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滿額折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85357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左手創作文章

右手生理奧祕

一同探索潘教授精彩的人生!

文字是一種表達方式,不分


★踏上之路的契機
生物學的啟蒙其實是家學淵源?是什麼原因促使潘教授踏上追求生命真理的旅程?

★初入之門,忙碌又充實的生活
身處於陌生的國度,經歷哪些酸甜苦辣?還有突如其來的事件影響博士班考試的表現?

★學成歸國,發揮所長培育下一代
能獨當一面後,潘教授如何在夢想的事業上一步步地耕耘、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教學理念?

★走出學術圈,踏入翻譯與寫作的領域
選擇急流勇退,全心投入翻譯與寫作的起因為何?又怎麼會從事這個看似吃力不討好的

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家,在國內外獲得了無數的榮譽。他不僅是個家,更是個家。自退休以後,積極投身於事業,從事多年的寫作、書翻譯工作,其筆風文雅而又不失風趣,能夠將許多上的故事寫得扣人心弦,因而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也獲得了諸多寫作獎項。
人的一生由記憶構築而成,本書從潘教授的童年,紀錄了一生的軌跡。童年時代的閱讀啟蒙、求學路程上的點點滴滴、投入的動機、出國留學的辛苦與甜蜜、上的努力與心路歷程,以及退休後走上與翻譯寫作的心路轉折。

作者簡介

生於臺北,長於中壢、新竹;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動物所畢業,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校
曾任國立陽明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客座與兼任教授,專長為。並曾獲慶齡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獎、特約獎等榮譽。
現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人》雜誌編譯委員。
已出版著作有《讀書人》、《發現人體:簡史》及《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等書,譯著有《人體》、《天才的學徒》、《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等二十餘本讀物,獲吳大猷獎、金鼎獎入圍。

名人/編輯推薦

于宏燦|臺灣大學生命系教授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孫大川|臺灣大學臺灣所兼任副教授、總統府資政
高涌泉|臺灣大學物理系兼任教授
陳慶鏗|部國家講座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版主
項國寧|聯合報執行董事
謝坤叡|慈濟大學科教授兼教務長及醫學院副院長

是成功的家、寫手,他的心法、經驗值得有心人參考,自不待言。但是這本不只是他一人的故事,而是兩代人的經歷——他的父母、師長、以及他那一代。臺灣今日的軟硬實力是那兩代人勞力勞心的成果。他們幾乎全都是歷史洪流中的無名氏,是他們曾經存在的腳註。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腳註。

——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

1972年進入臺灣大學時,我就結識了教授和他後來的夫人馬金鳳女士。我們一別將近半個世紀,去年夏天有幸和他們重逢,聽他們細數大半生的故事,篤實、真誠、敦厚,彷彿回到從前。如今有幸先一睹書稿,內容字字句句坦誠無欺,就像家面對自己的;由於都來自肺腑之言,文字自然產生無法抗拒的魅力,如見其人。

——臺灣大學臺灣所兼任副教授、總統府資政 孫大川

我認識教授已久,但從不知他有如此精彩的人生!
一位在、教學、服務都有傑出表現的學者,他的錄能給年輕學子最真切的啟發。

——臺灣大學大物理系兼任教授 高涌泉

這本好書刻劃一位傑出的家及家在臺灣這片土壤孕育之下成長茁壯的心路歷程。摯友震澤以流暢文筆分享他如何發揮個人天賦,適時利用手中可掌握之資源,於逆境時擇善固執,於順境時持續朝目標邁進。尤為感人者,是書中洋溢震澤對父母、師長、好友,特別是金鳳感恩之情,為目前社會爭功諉過的風氣注入一股清流。

——部國家講座教授 陳慶鏗

與震澤自高中一年級結識,迄今已逾半世紀,彼此投緣,成為摯友。震澤出書生平,捧讀之餘,滿心歡喜。震澤是一位平淡平實的人,也因為如此,人生的每一階段,他都做得到位,實實在在,童叟無欺。他的錄,就像他崇奉的一樣,洋溢理性的色彩,曖曖內含光。

