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簡體書)
大聖人小故事03

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簡體書)
滿額折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簡體書)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簡體書)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簡體書)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以新聞史的視角,按照時間線索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詳細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徐志摩、邵飄萍、林白水、張季鸞、鄒韜奮、王蕓生、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語絲》《民立報》《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作者從現代中國新聞史的興起開始梳理,從重點新聞報刊、人物、事件等入手去進行研究,選取每一個年度發生的對現代中國歷史極具影響力的新聞事件去書寫,系統、全面地呈現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全貌,同時也折射出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進程中風雷激蕩的歷史樣態。

作者簡介

汪兆騫,生於1941年,1964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1980年後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輯部副主任、編審,《當代》雜志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主要研究近現代文人史和文學史,著有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七卷本——《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文壇亦江湖: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走出晚清:大師們的涅槃時代》,以及《文學即人學:諾貝爾文學獎百年群星閃耀時》《我們的80年代:中國的文學與文人》《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別來滄海事:我的租界往事》《李叔同傳:從風華才子到云水高僧》《往事流光》《春明門內客》《紫塞煙云》等。

名人/編輯推薦

◆《民國清流》作者汪兆騫最新力作,以新聞史的視角書寫中國近現代史,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系統、全面地呈現了中國新聞史的全貌,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中國文人自晚清之際拉開中國現代進程的帷幕,現代中國新聞事業史也從這裡開始:他們以“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站立時代潮頭,以先行者的身份創建中國報刊、扮演現代文化和思想先鋒,以影響者的角色推動和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 本書梳理自晚清以來特別是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徐志摩、邵飄萍、林白水、張季鸞、鄒韜奮、王蕓生、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語絲》《民立報》《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

◆本書從現代中國新聞史的興起開始梳理,從重點新聞報刊、人物、事件等入手,選取每一個年度發生的對現代中國歷史極具影響力的新聞事件,折射出了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進程中風雷激蕩的歷史樣態。

◆當晚清社會突然進入代際更新的現代化時,王韜、黃遵憲、梁啟超、胡適、徐志摩等近現代中國文人隨之經歷了艱難的思想歷程,他們以“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站立時代潮頭,創建了中國報刊並扮演了現代文化和思想先鋒的角色,從而推動和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06年,《中華報》發表新聞《保皇黨之結果》披露袁世凱逮捕、審訊並槍殺吳道明、範履祥的消息,隨即清廷巡警部查禁了《中華報》,並以“妄議朝政,捏造謠言,附和匪黨,肆為論說”罪名逮捕主辦人彭翼仲和社長、主編杭辛齋。就這樣,這份不畏權勢、敢於直言揭露清廷罪惡的報紙被迫退出中國新聞傳播場。實際上,比起報人以生命捍衛說真話的堅毅氣概,清廷對鉗制輿論所表現出來的驚慌失措,也呈現了對立雙方的真實處境。

◆1920年,以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為代表的以《新青年》《共產黨》雜志為陣地的一方,與以梁啟超、張東蓀為代表的利用《時事新報》為載體的另一方,就中國向何處去的大辯論是純粹理論層面的論戰和各抒己見,生動而激烈,是中國言論史上最為生動的局面。然而,結果卻是轟轟烈烈的那個以文化啟蒙為主旨的“《新青年》時代”合乎邏輯地結束了。對此,胡適在三年後寫給高一涵等人的信中有些惋惜地說:“《新青年》的使命在於文學革命與思想革命。這個使命不幸中斷了。”

◆自張季鸞、吳鼎昌1926年9月接過《大公報》十五年來,張季鸞、胡政之等人始終鼎力合作,從天津到上海,又到漢口,再到重慶,復到香港、桂林,輾轉大江南北為大時代鼓與呼,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正如張季鸞所說保持“文人論政”的本色,支撐起了中國報業的半壁江山,其言論影響之大無人出其右。同時,從《大公報》的發展看,可視其為中國新聞史的一面鏡子;從張季鸞辦報看,又可窺見知識分子的精神道義和良知風骨。

