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理想的讀本:國文08
滿額折

理想的讀本:國文08

定  價:NT$ 550 元
優惠價:7943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理想的讀本》從先秦至清末,縱貫數千年的經典詩詞中,優選諸子百家文章與傳世古詩詞,以及當代文學作為理想中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策畫編輯出版,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共同推出《理想的讀本》;邀請多位大學國文系教授、系主任;以及各大學名家教授及文學院院長等共同執筆書寫。

執筆教授們以使命情懷投入,並以博古貫今的才學,爬疏經典文脈,文章處處用心;教授們透過一次次的文章討論會,相互間無私地品評修正文稿,反覆修訂補充,詮釋深入,篇篇文章皆令人擊節讚賞;務求將絕學貢獻給青年學子,厚植新世代的文學底蘊。

我們懷抱希慕聖賢的心取道經典,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山中尋寶,《理想的讀本》八冊系列的選文,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每一冊課文,原則上選讀十五篇課文,其中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作品與古典詩詞,近當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作品或現代詩歌;書寫體例以作者出處,選文與注釋,作為青年學子的閱讀基礎;範文賞析則是文學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功力,將經典文學條分縷晰,詮釋文學之美;延伸閱讀以語言萬花筒型態開展,以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古今相映。體例安排由淺入深,希冀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執筆教授們以生命書寫文章,以彩筆呈現的文學盛筵,讓我們品讀到聖哲建構士群生命的基調;詩人心靈裏的人文精神;讓我們從古典詩文中品讀出鳶飛魚躍、萬紫千紅的繽紛生機;以及「猛志逸四海」的豪情,「大濟於蒼生」的壯志;篇篇文章閃耀著艮古洞察宇宙規律的智慧光芒。

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在文學的精神世界,《理想的讀本》是我們希冀為跨世代構築文學桃花源的一種嘗試。

作者簡介

江江明
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現當代文學,近年致力文學與VR 虛擬實境結合運用之研究,著有博士論文《論當代台港故事新編體華文小說1949-2006》。曾發表現當代文學研究〈五○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觀點之詮釋策略〉、〈古典新詮,海上群芳:論海上花電影改編之女性角色重構〉等多篇學術論文,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等。

何淑貞
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兼任教授。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古典文學、漢語語法、華語文教學。專書有:《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嘯傲東軒》、《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 列子的智慧》、《新編抱朴子.內篇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校注》、《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教學導論》,單篇論文及創作刊登在各討論會論文集及報章雜誌。

祁立峰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讀古文撞到鄉民》、《國文超驚典》、《亂世生存遊戲》、《打Game 闖關玩古文》等著作,並獲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讀物「精選之星」推薦,目前文章連載於國語日報之「青春講堂」、「古文不思議」等專欄。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魏晉玄學、通識教育,著有《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懂了,紅樓夢》等書。長期關注經典教育,發表〈經典教育通識化的理念與實務〉、〈經典通識化舉隅:表達能力的人文回歸與底蘊探究〉等論文。曾獲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教師、傑出教學評量、通識特色教師、優良教材成果等獎項。

林淑貞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研究以文學、美學為進路,著有《詩話的別響與新調:晚清林昌彝詩論抉微》、《詩話論風格》、《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 言論詮》、《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笑看人間:中國式的幽默》、《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詩話美典的傳釋》等,散文著有《等你,在燈火闌珊處》、《寂寞如歌》等書。

余佳韻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詞學、詞學批評與詞學文獻、明清文化與文學,曾編《承繼與創新-中國文學研究的再反思(青年學者會議論文集)》,並著有〈間架的美感──試析長調過片的抒情樣態與表現〉、〈抒情的結構:試析長調領字的抒情類型與美感表現〉、〈詞論與實踐:以周濟《存審軒詞》為中心之考察〉等論文。

余欣娟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女性文學、明代詩學。著有《一九六○年代台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研究》,及合著有《風櫃上的演奏會:讀新詩遊臺灣》、《走入歷史的身影:讀新詩遊臺灣》等書。

李宜學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李商隱詩、唐詩、中國文學批評。著有單篇論文:〈論西域物質文化在中晚唐詩中的投影──以瑪瑙器皿為例〉、〈論李商隱流寓桂林時期詩作的空間書寫〉、〈從〈無題〉詩論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對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的接受〉等。書寫〉、〈從〈無題〉詩論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對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的接受〉等。

陳家煌
臺中豐原人,1974 年生。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曾任私立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副教授。學術興趣為唐代文學、白居易詩文及臺灣古典文學。著有《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白居易詩人品味研究》、《孫元衡集》及《李望洋集》等書。

陳惠齡
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研究學系訪問學者。曾任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主任。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現當代小說、地方學、華文文學。著有《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現代文學鑒賞與教學》等,主編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並發表數十餘篇論文。

曾暐傑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曾獲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獲頒年輕學者榮譽名銜、臺灣師範大學教學優良獎、臺灣師範大學優良導師獎。研究領域為荀子思想、儒家哲學與先秦兩漢諸子。著有《性惡論的誕生——荀子「經濟人」視域下的孟學批判與儒學回歸》、《通過孟荀而思——荀學視域下的儒家心理結構與人格特質批判與重建》等學術專書,及《水豚讀論語》、《喵星人啃莊子》、《墨子的方舟》等哲學普及書。並嘗於大愛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一刻鯨選Podcast、哲學新媒體等網絡錄製節目與發表文章分享人文哲思。

黃儀冠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曾擔任教育部閱讀與書寫計畫主持人。研究專長為女性文學、現代文學、文學理論、電影文學。著有《臺灣女性書寫與電影敘事之互文研究》、《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台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等專書。

楊宗翰
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 、 《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六部,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解昆樺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人社中心研究發展組長。學院詩人、文藝影音創作者。著有《繆斯與酒神的饗宴:戰後台灣現代詩劇文本的複合與延異》獲科技部人社中心研究出版獎助,以及詩集《寵你的靈魂》,長篇小說《螯角頭》。詩、小說、散文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全球華文星雲獎、台北文學獎等。經營數位影音頻道YT 解昆樺、Podcast 聽見你的好。

羅智成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中時報系副刊主任、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仕雜誌公司編輯總監、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 旅遊情報雜誌發行人、FM91.7 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兼台長及出版社、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等,2005 年後擔任過相關公職,並於文化、東吳、元智、東華、師大等大學兼任教職三十餘年。出版有詩集《光之書》、《擲地無聲書》、《夢中書房》、《黑色鑲金》、《透明鳥》、《諸子之書》、《地球之島》、《迷宮書店》、《問津》、《荒涼糖果店》,散文《M 湖書簡》、《亞熱帶習作》,遊記《南方以南沙中之沙》、《遠在咫尺》、評論《文明初啟》、《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等二十餘種。

封面╱藝術家陳張莉
因子的再現
旅居紐約多年的藝術家陳張莉,以懾人的筆觸構築抽象語彙;紐約/台北雙城生涯中豐饒的藝術、人文、建築、音樂、舞蹈等都是她的創作養分;畫作呈現世界一瞬即逝的美,有如其心靈的鏡子,勾勒心中不可言喻的喜樂與感悟。

