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物理1:往颱風眼裡扔一顆原子彈會怎樣?
商品資訊
系列名:Better
ISBN13:9786267460207
出版社:日出出版
作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作; 鄭志鵬-審訂
出版日:2024/05/08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20.9cm*14.8cm*1.7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智商爆表物理所學霸在線解惑
專門回答老師不教、爸媽不會、不問憋得慌的問題!
用日常小事揭開萬物之理,
逐步進入(或迷失在)浩瀚的量子宇宙,
以最接地氣的解答,提供最深奧的知識!
為什麼戴上耳塞可以減少噪音?
如果穿越到秦朝,能不能發電?
為什麼下雪後感覺很安靜?
往颱風眼裡扔一顆原子彈會怎樣?
太陽為什麼沒有蒸發掉?
雲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極光為什麼是綠色的?
黑洞有溫度嗎?
物理是眾多科學學門的理論基礎,
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這門看似「高冷」的學科,
時刻描述著我們生活的世界。
廣受年輕人與科學愛好者歡迎的科普自媒體、集結眾多科學怪才的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丟掉學者包袱,跳脫艱澀繁複,
化身又皮又萌的物理君,
以大家普遍讀得懂、又不失科學性的方式,
在線回答各種稀奇古怪的物理問題。
238個科學問題╳50幅趣味插畫
從日常物理聊到量子宇宙,
有趣又有料(甚至有點鬧),
一分鐘get一個物理知識,
在碎片化的時間中汲取科學養分!
本書包含生活篇、腦洞篇、學習篇、宇宙篇和量子篇,
以簡練平易的方式擴充你的知識庫,
用充滿趣意(或虧你想得到)的問題開啟對科學的思考與興趣,
進一步關注更廣闊的科學世界,
保持探索世界、尋根究柢的好奇心!
專門回答老師不教、爸媽不會、不問憋得慌的問題!
用日常小事揭開萬物之理,
逐步進入(或迷失在)浩瀚的量子宇宙,
以最接地氣的解答,提供最深奧的知識!
為什麼戴上耳塞可以減少噪音?
如果穿越到秦朝,能不能發電?
為什麼下雪後感覺很安靜?
往颱風眼裡扔一顆原子彈會怎樣?
太陽為什麼沒有蒸發掉?
雲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極光為什麼是綠色的?
黑洞有溫度嗎?
物理是眾多科學學門的理論基礎,
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這門看似「高冷」的學科,
時刻描述著我們生活的世界。
廣受年輕人與科學愛好者歡迎的科普自媒體、集結眾多科學怪才的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丟掉學者包袱,跳脫艱澀繁複,
化身又皮又萌的物理君,
以大家普遍讀得懂、又不失科學性的方式,
在線回答各種稀奇古怪的物理問題。
238個科學問題╳50幅趣味插畫
從日常物理聊到量子宇宙,
有趣又有料(甚至有點鬧),
一分鐘get一個物理知識,
在碎片化的時間中汲取科學養分!