——聯合報執行董事 項國寧

如果是有志於,甚至是生物醫學的者,不可不讀此書,因為它讓你知道的入門;如果是現今就讀理工醫農學院的學生們,也不可不讀此書,因為它就是你現在可能的經歷;如果是普羅大眾,更推薦閱讀此書,因為它讓你一窺家、的成長歷程。

——慈濟大學科教授兼教務長及醫學院副院長 謝坤叡


推薦序

一個另類的者所捕捉到的臺灣現代史
或許你可能不會如此深刻地體悟到,臺灣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移民社會!不僅僅有早年「唐山過海」的「經濟移民」,更有1949年世局丕變下的「戰爭移民」,他們在不同年代為臺灣留下深遠的影響與契機。教授的——「右手寫論文,左手寫」,不僅見證了臺灣外省移民二代的人生軌跡,還捕捉新興學科——「」在臺紮根的歷程。更重要的是,在老師筆下,我們看到促成臺灣社會進步的關鍵貢獻。
潘老師的家世十分普通,在那個烽火不休的年代,他年輕的父母經歷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隨即捲入血腥恐怖的國共內戰,並跟隨就讀的學校來到臺灣避難。新生活也並非一路平順,但韌性使然,他們攜手建立了家庭,養育潘老師一家四兄妹。潘老師在求學中培養出閱讀與音樂的嗜好,課業也不曾落下,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雖並未如其所願考上醫學系,但若我們換個角度仔細一想,音樂是新竹高中的一位音樂老師與一位校長堅持的理想所致,而閱讀則是家庭素養的體現。在當時的菁英高中,即使不是人人如此,但潘老師的際遇,也算是很常見的一類。
後來,潘老師來到臺灣大學就讀,是當年除了提供高等之外,以基礎領域來說,少數容許學術的場域之一。毫無疑問地,需要仰賴一群人努力,且不斷地累積,那些已經留學(主要是留學美國)歸國的教授們,帶回新知識、新方法、新思維,以及嶄新的教學理念,一一在校園內推展開來,成為重要的基石,更替學子們開了一扇窗,可以看到更寬廣的新境界,即便那是一扇望向美國的窗。於是,潘老師和無數的臺大校友一樣,踏上了留學之路,見識了美國社會的美與醜。
潘老師學成後居然沒有留在美國,而是回臺任教,被在美友人認為是個衝動的決定,畢竟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底下,存在著「混的不好」才會返鄉的想法。不過,臺灣已和先前不同,新設立的陽明醫學院(現為陽明交通大學)急需師資,因此潘老師受邀成為該校生理所的一員。除了繼續進行生理醫學的,培育生理相關人才之外,同時也教授醫學院學生基礎。在這之中,教書是比較例行的工作,需要從原理講起,一步步建立基本觀念;就不同了,要帶領生發現新知,形成一個知識產業鏈,並且要有能力「行銷」全球——將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面對嶄新的挑戰,潘老師傑出的表現獲得國科會大獎,這是一個極高的榮耀!根據書中的描述,初得獎時他感到有點意外,算是對制度公平性的一種讚賞吧!就如同前面所說,他來自一個普通家庭,能獲此榮譽,也算是臺灣社會進步的表現。
除了學術工作,潘老師也講述了他的家人、師生關係與投入的過程,絕對是一本精彩的書!我把這些都留白,等待各位自己去細細品味,尤其是四、五、六年級生們,裡頭有很多我們共同的經驗與!也歡迎後輩們一同了解當年的歷史光景。

——臺灣大學生命系教授 于宏燦

我的回憶
(代序)