 

名人/編輯推薦

● 名人推薦

白先勇 小說家、崑曲製作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楊 牧 詩人、師大國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講座教授
施崇棠 華碩電腦集團董事長、華芸科技董事長、觀樹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黃永武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碧端 前教育部次長、前文建會主委、前南藝大校長
黃光男 前台藝大校長、前歷史博物館館長、前北美術館館長
劉容生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程文俊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前公共電視董事,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名人推薦語

《理想的讀本》讀後感 黃永武 (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一、《理想的讀本:國文1》讀後感
打開細讀,真要用「驚艷」兩字來形容。理念的恢宏、啟迪的多方、資料的扎實、表述的周延,較諸傳統國文課本,躍進了一大步。讓我一拿起來讀,就兩個小時不忍放下,尤其在今日滄海橫流之時,它真是一座中流的砥柱山。令人欽佩,謝謝了。

二、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2》
每天以細嚼慢嚥的方式拜讀各篇文章,篇篇如此精采,捨不得放過哪篇不讀的!
一邊讀,一邊想像自己仍是高一的學生,面對精選的課文及導讀文字,十分有趣,深感文學並不是那麼抽象莫測了,這裏有許多具體的指引,好作品常寓有多義性,這裡也常啟發學子多方探索的可能,五光十色,各臻妙境,很快便進入各式文學之門。
所以我能肯定八冊完成時,它不僅是一套理想的高中與大一的國文讀本,讓學子感到上國文課堂原來是一種幸福享受。它也將是適合人人閱讀的一部古今中外文學入門書,讓人人覺得精緻的生活需要文學!
真是好讀本!恭喜並致敬!

三、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理想的讀本:國文3》
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是怎樣的呢?總結成一句話:是追求真善美的。
且舉一個大家熟知的短小例子來談談,如李白〈將進酒〉詩中的兩句: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鐘鼓饌玉」是什麼樣辭語?「鐘鼓」是樂器,「饌玉」是吃的佳肴像玉樣的珍貴。這樣把四字聯合起來有點唐突聱牙,要麼「鐘鳴鼎食」,要麼「衣錦饌玉」,再不然就寫成「鼓鐘饌玉」,將「鼓」字作動詞敲打演奏用,與「饌玉」的「饌」為動詞食用構成對文,才合乎語文常態呀!
況且正在勸酒作樂的時候,怎麼會對宴會上的演奏與筵席上的美食,批評說這些都不足珍貴?這是什麼「酒品」的人呢?文理上人情上也都不合適的。但是大家傳誦了上千年,好像很順口,震懾於李白的大名,從沒有人懷疑語辭很彆扭?句意也不順。
直到敦煌石窟中出現了唐人抄寫的李白詩卷,原文明明是「鐘鼓玉帛豈足貴」,「鐘鼓」是指具有諸侯地位者才適用的,大夫宴會只有鼓,沒有鐘。「鐘鼓玉帛」聯在一起,都是指諸侯的禮儀陳設與相見的禮物,代表侯王顯赫的地位。李白詩原意是指顯赫地位不足貴,並沒有「饌」字,所以不是指李白飲酒現場的奏樂與筵席食品不足貴。
敦煌唐人抄本一出現,才知道「饌玉」兩字是後人改動而成的,一個字被竄改,意思差了好多。連題目〈惜罇空〉也改成〈將進酒〉,「不用醒」改成「不願醒」了。
將原文更正回「鐘鼓玉帛」以後,方知是指顯赫的地位豈足貴,因而但願長醉不用醒。如此的句意,才和下文「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相呼應,陳王指曹植,封為王,是諸侯相當的人物,他曾在平樂觀上宴客,讓賓客恣情喝美酒,「陳王」句向上承接「鐘鼓玉帛豈足貴」的句意,「斗酒」句向上承接「但願長醉不用醒」的句意,脈絡相承,十分細密。連「古來聖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其名」,及「五花馬,千金裘」,一一拿出去換美酒等語,都秉承環繞著「美酒」比「鐘鼓玉帛」更可珍貴的題旨,緊密不脫,這是文心一再伸展滔滔不絕的最優美之處。
所以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首先是考證上的「求真」,作品的真偽,題目與語詞的正確,句子有沒有出入?真正是作者的意思嗎等等?進一步,在藝術性上「求美」,分析其文心語意所在,如何脈絡呼應?審視其詞彙瑰美,以及文氣豪壯,一噴而成,才是後人不及李白處等等。然後探索思想上「求善」,內容志向人品的完善,與價值觀的認知,像本詩或可拿「濡首荒志」的酒戒作比較等等。這些是我隨手想到的,別人或可以想更多更好。
現在民間有股力量自發地興起,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因而深深知所珍惜,他們有一腔忠膏義血,有必須挺身出來承擔的勇氣與使命感,要編成「高中理想的國文課本」。此力量不想隨政治的走向而起舞,他們明白:政治偏於一時,文化垂諸千秋!也不因升學分數的功利評估而短視,他們明白:多元化的啟迪,反而培育出變化無窮的應考潛力,將來才更有競爭力。更放下經濟銷路的擔心,且讓新世代的學生、家長、老師,均可自修、比較、或採用。
參與《理想的讀本》撰稿的傑出教授們,個個貢獻全力,傾心投入,資料比別本扎實,表述比別本周延,賞析比別本深入,延伸閱讀,取之古今中外,眼界擴大到跨越時空的境地。從選文注釋,賞析文學,深度品讀,到價值探討,每一細節,在考證上「求真」、藝術性上「求美」、思想性上「求善」三方面,面面俱到,力求最好。
這股民間力量與撰稿的教授們,共同的憧憬,就是期待在未來的地球村裡,華人一個個能有崢嶸自信的氣象、有高雅審美的眼光、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有認真又靈活的頭腦、有正確而大方的言辭、還有君子和善的度量。蘇東坡說過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涵泳於詩書之間可以變化人的氣質,已成為一句人人認同的格言,相信氣象、眼光、素養、頭腦、言辭、度量,都會從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國文」詩書中,陶冶出華美的慧光。

四、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4》
七月下旬收到《理想的讀本‧國文》第四冊,見編輯撰述者個個治學有成,發大願力,各就專研顯神通,十餘日一一讀來,情味十足,精采非常!
讀〈金甲蟲〉與〈聶小倩〉,兩篇完全不同類別的小說,卻同以恐怖開展,以喜樂結束。敘事過程均如解謎,竟相對成趣。
讀〈東京夢華錄〉與〈真臘風土記〉,一中一外,均為盛極而衰,可見持盈保泰的不易,令人深思!
讀〈東方主義〉與〈大海浮夢〉,一說東方西方歧視的不同看法,一說大島小島歧視的不同生活,若立場互換,則平等寬容之心,油然而生!
至書末編輯後記,見高瞻遠矚的教學指標十二條,始知篇目調整,選文出奇,篇篇皆取精用宏,各有用意,力求學習者能獨立的多元思考,養成批判或審美的思維能力。鼓勵發表不同角度的觀點,並精準地表達出來。務使國文教育扎根尤為豐厚。此乃求新求變的雄心大志所展現,讀罷深深欽佩,敬祝
大業順利完工,風行全臺並廣及全球!