本書包含生活篇、腦洞篇、學習篇、宇宙篇和量子篇,
以簡練平易的方式擴充你的知識庫,
用充滿趣意(或虧你想得到)的問題開啟對科學的思考與興趣,
進一步關注更廣闊的科學世界,
保持探索世界、尋根究柢的好奇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成立於1928年,是以物理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
在中國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是第一批「玩轉科普」的。
物理所官方公眾號依託學科優勢,向喜愛科學的廣大讀者推送兼具科學性、趣味性的科普文章。
目前,公眾號已有100萬關注量。
公眾號內容豐富多彩,活潑有趣,原創內容豐富,包含「問答」、「正經玩」、「線上科學日」等多個欄目。
「問答」是物理所公眾號的王牌專欄。
在物理所從事科學研究的一批優秀專業人員通過該欄目與讀者互動,用幽默通俗的語言解答讀者對科學的各種疑問。
審訂者簡介
鄭志鵬
臺北市立龍山國中數理資優班理化教師,長期投入科學探究課程模式開發,認為科學學習不只有知識和公式,必須要有更多脈絡化、主動化的探究思考學習。
曾獲得103年優良特殊教師、教育部活化教學列車教師。
擔任十二年國教國中自然課綱編輯委員。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成立於1928年,是以物理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
在中國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是第一批「玩轉科普」的。
物理所官方公眾號依託學科優勢,向喜愛科學的廣大讀者推送兼具科學性、趣味性的科普文章。
目前,公眾號已有100萬關注量。
公眾號內容豐富多彩,活潑有趣,原創內容豐富,包含「問答」、「正經玩」、「線上科學日」等多個欄目。
「問答」是物理所公眾號的王牌專欄。
在物理所從事科學研究的一批優秀專業人員通過該欄目與讀者互動,用幽默通俗的語言解答讀者對科學的各種疑問。
審訂者簡介
鄭志鵬
臺北市立龍山國中數理資優班理化教師,長期投入科學探究課程模式開發,認為科學學習不只有知識和公式,必須要有更多脈絡化、主動化的探究思考學習。
曾獲得103年優良特殊教師、教育部活化教學列車教師。
擔任十二年國教國中自然課綱編輯委員。
目次
一、生活篇
二、腦洞篇
三、學習篇
四、宇宙篇
五、量子篇
致謝
二、腦洞篇
三、學習篇
四、宇宙篇
五、量子篇
致謝
書摘/試閱
下雨時是部分地區下雨,那為什麼我們平時看不見或者接觸不到下雨與不下雨的交界處?
其實下雨的地方和不下雨的地方是有比較明顯的分界的,物理君在開闊的荒野中就經常看到。只是一些原因讓我們不太方便看到這個現象。
首先,雲層距離地面幾百到幾公里不等,非常高,雨滴在下落過程中會因為受到風的擾動而隨機散開,導致邊界模糊;其次,邊界區域相對於雲朵整體面積而言,占比較小,觀察者不容易碰巧處在邊界附近;最後,雲朵在風力作用下移動,速度可輕鬆達到每秒幾十公尺,邊界快速移動,對觀察者而言也是一晃而過。
總之,當天氣晴朗、土地乾燥時,如果突然遇到陣雨且雨滴較重、風速較小,我們很容易看到雲朵下雨區域的乾濕交界。這也符合日常生活的經驗。
為什麼下雪後會感覺很安靜?
能發現這個問題,提問者一定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
雪花是水的一種常見的物態,人類對雪花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早,認識也比較深入。雪花很輕,是從天上「飄」落到地面上的。它千奇百怪的形狀,還有這種輕輕「飄落」的性質,決定了積雪不能緻密(人踩過車軋過的不算),只能處於蓬鬆多孔的狀態。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講到聲音的吸收了。我們知道聲音是一種機械波,是靠空氣的振動來傳播的。而空氣的這種振動最害怕遇上蓬鬆多孔、容易發生非彈性形變的物質(如海綿),因為聲音傳到這些小孔腔裡之後,會經過多次反射,直至把能量耗光,只有較少的一部分能逃出小孔腔,繼續傳播。市面上很流行的隔音泡棉就利用了類似的原理。下雪比較安靜也是因為這個。
關於吸音,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說的。我們這裡再簡單提一下。
我們身邊有很多場所是需要做吸音處理的,例如會議室、音樂廳。這裡用到的吸音原理就比較多了,不單單是上面所說的小孔腔吸音。其中較常用的原理是共振吸音,一些功能性場所需要吸收特定頻率的聲音,這時可以用一些材料,其固有頻率比較接近需要吸收的聲音的頻率,該頻率的聲音傳播到材料上時,吸音材料就會發生共振,把聲音吸收然後耗散掉。
在颱風的風眼扔一顆原子彈會怎麼樣?
物理君要讚美這個腦洞!哈哈!
