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從歷代筆記中精心選介其中重要及精采的筆記,寫每一本的作者生平、筆記內容,再從筆記中抽選有意義、有用、或有趣的條目來作詳釋或短注。甲集所選介的筆記由魏晉期間張華的《博物志》起,至北宋末朱彧的《萍洲可談》止,共二十九本。乙集所選介的筆記由北宋末南宋初朱弁的《曲洧舊聞》起,至清末歐陽兆熊及金安清的《水窗春囈》止,共二十二本。
中國歷代筆記的內容,多采多姿,包羅萬有。它們的作者是他們所處的年代的精英。這些作者博學多才,文筆卓越。他們筆下的內容,整體來說,包括文學、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數學、礦物學、地質學、動植物學、醫學、卜算、音律、異事、奇聞、軼事等等。閱讀這些書,使我們好像走進了一個時間的長廊,回到他們的年代,聽他們說故事一樣。藉此,我們可以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很多筆記都是作者讀書所得或見聞所及,隨筆而錄下的文字,文筆自由,題材廣泛。亦有很多筆記是作者刻意撰寫,希望傳世的。這些筆記內容詳實、考證嚴謹、文字出色。不論是作者隨意而寫或專心而寫的,筆記的內容對後人都有參考的價值,甚至可補充正史的缺失。
中國歷代筆記的內容,多采多姿,包羅萬有。它們的作者是他們所處的年代的精英。這些作者博學多才,文筆卓越。他們筆下的內容,整體來說,包括文學、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數學、礦物學、地質學、動植物學、醫學、卜算、音律、異事、奇聞、軼事等等。閱讀這些書,使我們好像走進了一個時間的長廊,回到他們的年代,聽他們說故事一樣。藉此,我們可以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很多筆記都是作者讀書所得或見聞所及,隨筆而錄下的文字,文筆自由,題材廣泛。亦有很多筆記是作者刻意撰寫,希望傳世的。這些筆記內容詳實、考證嚴謹、文字出色。不論是作者隨意而寫或專心而寫的,筆記的內容對後人都有參考的價值,甚至可補充正史的缺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劉祖農
廣東中山人。生於一九四八年。十歲來港。先後在深水埗勤愛小學、石硤尾官立小學及港島西區英皇書院就讀。後考入香港大學,主修物理及數學。取得學士學位及教育文憑後,於大埔王肇枝中學任教數理科。曾出任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數學科科主任及副校長。喜歡閱讀文史哲書籍及藏書。退休後鍾情於寫作,以格律詩詞及戲曲評論文章為主。著有《劉祖農詩文集》。
劉祖農
廣東中山人。生於一九四八年。十歲來港。先後在深水埗勤愛小學、石硤尾官立小學及港島西區英皇書院就讀。後考入香港大學,主修物理及數學。取得學士學位及教育文憑後,於大埔王肇枝中學任教數理科。曾出任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數學科科主任及副校長。喜歡閱讀文史哲書籍及藏書。退休後鍾情於寫作,以格律詩詞及戲曲評論文章為主。著有《劉祖農詩文集》。
序
我喜歡藏書,喜歡閱讀。雖然我在求學年代是讀理科的,但我對文科從未忽略。在家中只可容膝的書房中各類藏書共有三萬餘册,以文、史、哲、棋藝、曲藝等書籍佔了大部分。
在我所藏的書中,中國歷代的筆記有四百多本。這大多是我歷年來在香港逛書局時搜羅到的,有部分則是我在國內旅遊時,在北京、西安、武漢、洛陽、長沙、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的書坊中找到的。這些筆記成書的年代由兩漢起,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元、明,至清朝止。
中國歷代筆記的內容不拘一格,或詳或簡,都是多采多姿,包羅萬有的。它們的作者是他們所處的年代的精英。這些作者博學多才,文筆卓越。他們筆下的內容,整體來說,包括文學、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數學、礦物學、地質學、動植物學、醫學、卜算、音律、異事、奇聞、軼事等等。閱讀這些書,使我們好像走進了一個時間的長廊,回到他們的年代,聽他們說故事一樣。藉此,我們可以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我在閱讀這些書籍時,每每會有思古之幽情呢。