五、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5》
六月底收到《理想的國文》第五冊,十餘日來拜讀一遍,真是眾志成城,每位撰述者各就所長,一無保留,盡情相告。故能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課本!
像〈鵝湖之會〉,連課文都是創造型的!精選朱熹〈格致補傳〉及陸九淵《象山語錄》為課文,將無功而返的失敗聚會,轉變成哲學爭辯的歷史大事。而兩家的主張與方法,在選文中介紹得明白曉暢,字字精金美玉。而雙方真正在會場表明爭辯之焦點,在後來互相唱和的詩篇裡補足,這樣的設計安排,創造了一篇兩方「精銳全在」的課文!
先秦資料:本冊有《墨子》節錄四段,首先介紹儒墨不同的思想旨趣,此處寫得很精闢。墨子從平民立場,以勞苦生活優先,禮儀文彩非底層生產者所急。其主張人類平等的兼愛思想,如今成為普世價值,讀此四段,景仰墨子真是先知!
另有〈馮諼客孟嘗君〉,馮為孟「市義」、「營三窟」的故事。點出要孟嘗君真正理解「市義」,並不容易,「花開果成需要時間,播種後只能等待,等待過程必然得面對不解,忍受孤寂,這是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耐力與定力,也是馮諼能從三千食客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單是這段話,多少學生可以受用一生!
唐詩選了音樂性極強的〈琵琶行〉,詩中詩人與琵琶女完成了詩歌和樂器的相互傾吐及共鳴。解釋了如急雨、如私語的嘈嘈切切,比喻了鶯滑花底,水流灘下,也講明了彈奏的手指各樣姿勢。接著詩人聞聲知音,聽出她心中無限事,也觸動了詩人自身的滄桑感。兩人原來有相同的淪落遭遇,又各自背負著十分光彩的往事,且同在一個盛世趨於衰退的無奈時代裡相互訴訴不平。從故事情節到心底交流,一幕幕介紹得都如同映在眼簾,層層剝入,精義迭出!
元曲選了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三位,課文雖摘取小部分,講解乃十分詳盡。研讀這一課,等於學一門專業學問。賞析頗深入,也明白了元曲清新流暢、直口噴出的豪爽之美。試想即使學理工醫農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對傳統文化裡各式各樣的内涵特色,打下如此厚實的根基,將來無論走到世界何方,其談吐見識,必然文化自信滿滿!
兩篇小說,一中一西,〈嫁妝一牛車〉,還以為是嫁妝特別豐碩呢!原來是將老婆典質般讓手他人,換取「頂來一臺牛車」。像這樣的一篇小說,是我平常不容易去主動接觸的文類,現在有機會在專家引導下,當作課文來細讀,才明白多見識些題材,眼界放寬,包容量放大,在作家故意用「多元語境」的腔調中,認識光復初期台灣社會底層某些族群的困苦生活與心靈。易位而處,方能増加體諒與同情。
另一篇西方小說《徬徨少年時》,作者寫主角曾有兩個朋友影響他極深,一個引誘脅迫他做壞事,一個接納他並勸醒他如心靈導師。選文那段開始於主角已入大學,雖已擺脫壞朋友的操控欺侮,記憶仍在隱隱作痛,但因大學同學都與自己格格不入,無人可推心置腹,竟去染上了酗酒的惡習,滿臉憤世嫉俗的神情。這時,那位好朋友又出現在面前,他迴避不及,只好帶著曾欠他人情似的負擔心理,虛與應付,共往酒館喝酒,不想被勸善者說服掌控,還頂撞,自我扭曲,毫無願意打開心門的樣子,直到這朋友走後,獨自靜靜回味,反省,羞愧,覺醒。陣陣内在生命真心的召喚,才痛改前非地脫殼蛻變,贏得重生!本課文是西方名作,除學習西方寫作技巧外,它正像一面鏡子,照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面像,引大家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面貌,有的逃避,有的叛逆,有的墮落,有的純潔,有的奮發,只要「不失掉自己最可貴的生命特質」,「找到個人生命價值與生活實踐的平衡點」,自強自救,生命就可以不痛苦而自由了!
接著是古典辭華最縟麗的〈洛神賦〉與〈滕王閣序〉,前者是曹植對女神極力描摹體態儀容、乃至衣裳穿戴的美文,寫下作者為天仙優雅無比的神采而傾倒。兩方相遇、相知、相惜,但限於人神道殊,只能留下「發於情、止於禮」的苦澀戀情。如此感情熱烈又想像浪漫的課文,必然是學生最歡迎的教材,學子如果愛不釋手,可以多讀幾遍,背熟它,相信可以提昇審美的品味!
後者是王勃一氣呵成寫下的〈滕王閣序〉,先寫景觀風物,地靈人傑,由賓主高貴,盛宴難遇,再從賞心樂事,引發志趣感慨,是一篇發展到巔峰時期的駢體文,句句用典,對仗成文。書中對文體的作法、語法都有了詳盡的說解,用典也都註得周延,如果喜愛這些滿眼藻采和成語,趁早多自動背誦一些在腦中,儲存國學常識,一生活用,到老記得!
我預想著將來讀《理想的國文》長大的學子,每上一課都如何開心,不知不覺這謝函越寫越長,怕犯上了喋喋症,就此打住吧。多謝贈書!敬祝
大業早日完工,全球歡迎!