目次

代序 中國現代文化的豐碑 / 001

引子 晚清末年,近代中國報業一瞥 / 001

1900年 陳少白奉命創辦《中國日報》,

《申報》評論義和團真相 / 021

1901年 清廷增修《大清律例》,

《杭州白話報》誕生 / 026

1902年 梁啟超創辦《新民叢報》,

英斂之籌建《大公報》 / 031

1903年 “《蘇報》案”的案中案,

林白水辦《中國白話報》 / 039

1904年 陳獨秀、章士釗創辦《國民日日報》,

《安徽俗話報》欲喚醒民眾 / 047

1905年 《民報》登場宣傳“三民主義”,

《京話日報》亮相報道王府罪行 / 055

1906年 清廷頒布“預備仿行憲政”,

《中華報》揭露鉗制輿論行徑 / 061

1907年 女俠秋瑾辦《中國女報》被殺,

汪康年《京報》開張揭受賄 / 068

1908年 清廷又頒《大清報律》,

章太炎辦《民報》被禁 / 075

1909年 於右任一年辦兩報,

《申報》終由華人經辦 / 080

1910年 清廷“立憲”騙局出籠,

同盟會《少年中國晨報》面世 / 089

1911年 武昌首義成報界輿論熱點,

《民立報》開啟“豎三民”時代 / 097

1912年 臨時政府出臺“約法”,

報刊言論受血腥鉗制 / 103

1913年 “宋教仁案”撲朔迷離,

漢口《大漢報》拒絕領獎 / 110

1914年 北洋政府出臺《報紙條例》,

《申報》發檄文批駁 / 114

1915年 梁啟超撰文“反袁稱帝”,

陳獨秀《青年雜志》橫空出世 / 119

1916年 袁氏稱帝瞬間成黃粱,

陳獨秀、胡適開啟《新青年》時代 / 126

1917年 張勛率“辮子軍”上演復辟丑劇,

《新青年》炸響新文化運動春雷 / 132

1918年 邵飄萍創辦《京報》,

陳獨秀、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 / 137

1919年 《新青年》鼓吹德賽二先生,

“五四運動”催生百家報刊 / 144

1920年 《晨報》高呼《爭自由宣言》,

陳獨秀創辦《勞動界》 / 152

1921年 紅船在黑暗中啟航,

報界發聲《不自由,毋寧死》 / 160

1922年 “文人參政”辦《努力周報》,

陳獨秀創辦《向導》周報 / 167

1923年 北洋政權風雨飄搖,

國共兩黨謀求合作 / 174

1924年 瞿秋白辦報宣傳馬克思主義,

《語絲》《現代評論》主張溫暖民族靈魂 / 181

1925年 茅盾創辦《公理日報》,

胡政之創辦《國聞周報》 / 191

1926年 報人邵飄萍、林白水喋血,

《大公報》堅持“四不”主義 / 198

1927年 郁達夫創辦《民眾》旬刊,

周作人在《語絲》發文悼李大釗 / 204

1928年 胡適、徐志摩升起一彎《新月》,

《晨報》不滿鉗制言論停刊 / 211

1929年 胡適怒吼“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蔣介石假意“許諾”開放言論 / 217

1930年 《新月》發聲“批評國民黨的自由”,

《大公報》保持獨立言論揭騙局 / 224

1931年 《新月》反專政悲情隕落,

《北斗》以文學干預生活 / 232

1932年 “一•二八”淞滬血戰,

報界“堅持獨立發言” / 239

1933年 《東方雜志》辟“新年夢想”,

記者以生命換來“記者日” / 246

1934年 瞿秋白主辦《紅色中華》,

史量才殉國留諍言 / 253

1935年 《新生》諷喻日本天皇遭懲辦,

《自由評論》抨擊鉗制言論被查禁 / 261

1936年 報界“團結御侮”不自由,

“西安事變”促發“時局宣言” / 271

1937年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

報界發聲“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 278

1938年 《大公報》“盡言論界一兵卒之任務”,

鄒韜奮攜《全民抗戰》成言論明星 / 286

1939年 上海“孤島”報界繼續抗戰,

老舍辦《抗戰文藝》宣傳延安 / 294

1940年 鄒韜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新華日報》開天窗抗議當局 / 301

1941年 《救亡日報》欲揭“皖南事變”真相,

《大公報》怒批“飛機洋狗”丑聞 / 308

1942年 《解放日報》發表《講話》堅守陣地,

陸蠡用生命寫就正氣歌 / 315

1943年 王蕓生《看重慶,念中原》揭災情,

《解放日報》怒批《中國之命運》 / 320

1944年 《大剛報》發表《貪污及其他》被查封,

長篇通訊《延安一月》洛陽紙貴 / 327

1945年 三十三家報刊掀起“拒檢運動”,

葉聖陶發文“不要這個制度” / 335

1946年 聞一多辦《民主周刊》慘遭暗殺,

夏衍辦刊揭露國民黨輿論欺騙 / 344

1947—1949年 國民黨獨裁專制政權下臺,

報界迎接新時代到來 / 354

代跋 現代中國新聞史的世紀絕響 / 368

書摘/試閱

引子 晚清末年,近代中國報業一瞥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宋]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19世紀後期,中國文化裡出現了新的元素——西學東漸,“經世救時”思潮逐漸興起,中西文化碰撞結合,發展成了改良主義。正視現實、揭露時弊、倡言改革,士林逐漸形成一股講求“經世之學”的新風氣。“經世之學”向西方學習,成為區別於傳統“通經致用”之學而具有現代特徵的思潮,標志著中國文化對西學由被動輸入轉向主動吸納。