歷來,很多學者稱這些筆記為「筆記小說」。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中的〈才略篇〉謂:「琳瑀以符檄擅聲;徐幹以賦論標美;劉楨情高以會采;應瑒學優以得文;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才略〉篇評論東漢獻帝建安時期的作家陳琳、阮瑀、徐幹、劉禎、應瑒、路粹、楊修、丁儀、邯鄲淳等的特點,指出路粹(?至二一四)及楊修(一七五至二一九)兩人擅長筆記。劉勰未將筆記與小說相連。在中國傳統目錄分類中,從來未有將筆記作為一個獨立門類來處理,有時會將筆記歸屬於小說,遂被統稱為「筆記小說」。其實,筆記及小說,嚴格上是兩種獨立的文體。若小說屬筆記體,才可稱為「筆記小說」。
南宋名臣洪邁(一一二三至一二○二)的《容齋隨筆》卷首自序云:「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的確,很多筆記都是作者讀書所得或見聞所及,隨筆而錄下的文字,文筆自由,題材廣泛。有些記載因欠缺詳盡的考證,有時不免出錯。但,亦有很多筆記是作者刻意撰寫,希望傳世的。這些筆記內容詳實、考證嚴謹、文字出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一六一一至一六八○)在他的戲曲理論專著《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戒諷剌〉謂:「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傳世之心,而後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但,不論是作者隨意而寫或專心而寫的,筆記的內容對後人都有參考的價值,甚至可補充正史的缺失。
我覺得中國歷代筆記無論是對專科學者或是一般讀者來說,都是很有閱讀價值的。這些筆記有些篇幅甚長,例如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包括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和清初王士禛的《池北偶談》都長達一千二百多條。有些筆記篇幅則很短,例如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只有十七條、北宋蘇轍的《龍川略志》只有三十九條。
這些筆記不論長短,每本都有其特色及價值。我在數年前已很想寫一部書,選介其中我認為是精采的筆記,談談每一本的作者生平、筆記內容,再從筆記中抽選一些有意義、有用、或有趣的條目來作詳釋或短注。當時因為我讀的未夠多,且有別的寫作興趣,所以未有落實去做。這個計劃我在去年二月中才和潘國森先生談起。在他的支持及鼓勵下,我在去年二月下旬開始動筆,每天或多或少都寫一些,終於在今年一月初告一段落,總共選介了五十本筆記,寫了四十八萬字,現分兩册出版,名為《中國歷代筆記選介甲集》和《中國歷代筆記選介乙集》。甲集所選介的筆記由曹魏西晉期間張華的《博物志》起,至北宋末朱彧的《萍洲可談》止,共二十八本。乙集所選介的筆記由北宋末南宋初朱弁的《曲洧舊聞》起,至清末歐陽兆熊及金安清的《水窗春囈》止,共二十二本。
感謝心一堂為我出版這兩册書。感謝心一堂總編輯潘國森先生賜序。感謝青年畫家方心蕙女士再次為我的書作封面設計。感謝家人及好友的支持。
在我所藏的書中,中國歷代的筆記有四百多本。這大多是我歷年來在香港逛書局時搜羅到的,有部分則是我在國內旅遊時,在北京、西安、武漢、洛陽、長沙、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的書坊中找到的。這些筆記成書的年代由兩漢起,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元、明,至清朝止。
中國歷代筆記的內容不拘一格,或詳或簡,都是多采多姿,包羅萬有的。它們的作者是他們所處的年代的精英。這些作者博學多才,文筆卓越。他們筆下的內容,整體來說,包括文學、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數學、礦物學、地質學、動植物學、醫學、卜算、音律、異事、奇聞、軼事等等。閱讀這些書,使我們好像走進了一個時間的長廊,回到他們的年代,聽他們說故事一樣。藉此,我們可以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我在閱讀這些書籍時,每每會有思古之幽情呢。