書介與書評

「理想的讀本」簡介 / 陳惠齡

有謂所有人類製作的工具,都是人類官能及身體各部份的一種曼延,例如顯微鏡、望眼鏡是人類眼睛、視覺的擴張;電話是耳朵、聲音的延長;農夫手拿的犁耙與戰士執握的槍劍,則是手臂、胳膊的伸展。然而在人類所有偉大的發明中,最令人讚嘆的,莫過於「書籍」這一項。書籍,是人類的記憶與想像力的一種承衍與開拓。
但凡人類的生命經驗、文化記憶和社會建構的種種發展,以及有關這一切意義的傳承繁衍,幫助我們記錄下來的就是「書籍」。其中作為一種美藝和慧識,用以陶冶生命、增添薰習的人文類書籍,尤其至關重要。人文的關懷是對生命狀態的敏銳捕攫;人文的教養則是文藝美學的深刻鑑賞。經由閱讀名著,向世界伸出多條體驗的觸角,使眼界、心靈與生命的巡弋,得以重新界定,並藉此熟諳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開掘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礦脈。好的人文書籍,因此關乎一種感悟力、想像力與鑑賞力,藉由文學還原人的情意、情思與情懷的本色,使學子能在閱讀濡染中重新覓得他們遺失的感情與感動,以及解讀人生的能力。
一爐香文化事業出版的「理想的讀本」大系,其教材編選的規畫、導讀鑑賞的構設,及其賦予語文教材、文學教育的宗旨,既承繼了上述博雅人文教育的精神,也建構了創新與開啟語文視野的契機。讀本的選文概分三大區塊: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和世界文學名作,從通貫古今與越界跨國的經典選文範疇,可以看出致力於宏闊視野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的編輯理念。
如果現當代文學是文學事件簿的現場報導,那麼古典文學則是往上溯源的珍貴考掘。故而閱讀荀子〈勸學〉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選文、《論語》、《孟子》和唐詩宋詞,藉浸淫於國學與古典的世界,來喚起對歷史文化、祖輩先人的一種溫情與敬意;掀開傳統之學的景深層疊,汲挹文化的遺蘊,想見往哲的風徽。至於取徑台灣現代詩人林亨泰、羅門詩作,來理解風雲年代中「跨越語言一代」的文學創造性,以及從後殖民理論名著《東方主義》,審視西方學界所想像與再現的東方地理政治,則是站在當代思潮的鷹架上,思索現在,眺望未來。最古老的典籍傳統和當代性的文學文化論述,在知識體系裡,從來就不是截然二分的此疆彼界,而是同時可以讓我們邂逅一整個宇宙,從中生衍意義,悟化我們對存在的審美價值觀。
融合古今中外文學的閱讀界面與詮釋模式,不僅拓寬讀本的格局,放眼世界的同時,也措意於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尊重理解與現實關懷,展現大生命的視野。例如元人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拉出了大航海時期國際交流的水路動線,詳實紀錄了13世紀高棉吳哥王朝的金燦盛世及其庶民日常全景;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則是講述從蘭嶼揚帆出海,航向大洋洲南島原住民族的宏大史觀中,再復返達悟部落傳統文化的祖島故事,從中證成山海子民與大自然的聯結網絡!打開一本書,看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發現世界的奇妙時刻。開啟多元文化的視窗屏幕,達到無國界的文學編纂,以形塑普世性人文價值的讀本精神,這正是穿梭「時間與空間」向度中的經典概念,也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文學備忘錄!
兼顧古典與現代、經典與時代的選材向度外,讀本的另一特色,則在於「美學與詮釋性解析」的展現。基於強調作家作品的定位與意義,除了固本於語文知能與文學基礎的培力,如何單就一篇作品,或一整本書,來撰寫評介與導論,冀能從作品的豐富文脈中鑿開一隙,引入知性分析,使閱讀者窺見作家整體創作的天光,掌握作家作品在文學史的位置;以及面對設定多元化讀者的接受型態,如何撰寫具有宏觀視野、深度議題與可讀性的讀本解析等等,皆是編寫者的一大挑戰。
古今中西哲人皆有獨到的經典觀,「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已然是《文心雕龍》的精闢名句;《西方正典》則是將歷代經典比擬為旅程中,「值得在一生中再三逗留」的深邃港口,兩者同樣標記出經典的「不朽性」。至於近人伊塔羅・卡爾維諾則提出經典是「難以窮盡意義」、「永遠有人正在重讀」的作品,強調歷經時代的淘洗,經得起百回讀的經典特質。以抒情是尚的沈從文則另從人間遷化與毀滅的常態,來詮說唯有轉化為文字、形象、音符與節奏,方能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沿續。因此文學的經典價值與意義,即在於通過湮遠的時間與迢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這段文字傳達出讀者與作者極其浪漫的遇合,也美妙地呼應了西方的短諺:「寫作與閱讀,皆是為了自己與未曾謀面的人。」
「理想的讀本」大系以「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選材考量、「古典情蘊與現代意識」的協奏交響、「宏觀視野與深度賞析」的寫讀實踐,作為編纂的三大特色。它是未來不朽的經典教材嗎?目前尚無法確知,但我們卻看到它持續以高遠的理想和無限的實力,不斷地向我們證明著。


以文明為火,燭照狂瀾世代——《理想的讀本》書評書介 / 江江明

回顧近年台灣語文教育文化大事紀,108課綱甫自上路,教團與家長等無不憂心忡忡,嚴陣以待。教科書選本推陳出新,然很難擺脫制式與僵化的出版束縛,一是受限於審查機制,二是儘管是文學經典選本,亦泰半定位應付考科,文章四散割裂,選文東拼西湊,看似擺盤豐盛,實則面目全非。然則所謂語文素養,本不該只定位在應考,捨本逐末的淺碟閱讀,加上喧騰一時的測驗題庫充數,只會使更多讀者「誤讀經典」,將之錯解為斷章八股。再者,文學經典之所以能傳世,必須經得起時代考驗,所謂經者,恆常之道,不刊之鴻教,文章要能肩負此任,必有普世價值與無可替代之典範意義,這可不是光靠大數據統計或網路票選就行。何況經典亦需有「指月人」,怎麼看文章門道?意在言外的義涵為何?都需要行家細心調理,指點一二,一如《楞嚴經》所言「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方可見其光華朗照,火光洞見,道濟百代之衰,燭照今人之狂瀾世代。

由上述出發,更可見《理想的讀本》由一爐香文化編著、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之難能可貴與用心,無怪乎書籍一出,屢獲學者、知名作家或企業主等推薦。此系列叢書雖以「經典」出發,編撰者們卻十分「叛逆」,另闢蹊徑,不走商業模式文學選本路線,而是回到閱讀的本質,探問究竟該如何為讀者尋找「傳世文學經典」,並且廣邀學界或文壇寫手為文學經典「說故事」。不論言白比例,無論現當代或古典,甚至類型文學、西方翻譯文學,只要足以匹配「經典」二字,皆可納入讀本之內。又體例不走傳統教科書淺薄「導讀」或「題解」,取而代之的是深度撰述與分析,將讀者設定為「閱聽者」,使出渾身解數為之精采「說書」,為文學經典的傳奇「身世」與「故事」抽絲剝繭,詳其始末,細剖經典來龍去脈,微觀層層肌理,像把精工藝術品放在手裡細看,每一線條,每一色塊,甚至是微小的孔隙,都不放過。

《理想的讀本》自許帶領讀者品讀「聖哲建構士群之聲基調」與「詩人心靈裡的人文精神」,為讀者循聲探跡,爬梳關於「經典」的身世之謎,寫作之法大開大闔,完全拋開文章介紹四平八穩堆疊資料,鋪陳細節,直指核心,文章剖析近乎二度創作,每有比文學更文學的筆法。〈禮運‧大同〉如何緣起於亂世仲尼的一聲嘆息?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婉約女子如何優雅拒絕有婦之夫的告白?盛唐氣象的塞外詩,比電影還電影,使人身歷其境,彷彿穿越唐代置身大草原親眼觀賞將軍們的射鵰英姿。還有千古名篇〈鴻門宴〉的故事,連坐位安排都可以看見機關算計,以史喻事,由事見人,生命的細節往往堆疊成命運,無庸置疑。再如〈廉恥〉一文,論及南明史之前因後果,歷來幾乎為湮滅之南明王朝竟在此書中現身,然此補述至關重要,若無此點撥,便無從理解顧炎武無視鼎鑊刀刑與不屑閹然媚世的「文氣」,乃出自時代鍛鍊出的氣魄。還有史上最會說故事的莊子、大談人神穿越戀的「山鬼」,乃至《左傳》的談判大師燭之武、唐傳奇中敢愛敢恨的紅拂女、寫「西山之怪」藉景自況的「驕傲哥」柳宗元。經典新詮,如切如磋,但絕對與時共進,有憑有據。

