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黃文鴻小說集
商品資訊
ISBN13:9786269786909
出版社: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
作者:黃文鴻
出版日:2023/10/01
裝訂/頁數:平裝/334頁
規格:21cm*14.8cm*1.9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44【十年級】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是《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得主黃文鴻教授,歷經多年公職與學術生涯,橫跨半世紀的心路歷程與創作集結。
作者自述道:
我見過不少歷經要職、見過大風大浪的公眾人物,或以回憶錄,或以個人傳記,或以不同的敘事方式為自身留下紀錄,世俗說法就是刷其存在感。這本小說集,也算是我邁進七十從心所欲的年歲,懷念以往交往的友人,我在小說中不僅一次以「親近與否」的四個象限,詮釋人與人間「又親又近」、「親而不近」、「近而不親」、「不親不近」等四種關係。小說中的人、事、物虛實之間,呈現在我的創作中,或栩栩如生,或難解其意,都是我曾經認真觀察與相處過的經驗,當然可能不乏個人的身影。
我有幸出生在台灣,成長經歷過這七十多年來台灣、中國以及世界的劇變。成長過程中,無論求學過程、職場經驗與婚姻家都受到父母家人庇蔭與長官同仁厚待,心中只有感激,沒有任何怨懟。小說集的人、事、物,所呈現者也是對於我生命歷程中,許多值得懷念事情的虛實想像之實現。
本書獲得前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台灣筆會理事長彭瑞金,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陳昭姿的專文推薦。
彭瑞金老師盛讚本書:「《傷逝》涵蓋了作者接近半世紀的文學成果。他還有一段輝煌的文青歲月……他讓我們見識了歷經人間獄火淬煉半世紀過後的小說家黃文鴻。」黃達夫、陳昭姿給予本書的評價是:「黃文鴻教授的人生,縱越學術、藝術領域……他匯集了這個時代台灣菁英令人回味讚賞的,充滿人性掙扎的過程,這樣的作品對於這個年代的生活與生命,給了一個值得去了解與探索的交代與記述。」
從少年時的不解人間哀愁,到七十歲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傷逝》不僅反映了黃文鴻對人生百態的深刻體悟,也可以讓讀者觀照自身的生命歷程,以及五十年來台灣社會的滄海桑田。
作者簡介
黃文鴻
一九五〇年出生於台灣嘉義,一九七二年台大藥學系畢業,服完預官役後,考取公費留學出國,取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事行政與管理碩士、博士學位,返台後服務於行政院衛生署藥政管理領域工作十五年,一九九四年轉任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專任教職至二〇一六年元月屆齡退休。早年留美期間,曾獲《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第三名,作品不多,近年重新提筆創作。
序
自序/黃文鴻
《傷逝》收載的作品橫跨半個世紀以上,除大學畢業前在《台大藥刊》登載的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介紹外,第一篇小說〈沉情〉是一九七六年於美國留學時期應徵《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的第三名得獎作品,那屆小說獎短篇小說首獎從缺,第二獎是丁亞民的〈冬祭〉與蔣曉雲的〈掉傘天〉,我的〈沉情〉與朱天文〈喬太守新記〉並列第三名。之後,留美期間,連續寫了三篇短篇小說: 〈醫者的塑像〉、〈醫門〉及〈旅逝〉。我於一九七八年底學成回台之後,從事公職十五年,忙於審批公文等公務,此期間只有應復刊的《文星》雜誌總編輯林今開先生之邀,撰寫的一〇四期復刊第六號的《文星》雜誌封面故事: 〈基礎醫學的孤獨行者──李鎮源〉,撰述他寂寞的蛇毒之旅。
我於一九九四離開公職,轉任陽明大學專任教職,一直到二〇一六年屆齡退休後才重新提筆創作,〈阿北外傳〉發表於二〇二三年夏季號的《文學台灣》,〈傷逝〉發表於二〇二三年秋季號《文學台灣》,本書收載者只有〈告別式〉與〈緣起•緣滅〉為未發表的作品。