晚清政府在世界潮流影響下有了洋務運動,講求洋務成為“經世之學”的重要內容。清政府辦廣方言館、譯書局,翻譯西方書籍,派學生留洋學習,便是證明。

西方傳教士到華傳教,也介紹和傳播西方文明,將西方史地、政制、科技等傳到中國。

西方現代出版技術和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如報刊等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中西方文化交流,必然帶來西學和傳統文化的衝突和融合,而這種衝突和融合必然會改變一些傳統知識群體的知識結構和世界觀。其次,一些走出國門的知識分子在廣泛接觸西方世界之後,思想產生深刻變化。從主張“中體西用”,進而要求學習西方“國政”、倡言“君民共主”,辦工業、開商埠、興學校,呼“變法自強”。中國知識群體發現,傳播介紹西方文化最便捷有效的途徑,就是利用西方現代出版技術和新的文化傳播工具——報刊。

中國的歷史變化,為中國出版和報業的發展營造了新的可能性。中國報刊的出現,是從對沒落的黑暗社會和舊的傳統文化批判性反思開始的,繼而抨擊弊政,呼吁社會改革、改變民生,議論軍國、臧否政事,概論天下……

因此,中國報刊甫一登上歷史舞臺,就扮演了文化和思想先鋒的角色。

19世紀早期的中國報刊,多為西方傳教士和來華商人創辦,以洋文為主,也有中文的。第一張中文報刊名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1815年由英國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在馬六甲創辦的。中國境內出版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於1833年由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在廣州創辦,為中國境內第一份近代化中文報刊。該報刊曾載文介紹荷馬、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等歐洲詩人,批評中國境內“悖思外美無文無詞”的現象。

1853年,在香港有傳教士麥都思(W.H.Medhurst,1796—1857)創辦的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出版,此乃第一家用鉛活字排版印刷的報刊。從此,落後的雕版印刷術漸漸退出歷史舞臺。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後,香港、上海成為外國人辦報的中心,也有少量的中國人辦自己的報刊。外國人在中國辦報,多聘用中國文人任編輯或撰稿,如創刊於1872年的《申報》,創辦者是英國人美查(Ernest Major,1830—1908)等,該報的經理及編輯均為中國人。《申報》因為有中國文人的參與,才有了中國味十足的“騷人韻士”的“短什長篇”,開“近代報紙副刊之先聲”。同年創辦的期刊《瀛寰瑣記》,由《申報》館刊行,發表文藝作品詩詞、雜文、小說、筆記及時評政論,並曾發表蠡勺居士的《瀛寰瑣記敘》及其所譯《昕文閑談》。1875年,《瀛寰瑣記》更名《四溟瑣記》,但次年又改為《寰宇瑣記》,不久停刊。

外國人在中國辦的報刊,多有宗教背景,目的在於傳教兼商業。正如《中國近代報刊史》(方漢奇,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所述,外國人辦報刊是為“保衛外國在中華所有之政治商務利益,並抵拒華人之輿論”。但是,它們同時也是“西學東漸”的渠道、路徑之一。 《萬國公報》就宣稱:“本刊是為推廣與泰西各國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學、藝術、工業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這迎合了當時渴望了解世界,尋求救國之路的知識階層的心理。

1857年,香港誕生了英文報紙《孖剌報》,並於同年底創辦中文版——《香港船頭貨價紙》,後於1864年將其改版為《中外新報》(全稱《香港中外新報》)。1861年後,上海出現了《上海新報》。1865年,香港又有《華字日報》問世。1872年,《申報》在上海強勢問鼎報界。但是,這些最早占領中國報業世界的報紙都是外國資本支撐的,它們是外國報紙的中文版,如《華字日報》便是《德臣西報》(又稱《德臣報》)中文版(前身是英文《德臣報》的周末中文專版《中外新聞七日報》),其內容大都譯自外報。實際上,中國讀者感興趣的只是這些報紙上刊載的一些洋行的通知、告白和船期消息等,發行量很少,經營得並不景氣。

不過,英國商人美查在上海辦的《申報》,則充分考慮到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感興趣的內容:大到國家政治、中外關係、民生狀況,小至商家貿易利弊、移風易俗之變遷,皆入報端。正如《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方漢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所說,《申報》創刊號《本館告白》中言明“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以生活化、娛樂化、信息化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此生意之道。但是,一份正派的報紙,總要個性化、有自己的辦報宗旨。《申報》發表的《論新聞紙之有益》一文中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而欲知民情,莫捷於新聞紙(報紙)。”看得出來,英國東家請中國文人擔任《申報》筆政,看中的是這些文人深諳中國國情和廟堂的為政之道:溝通廟堂和民間,衝破政治藩籬,既重視對國內外大事的采訪,也注意市井瑣聞和社會變化。

此種西方報刊業文化,逐漸被多元文化的中國所認同。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