已故美國科普名家古爾德(Stephen J. Gould, 1941~2002)曾寫過:「科學自傳是種有缺陷的文體,且無可救藥。」他雖沒有明言那麼說的理由何在,但我們可以想像眾多科學家的成長、求學、入行以及工作的經驗,大致都有類似之處;加上傳主如果研究的是生僻冷門的題目,或不厭其煩將丁點大的成果一再吹噓,那麼引起讀者不耐,也是必然的結果。
近代中國大儒錢鍾書(1910~1998)也在書序中寫道:「我們在創作中,想像力常常貧薄可憐,而一到回憶時,不論是幾天還是幾十年前、是自己還是旁人的事,想像力忽然豐富得可驚可喜以至可怕。」可是一語道破了許多回憶錄的缺點。
看了以上兩位我所尊敬人物所寫的話,對於自己寫作的回憶文字不免有些惶恐。我想,多數的傳記大概都有類似的問題,不獨科學傳記為然;古爾德身為科學家,難免對同行的要求高了些。我私心所效法的,乃是胡適先生的《四十自述》。他在自序中寫道:「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作材料,給文學開生路。」我沒有胡適那麼崇高的理想,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業,就只想以一介庶民身分,把腦海裡記憶鮮明的事寫出來,給自己留下一份紀錄。
記憶的確是種相當神奇的腦部功能:對於某些經驗,我們幾乎能過目不忘,歷久彌新;還有的一些,則是稍縱即逝,好似從未發生過。有些記憶,我們再三珍惜,不時從腦海中喚出,並樂於與人分享;有些則刻意深藏,絕不輕易表白。
然而,我們也都知道,記憶可能相當不可靠。神經心理學者沙克特(Daniel Schacter, 1952~)曾經寫過《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2001)一書,細數人類記憶的缺失,像是常見的「短暫」、「健忘」與「空白」之類。此外,記憶還可能遭到主觀的扭曲,甚至出現憑空捏造,或受有心人士誤導及置入等情形出現,讓人不得不防。
但就算記憶有許多缺失,它還是我們最珍貴、且是別人奪不走的財產。記憶是經驗沉澱下來的部分,也是人類意識的基礎;要是少了記憶,我們將不會知道自己是誰,身在何處,學習也將發生困難,更別提語言文字的發明了。事實上,在文字傳承尚不普及的年代,經驗豐富的耆老,是社會之寶,也是所謂的「行動字典」;這些人所仰賴的,就是超人的記憶。
回憶過往是人之常情,邁入中老年後,難免懷念逝去的青春年華。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的一些人與事,總要在多年之後,才曉得其意義何在。個人屬後知後覺型,對許多事情開竅甚晚,甚至到目前仍一竅不通(好比政治與金融)。因此,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常有許多茫然及困惑的時刻,不曉得某些說法是對是錯,更不知道如何回應。這些困惑常置心頭,讓自己多了自省的機會,也對某些事物場景的記憶格外鮮明。
因此個人在邁入中年後,就以主題分類方式,著手寫作自己的經歷與過往,藉此機會整理自己的記憶。寫作的主題包括宗教經驗、讀書、觀影、賞樂、搭機、留學、研究、教學、翻譯以及生病等。這些文章有的順利發表於報章雜誌,有的則從未正式發表;如今有機會將其整理,做有系統的全面展示,自然是讓人高興的事。
人在年輕的時候,看著年長者的所作所為,難免心想將來我也要這樣,或是我絕對不要變成那樣。大學時代參加社團,玩過生涯規畫的活動;其中要每個人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五年、十年、二十年後以及到退休前希望成就的事。如今回想,不禁為年輕時的童騃啞然失笑;當年一廂情願的想法,與現實根本不能相比。人生道路諸多轉折,有時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則是身不由己。年輕時總覺得事事操之在我,年紀愈長,發現自己能掌握的實屬有限。當年瞧不起的人與事,到頭來自己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
個人這一生要說有什麼特別以及值得一書之事,大概要算活了兩個相當不同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吧!自大學畢業考入研究所、踏入學術研究殿堂起,長達二十七年時間我都浸淫其中,未嘗離開;然而在那最後六年,我開始涉足科普書的譯介工作,不單連續翻譯了七本科普書,同時還開始在報紙副刊寫作專欄文章。之後迄今的二十一年來,我更完全脫離了學術研究,以翻譯、寫作為主業,兼課為副業,又完成了十七本譯作以及四本著作。
我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自然有家庭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份想要完成自己夢想的心願。我只能說自己很幸運,兩個半生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做出點成績。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每個生命都是隨機的產物,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人之一生無論有多少成就,終將還諸天地。認真活過每一天,給親人、朋友及社會留下一些有形無形的影響與回憶,才是更重要的事吧?!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一日於美國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目次

