連的狀態就是你真正的樣子呢?這會如何改變你的自我概念?
除了短暫的平靜和喜悅,如果你能在日常活動中、甚至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也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又會如何呢?最後,如果在這種自我狀態下,你不僅感覺愉快,還能自然而然地展現出某些特質,例如純粹的好奇心、開放的同理心、清晰的感知,以及關於如何與內在部分及周圍人們和諧相處的直觀智慧,又會如何呢?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你的生活可能會大不相同。
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真的。
本書是基於「內在家庭系統」這種心理療法所寫成的。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將每個人內在的不同部分比喻成家庭成員。IFS治療師首先會協助個案聚焦並了解保護著內心的各部分。接著,請個案要求這些部分放鬆,讓它們(的感受和信念)與個案分離,以便在內部騰出更多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個案自然而然就會表示能平靜面對自己的內在部分,並懷抱好奇和憐惜,而這正是「自我」所具備的特質。我不用要求個案試著感受這一切,當各部分放鬆並與自我分離時,這些特質就會自然顯現出來,宛如被釋放般。
IFS提供了清楚、務實的方法以做到這一點,幫助我們更常展現「自我」。IFS提供了一種全新且令人振奮的自我概念,一種能清晰有效地理解並處理情緒和想法,並將更多自我領導(Self-led,意指「自我」成為內心世界的領導者)帶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更常處於深度平靜與喜悅之中,並在這種狀態下與他人建立連繫。實現這些目標的第一步,是幫助你意識到:你比別人告訴你的還要有能力許多。
〈第一章 看見你的內在家庭〉
你是否曾聽過「在愛別人之前,我必須先學會愛自己」或「我的問題在於缺乏自尊」或「我不想這樣做,但又忍不住」之類的話?我們得學會去愛、去尊重的「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麼「愛自己」「尊重自己」這麼難?又是誰讓我們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我們是否會永遠受腦中那個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所困?想處理內心深處的無價值感,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該怎麼做,才能減少內心的噪音,好讓我們不那麼焦慮與分心呢?
§ 我們害怕「裡面的東西」 §
內在家庭系統(The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提供了一連串答案來回應這類問題,幫助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與自己建立連繫,進而「愛自己」。這套模式提供了具體方法與步驟,讓人們更能控制內心的衝動或自動化反應,並能將內在批評轉變為支持的聲音,幫助我們擺脫無價值感。它不僅能有效降低腦中的噪音,也能營造輕鬆、平靜的內在氛圍,還能提升自信,在面對人際關係時,也能使我們的思緒更清晰、更有創造力。
IFS幫助我們的第一步,是讓我們專注於內在。這裡所說的「專注於內在」,指的是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思考、情緒、想像、腦中浮現的畫面和感官體驗―也就是內在經驗。這對許多人來說可是很大的一步,因為我們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習慣將目光集中於外在世界,一方面是為了注意周遭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求滿足。這種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其來有自,畢竟環境裡還有很多事物需要我們擔憂和努力爭取。但許多人之所以不願涉足內心世界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害怕發現「裡面的東西」。