這應該沒什麼影響,原子彈的衝擊波範圍也就十幾公里吧。一個大點的颱風風眼直徑動輒二三十公里,更不要說週邊幾百上千公里的氣旋了。原子彈連風眼都填不滿。大自然說,你們人類完全不夠看啊。
我知道,這肯定不是你們想要的答案。那我們來腦補一個特別特別大的原子彈和一場小型颱風吧!
首先颱風眼是地表的低氣壓中心。大氣從四面八方流向風眼,然後在風眼週邊湧向高空。在那裡丟一顆原子彈,原子彈釋放的大量熱量會使颱風中心的氣壓短時間升高。這使得颱風短時間減弱。然而這並沒有(那個什麼)用,熱空氣會迅速往上層大氣湧,這又加劇了地表的低氣壓,於是更猛烈的颱風即將產生。
所以,核彈對颱風是完全沒有辦法的。這是螳臂當車呀!砸顆小行星說不定有用。
我們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發電嗎?
為了這個問題,物理君專門跑去翻了《史記》,這真是太為難理科生了。(不過術業有專攻,我盡力而為,如依然有史實錯誤,望勘正。)
首先,秦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生鐵冶煉技術始於春秋後期,西漢開始大範圍應用,秦朝的冶鐵技術就算沒有成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樣我們就有了兩種電化學活性不同的金屬,青銅和鐵,理論上就有了製造原電池的可能性。不過,由於鐵和銅的電化學活性差得不是特別多,再加上鐵中雜質多,青銅中又摻有少量錫。因此,這個原電池的效率必定是極差的。
當然,光有金屬電極還不行,還要有酸和鹽組成的電解液。這在秦朝還真不一定有。因為常見的酸性植物,番茄啊,檸檬啊,那時都還沒引進。唯一本地產的柑橘又在南方,而中國的南方大開發還要等到三國和南北朝時期。好在我查了一下,發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原來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我順手還發現原來春秋時期我們就已經有醋了!所以酸液也有了!因此,在秦朝,雖然電燈泡是完全沒有機會造出來的,不過電池可能真的能造出來哦!
這還沒完,秦朝有沒有磁鐵這個事情似乎還沒有定論,但磁鐵是可以造的。將鐵粉部分氧化成四氧化三鐵,然後燒結成塊材,再讓它緩慢降溫到居禮溫度以下,這樣它就可以在地磁場的誘導下成為一個比較弱的磁鐵(這是富蘭克林說的)。這樣,有了磁鐵,有了鐵銅做的導線(當然,那時的鐵銅有可能延展性差,不足以製成線,不過無妨,不行我們就用金嘛),彼時蜀郡郡守李冰正在興修都江堰,當時的人有一定的水利工程能力,那麼……你懂的。
其實下雨的地方和不下雨的地方是有比較明顯的分界的,物理君在開闊的荒野中就經常看到。只是一些原因讓我們不太方便看到這個現象。
首先,雲層距離地面幾百到幾公里不等,非常高,雨滴在下落過程中會因為受到風的擾動而隨機散開,導致邊界模糊;其次,邊界區域相對於雲朵整體面積而言,占比較小,觀察者不容易碰巧處在邊界附近;最後,雲朵在風力作用下移動,速度可輕鬆達到每秒幾十公尺,邊界快速移動,對觀察者而言也是一晃而過。
總之,當天氣晴朗、土地乾燥時,如果突然遇到陣雨且雨滴較重、風速較小,我們很容易看到雲朵下雨區域的乾濕交界。這也符合日常生活的經驗。
為什麼下雪後會感覺很安靜?