白話選文亦極有識見,不拘中西,絕不厚此薄彼,深入淺出,且看完分析必叫讀者興起「此生必讀此書」之雄心,對於引發讀者閱讀動機頗有助益。以《小王子》為例,不採單一段落節選,而改以法文譯本改寫精華段落,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又介紹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謂西方環保意識之抬頭竟然可上溯至晚清。再如談漢寶德的建築與朱光潛美感承繼、魯迅〈孔乙己〉「看客」心態,道盡千百年來華人文化心理的矛盾的情結:觀賞與被觀賞,看熱鬧與自身生命的「匱乏」和「不在場」,或多或少都是一種文明病。百年前魯迅筆下有冷血旁觀之人,百年後的我們亦未必能在網路鄉民的鍵盤下全身而退。凡此種種,皆是經典的「當代性」,今昔無異。

《理想的讀本》經典詮釋方式近乎與作者同台競演,有時甚至超越了「讀者」的被動性,以創作的高度進行「詮釋」,如同迦達默爾所言,詮釋者與經典兩者近乎可達到「視域的交融」,經典之豐富義涵,必須仰賴詮釋者之投入,並尋找出各種可能性,意義的發現永無止境,端賴詮釋者與文本不斷擴充的交流與對話。評析文字每見令人驚豔的觀點,以〈櫥窗〉為例,談西西筆下以百貨公司櫥窗為意象的文學隱喻:「這是一個人造的世界,是與混亂共生的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經濟困局、政治衝突、族群撕裂……這些不斷增生或蔓延的問題形成人類社會的失衡、矛盾與痛苦的來源,但那才是與我們休戚與共與真正緊密連結的世界。」以小見大,燭照整個人類文明乃至於我們活著的世代種種苦難。又寫〈老人與海〉,談「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與海明威作品的陽剛強悍乃源自「孤獨」:「學會欣賞過眼風花的幻麗海景,才能化解無人可與的孤寂感受」,皆有妙筆生花之才,詮釋功力絕非泛泛導讀能及。相機應化,不落俗套,知音與文學經典彷彿同時一躍,站上舞台,雙雙對對,翩然起舞,在閱讀的同時,不但理解文學經典,更能知其所以然,一窺累世歷代之人類文明絕代風華。

 

「理想的讀本」煉成中, 每個時代都要有一本的案頭文化補帖
◎ 本文由陳惠齡教授與「阳春白雪诗与乐」編輯楊婷執筆

距離清人吳氏叔姪編纂《古文觀止》,迄今已326年。叔姪倆本來只是隅居福州的教書匠,把平時給童子講授的古文和平評注輯為一冊,最後冠上口氣不小的「觀止」名頭,就這樣一舉暢銷三世紀。即便沒少背負「村塾陋籍」的噓聲,《古文觀止》終究以精小短悍、代表性高的選文取勝,成為清代以降童子學文敲門磚,至今時有再版。
可在這326年間,一本《古文觀止》早已裝不下我們不斷茁長的、對文學素養的想像。江山代有選本出,訴求著與時俱進的新一代選本如過江之鯽。以近年的出版品來說,哥倫比亞大學商偉教授2016年出版《給孩子的古文》,以「對讀」為特色,標榜不同文本之間參差照應的有機互動,算是一次意圖打破孤篇壁壘的嘗試,讓孩子──甚至是所有還有「文學童心」的大人──學會將點狀的閱讀經驗交織成網。
除了海外華人漢學家孤兵出擊,這廂的學術陣線也群策群力,正策動一場林谷芳先生稱之為「民間自救」的文化盛事。集臺灣一線學者傾注絕學,這本引人注目的選本,是迄今已出版至第四冊的《理想的讀本》。理想二字,聽著竟有種無可救藥的浪漫。
《理想國》式的烏托邦典範,為這個起名籠上了一層普世關懷的意味。夢想常常是遂一己之願,理想卻是對己、對人的向上提升抱持希望,且願許為己任。在此,則是一種以文學為手段,再造文化盛世為目標的理想使命。
雖然以古文為大宗,《理想的讀本》並不是一本純古文選本。一如前面所說,我們對「文學素養」──或擴言之為「人文素養」──的想像,與我們逐漸擴張的生活體驗是同步成長的。如果我們旨在透過閱讀,培養一個有史觀、有國際觀、能獨立思考、又不失人本精神的現代讀者,書單上便不能沒有房龍以史鑑人的〈寬容〉,不能沒有吳爾芙為現代女性作不平之鳴的《自己的房間》,甚至也不能沒有海明威深刻刻畫「硬漢」精神的《老人與海》。這些,以及更多古今中外巨著,悉數收在《理想的讀本》裡頭。
陳惠齡教授評價本書選文:「如果現當代文學是文學事件簿的現場報導,那麼古典文學則是往上溯源的珍貴考掘。故而閱讀荀子〈勸學〉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選文、《論語》、《孟子》和唐詩宋詞,借浸淫于國學與古典的世界,來喚起對歷史文化、祖輩先人的一種溫情與敬意;掀開傳統之學的景深層疊,汲挹文化的遺蘊,想見往哲的風徽。至於取徑臺灣現代詩人林亨泰、羅門詩作,來理解風雲年代中『跨越語言一代』的文學創造性,以及從後殖民理論名著《東方主義》,審視西方學界所想像與再現的東方地理政治,則是站在當代思潮的鷹架上,思索現在,眺望未來。最古老的典籍傳統和當代性的文學文化論述,在知識體系裡,從來就不是截然二分的此疆彼界,而是同時可以讓我們邂逅一整個宇宙,從中生衍意義,悟化我們對存在的審美價值觀。」
「融合古今中外文學的閱讀介面與詮釋模式,不僅拓寬讀本的格局,放眼世界的同時,也措意於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尊重理解與現實關懷,展現大生命的視野。例如元人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拉出了大航海時期國際交流的水路動線,詳實紀錄了13世紀高棉吳哥王朝的金燦盛世及其庶民日常全景;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則是講述從蘭嶼揚帆出海,航向大洋洲南島原住民族的宏大史觀中,再複返達悟部落傳統文化的祖島故事,從中證成山海子民與大自然的聯結網路!打開一本書,看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發現世界的奇妙時刻。開啟多元文化的視窗螢幕,達到無國界的文學編纂,以形塑普世性人文價值的讀本精神,這正是穿梭『時間與空間』向度中的經典概念,也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文學備忘錄!」
承平之世,難免健忘。陳教授將這書定位為「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文學備忘錄」,點出了人類文明後浪前浪雖然推陳不息,卻是脈動如一。
從選文眼光見編者格局,但本書的靈魂別在他處。鐵打的撰述卡司,為每篇選文撰寫賞析與延伸擴讀。當一整個世代拔尖的文學學者集結成陣,他們與古人的對話、對時世的反思,適足以煉出這個時代自己可以傳世的經典。從《倚天屠龍記》談及中國人「氣」之身體觀,或由《小王子》介紹同樣講述「馴服」母題的法國短片《紅氣球》,這是穿透修辭、直搗母題的閱讀方式,也是舉一隅以三隅、四隅乃至無窮隅反的學思訓練。
作為撰述教授之一,陳惠齡教授深刻體會筆楮之重:「兼顧古典與現代、經典與時代的選材向度外,讀本的另一特色,則在於『美學與詮釋性解析』的展現。基於強調作家作品的定位與意義,除了固本于語文知能與文學基礎的培力,如何單就一篇作品,或一整本書,來撰寫評介與導論,冀能從作品的豐富文脈中鑿開一隙,引入知性分析,使閱讀者窺見作家整體創作的天光,掌握作家作品在文學史的位置;以及面對設定多元化讀者的接受型態,如何撰寫具有宏觀視野、深度議題與可讀性的讀本解析等等,皆是編寫者的一大挑戰。」
這套選本在書史上能走到什麼位置?陳教授坦言:「它是未來不朽的經典教材嗎?目前尚無法確知,但我們卻看到它持續以高遠的理想和無限的實力,不斷地向我們證明著。」