推薦序
我的回憶(代序)
第1章 我的童年
第2章 五育並進的竹中三年
第3章 臺大動物系的日子
第4章 大學課外活動與戀愛
第5章 初入研究之門與師承
第6章 笑中帶淚的日子:我的留學生活
第7章 韋大生理系攻讀博士
第8章 博士後研究階段
第9章 陽明醫學院
第10章 我在陽明的研究與生活
第11章 校內外學術活動
第12章 我的教書生涯
第13章 我的翻譯寫作之路
第14章 感想與感謝

附錄

書摘/試閱

第13章 我的翻譯寫作之路

本行教科書翻譯
中文化」在學術界一向是個爭議。多數學術中人認為無國界,無論要吸收國外新知或是發表自己所得,都得使用全球通用的文字:英文。因此他們主張教科書直接使用外國原版,不必費力氣變成中文。多少年來,國內大學生手捧厚厚的原文書行走校園,成為樣板;至於讀了沒有,讀懂多少,反而沒多少人在意。
個人於1986 年回國任教,一開始當然開口閉口都是洋文,教科書也都採用原文書。但我還算有點自覺,曉得講話裡中英夾雜常是惹人厭的,因此盡量要求自己非不得已,口語裡不用英文。這一點要求在日常生活上,不難辦到,但在上課時,就困難許多;因為很多專有名詞的中文,我不見得知道,尤其是用中文寫計畫或報告時,更是捉襟見肘。然而隨著回國愈久,這樣的窘況也日益改善。我發現絕大多數常用的專有名詞,都有約定俗成的譯名;自己專業領域裡較少人使用的一些名詞,我也自行翻譯過一些。其實許多專有名詞的原文,常出自拉丁文或希臘文,為了要找個貼切的中文譯名,首先就得弄清楚原文是什麼意思;這樣一來,對於該字詞所代表的意思,也會有更深入的瞭解。
回國任教多年之後,愈來愈覺得純粹靠課堂上的講授,以及要學生回去讀原文書,似乎不能完全達到授業解惑之目的,學生也很難建立起完整全面的知識架構。甚至在同行間,偶而也會發現彼此對同一事實的瞭解有所差異;那顯示彼此對原文所傳遞的訊息,理解上產生落差。凡此種種,讓我感覺我們應該要有一套完整的中文大專教科書,對於各個學門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實、發現及理論,定下大家都接受的中文講法。這樣彼此討論起來,才有共同的依歸,而非各說各話。有信得過的中文教科書,對於其他領域的學者需要參考應用時,也較容易入門,學術才能往廣度與深度伸展。
然而撰寫中文教科書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既無助於升等,也賺不了錢,所以聰明人都不會幹這種傻事。翻譯國外有口碑的教科書相對簡單一些,所以成為我的首選。我選中的教科書是由密西根大學教授凡德(Arthur J. Vander)與同事編撰的《Vander's人體》(Vander's Human Physiology)。該書自1970年出版今,就以觀念清晰、文字平易,以及圖表引人,成為廣受歡迎的教科書。1998年,我接受合記出版社委託,針對該書第7版進行全文翻譯;為此,我還找了三位同事及幾位生幫忙。之後第9版、第12版與第14版的增補改譯工作就都由我獨立完成,分別於2005、2013及2017年出版。該書超過一百萬字,每改版一次,我都對照原文一字一句進行,做出大大小小的增添刪減或改譯,不敢稍有疏忽,也算是為本行學問的普及化,盡了一點心意。
2022年,我又接到該書第16版的改譯邀約。我想自己年歲已長,這份工作不知還能再做幾回,於是寫信邀請先前指導過的碩博士生共襄盛舉;結果有十五位響應,其中許多還是第一線任教並使用該書的老師。想到這份工作在我做不動以後還能有學生繼續傳承下去,不免讓人欣慰。

【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本書內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57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