人們多少知道或懷疑內心深處仍潛藏著某些可能會壓垮我們、令人恐懼、阻礙我們發揮能力、讓人衝動行事、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方式、讓我們變得容易再次受到傷害……的記憶或感受。若是曾遭受羞辱並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曾在生活中遭遇失去與創傷,則更是如此。為了避免重溫這一切,你總是讓自己非常忙碌或總有事情能轉移注意力,好讓痛苦的記憶不至於有機會浮現;你仔細安排自己的生活,以確保沒有任何事能觸發這些可怕的記憶或情緒;你努力讓自己的外表和行為得體、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控制人際關係的親疏、照顧每個人、讓他們喜歡你……諸如此類的。
瓊斯非常努力讓孩子們學會愛自己,卻也讓他討厭自己在面對兒子時偶爾會抓狂。瓊斯發現,自己有時會因為兒子做的一點小事(像是亂丟衣服或晚歸)而對他大喊大叫。他通常能察覺強烈情緒反應前的山雨欲來,卻還是無法控制;事後也總是因內疚而悔恨不已,但這種情況還是不斷發生。
儘管成就非凡,但凱爾依然為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所擾。人們不斷稱讚他有多優秀,但他就是無法接受。儘管他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很好,內心卻堅信,一旦別人認識真正的他,馬上就會厭惡他……在理性層面上,他知道自己很受歡迎,也試圖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但強烈的無價值感仍然存在。
小金覺得自己的飲食已然失控。她嘗試過各種不同的飲食法、與營養師合作、展開新的運動計畫,然而只要甜食癮一犯,她總是無力抵擋。她討厭內心的聲音引誘她打開冰箱、拿出大盒冰淇淋,但就是抗拒不了誘惑。
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是我的個案,也都因為無法控制的情緒或衝動前來求助。不僅如此,經常與這些情緒和衝動搏鬥的他們,也會因無力掌控而感到憤怒。無法控制的衝動已經夠糟了,他們與之形成的關係―對此感到挫敗,並對擁有這種衝動的自己感到沮喪―更是深深侵蝕他們的自我概念,讓他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我發現這種狀況經常發生。我們看待惱人念頭或情緒的方式不僅無助於控制它們,反倒會讓問題變得更複雜。正如一行禪師所說的:「如果我們因憤怒而生氣,就會同時擁有兩倍的憤怒。」
§ 「那才不是我」? §
為了更清楚說明此一概念,讓我們用人際關係來做個類比:把憤怒想像成自己正在照顧的孩子。
假設這孩子並不受控―他每晚都會發脾氣。這已經夠糟了,再假設孩子的脾氣確實讓你苦惱,於是你不斷責備他、試圖把他鎖在房間裡,以免他在公共場合當眾讓你難堪;結果就連週末時,你也總是待在家裡,以確保孩子不會逃跑。也由於孩子的行為,使你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照顧者。然而你的所有反應都徒然讓孩子發脾氣的狀況變得更糟,因為他察覺你只想擺脫他。這種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只會讓問題吞噬你的生活,面對極端情緒和非理性信念時也是如此―它們已經夠棘手了,但我們的處理方式還常常讓事態更惡化,使生活痛苦不堪。
與思維或情緒建立連繫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但這是無可避免的。思維和情緒與我們同在,我們勢必會以某種方式與它們建立連繫。就像面對家裡或職場中那些難搞的人,他們如何影響你,以及你如何與他們互動,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想想你對各種念頭和情緒的感受。也許你喜歡內心那提醒你完成所有待辦事項,並制定執行策略的聲音。你聽從它,視它為動力來源,此時,這個聲音就像重要的助手;但當你放鬆休息時,同樣的聲音卻變得尖銳批評,說你懶惰,說如果你不回去工作,你就一無是處。
這時你有什麼感覺?你會如何回應它?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會把它當成壓榨員工的慣老闆,在心裡與它爭論:「少煩我!不能讓我好好坐著休息一分鐘嗎?放輕鬆一點!」或者你試圖透過看看電視、喝幾杯酒來壓制它。內心那個希望自己有所成就的聲音是個出色的幫手,卻是個糟糕的主人,所以你對它又愛又恨。
我們與許多不同的內在聲音、思考模式和情緒之間有著持續且複雜的關係,並與我們的人際關係頗為相似。事實上,一般所說的「思考」,往往是我們與內心不同部分的對話。再舉一個例子:想像一位你所愛的人過世。你對內心的哀傷有何感受?也許你害怕自己無法負荷,也討厭它讓你沮喪。你試著把它鎖在心裡的某個角落,並避免任何可能觸動它的事物。你或許會不耐煩:「為什麼過了這麼久,我還會這樣?我以為我已經克服了一切。」你試圖在心裡流放它,但它還是反覆出現,趁你不注意時現身對抗、反擊。