《理想的讀本》 序言

《理想的讀本》是我們依循對語文教育的期待與理想,從先秦至清末積累數千年的經典文學、五四以降蔚為盛境的現當代文學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譯作品中,精選、編輯而成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長年推動「恢弘漢字」、「創新漢藝」的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並共同推出;多位充滿文學教育熱情與使命感的大學國文系教授、學者、專家共同執筆書寫。

《理想的讀本》系列的選文判準,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強化語文教育的目的與當代年輕學子的需求。我們計劃編輯製作八冊國文讀本,原則上選讀十五篇課文,其中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作品與古典詩詞,近當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作品或現代詩歌。

本書主要的導讀元素包括選文的原因、作者與出處、選文與注釋;課文賞析「可以這樣讀」則是文學知識與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文學素養,現身說法,將經典作品條分縷晰、深入淺出,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再做點補充」則以語文萬花筒型態開展,經營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教材安排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希望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在科技突飛猛進、世局快速變遷、價值板塊飄移的時代,我們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與時俱進、經得起考驗,也希望他們能堅持信念、屹立不搖、紮根於多元豐美的人文土壤,悠遊於開闊自在的現實生活。國文教育是提供給他們成長的人文環境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環,我們至為關心,故不揣淺陋,邁出拋磚引玉的一步,希望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正、共襄盛舉,一步一步把這條深化與活化語文教育、傳承與開創中華文化的道路延伸下去。

宋具芳
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
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 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 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 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 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能力。
11. 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 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裡,中華民族累積了各種文學形式、經典作品與重大的成就。不過各朝各代積累的文化資產並不平均,許多時候甚至是停滯與倒退的,或不符合現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國文教學素材的整合與選擇上,我們大致以時間為座標,但根據不同時期作品對當代學習者的意義與功用,衡量適切比重,對選文的出處做出:先秦諸子、先秦文史(含詩經、楚辭等)、兩漢經史、漢詩文賦、魏晉南北朝、唐代詩歌、唐代文史(含傳奇)、宋詩宋詞、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學、不含話本)、元代文史、明代詩文、明清小說戲曲、清代詩文、最後的古代、民國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18項大致的分類,它基本上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國文教育重點,再根據認知的比重,把它們表現在內容安排上,如同訂出必選或優先學習的主題或文類,希望在高中等級的國文教育中,每個重點都可以讓學習者有機會接觸、領略。
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讀懂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進而建立我們與傳統的聯繫。文言文在現實生活裡已失去主要的應用價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記錄並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資產,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而已。對自己過去的文化、傳統的價值、祖先的記憶感到熟悉、親切,我們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鄉,未來,無論我們走到那裡、學習到什麼新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文化主體來進行對話、吸收、辯證、改良。
白話文是一個還在生長,並充滿發展、進化能量的語言,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場域裡頭都有機會學習它、使用它。白話文的表達,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時代就開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高中教材裡頭,我們要透過白話文的學習,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東西。
現代中文白話文學的發展,迄今不過一百餘年的光景,中間經歷了戰亂與鉅變,嚴格說來,成熟傳世的經典作品尚待積累,目前國文教材裡頭大部分的當代選文,在表達技巧、觀點及訊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體或書籍裡頭的篇章。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了解白話文後面所傳達、承載的整個新世界的文明與心智。
簡單的說,我們用文言文認識我們文化之所由出;透過白話文認識、理解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世界。所以我們強烈地認為,白話文的文本應包括更為深刻、廣泛的世界各地文學、重要著作的翻譯;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話文學應該以「書籍」、以「本」作為單位,每個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被要求讀完幾本白話文創作或翻譯的書籍。
我們當然明白,目前的國文師資,並無法應付白話文這一面向的教學任務;目前教學理念的貪多與搖擺,更讓無所適從的學生瞎折騰,從而消耗了學習的熱誠。在這部國文讀本的編製中,我們試著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來,局部教材的修改與活化,也許會促成師資培訓內容的改變、教學方式與評鑑方式的改變,這何嘗不是強化國文教育、改革國文教學的契機?
由於資源、人力、時間、生產方式與經驗的限制,目前的讀本還達不到我們原先預期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們努力探索的專業與觀點、表述的文字風格與腔調、體例的合理與周延…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在此野人獻曝、拋磚引玉,因為我們相信:國文教育就是一個民族靈魂基因的傳遞,是我們下一代的心靈教育,也是一個充滿理解、包容與創新的社會的基礎。

目次

選文1 【宋代文史】
文天祥《正氣歌》
氣是中華文化極具特色的概念,既是本體論的基本元素,也是天人合一思想重要的基石,孟子進一步將其與內在心志做結合,成為道德實踐的功夫。而文天祥的〈正氣歌〉則把這抽象理念落實為一種追求道德理想而不屈不撓的意志,並以歷朝歷代豪傑志士的行動作為範例。自此,中國人面臨大是大非的抉擇時,便有了最強大的信念作為依據。這首五言古詩是如此知名,如此震撼人心,以至於後世學子都能朗朗上口,並在誦讀之際,油然升起一股道德勇氣。

選文2 【古典詩歌】
李賀〈李憑箜篌引〉
詩鬼李賀在詩歌的國度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以瑰麗詭奇的文字、光怪陸離的想像以及充滿官能之美的生動表達,展現出一個年輕詩魂特有的敏感與憤世嫉俗的情懷,渲染出晚唐華麗的荒涼。他的風格影響到李商隱之後的詩歌創作,被稱為「長吉體」,而夢幻般的作品更與後世唯美、超現實的現代詩風遙相呼應。從這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橫無際涯的想像與比擬,將抽象的聽覺之娛化為心靈盛筵的功力。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面對唐詩的燦爛輝煌,宋代詩人也很快走出屬於自己的方向,「奪胎換骨」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手法,既可活用典故來消化前人創作的資產,又可以更精煉豐富的意涵超越既有的表達。王安石這首描寫退隱閑情的名作,親切自然中融合典故於無形,呈現深思熟慮後的清奇之美,無愧是西江詩派的先驅。