能發現這個問題,提問者一定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
雪花是水的一種常見的物態,人類對雪花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早,認識也比較深入。雪花很輕,是從天上「飄」落到地面上的。它千奇百怪的形狀,還有這種輕輕「飄落」的性質,決定了積雪不能緻密(人踩過車軋過的不算),只能處於蓬鬆多孔的狀態。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講到聲音的吸收了。我們知道聲音是一種機械波,是靠空氣的振動來傳播的。而空氣的這種振動最害怕遇上蓬鬆多孔、容易發生非彈性形變的物質(如海綿),因為聲音傳到這些小孔腔裡之後,會經過多次反射,直至把能量耗光,只有較少的一部分能逃出小孔腔,繼續傳播。市面上很流行的隔音泡棉就利用了類似的原理。下雪比較安靜也是因為這個。
關於吸音,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說的。我們這裡再簡單提一下。
我們身邊有很多場所是需要做吸音處理的,例如會議室、音樂廳。這裡用到的吸音原理就比較多了,不單單是上面所說的小孔腔吸音。其中較常用的原理是共振吸音,一些功能性場所需要吸收特定頻率的聲音,這時可以用一些材料,其固有頻率比較接近需要吸收的聲音的頻率,該頻率的聲音傳播到材料上時,吸音材料就會發生共振,把聲音吸收然後耗散掉。
在颱風的風眼扔一顆原子彈會怎麼樣?
物理君要讚美這個腦洞!哈哈!
這應該沒什麼影響,原子彈的衝擊波範圍也就十幾公里吧。一個大點的颱風風眼直徑動輒二三十公里,更不要說週邊幾百上千公里的氣旋了。原子彈連風眼都填不滿。大自然說,你們人類完全不夠看啊。
我知道,這肯定不是你們想要的答案。那我們來腦補一個特別特別大的原子彈和一場小型颱風吧!
首先颱風眼是地表的低氣壓中心。大氣從四面八方流向風眼,然後在風眼週邊湧向高空。在那裡丟一顆原子彈,原子彈釋放的大量熱量會使颱風中心的氣壓短時間升高。這使得颱風短時間減弱。然而這並沒有(那個什麼)用,熱空氣會迅速往上層大氣湧,這又加劇了地表的低氣壓,於是更猛烈的颱風即將產生。
所以,核彈對颱風是完全沒有辦法的。這是螳臂當車呀!砸顆小行星說不定有用。
我們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發電嗎?
為了這個問題,物理君專門跑去翻了《史記》,這真是太為難理科生了。(不過術業有專攻,我盡力而為,如依然有史實錯誤,望勘正。)
首先,秦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生鐵冶煉技術始於春秋後期,西漢開始大範圍應用,秦朝的冶鐵技術就算沒有成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樣我們就有了兩種電化學活性不同的金屬,青銅和鐵,理論上就有了製造原電池的可能性。不過,由於鐵和銅的電化學活性差得不是特別多,再加上鐵中雜質多,青銅中又摻有少量錫。因此,這個原電池的效率必定是極差的。
當然,光有金屬電極還不行,還要有酸和鹽組成的電解液。這在秦朝還真不一定有。因為常見的酸性植物,番茄啊,檸檬啊,那時都還沒引進。唯一本地產的柑橘又在南方,而中國的南方大開發還要等到三國和南北朝時期。好在我查了一下,發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原來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我順手還發現原來春秋時期我們就已經有醋了!所以酸液也有了!因此,在秦朝,雖然電燈泡是完全沒有機會造出來的,不過電池可能真的能造出來哦!
這還沒完,秦朝有沒有磁鐵這個事情似乎還沒有定論,但磁鐵是可以造的。將鐵粉部分氧化成四氧化三鐵,然後燒結成塊材,再讓它緩慢降溫到居禮溫度以下,這樣它就可以在地磁場的誘導下成為一個比較弱的磁鐵(這是富蘭克林說的)。這樣,有了磁鐵,有了鐵銅做的導線(當然,那時的鐵銅有可能延展性差,不足以製成線,不過無妨,不行我們就用金嘛),彼時蜀郡郡守李冰正在興修都江堰,當時的人有一定的水利工程能力,那麼……你懂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