歷來,很多學者稱這些筆記為「筆記小說」。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中的〈才略篇〉謂:「琳瑀以符檄擅聲;徐幹以賦論標美;劉楨情高以會采;應瑒學優以得文;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才略〉篇評論東漢獻帝建安時期的作家陳琳、阮瑀、徐幹、劉禎、應瑒、路粹、楊修、丁儀、邯鄲淳等的特點,指出路粹(?至二一四)及楊修(一七五至二一九)兩人擅長筆記。劉勰未將筆記與小說相連。在中國傳統目錄分類中,從來未有將筆記作為一個獨立門類來處理,有時會將筆記歸屬於小說,遂被統稱為「筆記小說」。其實,筆記及小說,嚴格上是兩種獨立的文體。若小說屬筆記體,才可稱為「筆記小說」。
南宋名臣洪邁(一一二三至一二○二)的《容齋隨筆》卷首自序云:「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的確,很多筆記都是作者讀書所得或見聞所及,隨筆而錄下的文字,文筆自由,題材廣泛。有些記載因欠缺詳盡的考證,有時不免出錯。但,亦有很多筆記是作者刻意撰寫,希望傳世的。這些筆記內容詳實、考證嚴謹、文字出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一六一一至一六八○)在他的戲曲理論專著《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戒諷剌〉謂:「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傳世之心,而後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但,不論是作者隨意而寫或專心而寫的,筆記的內容對後人都有參考的價值,甚至可補充正史的缺失。
我覺得中國歷代筆記無論是對專科學者或是一般讀者來說,都是很有閱讀價值的。這些筆記有些篇幅甚長,例如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包括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和清初王士禛的《池北偶談》都長達一千二百多條。有些筆記篇幅則很短,例如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只有十七條、北宋蘇轍的《龍川略志》只有三十九條。
這些筆記不論長短,每本都有其特色及價值。我在數年前已很想寫一部書,選介其中我認為是精采的筆記,談談每一本的作者生平、筆記內容,再從筆記中抽選一些有意義、有用、或有趣的條目來作詳釋或短注。當時因為我讀的未夠多,且有別的寫作興趣,所以未有落實去做。這個計劃我在去年二月中才和潘國森先生談起。在他的支持及鼓勵下,我在去年二月下旬開始動筆,每天或多或少都寫一些,終於在今年一月初告一段落,總共選介了五十本筆記,寫了四十八萬字,現分兩册出版,名為《中國歷代筆記選介甲集》和《中國歷代筆記選介乙集》。甲集所選介的筆記由曹魏西晉期間張華的《博物志》起,至北宋末朱彧的《萍洲可談》止,共二十八本。乙集所選介的筆記由北宋末南宋初朱弁的《曲洧舊聞》起,至清末歐陽兆熊及金安清的《水窗春囈》止,共二十二本。
感謝心一堂為我出版這兩册書。感謝心一堂總編輯潘國森先生賜序。感謝青年畫家方心蕙女士再次為我的書作封面設計。感謝家人及好友的支持。
目次
目錄
總序 潘國森
別序 潘國森
自序
曲洧舊聞
容齋隨筆
老學庵筆記
蘆浦筆記
桯史
四朝聞見錄
鶴林玉露
玉堂嘉話
齊東野語
癸辛雜識
山居新語
南村輟耕錄
菽園雜記
戒庵老人漫筆
原李耳載
陶庵夢憶.
廣東新語
池北偶談
古夫于亭雜錄
分甘餘話
歸田瑣記
水窗春囈
總序 潘國森
別序 潘國森
自序
曲洧舊聞
容齋隨筆
老學庵筆記
蘆浦筆記
桯史
四朝聞見錄
鶴林玉露
玉堂嘉話
齊東野語
癸辛雜識
山居新語
南村輟耕錄
菽園雜記
戒庵老人漫筆
原李耳載
陶庵夢憶.
廣東新語
池北偶談
古夫于亭雜錄
分甘餘話
歸田瑣記
水窗春囈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