與伴侶或好友發生爭吵時,你的哪個部分會變得極度防備?在爭吵中,那個部分突然凌駕於你,讓你透過它扭曲的、非黑即白的、責備或問罪的觀點看待伴侶或友人,導致你固執地不肯讓步,還口出惡言。後來,你終於發現自己太過分了,不禁要問:「是誰接管了我的內心,還表現得如此令人討厭?那才不是我!」
你對內心這個為自己辯護的聲音有何感想?或許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雖然不喜歡它的某些面向,但由於爭吵會讓人感覺無比脆弱,於是依賴它的保護。你讓這個聲音接管一切,因為你相信,要是不這麼做,就會遭到伴侶或好友的羞辱。憤怒成了你強悍的保鏢,你喜歡它在身邊,但可不會邀它共進晚餐。
我在前面提到,所有來向我求助的個案都在與自己的內心交戰。他們受到功能失調的內在關係所困,而且毫不意外的,他們外在的人際關係也如出一轍。然而一旦改變了對自我和情緒的看法,以及與之互動的方式,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帶進諮商室的問題不但獲得了顯著改善,而且從整體來說,內心的混亂減少,變得更喜歡自己,也與生活中的其他人處得更好。
這是什麼樣的改變?一開始,這些人或是仇視、恐懼、與它們爭辯;或是試圖忽視、禁錮、擺脫它們;又或是屈服於這些感受和信念,並任由自己被淹沒。但現在,卻能對它們感到好奇並願意傾聽―最初的好奇心往往能帶來對情緒和思維的關懷(compassion),並嘗試幫助它們。
§ 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遠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 §
透過本書,我希望能幫助你了解一件事: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遠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源自於我稱之為「部分」(Parts)的內在人格(或稱為「次人格」)。
舉例來說,看似火爆的脾氣不只是一團憤怒,如果你專注在它身上,並向它提問,你可能會發現它具有保衛功能,除了保護其他脆弱的部分,也會與「想取悅所有人」的部分發生衝突。它可能會告訴你,只要你繼續軟弱和自我犧牲,這股憤怒就無法止息。你可能也知道它還有其他感受,例如恐懼和悲傷,但它認為自己似乎得一直以「憤怒」這個角色來保護你。如果你提出要求,它或許會向你展現它在生活中被迫扮演保鑣時的情景,甚至有可能以某種形象或代表物呈現,例如龍、火山,或是魯莽的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是,它會告訴你該如何幫助它獲得釋放,好讓它不再陷於憤怒的角色中。在你的協助下,它能很明顯地轉變成某種珍貴的特質,讓你不再受壞脾氣所苦,反而更有能力以適當的方式維護自己的立場。
這兩段文字可能會讓你心裡某部分產生懷疑:「這聽起來真的很奇怪。他說我體內有很多能跟我對話的小人。」我不會怪你持懷疑態度。一開始,個案跟我談論內心的「部分」時,我也是這種反應。但這是一件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很難接受的事―除非你專注於內心,有意識地與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對話,並對隨之而來的答案感到驚訝,否則很難相信這一點。
我並不是要求你接受我的觀點,只是邀請你對這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的心態,並進行屬於你自己的探索。你可以親自驗證我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你可以讓內心的對手變成自己的盟友。也許這就是耶穌所說「要愛你們的仇敵」(《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四節)的意思。
只要明白,內心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和情緒是內在人格的展現,並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而被迫扮演極端角色,就能幫助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它們。我們很容易就能對過去曾為你勇敢地挺身而出,最後卻束縛在憤怒角色的少年,或是害怕再次受到羞辱的小男孩心生憐惜。這種認知讓我們開始扭轉自己與內心不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失調的內在關係。一旦內在各部分感覺到更多的接納、更少的威脅或攻擊,就會轉變為最自然且珍貴的狀態。
這麼做還有一項額外的好處:我們將發現自己更能接納那些曾讓自己困擾的人,情緒也不再容易受他們干擾。由於我們學會了如何關懷與這些人相似的內在部分,因此能以同理心與他們共處,有時甚至會發現這些人也有所改變;或至少我們對他們的看法,以及與他們的關係已經不再如昔。