魯迅〈自嘲〉
在第八冊最後一首古典詩歌,我們介紹魯迅的〈自嘲〉。作為五四時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新思潮的意見領袖,魯迅以白話文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經典以及大量雜文,也常常疾言厲色批判傳統文學與文化,但這一點也無損於他古典詩歌的成就,雖然自謙「不喜歡做古詩」,卻有許多發聾振聵的名篇、佳句為當代及後來讀者傳頌,證明新舊文化並不一定互斥,真情至性、有靈魂的人才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選文3 【清代小說】
曹雪芹《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傳統小說的巔峰,無論是故事情節、人物刻劃、深刻哲思、優美文筆,在當時及後世幾乎都沒有足以匹配的作品。但是這部在18世紀完成的文學經典,卻有謎般的身世:真正作者是誰?是否完成於同一人之手?為何有不同版本?直到現在仍是紅學專家樂此不疲的議題。故事中豐富的微言大義、象徵、影射,更值得讀者反復斟酌、細細品讀。無論如何,《紅樓夢》都是中國文學登堂入室的必修課。

選文4 【現代小說】
張愛玲〈茉莉香片〉
張愛玲應該是現當代中文世界最優秀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了!她的作品呈現出犀利的觀察、精準的刻劃、優美的字句、引人入勝的說故事手法,還有老靈魂特有的世故與蒼涼。也許來自顯赫的家世,東西文化的薰陶以及特殊閱歷,她總是保有領先時代與社會的知識、品味與態度,藉由雍容典雅的口語,現代都會的心智,地道的言談與腔調,混雜著小說人物的頹廢、任性、脆弱、迷人的特質與暗示,張派風格形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對文壇保持著持久不衰的影響。這篇精雕細琢又殘忍的〈茉莉香片〉,是讀者快速陷入張愛玲世界的捷徑。

選文5 【宋代古文】
歐陽脩〈醉翁亭記〉
歐陽脩是北宋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家、史學家及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不但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華,也有崇高的政治聲望,因此在古文運動中具有關鍵性地位,唐宋八大家有五位出自他的門下。他的記敘文以遊記最為出色,語言精練,構思巧妙,〈醉翁亭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過虛詞的反覆運用,有條不紊地把人物活動和青山綠水交融為遊興歡然的畫卷,令人心生嚮往。

選文6 【詞選】
范仲淹〈蘇幕遮〉
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胸懷受到後世景仰。但從少數流傳的詞作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溫柔婉約的一面。這首膾炙人口的〈蘇幕遮〉,以麗語寫秋景,以健筆寫柔情,針縷綿密、氣脈貫串,就非常扣人心弦,也讓我們了解到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的貢獻。

張先〈天仙子〉
風流灑脫的張先是作詞的高手,雖然紅粉無數、縱情詩酒,他仍能體察大勢,即時脫離「詞為艷科」的傳統,有意識的將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應酬唱和融入詞中,在傳承與創新間承先啟後,並開啟詞序與慢詞的先河。〈天仙子〉是非常優美動人的作品,引起無數的共鳴,其中「雲破月來花弄影」是千古名句,更讓他自得到自稱「張三影」。

賀鑄〈青玉案〉
豪邁剛直,又精通音律,使得懷才不遇的顯貴公子賀鑄在詞曲風格上也是帶著豪邁、婉約並具,「妖冶如攬嬙施之怯」、「悲壯如蘇李」的兩面性。此外,他還善於冶煉字面、融化前人成句,語意精新,用心良苦。在這首〈青玉案〉中,香草美人之思一發不可遏止,幾乎融合賀鑄主要的風格與心事,三疊答的「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則讓「賀梅子」和他的作品永被銘記。

選文7 【清代古文】
曾國藩《家書》
晚清名臣曾國藩極可能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上均有所成就的最後一個典範人物,既有許多功業和事蹟可以流傳,在時代變遷的危局也出現一些爭議。但在文學史上,他就是古典時代最後一個重要的文人,也是最接近古典理想人格的代表。彙整成「修身」、「勸學」、「治家」等七編的《家書》,便詳實而具體地表現出他終身奉行的儒家理念,與律人律己的道德修養。他的豐富著作,可以說是我們了解古代心靈最接近的橋樑。

選文8 【共讀一本書】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20世紀初,法國最偉大的現代小說家普魯斯特出版了一部長達240萬字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部人物眾多,細節繁瑣,描寫幾乎沒有重點的文學作品,很快就風靡文壇,並深刻地影響了喬艾斯、吳爾芙、艾略特等重要作家。這部小說以特殊的風格描述過往的個人際遇、家族記憶與豪門興衰,可說是現代歐洲版的《紅樓夢》,讓許多讀者讀完後身陷其中,很難脫離書裡的情境。他的書寫方式不是以可迅速辨識或理解的故事情節為單位,沒有鮮明的節奏起伏,極少概念化的簡化或歸納,像一條沒有間斷、不被明確觀點標記的河流,意圖在時間流逝的每個片刻如實銘記那些印象深刻的記憶,讓讀者不由自主投射其中,進入作者的內心意識。因此《追憶似水年華》也是我們了解意識流書寫極為重要的作品。

選文9 【六朝古文】
李密〈陳情表〉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國人最為重視的品德,對父母長輩的深厚情感不但最能獲得共鳴與欽敬,也會讓人信賴其敦厚、善良的品行,而願意與之共事或委以重任。李密在蜀漢任職的時候,已經以孝心和表達能力聞名,當新掌權的晉武帝提出「以孝治天下」徵召他時,更以動人的文筆,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至孝之情寫下了〈陳情表〉,不但緩除了朝廷催逼、猜疑的處境,更感動了後世無數為人子女的讀者。它和〈出師表〉、〈祭十二郎文〉都是我們感受古人至情至性最重要的作品。

選文10 【現代詩歌】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
半個世紀以來,洛夫一直是台灣詩壇最具影響力的前輩詩人,從六零年代到去世前,創作力也未見消沈。他在作品中持續表現的:豐盛離奇的意象、桀驁不馴的語法、孤絕冷冽的心靈探索,另闢蹊徑的書寫充滿了撼人心智的魔力,也激發了許多年輕的創作者,因此被稱為「詩魔」。但是知性、高蹈的詩人寫不寫情詩呢?這首〈因為風的緣故〉就是他的回答。

蓉子〈傘〉
蓉子是台灣現代詩壇最老牌的女詩人,1950年就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出版了台灣女性詩人的第一本詩集。由於信仰的關係,她的作品始終洋溢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溫柔敦厚。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主義的影響,書寫的題材也越加廣闊,對現實生活著墨愈多,例如對女性的形象刻劃、對社會議題的反思,但都保持著優美的文字、細膩的觀察與一份雍容自得。這篇〈傘〉是她流傳最廣的代表作之一,也呈現出她最熟悉的創作手法與人生觀。