我們這個戰後出生的世代,成長過程經歷過台灣經濟發展與起飛的階段,也逢上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外交上節節敗退,從喪失聯合國國席位,與主要國家法國、加拿大、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陸續斷交到一九七八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最近三十年則面臨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極力發展經濟與改革,台灣製造廠商大量外移,促進中國變身為世界製造工廠與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彷彿像大海中漂泊的一葉扁舟,航向難以預測的途站。所幸老天有眼,島上歷任政府與人民的努力,逐漸形成混亂世局中美麗良善的新興民主國家。
二十世紀末期,網路無遠弗屆的年代以前,世界與台灣社會整體相對都是比較封閉的。男女間的關係沿襲傳統模式居多,社會開化過程,當然也有許多離經叛道的事件,但整體社會的相對穩定性,變動幅度還是比較小;男女的交往相對也比較單純;另一方面,民智開放、威權統治漸次鬆綁以致解體,多元化相互衝撞矛盾的價值,讓台灣社會的穩定性受到一定的衝擊,並擴散到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領域。
英國文學家查爾斯•狄更斯名著《雙城記》的名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有智慧的年代,也是有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甚麼都有,也甚麼都沒有
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也正走向地獄之路
我從狄更斯上述名言的各面向,直接間接反映在我各篇小說裡的人物與情節的形塑。小說中的人物,是我成長、就學、海外留學以迄職場生涯過程曾交往、互動的經驗,也有許多是職場生涯過程眼觀耳聞的人、事、物。小說構思的情節與人物,虛虛實實本就是小說創作的本質,也可能許多人物、情節都曾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圈,當然喜怒哀樂無從迴避。〈傷逝〉裡的人、事、物隨著年歲的增長,早期的作品反映年輕不解人間哀愁的歲月,到近期以往生者為主要小說人物及情節,或許是跟我自己已超過七十從心所欲的年歲有關。活到這個年歲,不時就會耳聞或從新聞報導得知同世代前後哪些人走了的訊息,近期更常目睹到的是比我自己年輕的世代去世的訊息。
我這個世代成長的過程,除日常相處外,電話與書信來往是最主要的媒介;長途電話尤其是越洋電話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態,除賀卡外,最近一次親筆寫長信,至少也是十幾二十年以上的事情。智慧型手機問世後,我也很少用Blog、Twitter、Instagram與臉書,簡訊與Line是主要溝通的媒介。人與人間的距離,雖即時可及,但就是缺少信箋來往時,收到家人、摯友與女友來信那霎那間的喜悅。
整理舊時文件時,最多的是早年留美期間的家書。金門外島預官時期一年半載的歲月,因曾擔任金門戰鬥營支援醫官的緣故,認識不少年輕的大學生男女,也是我預官退伍到考上公費出國留學期間的重要回憶。書信來往是主體,每當重睹紙上端正秀麗的信箋內容時,也會為年少輕狂,不解人間喜怒哀愁而啞然失笑。
我見過不少歷經要職、見過大風大浪的公眾人物,或以回憶錄,或以個人傳記,或以不同的敘事方式為自身留下紀錄,世俗說法就是刷其存在感。這本小說集,也算是我邁進七十從心所欲的年歲,懷念以往交往的友人,我在小說中不僅一次以「親近與否」的四個象限,詮釋人與人間「又親又近」、「親而不近」、「近而不親」、「不親不近」等四種關係。小說中的人、事、物虛實之間,呈現在我的創作中,或栩栩如生,或難解其意,都是我曾經認真觀察與相處過的經驗,當然可能不乏個人的身影。
我有幸出生在台灣,成長經歷過這七十多年來台灣、中國以及世界的劇變。成長過程中,無論求學過程、職場經驗與婚姻家庭都受到父母家人庇蔭與長官同仁厚待,心中只有感激,沒有任何怨懟。小說集的人、事、物,所呈現者也是對於我生命歷程中,許多值得懷念事情的虛實想像之實現。重整舊文閱讀〈旅逝〉中威斯康辛州陌地生城旅店中遇到雷渡拿女士,一位愛沙尼亞流亡美國的菁英,時間停滯在一九七八年,離蘇聯解體的一九九〇年還有十二年,再想到當今波羅的海三小國對台灣民主道義上的支持,心裡仍然有相當的震撼。沒料到留美期間對這三小國家被蘇聯併吞的史實,呈現在我撰寫的小說中,三十年後竟是另外一番景象。
小說創作中人、事、物的撰寫,本就虛虛實實,多少有我這世代成長過程的身影,想像成分居多,生活細節當然來自平日的觀察與體驗,祈望讀者以閱讀人間百樣生態經歷想像的方式看待,是我衷心的祈望。本書得以出版問世,謹向我超過半世紀至交李青茂致謝。
目次
推薦序一 關於《傷逝》的歷史、文化與人生/黃達夫、陳昭姿
推薦序二 閱讀一本會說話的書/孫友聯
推薦序三 若要懂得一個時代/張慧如
導讀 黃文鴻的人間行旅/彭瑞金
自序
沉情
旅逝
醫者的塑像
醫門
阿北外傳
傷逝
緣起.緣滅
告別式
談阿道斯.赫胥黎
基礎醫學的孤獨行者──李鎮源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