試想:如果公司的領導者與自我的關係有所改變,職場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他們討厭內心想放慢腳步、享受生活的那部分,就會對那些幹勁不如他們的員工失去耐心。如果他們想擺脫不安全感和焦慮,所營造的氛圍就會讓人們害怕表現出脆弱,擔心因此丟掉飯碗。如果他們因犯錯而自我攻擊,那麼所有人都會假裝完美。如果他們害怕內心的批評,也就會害怕別人的評價,並讓自己任人宰割。但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能以關愛的態度與內在部分建立連繫,整個公司就能充滿同理和接納,讓所有人更容易以憐惜與自己的內在部分及他人建立連繫。同樣的過程也適用於你的內在家庭。
這種與自己相處的新方法是強迫不來的。意思是,命令自己對內在部分感到好奇,或假裝關心它們都是行不通的。你得真誠才行。那麼該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 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 §
我最奇妙的發現是,當人們進行這項程序時,就能釋放我所說的「自我」(Self,在IFS中會使用大寫的「S」)或「真我」(True Self)。當人們聚焦於自己的極端情緒與想法,並在這個過程中與之分離時,他們會自發性地展現出某種特質,使他們成為內外兼修的優秀領導者。人人似乎都擁有好奇心、關懷、平靜、自信、勇氣、清晰度、創造力和連結性等核心特質;「自我」則是靈性傳統中所謂的靈魂,不過大多數心理治療並不談論這一點。你的自我被掩埋在恐懼、憤怒和羞愧(這輩子注入你內心的所有極端情緒和信念)之下,導致你甚至有可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可能只在某些時刻才會稍微瞥見自我的影子。也許是在創造性或體能活動中、在美麗的日落時分,或是與孩子們天真的玩耍中「迷失了自己」;或是曾在攀岩等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極限活動中,發現自己與內在部分及它們彼此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突然停止了。你可能視之為全然喜悅與深度平靜的片刻,又或是你曾有與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連結的短暫體驗,以及伴隨這種意識而來的幸福感。你可能認為這只是混亂且喧鬧的意識流裡的偶發現象,甚至可能認為自己就是噪音,而不是噪音底下的寧靜。但如果那種平和、快樂、緊密相連的狀態就是你真正的樣子呢?這會如何改變你的自我概念?
除了短暫的平靜和喜悅,如果你能在日常活動中、甚至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也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又會如何呢?最後,如果在這種自我狀態下,你不僅感覺愉快,還能自然而然地展現出某些特質,例如純粹的好奇心、開放的同理心、清晰的感知,以及關於如何與內在部分及周圍人們和諧相處的直觀智慧,又會如何呢?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你的生活可能會大不相同。
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真的。
本書是基於「內在家庭系統」這種心理療法所寫成的。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將每個人內在的不同部分比喻成家庭成員。IFS治療師首先會協助個案聚焦並了解保護著內心的各部分。接著,請個案要求這些部分放鬆,讓它們(的感受和信念)與個案分離,以便在內部騰出更多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個案自然而然就會表示能平靜面對自己的內在部分,並懷抱好奇和憐惜,而這正是「自我」所具備的特質。我不用要求個案試著感受這一切,當各部分放鬆並與自我分離時,這些特質就會自然顯現出來,宛如被釋放般。
IFS提供了清楚、務實的方法以做到這一點,幫助我們更常展現「自我」。IFS提供了一種全新且令人振奮的自我概念,一種能清晰有效地理解並處理情緒和想法,並將更多自我領導(Self-led,意指「自我」成為內心世界的領導者)帶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更常處於深度平靜與喜悅之中,並在這種狀態下與他人建立連繫。實現這些目標的第一步,是幫助你意識到:你比別人告訴你的還要有能力許多。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