選文11 【世界文學】
奧理略《沉思錄》節選
羅馬帝國皇帝馬可斯‧奧理略是「五賢帝時期」最後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最早開啟「沉思錄」書寫的哲學家,更可能是最接近西方「哲學家皇帝」或東方「聖王」理想的人。馬可斯繼承了斯多噶學派的思想,相信人的內心和宇宙有一種自然的連結,理性是宇宙法則的顯現,也是人類必須去順應的現實,因此非常重視理性與反省。閱讀《沈思錄》,我們會發現這位統治著帝國,四處平叛的皇帝有著非常優美的心靈,他相信宇宙的安排,一心向善,時時反省,並聆聽內在的寧靜,同時充滿了待人處事、克己復禮的智慧,也讓我們親切地聯想到「天人合一」、「盡人事以聽天命」的傳統人生觀。

選文12 【現代散文】
楊牧《奇萊前書》節選
臺灣文學標竿的前輩詩人楊牧有三個創作巔峰,分別是北美見聞、古典新創與花蓮書寫。其中花蓮書寫的影響力之大,引領出年輕一代競相以花東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題的書寫風潮。而豐富的大山大海、森林生態與原住民意象,也幾乎重塑了台灣的象徵。編織個人童年記憶與國族記憶,記錄幽微心靈成長與外在世界變換,優美如詩的自傳散文集《山風海語》就是其中較早和最完整的代表作品。

選文13 【最後的古代】
魏源《海國圖志‧敘》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最早的一批有志之士已率先覺醒。博學多聞的魏源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一生所寫的主要作品,皆是應時代之需而作。原先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介紹了當時世界30多個國家的歷史和地理,共有8萬餘字,託付魏源擴寫之後,成為長達100卷,81萬字的巨作。其中包括了魏源對於世界局勢見解的〈籌海篇〉、世界輿圖、宗教說明、國地總論、風俗民情與西方科技雜述等等,不僅是一本了解世界的輿地圖集,也是介紹西洋器藝、各國歷史沿革與政治制度的專書,更是一扇開啟中國人觀看世界的軒窗。

【共讀一本書】
齊邦媛《巨流河》
國共內戰之後的渡海大遷徙,是人類史上最為可歌可泣的史詩。親歷其境的上一代中國人不計其數,可惜由於兵馬倥傯、政治動盪、生活艱苦,一直缺乏一個好好坐下來書寫、回憶、反省的環境。直到近年來,社會開放、生活安定,才有了許許多多回顧與收藏記憶的努力,可惜當初目擊或親身參與的耆老已經老成凋零。這使得德高望重的齊邦媛教授家傳與國史疊合的《巨流河》更加難能可貴。

 

書摘/試閱

(選文) 《海國圖志敘》 魏源
魏源重要的著作有《聖武記》、《海國圖志》、《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等書,每一部書皆是應時代之需而作。
在眾多著述當中,《海國圖志》是一本開啟中國人觀看世界的視窗。
這本書最大貢獻是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也是晚清面對西方船堅砲利時,一本詳載世界各國的輿圖典籍。全書一百卷,八十餘萬字,有地圖七十五幀,西洋技藝圖象五十七頁,地球天文圖式七幅,內容可分作幾大類型:一、魏源對世界局勢見解的〈籌海篇〉;二、世界輿圖,內含東南洋、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北洋、外大西洋等地;三、宗教說明,有各國回教總考及天方教考;四、國地總論,有《瑪吉士地理備考》及總論;五、風俗民情,有《澳門月報》論中國、論禁煙、論各國夷情、貿易通志等項;六、介紹西方科技雜述。該書不僅是一本了解世界的輿地圖籍,更是西洋器藝、各國歷史沿革、政治制度與民俗采風的書籍。
壹、作者與出處(從略)
貳、選文與注釋(從略)
參、可以這樣讀(節錄)
中國經世致用之學,是由「內聖」到「外王」,體現個人由「修齊」到「治平」的體用合一之學,宋明理學轉向性理之學,以明心見性為主,末學流弊空談心性。到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一反空疏之學,倡導經世思想,然而清廷迭興文字獄,有部分士人為避禍遠身,轉向漢學,重考據之學而迴避經世致用。魏源揭示「爭治詁訓音聲」之學是:「錮天下聰明智慧使盡于無用之一途」,強調「道」與「用」必須結合,才能治國安邦、經世致用。有志之士為救亡圖存,乃戮力奮起。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形成的。魏源參與編輯工作,也深受影響,不僅有漕運、鹽政、治河之獻策,還編寫《聖武記》希望通過清朝歷史提出匡時濟世的治國良策;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是回應時代課題的具體作為。
清代有所謂的「四大政」包括漕運、鹽政、河工、兵餉等項,魏源一生皆在努力實踐經世致用,對此四項皆有涉獵,亦能具體實踐。道光五年被江蘇賀長齡邀聘入幕,協助編纂《皇朝經世文編》並在〈敘〉揭示「書各有旨歸,道存乎實用,志在措正施行,何取紆途廣徑?」正是以「實用」、「施行」為經世文編的編纂旨趣。
道光六年,作〈籌漕篇〉上篇,建議將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可簡省募丁之煩擾、中飽私囊之流弊、減輕督催之勞務,達到省事、省經費而利民之舉。陶澍與賀長齡請他襄助此事,將蘇、松、太三府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花費果真僅及河運之半。成功之後,再作〈籌漕篇〉下篇,繼續推動浙江、淮揚、湖廣、江西等地之漕糧為海運,卻遭受阻撓,未能實現。然而,清廷最後還是廢除河運,全部改成海運。魏源有先見之明的漕運良策,於焉可見。
道光十一年,魏源因守父喪辭官回江蘇,寓居金陵時,兩江總督陶澍邀請入幕,籌畫改革淮北鹽政,有〈籌鹺篇〉(鹺:音ㄘㄨㄛˊ,指鹽)建議陶澍在淮北改行票鹽法,杜絕走私及解決鹽商長期壟斷的特權,大家爭相購票,魏源亦出資購鹽票,獲利頗豐。
黃河水患,自古有之,魏源有〈籌河篇〉從歷史記載了解黃河決口以及治河方式,建議黃河改從北行舊河道,也就是從大清河入海,這是符合地理、水勢的天然河道,此一建議雖未經採納,但是在咸豐五年時,銅瓦廂決堤,河水果真北流走舊的河道,誠如魏源所預料的一樣。
道光二十八年知江蘇時,大水患,河帥要打開河水匣門,魏源主張不能開匣門,否則附近的農田宅第皆會被沖毀,力爭不得,親自在旁擊鼓監督,總督陸建瀛前往勘查,贊同魏源的主張,週遭的民宅及田疇方能倖免於難。
以上,對於治理水患、管理鹽政、糧食漕運等項,頗有功勞與見地,也曾因為鹽政處理得當,投資正確而致富。這些良好的建言,皆可看出魏源果真是深懂實務而有經世致用之才能。這也是魏源對「心性迂談可治天下乎」的質疑,期望能改革時弊,治國安邦。
肆、再做點補充(從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34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